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颈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作者:郑瑞平;张勇;程敬亮;朱晨迪;汪卫建

    患者 女,59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麻木,无发热、恶心、头痛、头晕等症状.2周前患者左上肢麻木症状加重,伴颈部左侧疼痛,站立位持续性钝痛,无放射性痛,平卧位好转,于当地医院按“颈椎病”治疗,具体不详,患者症状未见好转.2天前外院MRI检查提示“C1~2椎体后方颈髓占位”.体检:全身皮肤及黏膜未见黑色素瘤样病变,四肢肌力Ⅳ级,病理征阴性.

    关键词:
  • 胸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作者:汪卫建;程敬亮;张勇

    患者 女,51岁.半年前出现膝关节以下麻木无力,后逐渐蔓延至双侧大腿根部,症状进行性加重,3个月后已不能独立行走.体检: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下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1级.双侧T11以下痛觉减退,左下肢膝关节以上深浅感觉下降,膝关节以下、脚部深浅感觉消失,右下肢深浅感觉下降,会阴部感觉下降,肛门反射未引出,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左侧膝跳反射减弱,右侧正常.

    关键词:
  • MRI诊断腮腺囊性畸胎瘤一例

    作者:尹如娇;赵卫;孙学进

    患者 女,9岁.左侧耳下肿物2年余.体检:左侧腮腺区可触及一肿物,大小为3.1 cm×2.4 cm,质硬,边界清,活动度尚可,肿物表面光滑,无压痛,未闻及血管杂音.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左侧腮腺区实质性包块(良性可能);双侧腮腺区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腮腺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左侧腮腺区浅叶下极见类圆形稍短T1、稍长T2信号,其内见长T~、长T2信号(图1、2),病灶边界清楚,大小约3.0cm×2.4 cm×3.2 cm,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表现(图3),邻近颈内静脉受压变扁.双侧颈部Ⅰ、Ⅱ区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较大者约2.9 cm×l.1 cm×1.3 cm.

    关键词:
  • 原发性肝脏多发血管肉瘤一例

    作者:汪卫建;程敬亮;张勇

    患者 男,43岁.半年来觉食欲差、进行性消瘦.腹部CT平扫提示肝内多发低密度影,肝脏增强CT提示肝脏多发占位,考虑多发血管瘤,部分低密度影不排除肿瘤性病变.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尚好,食欲欠佳,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近半年来体重下降约10余公斤.MRI检查:肝实质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长/短T1、长T2信号(图1、2),DWI高b值大部分病灶扩散受限呈高信号(图3),冠状位T2WI示病变呈高信号(图4).静脉注入Gd-DTPA增强扫描,见肝实质内多发长T1信号,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延迟期病灶中心见点片状明显强化灶,少数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图5~7).

    关键词:
  • 颈血管鞘旁异位甲状腺乳头状癌一例

    作者:周刚;左鹏;曹钟;樊斌

    患者 女,28岁,发现右颈部包块一周入院.专科检查:右侧颈部有一约3 cm×4 cm大小包块,边界清晰,表皮无红肿,无压痛,活动度可.实验室检查:Anti-TPoAb 20(正常参考值:0 ~ 9.0 IU/ml),TSH、FT3/FT4、TG、TG-Ab正常范围内,胸片正常.影像学表现:彩超示甲状腺左侧叶中极一大小约1.1cm ×0.8 cm×0.9 cm低回声区,A/T<1,边界清晰,内未见钙化,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显示;右侧叶内未见局限性异常回声.右颈外侧区皮下距体表约0.3 cm处可见一大小约3.3 cm×1.9 cm×2.8 cm液性暗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附壁可见一大小约1.3 cm×1.0cm光团显示,光团内可见血流信号显示(图1).

    关键词:
  • 罕见纵隔滑膜肉瘤一例

    作者:吴雪元;吴磊;陈启鸿;李清;李绍东

    患者 女,18岁,因“右侧胸背疼20余天”入院,偶伴咳嗽咳痰,咳白色黏液痰.患者一般情况尚好,无咯血,无脓痰,无声音嘶哑.患者曾于6年前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心率8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额外心音.CT增强检查:右侧胸腔内示巨大囊实性团块影,大小约13.4 cm× 10.0 cm,病灶内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可见强化壁结节.右肺受压,右侧主支气管受压变窄.病灶与纵隔内血管分界清,纵隔受压左移,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影.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征(图1~5).

    关键词:
  • 宫颈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作者:郭亚飞;程敬亮;张勇;张春艳;汪卫建

    患者 女,53岁,因“大便后阴道少量出血1周”就诊.妇科检查:阴道可见血性分泌物,宫颈无糜烂,内口处突出1.0 cm×0.5 cm赘生物.MRI表现:平扫可见黏膜增厚,信号不均,宫颈管内可见不规则团块状等T~、稍长T2信号(图1、2),DWI上不均匀扩散受限(图3),局部宫颈间质部短T2信号显示不清.静脉注射Gd-DTPA后增强扫描,见宫颈管内病变早期即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大小约20 mm× 27 mm×17 mm,延迟期信号强度未见减低(图4).

    关键词:
  • 肾上腺梗死性结节一例

    作者:冷媛媛;黄燕涛;仲建全

    患者 女,62岁,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为阵发性隐痛,无畏寒、发热;入院前9小时,出现腹痛加剧,呈持续性胀痛,伴恶心、发热、无呕吐.既往有甲状腺功能亢进.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1~4):左侧肾上腺见大小约3.8 cm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病灶中心区域无明显强化,病灶边缘强化较明显,其内见点状钙化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8.0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6.08×109/L.皮质醇(空腹)427 mol/L,醛固酮9.00 ng/dl.

    关键词:
  • CT诊断小肠骨外骨肉瘤一例

    作者:常丽阳;岳松伟;高剑波;汪卫建;刘佩;赵曦瞳

    患者 男,28岁.发现腹部包块3年余,5小时前患者出现腹痛,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腹胀、肛门无排气.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可,食欲欠佳,小便次数增多,大便无,睡眠差,自发病以来体重减轻约6 kg.体检:下腹部隆起,扪及一18.0 cm ×12.0 cm突起的肿块,质硬,不移动,触痛,腹壁无静脉曲张.

    关键词:
  • 盆腔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MRI与PET-CT显像一例

    作者:陈文林;吴磊;张思微;赵厚亮;李绍东

    患者 男,50岁,因“血糖升高3年余,盆腔肿块2个月”入院.患者自述下腹部胀痛,外院CT检查显示盆腔左侧壁髂血管旁占位.实验室检查:NSE 39.09 ng/ml(正常值0~17 ng/ml),铁蛋白530.20 ng/ml(正常值30~400 ng/ml),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436.6 pg/ml(正常值25.3~69.2 pg/ml).胰岛素功能显示胰岛素及C肽分泌曲线低平,峰值延后,胰岛功能较差,自测空腹血糖4.9 ~ 5.7 mmol/L(正常值3.89~6.1 mmol/L),餐后2h血糖7.7 ~8.9mmol/L(正常餐后2h血糖≤7.8 mmol/L).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吸烟史30年,平均10支/天,无嗜酒史.

    关键词:
  • 子宫内膜巨大腺肌瘤样息肉一例

    作者:鲍柱擎;蒋宗焰;张清

    患者 女,21岁,未婚.自诉月经不规则7年余,再发阴道块状物脱出1月余.患者2009年至2013年多次因阴道块状物脱出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共行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4次,曾多次服用妈富隆片调经治疗.2015年3月至9月又出现异常阴道出血,量时多时少,多时有凝血块,阴道出血持续未净.1个月前再次发现阴道有异物脱出,1周来出现持续性右下腹隐痛,无畏寒、发热,无腹泻或便秘等症状.患者精神可,食欲好,睡眠好,大小便正常,体力体重无明显改变.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手术外伤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无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性生活史.

    关键词:
  • 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和间质瘤的多排CT表现及对照研究

    作者:邹海华;宋佳成;李燕;戴鑫;余静;施海彬;徐青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DNET)的CT表现,并与十二指肠间质瘤(DST)进行对照分析,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NET 9例及DST 1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病变CT表现,并对两者的CT表现进行比较.CT影像资料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增强模式、强化程度、肿瘤内部钙化、坏死囊变以及坏死所占体积比.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以及Fisher精确概率法. 结果 DNET的大径(2.18 ±0.75) cm小于DST (3.84±1.70)cm(P =0.012);DNET男性患者多见(6/9),而DST女性患者多见(8/14);DNET(6/9)和DST(9/14)肿块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DNET(8/9)和DST(11/14)肿块多发生在十二指肠降部,DNET(4/9)和DST(9/14)腔外生长多见;DNET肿瘤内部多均匀强化(8/9),DST肿瘤内部均匀强化少见(5/14) (P =0.029);强化程度DNET(6/9)、DST(11/14)二者多呈明显强化;DNET肿瘤内部坏死囊变较少(1/9),DST坏死囊变较多(8/14) (P =0.029),二者坏死部分所占肿块体积比存在差异(P <0.019).结论 DNET多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CT上多表现为较小的圆形、卵圆形肿块,增强后多呈明显均匀强化,肿瘤内部坏死囊变、钙化现象少见.与DST影像学表现在肿块大小、增强模式、肿瘤内部有无坏死囊变以及坏死体积比等方面存在差异.

  • CT小肠重组在蛋白丢失性肠病原发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李从海;薛华丹;潘卫东;赵双全;孙才渊

    目的 探讨CT小肠重组在蛋白丢失性肠病(PLE)原发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确诊PLE后行CT小肠重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图像.重点观察胃、肠管、肠系膜血管的CT异常改变,并结合原发基础病对照分析.结果 38例中,7例(18.4%)患者因发现肠瘘、肠系膜动脉-门静脉瘘、结肠肠壁多发肿块等可明确诊断原发病;27例(71%)患者累及肠管,主要表现为空肠及部分回肠肠壁全层增厚,增强后均呈轻-中度强化,粘膜面无强化,结合临床病史可诊断;4例(10.5%)患者在CT小肠重组上没有可靠的阳性征象.结论 CT小肠重组在明确PLE胃肠壁、系膜血管及肠内瘘等肠内外结构改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PLE原发病因诊断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 腹部非霍奇金淋巴瘤CT增强表现与病理分级关系的探讨

    作者:郑璇;雷志毅;王玥瑶;李振凯;尚海龙;于乐林;沈海林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病灶的增强CT动脉期强化程度与不同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初发未治NHL患者的增强CT及PET/CT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按照侵袭性程度分为惰性(9例)、侵袭性(27例)两组,对比各组间CT动脉期强化幅度差异,并结合标准摄取值(SUV)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惰性组强化幅度为(13.37 ±4.82) HU,侵袭性组为(20.89 ±7.21)HU,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CT强化幅度与SUV值的相关系数为0.491 (P=0.002).结论 CT动脉期强化幅度对NHL的病理分级有鉴别诊断的作用.

  • 腹腔脾种植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曾仲刚;李雪霞;梁俊生;王青云;许团新

    目的 探讨腹腔脾种植的CT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方法 搜集2009年4月至2015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腹腔脾种植患者4例,共23个病灶,分析其CT平扫及强化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腹腔脾种植患者多数无明显症状,既往均有腹部外伤史,伴有脾破裂,并且已行脾切除术.病灶平均径线<3 cm者,各期强化均匀,并且呈渐进性强化.病灶平均径线>3 cm者,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呈均匀渐进性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稍减退.结论 对于有腹部外伤合并脾切除史,CT检查示腹腔多发软组织占位性病变的患者,通过结合CT增强的强化特征,有助于提高脾种植的诊断率.

  • 膀胱憩室癌的CT表现特征分析

    作者:王浩;陈雯;李凤陈;于代友;徐丽娜

    目的 探讨膀胱憩室癌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膀胱内镜及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膀胱憩室癌患者的CT资料,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密度、形态、边界、转移或侵犯以及强化特点、憩室颈部的肿块范围、憩室的数量.结果 CT表现特征为憩室内结节或肿块,呈宽基底或部分带蒂,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影或混杂密度影,局部可见钙化,增强扫描结节或肿块呈不均匀中度强化,延迟扫描可见对比剂大部分充填.结论 CT对膀胱憩室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对膀胱憩室癌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袁阳光;黄晶晶;李欣明;覃淑萍;梁文

    目的 总结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KIC)的CT、膀胱造影及IVP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长期吸食氯胺酮且出现严重膀胱刺激征患者的CT、膀胱造影及IVP资料,探讨KIC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25例行CT检查,均见膀胱挛缩,呈“葫芦征”、“鸟嘴征”改变,壁不规则增厚,双侧壁及(或)前壁增厚16例(64.0%),膀胱全壁增厚5例(20.0%),膀胱壁结节状增厚2例(8.0%),右侧壁及后壁各1例(4.0%),平均增厚约10.4 mm(10.4±4.8,4~25 mm),平扫密度平均为39.4 HU(39.4±3.4,35 ~ 46 HU),增强扫描密度平均为54.4 HU(54.4 ±4.9,50~66 HU),并见明显强化不规则增厚的膀胱黏膜线.发现不同程度上尿路扩张11例(44.0%),其中的10例输尿管下段管壁增厚,另外1例双侧输尿管全程增厚及双肾实质损伤.3例(12.0%)合并膀胱结石.32例行膀胱造影,29例(90.6%)膀胱边缘不光滑,严重者囊袋状向外突出,多数容量明显减小,小于100 ml 26例(81.3%),6例大于100 ml,发现输尿管反流10例(31.3%).15例行IVP检查,膀胱壁边缘不光滑,7例(46.7%)输尿管扩张,2例(13.3%)输尿管出口狭窄.结论 KIC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膀胱造影、IVP三者结合有助于提高对KIC的全面观察,提高诊断准确率.

  • CT增强扫描在鉴别Castleman病病理类型中价值的研究

    作者:包婕;徐耀;王希明;李强;胡粟;胡春洪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在鉴别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Castleman病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CD的CT平扫及增强病例资料,测量增强扫描各期CT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11例为透明血管型,3例为浆细胞型,均为弥漫型(共6个病灶).11例透明血管型患者平均年龄为(35.92 ±15.58)岁,浆细胞型为(52.67 ±8.96)岁,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透明血管型CT平扫、CT动脉期、CT静脉期,CT动脉-平扫、CT静脉-动脉的平均CT值分别为(42.30±4.37) HU、(126.01±26.20) HU、(106.65±18.54) HU、(86.05±24.63) HU、(-20.71±26.07) HU;浆细胞型CT平扫、CT动脉期、CT静脉期,CT动脉-平扫、CT静脉-动脉的平均值分别为(50.77±14.55) HU、(98.09±10.62) HU、(88.08±13.73) HU、(47.14±9.96)HU、(-9.61 ±4.80)HU;两种病理类型中CT动脉期、CT静脉期、CT动脉-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O.05),CT平扫和CT静脉-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0.05).结论 年龄、CT动脉期、CT静脉期、CT动脉-平扫在鉴别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CD具有重要意义.

  •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斑块分布与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分型的关系

    作者:唐小平;王志强;肖新兰;龚良庚;涂江龙;尹建华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段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征及其与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分型的关系. 方法 搜集136例粥样硬化性MCA主干M1段狭窄且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证实同侧MCA供血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MCA狭窄段进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 MRI)及全脑三维伪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检查,观察斑块的位置、MCA供血区脑血流量(CBF)及DWI高信号的分布情况,分析斑块分布特征及其引起缺血性卒中的机制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HR MRI清楚地显示MCA狭窄段管壁结构,136例患者中共136支MCA发现斑块,其中前壁斑块36例(26.47%),下壁斑块14例(10.29%),前下壁斑块28例(20.5%),后壁斑块11例(8.08%),上壁斑块10例(7.35%),后上壁斑块9例(6.62%),环形斑块17例(12.5%),前上斑块4例(2.94%),后下斑块7例(5.15%).前壁、下壁和前下壁斑块引发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39(50%)例、动脉到动脉栓塞30(38.46%)例,上壁、后壁和后上壁斑块引发穿支病变21 (70%)例,环形斑块引发混合型脑卒中13(76.47%)例,差异有显著性(P <0.001).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性MCA供血区CBF值[(30.92 ±8.75)ml/min/100 g]明显低于镜像侧[(54.17±10.41) ml/min/100 g],差异有显著性(t=14.519,P<0.001).结论 症状性MCA狭窄患者责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有关.HR MRI及3D-pCASL技术联合应用有助于揭示缺血性卒中亚型发病机制.

  • 首发未经治疗的抑郁症患者皮层下灰质结构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王梦莉;沈进;莫茵;孙学进;凌冰冰;鲁毅;赵卫

    目的 探讨首发未经治疗抑郁症(MDD)早期患者大脑皮层下灰质体积及形状改变.方法 选取30例首发未经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和26名健康对照组(HC组)进行功能磁共振检查.采用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VBM)、基于Vertex的表面形态学分析技术获得两组的大脑皮层下灰质体积和形状,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VBM显示MDD组双侧壳核和左侧丘脑体积明显缩小(Bonferroni校正,P<0.05).基于Vertex的表面形态学分析技术显示MDD组双侧壳核的后外侧和腹内侧、左侧丘脑的背侧和腹侧较对照组存在局限性萎缩(FWE校正,P<0.05),致使其表面形状改变.左侧丘脑背侧局限性萎缩程度与MDD患者临床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本研究表明MDD患者发病的早期阶段大脑壳核和丘脑的形态学可能发生改变.

  • 扩散张量成像对创伤性颈髓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演变研究

    作者:赖丙林;吕国士;侯莉莉;石义志;王小娟;刘伟

    目的 使用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创伤性颈髓损伤(SCI)患者颈髓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探讨DTI对SCI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其预后演变规律.方法 选取经临床诊断为SCI的患者34例(损伤组)及2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进行常规MRI及DTI检查;损伤组分为A,B组,A组为T2WI序列显示颈髓内高信号16例,B组为T2WI序列显示无明显异常信号18例;分别测量A、B组(急性期、亚急性期、伤后5周~3个月)和对照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B组FA值减低,以后呈逐渐升高趋势,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组ADC值增高,以后呈逐渐减低趋势,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B组ADC值在急性期增高(P <0.001),以后逐渐与对照组趋于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TI及DTT能够显示T2WI序列上阴性的早期SCI;FA值能够预测SCI的预后情况.

  • 磁共振图像的纹理分析在界定高级别脑胶质瘤边界中的应用

    作者:张益杰;程敬亮;李娅

    目的 通过纹理分析的方法对脑胶质瘤的磁共振图像(包括瘤区和瘤周)进行分析,并用支持向量机(SVM)评价纹理特征.方法 选取24例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感兴趣区(ROI)进行纹理分析,计算灰度图像统计信息特征,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提取受试高级别脑胶质瘤的增强T~WI磁共振图像,用软件Image J提取肿瘤的ROI,针对显示肿瘤大层面的三层图像者的对比度、相关、能量、逆差矩和熵等纹理特征,并比较各特征之间的显著性差异.利用支持SVM结构风险小化理论的优势进行分类器设计.结果 利用灰度共生矩阵提取出的5个纹理参数中至少有3个参数在上述两种不同类别的数据集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所有不同类别的数据集,ROI区域灰度值的方差参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脑胶质瘤肿瘤区域和肿瘤周边区域具有显著性差异特征的SVM测试准确率为(90.72±2.27)%.结论 纹理特征的分析可以提供更多量化信息特征,为精确界定高级别脑胶质瘤肿瘤区域和肿瘤周边区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与MRI表现

    作者:李健;陈立婷;朱元昭;曾献军;何来昌;龚洪翰

    目的 探讨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患者的临床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RESLE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20例,女6例,年龄3~38岁,中位年龄20.5岁,其中21例为发热起病,伴头痛15例,呕吐8例,咽喉痛3例,咳嗽3例,头晕5例,神志异常5例,言语不清4例,抽搐2例,步态不稳2例,深昏迷3例;5例无前驱感染症状,其中癫痫发作2例,多动症1例,双侧颊部痛1例,肢体麻木1例.早期MRI表现为胼胝体压部孤立性病变,多为圆形或椭圆形,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FLAIR为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ADC呈低信号,边界尚清,无水肿及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无强化.随访发现24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例预后不良.复查MRI显示所有胼胝体压部病灶消失,1例双侧脑桥出现异常信号.结论 RESLES患者MRI表现为具有特异性的胼胝体压部孤立性可逆性病变,结合其前驱感染症状等临床特点,有利于其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磁共振在诊断心室肌致密化不全中的应用与价值

    作者:徐辉;王宇

    目的 探讨心室肌致密化不全的MRI表现特征,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并确立磁共振在诊断心室肌致密化不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并磁共振诊断的6例心室肌致密化不全病例,利用MRI的心脏标准短轴位、两腔心、四腔心体位,完成心脏形态、功能、灌注及心肌活性检查,综合观察心肌结构、形态及心室的收缩舒张功能.结果 左室型4例,双室型1例,右室型1例,右室均累及心尖处,左室按17节段划分在左室舒张末期测量患处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厚度与致密化心肌厚度比率(NC/C),并纳入10名成人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6例患者电影序列均有不同程度的室壁运动减弱,5例患者心肌灌注异常,4例患者出现纤维化.同时对比6例患者的心脏超声,磁共振右室检出心肌致密化不全2处,心脏超声未检出,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磁共振检出率46%,心脏超声检出率为37%.结论 心室肌致密化不全的MRI诊断具有特征性,各序列均有阳性表现,不仅能直接观察致密化不全的心肌,还可以观察心肌的灌注情况,更能反映出致密化不全心肌的活性,尤其在灌注和电影序列可以直接观察到粗大的肌小梁及深陷的小梁隐窝,能很好地观察右室及心尖处心肌,对受累节段、非致密化程度的分析明显优于心脏超声,与心脏超声筛查不同,心脏磁共振检查终用于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确诊或排除诊断.

  • 心脏磁共振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压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郭劲松;岳云龙;金延方;左利利;潘磊;王勇;江宏

    目的 评价使用CAD画图软件对心脏磁共振图像进行测量并计算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的曲率比来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由两名医师利用第三方CAD画图软件测量、计算20例确诊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脏磁共振收缩末期图像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壁的曲率比.Bland-Altman分析评估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壁曲率比测量计算的可重复性.将CAD软件测量、计算的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壁曲率比和右心导管检查测量、计算的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壁跨壁压力差比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通过此方程计算出右心室收缩压.Bland-Altman分析评估计算得到的和右心导管测得的两组右心室收缩压的一致性.结果 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壁曲率比和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壁跨壁压力差比呈显著线性相关(r=0.93).经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壁的曲率比计算得到的和右心导管测得的两组右心室收缩压一致性较好[平均差异(7.8±12.1)mm Hg].结论 使用CAD画图软件测量、计算心脏磁共振图像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壁的曲率比简便、快速、可重复性好,测量得出的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壁的曲率比可以较准确地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室收缩压.

  • 骨性影像学参数对胸腰椎骨折PLC损伤诊断效能的研究

    作者:滕跃;朱静芬;黄仁军;蒋诚诚;李勇刚

    目的 评估CT检查中骨性影像学参数(椎体楔变角、局部后凸角、椎体压缩率、棘突间距增加值和椎弓根间距增加值)对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外伤导致胸腰段(T~1~L2)骨折的患者52例,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及多平面重组,测量椎体楔变角、局部后凸角、椎体压缩率、棘突间距增加值及椎弓根间距增加值等骨性参数,根据MRI结果,将PLC状态分为完整和损伤.先将骨性参数通过t检验进行筛选,将有统计学意义的骨性参数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单个参数与PLC损伤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骨性影像学参数对PLC损伤的诊断效能.结果 52例患者中,MRI显示23例出现PLC损伤.椎体楔变角(P=0.710)与局部后凸角(P=0.120)在无PLC损伤与PLC损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椎体压缩率与PLC损伤无明显相关(P =0.053).棘突间距增加值(P=0.001)及椎弓根间距增加值(P =0.046)与PLC损伤存在相关.ROC分析显示:棘突间距增加值曲线下面积大(AUC=0.807),其次是椎弓根间距增加值(AUC=0.666).结论 在各项骨性参数中,棘突间距增加值和椎弓根间距增加值是有效的预测参数.当棘突间距增加值>2.2 mm,椎弓根间距增加值>1.0 mm时,两者联合诊断PLC损伤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93%.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骨骼肌内血管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凌小莉;刘杰;向军益;胡红杰;陈勇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骨骼肌内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20例骨骼肌内血管瘤的常规MRI及SWI影像.观察肿瘤内部磁敏感信号强度(ITSS)形态、分级、分布及所占肿瘤体积比例,分析肌内血管瘤的SWI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 本研究患者肌内血管瘤20例.ITSS形态:点片状4例,团状6例,蔓状10例;ITSS分级:血管瘤20例均为3级;ITSS分布:血管瘤20例均为弥漫性分布;ITSS所占肿瘤体积比例:1/3 ~2/3组6例,≥2/3组14例.结论 肌内血管瘤在SWI序列中表现出独特的影像特征,SWI的应用有助于肌内血管瘤与其他软组织内肿瘤的鉴别诊断.

  • 类风湿关节炎寰枢关节滑膜病变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作者:张立华;姜丽丽;袁慧书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寰枢关节侵犯的影像表现.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16例伴寰枢椎侵犯RA患者的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RA骨侵犯部位、类型、寰枢关节受累情况、是否合并寰枢关节不稳定、脱位及脊髓压迫.结果 RA骨质侵犯部位主要集中于齿状突、前弓和侧块;寰枢外侧关节和寰枢正中关节受累概率相同为56%,寰枕关节受累为25%;9例合并寰枢椎前脱位,4例合并垂直脱位及颅底凹陷;11例寰齿关节滑膜增生明显,1例合并假瘤;10例合并C~~2水平脊髓压迫并脊髓变性;寰齿关节脱位与滑膜增生和骨质侵蚀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和0.4.结论 RA侵犯脊柱以上颈椎即寰枢椎为主,寰枢外侧关节和寰枢正中关节受累可导致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及脊髓压迫.

  • 腮腺腺淋巴瘤的CT影像学分析

    作者:欧阳芬;赵洪利;朱新进;廖秋玲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疾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8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分析病灶的数目、部位、形态、边界、密度、邻近结构关系及强化方式.结果 18例患者共24个病灶,单发14例,多发4例;23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1个病灶呈跨叶生长;22个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极,2个病灶位于其他部位;23个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个病灶呈浅分叶状;22个病灶边界清楚,2个病灶边界模糊,邻近腮腺组织密度增高;17个病灶平扫密度均匀,7个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2个病灶轻度强化,9个病灶中度强化,13个病灶重度强化,病变内囊变区无强化;21个病灶见贴边血管征;所有患者颈部均无肿大淋巴结.结论 腮腺腺淋巴瘤的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术前对本疾病作出定性诊断.

  • 颞骨解剖参数与胆脂瘤关系的CT研究

    作者:黄虹;姜建威;曹和涛

    目的 研究胆脂瘤患者颞骨CT解剖参数与胆脂瘤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咽鼓管上隐窝(STR)骨性结构完整的胆脂瘤患者87例(一侧患病对侧正常,设为病例组)的MSCT资料,将其分成病例组患侧组、病例组健侧组;40名正常人设为对照组.测量咽鼓管外耳道角(ATA)、STR的横径(T)、外耳道上棘乙状窦间距离(H-SS)、齿突长度(Cog).结果 对照组、病例组健侧组、患侧组ATA分别为(149.63 ±9.39)°、(147.13 ±4.90)°、(145.86 ±5.80)°,T分别为(3.56 ±0.68) mm、(3.43 ±0.55) mm、(3.01 ±0.72)mm,Cog分别为(1.71 ±0.34) mm、(1.68 ±0.44) mm、(1.31 ±0.36) mm,H-SS分别为(13.9 ±2.24) mm、(12.69 ±2.96)mm、(11.82±3.53)mm.对照组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病例组患侧组ATA、T、Cog、H-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侧组与健侧组仅Cog、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病例组健侧比较仅H-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ATA/H-SS、Cog/T、H-SS/T有低度相关性(r=0.39,-0.38,0.36;P <0.05);病例组ATA/H-SS有低度相关性(r=-0.307,P<0.05),其余各组数据均无相关性.结论 颞骨各解剖参数构成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相关性且相互影响,部分解剖参数异常及各参数间关系失衡或使一些患者易于罹患胆脂瘤.

  • MR扩散加权成像在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评估中的进展

    作者:江建芹

    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其他综合疗法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重要的治疗手段[1].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上对肺癌进行疗效评估的主要方法,一般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RECIST 1.1)标准[2],是基于靶病灶在CT上大径之和的变化进行评价.此方法较为简洁,并被广泛运用.但其在临床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特别是对于新兴的抗血管生成药、分子靶向药的治疗,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评估NSCLC治疗效果[3-5].为了早期、准确地监测肺癌治疗后微环境改变,功能影像学方法成为研究的突破点,如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技术、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CT灌注及磁共振波谱成像等,它们各有优势,但是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辐射安全问题、对比剂毒副作用以及技术难题,广泛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关键词:
  • 脊柱转移瘤的研究进展与影像学评价

    作者:姚婧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特征性表现,不同种类肿瘤的转移途径及转移位置不同,肺、肝脏和骨骼是常见的3大部位.甲状腺癌、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等亲骨性肿瘤多为骨骼转移[1],脊柱约占70%[2],其中又以椎体转移占主体,各段椎体发生比率不同,胸椎为主(约占70%),腰椎为次(约占20%),颈椎、骶椎少[3].脊柱转移瘤属于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临床症状多明显且不可耐受,生活质量差、预期生存时间短是促使大部分患者积极接受治疗的原因.现代医疗高速发展,人们对肿瘤的研究不断深入,且各种辅助技术飞速发展,手术入路、手术切除方式和微创手术不断更新换代,为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救治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巨大帮助,其中,影像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 基于标记的改进分水岭的DTI胼胝体分割方法

    作者:李婷;吕晓琪;谷宇;付龙;郝娟

    目的 利用分水岭分割方法,提出了一种分割扩散张量胼胝体的改进算法,更快速、精确地分割出胼胝体.方法 对胼胝体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其部分各向异性图像,然后将图像的大类间方差作为粒子群算法的适应度函数,求取佳阈值,用求得的阈值对图像进行标记分水岭分割.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滤除传统分水岭由噪声等引起的伪局部极小值,从而抑制过分割,并且对胼胝体的分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 与传统标记分水岭分割方法相比,显著提高了分割速度与分割精度.

  • 双源CT增强大螺距扫描肺血管容积再现重组技术探讨

    作者:杨凤娇;张艳;吴建伟;汪栋;李如帅

    目的 探讨双源CT增强大螺距扫描肺血管容积再现(VR)重组技术.方法 85例患者行双源CT增强大螺距扫描肺血管VR重组,采用对比剂跟踪技术,监测点位于头臂静脉,随机分成三组:延迟4 s组(组1)、延迟5s组(组2)和延迟6s组(组3).测量各组肺动脉主干、左下肺动脉、左上肺静脉CT值,计算左下肺动-左上静脉CT值差值,计算并比较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以及肺动-静脉CT值差值在各组间差异.经VR重组各组肺部血管,规定亚段以上肺动脉为红色、肺静脉呈蓝色图像为优,段以上肺动脉为红色、亚段肺动脉和肺静脉呈蓝色图像为良,肺动脉和肺静脉色差不能明确区分为差,比较三组间各等级VR图像差异.结果 组2、3与组1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有显著差异(均为P<0.05).经Ridit分析,三组平均Ridit值分别为0.609、0.391和0.489,组2小,影像效果佳,三组VR图像优良率分别为75.9%、96.2%和76.7%(x2=4.916,P=0.086),优、良和差的肺动-静脉CT值差值分别为(228.63±83.551)HU、(155.38±38.83) HU和(88.07±54.53) HU.结论 双源CT增强大螺距扫描肺血管成像,设置头臂静脉监测点,延迟5 s可以获得较高质量图像,VR重组图像上大多数病例的肺动脉、肺静脉具有良好色差.

  • DSA下支架置入对于右半结肠癌性梗阻的疗效与价值

    作者:康泰;韩新巍;任建庄;张萌帆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造影(DSA)下结肠支架置入对于右半结肠癌性梗阻的疗效与安全性,并与左半结肠癌性梗阻支架置入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搜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右半结肠癌性梗阻行支架置入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36例左半结肠癌性梗阻行支架置入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指标包括技术成功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右半结肠支架置入的技术成功率为83.3%(20/24),左半结肠为94.4%(34/36).20例右半结肠成功置入支架的患者中,临床有效率为95.0% (19/20);34例左半结肠成功置入支架的患者中,临床有效率为91.2%(31/34).右半结肠支架置入的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6.7% (4/24),1例发生肠道穿孔,2例出现血便,1例出现支架再狭窄;左半结肠并发症发生率为22.2%(8/36),1例支架移位,3例支架再狭窄,2例出现血便,2例出现腹痛、腹部不适.结论 右半结肠支架置入的技术成功率低于左半结肠,对于成功置入支架的患者,二者临床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 整合素αvβ3靶向双模态分子探针USPIO-cy5.5-cRGD的制备与表征

    作者:李湘茹;韦尊;苏丹柯;赖少侣;金观桥;王铮;唐琪;王鹏

    目的 合成整合素αvβ3靶向的磁共振(MRI)/近红外荧光成像(NIRF)双模态分子探针,并初步研究其粒径、稳定性、荧光偶联情况及MRI表现.方法 高温热解法合成Fe3O4纳米颗粒(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先在其表面包覆聚乙二醇(PEG)和近红外荧光染料cy5.5,再进一步偶联整合素αvβ3靶向配体环状RGD多肽(cRGD)后得到双模态分子探针USPIO-cy5.5-cRGD.之后用透射电镜检测其粒径,动态光散射法检测其水动力尺寸和zeta电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其荧光偶联情况.运用全能分子分析系统观察USPIO-cy5.5-cRGD荧光成像表现、3.0 T MRI观察其MR成像表现.结果 USPIO-cy5.5-cRGD制备成功,测得Fe3O4纳米颗粒直径为(10.08±0.34) nm;USPIO-cy5.5-cRGD的水动力尺寸为(46.66±16.31)nm,zeta电位为(-53.87±1.99)mV,在波长685 nm处有大吸收峰;随着USPIO-cy5.5-cRGD的浓度逐步升高,荧光强度增加,T2信号强度逐渐降低,经线性拟合得到横向弛豫率r2为251.55.结论 双模态分子探针USPIO-cy5.5-cRGD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稳定性,可进行荧光显像及显著降低T2信号.

  • 迷路炎的CT、MRI表现及其图像融合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延;马辉;韩萍;何铭;扈雪晗;邹嫣;杨君;马桂娜

    目的 分析迷路炎的CT和MRI影像表现,同时进行CT与MRI图像融合,探讨其对迷路炎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迷路炎的23例(30耳)的影像学资料,22例(29耳)行CT检查,9例(14耳)行MRI检查,对其中6例(10耳)同时有CT和MRI检查者进行CT与MR图像融合.结果 CT上1耳未见异常,5耳同时表现为骨迷路狭窄/闭塞和骨质破坏,7耳仅有骨质破坏,5耳仅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1 1耳仅表现为骨迷路狭窄/闭塞.MRI上2耳表现为膜迷路信号减低、消失,伴有管腔局部狭窄/中断;8耳仅表现为膜迷路信号减低、消失;4耳仅表现为膜迷路的管腔局部狭窄/中断.CT-MRI融合图像中,CT反相MRI不反相有利于骨迷路和膜迷路病变的显示,CT不反相MRI反相有利于骨迷路病变的显示.结论 CT与MRI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影像学信息,有利于迷路炎的影像诊断.

  • 婴幼儿蜗神经管的HRCT测量

    作者:赵俊锋;赵鑫;程美英;张小安;陆林;党保华;王之祥

    目的 用高分辨率CT(HRCT)测量婴幼儿蜗神经管(CNC)宽径,估算95%可信区间正常值范围.方法 用HRCT对129例(258耳)婴幼儿CNC宽径进行测量,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婴幼儿CNC宽径均值为(1.75±0.17)mm,在年龄、性别和左右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95%可信区间正常值范围为1.42~2.08 mm.结论 婴幼儿CNC的HRCT测量及估算的正常值范围,可为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前评价CNC发育情况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

    关键词: 婴幼儿 蜗神经管 HRCT
  • 儿童颅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杨飘;李美蓉;李玉华;陈峰;许顺良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的影像学诊断及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A而术前误诊为其他肿瘤的病例,男性23例,女13例,分析其CT和MRI表现,总结误诊原因.结果 36例PA中,14例位于小脑,7例位于鞍区,6例位于大脑,5例位于脑干,3例位于松果体区,1例多发病灶.其中5例(13.9%)见肿瘤内钙化,3例(8.3%)见肿瘤内出血,21例(58.3%)表现为各种不典型强化,2例(5.6%)出现脑脊液播散.11例的Cho/NAA平均值为2.53 ±0.94,其中9例Cho/NAA比值>2,4例可见Lac峰.本组35例(97.2%) DWI呈等、低信号.结论 肿瘤内钙化、出血,不典型强化方式,软脑膜播散,多发病灶以及与恶性肿瘤相似的MRS表现是PA的误诊原因.DWI呈等或低信号,肿瘤边界清楚,无或轻度瘤周水肿则支持PA的诊断.

  •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VIBRANT动态增强在鉴别乳腺腺病与乳腺癌中的价值

    作者:张丽;韩立新;曹惠霞;杜渭清;陈耿;王俊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结合乳腺容积成像(VIBRANT)在鉴别乳腺腺病与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乳腺外科触诊可疑乳腺肿物、乳腺钼靶或乳腺B超检查发现病变但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行乳腺MRI检查.搜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91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年龄20~78岁,平均(44.49±10.80)岁.其中乳腺腺病患者48例,乳腺癌患者4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病变的MR多期动态增强及DWI表现,评价指标包括:强化形态、内部强化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结果 乳腺腺病的MRI形态学表现与乳腺癌存在重叠.按照2003年美国放射学会(ACR)提出的针对乳腺MR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对所发现的乳腺病灶进行分析,将病灶分为点状病灶、肿块及非肿块样强化病灶3大类.乳腺腺病表现为肿块样强化共24例,非肿块样强化21例,点状强化3例;乳腺癌MRI表现为肿块样强化共31例,非肿块样强化病变12例.乳腺腺病组平均ADC值为(1.38±0.29) ×10-3 mm2/s,乳腺癌组平均ADC值为(1.09 ±0.31)×10-3mm2/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6,P=0.002).结论 乳腺腺病的动态增强表现与乳腺癌存在重叠,易误诊,DWI有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尤其对于MRI增强表现为肿块样强化的腺病的鉴别诊断.

  • 探讨乳腺癌钙化及腋下淋巴结肿大X线征象

    作者:张曦;蔡斌;朱丽娜;郭小明;文智

    目的 研究乳腺癌钙化灶及腋下淋巴结肿大X线征象与病理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搜集行全数字化乳腺X线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136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分析钙化及腋下淋巴结肿大X线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乳腺癌钙化形态、分布与腋下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711,x2=39.042,P=0.000);乳腺癌病理分型分级与腋下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28,P=0.014);钙化与肿块位置关系和腋下淋巴结转移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894,P=0.000).结论 分析乳腺癌相关征象与病理腋下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颌面部占位病变——请分析病变性质

    作者:许珂;张勇;程敬亮;汪卫建

    患者 女,64岁,以“左侧下唇麻木2个月,上、下颌疼痛1个月余,面侧深区隆起20天余”为主诉入院.当地医院CT提示左侧下颌骨病变及周围炎症改变.体检:双侧颌面部不对称,左侧自耳屏下缘约4 cm×4 cm×3 cm肿物,圆三角形,有明显触压痛,不可推动,双侧颌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关键词:
  • 垂体颗粒细胞瘤影像学特征分析3例

    作者:徐芳芳;戴平丰;王超

    目的 探讨垂体颗粒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对3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颗粒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肿瘤的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病灶形态、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结合既往文献报道,分析该病的影像特征.结果 3例病灶均起源于垂体柄,位于鞍内及鞍上,其中男2例,女1例,CT平扫3例均为高密度,CT值约为40~ 59 HU,增强扫描为明显均匀强化.MRI平扫T1WI 3例均呈等信号,T2WI 2例呈等信号,1例呈略低信号,增强扫描1例明显均匀强化,2例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垂体颗粒细胞瘤呈孤立性实性肿块,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病灶位于垂体柄,主要见于鞍上,也可同时累及鞍内和鞍上,CT上呈高密度,MRI上为等T~、等T2或短T2信号,明显强化.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