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回肠肠系膜异位胰腺伴消化道出血一例

    作者:周英文;朱庆强;征锦

    异位胰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异常,一般病灶较小,常发生在消化道,胃、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常见_],而发生在回肠肠系膜较罕见.笔者遇到一例,报道如下.患者 男,21岁.患者于入院前6天明显诱因出现便血5次,量多,呈深红色.给予相应治疗后控制良好,两日后发现再次便血,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头昏心慌等.体检:锁骨上未叩及肿大淋巴结,腹平坦,无静脉曲张和蜘蛛痣,无胃肠型和蠕动波,肝脾肋下未及,腹部无明显压痛,无肌卫,肠鸣音3~5次,无移动性浊音.直肠指检未见异常.

    关键词:
  • 软骨样脂肪瘤一例

    作者:陈慧;罗建国

    患者 女,16岁.自述6天前无意中发现左侧腰部脊柱旁有约拳头大小包块,久坐左下肢有麻木、抽筋感.体检:左侧腰背部脊柱旁触及一约10 cm× 10 cm大小包块,质硬,边界不清,压痛,活动度差,无波动感,表面皮肤颜色正常,无溃破,听诊无血管杂音.双下肢肌力5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Babinski征(-),足趾感觉、运动可,末梢循环可,髋关节活动可,托马斯征(-).

    关键词:
  • 回肠异位胰腺并肠套叠一例

    作者:刘鹏;熊斌;郑传胜

    异位胰腺指正常解剖部位以外存在的胰腺组织,为一种较为罕见的发育畸形,但随着认识的提高和各种检查手段的改进,相关报道的数量及发病部位增多,多位于胃、十二指肠,位于回肠者更少见,尚未见DSA表现报道.本病缺乏特异性表现及有效的术前诊断措施,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故文献报道中漏诊率及误诊率很高[1,2],笔者现报道一例.

    关键词:
  • 泌尿系CTU及MRI诊断乳糜尿一例

    作者:王珍;邱晓明;叶宇;饶德利;黄耿;王弘

    乳糜尿(chyluria)临床发病率少,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淋巴回流入血障碍导致胸导管、乳糜池内淋巴液反流至肾脏淋巴系统,典型特征是尿液中出现乳糜物.既往文献中有关乳糜尿的影像诊断主要局限于直接淋巴管X线或CT造影、逆行肾盂灌注X线造影、放射性核素淋巴显像,几乎未见乳糜尿的泌尿系CT增强(CTU)或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MRU)诊断资料.笔者报道本院收治的1例乳糜尿患者的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及3.0 T MRI检查的影像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以提高对CTU及MRI诊断乳糜尿的认识.

    关键词:
  • 肝脏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一例

    作者:李永华;杨光;朱永波;毛毳

    患者 女,74岁.因右上腹间断性疼痛不适1个月余加重1天入院.病程呈慢性起病,无明显诱因,间断隐痛伴腹胀,无放射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既往体健,无肝炎、肝硬化史,无家族遗传史.体检:腹部柔软,肝脏肋下四横指可触及,右肋缘下压痛,肝区叩击痛,Mus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实验室检查及肿瘤标记物检查阴性.

    关键词:
  • 第12肋神经鞘瘤HRCT重建同层显示一例

    作者:彭建鸿;杨铁;黄自立;金花兰;林井副

    患者 女,50岁.右侧腰背部及腹部疼痛伴麻木6年余,加重半年.专科检查:右侧腰背部12肋下外局限性压痛并向腹股沟区放射,局部未触及明显包块,躯干及四肢活动正常.血常规、尿常规及生化指标检查未见异常.

    关键词:
  • 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一例

    作者:张云娜;于书壮;崔冰;张泽坤

    先天性支气管囊肿为少见良性疾病,常发生在纵隔内[1],位于腹膜后非常少见.笔者遇到一例,现报道如下.患者 男,22岁.因体检发现腹膜后肿物2周入院.体检:双肾区叩击痛(-).B超显示:脾脏上极背侧与左肾上极间可见一5.3 cm×3.4cm的囊性团块,呈多囊状,包膜完整.CT检查:平扫示左上腹腹主动脉左侧、胃及胰腺后内侧可见一哑铃形低密度病变,CT值约27 HU,与周围组织间脂肪间隙清晰;增强扫描腹膜后左侧肾上腺上方见一囊状低密度占位,大小约6.3 cm×4.0 cm×4.3 cm,壁稍厚,边界清晰,肾上腺受推移,囊内未见强化,壁可见强化.

    关键词:
  • 原发性骨淋巴瘤首发于左膝多骨一例影像误诊分析

    作者:王健

    患者 女,61岁.无明确外伤史,因左膝疼痛、肿胀、活动受限1个月入院.体检:左大腿下端、膝部、小腿上端皮肤完好,稍肿胀,以内侧明显,外观无明显畸形,皮温稍高,内侧局部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计数2.4×1012/L,血红蛋白89.0 g/L,红细胞压积23.2%.

    关键词:
  • 宫颈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杨国美;朱庆强;胡晓华;田彤彤;吴晶涛

    患者 女,50岁.因尿急伴不尽感4月余,发现盆腔包块5天入院.患者近4个月来出现尿急、尿不尽感,伴肛门坠胀,无畏寒发热,无腹痛.5天前,外院盆腔CT平扫示:左侧附件区占位,宫颈部密度不均,盆腔少量积液.遂至本院寻求进一步治疗.体检:盆腔左侧扪及4 cm×6 cm大小包块,实性,活动度欠佳,无压痛.

    关键词:
  • 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浆细胞型)一例

    作者:胡晓明;姚军;夏进东

    患者 男,63岁.无不适,因自触及颈部肿块就诊.体检:轻度贫血貌,皮疹色素沉着,双侧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可及多枚肿大淋巴结,直径0.5 ~1.5cm,质地偏硬,活动度尚可,无压痛.

    关键词:
  • 肾周间隙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CT分析与病理对照

    作者:唐浩;陈卫国

    目的 探讨肾周间隙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CT征象及病理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10例肾周间隙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分析肾周间隙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肾周间隙原发性平滑肌肉瘤发病组织:5例位于肾脏,3例位于肾周组织,2例位于肾上腺.CT平扫,8例呈较大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影,较小者密度较均匀;9例行三期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其中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延迟性强化,另1例行皮质期及髓质期扫描者亦呈渐进性强化.1例出现同侧输尿管及膀胱的种植性转移.结论 肾周间隙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临床与CT表现均无特异性,延迟强化方式对CT诊断有一定帮助,确诊还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3.0 T MRI表观系数结合动态增强早期预测肝转移瘤化疗疗效价值

    作者:张玉杰;陶广林;刘洋;郝全;程亮;徐畅;王春荣;杨德文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合MRI动态增强对肝脏转移瘤的化疗疗效早期评估价值.方法 对52例(81个病灶)临床或病理证实肝转移瘤患者在化疗前、化疗2个疗程、4个疗程后分别进行MRI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时行DWI并测得相应病灶ADC值.依据RECIST标准作为肝脏转移瘤化疗疗效评价标准.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2个疗程后ADC值变化率诊断效能,获得ADC值变化率佳阈值(cut-off value).结果 治疗前ADC均值:有效组为(1.105 ±0.332)×10-3mm2/s,无效组为(1.289 ±0.354)×10-3 mm2/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7).化疗2个疗程后ADC均值:有效组为(1.378 ±0.477)×10-3mm2/s,无效组为(1.378 ±0.477)×10-3mm2/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化疗4个疗程后ADC均值:有效组为(1.898 ±0.484)×10-3mm2/s,无效组为(1.382±0.457)×10-3 mm2/s,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有效组ADC值变化率与无效组ADC值变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当化疗2个疗程后ADC值升高19.59%时,敏感性为79.2%,特异性为78.9%,ROC曲线下面积0.844.结论 动态监测ADC值在化疗过程中的变化或将成为早期预测肝脏转移瘤化疗疗效的一种量化指标.

  • 12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表现分析

    作者:严达;龙莉玲;黄仲奎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CT、MRI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AML的CT、MRI资料,分析其不同病理分型及其影像表现.10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1例行肝脏特异性对比剂普美显(Gd-EOB-DTPA)增强扫描.结果 12例HAML患者中,脂肪瘤型HAML1例,表现为弥漫的脂肪密度影;混合型HAML5例,病灶内均发现数量不等的脂肪密度或信号影;血管瘤型1例及肌瘤型HAML5例在CT、MRI上均未发现脂肪成分.增强扫描脂肪成分未见强化,1例脂肪瘤型及4例混合型HAML于脂肪成分内见粗大血管影;软组织成分动脉期明显强化,7例软组织成分显示不同程度延迟强化,2例肌瘤型HAML显示“假包膜”;1例血管瘤型HAML显示弥漫粗大的血管影.结论 HAML的CT及MRI表现与其组织构成相关,发现瘤内脂肪成分及粗大血管影是其特征;早期强化并不同程度的延迟强化方式有助于HAM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卵巢淋巴瘤的MRI表现

    作者:何剑;周玮;刘东;沈健

    目的 探讨卵巢淋巴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卵巢淋巴瘤患者的MRI表现及其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结果 7例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原发性卵巢NHL 1例,继发性卵巢NHL 6例.双侧肿块5例,单侧肿块2例,共12个病灶,病灶约6.7~15.6 cm大小,呈圆形或类圆形6例,分叶状6例.与周围肌肉组织信号对比,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 WI呈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肿块信号大体均匀,无明显出血、坏死及钙化.4例病灶融合包绕血管,血管似漂浮于其中,呈现“血管漂浮征”.3例可见系膜、网膜、盆腔淋巴结肿大,5例合并腹腔积液,增强扫描病灶呈轻至中度均匀持续强化.原发性卵巢NHL与继发性卵巢NHL的MRI表现大致相仿.结论 卵巢淋巴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术前MRI检查有助于诊断.

  • Gd-EOB-DTPA增强MR对肝癌TACE术后局部肝功能损伤的评价

    作者:肖煜东;周顺科;刘军;马聪;张斌;秦燕;刘欢

    目的 探讨应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扫描对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术后局部肝功能损伤评价的价值.方法 对15例HCC患者于TACE术后3~5天行MRI扫描,测量平扫和Gd-EOB-DTPA增强后20 min肿瘤周边(3 cm以内)组织以及正常肝组织的信噪比值(SNR),并将二者进行对比.同时将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血供情况、Chind-Pugh分级和碘油栓塞量与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平扫,肿瘤周边组织的SNR值与正常肝组织的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1,P=0.191),Gd-EOB-DTPA增强后20 min,肿瘤周边组织的SNR值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的SNR值(t=3.732,P<0.001).结论 Gd-EOB-DTPA增强MRI扫描是一种有效评价HCC患者TACE术后局部肝功能损伤的方法,对指导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 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

    作者:游瑞雄;佘德君;张宇阳

    目的 探讨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CT资料,7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7例中,左侧5例,右侧2例.肿瘤直径2 ~8.9 cm,平均5.0 cm.肿瘤平扫呈等密度,与肾脏相似.平扫CT值22~50 HU,平均38.3HU;动脉期CT值49~173 HU,平均90 HU,静脉期CT值61~141 HU,平均92.9 HU.3例肿块动脉期可见显著强化的不规则肿瘤血管.所有肿瘤境界清楚,6例可见包膜,肿瘤侵犯包膜1例.4例肿瘤推移周围血管及器官.结论 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多表现为肾上腺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平扫呈等密度,增强明显强化,境界清楚,有包膜.

  • 原发性输卵管癌的少见影像表现

    作者:陈小勇;唐震;杨秀军;包宏伟

    目的 分析原发性输卵管癌的CT及MRI少见表现,以提高输卵管癌影像诊断的正确性.方法 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输卵管癌的CT及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中,5例为单侧,1例为双侧.3例影像表现不典型,其中1例仅表现为宫腔大量积液,2例仅表现为输卵管积水;3例影像表现较典型,为附件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实性肿块、囊实性肿块的实性部分CT上呈不均匀或均匀软组织密度,在MRI上呈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结论 原发性输卵管癌典型表现为附件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呈腊肠样、蛇形或梭形.不典型表现为附件区未见明显肿块,而仅仅见到一些间接征象,如宫腔积液伴盆腔内种植转移灶、输卵管积水等.

  • 肾脏复杂囊性病变内钙化对鉴别良恶性的影响

    作者:黄越;徐学权;邱丽芹;姚以刚

    目的 探讨肾脏复杂囊性病灶内钙化是否可以作为鉴别良恶性的诊断依据.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复杂囊性病灶100例,分析良恶性病灶内钙化的存在是否有差异,然后对所有的钙化病灶进行分类,观察不同的钙化分类及所在位置是否影响良恶性的鉴别.结果 37例良性病灶,其中27例存在钙化;63例恶性病灶中,18例存在钙化.钙化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568,P<0.05).在所有良性钙化病灶中,Ⅰ类钙化8例,Ⅱ类10例,Ⅲ类9例;恶性病灶中,Ⅰ类钙化7例,Ⅱ类4例,Ⅲ类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33,P=0.567).良性钙化分布在实质侧11例,被膜侧16例;恶性钙化实质侧13例,被膜侧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01,P <0.05).结论 良性肾脏复杂囊性病灶内易出现钙化,但钙化病灶的数量及形态在良恶性病灶中无差异,而钙化所在的位置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 CTA技术在腹腔镜选择性肾段动脉阻断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魏勇;蔡海;许宁;薛学义;郑清水;李晓东;陈锦添;江涛;黄金杯

    目的 评价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术前CT血管造影(CTA)指导下的目标阻断血管定位对手术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行腹腔镜选择性肾段动脉阻断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47例患者资料,术前均行肾血管CTA检查.均经腹膜后入路施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术中根据CTA提示寻找并阻断肾段动脉.结果 47例全部手术成功,无中转开放性手术.术中探查均发现CTA所提示的异常血管.所有通过术前CTA检查定位的血管均成功分离并阻断,47例阻断后达到满意的出血区域,准确率达到100%.结论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前行肾脏CTA检查能清晰显示血管的解剖及变异,有利于术中在CTA引导下选择性肾段动脉阻断,在有效切除肿瘤并保留正常肾实质的同时,使正常残余肾组织热缺血减少,有利于保存肾脏功能.

  • 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的MRI诊断价值

    作者:程悦;沈文;季倩;张雪宁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前列腺炎(GP)的MRI表现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G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4例起病时伴尿频、尿急,伴有发热及血尿各1例,PSA均正常或轻度升高.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及DWI检查.结果 10例GP的MRI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结节型和弥漫型.结节型2例,表现为中央带及外周带多发大小不等结节,信号特征为T2WI呈极低信号,与肌肉相类似,DWI及ADC上均呈稍低信号,其中1例可见脓肿形成.弥漫型8例,表现为外周带弥漫性受累,多为双侧受累(6/8),受累外周带呈肿胀性改变,其信号特征为T2WI上信号弥漫性减低,与坐骨骨髓呈等或稍高信号,DWI上扩散受限,其中有4例合并脓肿形成,1例合并中央带受累.结论 GP的MRI表现可分为结节型和弥漫型,结节型的特征为T2WI上呈与肌肉类似的极低信号,弥漫型的特征为外周带肿胀性改变.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MD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周仕恩;宋文艳;何汇忱

    目的 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累及多脏器的MD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11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影像学资料并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 11例患者单脏器受累5例,多脏器受累6例.肺脏4例,分布于双肺下叶,表现为与肺动脉同步强化的单发或多发团块状或结节状阴影,并可见迂曲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肝脏9例,包括:(1)肝动脉-肝静脉分流4例:动脉期见增粗迂曲的肝动脉及提前显影的肝静脉;肝实质弥漫性或散在性分布小斑片状强化灶,边缘模糊,门静脉期呈等密度;(2)肝动脉-门静脉分流1例:动脉期见扩张迂曲的肝动脉及提前显影的扩张门静脉;肝实质少量小斑片状强化灶,边缘模糊,门静脉期呈等密度;(3)肝动脉-肝静脉分流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混合型)3例;(4)门静脉-肝静脉分流1例:动脉期未见扩张肝动脉,门静脉期见扩张门静脉及其远端分支旁小斑片状强化灶,边缘模糊,延迟期呈稍高密度.胰腺3例:动脉期胰体及胰尾部多发小结节强化灶1例,门静脉期呈等密度;胰头周围多发血管瘤样扩张1例;1例呈混合型表现.脾脏1例,动脉期、门静脉期均可见脾实质弥漫性斑片状、片状强化灶,延迟期呈等密度.胃肠道1例,表现为结肠脾曲及左下腹小肠壁外侧多发异常扩张毛细血管网.结论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累及多脏器的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充分认识其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皮层下分水岭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MRI特征及血管相关性对比研究

    作者:程大文;高玲;沈广澍;赵杨;黄迟;胡春平

    目的 研究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MRI特征及其与颈动脉系统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DWI病灶符合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42例(A组)和腔隙性脑梗死64例(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和MRI特征及MRA或DSA表现,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A组病灶位于深浅穿动脉之间分水岭区,呈“雪茄”状、“串珠”状或卵圆形,病灶体积大;B组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及皮层下,呈圆点状,病灶体积小;A组患者32例(76.2%)有颈动脉系统中重度狭窄或闭塞;B组患者14例(21.9%)存在颈动脉系统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46,P<0.05).A组患者多表现为非腔隙综合征;B组患者多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P <0.05).A组患者较B组患者7天内多见病程进展,预后差(x2=5.19,P<0.05).结论 皮层下分水岭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有着不同的MRI特点和病理生理机制,前者多伴有颈动脉系统严重病变,病程进展快,预后差,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

  •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多体素MRS研究

    作者:潘志明;郭绣琴;黄清善

    目的 探讨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ND)患者的多体素磁共振频谱(MRS)变化特征.方法 对28例VCIND患者(VCIND组)及32名正常老年人(对照组)采用多体素MRS测定两组间双侧扣带回后部(PCG)、双侧枕叶白质区(OLWM)、双侧背侧丘脑(DT)及双侧额叶白质区(FLWM)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肌醇(MI)、胆碱(Cho)的绝对浓度及NAA/Cr、Cho/Cr、MI/Cr、NAA/Cho的比值,联合SAGE 7.0及LC-Modle软件进行定量及后处理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VCIND组患者左侧FLWM的Cho浓度升高(P<0.05),双侧DT及双侧FLWM的NAA/Cr比值降低(P值均<0.05),双侧FLWM、左侧OLWM及右侧DT的NAA/Cho比值亦降低(P值均<0.05),其中双侧FLWM的NAA/Cho比值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 VCIND患者颅内不同区域代谢物的异常分布为痴呆早期的临床鉴别诊断及防治提供了有效的生化信息.

  • 大脑局部灰质体积与戒烟结果的关系——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

    作者:钱微;黄沛钰;王超;张敏鸣

    目的 运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方法寻找与戒烟治疗结果(4周持续戒断率)相关的脑结构.方法 对23名慢性吸烟者于戒烟治疗前采用MR三维成像技术进行脑结构扫描,利用VBM方法对戒烟成功和戒烟失败两组之间的脑灰质体积进行比较,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 23名接受戒烟治疗的慢性吸烟者中,10名戒炯成功,13名戒烟失败.戒烟成功组右侧额下回和右侧颞下回区灰质体积较戒烟失败组大(P<0.001).未发现戒烟成功组存在灰质体积较小的脑区.结论 慢性吸烟者的持续戒断与具有调节认知(注意力、冲动控制、学习及记忆)、延时兴奋、情绪等功能的前额叶皮层及视空间注意力皮层相关.大脑可能存在某些可作为戒断及复吸的预测器或生物标记的结构.

  • 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MSCT特征及其动态分析

    作者:李登维;何晓鹏;黄新文;韩福刚

    目的 探讨肺肉芽肿性多发血管炎的MSCT表现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7例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其中4例有完整的随访记录),总结7例患者(39个病灶)的影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39个病灶中,12个呈结节状改变,9个呈肿块状改变,14个呈空洞样改变,4个呈实变样改变;结节、肿块或空洞边缘均呈“毛刺”样改变,病灶周围呈“晕环”状改变者18个,病灶近心侧见“营养血管影”者31个,结节、肿块或实变病灶内增强扫描见“血管强化征”者15个.结论 肺内多发性结节、肿块、空洞或实变病灶,若病灶边缘呈“毛刺”样改变,周围见“晕环”状改变,近心侧见“供养血管征”或病灶内见“强化血管影”,则高度提示肺肉芽肿性多发血管炎的可能性.

  • 低剂量多层螺旋CT肺癌检出的影像学特点

    作者:褚志刚;杨志刚;欧阳羽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筛检出的肺癌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连续性搜集接受胸部低剂量CT肺癌筛查者资料13099例,其中男8362例,女4737例,年龄40 ~ 105岁,平均(52±10)岁.对可疑肺癌者进行随访复查,着重分析确诊肺癌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3099例中,可疑肺癌者73例(0.56%),共发现肺结节[(结节大小=(长径+短径)/2]及肿块(大小>3 cm时称之为肿块)共74个,平均大小为2.1 cm(范围0.8~8.1 cm),其中非实性、实性、混合性结节及混合性、实性肿块病灶分别为16 (21.6%)、21 (28.4%)、19(25.7%)、5(6.8%)、13(17.6%)个.73例中,61例(83.6%)证实为肺癌,其中49例共发现癌结节50个,中央型者11个(22%),周围型者39个(78%),平均大小为1.6 cm(范围0.8~2.9 cm),组织学类型为鳞癌者4例(8.2%),腺癌者44例(89.8%),小细胞肺癌者1例(2.0%);CT表现为Ⅰ~Ⅵ型病灶者分别为15(30%)、10(20%)、4(8%)、7(14%)、4(8%)、10(20%)个;所有癌结节中,合并有内部及边缘征象者明显较无合并征象者大(1.9 cm vs.1.2 cm,P<0.001).结论 低剂量CT筛查检出的肺癌中结节明显较肿块多见,癌结节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 平山病患者的中立位MRI表现及诊断意义

    作者:李杰;张文明;林建华;陈小荣;王柠;张立群;李文波

    目的 探讨中立位MRI对平山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确诊的平山病患者37例,平均就诊年龄20.0岁(15~27岁).选取同期招募志愿者37例,平均年龄20.8岁.所有患者和志愿者均行颈椎屈曲位和中立位MRI检查.观察中立位影像学各种表现并选出具有高度诊断价值指标.结果 失连接现象对平山病诊断的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83.8%,阳性预测率为85.4%,阴性预测率为93.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R=90.4,95% CI 16.991 ~ 481.135).下颈椎中立位MRI上正中矢状位C5、C6椎体中线平面上脊髓萎缩对于平山病的诊断也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结论 失连接现象和正中矢状位C5、C6椎体中线平面上脊髓萎缩可协助诊断平山病.

  • 膝关节应力性骨折的X线平片与MRI诊断

    作者:冯少仁;胡银华;付海洪;邓琦

    目的 分析膝关节应力性骨折的X线平片与MRI表现.方法 搜集资料齐全且经临床治疗并随访证实的膝关节应力性骨折23例,所有病例均行膝关节MRI常规冠状面T1WI、T2 STIR、矢状面T1WI、T2WI平扫,19例同时行X线平片检查.结果 (1) 23例膝关节应力性骨折中,15例位于胫骨内侧髁,3例位于胫骨外侧髁,4例位于股骨内侧髁,1例位于股骨外侧髁;所有病例X线平片与MRI均未见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2)X线平片表现:19例骨皮质均连续,未见断裂征象;5例胫骨髁、1例股骨髁松质骨内示不规则水平条状高密度影,边界部分欠清,位于骨骺线附近,与骺线走行一致,此6例中,3例邻近软组织稍肿胀;余13例未见异常或骨质疏松表现.(3)MRI平扫表现:23例胫、股骨内或外侧髁松质骨内片状或大片状骨髓水肿,内见不规则短或长条状更长T1、短T2信号,位于骨骺线附近,与骺线走行一致,邻近软组织轻度水肿,其中5例示骨折线邻近骨皮质断裂.结论 膝关节应力性骨折好发于胫骨内侧髁,X线平片和MRI平扫具有特征性表现,MRI敏感性明显高于X线平片,结合病史,MRI可对其作出较准确诊断.

  • 鼻腔鼻窦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

    作者:董继永;杨本涛;鲜军舫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与MRI资料,其中9例行CT平扫,15例行MRI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8例同时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发生于上颌窦11例,筛窦2例,鼻前庭2例,上颌骨颧突1例;10例表现为不规则肿块,6例沿窦壁浸润性生长.CT表现:与脑实质相比,病变呈等密度5例,不均匀略低密度4例;受累窦壁骨质破坏伴残端骨质硬化6例,硬化肥厚1例,骨质破坏伴瘤骨1例.MRI表现:与脑实质相比,T1WI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信号;主体呈低信号6例,等信号7例,高信号2例;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强化13例,中等强化2例.8例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速升缓降型.蔓延至邻近结构:翼腭窝、颞下窝11例,眼眶9例,面颊部皮下组织5例,鼻腔4例.结论 骨质破坏伴残端骨质硬化,T2WI呈低或等信号,MRI明显强化和速升缓降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是鼻腔鼻窦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较具特征性表现.

  • 支气管哮喘患者HRCT常见的形态学表现

    作者:杜文;刘春涛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炎症和平滑肌功能障碍性疾病,传统观点认为哮喘主要表现为病理生理学异常,通常无明显的肺部结构改变,这一点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支气管扩张症等阻塞性肺疾病有所不同.但这一观点多基于普通X线胸片或胸部普通CT扫描的研究,这些手段难以发现支气管-肺细微的结构改变.

    关键词:
  • 肩盂唇损伤分型的MRI诊断及MRI诊断技术应用现状

    作者:潘涛

    肩关节镜检查发现,创伤性肩关节脱位和创伤后复发性肩关节脱位的常见病理改变是肩胛盂唇损伤,发生率甚至达100%[1],并认为创伤后盂唇损伤的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增长可进一步加重并导致慢性肩关节不稳,若同时合并肩袖损伤及肱骨头的Hill-Sachs损伤等可进一步加重肩关节不稳,由此产生的相关疾病(如不稳定复发、持续性疼痛、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无力、活动受限和骨关节炎等)带给患者巨大痛苦[2],因此早期明确诊断为进一步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肩关节镜检查仍是盂唇损伤诊断的金标准,但作为无创检查技术的常规MRI或轻微创伤技术的磁共振关节造影(MR-arthrography,MRA)已逐渐取代了具有侵袭性的肩关节镜检查技术,成为目前肩关节盂唇病变的首选检查手段[3~5].

    关键词:
  • 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条件下CT肺动脉血管成像的初步研究

    作者:徐国民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低辐射剂量与低对比剂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搜集258例临床拟诊肺栓塞患者,挑选体质量指数(BMI) <22.5的患者90例行CTPA.按照管电压及对比剂剂量的不同随机分成3组,均采用碘海醇(350 mgI/ml).Ⅰ组30例,管电压80 kV,对比剂40 ml,图像重建算法为正弦确认迭代重建算法(SAFIRE);Ⅱ组30例,管电压100 kV,对比剂40 ml,图像重建算法为滤过反投影重建法;Ⅲ组30例,管电压80 kV,对比剂60 ml,图像重建算法为SAFIRE.90例中63例经CTPA诊断为肺栓塞,分别测量3组肺动脉1~3级分支、栓子及背部肌肉的CT值,并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Ⅰ组和Ⅱ组,Ⅰ组和Ⅲ组的SNR及CNR值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比较Ⅰ组与Ⅱ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及Ⅰ组与Ⅲ组的对比剂用量.利用Kappa检验分析两位医师分析各组CTPA图像质量的一致性.结果 Ⅰ组肺动脉1~3级分支SNR及CNR值分别为9.3±1.3、8.2±2.3、8.5±4.3;8.4±1.4、7.0±2.7、6.8±4.8.Ⅱ组肺动脉1~3级分支SNR及CNR值分别为9.7±3.3、8.5±3.9、8.8 ±2.9;8.7 ±3.8、7.3±2.1、7.3±4.0.Ⅲ组肺动脉1~3级分支SNR及CNR值分别为9.1±2.1、8.3±2.0、8.7±5.3;8.2±3.2、7.2±3.3、7.1±5.2.Ⅰ组和Ⅱ组、Ⅰ组和Ⅲ组的SNR及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较Ⅱ组的辐射剂量减少46%,Ⅰ组较Ⅲ组对比剂摄人量下降33%.3组CTPA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3例CTPA诊断为肺栓塞患者定量分析显示,3组栓子SNR及CNR值分别为1.1±0.3、8.1 ±3.6;1.3±0.5、7.7±2.8;1.4±0.3、7.9±2.1,3组SNR及CNR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医师的评价结果经Kappa检验,各组图像质量分析的一致性较好(P<0.01).结论 在BMI< 22.5的患者中,可以使用管电压80 kV,对比剂40 ml,图像重建算法为SAFIRE的低辐射剂量与低对比剂量方式扫描方式行CTPA,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下大程度的减少了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的用量.

  • 对解剖倾斜位X线平片判断桡骨远端螺钉穿破关节方法的评估

    作者:殷渠东;杨莹;孙振中;刘军

    目的 评估解剖倾斜位X线平片判断桡骨远端螺钉穿破关节方法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在标准正侧位X线平片显示可疑桡骨远端螺钉穿破关节的31例患者行腕关节CT扫描和解剖倾斜位X线平片检查.CT扫描螺钉位置作为标准,选择两位观察者依据解剖倾斜位X线平片,采用双盲法独立判断螺钉位置,计算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预估值;采用Kappa系数计算一致性.结果 CT扫描未穿破17例,穿破14例.两位观察者首次判断螺钉未穿破的敏感性分别为94.12%和88.24%,特异性分别为87.50%和93.33%,预估值均为100%;判断螺钉穿破的敏感性分别为93.33%和87.50%,特异性分别为106.25%和93.75%,预估值分别为93.33%和87.50%.两位观察者之间的Kappa系数为0.81 ~0.94,具有高度可靠性;二次重复判断之间的Kappa系数均为0.87,具有高度可重复性.结论 解剖倾斜位X线平片判断桡骨远端螺钉穿破关节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较高的诊断价值.

  • 双源CT2.0和3.2螺距采集模式在主动脉CTA及实质脏器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中的比较

    作者:姜亮;殷信道;王利伟;王绍娟;许权

    目的 比较双源CT 2.0与3.2螺距采集模式在主动脉造影及实质脏器中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以期选择优扫描方案.方法 前瞻性对40例怀疑主动脉疾病或随访患者行双源CT主动脉CTA检查.A组选用2.0螺距扫描模式,B组选用3.2螺距扫描,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分别计算两组主动脉及实质脏器(肝脏、脾脏)平均CT值、背景噪声(SD)平均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采集时间和扫描长度.应用SPSS 19.0软件对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独立t检验.结果 (1)40例主动脉质量评分均在3分以上,A组主动脉质量评分为3.65 ±0.49,实质脏器评分为4.25 ±0.55,两者均高于B组(分别为3.20±0.41、3.85 ±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51、2.707;P值均<0.05).(2)A组主动脉血管平均CT值为(411.47±117.82) HU,B组为(341.10±85.92) HU,两组间有显著差异(t=5.286,P<0.05);而A组实质脏器平均CT值[肝脏:(63.60±10.81) HU;脾脏:(103.65 ±26.48) HU]与B组[肝脏:(59.25±15.09) HU;脾脏:(98.70±22.28) HU]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48、0.640;P值均>0.05).A组主动脉血管区平均SD值为12.59±1.79,平均SNR为33.47±10.87,平均CNR为28.97±10.15,B组分别为14.61 ±2.49、24.05 ±7.78和20.52±7.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202、7.711、7.437;P值均<0.05).A组实质脏器平均SD值(肝脏:11.55±1.32;脾脏:15.60 ±2.30)低于B组(肝脏:12.45±1.19;脾脏:17.70 ±3.26);平均SNR(肝脏:5.61±1.35;脾脏:6.60±1.18)高于B组(肝脏:4.75 ±1.12;脾脏:5.62±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67、-2.352、2.186、2.749;P值均<0.05).(3)A组CT剂量指数[(4.55±0.71)mGy]、剂量长度乘积[(280.25 ±47.10) mGy/cm]和有效辐射剂量[(4.77 ±0.80)mSv]与B组[(4.49±0.67) mGy、(261.05 ±41.95)mGy/cm、(4.44 ±0.71)m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82、-1.361、-1.367;P值均>0.05).结论 2.0与3.2螺距扫描模式辐射剂量接近,但对实质脏器的显示更清晰,更适用于主动脉疾病的诊断.

  • 双源CT双能量非线性融合技术在肾脏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马德晶;卞佳;逯峰;王红霞;殷志杰;姜兴岳

    目的 定量评价双源CT双能量非线性融合技术对实质期肾脏肿瘤性病变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肾脏肿瘤患者的线性融合(0.5 LB)图像及非线性融合图像,主观评价不同组别病灶显示的清晰度及图像质量;测量肿瘤区、肿瘤周围正常肾实质、对侧正常肾实质的CT值及皮下脂肪区的SD值并计算肾脏实质与肿瘤CT值差(CT值差)、肾脏实质-肿瘤CNR及图像SNR,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图像客观评价:非线性融合图像CT值差明显高于线性融合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线性融合图像中肾脏实质-肿瘤组织CNR(10.34±8.23)明显高于线性融合图像CNR(9.8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非线性融合图像SNR(19.80 ±4.12)高于线性融合图像SNR(19.48 ±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3).(2)主观评价:非线性融合图像对病灶显示较线性融合图像更加清晰,特别是对较小的病灶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线性融合图像主观评分略低于线性融合图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源CT双能量非线性融合技术能改善肾脏增强扫描实质期图像质量,可应用于临床检查中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 消化道机械吻合术后吻合口出血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作者:李腾飞;李臻;任建庄;张凯;黄国灏;韩新巍;焦德超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消化道机械吻合术后吻合口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8例经DSA检查证实消化道机械吻合术后吻合口出血患者,超选至病变责任供血动脉,采用血管内明胶海绵和/或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其疗效并总结治疗经验.结果 术中造影发现28例出血部位均位于机械吻合口处,并可见对比剂明显外溢,对其责任供血动脉进行超选并栓塞,术后患者腹腔留置引流管出血停止,实验室检查提示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未再下降.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是消化道机械吻合术后吻合口出血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影像表现兼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比较

    作者:梁久平;徐茂盛;杨文德;方家瑛;周香;吴跃刚

    目的 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的临床与影像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 搜集经临床随访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2例和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4例,对比分析其临床及影像表现.结果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病灶分布以基底节区、脑干及胼胝体等深部脑白质为主,可不对称性累及额、颞、顶、枕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早期病灶对称性分布于额、顶、枕叶,病程进展可累及基底节等深部脑白质.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灶,MRI平扫信号均表现为T1WI呈略低信号,T2WI、FLAIR及DWI均呈略高信号,ADC图呈等或略高信号;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增强扫描呈斑片状强化,可伴血管多发节段性狭窄及小动脉瘤.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及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病史能准确诊断.

  • 早产儿代谢性骨病4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吴明祥;马捷;凌人男;汪娟

    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 of prematurity,MBD)是早产儿的重要疾病之一,由于体内钙磷代谢紊乱所致的骨矿物质含量异常,导致骨小梁数量减少、骨皮质变薄等骨骼改变[1],重者可出现病理骨折及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2].然而,MBD早期多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传统认为的重要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K)的意义也存在争议[3,4].所以MBD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常在胸部平片检查时被发现.因此,认识MBD的影像学表现,对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MBD非常重要.笔者回顾性分析4例有完整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的MBD病例,并作文献复习.

    关键词:
  • MSCT MinP成像在肺气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高利红;郑耀麒;朱元正;夏骏;张宝明;孙睿;谢万艳;杨先萍

    目的 探讨MSCT小密度投影(MinP)后处理技术在肺气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13年4月至2014年9月在本院行胸部影像检查的710例患者的胸部X线平片和1.5 mm薄层CT资料.对全部病例的1.5 mm薄层CT图像行MinP重组,然后由两组医师行双盲法阅片,比较MinP重组后诊断率与X线平片及常规CT图像之间的差异.结果 710例中,X线平片诊断肺气肿99例,1.5mm薄层CT诊断肺气肿134例,MinP重组诊断肺气肿325例.与MinP重组相比,X线平片假阳性27例,过诊率达7.0%(27/385),少诊253例,漏诊率达77.8% (253/325);1.5 mm薄层CT假阳性9例,过诊率达2.3%(9/385),少诊200例,漏诊率为61.5% (200/325).结论 MinP后处理技术对肺气肿的显示率明显高于X线胸片和1.5 mm薄层CT,对肺气肿的早期诊断有价值.

  • MRI快速扫描序列在胎儿肾脏异常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军;吴伟军;孙明华

    目的 探讨MRI快速扫描序列在胎儿肾脏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5例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肾脏异常者行MRI检查,评估MRI快速扫描技术的应用,并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25例中单胎23例,双胎2例.23例单胎中9例为肾积水,1例单侧性肾重复畸形,5例多囊性发育不良肾,2例单侧异位肾,3例一侧性肾缺如,1例单侧肾重度发育不良,2例融合肾.2例双胎中1例双胎之一单侧肾缺如,另1例双胎之一肾积水.25例中7例羊水量过少.产前MRI对于得到随访结果的18例胎儿均诊断正确.结论 MRI快速成像技术具有成像速度快,大视野,良好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显示病变的优势,受胎儿体位、羊水量等因素影响较小,在胎儿肾脏异常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产科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方法.

  • MRI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张亮;陈军;许启仲

    目的 评价MR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的有关MRI对乳腺癌诊断方面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所有纳入的文献研究均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及相关资料信息的提取,采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并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效应模型,计算出敏感性和特异性,综合评价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结果 共纳入国内、外文献21篇、共计乳腺癌患者1597例;经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RI的敏感度为91%,特异度为83%,综合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characteristic,SROC)下面积为98.01%.结论 MRI对乳腺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 肝右叶肿块——请分析病变性质

    作者:刘肖;全冠民;袁涛

    患者女,7岁.间断腹痛伴食欲减退15天,发现腹内肿物2天.体检:腹膨隆,右上腹可触及巨大肿物,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有压痛.甲胎蛋白(AFP)阴性.B超:肝右叶可探及不规则不均匀回声,大部分为液性暗区,小部分为偏低回声,偏低回声内可见短条状血流信号.

    关键词:
  • 重视MRI新技术在HIV相关脑痴呆的临床研究及应用

    作者:李宏军

    自1981年首次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特异性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造成以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简称艾滋病).近期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HIV/AIDS进展报告,全球约有3400万人携带HIV;截至2014年7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我国现存活HIV感染者/AIDS患者共483801例,其中HIV感染者293239例,AIDS患者190562例.

    关键词:
  • 基于MRS对HIV-1感染者早期脑损伤能量代谢研究

    作者:齐石;左盼利;员达;赵晶;米海峰;张岩岩;柳娇娇;李云芳;李宏军

    目的 利用单体素MRS探讨无认知功能障碍症状HIV感染者与正常志愿者间不同脑区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o)及肌酸(Cr)代谢物质的差异.方法 采用3.0T MR扫描仪对CD4细胞计数≥200 cells/μL(22例,A组)、<200 cells/μL(27例,B组)无认知功能障碍的HIV阳性患者及正常志愿者33名(C组)行单体素MRS检查,分别测量基底节区、额叶白质、顶叶白质区域,比较NAA/Cr与Cho/Cr组间差异.结果 A组、B组与C组比较在基底节区NAA/C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A组与C组)和P< 0.001(B组与C组)].在额叶白质A组与B组、C组比较NAA/Cr值升高[P=0.002(A组与B组)和P=0.017(A组与C组)].A组与C组比较Cho/Cr在基底节区与额叶白质区域显示升高(P=0.023和<0.001).结论 MRS能够检测出无认知障碍症状HIV感染者在脑基底节区域及额叶白质区域存在代谢异常.

  • 男性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灰质结构变化的研究

    作者:李云芳;李宏军;左盼利;员达;赵晶;米海峰;柳娇娇

    目的 应用优化的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技术,分析HIV阳性男性患者全脑灰质异常情况.方法 选取47例HIV阳性男性受试者和与之年龄、性别匹配的23名HIV阴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磁共振3D T1WI扫描.利用基于统计参数图(SPM)8软件的VBM 8工具箱对扫描获得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对HIV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全脑灰质体积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找出灰质体积差异区域的改变.结果 应用VBM技术,发现患者组的左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眶部额中回、左侧颞上回和双侧前扣带回较对照组减小(P<0.05).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及侧脑室周围灰质较对照组增大.结论 左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眶部额中回、左侧颞上回和前扣带回灰质体积减小可能是评价HIV患者神经认知障碍的一项客观指标.

  • HIV感染患者进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fMRI脑功能研究评价

    作者:赵晶;李宏军;左盼利;齐石;员达;米海峰

    目的 研究评价HIV感染患者进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脑部功能区变化.方法 采用Siemens 3.0 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受试者扫描.HIV感染患者45例,已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22例,未行治疗23例.实验任务为组块设计的双侧手部运动试验.通过SPM8软件对实验进行数据预处理及统计学分析,经过组内数据统计及组间数据比较分析,获取正常受试者和HIV感染者及治疗患者分组间脑部激活功能区差异.结果 HIV患者组中经抗病毒治疗患者左手运动任务激活区与未进行治疗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患者执行右手运动任务激活区包括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辅助运动皮层及右侧小脑均出现激活,未治疗患者在右侧颞极、海马及左侧小脑激活程度高于治疗后患者.结论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有效抑制了部分脑区的异常激活,为治疗HIV侵人中枢神经系统及损伤机制提供新的方法.

  • 0期无症状HIV相关性痴呆脑白质微细结构的DTI研究

    作者:李瑞利;李宏军;米海峰;赵晶;员达;柳娇娇;齐石

    目的 探讨0期无症状HIV相关性痴呆(HAD)常规MRI检查表现正常的脑白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改变及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0期无症状HAD患者和29名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行MRI扫描,获取常规MRI(T1WI、T2WI、T2FLAIR)及DTI图像,测量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胼胝体膝部、压部、内囊前、后肢白质区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HIV患者与对照组的FA值及ADC值.进一步根据CD4+计数将患者分为两组,即CD4+<200/mm3组、CD4+>200/mm3组,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CD4+<200/mm3组、CD4+>200/mm3组的HIV患者及对照组的FA值及ADC值.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期无症状HAD患者的额叶、顶叶、颞叶、枕叶、胼胝体膝部、压部、内囊前、后肢白质的FA值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应ADC值呈不同幅度的增加:额叶、枕叶、内囊前肢白质显著增加(P<0.05),而顶叶、颞叶、胼胝体膝部、压部、内囊后肢白质区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CD4+T细胞数< 200/mm3的HIV患者额叶、枕叶白质的ADC值显著高于CD4+T细胞数>200/mm3的HIV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5),而对应FA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无症状期HAD患者行定量DTI分析,有助于评价HAD患者在常规MRI检查表现正常的脑区的微结构改变,进而有助于HAD的早期诊治,阻止或逆转认知下降.定量ADC值的变化表明HAD疾病早期损害优先出现在额叶、枕叶,其结构特点(与高级皮层功能相关的脑区)可能是HAD早期易受损害的重要原因.此外,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是HIV患者进展为HA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 HIV相关脑痴呆多模态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

    作者:李宏军;张岩岩;柳娇娇;赵晶;齐石;李瑞利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自1981年首次报道AIDS以来,该病已在全球广泛流行[1,2].截至2014年5月31日中国CDC报告我国现存活艾滋病毒感染者469 836例.因巨噬细胞吞噬携带HIV-1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复制,导致神经细胞一系列的神经病理变化,导致渐进性智力和运动功能丧失,称为艾滋病痴呆症综合征(AIDS dementia complex,ADC),亦称HIV相关性痴呆(HIV-1 associated dementia,HAD)[3].有研究显示HAD已成为40岁以下痴呆患者中常见的发病因素,而晚期HIV感染患者中HAD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达20% ~ 30%).目前HIV-1成为又一主要的痴呆原因[4],故早期预测及干预对HAD预后非常重要.

    关键词: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