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2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与分析

    作者:魏星;杨淑苓

    胸膜间皮瘤为少见的胸膜原发肿瘤,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或胸膜下结缔组织,可分为弥漫型及局限型二种类型[1].其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易造成误诊,大部分病例终依靠胸膜活检.本文将我院自1993年1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22例恶性胸膜间皮瘤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行气祛瘀汤在弥漫型子宫腺肌病的应用研究

    作者:蔡婷

    观察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UAE)联合行气祛瘀汤治疗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南漳县人民医院78例弥漫型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仅予UAE治疗,观察组予UAE联合行气祛瘀汤治疗,术后5d口服行气祛瘀汤,连续服用6个月,治疗前后空腹抽血检测雌二醇(E2)、促卵泡刺激素(FHS)、促黄体生成素(LH)、糖类抗原125 (CA125),采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子宫体积变化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痛经程度,采用月经量评分评价月经量变化情况.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组内及组间治疗前后生殖激素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子宫体积(165±26) cm3,对照组子宫体积(184±27)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5,P<0.05);观察组CA125 (36.6±10.4) KU/L,对照组CA125 (49.8±12.5)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1,P<0.05);观察组痛经疼痛评分(2.58±1.13)分,对照组痛经疼痛评分(4.23±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6,P<0.05);观察组月经量评分(48.4±5.2.4)分,对照组月经量评分(71.2±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1,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UAE联合行气祛瘀汤能有效控制弥漫型AD,安全性良好,对卵巢内分泌功能无明显影响.

  • 肝癌患者仅一成适合手术

    作者:林兰

    世界范围内,肝癌的发病率每年约100万例,男女之比4∶1.在我国肝癌发病率占世界每年新发病人的42%.肝癌从形态学分类为弥漫型、块状型、结节型及小癌型,其中块状型又分为单块状型、融合块状型、多块状型,结节型又分为单结节型、融合结节型、多结节型.此外,镜下分为肝细胞癌(约占85%)、胆管细胞癌(约占7.4%)、混合型(约占7.6%).肝癌患者有哪些临床表现呢?常见的有肝区疼痛、消瘦乏力、发热、出血倾向及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 足背外侧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术后复发一例

    作者:涂必红;刘铭

    1 病例报告女性,35 岁.因"左足背外侧肿块7 年"入院.患者7 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足背中部外侧有一约1×1cm 肿物,质软,无疼痛,无红热.2 年前曾于当地卫生院诊断为腱鞘囊肿,行手术切除.术后肿块很快复发,并且肿块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伴轻度疼痛.遂到我院诊治.体检:左足背中部外侧中部可见1 个6×5cm 肿物,肤色、肤温正常,质软分叶样包块,活动度差,有轻压痛,局部皮肤无破溃,左踝关节活动无障碍,在足过屈时有疼痛感.X 线表现:左足软组织块影,压迫侵蚀足左跟骨、骰骨.肿块彩超示:混合性信号影.

  • 中药内外治疗中晚期肝癌38例

    作者:朱海洪;姜国盛

    自1997年11月以来,我们用中药内服和外敷治疗中晚期肝癌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按<中国常见肿瘤诊治规范--原发性肝癌>标准,71例患者均经B超、CT、甲胎蛋白(AFP)及肝动脉造影确诊为肝癌且不能行手术治疗.随机将71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男性32例,女性6例;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46.5岁;巨块型20例,结节型12例,弥漫型6例;肿瘤生长部位,左叶11例,右叶20例,双叶7例;肿瘤大小,5~10cm 28例,>10cm10例;合并肝硬化者26例.

  • 弥漫型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1例报道

    作者:孙念霞;文显平;梅兴明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为常见的惰性B细胞性淋巴瘤,多发生于老年人,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典型滤泡型FL容易诊断,但弥漫型FL的病理诊断较难,给患者早期、及时、准确诊疗造成一定困扰,因此早期、准确识别弥漫型FL的意义重大.

  • 弥漫型胃黏膜皱襞肥大症一例

    作者:丁晓平;皋岚湘;刘光

    患者男,55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同时稍感上腹部不适,进食后尤其明显,食欲减退,于2005年6月19日入院.入院前于外院CT检查示:胃壁平滑肌瘤可能性大,胃腔变小,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上消化道造影提示:胃癌、右侧胸膜肥厚.外科查体:腹平坦,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左上腹可触及一8 cm×9 cm×15 cm大小的肿块,无触痛,双下肢出现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白蛋白25 g/L.

  • 结外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API2-MALT1融合基因的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杨文秀;李甘地;周桥;刘卫平;李雷;陈铌

    目的了解API2-MALT1融合基因mRNA多种变异体在多个部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以及桥本甲状腺炎中的分布特征,探讨t(11;18)(q21;q21)与上述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MALT淋巴瘤62例(肺10例、胃31例、肠9例及甲状腺12例)、DLBCL 32例(胃16例、肠13例和甲状腺3例)及桥本甲状腺炎8例标本,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所有病例的API2-MALT1 mRNA,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作为阴性对照.根据检测结果将94例淋巴瘤分为API2-MALT1阳性及阴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率(随访6~120个月).结果 94例淋巴瘤中39例检出API2-MALT1 mRNA(MALT淋巴瘤28例,结外DLBCL 11例).8例桥本甲状腺炎及阴性对照组均未检出融合基因.共检出A1446-M814和A1446-M1123两种变异体,以后者多见.融合基因mRNA检出率在甲状腺淋巴瘤低,而在肺、胃肠较高.与阴性组相比,阳性组临床分期较早,浸润程度较轻、复发率较低,5年生存率较高.结论 API2-MALT1 融合基因mRNA在MALT淋巴瘤和结外DLBCL中都可被检出,而在桥本甲状腺炎中未检出.MALT1基因在1123 bp断点较高的发生率可能是国人API2-MALT1形成时的一个特点;表达API2-MALT1 融合基因的B细胞淋巴瘤具有更加惰性的临床过程和较好的存活情况,将其视为同一谱系更能体现其发展.

  • 胃肠道黏膜相关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API2-MALT1融合基因表达的差异

    作者:李百周;陆洪芬;盛伟琪;施达仁

    目的 比较t(11;18)(q21;q21)/API2-MALX1融合基因在胃肠道黏膜相关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N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情况,探讨t(11;18)(q21;q21)与胃肠道MALT淋巴瘤和DLBCL间演进的关系.方法 收集57例胃肠道MALT淋巴瘤(包括38例胃和19例肠),32例胃肠道DLBCL(包括28例胃和4例肠)和7例胃DLBCL同时合并MALT淋巴瘤成分,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API2-MALT1融合基因.使用的探针包括API2-MALT1双色融合易位探针和MALT1双色分离重排探针.结果 在MALT淋巴瘤中有21.1%(12/57,包括10例胃和2例肠)发现API2-MALT1融合基因,而在32例DLBCL和7例DLBCL与MALT淋巴瘤混合的病例中均未检测出API2-MALT1融合基因.两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83,P=0.001).结论 API2-MALT1融合基因是MALT淋巴瘤中特异的遗传学异常,而不见于DLBCL或DLBCL与MAIX淋巴瘤共存的病例中,提示至少在胃肠道API2-MALT1阳性的MALT淋巴瘤一般不会发生大细胞转化,而胃肠道DLBCL可能为原发或由t(11;18)阴性的部分MALT淋巴瘤转化而来.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作者:陶琨;朱雄增;徐薇苓;陈忠伟;陆洪芬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组织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异性抗体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两步法标记白细胞共同抗原(LCA)、L26、 BLA36、 CD30和bcl-6抗体.结果 76.7%(46/60)弥漫性大 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年龄集中在40~70岁, 淋巴结内外均可累及,90.0%(54/60)患者临床分期为Ⅱ(24/54)、Ⅲ(21/54)、Ⅳ( 9/54)期.组织病理形态:中心母细胞淋巴瘤占88.3%(53/60),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占3. 3% (2/6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占3.3%(2/60),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占5.0%(3/60 ) .免疫标记LCA、L26、BLA36表达率为100.0%(60/60),CD30表达率为3.3%(2/60),bc l- 6表达率为95.0%(57/60).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 侵袭性大,必需结合其组织病理形态和特异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 原发性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

    作者:李丹;米粲;赵涌;王娅兰;马英;李圆圆;向美环

    目的 观察原发性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征及患者存活情况,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按WHO(2001)淋巴瘤分类标准收集14例原发性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位年龄62岁,按Ann Arbor分期标准,Ⅰ期10例,Ⅱ期3例,Ⅳ期1例.11例有随访资料,其中3例存活,长存活时间86个月;8例死亡,存活时间5~19个月,中位存活时间为11个月.总结14例的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特征,并进行存活分析.结果 单侧睾丸无痛性肿大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形态学变型全部为中心母细胞性.免疫分型,生发中心样B细胞型(GCB型)1例,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型(non-GCB型)13例.10例p53蛋白表达阳性,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高,6例肿瘤细胞表达bcl-2蛋白.存活分析表明,1、2、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17.0%、17.0%.结论 原发性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为外周活化的B细胞起源,预后差,易复发和转移;病理活检加免疫表型检测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00例构成比及免疫表型分析

    作者:罗东兰;刘艳辉;庄恒国;李丽;徐方平;张芬;骆新兰;许洁

    目的 按照WHO(2008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亚型的构成比情况、免疫表型特点,及其总体生存率.方法 按照新分类,结合形态学观察,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基因重排、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技术对500例DLBCL,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归类,收集随访资料,并对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GCB型组之间、老年人EB病毒(EBV)阳性的DCBCL亚型和非特殊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NOS)之间进行总体生存率比较.结果 500例中DLBCL-NOS约占77.2%(386/500),其次是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占9.4%(47/500),然后依次是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DLBCL(4.4%,22/500)、原发纵隔(胸腺)的大B细胞淋巴瘤(2.8%,14/500)、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2.6%,13/500),其余类型均属于比较罕见的.DLBCL-NOS按照形态学分类以中心母细胞性为常见,约占95.1%(367/386);按免疫组织化学分型,非GCB型组在DLBCL-NOS中约占68.5%(219/320),GCB型组占28.4%(91/320),而CD5阳性DLBCL仅占3.1%(10/320).总体生存率比较,GCB型组和非GCB型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组总体生存率与年龄匹配前、后的DLBCL-NOS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3和0.28).对形态学表现为灰区的淋巴瘤病例进行FISH检测,发现了1例"双打击"(double-hit)淋巴瘤.结论 DLBCL-NOS在DLBCL中占绝大多数,其次是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和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DLBCL,其他类型均属少见或罕见类型.按照Hans分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型,非GCB型占多数,GCB型和非GCB型分组总体生存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组和用年龄匹配前后的DLBCL-NOS组的总体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 AKT/mTOR通路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活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于宝华;周晓燕;肖秀英;颜士岩;秦涛;施达仁

    目的 研究AKT/mTOR通路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活化及其与bcl-6基因表达等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不同类型DLBCL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100例DLBCL及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新鲜组织中pAKT、pmTOR的表达;运用TaqMan即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上述DLBCL中bcl-6 mRNA含量;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其中75例相应石蜡组织中bcl-6、CD10和MUM1的表达并据此进行分型.结果 (1)pAKT和pmTOR在DLBCL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6.0%(76/100)和75.0%(75/100),二者的表达强度、阳性细胞分布一致.(2)bcl-6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显著相关.pAKT和pmTOR高表达组的bel-6蛋白阳性率与mRNA水平均低于pAKT和pmTOR低表达或不表达者(均P<0.01).(3)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型DLBCL中pAKT和pmTOR的阳性率分别为82.5%(47/57)和84.2%(48/57),高于GCB型中的阳性比8/18和8/18(均P<0.01).(4)pAKT和pmTOR在男性患者中的表达略高于女性患者,pAKT和pmTOR阳性患者中乳酸脱氢酶(LDH)异常者略高于阴性患者中的比例,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pAKT和pmTOR的表达与年龄、临床分期、卡氏体力状况评分(KPS)、B症状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在DLBCL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特别与bel-6低表达或不表达以及non-GCB亚型密切相关,并有望成为部分DLBCL治疗的新靶点.

  • 结内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和分化特征及预后的比较

    作者:陆锦标;李小秋;张培红;周晓燕;张太明;李小妹;朱雄增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和预后并比较结内与结外的差异.方法 分析142例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内90例,结外52例(胃肠30例,其他22例),并随访2~108个月,制备组织芯片,并经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CD10、bcl-6、MUM1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区分其生发中心B细胞(GCB细胞)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的分化特征.结果 胃肠道DLBCL常为Ⅰ~Ⅱ期,国际预后指标评分低,预后也好于结内及其他结外DLBCL.单个抗原的表达率,CD10为19%(27例),bcl-6为51%(72例),MUM1为58%(82例).36%(51例)的DLBCL显示GCB细胞分化特征,64%(91例)的DLBCL显示非GCB细胞分化特征.结外DLBCL的bcl-6的表达(63%)高于结内DLBCL(43%).在不同的结外部位,甲状腺等部位多见为GCB细胞分化的DLBCL;睾丸等部位多见为非GCB细胞分化的DLBCL.结论 DLBCL显示生发中心B细胞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分化特征,结内外以及结外不同部位的DLBCL有着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和预后.

  • 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

    作者:刘艳辉;庄恒国;林汉良;吴秋良;罗东兰;骆新兰

    目的探讨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TCRBCL)的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根据WHO淋巴瘤新分类(2001)回顾性研究245例霍奇金淋巴瘤,发现8例TCRBCL;另有5例会诊病例及3例外检诊断病例,共1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瘤细胞及背景细胞的免疫表型,所用抗体包括CD20、CD79a、CD3、CD8、CD45RO、CD10、bcl-6、CD21、CD35、CD57、T细胞限制性细胞内抗原(TIA)-1、CD15、CD30、上皮膜抗原(EMA)、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CD68、潜伏膜抗原(LMP)-1;4例行原位杂交检测EBER;4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瘤细胞IgH基因重排.结果 16例TCRBCL,男8例,女8例,男女比为1∶ 1.年龄10~68岁,平均年龄40.3岁,中位年龄46.5岁.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伴发热及肝脾肿大.临床分期Ⅱ期3例,Ⅲ期10例,Ⅳ期3例.组织学上见少数非典型性大细胞散在分布于小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背景中.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大细胞呈CD20、CD79a、EMA阳性,CD15、CD30阴性;背景小淋巴细胞呈CD3、CD45RO阳性,其中CD8、TIA-1阳性细胞多于CD57阳性细胞;组织细胞呈CD68阳性.CD21、CD35均为阴性反应.所检测的4例均为EBER 1/2阴性,4例行IgH基因重排检测均可见单克隆条带.结论 TCRBCL有着独特的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征,诊断应结合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鉴别诊断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等.

  • 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曾丽平;文亦磊;马韵;王桂秋;李莹;王瑾;徐丽丽;张雪梅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不同免疫亚型中的表达,以及bcl-2蛋白表达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 plus和PV-9002法)对214例DLBCL进行CD10、bcl-6、MUM-1、bcl-2及NF-κB检测,采用Hans免疫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GCB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IgH/bcl-2易位及bcl-2扩增.结果 214例DLBCL中,GCB型66例(30.8%),非GCB型148例(69.2%).bcl-2蛋白阳性106例(49.5%),其中在非GCB型中比率(59.5%,88/148)较GCB型中比率(27.3%,18/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IgH/bcl-2易位仅有8例(3.7%),其中6例发生在GCB型(9.1%),2例发生在非GCB型(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bcl-2扩增113例(52.8%),在GCB型中发生率40.9%(27/66)低于非GCB型58.1%(86/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GCB型中bcl-2蛋白表达与NF-κB表达、bcl-2基因扩增均呈正相关(r=0.216和0.219,均P<0.05),但这种相关性在GCB型未体现.bcl-2表达者生存期更短,对应中位生存时间为(31.4±3.8)个月,而不表达者则为(40.2±4.2)个月;当与DLBCL免疫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结合评估时,bcl-2表达者的校正危险度比不表达者增加1.89倍.结论 本组DLBCL以预后较差的非GCB型占多数,其遗传学改变以高频率bcl-2基因扩增和低频率IgH/bcl-2易位为特征;bcl-2蛋白表达主要发生在非GCB型,其机制涉及bcl-2基因扩增及NF-κB活化.bcl-2蛋白表达患者生存期短,死亡危险度较高,可以作为独立于临床分期和免疫类型的DLBCL预后因子.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表达谱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艳辉;李丽;刘刚;庄恒国;罗东兰;骆新兰;许洁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不同免疫表型组的基因表达谱状况.方法 根据CD10、bcl-6和MUM1的表达状况对156例DLBCL进行分组:CD10+和(或)bcl-6+、MUM1-(第1组);CD10+和(或)bcl-6+、MUM1+(第2组);CD10-和bcl-6-、MUM1+(第3组).从各组中各选择3例共(9例)临床分期为Ⅳ期的病例标本,另取3例正常扁桃体组织作为对照,采用Affymetrix U133 plus2.0寡核苷酸芯片研究12例样本的基因表达谱.结果 通过unsupervised等级聚类分析,12例样本被分成了4组,分别命名为A、B、C、D组.经与免疫表型分组结果对照显示两种分组结果完全一致:A、B、C组分别对应第1、2、3组,D组对应正常对照组.在DLBCL病例组中(A、B、C组)有81个基因显著表达下调,有86个基因显著表达上调.而其中的一个组(B组)虽然具有混合性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A组)和活化的外周血B细胞样(ABC,C组)DLBCL的免疫表型,但在聚类分析中发现其基因表达谱与A组和C组均不同,有45个基因表达上调,并且有27个特异性表达基因.结论 初步结果显示,DLBCL全基因组表达谱在分子水平上有不同的亚群,且可能通过免疫表型来区分.还提示基因表达谱B组DLBCL可能存在除细胞起源以外的不同异质性因素,而这种因素可能与DLBCL的发病机制相关.

  • 老年人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徐方平;刘艳辉;庄恒国;罗东兰;李丽;张芬;骆新兰;杜欣;李文瑜;陈琦

    目的 探讨老年人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简称老年人EBV阳性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96例DLBCL,应用EBV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病变组织中EBV感染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BV阳性病例中CD10、CD20、CD30、CD79a、bcl-6、bcl-2、MUM-1、CD5、CD3、T细胞内抗原1(TIA-1)以及Ki-67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9例DLBCL的EBER阳性,其中48例为老年人。老年人EBV阳性DLBCL患者中位年龄为73岁,绝大部分( 42/48)年龄>60岁,男女比为1.4∶1;淋巴结病变11例,结外病变18例,39.6% (19/48)可见淋巴结病变及结外病变;Ann ArborⅠ~Ⅱ期与Ⅲ~Ⅳ期之比为13/35,33.3% (16/48)的患者肿瘤累及了2个或以上的结外部位,13.9% (5/36)的患者体能状态较差,23.3% (7/30)的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增高;国际预后指数(IPI)3 ~5的18例,IPI 0~2的12例;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镜下观察:淋巴结结构或累及的组织结构完全破坏,在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性背景上,可见中心母细胞、免疫母细胞、H/RS细胞样巨细胞弥漫性浸润或散在分布;老年人EBV阳性DLBCL包括大细胞亚型33例,多形性亚型14例,混合亚型1例。免疫表型上几乎全部表达C D20( 47/48)和(或)CD79a (45/45),绝大部分病例(44/47)可见MUM-1的表达,少量病例表达CDI0或bcl-6;bcl-2及CD30的表达率分别为80.0% (28/35)及28.9%( 11/38)。大多数(33/39)老年人EBV阳性DLBCL都有很高的增殖指数。与非老年人EBV阳性DLBCL相比,除了年龄偏高及bcl-6的表达较低外,其他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人EBV阳性DLBCL是具有一定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DLBCL亚型,但与非老年人EBV阳性DLBCL相类似,在病理诊断上还需结合临床、免疫学等资料去鉴别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

  • 胃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薛丽燕;吕宁;李爱东;邹霜梅;林冬梅;何祖根;谢永强;刘秀云

    目的探讨胃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 方法结合2001年版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标准,回顾83例胃淋巴瘤临床及病理资料,对其中78例进行随访,随访时间5~192个月.对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式等多种因素与生存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以腹痛多见,83例胃淋巴瘤中有60例(72%);39例(47%)有B症状(发热、盗汗、消瘦);21例(25%)有长期慢性胃病史;胃肠黏膜多部位病变13例(16%);淋巴结受累51例(61%).(2)组织学类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为57例(69%),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MALT淋巴瘤23例(28%),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2%),滤泡性淋巴瘤1例(1%).(3)临床分期与生存率:临床ⅠE期31例,ⅡE期38例,ⅢE期8例,Ⅳ期6例.总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8%和70.1%,平均生存期146个月.MALT淋巴瘤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4%和72.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MALT淋巴瘤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1.8%和68.2%,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为50.0%.结论胃淋巴瘤患者无特异临床症状.MALT淋巴瘤是常见的病理组织学类型.胃淋巴瘤病变可长期局限,预后较好.患者生存率与淋巴结受累、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与发病年龄、性别、有无B症状、病变深度及范围和治疗方式等因素均不相关.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q27染色体状态和不同亚型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李义;王国平;郗彦凤;王晋芬;白玮

    目的 从蛋白和基因水平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3q27染色体状态和不同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有随访资料的73例DLBCL进行CD3、CD10、CD20、bcl-6、MUM-1标记,根据Hans的分类方法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其中54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bcl-6基因所在的3q27染色体的断裂和扩增情况.结果 73例DLBCL患者GCB型16例(21.9%),non-GCB型57例(78.1%).54例DLBCL患者中3q27染色体断裂11例(20.4%),扩增14例(25.9%).5年总体生存率GCB型(78%)高于non-GCB型(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bcl-6阳性表达较阴性者预后好(P=0.041);3q27断裂阳性组病例总体生存率低于3q27断裂阴性组.结论 DLBCL的GCB型比non-GCB型预后好.bcl-6蛋白表达有助于DLBCL的预后判断,3q27染色体断裂阳性病例总体生存率低于3q27断裂阴性组.目前仍有必要区分DLBCL的B细胞的起源.

308 条记录 1/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