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形性腺瘤基因样蛋白2在CBFβ/MYH11阳性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颜晓燕;蒋丽媛;贾志强;谢旭磊;林凤茹

    多形性腺瘤基因(PLAG)家族为锌指蛋白的新亚科,包括PLAG1、多形性腺瘤基因样蛋白(PLAGL)1和PLAGL2 3个成员, 三者有高度的同源性.其中PLAG1在染色体8q12的易位的多形性腺瘤涎腺、成脂细胞瘤、肝毒细胞瘤中表达升高[1-3].

  • 多形性腺瘤基因样蛋白2在CBFβ/MYH11阳性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颜晓燕;蒋丽媛;贾志强;谢旭磊;林凤茹

    多形性腺瘤基因(PLAG)家族为锌指蛋白的新亚科,包括PLAG1、多形性腺瘤基因样蛋白(PLAGL)1和PLAGL2 3个成员, 三者有高度的同源性.其中PLAG1在染色体8q12的易位的多形性腺瘤涎腺、成脂细胞瘤、肝毒细胞瘤中表达升高[1-3].

  • 21-三体综合征快速基因诊断

    作者:尹耕心;汪竟成

    21-三体综合征是人类常见的染色体疾病,新生儿的发病率约为1/800,占小儿染色体病的70%.该病主要由于21号染色体三体或易位引起的21q22-ter部分三体所致.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特殊面容和身材矮小.

  • 上颌尖牙易位至上颌双尖牙颊侧的错(牙合)矫治观察

    作者:刘顺勤;刘昌

    目的:在解除上颌尖牙易位对患者的面容和牙体健康带来的影响的同时,避免由此带来的新的牙颌损失.方法:用固定矫正器将第一双尖牙拉到尖牙的牙位上.结果:面部、牙列外观协调美观,咬合无障碍,有效保证了牙列的完整性.结论:由于尖牙、双尖牙唇颊侧外形相近,使这项技术有了可行性.

    关键词: 易位 尖牙 固定正畸
  • 发端之门——论六壬之源

    作者:曾海生

    河图代表时间的顺序流行,洛书代表空间的对待合十.河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河图四方生成数组合的各自分离产生洛书:洛书中对待合十的异性个体在中宫通过二八易位激发中宫生数五与乾宫成数六行五六交合,五六交合为三十,三十阴阳分离为六十,如此六十花甲子形成,此为河图;六十花甲子顺序流行过程中阶段性的干支分离产生洛书.

  • 无瘢痕内眦赘皮矫正法

    作者:穆友安;王修丽

    多数单眼皮及鼻梁低平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内眦赘皮现象.不仅显示两眼距过宽和面部呆板的面相,而且在实行双眼皮成形术时也很难达到完美的手术造型,以往许多学者主张采用内眦赘皮部位的"Z"形皮瓣易位方法进行矫正,总不免留下术后难看的内眦部瘢痕.

  • RAG基因与B细胞淋巴瘤

    作者:朱威;洪旭林;余佳伟;付琴;毛峥嵘

    重组活化基因(RAG)在介导抗原受体决定区复杂多样的DNA重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通过:1)RAG综合体识别和切断BCL-2基因致t(14,18)易位;2)RAG1/2协同诱导激活型胞啶脱氨酶作用引起染色体易位;3)RAG2蛋白降解异常导致V(D)J异常重排;4)EB病毒感染导致RAG1/2基因的再表达等方面促进淋巴瘤的发生.

  •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1例报道

    作者:丁洪基;刘润玑;顾涛;井颖;刘春燕;王灿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是一种少见的肾癌类型,其特征为肿瘤中有染色体Xp11.2易位,并导致TFE3基因融合.WHO(2004)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其列为一种独立的肾癌亚型[1],在儿童肾癌中占有较大比例.与经典的肾癌相比,此型肾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形态上需要与经典的肾透明细胞癌及乳头状癌相鉴别.因此癌报道较少,其临床病理特征尚待进一步总结.

  • 20例t(8;21)复杂变异易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

    作者:夏晶;陈苏宁;潘金兰;王琴荣;吴亚芳;王勇;张俊;沈娟;薛永权

    本研究总结分析t(8;21)复杂变异易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和临床特点.对我院收治的20例初诊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进行了总结分析和随访,了解临床一般情况、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及治疗、生存情况,分析这一类疾病的基本特征.采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后桑格测序,对13例患者进行了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C-KIT、FLT3-ITD、FLT3-TKD、JAK2V617F)的检测.结果表明:①本组20例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占同期t(8;21) AML的2.4%,其中M11例、M217例、M42例.13例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发现,10例为髓系表达,3例为髓系伴淋系表达.细胞遗传学检测显示额外受累的染色体断裂位点有16种:(lp22、1p32、2q35、2q14、3p25、5q13、6p22、7q21、llq11、1lql3、12q14、12q24、12p12、14q32、15p13、20q12).②13例患者中4例检测出C-KIT基因突变,且均为17号外显子突变,1例检测出JAK2 V617F基因突变,13例均未检测出FLT3基因突变.突变组患者经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仅1例获得完全缓解(CR),CR率为20%,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RFS)为6.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8.9个月;未突变组患者经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6例获得CR,CR率为75%,中位RFS为26.6个月,中位OS为27.7个月.结论: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与典型t(8;21)AM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是相似的,但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的存在对患者的诱导化疗缓解率和长期生存具有重要的影响.

  • 白血病染色体MLL基因断裂(易位)FISH探针的研究

    作者:孙江漫;胡林萍;李承文;陆宏卿;薛卫霞;程涛;缪为民

    目的自主研制可以检测白血病染色体 MLL 基因断裂的双色 FISH 检测试剂盒。
      方法根据染色体基因图谱,选定合适的 BAC 克隆重叠群分别作为 MLL 基因断裂点5'端探针和3'端探针。采用缺口平移法,制作出5'端标记绿色荧光素,3'端标记红色荧光素的探针。用双盲法检测白血病临床样本40例,对自制探针和同类进口探针在各项技术参数上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自制探针检测 MLL 基因断裂(易位)的阴、阳性率与同类进口产品完全相符;在 Spectrum Green 和 Cy3?v1通道中,自制探针的平均荧光信号强度比进口探针明显提高(自制探针分别为:2930.5±38.00,2766±59.54;进口探针分别为:2239±45.13,1986±59.56;P<0.01),自制探针信噪比分别为进口探针的2.4倍和1.9倍。
      结论自制的 MLL 基因 FISH 检测探针设计合理、质量可靠,与进口探针相比,荧光信号更强,信噪比更高,将来可能替代价格昂贵的进口产品。

  • PML/RARα融合基因FISH检测试剂盒的研究

    作者:缪为民;石琳;胡林萍;李娟;刘芸;李承文;李思奇;杜宏伟;王征宇

    目的 自主研制用于检测白血病染色体PML/RARα融合基因的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试剂盒.方法 根据染色体基因图谱,选定合适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克隆重叠群分别作为PML基因探针和RARα基因探针.对入选的BAC克隆进行STS-PCR鉴定和荧光原位杂交鉴定.后将完成鉴定的PML探针标记红色荧光素,RARα探针标记绿色荧光素,加上配套试剂组成FISH检测试剂盒.用双盲法检测白血病临床样本37例,对自制探针和同类进口探针在各项技术参数上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自制试剂盒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与进口探针相比,其阴、阳性率和同类进口产品完全符合;自制探针的荧光信号更强,信噪比更高.结论 自主研制的PML/RARα融合基因FISH检测试剂盒设计合理、质量可靠,可用于替代价格昂贵的进口产品.

  • 结节性筋膜炎存在涉及USP6基因的染色体易位

    作者:陈军;叶新青;李瑶;韦常宏;郑茜;钟萍;吴圣明;罗元;廖芝玲

    目的 研究结节性筋膜炎的USP6基因重排发生率,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29例结节性筋膜炎的USP6基因重排情况,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其中15例的MYH9-USP6转录情况.结果 FISH结果显示29例结节性筋膜炎中的24例(83%)携带USP6基因重排,应用RT-PCR检测其中的15例,发现8例(8/15)携带MYH9-USP6融合基因,这15例中有11例FISH证实USP6基因重排阳性、3例阴性和1例信号缺失,7例USP6基因重排阳性和1例FISH显示信号缺失的病例RT-PCR证实携带MYH9-USP6融合基因.结论 USP6基因重排是结节性筋膜炎的一种常见遗传学改变,对于临床病理上辅助诊断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有价值的工具.

  • 滤泡型淋巴瘤中t(14;18)染色体易位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培红;周晓燕;水若鸿;张太明;郑爱华;郭晓红;朱雄增

    目的 探讨滤泡型淋巴瘤(FL)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在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55例FL石蜡标本,对照组小B细胞淋巴瘤28例和反应性滤泡增生(RFH)10例,应用套式PCR技术检测FL中,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的克隆性重排;应用标准PCR技术检测55例FL中t(14;18)易位,以10例RFH做对照;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20例淋巴结FL中t(14;18)易位,以4例RFH作为对照;并与PCR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55例FL中,结内49例,结外6例.男性33例,女性22例,男女比为1.5∶1.发病年龄36~79岁(中位年龄57岁);FL分级:FL1~3分别为25例、19例和11例.(2)55例中50例(90%)检出β-肌动蛋白(actin),该50例中FR3A阳性24例(48%),FR2阳性25例(50%),其中15例(30%)呈FR3A和FR2双阳性,共34例(68%)IgH基因重排.对照组小B细胞淋巴瘤28例中,25例检出β-actin,其中FR3A阳性18例(64%),FR2阳性17例(61%),共24例(86%)可检测出克隆性IgH基因重排.4例RFH均未检出IgH基因重排.(3)在44例结内FL中检出15例(34%)t(14;18)易位,其中14例在MBR,1例在mcr.(4)20例中,有16例(80%)可检出t(14;18)易位.结论 (1)IgH克隆性重排在FL中的检测率比其他小B淋巴细胞低.(2)FISH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t(14;18)易位有助于FL的诊断.FISH比PCR的敏感性更好,操作简便,可用于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的分子遗传学改变.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t(14;18)易位及bcl-2基因扩增的检测

    作者:蒋会勇;李慧灵;胡海;何滢;赵彤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t(14;18)染色体异位及bcl-2基因扩增在其分类及临床分期、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先对60例DLBCL的标本进行显微切割,获取相对比较纯的肿瘤组织,再使用细胞核芯片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标本进行t(14;18)易位及bcl-2基因扩增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在组织微阵列上同步观测CD20、CD10、bcl-6、MUM1的表达,进行生发中心样(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GCB)分类;通过病例分析得出治疗效果及临床分期的信息,并统计分析以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60例DLBCL中,10例bcl-2/IgH阳性,18例bcl-2基因扩增;GCB 29例(48.3%),non-GCB 31例(51.7%).经FISH检测t(14;18)阳性10例中,GCB 8例,non-GCB 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t(14;18)阳性及bcl-2基因扩增的病例bcl-2表达均增高.在36例正规CHOP治疗的病例中,bcl-2扩增13例,无扩增23例,bcl-2扩增的13例之治疗结果显效、部分有效、无效率分别为3例(23.1%)、4例(30.8%)和6例(46.2%);临床分期情况为Ⅰ~Ⅱ期1例(7.7%),Ⅲ~Ⅳ期12例(92.3%),这两项指标与bcl-2不扩增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46).结论 t(14;18)易位及bcl-2基因扩增均是引起DLBCL之bcl-2蛋白表达的原因,bcl-2阳性者与预后有关的原因难以确定,可能是由于引起其阳性表达的原因不同所致;bcl-2基因扩增与治疗效果较差及临床分期较晚有关;FISH检测t(14;18)染色体易位可用于DLBCL的分类.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毕蕊;林冬梅;韩亚玲;路军;薛丽燕;郑闪;王明荣;吕宁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为淋巴瘤的准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以前瞻性非随机分组模式,采用三组IgH/bcl-2、IgH/CCNDl、API2/MALT1探针,对临床初诊为淋巴瘤的74例活检新鲜样本的瘤细胞进行FISH,检测其相应t(14;18)、t(11;14)及t(11;18)染色体易位,将检测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进行比较评价.结果 74例中8例(10.8%)检测到染色体易位,分别为t(14;18)和t(11;14)各4例.62例组织病理诊断为淋巴瘤者中7例检测到染色体易位,分别为t(14;18)3例(组织病理诊断2例为滤泡性淋巴瘤、1例为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t(11;14)4例(组织病理诊断2例为套细胞淋巴瘤、1例滤泡性淋巴瘤,1例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在组织病理未诊断为淋巴瘤的12例中,仅检测到1例t(14;18),而其组织形态显示为淋巴组织增生活跃,经FISH检测更正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2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未检测到t(14;18).在其他有基因数目异常者56例(75.7%)中恶性病变52例(92.9%),与4例(7.1%)良性病变比较,病变性质与基因数目异常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FISH技术检测淋巴瘤特异的遗传学异常对于复核组织病理诊断、鉴别其类型、亚型及病变的良、恶性有重要参考价值.

  • 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曾丽平;文亦磊;马韵;王桂秋;李莹;王瑾;徐丽丽;张雪梅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不同免疫亚型中的表达,以及bcl-2蛋白表达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 plus和PV-9002法)对214例DLBCL进行CD10、bcl-6、MUM-1、bcl-2及NF-κB检测,采用Hans免疫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GCB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IgH/bcl-2易位及bcl-2扩增.结果 214例DLBCL中,GCB型66例(30.8%),非GCB型148例(69.2%).bcl-2蛋白阳性106例(49.5%),其中在非GCB型中比率(59.5%,88/148)较GCB型中比率(27.3%,18/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IgH/bcl-2易位仅有8例(3.7%),其中6例发生在GCB型(9.1%),2例发生在非GCB型(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bcl-2扩增113例(52.8%),在GCB型中发生率40.9%(27/66)低于非GCB型58.1%(86/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GCB型中bcl-2蛋白表达与NF-κB表达、bcl-2基因扩增均呈正相关(r=0.216和0.219,均P<0.05),但这种相关性在GCB型未体现.bcl-2表达者生存期更短,对应中位生存时间为(31.4±3.8)个月,而不表达者则为(40.2±4.2)个月;当与DLBCL免疫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结合评估时,bcl-2表达者的校正危险度比不表达者增加1.89倍.结论 本组DLBCL以预后较差的非GCB型占多数,其遗传学改变以高频率bcl-2基因扩增和低频率IgH/bcl-2易位为特征;bcl-2蛋白表达主要发生在非GCB型,其机制涉及bcl-2基因扩增及NF-κB活化.bcl-2蛋白表达患者生存期短,死亡危险度较高,可以作为独立于临床分期和免疫类型的DLBCL预后因子.

  • 同时发生myc和bcl-2/IgH或bcl-6易位的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罗东兰;刘艳辉;张芬;徐方平;颜黎栩;陈洁;许洁;骆新兰

    目的 观察同时发生myc和bcl-2/IgH或bcl-6易位的B细胞淋巴瘤(“双击”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145例经活检诊断的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病例石蜡包埋组织,其中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129例,具有介于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BL)之间特征无法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BCLU)5例,BL 7例和高级别滤泡淋巴瘤合并DLBCL4例,在组织芯片上进行myc、bcl-2/IgH和bcl-6系列探针的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记录基因易位情况、拷贝数变化和其他基因异常,同时收集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及随访资料.结果 共检测出同时发生myc和bcl-2或bcl-6基因易位(“双击”淋巴瘤)病例5例,检出率5/145(3.4%);其中myc伴bcl-2易位2例(原形态学诊断1例是DLBCL,1例是BCLU);myc伴bcl-6易位3例,均为DLBCL.Ki-67阳性指数60% ~100%.另发现3例bcl-2伴bcl-6易位,均为DLBCL.其余DLBCL病例中出现单个基因易位或拷贝数增加的占51.2% (66/129).随访资料显示,5例“双击”淋巴瘤患者中3例在诊断后2年内死亡,1例失访,1例随访36个月无病生存.结论 “双击”淋巴瘤属于罕见病例,主要根据基因检测手段来诊断,形态学上不完全等同于2008 WHO分类中的BCLU这一亚型,还可表现为其他的形态学谱系.大部分患者预后差.

  • 胃丛状纤维黏液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胡桂明;陈慧萍;刘秋雨;石祥呈;吴会芳;冯怡锟;任景丽;王朝夫

    目的 探讨胃丛状纤维黏液瘤(plexiform fibromyxoma,PF)的临床病理学待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8例手术病例胃 PF 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光镜下观察 HE 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GLI1基因易位情况,Sanger测序法检测CKIT基因(第9、11、13和17号外显子)及PDGFRA基因(第12、14和18号外显子)的突变状态,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1岁);胃窦6例,胃底2例;肿瘤大径1.2~7.0 cm,平均3.1 cm;肉眼观肿瘤边界较清,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质韧.低倍镜下肿瘤呈丛状或多结节状,浸润性生长;间质富含薄壁小血管及黏液样基质.高倍镜下肿瘤呈束状、席纹状及编织状排列,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未见肿瘤性坏死,核分裂象(0~2)/50 HPF.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波形蛋白(8/8)、平滑肌肌动蛋白(SMA,8/8)均阳性,CD10(4/8)、结蛋白(3/8)、H?caldesmon(5/8)、孕激素受体(PR,5/8)部分阳性,CD117、DOG1、CD3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雌激素受体及S?100蛋白均阴性.分子检测结果:3例检测到GLI1基因易位(3/8),4例行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检测均为野生型.7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24~95个月(平均50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 胃PF是一种伴有肌样分化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胃窦部,目前的随访证据表明其生物学行为呈惰性临床经过,诊断时需与胃肠道间质瘤等多种间叶源性肿瘤鉴别.综合考虑肿瘤的丛状生长方式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SMA、PR及CD10对胃PF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GLI1基因易位检测亦可作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 t(6;11)(p21.2;q13)/MALAT1-TFEB基因易位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夏秋媛;时姗姗;沈勤;魏雪;王璇;马恒辉;陆珍凤;周晓军;饶秋

    目的 探讨t (6; 11)(p21.2; q13)/MALAT1-TFEB基因易位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9例TFEB基因易位相关性肾癌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荧光原位杂交、MALAT1-TFEB融合基因扩增研究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肿瘤中女性4例,男性5例.患者年龄21~42岁,平均31.3岁,平均随访31个月,均无病生存.镜下观察4例具特征性“假菊形团”结构,其余5例形态不典型,分别与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肾透明细胞癌、嫌色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形态学有交叉.肿瘤内时常可见到基底膜样物质,色素及沙砾体.9例TFEB均呈弥漫细胞核表达,E-cadherin、波形蛋白一致强阳性,Ksp-cadherin、CD117阳性比例分别为7/9和6/9,色素性标志物Cathepsin K、HMB45和Melan A的阳性比例分别为8/9、6/9和6/9,广谱细胞角蛋白仅在1例中阳性,TFE3、CD10和CK7均阴性.荧光原位杂交9例均存在异常TFEB分离信号及MALAT1-TFEB融合信号.2例扩增出MALAT1-TFEB融合基因.结论 TFEB基因易位相关性肾癌是一种罕见肿瘤,好发于青壮年,预后较好.诊断可依据患者的年龄、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检测TFEB基因易位是诊断该肿瘤的金标准.

  • 肺原发黏液表皮样癌中MAML2基因易位及其诊断、预后意义

    作者:罗东兰;严金海;葛岩;颜黎栩;陈洁;许洁;骆新兰;刘艳辉

    目的 了解肺原发黏液表皮样癌(MEC)和形态相似的肺腺鳞癌中的MAML2基因易位情况及其对诊断、预后的意义.方法 利用组织芯片对2007年至2016年间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的24例肺原发MEC和44例肺腺鳞癌进行MAML2基因易位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进行包括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NapsinA、细胞角蛋白(CK)5/6、p63、p40、Ki-67等在内的免疫组织化学套餐检测.收集所有临床资料,随访所有的肺原发MEC患者.结果 肺原发MEC患者的年龄分布为6~73岁,中位年龄32岁.男女比例为1.4∶1.0.肺原发MEC中MAML2基因易位检出率为66.7%(16/24),而所有的肺腺鳞癌中均未检出MAML2基因易位.MAML2基因易位、年轻、组织学低级别与预后好相关.所有肺MEC组织切片均不表达TTF1和Napsin A,特征性的于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区域表达CK5/6、p63和p40.大多数肺原发MEC Ki-67阳性指数普遍低于10%.而肺腺鳞癌组中,大部分腺癌的成分表达TTF1和Napsin A,鳞癌成分表达CK5/6、p63和p40,表达模式与MEC不同.免疫组织化学套餐的应用鉴别出形态类似于MEC的高度侵袭性ALK阳性的腺癌.结论 约2/3的肺原发MEC可检测到MAML2基因易位.MAML2基因发生易位、组织学低级别等因素与预后好相关.套餐式免疫组织化学抗体联合应用,有助于鉴别肺原发MEC和腺鳞癌、形态类似MEC的腺癌.

313 条记录 1/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