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MRI一例

    作者:马学升;刘丽芳;尚柳彤;周嘉磊;田勇鹏

    患者 男,18岁,心脏杂音18年.入院时呈轻度紫绀面容,有乙型肝炎病史.心血管造影:心尖位于右侧胸腔,心房正位,心室左袢,右室腔扩大,肌小梁增粗,主动脉起自解剖学右心室,嵴下一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左心室发育尚可;主动脉弓降部示数支粗大体肺侧支,肺动脉逆行充盈,左、右肺动脉有融合,左、右肺动脉发育不良,以左侧为著.

  •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一例

    作者:朱玉春;周伟;张怀信

    患者 男,59岁.体检发现左侧肾上腺囊性肿块入院.体检: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无特殊.CT平扫示左侧肾上腺区低密度肿块,大小约5.1 cm×9 cm,CT值约21 HU,边缘完整,胰腺尾部稍向前推移(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未见明显强化,CT值约25 HU,与周围强化的肾脏、血管形成低密度对比,肿块紧贴脾静脉(图2),实质期肿块轻度均质强化,CT值约30 HU(图3),冠状位可清晰显示病灶范围,肿块沿间隙生长,周围脏器、血管未见受累(图4).

  • 喉室神经鞘瘤一例

    作者:刘佳;李恒国

    患者 女,3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一年余,并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电子喉镜检查示右喉室新生物,遂转入我院手术治疗.体检:颈部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心、肺及腹部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 腕部丛状神经纤维瘤一例

    作者:杜亮;邱晓明;王弘

    患者 男,23岁.自述5年前右腕部桡侧皮下发现一“蚕豆”大小肿块且缓慢增大.体检:右腕部肿胀,桡侧可扪及大小约10 cm×9 cm肿块,质软,有波动感,无压痛,局部皮肤见少许浅棕褐色色素沉着,皮温正常,右腕部运动、感觉无异常.

  • 伴腹腔积血的腹腔干-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瘤一例

    作者:许凡勇;吴頲;刘海荣;刘少强;郭少华;王俊;卢绍辉;邱兴庭

    患者 男,41岁.反复腹痛10天,以中上腹部为甚,呈持续性隐痛,腹痛加剧1天、放射至全腹部入院.体检:T36℃,R 20次/rmin,P 90次/min,Bp 186/127 mmHg(1 mmHg=0.133 kPa),全腹腹肌稍紧、压痛(以中上腹部为甚),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8 g/L,白细胞9.7×109/L,中性粒细胞0.8.患者有高血压史.

  • 膈肌淋巴血管瘤一例

    作者:高福生;周海春

    患者 男,12岁.因头痛在当地医院检查时发现肝膈间肿块,遂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患儿无腰背部疼痛,无发热,腹胀、呕吐及腹泻,体重无明显变化.影像检查:计算机X线摄影(CR)示右侧膈面抬高,心膈角变钝,心影右缘不清,纵隔无明显移位,肋膈角尚锐利,肝影下界下移(图1A).超声:肝脏上方和膈下之间混合回声性包块,其内可见多个海绵状无回声暗区,彩色多普勒显像示数个无回声暗区内可见静脉血流信号.

  • 磁共振VIBE增强扫描联合冠状位T2WI诊断肝外远端胆管癌

    作者:范影;赵雷;钱银锋;史晓飞;谢玉海

    目的 探讨MR三维容积内插体部检查(volume interpolated body examination,VIBE)增强联合冠状位T2WI诊断肝外远端胆管癌的价值.方法 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远端胆管癌行MR冠状位T2WI、VIBE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MR表现,测量病灶长度.结果 17例肝外远端胆管癌在冠状位T2WI上表现为肝外远端胆管梗阻,10例于胆管梗阻处见软组织肿块、3例见胆管壁增厚,同周围组织相比呈低信号.VIBE动态增强扫描17例病灶均呈进行性强化,10例肿块者中2例均匀性强化,8例肿块边缘强化更明显;7例胆管壁增厚、强化,在轴位VIBE图像上呈“环”形强化,在冠状位VIBE图像上,5例呈平行的“线条”状强化,2例呈“V”形强化.病灶平均长度为18.7 mm.结论 VIBE增强联合冠状位T2WI能较好地显示肝外远端胆管癌.

  • 3.0T 1H-MRS在正常肝脏的定量研究

    作者:赵爽;李彩英;李永才;高凤宵;王伟;李敬民

    目的 采用3.0T多射频MR仪对正常志愿者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提出肝脏MRS代谢物正常值范围,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38名正常志愿者,年龄25~75岁,平均(41.22±14.67)岁,男19例,女19例.分别按年龄分为两组:≥45岁组及<45岁组,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采用3.0T MR仪对所有正常志愿者及脂肪肝患者行肝脏1H-MRS扫描,统计其水峰峰值、水峰峰下面积、脂峰峰值、脂峰峰下面积及脂肪分数,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1)16名正常志愿者首先进行两次1H-MRS扫描,取同一位置、相同大小感兴趣区( ROI),两次测量代谢物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8名正常志愿者肝脏水峰下面积95%可信区间为163.05±27.45,脂肪峰值95%可信区间为4.00±2.10,脂肪峰下面积的95%可信区间为4.22±4.98,脂肪分数的95%可信区间为(2.51±2.61)%.(2)按照年龄分组,≥45岁组及<45岁组,两组正常志愿者水峰峰值、水峰下面积、脂峰峰值、脂峰下面积及脂肪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性别正常志愿者比较,除水峰峰值外,余代谢物数值男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 1H-MRS可应用于正常人肝内代谢的定量研究;肝脏水及脂肪含量的正常值范围可对肝脏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腹盆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诊断

    作者:李家尧;王国慧;韩路军

    目的 探讨腹盆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rodermal tumor,pPNET)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盆部pPNET的CT表现.影像观察指标为病灶的位置、形态、大小、密度、强化形式及伴随征象.结果 15例中,肿瘤位于盆腔7例,腹腔5例,腹膜后3例.肿瘤大小约4cm×6cm~13 cm×18 cm,圆形或椭圆形者8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7例.6例肿瘤边界清楚,9例肿瘤边界不清并累及相邻器官.平扫肿瘤呈等、低混杂密度,4例伴坏死、囊变,2例病灶可见点状、斑片状或不规则形钙化.增强后病灶均呈轻度或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腹盆部pPNET的CT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需与腹盆腔的胃肠道间质瘤和间叶组织肿瘤进行鉴别,确诊仍需依赖病理学诊断.

  • 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细胞癌M分期中的价值

    作者:孙春锋;陆健;李敏;缪小芬;张沛枫;姜吉锋;石甜甜;梁宏伟

    目的 探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肝细胞肝癌(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M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HCC患者首次行WB -DWI检查的图像,统计肝外非淋巴结转移灶的分布及数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WB-DWI未发现全身转移(M0)者11例,余12例均发现肝外转移灶(M1),主要为肺转移及骨转移.肺转移5例共14个病灶,WB-DWI发现12个,2个转移灶在WB-DWI上显示不清,结合胸部CT表现,肺部转移灶检出率较高(12/14,85.7%);骨转移8例共17个病灶,骨骼系统转移灶全部检出(17/17).其余脏器脑部、脾、胰腺、肾上腺及泌尿生殖系统等均未见明显转移灶.全身非转移性病灶共计37处.结论 WB-DWI能够评估HCC患者全身情况,指导异常信号灶进行必要的相关检查,对于HCC患者M分期具有重要的价值.

  •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

    作者:周翠屏;朱文丰;李明蔚;易智君;廖丹玲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及强化特点.结果 良性肿瘤10例,其中淋巴管瘤5例,脉管瘤2例,巨淋巴结细胞增生症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神经鞘瘤l例;中间型肿瘤,纤维瘤病2例;恶性肿瘤7例,其中高分化平滑肌肉瘤1例,淋巴瘤4例,肠系膜间质瘤2例.术前定位诊断率89.4%,定性诊断率为73.7%.结论 CT能够精确显示病灶的形态及范围,对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肠道血管畸形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

    作者:缪小芬;陆健;石甜甜;梁宏伟;张学琴;朱纪吾

    目的 探讨肠道血管畸形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证实的肠道血管畸形患者的CT表现.7例均行腹部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结果 所有患者MSCTA像上均表现为局部血管丛增多、增粗、紊乱,粗细不等,其中2例增粗的血管局部呈“瘤”样改变,同时可见增粗的供血动脉及早显的引流静脉,1例见对比剂向肠腔内溢出,1例合并肠壁外血管畸形.结论 肠道血管畸形的MSCTA诊断明确,具有简便、安全、无创、准确的特点,同时能发现肠壁及其他伴发病变,是肠道血管畸形有效的首选诊断方法.

  • ESWAN序列在小血管病性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刘晓丹;王颖;凌雪英;黄力

    目的 探讨多回波采集的重度T2*加权的三维梯度回波序列(enhanced 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在小血管病性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型(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 dementia with small vessel disease,VCIND-S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VCIND-SVD患者27例(VCIND-SVD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时间基本匹配的正常对照者11名(正常对照组),同时行ESWAN序列扫描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在T2*mapping及R2* mapping上测量双侧前额叶内侧回、楔叶、背外侧前额叶白质、侧脑室后角旁白质、半卵圆中心、尾状核头、豆状核、丘脑等感兴趣区( ROI)的T2*值和R2*值,计算各ROI区T2*值和R2*值及MoCA各项得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CIND-SVD患者双侧前额叶内侧回、背外侧前额叶白质、侧脑室后角旁白质、半卵圆中心、丘脑的T2*值升高,R2*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尾状核头及豆状核T2*值降低,R2*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IND-SVD患者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白质、侧脑室后角旁白质、半卵圆中心的T2*值和R2*值分别与记忆力得分具有中度相关性(P<0.05);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白质的T2*值和R2*值与抽象思维得分具有中度相关性(P<0.05).结论 T2*值和R2*值能反映VCIND-SVD患者部分微细结构及氧代谢变化,且有助于反映VCIND-SVD患者认知缺损可能的病理学基础.

  • 联合SWI及DTI对急性、亚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作者:卢海涛;邢伟;陈杰;丁玖乐;秦华平;张艳文

    目的 探讨联合磁敏感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急性、亚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于急性或亚急性期(外伤后2周内)行头颅SWI、DTI及常规序列扫描,比较各序列对病灶显示的灵敏度.将检出的病灶数目与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WI共检出DAI病灶128个,DTI -扩散图(TRACEW图)检出279个,SWI检出538个,联合SWI及DTI检出589个.SWI、DTI(TRACEW图)对DAI病灶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T2WI(Z=-3.764,Z=-3.245;P<0.01).联合SWI及DTI两种技术对DAI病灶的检出显著高于单独应用DTI(Z=-3.551,P<0.01)或SWI(Z=-2.351,P<0.05).联合SWI及DTI两种技术检出的病灶数目与患者入院GCS呈高度负相关(r=-0.775,P<0.01).结论 联合SWI及DTI两种检查技术,能够较单独应用一种技术观察到更多的DAI病灶,有助于较准确地对DAI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三维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3D-DTT)还可以直观显示DAI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

  • 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金辉;张树桐;刘松;周利华

    目的 探讨不同b值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387例进行多b值DWI(b=800 s/mm2、1000 s/mm2、2000 s/mm2),比较急性脑梗死区各b值间的差异.计算各b值D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计算不同b值下病变部位及对侧正常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各b值下病变部位的ADC值间的差异及病变区与正常组织间的差异.结果 b=2000 s/mm2时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率明显高于b=800 s/mm2、1000 s/mm2 (P <0.05).b=800 s/mm2、1000 s/mm2时D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94.5%、100%、100%、64.7%、95.0%与94.8%、100%、100%、65.8%、95.3%,而b=2000 s/mm2时各项统计数据均为100%.不同b值病变部位与对侧正常组织之间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高b值DWI诊断急性脑梗死优于较低b值,尤其是在小病灶的显示方面更具优势.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诊断

    作者:程劲松;李镝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hemangiopericytoma,HPC)的MRI特征,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颅内HPC的MRI表现.结果 11例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9例(81.82%)肿块呈多分叶状,MR T1WI上呈不均匀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等或稍高信号;7例(63.64%)于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呈混杂等或稍高信号,10例(90.91%)肿瘤内部或边缘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11例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仅2例(18.18%)示“脑膜尾征”.结论 颅内HPC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提高HPC的术前诊断率.

  • CT和MRI在颅底沟通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乐洪波;张慧红;蔡泽龙;尹晶晶;张炯;黄锦粧;莫泳康;马树华

    目的 探讨颅底沟通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与诊断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沟通性肿瘤42例,术前行MR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和/或CT扫描.结果 42例中按肿瘤沟通部位分类:颅眶沟通性肿瘤17例,颅鼻沟通性肿瘤18例,颅鼻眶沟通性肿瘤7例;按肿瘤原发部位分类:来源于鼻眶部肿瘤26例,来源于颅内肿瘤9例,来源于颅底的骨性、膜性及神经性结构的肿瘤7例.38例行手术切除,其中34例CT及MRI所见病灶范围与术中所见一致;另4例因肿瘤广泛累及鼻腔鼻窦、眼眶及颅内,只行活检未做手术切除.结论 CT和MRI能较准确地显示颅底沟通性肿瘤的沟通路径及病变特征,有助于提高颅底沟通性肿瘤的诊断水平,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 一站式全脑动态容积CTA-CTP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陈涓;刘银红;郭锬;吴国庚;王妍焱;王志;周诚;陈敏

    目的 探讨一站式全脑动态容积CTA-CTP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优越性.方法 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了一站式全脑动态容积CTA-CTP成像,其中23例行MRI,包括DWI.21例在初检查后的20~40天行CT或MRI随诊.将CTA-CTP结果与DWI及随访的影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1例中CTA-CTP成像阴性者3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例,桥脑梗死1例.CTA-CTP成像阳性者28例,其中2例为先天性血管变异,其余26例为急性或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灌注参数异常.缺血病灶位于幕下及枕叶3例,位于半卵圆中心以上平面3例,位于基底节区至侧脑室层面7例,大面积缺血累及一侧半球13例.脑灌注显示脑血容量(CBV)升高7例,其中6例为亚急性期缺血患者,1例为急性期缺血患者.26例卒中患者动态CTA显示相应责任血管闭塞或狭窄20例,其中5例患侧可见血流缓慢,排空延迟及侧支血管形成;CTA阴性6例.结论 一站式全脑动态容积CTA-CTP成像能够准确判断缺血发生后不同时期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改变,较以往CT灌注显示缺血病灶更全面,结合动态CTA可以显示病变区的血流情况,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 主动脉弓分支相关变异的多层螺旋CT研究

    作者:张鹏;范勇;丁仁厚;赵新骞;万业达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主动脉弓凸侧分支血管的显示,观察主动脉弓分支的相关变异.方法 搜集颈胸结合部CTA患者237例,采用容积再现(VR)和多平面重组(MPR)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获得主动脉弓部重组图像.多角度、多平面、多方位立体观察主动脉弓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结构,分析主动脉弓分支的相关变异情况.结果 主动脉弓分为两种类型,即:标准型和变异型,以标准型常见,占总病例数的89.03%;变异型占总病例数的10.97%,其中可见4种不同类型的变异.左侧椎动脉自主动脉弓发出并位于左颈总动脉( 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LCCA)和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之间者占变异型患者的50%,为总病例数的5.49%;LCCA自头臂干(brachiocephalic trunk,BT)发出者占变异型的38.46%,为总病例数的4.22%;LCCA发自于BT并存左椎动脉发自主动脉弓并位于LCCA和LSA之间者占变异型的7.69%,为总病例数的0.84%;右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者占变异型的3.85%,为总病例数的0.42%.结论 多层螺旋CTA能为临床提供主动脉弓变异的解剖信息.

  •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在急性胸痛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

    作者:陈丹;周嘉慧;史雅文

    目的 探讨应用双源CT( dual-source 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对不同心率的急性胸痛患者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对42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并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心率≤75次/min,采集时相选择70% R-R间期,心电脉冲窗设为62%~78%,B组患者心率>75次/min,采集时相选择40% R-R间期,心电脉冲窗设为32% ~ 48%.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两组患者的肺动脉、主动脉、冠状动脉进行靶重组,评价图像质量,并进行诊断,同时计算出辐射剂量;应用x2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图像的诊断价值,其中16例冠状动脉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结果 仅1例主动脉CT值未达到诊断标准,两组肺动脉、主动脉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54、0.700,P值均>0.05);A、B两组可评价冠状动脉节段分别为278/284(97.89%)、297/307(9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6例冠状动脉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有较好的一致性;患者接受的平均有效剂量为( 8.67±2.54) mSv.结论 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在无需控制心率情况下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 心肌桥的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峻奇;马赵;仝莉

    目的 探讨心肌桥( myocardial bridge,MB)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ual-sour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DSCTCA)中的检出率及其形态学特征,明确MB与邻近冠状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108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DSCTCA,观察MB的检出率、位置、长度、厚度及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收缩期受压缩程度;观察记录MCA近、远端2 cm以内血管及MCA本身有无动脉硬化(atherosclerotic,AS).结果 (1)MB检出率为27.8% (30/108),以左前降支中段多见(53.3%,16/30),MB平均长度为(19.17±6.43) mm,MB的平均厚度为(2.02 ±0.80) mm.MCA收缩期平均受压缩程度为(38.41 ±17.09)%;MCA收缩期受压缩程度与MB厚度呈正相关(r =0.910,P<0.01),与MB的长度无相关性(r=0.176,P=0.362 >0.05).(2)所有MCA未发现明显AS斑块,相邻2 cm以内冠状动脉段发现AS斑块14例,其中近端12例,远端2例.近端AS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及MCA(x2=9.32,P<0.05;x2=15.00,P<0.05).结论 DSCTCA对MB的检出率高,并可判断MB的形态特征,是检测MB安全、有效、可靠的诊断手段.

  • 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主动脉溃疡的MSCTA诊断

    作者:李绍东;张秀莉;徐凯;胡春峰;程广军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在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患者行MSCTA检查,结合二维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按照Stanford分型,A型:5例,B型:15例.所有病例均未显示真假腔及撕裂内膜片,均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主动脉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IMH)表现为主动脉壁“环”形或“新月”形增厚,伴钙化内膜内移12例,胸腔积液8例,心包积液4例.穿透性溃疡20例共28个病灶,表现为主动脉壁上的溃疡样突起( ulcerlike projection,ULP),其中穿透性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PAU)14例共22个(79%)病灶,6个(21%)ULP病灶均单发.结论 MSCTA是一种有效、无创的诊断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的检查方法,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 双源CT对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

    作者:刘世合;杨青;张传玉;付青;林青;王绍华;胡亚彬;于华龙;段峰;柳澄

    目的 利用双源CT(DSCT)探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与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DSCT对500例可疑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HD)和体检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由3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并在结果一致时确定前降支MB,测量MB长度、厚度.将所有病例分为前降支MB组和非MB组,利用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观察前降支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利用Circulation软件QCA工具测量前降支由于斑块所致的狭窄率,比较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以及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统计分析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500例受检者中冠状动脉CTA发现前降支MB 135例(27%).MB组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8.5%和53.3%,非MB组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2.3%和46.3%,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45.6 ±21.2)%和(45.7±22.2)%,两组之间钙化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平均狭窄程度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5;P =0.16;P =0.99),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间相关性均不明显(r=-0.03,P=0.83;r=-0.10,P=0.42).结论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的存在并没有显著增加该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相关性不明显.

  • 低场MR在膝外伤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寇文超;王毅;权宗茂;蒋运普

    目的 探讨低场(0.35 T)MR在膝外伤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67例X线、4例同时行CT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的膝外伤患者行低场MR常规检查,常规自旋回波(SE)T1WI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矢状位及T2脂肪抑制序列矢状位及冠状位成像.结果 骨挫伤28例,韧带损伤17例,半月板损伤13例,54例患者关节腔内有不同程度的关节腔积液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结论 低场MR可诊断膝关节骨质、关节软骨、半月板、韧带、周围软组织的单一及复合损伤,膝外伤后经X线或CT检查无明显异常,临床体检阳性、症状明显者应首选MRI.

  • 伽玛刀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近期疗效的MRI观察

    作者:郑晶晶;张雪宁;郭琪;张宜培;徐德生

    目的 对比脉络膜黑色素瘤( choroidal melanoma)伽玛刀(gamma knife radiosurgery,GKS)治疗前后的MRI表现,探讨MRI对评估GKS近期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GKR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MRI表现.结果 27例均为单眼单病灶,左眼15例,右眼12例.T1WI显示17例(63%)呈高信号,10例(37%)呈等信号;T2WI显示均为低信号;脂肪抑制T1WI均为明显高信号.3例瘤体信号显示欠均匀.15例行增强扫描,肉眼观察呈中等至明显强化,其中12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8例可见视网膜脱离.1例伴有球外侵犯,眼睑软组织增厚,有明显强化.GKS后3个月17例瘤体不同程度缩小,10例无变化,未见体积增大者;肿瘤缩小程度分为4个等级:0%~25%者15例,26%~50%者4例,51%~75%者3例,76% ~ 100%者5例,局部有效控制率为100%.1例伴视网膜脱离者脱离范围较治疗前缩小.伴有球外侵犯者眼睑软组织增厚及强化程度较前明显减轻.瘤体信号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MRI不仅是脉络膜黑色素瘤不可替代的检查手段,而且在GKS治疗近期疗效评价及预后方面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PTSD)是指由异乎寻常的痛苦事件所引发的延迟出现并持久存在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为创伤事件再体验、情感麻木与回避行为、警觉过强等.文献报道PTSD的发病率高达20%,约1/3患者终生不愈,1/2以上患者常伴有物质滥用和其他精神障碍,其自杀率是普通健康群体的6倍[1].

  • 幼儿放射检查协助装置的试制和应用

    作者:黄成;史刚;刘勇

    目的 设计一种能将患儿较舒适地固定,使之能安静地完成摄片、透视及其他检查的装置,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患儿照射剂量,方便患者家属配合检查.方法 根据小儿接受X线检查种类和所需体位,分析1~3岁儿童的性格和身体特点,设计一装置,具备安全、有效、实用、简便的特点.结果 该装置由活动带座胸片架和组合固定板两部分组成,二者都可活动并能组合.使用该装置一次摄片成功率为100%,透视及钡灌肠检查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小儿影像检查协助装置能明显提高X线检查的质量和成功率.

    关键词: 幼儿 放射检查 装置
  • 多层螺旋CT对气道异物的诊断价值

    作者:徐长青;张俊祥;马宜传;朱广辉;韩本谊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120例可疑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管电压80 kV、管电流40 mA低剂量CT扫描及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10~ 250 mA常规剂量CT扫描.以气管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价值,分析两种不同剂量CT检查对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的效能差异,比较不同后处理重组技术对异物显示的差异.结果 120例气管镜发现异物96例,CT确诊91例,无异物23例,CT诊断率为95%(95%可信区间91.1%~98.9%),敏感性94.8% (90.3% ~99.2%),特异性95.8% (87.8% ~ 100%),阳性预测值98.9%(96.8% ~ 100%),阴性预测值82.1%(68.0% ~96.3%).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046,P=0.83).多平面重组(MPR)是较理想的后处理方法,与其他后处理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MSCT对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有较高敏感性,采取低剂量扫描能满足诊断要求,MPR可以作为佳后处理方法.

  • PSE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干预

    作者:谭志明;李伟;唐云强;汤日杰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与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 embolization,TACE)联合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护理干预的意义.方法 将103例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分为A、B两组.A组53例行PSE联合TACE治疗;B组50例行单纯TACE治疗,通过肝脏肿瘤大小、脾脏大小及外周血象变化评价PSE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53例行PSE联合TACE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采用的护理方式不同再次分成两组(A1组和A2组).A2组采取常规护理,A1组根据患者情况采取不同护理干预.出院时通过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 ESCA)对接受PSE联合TACE治疗的患者评分.结果 A、B两组的肝脏肿瘤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脾脏组织缩小30%~50%,外周血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均有不同程度升高.A1组患者ESCA评分明显高于A2组.结论 PSE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有确切的疗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PSE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预后.

  • 双介入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世涛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加臭氧髓核氧化术双介入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体会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1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介入治疗,其中55例行双介入治疗,41例行单纯臭氧髓核氧化术治疗,45例行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穿刺点距脊柱中线6 ~ 10 cm,穿刺针与脊侧皮肤≤50°,同时向尾侧斜≤20°.结果 穿刺成功率100%.55例行双介入治疗者疗效,优:30例(54.55%),良:16例(29.09%),一般:5例(9.09%),差:4例(7.27%).41例单纯臭氧髓核氧化术治疗,优:11例(26.83%),良:14例(34.15%),一般:7例(17.07%),差:9例(21.95%).45例行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优:16例(35.55%),良:13例28.89%),一般:8例(17.78%),差:8例(17.78%).结论 双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康复快,显效率高,并发症少,感染率低,费用少.

  • 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一种DSA新分型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宋锦文;杨艳;刘晓红;王志宏;印建国;李中华;贾雄;白庚申

    目的 探讨并总结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的DSA表现和以分流速度为基础的新分型方法及其在栓塞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分流速度将中晚期肝癌动-静脉分流分为3型,即:快速型、慢速型和中速型.对32例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患者经DSA检查进行分型,选择相应的栓塞材料进行栓塞封堵治疗.结果 32例中,快速型6例(19%),慢速型16例(50%),中速型10例(31%).23例(72%)一次封堵成功,4例(13%)二次封堵瘘口消失,3例(9%)因分流口较大,同时伴有门静脉癌栓,未行封堵,2例(6%)因分流口较多且分散仅行部分分流口封堵及栓塞化疗.32例中20例DSA同时显示合并门静脉癌栓(与CT所示相符),超声仅检出16例;栓塞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中晚期肝癌患者栓塞术前DSA检查可准确显示动-静脉分流和癌栓情况,以分流速度快慢为依据的分型法简便、实用,在栓塞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新献;黄穗;刘帆;丁竞;姚刚

    目的 探讨经导管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价.方法 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30例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患儿,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超选择行患侧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造影,分别采用尿激酶4~5千U、低分子右旋糖酐40 ml作局部灌注,再行造影,观察治疗后的影像学变化.21例需行第二次治疗.治疗结束后评定治疗效果,并行股骨头X线平片或CT、MR随访评估疗效.结果 DSA显示治疗后所有患者股骨头区血管计数较治疗前增加,股骨头染色增强;24例患髋疼痛症状明显减轻,跛行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80%,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影像学检查发现病侧股骨头塌陷变凸、死骨吸收、新骨形成.结论 患儿骨质生长处于旺盛期,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疗效肯定的方法,关节功能及股骨头形态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 靶向血栓MR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初步鉴定

    作者:张瑜;郭大静;周君;郑元义;王志刚;赵建农

    目的 构建一种靶向血栓MR分子探针并对其相关特性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双乳化法,以端羧基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COOH)为载体包裹MR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制备Gd-PLGA微球,再采用碳二亚胺法共价结合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Arg-Gly-Asp-Ser,RGDS)短肽片段,构建靶向血栓MR分子探针.观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靶向特异性,于1.5 T MRI测量并计算MR纵向弛豫率.结果 采用本方法成功构建了靶向血栓MR分子探针,其形态规则,大小较均一,平均粒径为2.04μm,RGDS携带率达89.69%,Gd-DTPA包封率为39.53%;体外寻靶实验显示其对离体血栓具有较强的靶向性及稳定性;在1.5TMR成像仪上能实现显像,同时随着Gd-DTPA浓度的增加,纵向弛豫率增加.结论 成功构建靶向血栓MR分子探针,有望为分子水平诊断血栓提供新技术、新方法.

  • 常压高浓度氧对缺血再灌注大鼠保护作用的DWI研究

    作者:邱立军;卢洁;郑莎莎;王晓怡;赵澄;闫峰;罗玉敏;李坤成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评价常压高浓度氧(normobaric oxygen,NBO)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6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缺血模型,随机分为NBO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NBO组大鼠于MCAO模型后吸入常压氧气3h.每组均在MCAO后2h拔出线栓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MCAO后分别于30 min、6h、24 h行头颅DWI.DWI上测量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增长率及脑梗死中心区和边缘区的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值.24 h后取脑行HE染色,并与DW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NBO组与对照组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均可见异常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NBO组大鼠6h和24 h脑梗死体积增长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6h和24 h NBO组梗死病灶中心区rADC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O组梗死病灶边缘区rADC值高于对照组(P<0.01).NBO组和对照组大鼠HE染色脑梗死灶与相应DWI层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对显示NBO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有重要价值.

  • 腹盆腔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的CT表现及文献复习

    作者:李洁;陈文新;吴晶涛;王亦雄;蒋记心

    目的 探讨腹盆腔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DSRCT的典型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其CT表现.结果 4例表现为腹盆部多发大小不等的肿块,大的肿块呈囊实性,位于小肠系膜,无明显钙化;1例表现为双侧卵巢巨大类椭圆形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周围见转移灶.5例患者肿瘤标记物CA125分别为172.20 U/ml,158.40 U/ml,126.70 U/ml,117.60 U/ml,96.90 U/ml(正常值<35 U/ml).结论 DSRCT CT表现多样,结合实验室检查对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 弥漫性淋巴管瘤病的CT表现

    作者:李硕丰;杨琳;陈然;邢红岩;刘彬;魏冬冬

    目的 探讨弥漫性淋巴管瘤病( disseminated lymphangiomatosis,DL)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DL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4例均累及脾脏,CT平扫表现为脾实质内多发类圆形、分叶状囊性低密度影,部分病灶内可见间隔,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间隔增强后静脉期轻~中度强化3例,延迟期轻度强化2例;1例累及肝脏,囊壁轻度强化;腹部脏器外单囊、多囊性病变各1例,多囊性病变间隔轻度强化;2例分别累及腹膜后和纵隔,病变沿组织间隙生长,呈塑形改变;1例累及胸骨、多发胸椎及肋骨,为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部分病灶边缘骨质轻度硬化,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结论 DL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可确定病变的范围及数目.

  • Dyke-Davidoff-Masson综合征MRI特征(附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朱凌;吴光耀

    目的 分析Dyke-Davidoff-Masson综合征(Dyke-Davidoff-Masson syndrome,DDMS)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DDMS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5例均为右侧大脑萎缩并同侧侧脑室扩张,其中中线结构向患侧轻度移位1例,同侧丘脑、豆状核萎缩1例,大脑脚萎缩4例;颅骨增厚5例,额窦及乳突小房增大3例,岩骨嵴抬升2例.结论 DDMS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相应临床征象,能定性诊断DDMS.

  • 256-MSCT对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心脏成像的冠状动脉检出情况

    作者:崔燕海;黄美萍;杨向太;刘辉;梁长虹

    目的 探讨256-MSCT对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婴儿(1岁内)心脏成像时的冠状动脉检出情况.方法 从789例行256-MSCT检查的<1岁的患儿中随机抽取100例,评价冠状动脉节段的成像情况(按10个节段计算),包括检出的节段数目及血管清晰度.结果 总节段检出率为51.7%,左主干(LM)及右冠状动脉(RCA)近段检出率分别为96%和99%,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RCA各支血管的节段检出率分别为53.33%、33.67%、53.33%.左、右冠状动脉近段血管清晰度评分(4分/3分/2分/1分)分别为LM(62例/22例/12例/4例)和RCA(56例/20例/17例/7例).患儿平均接受的有效剂量为(0.898±0.282) mSv.结论 256-MSCT对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婴儿(1岁内)心脏成像时的冠状动脉检出情况较为满意,尤其对左、右冠状动脉近段检出率很高,且血管清晰度明显提高,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 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的MRI研究

    作者:开治国;李蕾;刘信礼

    目的 探讨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Dandy-Walker syndrome,DWS)的MRI表现. 方法 对23例胎儿DW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胎儿DWS主要表现为小脑蚓部缺如或发育不良,第四脑室扩大与后颅窝囊肿相通或小脑延髓池增宽.结论 DWS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是诊断DWS的理想的影像学方法.

  • GE Lightspeed VCT过滤器故障导致扫描中断的检修

    作者:周军

    故障现象 CT机在扫描过程中出现扫描中断现象.故障检修 查看错误日志,系统显示以下信息:Error -260133193 Filter can't move to home.Wed Feb 16 07:24:14 2011 Error:260133191orp orp_subsys filter.cxx 81Host:Collimator Ermes#:260133191Exception Class:Secondary Severity:Pri/SoftFile:filter.cxx Line#:81Function:No System Function ReportedScan Type:Static Scan:50018/1/1Filter B Switch Error.Both Contacts Are Either Open orClosed.They Should be the inverse of each other

  • 岛津XUD150L-30F胃肠机故障检修一则

    作者:胡隆尧;柯于麟;明平战

    故障现象 诊断床球管横臂无法正常下行,或下行过程中出现断续现象.故障分析及检修 根据电路工作原理图,测量床下EEY-63H 200W电机两组供电电压,发现一组在上升位时电压正常;另一组在下降时电压不正常,偶尔无电压.据此分析与此前的继电器接点或是线路接触不良有关.在带电状态下分别按上、下行按键,观察到R19继电器没有正常动作.

  • 腹膜后多中心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一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刘云;何闯;叶伦;方宏洋;郑伟;任丽

    目的 探讨腹膜后多中心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multicentric hyaline-vascular Castleman's disease,MHVCD)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证实的MHVCD的CT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 MHVCD表现为腹膜后椭圆形软组织肿块、界限清楚,邻近结构受推移,其内可见“树枝”状钙化灶,无囊变、坏死,其周围多发软组织结节,增强扫描肿块及结节明显持续性强化,并可见粗大供血动脉来自腹主动脉.结论 MHVCD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其表现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