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镜下橡皮圈套扎器法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小肿瘤的效果分析

    作者:唐凤英;张伟;杨银利;许栗晓媛;相祎;孙杰;吴洁琼

    目的 评价内镜下橡皮圈套扎器法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小肿瘤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行橡皮圈套扎器法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105例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疗效.结果 105例患者共切除肿瘤108个,食管47个,贲门9个,胃52个,3例患者多发小肿瘤.肿瘤大小为0.4~1.0 cm3,平均0.83 cm3.术后并发症有出血2例,5例术后胸痛、腹痛,无穿孔发生.术后病理显示病变以平滑肌瘤(61个)和间质瘤(22个)为主.结论 内镜下橡皮圈套扎器法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方便、安全、有效.

  • 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陈建民;任建林;刘明;王琳;叶震世;施华秀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诊断和治疗中价值.方法对117例常规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病人,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部分小探头超声内镜后行内镜下电切、氩气刀、手术切除等,并分析相关结果.结果 117例常规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病人行小探头超声检查诊断为壁外压迫22例(占18.8%),95例为消化管壁病变,其中平滑肌瘤58例(占61.1%),平滑肌肉瘤4例(占4.2%),脂肪瘤5例(占5.3%),异位胰腺6例(占6.3%),息肉12例(占12.6%),粗大粘膜皱襞4例(占4.2%),管壁囊肿3例(占3.2%),孤立静脉瘤3例(占3.2%).其中32例经过高频电切、手术取得足够病理标本者,病检结果平滑肌瘤12例、平滑肌肉瘤4例、异位胰腺4例、息肉12例.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能准确显示消化道各层结构,对判断壁外压迫和粘膜下肿瘤的起源、大小、性质具有很大的价值.EUS是粘膜下肿瘤进一步治疗方法选择的首选方法.但在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陈巍峰;钟芸诗;马黎丽;张轶群;秦新裕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E)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超声内镜检查后,应用头端弯曲的Hook刀进行ESE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86例消化道SMT食管18例,胃34例,十二指肠5例,乙状结肠13例,直肠16例.超声内镜诊断62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23例位于固有肌层,1例位于直肠腔外.病变大直径0.5~3.2cm(平均1.9cm).79例病变成功完成ESE治疗,ESE成功率91.9%(79/86).ESE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E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l例转开腹手术;所有病例未出现ESE术后出血.2例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2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ESE穿孔发生率4.7%(4/86).结论:ESE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肿瘤和腔外病变,应慎行ESE治疗.

  •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留业

    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结果的结合。传统认为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是消化内镜治疗的禁忌证,多主张外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切除治疗或定期复查[1]。Lukaszczyk等[2]于1992首先报道了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证明微创技术可以达到直视手术所要求的切除范围,且不造成肿瘤破坏,减少局部复发率。Nguyen 等[3]通过对照研究和临床随访,认为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安全可行,与传统开腹切除相比患者康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近年来,随着内镜附件的发展,采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即可将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完整切除。周平红等[4]于2009年报道了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源于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20例源于固有肌层与浆膜紧密粘连的胃黏膜下肿瘤,胃体11例,胃底9例,完整切除率100%,肿瘤大直径<3.5 cm,病理证实间质瘤13例,平滑肌瘤4例,血管球瘤2例,神经鞘瘤1例。术后无胃肠道出血、腹膜炎、腹腔脓肿。随访1~12个月无1例发生病变残留或复发。

  • 内镜下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王志华;黄留业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超声(EUS)发现的34例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s),根据其大小、层次分别进行内镜下结扎切除术(ELR)治疗7例、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21例,内镜全层切除术(EFR)治疗6例。结果34例源于胃固有肌层的 SMTs 均成功挖除,4例 ESE 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止血夹成功夹闭。其中 ESE 及 EFR术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其中胃底16例,胃体16例,胃窦2例。病变大直径0.7~4.3 cm,平均大直径1.5㎝。全组未出现 ESE 术后出血,随访2~30个月,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内镜下切除治疗小的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安全、有效,能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ESE 及 EFR可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且所有内镜下治疗患者术后恢复快,疗效较好。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80例观察

    作者:黄云锦;孟岩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消化道平坦型及黏膜下肿瘤治疗的效果、并发症.方法 采用内镜下剥离切除术治疗280例黏膜平坦型病变和黏膜下肿物患者,用特殊电刀剥离、切除病变,并及时止血.结果 280例患者顺利一次性完全切除,无穿孔、大出血及梗阻,3个月后,280例患者复查胃镜显示创面已愈合,未见复发.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消化道黏膜平坦型病变及黏膜下肿瘤可行、有效,切除病灶完整.

  • 线阵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意义

    作者:孙明军;王轶淳;刘晓东

    目的提高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133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结果发现外压性改变37例;黏膜及黏膜下肿瘤96例,其中平滑肌瘤68例,平滑肌肉瘤1例,脂肪瘤7例,异位胰腺4例,食管囊肿1例,广基息肉15例.经病理证实29例.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清楚显示消化道管壁的五层结构,对上消化道隆起做出正确诊断,但对某些黏膜下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尚存在一定困难.

  • 套扎术加钛夹固定结合电切术切除胃底黏膜下肿瘤的临床应用

    作者:何洁;邓燕;方慧祺;罗忠金;杨伟群

    套扎术及电切术广泛应用于胃肠道隆起性病灶的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和黏膜下肿瘤的技术.厦门市第二医院消化科于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采用套扎术加钛夹固定结合电切术切除胃底黏膜下肿瘤38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 纵轴超声内镜联合胃镜诊治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作者:宋健;杨杰;董文珠;钟慧闽;姚萍;于晓霞;王青青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技术已成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尤其是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随着EUS的广泛运用,许多在普通内镜下难以明确诊断的隆起性病变,在EUS的帮助下作出了明确诊断,同时也为其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更精确的依据[1].近5年来,我们采用纵轴EUS检查了235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总结如下.

  • 内镜黏膜下开窗肿瘤切除术切除食管固有肌层平滑瘤一例

    作者:王志勇;付金龙;吴建良;孙丽伟;郭赟;马菊妹;胡娇娣;张圣姣

    患者男,56岁,因上腹胀痛1月余,2013年5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大弯有一直径约0.6 cm×0.8 cm 黏膜下肿瘤,黏膜表面光滑;超声胃镜进一步检查示该肿瘤呈低回声改变,来源于固有肌层,直径约0.6 cm×0.8 cm,初步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手术在内镜室进行,常规胃镜术前准备,术前予山莨菪碱10 mg,地西泮10 mg 静脉推注,术中胃镜下见食管大弯侧距门齿37 cm处黏膜下隆起,冲洗食管后予肿瘤基底处注射含靛胭脂的1∶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使黏膜隆起,用Olympus Hook刀横向切开肿瘤表面的黏膜及黏膜下组织,长度约0.8 cm,后肿瘤暴露,用圈套器从基底套住肿瘤,圈套器收紧后放松再收紧,达到充分套住肿瘤,上提使肿瘤从黏膜下开窗处完整暴露,行高频电凝电切除术,肿瘤完整切除,钛夹闭合创面,将肿瘤自口腔取出并送组织病理检查,肿瘤表面完整,直径约0.6 cm×0.8 cm。术后病理诊断示食管平滑肌瘤。术后禁食24 h,术后2 d进食流质,第3天患者出院随诊(图1~7)。

  • 隧道内镜技术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美东;张晨

    随着消化内镜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消化道疾病列入内镜治疗的适应证。隧道内镜技术(tunnel endoscopy,TE)是近5年来新兴并得以快速发展的内镜治疗技术之一,它是在原有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atural orifice endoscopic transluminal surgery,NOTES)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所谓TE技术是指利用内镜治疗技术在消化道黏膜层与固有肌层间建立起一条管状人工隧道,并利用该隧道进行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层直至消化道外的诊疗操作。该技术的创意与大量腹水时腹穿的“Z”字进针法别无二致,即巧妙利用消化道管壁天然层次将隧道进出切口错开,使黏膜层与固有肌层成为双重屏障,操作时只需保证其中一重屏障完整,即可保证整个消化壁的完整性。不仅缩小了创面,降低了内镜下缝合的技术要求,同时也减少了胃肠道瘘的发生概率。其中,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POEM)、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是目前TE技术临床应用于贲门失迟缓症以及消化道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等疾病治疗的代表术式。

  •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超声内镜诊断及治疗

    作者:彭贵勇;房殿春;李向红

    目的:提高对消化道黏膜下中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2000/2003年对136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用超声内镜进行诊断,并根据其起源层次不同,采用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33例良性间质瘤起源于黏膜肌层;脂肪瘤8例,异位胰腺12例,胃底静脉曲张5例,囊肿2例起源于黏膜下层;60例良性间质瘤及16例恶性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24例源于黏膜肌层及6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5例脂肪瘤及6例异位胰腺经内镜切除,2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28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15例恶性间质瘤、2例脂肪瘤及2例异位胰腺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97.7%.结论: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中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镜治疗是黏膜下肿瘤治疗的有效手段.

  • 超声内镜弹性成像在消化系黏膜下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邹传鑫;谢明;戴绍军;汤绍迁

    目的:初步探讨消化系黏膜下肿瘤的超声内镜实时组织弹性成像特征及其在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2009-01/2011-10对34例消化系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实时弹性成像,按照弹性成像5分法对组织弹性成像进行评分,后经手术或内镜下切除获取消化系黏膜下肿瘤病理诊断.结果:34例患者终诊断为平滑肌瘤6例,脂肪瘤、脂肪肉瘤和神经鞘瘤各1例,胃肠道间质瘤25例,其中间质瘤病理低度危险性12例,中度危险性7例,高度危险性6例.弹性成像模式:良性黏膜下肿瘤的弹性模式多表现为Ⅰ,Ⅱ和Ⅲ型;所有的中高度危险性间质瘤表现为Ⅳ型;弹性成像分级在良、恶性病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诊断恶性病灶的敏感度为92.86%,特异度为95.00%,准确率为94.12%.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弹性成像没有明显差别.结论:消化系黏膜下肿瘤良恶性组织弹性成像呈不同的图像特征,超声内镜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有助于消化系黏膜下肿瘤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 胃底黏膜下肿瘤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作者:柯重伟;郑成竹;邹晓平;印慨;李际辉;胡明根;陈丹磊

    目的:腹腔镜切除胃底黏膜下肿瘤,尤其当其位于胃底后壁、靠近食管贲门连接处(the esophagocardiac junction,ECJ)时,既困难又费时,稍不慎还会引起食管狭窄以及脾脏损伤.为此,我们采用腹腔镜局部胃楔形切除术来治疗胃底前壁和大弯侧的黏膜下肿瘤;并设计了腹腔镜胃腔外胃底切除术(1aparoscopically extraluminal resection ofthegastricfundus)来治疗胃底后壁靠近ECJ的黏膜下肿瘤.方法:总结分析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5(36-78岁).其中,胃底前壁黏膜下肿瘤11例,胃底大弯侧黏膜下肿瘤6例,分别行腹腔镜局部胃楔形切除术;胃底后壁黏膜下肿瘤15例,行腹腔镜胃腔外胃底切除术.结果:腹腔镜手术平均用时(56.3±19.4 min);术中平均出血(53.1±30.1 mL);术后平均住院(4.7±0.5 d).78.1%患者于术后36 h内恢复胃肠功能,并开始进食和下床活动.病理类型包括:低度恶性间质瘤3例、平滑肌瘤21例、间质瘤7例以及神经纤维瘤1例.本组手术均获成功,无病灶遗漏,也无并发症和手术中转.结论:我们采用的方法,包括所设计的腹腔镜胃腔外胃底切除术完全可以做到避免腹腔污染、脾脏损伤以及食管狭窄的发生;同时,胃切除范围也不受限.因此,手术安全、有效.

  •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超声随访研究

    作者:程斌;金震东;邹晓平;李兆申;许国铭

    目的:观察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2例初次EUS诊断为SMT的患者进行EUS随访观察.结果:90.1%(29/32)复查EUS与初次诊断一致,间质瘤95.5%(21/22)与初次诊断相吻合.21例2次EUS均诊断为间质瘤的患者中,33.3%第2次EUS显示的生长方式有变化;47.6%2次EUS显示的形态不同;57.1%(12/21)2次EUS大小有差异,其中第2次EUS较首次增大者占66.7%(8/12),其直径在随访间期9 mo内平均增长3.5(2-7 mm).结论:EUS诊断上消化道SMT的准确性很高,定期随访复查EUS,对尽早确诊SCT并判断其良恶性,选择合理治疗策略是必要的.

  •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现状

    作者:谭玉勇;唐瑶;刘德良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前已有较多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STER技术初主要用于直径<3.5 cm的食管和贲门SMT,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及改良,其适应症不断拓宽.现就STER技术的适应症、操作要点、疗效、并发症等方面作一述评.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起源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内镜新技术,目已有较多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STER技术初主要用于直径<3.5 cm的食管和贲门SMT,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及改良,其适应症不断拓宽.现就STER技术的适应症、操作要点、疗效、并发症等方面作一述评.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异位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一例

    作者:朱风尚;戈超;李婧;张东伟;马骏;杨长青

    患者女,80岁,因“乏力、纳差2个月余,再发中上腹隐痛伴黑便1d”入院。每次中上腹疼痛后解糊状暗红色血便或黑便,量约100~250 g ,便后腹痛不缓解。查体:体温36.8℃,脉搏6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一般情况较差,明显贫血貌,心肺无异常。腹平软,中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2型糖尿病史5年。10年前因宫颈癌多次行放疗史。无肝炎、血吸虫病史及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后查血红蛋白48 g/L,红细胞1.8×1012/L。胃镜示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肿瘤(平滑肌瘤或血管瘤可能),其上血痂形成(图1),未见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及家属考虑患者体弱拒绝超声内镜检查。上腹部增强CT(图2)和生化指标提示: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腹水,肝储备功能Child C级。予禁食、兰索拉唑、卡络磺钠、奥曲肽等常规药物治疗4 d,期间未再发出血。入院后第5天再次呕血100 ml和解暗红色血便约500 ml,急诊胃镜见十二指肠降部两团曲张静脉瘤活动性出血,充分1∶10000冰肾盐水冲洗,后给予Boston长臂钛夹止血治疗(图3)。医学影像科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术未见肠系膜上、下动脉明显出血灶。钛夹止血治疗后1周内反复解少许暗红色血便,予止血、降门脉压及输红悬液支持治疗。同时,为排除小肠其余部分(尤其是空肠上段)合并其它异位静脉曲张出血,在出血停止间隙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见十二指肠降部二团曲张静脉瘤,降部以下未见其它异位静脉曲张,予聚桂醇硬化剂(1%乙氧硬化醇)10 ml于曲张静脉瘤内多点注射治疗(图4)。后患者未再出现呕血、便血,一般情况明显好转出院。随访1年未再发出血,胃镜复查十二指肠降部见纤维化明显的曲张静脉,无静脉瘤形成,未见出血,周围黏膜轻度水肿(图5)。

  • 食管胃交界部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切除方法的选择与评价

    作者:赵雨春

    目的 探讨对食管胃交界部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切除方法的选择与评价.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2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对患者所采取的内镜切除方法、成功切除率及是否在术后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 本组研究所选取的27例患者,成功完整剥离肿瘤25例(92.59%),其中26例接受了内镜粘膜下挖除,1例接受无腹腔镜辅助内镜全层切除.术后病理提示,23例为平滑肌瘤,3例为间质瘤,1例为间质脂肪瘤.对所有患者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有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结论 对食管胃交界部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采取内镜切除治疗,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具体的切除方法需依据患者的肿瘤临床特征来进行选择.

  •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静;黄凯莉;丁士刚;王晔;耐特;周丽雅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9月154例(共165处病变)我院 EUS 诊断上消化道 SMT,并在我院接受内镜或手术治疗,终获取病理结果的临床资料,对比术前 EUS 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EUS 诊断上消化道 SMT 的阳性预测值为78.8%(130/165)。EUS 诊断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和异位胰腺的准确率分别为87.3%(144/165)、91.5%(151/165)、97.6%(161/165)和95.8%(158/165)。EUS 诊断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和异位胰腺的敏感性分别为98.0%(48/49)、85.1%(63/74)、100.0%(7/7)和64.3%(9/14),特异性分别为82.8%(96/116)、96.7%(88/91)、97.5%(154/158)和98.7%(149/151)。35处病灶 EUS 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合,不符合率21.2%(35/165),其中低回声(60.0%,21/35)、病灶起源于第4层(45.7%,16/35)EUS 诊断与病理不符合率高,EUS 诊断为间质瘤的不符合率高(57.1%,20/35)。结论EUS可对 SMT 的类型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 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附33例分析)

    作者:李传凤;张蕾;吕愈敏

    目的 探讨结肠镜下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指征、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结肠镜及病理学确诊并行结肠镜下治疗的结直肠SMT 33例,肿物大小0.2~2.2 cm,根部大小0.2~1.2 cm.肿物深部注射足量的肾上腺素盐水后,对非举起征阴性者,对准肿物进行吸引并圈套,之后高频电切除.7例较小SMT行钳取.结果 结肠镜治疗未出现穿孔、大出血及透壁灼伤并发症.完全切除(内镜治疗后SMT断端及基底未见肿瘤组织或追加外科手术者病理未见肿瘤组织)29例,包括类癌18例,平滑肌瘤6例,错构瘤2例,脂肪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其中26例随访时间中位数44.5月(3个月~12年7个月),无肿瘤复发,另3例平滑肌瘤失访.残存切除(内镜治疗后SMT断端或基底仍有肿瘤组织残留或追加外科手术者术后病理显示有肿瘤组织)4例,均为类癌.其中2例追加外科手术(1例随访2年3个月无复发,1例失访),另外2例不愿行外科手术,结肠镜随访5个月及2年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对于根部大径≤1.2 cm,非举起征阴性的SMT可行结肠镜下治疗,结肠镜切除SMT刨伤小、安全、疗效好.切除后需行全瘤病理学检查,如为残存切除,应追加外科手术.

211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