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陈巍峰;钟芸诗;马黎丽;张轶群;秦新裕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E)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超声内镜检查后,应用头端弯曲的Hook刀进行ESE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86例消化道SMT食管18例,胃34例,十二指肠5例,乙状结肠13例,直肠16例.超声内镜诊断62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23例位于固有肌层,1例位于直肠腔外.病变大直径0.5~3.2cm(平均1.9cm).79例病变成功完成ESE治疗,ESE成功率91.9%(79/86).ESE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E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l例转开腹手术;所有病例未出现ESE术后出血.2例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2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ESE穿孔发生率4.7%(4/86).结论:ESE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肿瘤和腔外病变,应慎行ESE治疗.

  • 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消化内镜下微创治疗与腹腔镜治疗的比较分析

    作者:赵春玉;黄留业

    目的:探讨内镜与腹腔镜治疗源于固有肌层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患者55例,将其分为内镜治疗组20例和腹腔镜治疗组35例。内镜治疗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2例,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5例,内镜全层切除术(EFR)3例。切除标本行病理组织活检和免疫组化。比较两组的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通气通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等。结果内镜治疗组住院时间为(6.65±2.03)d,短于腹腔镜组的(9.09±2.68)d(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通气通便时间、完整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符合一定条件的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可通过内镜完整切除,疗效确切,且创伤小、恢复快,可作为部分外科手术和腹腔镜治疗的补充,值得推广应用。同时两者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双镜联合可能会成为新的治疗趋势。

  •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晓敏;崔红莉;沈小春;刘海燕;李平;兰丽;兰春慧;王军;陈东风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在胃胃肠道间质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58例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病变直径在5 ~30 m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开始至完整剥离病变的时间)40~ 135 min,平均(51.7±14.2) min,术中创面均有不同程度出血,出血量约5 ~200 ml,经氩离子凝固术、电活检钳凝固术或金属夹闭合创面止血成功,有7例术中并发穿孔,穿孔发生率12%(7/58),应用金属夹夹闭缝合穿孔,腹腔穿刺抽气,术后给予胃肠减压、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抗炎等治疗.58例患者均无术后出血.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后住院5 ~14 d,平均(7.5±1.4)d,穿孔患者术后1个月胃镜复查见穿孔均闭合,所有患者接受随访3~26个月,未见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直径小于30 mm、腔内生长为主的胃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 内镜黏膜下剜除术治疗胃间质瘤

    作者:吴正奇;卢林芝;张志镒;张锦华;李世华;赵光源;刘金殿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剜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 GST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12月~2014年6月经胃镜、超声内镜诊断为胃固有肌层 GISTs 33例,均采用 ESE治疗(标记、注射、环形切开、病灶剥离、创面处理)。结果术后病理证实33例均完整切除瘤体,手术时间10~69 min,平均46 min。住院时间7~28 d,平均10.9 d。术后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结果:胃肠平滑肌瘤6例,间质瘤26例,梭形细胞肿瘤1例;根据 NIH 危险分级,极低危31例,低危2例。3例术中出血,经内镜下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或金属止血夹夹闭后成功止血,出血量50~300 ml,术中出血率9.1%(3/33);1例术后持续黑便,经禁食水,口服肾上腺素盐水及静脉药物止血、抑酸等治疗后缓解,术后出血率3.0%(1/33),总出血率12.1%(4/33)。2例发生穿孔,穿孔率6.1%(2/33),经钛夹成功夹毕,无死亡。术后6~12个月33例均复查全腹部 CT,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ESE 治疗 GST 安全、有效。

  • 纵行切口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吕国恩;邹文书;梁宇通;林忠顺;陈秋连;谭翠

    目的:探讨纵行切口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 SM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本中心收治的48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的上消化道SMT患者。根据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切口的不同分为2组:传统组(23例)为环形切口,改良组(25例)为纵行切口。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施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改良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0%vs.91.3%,χ2=0.451,P=0.502),但改良组的手术时间(63.8分钟vs.71.5分钟,t=2.371,P=0.022)和术中出血量(15.7 ml vs.35.6 ml,t=8.163,P<0.001)均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患者无术中大出血,但均有1例患者出现术中消化道穿孔,此外在传统组中观察到有1例患者存在延迟性出血。结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上消化道SMTs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

  •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及黏膜下挖除术在贲门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比较

    作者:申星杰;刘亮;齐明;朱靖宇

    目的 针对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及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在贲门固有肌层肿瘤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加以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内镜中心自2014年6月~2017年3月因贲门固有肌层肿瘤行STER(16例)或ESE(23例)治疗的患者.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病理类型分布上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例患者均实现一次性切除,完整切除率为100%,ESE组患者中有2例在剥离过程中发生穿孔,经金属钛夹封闭的方式妥善处理.STER治疗组和ESE治疗组患者在切除的肿瘤直径、住院总天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两项指标上,STER组数值均显著小于ESE组(P<0.05).结论 STER和ESE相比,STER更为安全、有效.

  •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直肠息肉早期癌变患者的效果分析

    作者:樊红革

    目的 研究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直肠息肉早期癌变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 2016年1月直肠息肉早期癌变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实验组50例予以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对照组50例予以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手术时间(126.97±12.76) min,实验组手术时间(83.55±12.30)min明显缩短,P<0.05;相比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93.88±8.45)mL,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58.75±8.60) mL明显减少,P<0.05;相比照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4.0%),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0%)明显降低,P<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直肠息肉早期癌变患者治疗中予以内镜黏膜下挖除术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不但可将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同时可促进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胃肠道间质瘤内镜下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谢惠;张杰;汤珊;盛健秋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内镜治疗选择的护理配合及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针对内镜不同治疗方式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的回顾分析.结果:本组81例患者经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精心护理及指导术后锻炼和饮食宣教,所有患者术后经住院治疗护理,均出院,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ESE治疗患者平均住院4d,双镜联合患者平均住院11.5d.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内镜治疗时不同的治疗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方法,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手术成功及预后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 胃钙化性纤维性假瘤2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彭金榜;林佳佳;叶丽萍;郑海红;阮雪玲

    病例1:患者男,49岁,因“呕血4 h”于2009年2月21日入院。患者4h前于劳作时突发呕吐2次,呕吐物为咖啡渣样液体,量约300 g,伴晕厥1次,数分钟后自行清醒,无黑便,无腹痛、腹胀,无头痛、头昏,无肢体抽搐。既往体健,否认肿瘤家族史。入院查体:体温36.9℃,脉搏95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贫血貌,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及包块。急诊血常规示WBC 20×109/L,Hb 132 g/L。粪常规+隐血:隐血3+。肿瘤标记物AFP、CEA、CA19-9、CA125未见异常。胃镜检查示胃底体交界处见一直径约1.5 cm的柱状隆起,顶端见一约1.0 cm大小的溃疡,覆白苔。CT平扫示胃底体交界处黏膜下见一突入胃腔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大小约1.4 cm ×1.5 cm,呈均匀较高密度影,CT值51.1~56.3 HU,肿块边缘似有带状低密度影环绕,胃浆膜层连续光整;增强扫描见肿块轻度均匀强化,CT值62.1~69.8 HU,肿块表面见脐样凹陷。CT诊断:胃底体交界处间质来源良性肿瘤。于2009年3月24日行胃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胃壁黏膜下见一大小约1.8 cm ×1.7 cm的肿块,切面灰白,质中偏硬,切之较韧,未见包膜;光学显微镜下见胶原纤维明显增生,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内见散在点状钙化,切缘阴性;免疫组化染色 CD117、CD34、SMA、desmin、S-100均阴性,vimentin阳性。病理诊断:胃钙化性纤维性假瘤( caIcifying fibrous pseudotumor,CFP)。术后随访5年余,常规复查胃镜并活检未见肿瘤残留、复发。

  •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护理

    作者:潘学勤;吴萍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处理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以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内镜发现的黏膜下病灶22例(食道11例、贲门2例、胃8例、结肠1例)患者作为护理对象,通过术前EUS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SE治疗.结果 20例(91%)完整挖除,2例ESE术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且病理报告低度恶性,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3例穿孔均保守治愈.术后随访2~18个月,20例完整挖除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 加强对行ESE患者的精心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 胃部纤维钙化性肿瘤的内镜诊疗效果分析

    作者:时强;钟芸诗;侯英勇;姚礼庆;周平红;陈涛;任重;王萍;徐美东

    目的 探讨胃部纤维钙化性肿瘤的内镜诊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内镜下治疗的胃部纤维钙化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内镜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随访结果.结果 4例患者共4处病灶,位于胃体3例、胃窦1例,术前内镜超声提示均起源于固有肌层,大直径1.0~2.5 cm.2例向腔内生长为主的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2例向腔外生长为主的行内镜全层切除术(EFR)治疗.4处病灶均整块完整切除,手术时间12~ 120 min,中位时间62.5 min,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纤维钙化性肿瘤.随访21~ 34个月,胃镜复查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内镜下行ESE和EFR治疗来源于胃部固有肌层的纤维钙化性肿瘤是安全和有效的,并可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为胃部纤维钙化性肿瘤的诊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

    作者:钟芸诗;时强;姚礼庆;周平红;徐美东;陈巍峰;李全林;蔡贤黎;王萍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27例行ESE治疗的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资料,评价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27例患者共29个病灶,病变直径0.5 ~3.0 cm,平均(1.25±0.70 )cm.切除率96.3% (26/27),1例患者中转手术治疗.中位手术时间74(30 ~120)min.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26例,间质瘤1例.2例术中穿孔伴气胸,金属夹夹闭创面后予胸腔闭式引流,未行开胸手术修补.中位随访时间12(3 ~27)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3.0 cm、腔内生长为主的食管固有肌层肿瘤,ESE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并可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进一步扩大了内镜治疗的范围.

  •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血管球瘤11例分析

    作者:黄勤;张玉;季新荣;彭金榜;郑海红;沈玲燕;叶丽萍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胃血管球瘤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ESE治疗的胃血管球瘤患者11例.ESE手术步骤:(1)病变边缘电凝标记,多点黏膜下注射在病变下层组织;(2)沿标记点切开病变外缘黏膜,逐步分离并完整切除病变;(3)应用尼龙绳及止血钛夹闭合或缩小创面.手术标本行免疫组化进一步判定肿瘤性质.结果 肿瘤直径12mm×15mm~28mm×35mm,平均18mm×26mm.术前诊断正确率45.5%(5/11),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均为胃血管球瘤.内镜下整体切除10例,1例全层切除发生穿孔,考虑部分病变与肌层粘连,内镜下剥离困难,故行中转腹腔镜手术.随访3~27个月,平均18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ESE治疗血管球瘤是安全有效,同时可提供明确的病理结果.

  •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护理

    作者:陈小香;江秋霞;王玉含;王常凤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3~2014年消化道黏膜下肿瘤101例进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的患者于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病情观察及饮食指导。结果:101例患者中1例贲门和1例食管黏膜下肿瘤分别因肿瘤与肌层紧粘连无法分离、穿孔大无法补修而转至外科行手术治疗,余9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术中穿孔6例,其中1例转科行手术治疗,5例内镜下行有效缝合。术中出血0~50ml不等,无术后出血。ESE治疗后住院约3~15天,10例失访,其余89例患者随访1~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充分的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可以提高消化道黏膜下内镜治疗术后的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于消化道固有肌层小于2 cm肿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玉珏;李敏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小于2 cm肿瘤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ESE治疗的55例固有肌层小于2 cm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明确ESE治疗固有肌层肿瘤类型、部位、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并发症原因及治疗措施,统计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术后病理、免疫组化及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病人术前与术后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并通过随访追踪术后情况.结果 55例病变中54例均在胃镜下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因术中发现瘤体过大转入外科手术.ESE手术时间42~102 min,平均(70.96±17.84) min.住院日5~30 d,平均(12.95±5.72) d,平均住院费用(13 163.17±7 333.72)元.术中发生穿孔10例,穿孔发生率18.2%(10/55),创面术中予以钛夹或OTSC夹闭创面;术后经胃肠减压、抑酸、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后,无中转开腹手术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术中均有不同程度渗血,经内镜下热活钳、APC电凝或钛夹夹闭后出血停止.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25例,血管球瘤1例,血管瘤1例,神经鞘瘤1例,间质瘤27例.间质瘤中极低危险度18例,低危险度7例,中度危险度2例.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人术后随访,未发现肿瘤残留及复发.15例病人术前及术后焦虑自评量得分及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得分.结论 ESE治疗对于小于2 cm固有肌层病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避免病变进一步恶化的特点,并且可以缓解病人焦虑情绪.

  •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及隧道肿瘤切除术在食管间叶源性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方华蓥;张开光;张明黎;王业涛;苟雅雯;吕超蓝;宋继中;叶飞;余跃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ESE)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STER)在食管间叶源性肿瘤( SM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STER或ESE治疗病例,其中STER组26例及ESE组14例,对其病变来源层次、术后病理类型、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病灶大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显示病变位于黏膜肌层4例,黏膜下层4例,固有肌层32例。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40例,其中平滑肌瘤36例,神经鞘瘤2例,脂肪瘤1例,间质瘤1例。 STER组及ESE组切除肿瘤大小分别为(1.76±0.80)、(1.36±0.64)cm,两组肿瘤大小无统计学意义。 STER组手术时间(50.19±22.11)min明显比ESE组手术时间(75.00±30.88)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STER组术中出血量(14.23±15.36)mL明显少于ESE组(28.50±17.6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ER及ESE是内镜下切除食管SMT的两种不同方式。与ESE手术方式相比,STER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在减少术后并发症上有明显优势。

  •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加创面尼龙绳荷包缝合法在胃窦异位胰腺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小明;陈明;黄松;段磊;朱秀云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加创面尼龙绳荷包缝合治疗胃窦异位胰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行ESE治疗的胃窦异位胰腺肿瘤患者112例,共112个病灶.采用ESE加创面尼龙绳荷包缝合法,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12例患者均完成手术.其中62例患者,62个病灶只行了常规ESE术,5例发生术后大出血,2例患者术后迟发性穿孔,均转普外科行手术治疗;50例患者,50个病灶采用常规ESE术加创面尼龙绳荷包缝合,无术后大出血及迟发型穿孔发生,术后5~7d后出院.结论 经内镜ESE术加创面尼龙绳荷包缝合法切除胃窦异位胰腺安全、有效,能够完整切除病变,术后并发症少,并提供病理学诊断资料,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电子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病变诊疗中的作用

    作者:冯珊珊;姜军梅;刘吉勇;杨崇美;张俊勇;张安忠;王冠华;许诺

    目的 探讨电子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结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及外科手术在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常规电子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病变行EUS检查患者118例共120处病灶.将EUS拟诊诊断与内镜下手术及外科手术术后病理结果(包括病理类型、起源)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符合率.结果 黏膜层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符合率为100%(16/16),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3.75%(15/16);黏膜下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符合率为88.5% (92/104),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7.1% (101/104);本研究中,所有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的总体符合率为90% (108/120),总体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6.7%(116/120).结论 EUS能准确地显示食管各层结构、判断肿瘤的起源,较准确地估计肿瘤的性质.对于食管肿瘤治疗方式的选择、扩大内镜下手术治疗适应证、指导外科手术治疗,均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应在治疗前常规应用.对黏膜下病变,提倡在EUS的指导下进行早期干预.

  •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孙晓庆

    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超声内镜的发展,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消化道早期病变及黏膜下肿瘤(尤其来源于固有肌层)在国内逐渐开展.周平红等[1]将应用ESD器械切除消化道早期病变和黏膜下挖除肿瘤的方法命名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2011-02-11笔者所在科应用ESE治疗黏膜下肿瘤患者3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食管下段及食管胃连接处黏膜下肿物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作者:曾西;陈明锴;吴楠楠;王芳

    目的 比较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与内镜黏膜下肿物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食管下段及食管胃连接处(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黏膜下肿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共对23例发现食管下段及EGJ黏膜下肿物患者进行了STER治疗,选取同时段23例行ESE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特点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黏膜下肿物均完全切除,STER组肿物面积、肿物直径均较ESE组更大,但STER组术后住院时间较ESE组更短,肿物单位面积手术费用较ESE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R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纵膈积气及术后发热,ESE组中有l例患者出现术后发热,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两组患者均无术后迟发型出血、穿孔、局部病灶复发.结论 STER相较ESE在治疗食管下段及EGJ部黏膜下肿物更加经济和高效.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