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镜下切除十二指肠巨大Brunner腺瘤1例

    作者:高军;王要军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5岁,既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病史40年,冠心病史1年;十二指肠球部占位1年余,曾因十二指肠肿物反复出血就诊多家医院并住院治疗,但均因心肺功能障碍等未能行内镜或手术治疗.本次因呼吸道病变入住呼吸科,查体:肺部叩诊过清音,双肺呼吸音低,双肺底可闻及干湿啰音,心音低钝.胸部CT平扫:两肺多发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右肺中叶肺大泡形成,两肺散在纤维灶,两侧胸膜局限性增厚.肺功能:中度通气功能障碍.患者本次于呼吸科住院期间突然出现胸闷、乏力,伴大汗淋漓、恶心,并黑便200 ml.急查血常规:血红蛋白83.00 g/L(入院时110 g/L).结合病史考虑十二指肠肿物出血,转本科进一步诊疗,复查血红蛋白下降至73.00 g/L.结合病史,与患者家属沟通,并组织MDT,患者病史复杂,心肺功能基础差,多学科会诊综合考虑建议暂时保守止血、输血,完善术前准备,外科保障下拟行内镜下十二指肠肿物切除术,必要时中转手术.

  • 食管巨大炎性纤维性息肉1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王富强;谭改民

    目的 探讨食管炎性纤维性息肉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食管炎性纤维性息肉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67岁,2年前间断性咽部不适、有异物感,近1年咽部异物感加重,可随吞咽消失,偶感吞咽困难,1周前发生恶心、呕吐时见口腔内有肿物并有窒息感.食管内镜示食管入口处一息肉状肿物.镜检:肿瘤组织学形态见表面被覆鳞状上皮,其下方见梭形细胞、核细长略弯曲,或可见星芒状细胞,细胞质嗜酸有拖尾现象;散在少量细胞有异型,可伴有脂肪细胞成分,并伴有炎症细胞反应,病变内有丰富的厚薄不等小血管,周边可伴有瘤细胞围绕.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CD34和CD68(+),CD117、DOG-1、desmin、actin、S-100和Ki-67均(-).结论 食管发生炎性纤维性息肉极为罕见,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具有诊断价值,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基部有无蒂情况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预后好.

  • 食管胃交界部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切除方法的选择与评价

    作者:赵雨春

    目的 探讨对食管胃交界部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切除方法的选择与评价.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2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对患者所采取的内镜切除方法、成功切除率及是否在术后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 本组研究所选取的27例患者,成功完整剥离肿瘤25例(92.59%),其中26例接受了内镜粘膜下挖除,1例接受无腹腔镜辅助内镜全层切除.术后病理提示,23例为平滑肌瘤,3例为间质瘤,1例为间质脂肪瘤.对所有患者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有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结论 对食管胃交界部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采取内镜切除治疗,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具体的切除方法需依据患者的肿瘤临床特征来进行选择.

  • 金属钛夹在大肠息肉内镜切除中的应用

    作者:王海涛;宋汉明;沈颖洲;黄锦;石秀丽

    目的 观察金属钛夹应用于大肠息肉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结合使用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78 例大肠息肉患者采用电凝电切、金属钛夹央闭创面的治疗,分别接受1~3 枚钛夹钳夹治疗,术中及术后观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78 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一例出现术中或术后出血及穿孔,共使用金属钛夹147 枚. 结论内镜下电切大肠息肉治疗,选择合适的病例配合熟练的操作,金属钛夹可以起到迅速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作用,金属钛夹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 金属钛夹在结肠息肉内镜切除中的应用

    作者:陈笑瑜;严衍伟

    目的 讨论金属钛夹应用于结肠息肉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结合使用治疗效果.方法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对结肠息肉55例患者采用电凝电切、金属钛夹夹闭创面的治疗.分别接受1~3枚钛夹钳夹治疗,术中及术后观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55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1例出现术中或术后渗血及穿孔,共使用金属钛夹73枚.结论 在内镜下电切结肠息肉治疗中,选择合适的病例配合熟练的操作,金属钛央可以起到迅速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作用,金属钛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 单钳道内镜下和谐夹与尼龙绳行荷包缝合术在胃窦大面积黏膜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朱虹;汤金海;凌鑫;钱佳萍;沈冬梅

    目的 评价单钳道内镜下采用和谐夹与尼龙绳行荷包缝合术在治疗胃窦大面积黏膜缺损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在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因胃窦病变(病灶单发,直径≥3 cm)行胃窦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患者病灶经单钳道内镜下ESD治疗后,创面予止血处理后,采用和谐夹与Olympus尼龙绳的荷包缝合术将创面闭合(研究组);其余17例患者经单钳道内镜下ESD治疗后创面仅予常规止血处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间术后第1天腹痛程度、胃肠减压时间、迟发性出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个月后创面愈合等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病灶切除,无一例发生术中与术后穿孔,所有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研究组术后第1天腹痛评分(2.7±0.7)分,对照组为(3.6±0.8)分(t=3.686,P=0.001).研究组术后放置胃肠减压管的平均时间为(1.6±0.5)d,对照组为(2.4±0.7)d(t=3.675,P=0.001).研究组无一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对照组有5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出血率29.4%;其中4例内镜止血成功,1例内镜止血失败转普外科手术治疗(P=0.044).研究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2±1.1)d,对照组为(5.9±2.0)d(t=0.423,P=0.675).术后2个月复查胃镜,研究组所有创面已全部愈合,愈合率100%;对照组有6例创面未完全愈合,愈合率64.7%(P=0.018).术后6个月复查胃镜,两组患者的病变均未复发.结论 单钳道内镜下和谐夹与尼龙绳行荷包缝合术在治疗胃窦大面积黏膜缺损时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胃癌微创治疗之路

    作者:苏向前;杨宏

    外科手术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胃癌的手段,但传统的开腹手术通常伴随较高的并发症率和死亡率,还会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而微创外科技术由于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因此对于医生和患者均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今后或将替代传统的开腹手术。目前,胃癌微创外科技术主要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即内镜下肿瘤切除和腹腔镜手术。不久的将来,前哨淋巴结导航技术和机器人手术也将为胃癌治疗提供更多选择。随着各种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胃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将显著改善。目前,许多有关各种微创技术的高水平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当中,胃癌微创外科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接受,并快速发展。

  • 内镜黏膜切除术联合钛夹治疗结肠无蒂及亚蒂息肉的临床研究

    作者:叶向荣;雷霞;王细金;梅万甜;吴琪芳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切除术联合钛夹治疗结肠无蒂及亚蒂息肉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60例直径>1.5cm无蒂及亚蒂结肠息肉患者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术联合钛夹治疗,先进行黏膜下注射,然后行全齐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再用肽夹封闭创面。结果:60例患者均一次性切除成功,术中12例患者发生出血现象,经针对性处理后均停止出血。4例患者在术后12h出血,经处理出血停止。结论:内镜下配合金属钛夹夹闭手术创面,无蒂及亚蒂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中预防出血、穿孔及促进创面愈合均取得满意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现状及进展

    作者:吴浩;邹文斌

    胃癌是全世界第4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恶性肿瘤死亡病因中位居第2位[1].以往中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随着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发展及患者对恶性肿瘤“早查早治”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胃癌在早期阶段即被发现.据报道,我国门诊症状性胃镜检查胃癌筛选中,胃癌平均检出率达2.02%,高达3.13%[2].我国的早期胃癌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此后多年早期胃癌手术率长期在5% ~10%.经过近20年的努力,国内早期胃癌手术率已经有所提高,早期胃癌手术率在9.6% ~ 13.2%[2-3],上海瑞金医院已从9.5%提高至21.8%[4].但仍与韩国、日本等国家有较大差距,在日本,早期胃癌在胃癌中的比例已超过50%[5].

  • 分析金属钛夹用于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功松

    目的:分析金属钛夹用于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该院在2016年6月至2016年9月期间诊治的20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例患者在结肠息肉切除术中不使用金属钛夹,仅用电凝电切术,为对照组,10例患者在结肠息肉切除术中使用金属钛夹,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组间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行结肠息肉切除术使用金属钛夹可起到止血及预防出血的作用,有效提高手术安全系数,提高疾病治愈率,具有推广价值。

  • 复方角莱酸酯栓用于预防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作者:谢士军;周明东

    目的:探讨应用复方角菜酸酯栓(商品名:太宁栓)在预防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出血的效果.方法:将216例直肠息肉经内镜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08)每天静脉滴注酚磺乙胺1.0g;观察组(n=108)太宁栓直肠给药1枚,1次/12h,治疗1周,观察有无便血情况.结果:对照组术后并发出血9例,发生率8.33%(9/108),太宁栓组术后并发出血2例,发生率1.85%(2/108),太宁栓组并发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宁栓在预防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出血方面疗效确切,具有推广价值.

  • 大肠腺瘤息肉经内镜切除后影响其复发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张德志

    目的 探讨影响大肠腺瘤息肉经内镜切除后复发的主要因素,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水市中医医院行大肠腺瘤息肉内镜切除术的1 0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复发率,对可能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19.0版本)行单因素描述,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25例患者中有277例复发,复发率为27.02%.大肠腺瘤息肉复发中年龄≥65岁、腺瘤个数≥3个、腺瘤直径≥6mm、腺瘤位于乙状结肠及直肠处、腺瘤基底部无蒂、肠道清洁为Ⅱ级、高级别瘤变、整块切除和绒毛状腺瘤等患者的复发率相比年龄<65岁、腺瘤个数<3个、腺瘤直径<6mm、腺瘤位于升横结肠、基底部有蒂及亚蒂、肠道清洁为Ⅰ级、低级别瘤变、部分切除和管状腺瘤患者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大肠腺瘤息肉内镜切除术患者复发的因素为腺瘤类型(OR=3.531)、瘤变程度(OR=1.258)、腺瘤基底部(OR=2.331)、年龄(OR=1.282)、腺瘤直径(OR=6.298)、肠道清洁度(OR=1.295)和腺瘤个数(OR=3.386).结论 影响大肠腺瘤息肉经内镜切除后复发的因素较多,临床上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

  • 经内镜切除或手术治疗后早期结直肠癌的病理分析和疗效评价

    作者:宋洁莹;朱凌音;李晓波

    背景:早期结直肠癌因淋巴结转移率低而预后良好,如何提高其检出率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目的:分析早期结直肠癌在内镜切除或手术后的病理特点,评价内镜切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3例接受内镜切除或外科手术的早期结直肠癌病灶的病理资料,分析影响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内镜切除的疗效。结果:早期结直肠癌的检出率为10.7%,淋巴结总转移率为1.2%(6/503),其中黏膜高级别瘤变的淋巴结转移率为0%(0/247),黏膜下层癌为2.3%(6/256);内镜切除组黏膜下浅层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0%(0/31)。肿瘤位置、肿瘤直径、组织学分型和淋巴结转移对早期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有显著影响(P<0.05)。内镜切除组病灶的整块切除率为96.0%,完全切除率为94.2%,治愈性切除率为82.1%。浸润深度是导致分块切除、不完全切除以及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 P<0.05)。结论:早期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极低,术前充分判断病灶的性质和浸润深度,有助于选择更为合理的治疗方式。对可能浸润至黏膜下层的病灶行内镜切除应更为慎重,以期提高内镜切除的疗效。

  • Ki-67在直肠类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陈平;江明万;于双;石丹;田德安

    背景:直肠类癌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上较少见。目前对直径1~2 cm的直肠类癌的治疗方式尚存在争议。目的:检测Ki-67在直肠类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直肠类癌内镜切除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和武汉同济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确诊为直肠类癌,肿瘤直径<1.5 cm、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患者83例,分析其病例资料,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Ki-67表达。结果:术前内镜超声检查显示83例患者肿瘤均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固有肌层浸润或转移,术后平均随访38个月,无一例患者复发或转移。所有患者肿瘤组织Ki-67均呈低表达(0.84%±0.67%),肿瘤直径<1.0 cm与1.0~1.5 cm组间性别、年龄、肿瘤部位、Ki-67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以Ki-67指数均值0.84%为临界值分组,两组间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本组直径<1.5 cm的直肠类癌Ki-67均呈低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增殖不活跃。对于直径<1.5 cm、无固有肌层浸润或转移、Ki-67低表达的直肠类癌,内镜局部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 胃黏膜异型增生的诊治策略

    作者:薛猛;王良静

    目前临床上针对胃黏膜异型增生的诊断分级有不同的标准,新型内镜技术和分子标记物的出现,可以辅助异型增生的病理分级.对于胃黏膜异型增生的治疗是选择内镜下切除还是保守随访观察,临床上亦存在较多争议.本文拟就胃黏膜异型增生的诊断分级和治疗选择进行评述.

  • 食管胃连接部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切除的临床分析

    作者:闻瑜;陈毅鹏;单国栋;季峰

    目的: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技术在食管胃连接部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2010年1月-2013年10月经内镜超声和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证实为食管胃连接部黏膜下肿瘤的43例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完整切除率、临床病理资料、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43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52.0±11.0岁.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整剥离肿瘤.肿瘤平均直径为27.81±19.51 mm,平均手术时间为66.97±30.53 min,平均出血量为4.65±12.12 mL.并发症包括穿孔4例、气腹2例和食管纵膈瘘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此外,1例严重气胸患者行胸腔引流术后痊愈.术后病理显示,平滑肌瘤19例,胃肠间质瘤14例,病理类型不明的梭形细胞肿瘤5例,脂肪瘤3例,黏液囊腺瘤1例.术后第3、6和12个月时复查,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对食管胃连接部黏膜下肿瘤采用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方法似乎是安全而有效的.

  •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内镜下切除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郭琦;王萍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内镜下切除的围术期护理经验及要点.方法 选择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临床护理资料,对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及护理配合、术后基础护理和饮食护理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28例患者共行36次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予以留置胆管支架6例(6/36),胆管、胰管均留置支架3例(3/36),无穿孔病例.1例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术后患者出现迟发性出血10例(10/36), 其中前期6例予以内镜下热活检钳或者APC处理后止血成功,后期4例予以对症保守处理,出血停止,无患者死亡.随访平均40.5个月, 8例出现复发,复发时间14.1个月,均予以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处理.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内镜下切除术安全、有效、微创,应注意术后迟发性出血,良好的围术期护理及术后严密护理观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不同液体垫对大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朱胜

    目的 探讨不同成份液体垫对大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350例息肉患者分为生理盐水组176例和肾上腺素组174例.内镜黏膜切除术前,生理盐水组在息肉基底部黏膜下层单纯注射生理盐水,注射后见病变抬起,再予圈套切除.肾上腺素注射液为1∶10 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混合液.比较2组息肉术后出并发症发生差异.结果 肾上腺素组术后即刻出血率、迟发性出血率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2组均无穿孔发生.结论 大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中,使用1∶10 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溶液作为液体垫能更有效降低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术后病理与术前活检病理的差异比较及原因分析

    作者:余艳秋;王建宁;彭春艳;沈珊珊;孙琦;李琳;邹晓平

    目的 分析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胃镜活检病理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的差异,探讨术后病理升级的可能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371例患者资料,病变均行内镜切除,比较术前、术后病理结果差异,并分析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71例患者中,173例活检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198例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LGIN组术后病理与活检病理维持一致者113例(65.3%),升级为HGIN者46例(26.6%),升级为癌者10例(5.8%),总升级率32.4%(56/173).HGIN组术后病理与活检病理维持一致者107例(54.0%),升级为癌者78例(39.4%).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大于2 cm(P=0.008)、病变部位在近端胃(P=0.011)、黏膜表面发红(P=0.000)、表面凹陷或存在溃疡(P=0.003)是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术前活检有一定的漏诊率,对于病变直径大于2 cm、病变部位在近端胃、黏膜表面发红、表面凹陷或存在溃疡的病灶应采取积极措施,采取诊断性内镜切除帮助明确病变性质.

  • 胃小间质瘤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兰平;惠洋洋;李变霞;马双;陈鑫;王邦茂

    目的 重新评估胃小间质瘤(直径<2 cm)的潜在风险,评价内镜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胃小间质瘤的处置策略.方法 2008年9月至2015年12月,584例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病例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重点调查胃小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并分析其潜在风险;总结ESD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并与同期纳入的45例疑诊为胃小间质瘤而选择定期内镜超声(EUS)监测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84例胃SMT中,间质瘤(239例,40.9%)为常见,其中203例(84.9%,203/239)属于胃小间质瘤,核分裂象数均≤5/50高倍视野(HPF),但94例(46.3%)有EUS下不良因素,主要包括强回声和异质性,EUS下不良因素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00).203例胃小间质瘤均成功行ESD,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2~84个月,81.4%(144/177)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未发现间质瘤复发和转移.45例定期EUS监测的患者中,38例(84.4%)伴有胃肠道症状,随访期间84.2%(32/38)的患者诉症状未得到缓解,12例(26.7%)有较重的的心理负担且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结论 胃小间质瘤合并EUS下不良因素的发生率高,且随着肿瘤的增大发生率升高.ESD切除胃小间质瘤安全有效,有助于明确诊断,能改善患者症状,减轻心理压力,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