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间质瘤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马彬

    目的:观察胃间质瘤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328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病理诊断结果,分析GIST患者合并消化道癌的部位、间质瘤的大小、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结果:并发消化道癌者48例,占14.63%.所有48例均因消化道癌手术发现并确诊并发GIST,13例位于黏膜下、17例位于肌层、18例位于浆膜下.48例均具有典型的GIST病理组织学特点,均显示CD117阳性,32例同时显示CD34阳性,28例同时显示SMA灶性阳性表达,S-100蛋白均阴性.48例并发消化道癌病例中,8例有轻度异型性,其余无异型性.核有丝分裂象0~4/50hPF,平均(0.74±1.07)/50hPF,Ki-67阳性指数0~7.72%,平均(2.51±2.20)%,均属于IA期.GIST中合并食管癌比例较高,瘤体平均直径较小,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数和Ki-67阳性指数均较低(P<0.05).结论:胃间质瘤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病理特点为消化道癌好发于食管,瘤体和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像数和Ki-67阳性指数低.

  • 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孙林德;张晶;张昉;徐文通

    目的 探讨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6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病理结果,筛选出同时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患者,分析其合并消化道癌的部位、间质瘤的大小、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结果 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占全部GIST的14.7%(69/469),其中胃小间质瘤占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胃间质瘤的65.2%(45/69),占全部GIST的9.59%(45/469).肿瘤直径均<5 cm;核分裂象均<5/50高倍视野(HPF).CD117阳性率92.8 %(64/69),CD34阳性率92.8%(64/69),DOG-1阳性率94.1%(65/69).Fletcher分级为低危、极低危.结论 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无特异性临床特征,病理无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标志,恶性程度较单发GIST低,预后与合并的原发性消化道癌分期相关.

  • 胃小间质瘤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兰平;惠洋洋;李变霞;马双;陈鑫;王邦茂

    目的 重新评估胃小间质瘤(直径<2 cm)的潜在风险,评价内镜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胃小间质瘤的处置策略.方法 2008年9月至2015年12月,584例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病例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重点调查胃小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并分析其潜在风险;总结ESD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并与同期纳入的45例疑诊为胃小间质瘤而选择定期内镜超声(EUS)监测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84例胃SMT中,间质瘤(239例,40.9%)为常见,其中203例(84.9%,203/239)属于胃小间质瘤,核分裂象数均≤5/50高倍视野(HPF),但94例(46.3%)有EUS下不良因素,主要包括强回声和异质性,EUS下不良因素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00).203例胃小间质瘤均成功行ESD,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2~84个月,81.4%(144/177)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未发现间质瘤复发和转移.45例定期EUS监测的患者中,38例(84.4%)伴有胃肠道症状,随访期间84.2%(32/38)的患者诉症状未得到缓解,12例(26.7%)有较重的的心理负担且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结论 胃小间质瘤合并EUS下不良因素的发生率高,且随着肿瘤的增大发生率升高.ESD切除胃小间质瘤安全有效,有助于明确诊断,能改善患者症状,减轻心理压力,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 不损伤黏膜层的腹腔镜内镜联合剥除胃小间质瘤初步研究

    作者:曹磊;王宏磊;郑昆明;王玉;杨正多;赵永捷;李文

    目的 初步探讨在不损伤黏膜层的情况下,腹腔镜内镜联合胃小间质瘤剥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15例胃小间质瘤患者在腹腔镜术中进行内镜检查,定位和黏膜下注射后,在腹腔镜下行不损伤黏膜层的肿瘤剥除术,回顾性总结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15例胃小间质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因术中并发症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3.4±15.8)min,术中出血(15.2±3.5)mL.患者均未放置胃管,术后恢复流质饮食时间(1.6±0.5)d,术后住院时间(3.3± 0.6)d;术后所有标本假包膜完整,病理均为胃间质瘤,其中12例极低危险度,2例低危险度,1例中危险度.结论 腹腔镜内镜联合胃小间质瘤剥除术短期治疗效果满意,并且术后康复快,符合微创外科和快速康复理念,是胃小间质瘤治疗的一个新选择.

  • 原发性胃小间质瘤的临床处理及评价:一项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吴龙云;彭春艳;吕瑛;张晓琦;凌亭生;张以洋;王雷;余德才;杨天;沈珊珊;邹晓平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小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评价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143例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内镜治疗组,n=107)或外科手术(外科手术组,n=36)的原发性胃小间质瘤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并对2组的效果指标(手术切除情况和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43例患者中,大多数患者(79?7%)无临床表现,病灶多位于胃底(53?8%),中位直径1?3 cm,术前内镜超声均提示低度侵袭危险性,术后病理提示112例(78?3%)呈极低度侵袭危险性、24例(16?8%)呈低度侵袭危险性、4例(2?8%)呈中度侵袭危险性、3例(2?1%)呈高度侵袭危险性,且中度及高度侵袭危险性仅发生于直径>1~2 cm的患者中。(2)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病灶完整切除率相近(90?7%比100?0%),前者中位住院时间更短(5 d比8 d,P<0?001)、术后感染发生率更低(0?9%比19?4%),术后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均未发现复发或转移。结论胃小间质瘤易发于胃底,患者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多呈极低或低度侵袭危险性,但术前内镜超声对其评估价值有限。在确保完整切除的前提下,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胃小间质瘤是安全和可行的。

  • 胃小间质瘤内镜黏膜下套吸分离切除术的应用

    作者:蔡长春;张阳德;刘英明;童明富;王细金;刘申颖;方圆;徐欢;李宏韬;梅万甜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套吸分离切除术治疗胃小间质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经内镜下套吸分离切除21例患者胃小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标本CD117、CD34和Desmin的表达.术后第7天、第1、3及6个月和1年后分别复查胃镜检查,观察瘤体脱落和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21例病例中,20个瘤体完全分离,完全分离率为95.2%;1例患者瘤体未能完全分离,但随圈套器脱落而坏死.所有21例患者未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未出现内镜下复发.结论 治疗胃小间质瘤内镜下套吸分离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操作技术,并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切除彻底等优点,为胃小间质瘤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 多排螺旋CT对胃小间质瘤与胃小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志超

    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对胃小间质瘤与胃小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就诊于我院并通过免疫组化或病理证实的胃小神经鞘瘤22例和胃小间质瘤63例,均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分析两组肿瘤形状、形态、发病部位、生长方式、病灶内低密度影、强化方式与程度.结果:胃小间质瘤和胃小神经鞘瘤形态、发病部位、生长方式、病灶内低密度影、强化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形状、强化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小神经鞘瘤与胃小间质瘤相比,CT扫描多表现为腔内外或腔外生长、强化均匀、胃底发病,多排螺旋CT能较好的鉴别诊断出胃小间质瘤与胃小神经鞘瘤.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