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卵黄囊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马萍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总结9例卵黄囊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结果:平均发病年龄22.6岁(1.5~36岁),以性腺的囊实性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卵黄囊瘤是一种由胚外内胚层--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在卵巢或性腺外者预后极差.诊断须排除卵巢胚胎癌、透明细胞癌等.

    关键词: 卵黄囊瘤 临床 病理
  • 宫颈卵黄囊瘤报告并临床病理分析1例

    作者:唐兆瑞;卜燕燕

    病历资料患儿,女,8个月,阴道间断性少量流血水样液体2个月,从阴道自发性排出蚕豆粒大的肉样组织2次,间隔1个月左右.查体:一般情况尚可;B超检查提示:子宫幼稚.经妇科阴道镜检查:发现宫颈及穹隆处糜烂,有2个黄豆粒大的息肉状突起,活检病理诊断:子宫颈卵黄囊瘤,家长放弃治疗,2个月后死亡.

  • 宫颈卵黄囊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凤华;常占平;李宁;余琦;周影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s,YST)又称内胚窦瘤,是一种起源于生殖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约占原始生殖细胞肿瘤的20%,常发生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平均年龄19岁,40岁以上极为罕见.此瘤常发生于性腺部位(睾丸、卵巢),也可发生在生殖细胞从卵黄囊迁移生殖嵴的中线径路上[1-2],发生在宫颈的卵黄囊瘤极为少见.我院2011年1月收治1例,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患者,女,32岁.因间断性排便困难于1月9日人住普通外科.盆腔CT提示:盆腔内中线区域(直肠与子宫之间)巨大囊实性肿物,周边血供较丰富,邻近结构明显受压移位或变形.经肛门检查:直肠前壁粘膜下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10cm×10cm,上界触及不清,质中等,活动度尚可,指套退出无血迹.

  • 小干扰RNA抑制L2RYC细胞MDR1表达及逆转对长春新碱的耐药性

    作者:何昀;刘东尧;温晟;李明勇;王强;华燚;魏光辉

    目的 研究携带多药耐药基因(MDR1)小干扰RNA(siMDR1)的真核表达质粒对L2RYC卵黄囊瘤细胞株中MDR1基因及蛋白表达的抑制效果,并观察siMDR1作用前后细胞对长春新碱(VCR)耐药性的变化.方法 设计4对特异性针对大鼠MDR1的siRNA序列,分别与pSES-HUS质粒重组获得pSES-siMDR1真核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到L2RYC细胞中,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MDR1的mRNA及蛋白表达.转染后的细胞中再加入不同浓度的VCR,用MTT法检测吸光度,并计算出各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结果 4对siMDR1分别转染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L2RYC细胞MDR1基因表达,pool组MDR1的相对表达量低(0.396±0.080);MDR1蛋白表达也能被有效抑制;经不同siMDR1转染的细胞加入VCR后细胞增殖被抑制,ICso降低,pool组显著为(1.632±0.423)mg/L,与其余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pSES-siMDR1真核表达质粒能有效抑制MDR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MDR1表达被抑制后L2RYC细胞对VCR的敏感性增加.

  • 性腺外卵黄囊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陈月清;陈虹;王行富;陈余朋;张声;王密

    目的 探讨性腺外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与预后.方法 对8例性腺外卵黄囊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年龄4.3岁.临床表现因肿瘤所在的解剖部位.血清AFP明显升高.肿瘤组织形态多样,具有疏松的网状结构、S-D小体和嗜酸性小体等特点.免疫组化显示AFP、SALL4、CK和PLAP(+),CD117、EMA、vimentin、p16、CD34和HPL部分(+),Oct3/4、Sox-2、HCG、CD30、CA125和WT-1(-),Ki-67阳性指数1% ~ 90%.预后差.结论 性腺外和性腺内卵黄囊瘤的组织学特点类似,但性腺外卵黄囊瘤好发于婴幼儿,且预后更差.血清AFP含量的高低有助于性腺外卵黄囊瘤的诊断.

  • 伴有卵黄囊瘤成分的卵巢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作者:霍真;李文琴;马水清;郭丽娜

    目的 总结分析伴有卵黄囊瘤成分的卵巢上皮性肿瘤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和结果 按病理诊断定义总结本文2例(其中,1例为会诊病例)及文献病例共35例,其中本院2例年龄分别为58岁和61岁.盆腔B超均显示为一侧附件区的囊实性占位,大径分别为13.5 cm和12 cm,其中实性区直径分别为6.1 cm和6 cm.术前血清AFP分别为219.7 ng/ml和19000 ng/ml.2例均进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手术.大体检查显示一侧卵巢被囊实性肿物取代,实性区呈灰黄、灰褐色,可见坏死.镜下2例肿瘤组织均由2种成分组成,伴出血和坏死,一种成分为明确的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1例为透明细胞癌,1例为子宫内膜样癌);另一种成分为卵黄囊瘤成分,前者卵黄囊瘤成分呈网状及乳头状结构,可见S-D小体,后者表现为实性及腺样结构.免疫组化2例中卵巢癌成分CK7和EMA均为(+),AFP和SALL4均(-);2例卵黄囊瘤成分CK7和EMA均(-),AFP和SALL4均(+).2种成分呈移行和重叠并存.结论 伴有卵黄囊瘤成分的卵巢上皮性肿瘤少见,以老年妇女为主,患者常有血AFP水平不同程度增高.其中上皮性成分多为恶性.形态学结合血清学AFP改变及免疫组化CK7、EMA、AFP和SALL4可以确定诊断.准确的病理诊断是术后针对性治疗的关键,Ⅱ期及以上病例预后较差.

  • SALL4在原发性卵黄囊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春芳;陈昊;张昶;聂艳红;齐冬雪

    目的 评价SALL4在原发性卵黄囊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SALL4蛋白在32例性腺及性腺外原发性卵黄囊瘤中的表达情况,其中睾丸14例,卵巢12例,骶尾部5例,脑1例.另外,选取10例卵巢粒层细胞瘤,5例卵巢透明细胞癌,正常睾丸及卵巢组织各10例作为对照.同时检测AFP和glypican-3在上述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所有卵黄囊瘤均SALL4(+)(100%),均中度至强(+);28例glypican-3(+)(87.5%),其中24例(75%)中度至强(+),4例(12.5%)弱(+);25例(78.1%)AFP(+),其中22例(68.8%)弱至中度(+),3例(9.4%)强(+).SALL4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高于AFP和glypican-3,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中,卵巢粒层细胞瘤1例AFP和glypican-3灶性弱(+),SALL4(-).卵巢透明细胞癌1例AFP灶性弱(+),SALL4和glypican-3(-).正常睾丸及卵巢组织SALL4、AFP和glypican-3均(-).结论 SALL4是诊断卵黄囊瘤特异性较好的免疫标记物,其阳性率和阳性强度均优于AFP和glypican-3,特别有助于与卵巢粒层细胞瘤和透明细胞癌的鉴别.

  • 小儿睾丸卵黄囊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黄克斌;邹奖励;朱峰;杨鑫

    目的探讨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方法对6例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以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瘤组织由多形性瘤细胞排列成网状结构、血管套样或腺样,瘤细胞质内外有透明小体.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AFP、AAT染色(+).结论病理检查容易明确诊断,测定血清AFP水平对确定肿瘤性质、监控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 伴生殖细胞肿瘤成分的子宫腺癌的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马亚琪;孟刚;刘爱军;王利群;王昀

    目的 探讨伴有生殖细胞肿瘤成分的子宫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2例子宫腺癌伴生殖细胞肿瘤成分分化的病例,1例为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伴卵黄囊瘤分化,1例为宫颈腺癌复发后出现卵黄囊瘤及少许绒毛膜上皮癌分化.复习2例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并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伴生殖细胞肿瘤分化的子宫腺癌,组织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明确的腺癌区及生殖细胞肿瘤分化区.腺癌区:肿瘤细胞呈典型的腺样或条索状生长;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CK7、EMA、PAX8(+).生殖细胞肿瘤分化区(卵黄囊瘤或绒毛膜上皮癌分化):肿瘤细胞呈微囊性、假腺样、实性巢片状生长,细胞异型性明显,部分区域可见S-D小体,肿瘤细胞周围可见出血、坏死;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AFP、SALL4、hCG、PLAP及OCT-4等(+).该类疾病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临床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并常伴有血hCG和(或)AFP水平的升高.结论 子宫腺癌伴发生殖细胞肿瘤分化可能属于一种去分化现象,在病理诊断上易漏诊、误诊.本病侵袭性强,预后差,临床多采取手术切除治疗,对放、化疗反应不敏感,多于术后2年内死亡.

  • 骶尾部卵黄囊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立波;邵汇琳;宋欣;陈薇;马亚琪;林海丽;刘爱军

    目的 探讨骶尾部卵黄囊瘤(Y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9例骶尾部卵黄囊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为女童,1例为男童,发病年龄16个月~44个月.以臀部或骶尾部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可见到典型的内胚窦结构以及腺样、乳头状和疏松网状结构.免疫组化显示9例AFP(+),其中5例呈灶状(+),4例胞质呈弥漫性强(+);2例PLAP灶状(+);8例CK呈强(+),1例(-);9例CD30、HCG、EMA、CD15和CD117均(-).5例确诊后及时进行化疗,3例未化疗者短期内复发死亡,1例失访.结论 骶尾部卵黄囊瘤多见于女婴,恶性度高,化疗敏感,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与免疫组化染色.

  • 心原发性卵黄囊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何霞;季军;令文萍;陈小玲

    目的 分析心原发性卵黄囊瘤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发生于心的肿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研究,结合文献探讨其病理组织特征.结果 镜下见肿瘤细胞呈立方、柱状,核深染,大小不一,有异型.瘤细胞形成微囊、乳头状结构,可见SD小体、透明小体及出血、坏死.免疫组化显示CK、PLAP、AFP和AAT(+),PAS亦(+).结论 心原发性卵黄囊瘤非常罕见,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诊断主要依赖于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 颅内鞍上原发性卵黄囊瘤1例

    作者:张红星;曹培龙

    患者女性,21岁.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2个月,加重20余天,并出现间断性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头颅MR鞍区上方不规则形占位性病变,向上突入第三脑室,呈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囊变.入院诊断:鞍区上方占位性病变.病理检查 巨检:红褐色碎组织一堆,1 cm×1 cm×0.5cm大小,质软,所有组织全部取材.镜检:肿瘤细胞大呈上皮样,部分为星形、梭形和立方形,分化结构较一致,排列成布满空隙和小管的疏松网状结构(图1),相对于胚外中胚层网状黏液结构,除了毛细血管或血窦外纤维间质很少外,部分区呈假乳头状外观,可见数量较多的Schiller-Duval小体(图2).

  • 一家3例卵巢生殖细胞肿瘤报道

    作者:路英文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由生殖细胞衍化而来,种类很多,约占卵巢肿瘤的30%.该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其中>95%为皮样囊肿(成熟性囊性畸胎瘤).患者越年轻,生殖细胞肿瘤越可能为恶性.现将我院发现的一家3例(亲姐妹3人)卵巢生殖细胞肿瘤报告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3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例,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脱水、石蜡包埋,连续4~5 um切片,HE染色,常规病理学观察.

  • 畸胎瘤复发合并卵黄囊瘤1例报道

    作者:高福平;薛松;马平;魏谨

    卵黄囊瘤又称为内胚窦瘤,是临床较少见的生殖细胞起源的肿瘤,高度恶性,常见于婴幼儿及青春期儿童,常见发生部位是卵巢和睾丸.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临床罕见,笔者用关键词“畸胎瘤”并且“卵黄囊瘤”在维普搜索相关病例,国内仅见2例文献报道[1,2].笔者报道的该例为畸胎瘤术后再发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国内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

  • SALL4是一种新的卵巢原始生殖细胞肿瘤标志物

    作者:廖林虹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GCT)主要分为三大类:原始GCT;未成熟畸胎瘤和成熟畸胎瘤;单胚层畸胎瘤和皮样囊肿相关的成人型畸胎瘤.原始GCT是一种罕见恶性肿瘤,GCT包括性腺母细胞瘤、无性母细胞瘤、卵黄囊瘤、胚胎性癌、多胚瘤、非妊娠绒毛膜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卵巢原始GCT有时较难诊断,尤其是易将卵黄囊瘤误诊为透明细胞癌.

  • 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合并卵黄囊瘤1例的护理

    作者:李红梅;杨俊华

    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约30%~60%发生生殖细胞肿瘤,是性发育异常中易发生肿瘤病的病种[1],且卵黄囊瘤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卵黄囊瘤患者就医时50%~80%已有卵巢外肿瘤转移,多发生于年轻患者,肿瘤教大,瘤细胞产生甲胎蛋白(AFP)生长快,预后差,若对此类病人采用手术加联合化疗,存活率显著上升达75.0%~78.6%[1].为总结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合并卵黄囊瘤的护理,现将我科于2008年10月22日收治的1例因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合并卵黄囊瘤的病人,经手术和护理有所好转的护理经验汇报如下.

  • 睾丸卵黄囊瘤、畸胎瘤、精原细胞瘤的超声诊断标准再探讨及应用价值

    作者:林满霞;徐辉雄;谢晓燕;吕明德

    目的 探讨睾丸卵黄囊瘤、畸胎瘤及精原细胞瘤的超声诊断标准并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30例睾丸肿瘤的声像图特征.如实记录各种睾丸肿瘤的术前超声诊断结果,评估术前高频超声定性诊断睾丸卵黄囊瘤、畸胎瘤及精原细胞瘤的能力.总结它们的临床和超声特征、拟定新的诊断标准并将之用作诊断性试验.结果 睾丸卵黄囊瘤主要见于小儿,血清甲胎蛋白阳性,超声表现为睾丸内混合性包块,内部可见多个不规则小片状液性暗区.畸胎瘤多见于小儿,甲胎蛋白阴性,超声表现内部回声混杂不均,粗大钙化和囊性区多见.精原细胞瘤见于成人,甲胎蛋白阴性,超声上以肿瘤内散在条索状高回声为其特征表现.术前及采用拟定的诊断标准后诊断准确性分别为:卵黄囊瘤,46.7%(14/30) vs 90.0%(27/30)(P<0.001);畸胎瘤,63.3%(19/30) vs 96.7%(29/30)(P=0.001);精原细胞瘤,40.0%(12/30) vs 80.0%(24/30) (P=0.001).结论 睾丸卵黄囊瘤、畸胎瘤、精原细胞瘤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总结的临床和超声特征能明显提高高频超声定性诊断这3种睾丸肿瘤的能力,拟定的诊断标准值得应用推广.

  • 阴道卵黄囊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肖俊飞;龚兰

    患儿女,5个月.因腹胀、腹泻,无尿1 d入院.查体: 腹部膨隆,下腹甚,腹尚柔软.耻骨联合上可扪及一包块,上界近脐下,叩诊呈浊音,未见胃肠型.超声检查: 膀胱后下方见一范围约6.4 cm×4.6 cm的稍高回声团,边界清楚,其内回声点分布不均匀,并可见散在小片状不规则低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 卵巢内胚窦瘤的超声诊断与分型

    作者:刘兰芬;牟楠楠;张素阁;管一帆;权源

    卵巢内胚窦瘤又称卵黄囊瘤,恶性程度高,临床上常因认识不足而误诊致病变转移,现将我院1986年~2003年应用超声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报告如下.

  • 卵黄囊瘤声像图与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刘君;黄红梅;刘吉凤;杨恒;史建伟

    目的:探讨12例卵黄囊瘤二维声像图特征及其病理组织结构.方法:12例卵黄囊瘤经超声检查了解其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肿块后方回声.术后全部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本组12例卵黄囊瘤以实性为主混合性包块多见(10/12),肿瘤内部以实质性等回声为主,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可移动,其内乳头状强回声与液性暗区相互交错,后方回声衰减.结论:根据卵黄囊瘤声像图表现,参考AFP测值可明确诊断.

180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