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肾腺瘤5例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作者:李明娜;朱岩;张炜明;宋国新;范钦和

    目的 探讨后肾腺瘤(MA)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总结5例MA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本组5例后肾腺瘤,男性1例,女性4例.CT平扫表现为界清低密度影;CT血管造影(CTA)提示瘤体呈少血管改变.肉眼观肿瘤境界清楚,呈灰白、灰黄色,质地中等;镜下肿瘤细胞小,均匀一致,核大质少,无异型性及核分裂象,肿瘤细胞呈腺泡状排列,可见乳头状结构,并可见砂砾体钙化.免疫组化示WT-1、CD57和vimentin均(+),S-100、CK7和CKpan部分(+),而CgA、Syn和EMA(-).术后随访提示预后较好,无复发和转移征象.结论 以病理学形态特征结合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后肾腺瘤的诊断.

  • 肾后肾腺瘤1例

    作者:王黎明;王海霞;郑建明;陈新房

    患者女性,34岁.体检发现右肾占位.查体:双侧脊肋角平坦、双肾区无叩压痛,未触及包块,双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耻骨上膀胱不充盈,未触及包块.B超示右肾下极实质性占位,大小1.7 cm×1.8 cm.CT示右肾下极占位,肾癌可能性大.MRI示右肾下极新生物,错构瘤可能性大.行右肾占位切除手术.

  • 后肾腺瘤1例

    作者:冯尚恩;高歌;吴丹婷;赵跃武

    患者男性,33岁.体检发现右肾占位20余天.超声示右肾中部低回声占位,界清;CDFI:肾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CT示右肾实质内见稍低密度均质类圆形占位,恶性肿瘤不能除外(图1).遂行右肾占位切除术.病理检查 巨检:肿物1个,大小5 cm ×4.5 cm×4.3 cm;切面灰黄色、实性,稍硬,界清,似有包膜.镜检:以密集、形态一致的小腺泡及长分支状腺管样结构为特征(图2).

  • 后肾腺瘤五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孙珠蕾;张新华;吴江;饶秋;马恒辉;王璇;石群立;周晓军

    后肾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肾脏原发性肿瘤,来源于肾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残留组织,自1992年首次命名以来,检索文献已有100余例报道[1],为进一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我们对外检中遇到的5例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作了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学特点.

  • 后肾腺瘤1例

    作者:逄利博

    患者女,45岁.体检时B超发现右肾占位一周,病程中无发热、腹痛,无腰痛、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排尿困难,二便正常.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听诊未及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

  • 后肾腺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的初步探讨

    作者:安淑敏

    目的:分析研究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采用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方法对2例后肾腺瘤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对比,与临床有关资料相结合对其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例样本大致都是类圆形灰白色肿块,约2~3cm大小,存在一薄层包膜,与周围组织具有清晰界限。组织学上表现出较小瘤细胞,大核少质,没有异型性,小团状、小管及肾小球样等结构比较规则排列的特有特点。免疫组化方面结果为,V im entin、WT1及CK灶性阳性,有1例样本CD57散在呈小灶性阳性,其余3例呈片状强阳性, CK7、EMA、CD10、CgA等都为阴性。2例患者都为中老年女性,其中有1例患者在肾脏中还存在肾细胞癌。结论:作为世卫组织分类中比较少见的一种良性肾肿瘤,MA形态学上的组织结构特点比较独特,临床中大部分具有在WT1、V im entin、CD57、CK等指标上有表达,其中V im entin较为恒定,WT1、CK、CD57具有不同的表达范围和强度,EMA、CgA、CK7、CD10大部分没有表达的免疫表型表现。应加强与肾乳头状细胞癌、W lim s瘤、后肾腺纤维瘤等对比进行诊断。

  • 肾腺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作者:戴宇平;孙祥宙;王飞;郑伏甫;梁月有;陶瑜

    目的 探讨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肾腺瘤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肾腺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对本病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式进行讨论.男2例,女3例.年龄16~66岁.肿瘤位于左侧2例、右侧3例,肾上极1例、肾中极1例、肾下极3例.肿瘤直径0.8~6.0 cm.临床表现仅1例有肉眼血尿,余4例为体检发现.5例行B超、IVU、CT,2例行MRI,1例行肾血管造影.IVU仅3例提示占位性病变,B超、CT均误诊为肾癌或错构瘤,MRI、血管造影仅提示为良性肿瘤.结果 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2例,保留肾单位手术3例;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肾腺瘤.其中3例镜下胞质内有大片红染嗜酸性颗粒诊断为嗜酸细胞腺瘤;1例镜下可见乳头状囊腺样结构诊断为乳头状腺瘤;1例镜下有大量肾小球样结构、钙化小体、沙砾体形成,诊断为后肾腺瘤.5例术后B超、CT随访6个月~7年,未出现复发和转移,保留肾单位者患侧肾功能良好.结论 肾腺瘤分为乳头状/管乳头状腺瘤、嗜酸细胞腺瘤、后肾腺瘤3种类型,常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特征多不典型,术前难以定性.临床上需提高认识,综合分析B超、CT、MRI等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较好,但应密切随访.

  • 后肾腺瘤一例报告

    作者:陈慧忠;陈森琪;林亚青

    患者,女,43岁.因反复左侧腰部酸痛1个月,于2005年11月8日入院.B超示左肾后上方一6.4 cm×6.1 cm低回声团块,包膜完整.CT示左侧腹膜后肾脏中极见一椭圆形略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楚,密度尚均匀,CT值36~48 HU;动脉期和实质期见该病灶中度强化,CT值41~63 HU和51~81HU,周围脂肪间隙存在,肾脏中部实质明显受压向两侧推移;右肾未见明显异常改变;肾动静脉未见明显充盈缺损;腹膜后未见淋巴结肿大影.

  • 后肾腺瘤伴红细胞增多症一例

    作者:徐子强;马洪顺

    患者 女性,17岁,乏力、食欲减退4个月,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6.88×1012个/L,血红蛋白(HGB)195g/L,以红细胞增多症住院.查体:面红,多血质外貌,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

  • 成人后肾腺肉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晓琳;董玮;芈如珊;王昭顺;刘静;仉林霞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1岁,因右腰痛10 d余,加重4d,于2009-09-10就诊潍坊市中医院.患者无发热、盗汗和排尿刺激等症状,无肿瘤家族史.入院检查右肾区有叩击痛,未触及明显肿块.小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均正常.CT诊断结果为右肾恶性肿瘤,肾癌可能性大.临床诊断为“右肾肾癌可能性大”.完善术前准备,于入院1周后在全麻插管下行根治性右肾肿瘤切除术,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切除器官为带有脂肪囊的右肾标本一件,体积16.5 cm×9 cm×7 cm,脂肪囊不易剥离.沿肾外缘剖开,于肾脏中部见一类圆形肿物,面积5 cm×4 cm,切面大部分区域灰白色,少部分区域灰褐色.包膜不完整,与周边组织界限清楚,质地较韧.右输尿管未见肿瘤累及.

  • 后肾腺瘤二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晶;苗雨春;徐恩伟;邢天俊;张建斌;胡睿

    目的 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后肾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用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仪检测EMA、Vimentin、CK7、AE1/AE3、CD57、CD10、WT1、Ki-67,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中,男性、女性各1例.光学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小而一致,呈腺泡状排列,似胚胎细胞,间质不明显,疏松水肿.其中1例间质可见透明变性疤痕及灶性骨化.2例AE1/AE3、Vimentin、EMA、CK7均阳性,1例WT1阳性,Ki-67增殖指数均<5%.结论 后肾腺瘤是非常罕见的肾脏上皮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标志可辅助其诊断.

  • 后肾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周瑞锦;王向阳;姬彤宇;刘中华

    目的 探讨肾脏后肾腺瘤( metanephric adenoma,M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近年诊断的1例MA病理组织学表现,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分析其病理特点.结果 本例16岁女性,大体标本为类圆形黄褐色肿块,大小约10cm,有薄层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组织学上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特点:瘤细胞较小,核大质少,深染,圆形到椭圆形,核仁不明显,细胞大小较一致,无异型性,无核分裂像.间质疏松水肿样,无细胞.由规则排列的圆形小管和含有圆形细胞巢的实性区域相间构成,偶可见肾小球样结构,免疫组化分析:瘤细胞角蛋白(CK)呈阳性表达,波形蛋白( Vimentin)弱阳性表达,WT1,CK7,EMA,CD10,CD99,CK34βE12,CgA,SYN,RCC,P53及Bcl -2呈阴性,Ki -67仅约2%阳性.结论 后肾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胚胎性上皮源性良性肿瘤,MA在形态学上具有独特的组织结构特点,免疫表型表现为Vimentin恒定出现,WT1、CD57、CK多有表达,其中WT1、CD57、CK表达强度和范围各有不同,而EMA、CK7、CgA、CD10多无表达;要注意与Wlims瘤、肾乳头状细胞癌等进行鉴别.

  • 后肾腺瘤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志臣;刘昌伟;褚校涵;郝斌

    目的 探讨后肾腺瘤(M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结合中外文献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08年~2013年收治的4例后肾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38 ~71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左肾3例,右肾1例,均系单发.结果 2例行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1例行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1例行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后肾腺瘤.4例随访8~22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 后肾腺瘤是近年来刚被认识的一种特殊类型良性肾上皮肿瘤,术前诊断及鉴别困难,确诊依靠病理,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 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并肾门淋巴结转移1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唐梅

    目的:通过临床病史,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例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分析以探讨此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的研究。结果肿瘤境界清楚,切面灰红,可见坏死。镜下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境界清楚,肿瘤的主要部分区域主由立方和梭形细胞形成的小而狭长、相互构通的小管构成。部分呈条索状,肿瘤间可见大量嗜碱性黏液。部分区域黏液不明显,细胞体积较小,梭形,核级别低。但肾门淋巴结可见转移。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7(-), CK(H)-,CK(L)-,CK19(++)、CK20-,Vimentin+,广谱CK(+++)、CEA-,EMA+,Villin-,CD10-,TTF-1-,Ki67(+,1%)。结论文献报道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肾肿瘤,肿瘤异型性小,Ki67指数不高。但此例患者肿物较大,且有肾门淋巴结转移,考虑为病程较长所致。

  • 6例后肾腺瘤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分析

    作者:张晓光;徐勇;张淑敏;张志宏;杨阔;权昌宜;马宝杰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 denoma,MA)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6例MA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33~66岁,平均51岁.右肾4例,左肾2例;仅1例表现为腰痛不适、乏力,无其他阳性发现.6例均经B超、CT诊断为肾肿瘤.结果:5例行根治性肾切除,1例行肿瘤剜除术.肿瘤平均直径4 cm.病理学特点:MA细胞均匀一致,排列成密集的小管状、腺样结构,胞浆少,无明显异形性,核分裂像罕见.免疫组化WT1(+).而EMA和CK7(-).1例肿瘤局部出现乳头状腺癌成分.5例获随访5~24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原发上皮源性肿瘤,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该肿瘤的准确诊断.对该肿瘤治疗多采取保留肾单位的手术,但其生物学行为及细胞起源的不确定性决定对该病患者需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

  • 后肾腺瘤临床病理误诊及文献复习

    作者:周萍;朱正龙;张伟;戴黄琼;吴艳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 metanephric adenoma, M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收治的1例MA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右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3 d入院。经超声、CT、MRI检查初步诊断为右侧肾脏占位性病变,遂行手术治疗。术中切除一8 cm ×5 cm ×3 cm大小的类圆形肿物,切面呈灰白灰红色,有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示:肿瘤细胞较小且大小较一致,胞质少,核无异型性,无病理性核分裂象,瘤细胞呈细乳头状、小管状排列,间质淡染,部分区域水肿,未见胚芽组织及钙化。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Vimentin、WT1、CD57、CKpan及S-100均(+),Ki67<2%阳性。诊断为MA,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随访4年,病情未复发。结论 MA是一种少见的肾脏原发上皮源性肿瘤,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易误诊为肾母细胞瘤,熟悉其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准确诊断。

  • 幼儿后肾腺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王子干;许春梅;张楠;陈鹏;马晶晶

    患儿男,3岁.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伴腹痛4d.临床拟诊:肠系膜淋巴结炎?常规超声检查:肝、胆囊、胰腺、脾、右肾、膀胱末见异常,右下腹及中腹部肠系膜区、肝门部、腹膜后大血管旁、肾门医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左肾大小正常,局部形态失常,下极腹侧面被膜限局性膨降,皮质外缘见一中低回声结节,大小2.0 cm×2.0 cm×1.5 cm,边界欠清,似椭圆形,内回声欠均匀,周边可见少许缝隙状无回声区(图1).高频超声(线阵探头,7.0~10MHz)检查见结节有包膜,大部分边界清楚,仅与肾皮质相接区分界不清,内以实性中等回声为主,下后部近边缘区无回声呈“残月”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实性区可见少许条状血流信号(图2)超声诊断:左肾下极皮质源混合性占位(隆起于被膜下),考虑原发肿瘤可能.MRI检查:紧贴左肾下极外侧缘可见一圆形异常混杂信号影,边界清晰、光整,T1WI呈低信号,T2WI、STIR均为高信号,增强后与左肾实质同步强化.后腹膜未见异常信号影.MRI诊断:左肾下极外侧缘占位.CT检查:左肾下极腹侧可见一略低于周围正常肾实质密度的肿块影,大小2.0cm×1.5cm,局部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内部密度不均,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CT诊断:

  • 后肾腺瘤1例

    作者:蒋春樊;孟红;蒋俊;韩义明;孟寒

    患者,男,40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4 d而被收入我院.查体:右肾区隆起,可触及一肿块,表面光滑、质地较韧,边界尚清,无压痛而有叩击痛,双输尿管行程区及膀胱区无压痛.

  • 后肾腺瘤的临床诊疗(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梁博;姜明东;刘军;杨平;刘泓键;何俊;奉友刚;孙先禹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2例后肾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光镜观察、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对该病例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组病例术前均诊断为肾肿瘤,手术方式分别为后腹腔镜下行肾部分切除和肾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脏后肾腺瘤.免疫组化提示免疫组化染色:EMA(++),CK7(+),Ki-67阳性率约1%,WT-1、CD15、CgA、Syn、CD57、CD10和CD30均(-).术后分别随访13个月及5个月,均无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上皮源性肿瘤,影像学表观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应与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等加以鉴别,结合影像等资料能够初步诊断,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学.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 后肾腺瘤11例诊治分析

    作者:荆宏伟;孔垂泽;梁凯;刘涛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至2012年经病理证实的11例后肾腺瘤患者的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情况.探讨对后肾腺瘤的诊治体会,提高对这一少见类型肾良性肿瘤的认识.

65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