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侧肾癌一例报告并文献学习

    作者:陈勇杰;陈世伟;许春

    患者女,46岁,因“上腹痛1周”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等症状。患者无腰部肿胀不适,未触及包块,体重无明显变化。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肋缘下未触及,双肾下极未触及,双肾区叩击痛阴性。肾脏 CT 平扫+增强扫描提示1.双肾占位,以左肾为大(左8.2x6.8x7.8cm,右3.3x2.6 x 3.0cm),考虑肾癌可能,2.腹膜后淋巴管扩张。肺部 CT:双肺下叶慢性炎症,右侧少量胸水。彩超提示肝胆胰脾膀胱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标记物(CA125、CA199、CEA、AFP)均未见明显异常。生化提示肌酐65.9umol/l。肾脏MRI 平扫+增强提示双肾占位,以左侧较大,考虑错构瘤,双侧少量胸水。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提示右肾中上盏及左肾下盏破坏变形,肾盏边缘不整,不规则充盈缺损,考虑双肾恶性占位可能,建议进一步检查,右肾旋转不良,右侧输尿管上段迂曲。诊断为双肾占位性病变。完善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左肾探查+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左肾透明细胞癌,手术切缘阴性。术后查肾脏 ECT:左肾 GFR52.7ml/min,右肾 GFR61.6ml/min。15天后在全麻下行右肾探查+右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右肾乳头状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局部合并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输尿管残端无肿瘤细胞),术后随访半年,查肾功能正常,肺部及腹部 CT 检查未见肿瘤转移、复发。

  • 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乳头状肾细胞癌与嫌色细胞肾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孙志刚

    目的:分析在乳头状肾细胞癌和嫌色细胞肾癌鉴别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进行动态增强扫描的的效果.方法:选在我院治疗的16例肾癌患者,其中7例患者为乳头状肾细胞癌,9例患者为嫌色细胞肾癌,全部患者都采取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诊断效果.结果:将两种肾癌病人ACT值进行比较,比较发现数值差距比较大,在进行基本对比后发现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皮髓质期乳头状细胞癌I型ACT值是(26.41±8.13)Hu,乳头状细胞癌Ⅱ型是(35.52±8.57)Hu,数值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比较显示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在乳头状肾细胞癌和嫌色细胞肾癌鉴别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进行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清楚了解患者各项指标数据,值得应用.

  • 具有实体结构的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伟;李玉军;于文娟;庄洁;尚芳芳;蒋艳霞

    目的 探讨具有实体结构的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另外选取10例经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和10例嗜酸细胞瘤作为对照.结果 3例OPRCC均为老年女性,年龄78~79岁.临床上均因体检发现.巨检:瘤组织边界清楚,2例可见包膜,切面灰褐色或棕色.镜检:瘤组织主要呈弥漫实性生长,局部可见管状、裂隙样结构和发育不全的乳头状结构;瘤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强嗜酸性颗粒状,核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象罕见或无.2例可见局灶性坏死,1例可见泡沫状巨噬细胞,2例可见砂砾体.免疫组化:瘤细胞均呈vimentin和AMACR弥漫强(+);表达CD10和CK18不同程度(+),CK7、RCC和E-cadherin各有1例(+);所有肿瘤CD117和EMA均(-).结论 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细胞癌,形态学上与嗜酸细胞瘤有重叠,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 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夏秋媛;李莉;沈勤;饶秋;余波;章如松;王建东;马恒辉;陆珍凤

    目的 探讨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遗传学改变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OP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进行探讨,并复习文献.结果 OPRCC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7岁),男女之比为5∶1.能够获得随访资料的4例患者均无瘤生存.所有病例的组织形态均以乳头状结构为主,乳头具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表面衬覆单层肿瘤细胞.瘤细胞胞质丰富、颗粒状、嗜酸性,胞核圆形或卵圆形;间质内常见泡沫巨噬细胞(4/6)及出血(5/6).免疫组化:6例肿瘤细胞P504S、vimentin 和CD10均弥漫强(+),部分病例E-cad、EMA和CK7(+),阳性率分别为83.3% (5/6)、33.3% (2/6)和16.7%(1/6);CD117均(-).5例采用FISH方法检测7号、17号和Y染色体,其中3例存在7号染色体三倍体,2例存在17号染色体3倍体;4例男性患者中,1例存在Y染色体缺失.结论 OPRCC具有特殊的形态学特征和良好的临床预后,其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与乳头状肾细胞癌高度相似.该肿瘤能否定义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特殊变异型尚待今后更大样本的研究.

  • 乳头状肾细胞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鲁海珍;张宏图;孙耘田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1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组织形态可分两型,Ⅰ型6例,Ⅱ型4例;Ⅰ型常可见泡沫细胞浸润;CK7染色阳性中Ⅰ型5例,Ⅱ型2例.结论Ⅰ型预后好于Ⅱ型;间质泡沫细胞浸润、CK7染色有助于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断和分型.

  •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附5例报告

    作者:张惠箴;蒋智铭;张丽萍;陈洁睛;周健华;卞国伟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标准.方法收集5例该肿瘤,作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与70例非乳头状肾细胞癌比较.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肾细胞癌,临床经过长,生长缓慢,肾动脉造影表现为少血管或无血管性,预后较好.巨检肿瘤边界清楚,有出血囊性变.镜检肿瘤组织呈乳头状或管状乳头状排列,乳头轴心及间质内有泡沫状巨噬细胞浸润,有明显出血坏死.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在临床,血管造影,病理形态,生物学行为上均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不同,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组织学类型诊断.

  •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伴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

    作者:巢云鹏;李慧芳;詹力;王维娜;张宪

    患者男性,65岁.体检发现脾占位1周.CT检查示脾占位,性质待定;左肾占位.临床及辅助检查未发现其他异常,行脾切除及部分肾切除术,标本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 巨检:脾标本,12 cm ×7.5 cm ×5.5 cm大小,重1878 g;切面见一5 cm×3.5 cm×3.5 cm大小的肿块,中央略呈灰白色,不规则瘢痕样,周围区域暗红色,质稍硬,界限清楚,无包膜(图1).另有部分肾组织,4 cm ×4 cm ×2.5 cm大小;切面近被膜处有一3.5 cm ×2 cm ×2 cm大小的肿块,灰红色,质中等,界限清楚,但无包膜.

  • 管状型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

    作者:张伟;刘燕;王强

    患者女性,44岁.左腰、腹部疼痛5个月,发现左肾占位半个月.查体:双肾区无膨隆、无压痛及扣击痛,双输尿管走行区未及包块、压痛.CT检查示左肾可见巨大类圆形混杂密度占位影,大小6.7 cm×6.5 cm×10 cm,增强后,动脉期病变内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病变强化减低,病变边缘尚清;右肾大小、形态及密度未见明显异常;诊断:①左肾占位,考虑肾癌可能性大;②腹主动脉旁小结节影,考虑淋巴结.

  • 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一例

    作者:熊焰;宋林红;徐钢

    患者女,62岁.右腰部疼痛伴血尿20 d于2004年8月1日收入院.CT示右肾中、上极实质性肿块占位.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右肾上极有一肿块,与周围组织黏连,分离后切除肾脏及输尿管上段送检.

  • 乳头状肾细胞癌及肾上腺髓质增生一例

    作者:董艳光;李新功;徐志秀;丁洪基

    患者男,56岁。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以左肾肿瘤于2001年11月13日入院。患者自感全身无力,消瘦,无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无发冷、发热及寒战,食欲差,睡眠好。体检:体温37.3℃,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8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

  • 原癌基因RET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晓丽;朱雄增

    许多肿瘤有其特异性的基因改变.RET是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有着特殊关系的原癌基因.RET/PTC重排和甲状腺滤泡性癌中PAX8-PPARγ的重排,以及发生于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基因重排,是迄今在人类上皮性癌中所确定的为数不多的融合基因.现已证实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存在着RET原癌基因的多种重排形式.

  • 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研究

    作者:肖立;陆孝禹;汤如勇;邓敏;朱雄增

    本文描述5例分别发生在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中的肉瘤样成分的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探讨其病理诊断及发生机制.

  • 左胸壁肿物

    作者:张仁亚;郭静;孙锡超;徐芳芳;潘红;袁传涛;朱鹏

    1.病例简介:患者女,23岁.发现左胸壁肿物2个月于2006年7月12日入院.既往史:2001年10月11日因发现左肾区包块30 d在当地医院行左侧多囊肾(肾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左肾)乳头状肾细胞癌.2005年6月23日无意中发现左侧髂窝处肿物2个月于南京某医院行左髂窝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左髂窝转移性乳头状癌,结合病史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符合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转移.体检:一般情况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 泌尿系少见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螺旋CT诊断

    作者:李葆青;陈巨坤;张祥

    目的:探讨泌尿系少见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螺旋CT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泌尿系少见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4例,发生在肾皮层和近肾窦各2例,CT表现均呈囊实性、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和下腔静脉瘤栓,其中2例伴肾盂积水和结石.多房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4例,其中呈不规则厚壁2例、囊性部分较大实性部分较小1例、薄壁伴壁结节1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2例,CT表现为肾内实性肿块,大径分别为2.0cm和2.5 cm,边缘较光整,密度均匀,肾皮质早期增强较正常皮质低.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2例,CT均表现为肾盂内肿块边界不清,呈囊实性,伴结石及肾实质空洞.膀胱憩室口周围癌变1例,CT表现为膀胱憩室口周围不规则增厚,轻度增强;膀胱外翻癌变1例,CT表现为膀胱向前下翻出盆腔,耻骨联合部分分离,膀胱前壁乳头状结节,轻度增强.膀胱淀粉样变性1例,CT表现为膀胱右后壁不规则增厚,呈多个乳头状突入膀胱腔内,无增强.结论:螺旋CT能够清晰地显示泌尿系少见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部位、形态和增强特点,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同侧肾脏伴发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诊疗探讨

    作者:陈建森;李鸣;武跃清;唐矛;李金乾;郭新武

    目的 探讨一侧肾脏同时发生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免疫表现,以增加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7例经病理证实为同侧肾透明细胞癌合并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免疫组化结果.结果 7例同侧肾脏多发肿瘤患者中,男性6例,占85.71%(6/7);女性1例,占14.29% (1/7).年龄45 ~78岁,平均63岁.其中4例为体检发现,占57.14% (4/7);2例以明显肿瘤症状入院,占28.57%(2/7);1例肾无功能,占14.29%(1/7).肿瘤位于左肾6例,占85.71% (6/7);肿瘤位于右肾1例,占14.29%(1/7).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提示多发肿瘤3例,其余4例仅见占位性病变,其中肿瘤大径7.5 cm,直径>4 cm者2例;行肾根治性切除术4例,肾部分切除术3例;术后病理报告透明细胞癌Fuhrman Ⅰ级2例,FuhrmanⅡ级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FuhrmanⅠ.级4例,FuhrmanⅡ级3例,均为Ⅰ型细胞癌.结论 同侧肾脏伴发乳头状肾细胞癌和透明细胞癌临床少见,其形成原因不明.术前应反复阅片,如能明确肿瘤系多发,将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根据肿瘤大小可行肾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推荐行根治性肾切除术.

  • 乳头状肾细胞癌并发透明细胞癌一例

    作者:沈洪亮;田野;杨培谦

    肾细胞癌根据组织学类型可分为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Ⅰ、Ⅱ型)、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等[1].一般以一种细胞类型的单个肿瘤存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多个肿瘤在单侧肾脏同时发生临床少见,仅见小样本报道.2008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外科诊治1例左肾同发乳头状肾细胞癌及透明细胞癌患者,现报道如下.

  • 双下腔静脉畸形合并乳头状肾细胞癌一例报告

    作者:程文;高建平;张征宇;葛京平;景抗震;董杰

    患者,男,22岁.因运动后血尿1个月CT检查发现左肾肿块于2005年3月20日入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尿常规无异常,3次尿脱落细胞检查未见肿瘤细胞.B超示左肾下极32 mm×31 mm混合光团,边界欠清.CT示左肾下极实质区类圆形、密度不均匀肿块影,约30 mm×42 mm,向肾盂突入,外缘可见条状高密度钙化影,CT值26~50 HU;增强后瘤灶呈不均匀强化,CT值45~80 HU.

  • 先天性肾静脉异常三例报告

    作者:王建松;李远伟;袁武雄;高智勇;吴万瑞;陈合群;齐范

    例1,男,61岁.因体检发现右肾肿物2周于2011年8月9日入院.尿常规:蛋白质(-)、RBC(+).泌尿系CT检查示右肾下极肿物、双肾多发结石,右肾结石大径约1.2 cm,左肾结石大径约2.0 cm,左肾静脉于腹主动脉后方汇入下腔静脉,诊断为主动脉后左肾静脉.全麻下行右肾部分切除术加右肾盂切开取石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右肾乳头状肾细胞癌.15 d后全麻下行左侧PCNL.血尿原因考虑肾结石可能性大,主动脉后左肾静脉考虑先天异常,未引起患者不适,无特殊处理.随访9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邹雲;王一;梁博;孙光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其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2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占同期收治肾癌的3.03%.男17例,女8例.年龄24~76岁,平均54岁.肿瘤直径1.5 ~ 9.0 cm,平均4.5 cm.临床分期Ⅰ期16例,Ⅱ期5例,Ⅲ期4例.并与随机抽取的同期10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资料作对比. 结果 乳头状肾细胞癌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的CT值显著低于肾透明细胞癌,不均匀强化明显少于肾透明细胞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1例,保留肾单位手术4例.术后病理分期为pT1N0M016例,pT2N0M05例,pT3aN0M02例,pT1N1M01例,pT2N1M01例.病理分型:Ⅰ型8例,Ⅱ型17例.25例随访6~60个月,1例死于肿瘤转移,1例死于脑血管疾病,其余23例均无瘤生存. 结论 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种发病率较低、预后较好的特殊类型肾细胞癌,术前可依据影像学检查与肾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术后全身辅助治疗有待研究.

  •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作者:董樑;黄吉炜;奚倩雯;张进;陈勇辉;孔文;刘强;薛蔚;黄翼然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ourcinoma,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44例PR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6例,女38例.年龄19~83岁,平均57岁.肿瘤位于左肾57例,右肾87例.97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47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时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本组144例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PRCC,肿瘤大径1.0~ 19.0 cm,平均5.2 cm.Ⅰ型68例,Ⅱ型60例,分型未知16例.肿瘤分期:pT1~T2期122例,pT3 ~T4期22例.Fuhrman分级:Ⅰ~Ⅱ级112例,Ⅲ~Ⅳ级32例.144例中7例伴有癌栓,16例伴肾周脂肪浸润,6例伴区域淋巴结转移,16例伴肿瘤坏死.本组144例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6%和92.7%.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肿瘤pT分期、分型、是否有癌栓、是否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有无坏死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是PRCC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PRC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肾细胞癌,分期较早,预后较好.Ⅱ型PRCC的预后差于Ⅰ型.是否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是PRCC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Fuhrman分级系统不适用于对PRCC患者进行预后判断.

96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