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源CT双能量线性融合重建去除腰椎固定物金属伪影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笑石;石磊;刘豹;常英娟;石明国;余厚军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线性融合技术对消除腰椎金属植入物伪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3例腰椎金属植入术后复查的患者使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获得的80 kV及140 kV数据进行线性融合成像,所得图像为A组,模拟常规120 kV重建为B组,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技术、容积显示和大密度投影,并对重建后图像质量及伪影进行评估.结果 线性融合像质量为优者分别为90%和33%;无伪影图像分别占91%和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Z=-5.74,P=0.00;Z=-6.74,P=0.00).结论 双源CT双能量线性融合技术能够非常准确有效的去除金属伪影,清晰显示腰椎金属内固定物的位置、形态及其他细微结构,双侧腰大肌不受伪影干扰显示清楚,图像质量较高,可满足诊断要求.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影像与手术结果分析

    作者:郭庆升;廖承杰;华凯;吴峰;张世斌

    腰间盘突出症(Prolapsed Lumbor Intervertebral-disc.PLID)手术疗效涉及诸多因素,术前的定位失误是造成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关其影像学分型诊断与治疗的研究很多[1~4].

  • 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应用及CT与解剖学研究

    作者:洪华兴;潘志军;黄宗坚;郑强

    目的:采用CT扫描测量髂骨翼后外侧面至第1骶椎(S1)的距离和S1椎弓根宽,为临床上经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后骨盆环不稳定提供参考.方法:对22例中国成人的骨盆标本共44侧骶髂关节进行CT和解剖学研究,测量S1椎弓根宽,髂骨翼后外侧面的进针点至S1椎弓根中心距离,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并对解剖测量值和CT测量值进行比较.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11例垂直不稳定后骨盆环骨折进行骶髂螺钉固定.结果:髂骨翼后外侧面的进针点至椎弓根中心距离解剖和CT测量值分别为49.5±4.0 mm和49.2±3.9 mm,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解剖和CT测量值分别为86.9±4.6 mm和86.4±4.4 mm,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S1椎弓根宽解剖和CT测量值分别为27.7±2.0 mm和20.7±2.5 mm,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临床11例共13枚骶髂螺钉均准确置入,无骨皮质穿破或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术前CT扫描可准确地推算骶髂螺钉长度,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 肝体积的计算机测量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茂春;朱继业;彭吉润;冷希圣;杜如昱

    目的:探讨用个人电脑及自行开发的软件对肝脏CT断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术前对46例行原位肝移植的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肝脏CT断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术后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切除的病肝实测肝体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46例肝硬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用本方法测得平均肝脏体积为(983.33±206.11)cm3,同组实测平均肝脏体积为(904.93±209.56)cm3,二者之间呈高度正相关(γ=0.969,P<0.01),本方法测值的平均误差为8.66%.本法测得正常对照组平均肝脏体积为(1 287.00±96.18)cm3,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之间均存在着正相关关系.γ分别为0.845、0.933、0.932,均有显著性(P<0.01).由体表面积推导正常人群标准肝脏体积公式为:LV(cm3)=570.1×体表面积(m2)+168.8.结论:运用该方法对肝脏CT断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准确性较高.结合本方法测量和运用标准肝脏体积公式计算后所获得的资料,能客观地定量评价病肝体积的变化.

  • 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鼻骨骨折32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晓东;朱立新;季国军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Balance螺旋CT机对32例鼻外伤患者进行鼻骨横断面及冠状位扫描,并三维重建成像,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2例鼻外伤患者中,单纯鼻骨骨折20例(62.5%),并发上颌骨额突骨折5例,上颌窦骨折5例,鼻中隔断裂2例;其中7例普通X线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21.9%),CT图像均能清晰显示骨折线.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对于诊断鼻骨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多层螺旋CT显示肝左右动脉变异的研究

    作者:刘江涛;肖越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左右动脉变异的显示能力.方法对接受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的2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动脉期三维重建,观察肝动脉变异出现情况.结果经典型肝动脉共198例(74%),出现变异肝动脉的70例(26%);其中代替肝左动脉(RLHA)19例(7%),代替肝右动脉(RRHA)27例(10%);代替肝左与代替肝右同时存在4例(1.5%);存在副肝左动脉的(ALHA)9例(3.4%);副肝右动脉(ARHA)11例(4.1%).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显示肝左右动脉的变异.

  • CT在孤立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宋岫峰;张辉;赵振军

    目的了解CT对孤立肺结节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孤立肺结节,分析其CT征象.结果男83例,女28例,年龄27~87岁,平均59岁.111例中肺癌80例(鳞癌25例,腺癌42例,小细胞未分化癌5例,大细胞未分化癌1例,肺泡细胞癌7例),直肠腺癌肺转移1例.病灶直径1.5~4 cm,平均(3.10±0.77)cm;良性病变共30例,其中肺结核8例,错构瘤6例,隐球菌感染2例,炎性假瘤6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4例,炎性肉芽肿2例,脓肿1例,球形肺不张1例;病灶直径0.8~4 cm,平均(2.47±0.94)cm.结论 CT是孤立肺结节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首选方法.

  • 后肾腺瘤1例

    作者:逄利博

    患者女,45岁.体检时B超发现右肾占位一周,病程中无发热、腹痛,无腰痛、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排尿困难,二便正常.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听诊未及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

  • 脐尿管癌1例

    作者:李颖嘉;张雪林;文戈

    患者男,50岁,因下腹胀痛伴尿频、尿急、尿痛,肉眼终末血尿2个月就诊.查体:耻骨联合上方触及包块4 cm×3 cm大小.超声检查:脐与膀胱之间略偏右可探及大小为4.5 mm×3.4 mm×3.0 mm的实性包块,突向膀胱腔,包块邻近膀胱壁增厚(图1),CDFI包块内可探及血流信号,PW可引出低速低阻力动脉频谱,Vmax 18cm/s,RI 0.43.

  • 甲状腺肿大-耳聋综合征1例

    作者:董立英;李永刚

    患者女,24岁,自幼聋哑,2岁左右发现甲状腺肿大,无多汗、易怒,心悸等症状,智力、身体发育正常,大学毕业.父母非近亲结婚,父亲生前患有"无症状性甲状腺肿大,未予治疗",一年前因车祸去世.

  • 不典型胸腺瘤1例

    作者:许晓琴

    患者女,37岁.胸透示纵隔内肿瘤可能性大.CT所见:右中上纵隔见约5 cm×6 cm×8 cm肿块,外缘规则较光整,内缘伸入中纵隔气管.血管间隙.平扫密度欠均,实质部CT值约为41.8 Hu,其内有点状分布的致密钙化影,另见肿块前内侧有小结节影(图1,2).增强扫描见肿块呈中等程度强化,CT值约101.4 Hu(图3,4),其内未见明显液化坏死低密度,两肺无殊.诊断:右中上纵隔占位,考虑可能为:①胸腺瘤;②畸胎瘤;③巨淋巴结增生症.手术病理诊断:胸腺瘤(淋巴细胞型).

  •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1例

    作者:姜亿一

    患者女,73岁,1个月前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半月前出现咽部不适,伴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9℃.体检:T 39℃,两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可,有压痛.淋巴结病理活检:考虑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胸部CT扫描:两肺下叶肺纹理增粗,部分肺中外带见小结节影及网状影(图1).两侧胸腔见积液.

  • 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MR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

    作者:孟志华;方先来;陈振松;黄瑶群;陆小翎;潘高升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DCTA)与MR血管造影(MRA)诊断脑动脉瘤(AN)的价值.方法 85例用Hispeed NX/i型CT扫描机,以2~3.5 ml/s从前臂静脉注射Ultravist(含30 g碘/100 ml) 60~120 ml等,延迟8~12 s后扫描;准直1~2 mm(HQ),螺距1.2~1.5,0.4~1.2 mm间距后重建;源像输入AW 4.0工作站处理.34例行MRA检查,以2 ml/s从前臂静脉注射Gd-DTPA 20 ml,即刻扫描,层厚1 mm;采用fl3d-ce-cor检查序列(每9 s扫描1次,连续4次).应用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重建;对比分析各种显示效果;并与DSA、手术结果对照.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包,χ2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脑动脉瘤54例,DCTA与MRA均能在短时内完成脑血管容积数据采集.MPR、MIP、SSD能准确显示AN的大小、部位、范围等.VM(仿真血管微镜)对AN的空间解剖结构等显示具良好效果;与DSA相比,CTA组、MRA组诊断AN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各为96%、96%,94%、75%和96%、94%.结论 DCTA与MRA多模式三维重建的互补应用,对AN的诊断及术前诊治能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口服脂肪对比剂胃螺旋CT仿真内镜和三维成像初探

    作者:彭卫军;吴东;周康荣;陈惠明;陈锦

    目的探讨脂肪密度对比剂胃螺旋CT三维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24例受检者分4组服用不同密度的口服脂肪对比剂,观察三维成像的图像质量,病变检出率,病人对脂肪对比剂的耐受性和对比剂的副作用.结果脂肪密度对比剂的CT值达-140HU以上,CT横断位图像质量良好,并可以顺利进行胃肠道三维成像和CT仿真内镜检查.小组病例中,CT横断位图像结合三维图像,提高病灶检出率和定性准确性.结论脂肪密度对比剂经过工艺的改进,在胃肠道螺旋CT仿真内镜和三维成像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鼻骨骨折CT扫描方法探讨

    作者:贺永斌;姜卫国;初国新

    目的探讨螺旋CT的不同成像方法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机扫描仪,对5例鼻外伤患者用横断面扫描和三维重建,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例患者中,1例普通X线侧位平片显示阴性,CT图像可显示有骨折线.单纯鼻骨骨折4例,合并鼻中隔骨折1例,鼻骨线形骨折3例,粉碎性骨折2例.其中重建后冠状位像显示鼻骨骨折线全面,可靠,横断位像可以显示骨折线,矢状位像上显示骨折线不很可靠,尤其对碎骨片的数目,来源分辨能力差,3D 骨重建对微小的骨折分辨率差,对骨折有明显移位或塌陷的情况显示清晰.结论冠状面重建对鼻骨骨折的诊断可靠.

  • 三角征--周围型肺癌中一个容易忽视的CT征象

    作者:黄长琛

    目的提出一种在周围型肺癌中常易被忽视的CT征象--三角征.探讨它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100例,分析该征的CT表现及出现频率,并与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等其他CT征象作了比较.结果 100例周围肺癌中三角征的出现率高达84%,与其他征象的出现率之间有显著差异,且与肿瘤的大小呈正比关系.结论三角征是周围型肺癌中的一个常见征象,在诊断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乳腺肿块的CT诊断价值

    作者:袁军;徐彬;董敏;崔艳;蒲仕军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的CT表现,着重分析乳腺癌的CT 征象,评价CT 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普通CT 检查65例乳腺肿块患者,分析经随诊及病理证实的58例,其中乳腺癌19例、良性肿块39例.结果①CT 扫描能检出直径<1 cm的肿块.增强扫描对致密型乳腺的肿块具有意义.②大多数乳腺癌增强前后CT值相差>50 Hu,良性肿块<36 Hu左右.结论 CT 扫描对发现早期乳腺癌( 尤其是退化型乳腺) 鉴别肿块性质有一定价值.

  • 正常成人甲状腺的CT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唐俊军;吴元佐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甲状腺的CT表现,为提高甲状腺病变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70例正常成人甲状腺的大小及CT值进行测量.结果了解正常成人甲状腺的CT表现,位置位于甲状软骨中部至颈部第6气管环平面、形态呈蝶形、马蹄形,右叶大前后径均值为20.5 mm,内外径为16.6 mm,上下径为45 mm,其左叶大前后径均值为19.6 mm,内外径为15.3 mm,上下径为43 mm,密度平扫时CT值平均为114 Hu,增强后70'CT值约为167 Hu;甲状腺病变可出现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等.结论熟悉正常成人甲状腺的各种CT表现,有利于提高甲状腺疾病的诊断.

  • 鼻和副鼻窦少见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李玉洁;张贵祥;赵京龙;周根泉;张悦萍;缪竞陶

    目的分析鼻和副鼻窦少见肿瘤的CT特征,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22例患者中包括男16例,女6例,年龄18~92岁(平均48.8岁).GE/CTI机,采用仰卧位轴位和俯卧位冠状位扫描,常规包括硬腭至额窦颅面结构,扫描层厚4~5 mm,间距5 mm,120 kV,230 mAs,全部平扫,6例增强扫描.22例鼻和副鼻窦少见肿瘤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6例内翻性乳头状瘤中有3例起源于一侧中鼻道外侧壁,1例充填单侧中鼻道及上颌窦,2例位于上颌窦内.肿瘤边缘呈分叶状,2例患者显示中鼻甲或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6例淋巴瘤患者中,4例为T细胞淋巴瘤,主要位于单侧鼻腔前部,累及鼻前庭或外鼻软组织.2例B细胞淋巴瘤位于上颌窦,范围广泛,伴颈部淋巴结长大.其他少见肿瘤以恶性居多,广泛侵犯周围组织,并伴明显的骨质破坏.结论鼻和副鼻窦肿瘤种类繁多,CT可显示肿瘤部位、形态、范围及骨质破坏等情况,对少见肿瘤的诊断和分期具有一定价值.

  • 中风先兆证的头颅CT影像及其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研究

    作者:侯键;李明富;余朝骏

    目的:通过对53例中风先兆证患者头颅CT影像及相关血液流变学检查研究,探索中风先兆证的CT影像规律性及相关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53例中医诊断为中风先兆证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双盲法CT影像研究,观察其病变性质、部位、大小范围、脑实质弥漫性病变与陈旧病变等情况,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的观测.结果:中风先兆证的头颅CT影像有一定的规律性,其血液流变学也有相应的变化,但具体各证候之间缺乏显著性差异.结论:头颅CT扫描可以为中风先兆证的患者提供一定的辨证、辨期客观依据.

131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