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能X线吸收法和生物电阻抗法测量成年超重和肥胖人群骨矿含量的一致性分析

    作者:王政和;付连国;阳益德;王烁;马军

    目的 分析生物电阻抗法(MF-BIA)和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成年超重、肥胖人群骨矿含量的一致性,建立MF-BIA法校正预测模型,为MF-BIA法准确测量我国成年超重、肥胖人群的骨矿含量提供依据.方法 志愿招募成年超重、肥胖者1323人,分别采用MF-BIA法和DXA法测定受试者的骨矿含量,分析2种方法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并建立MF-BIA法校正预测模型.结果 MF-BIA法测量成年超重男性、肥胖男性、超重女性、肥胖女性的骨矿含量与DXA法测量的骨矿含量差值分别为0.28、0.38、0.24和0.36 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超重男性、肥胖男性、超重女性、肥胖女性MF-BIA法与DXA法测量骨矿含量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787、0.796、0.741和0.788,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F-BIA法校正预测模型为:超重男性人群,骨矿含量(DXA法)=-0.297+1.005×骨矿含量(MF-BIA法);肥胖男性人群,骨矿含量(DXA法)=0.302 +0.799×骨矿含量(MF-BIA法);超重女性人群,骨矿含量(DXA法)=0.780 +0.598×骨矿含量(MF-BIA法);肥胖女性人群,骨矿含量(DXA法)=0.755 +0.597×骨矿含量(MF-BIA法).结论 MF-BIA法和DXA法测量中国成年超重、肥胖人群骨矿含量一致性较差;在中国成年超重、肥胖人群中,使用MF-BIA法测量骨矿含量需进行校正.

  • 中老年妇女健康体检检测骨密度的现实意义

    作者:陈卫

    目的:通过对中老年妇女的骨密度检测分析,了解中老年妇女骨量的变化及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吁请各方对骨质疏松的重视以及加强防治.方法:利用GE公司的Luner Prodigy型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来本院进行身体健康体检的中老年妇女233人,常规进行腰椎(L2-4)前后位及左侧股骨近段(股骨颈、Wards区、大转子)的前后位骨密度检测,检测结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评价,以10岁为一年龄组进行分析比较:T≥-1.0秒为正常;-1.0秒>T>-2.5秒为骨量减少;T≤-2.5秒为骨质疏松.结论:随年龄增加妇女的骨密度值由骨量减少向骨质疏松发展的趋势增加.

  • OSTEOCORE双能X线骨密度仪原理和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

    作者:匡建忠

    介绍OSTEOCORE双能X线骨密度仪的结构原理,对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判断和排除。

  • 多频生物电阻抗法与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成年超重、肥胖人群全身肌肉含量的一致性分析

    作者:王政和;董彦会;阳益德;王烁;马军

    目的 分析双能X线吸收法(DXA)和多频生物电阻抗法(MF-BIA)测量成年超重与肥胖人群全身肌肉含量的一致性,建立MF-BIA校正预测模型.方法 于2014年4月1日至5月2日期间,以志愿招募的形式,选取在北京居住满1年、22~55岁、自报BMI≥24 kg/m2的志愿者1488名,排除体检时BMI≤24 kg/m2或存在器质性疾病的171名志愿者后,共纳入1317名研究对象.采用MF-BIA和DXA同时测定其全身肌肉含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MF-BIA与DXA测量超重、肥胖者全身肌肉含量的差异;组内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图分析2种方法测量结果 的一致性;并采用线性回归建立MF-BIA的校正预测模型.结果MF-BIA测量成年超重男性、肥胖男性、超重女性、肥胖女性的全身肌肉含量与DXA测量结果的差值分别为(3.29±1.94)、(2.05±2.65)、(0.17±1.85)和(-2.22±2.89)kg,除超重女性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成年超重男性、肥胖男性、超重女性、肥胖女性人群中两种方法所测结果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58、0.956、0.911、0.851,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Bland-Altman图显示,MF-BIA和DXA测量超重男性、肥胖男性、超重女性、肥胖女性全身肌肉含量的一致性限分别为-0.51~7.09、-3.14~7.24、-3.46~3.80、-7.88~3.44 kg.MF-BIA校正预测模型为:超重男性人群:yDXA=-0.648+0.952xMF-BIA,肥胖男性人群:yDXA=-3.646+1.026xMF-BIA,超重女性人群:yDXA=-4.800+1.117xMF-BIA,肥胖女性人群:yDXA=-9.884+1.287xMF-BIA.结论 MF-BIA和DXA测量我国成年超重、肥胖男性和肥胖女性人群全身肌肉含量的一致性较差;在我国成年超重、肥胖男性和肥胖女性人群中,使用MF-BIA测量全身肌肉含量时需进行校正.

  • 影像学在监测和评估骨愈合中的研究现状

    作者:尹东;杨惠林

    目前评估骨愈合的进程仍依赖于人工监测骨痂强硬程度及结合普通X线片桥接骨痂的形成和体积。这些指标是主观的,非量化。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一种无创的可量化监测方法。

  • 定量CT测量髋关节骨密度的重复性与DXA测量的一致性

    作者:孔令懿;马毅民;王倩倩;钱占华;刘桐希;王玲;苏永彬;程晓光

    目的 探讨定量CT(QCT)髋关节骨密度(BMD)测量重复性及与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XA)测量的一致性.方法 随机抽取28名(男10例,女18例)老年受试者(男性>60岁,女性>50岁),并分别采用QCT与DXA测量髋关节骨密度.收集左侧髋关节QCT扫描CT原始数据,分别由3名操作者各测量1次,其中1名操作者在不同时间重复测量3次,用于评价QCT髋关节骨密度结果的重复性.比较QCT和DXA测量左侧髋关节骨密度结果.结果 3名不同操作者或同一操作者不同时间采用QCT测量28名受试者左侧髋关节的骨密度值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ICC:0.93~0.98,P<0.01),全髋骨密度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XA与QCT测量的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结果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88,0.89,P<0.01),DXA测量的骨密度值较QCT相对应骨密度值大10.5%和9.7%(t=7.53,9.68,P<0.01).上述骨密度值系统误差可被校正.结论采用QCT测量髋关节BMD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其BMD值与DXA所测BMD结果具有相关性.QCT髋关节(CTXA)骨密度测量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疗效随访,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密度相关性实验研究

    作者:孙欣;孙杰聪;曾荣;魏波;彭智恒;李广盛;陈思园;林颢;郑锦畅

    目的 通过建立SD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研究骨质疏松性骨折临界载荷、骨刚度系数与骨密度间的关系.方法 取SD大鼠40只,行骨质疏松造模,造模后3个月测定活体股骨骨密度,根据骨密度的高低分为4组,每组10只.分组后取大鼠股骨行三点弯曲试验,记录骨折临界载荷、骨刚度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骨密度(0.241±0.009)g/cm2,B组(0.226±0.011)g/cm2,C组(0.211±0.009)g/cm2,D组(0.193±0.008)g/cm2,4组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80,P=0.012).A组骨折临界载荷(226.80±9.13)N,B组(212.11±7.96)N,C组(204.08±8.70)N,D组(193.60±8.08)N,4组骨折临界载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83,P=0.020);且A组骨折临界载荷>B组(t=-2.112,P=0.043),B组骨折临界载荷>C组(t =-2.978,P=0.006),C组骨折临界载荷>D组(t=-2.631,P=0.014).A组骨刚度系数(526.37±8.86)N/mm,B组(531.10±12.01)N/mm,C组(490.57±9.76)N/mm,D组(465.88±5.41)N/mm;A组与B组骨刚度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852,P=0.074),B组骨刚度系数>C组(t=-3.369,P=0.001),C组骨刚度系数>D组(t=-2.539,P=0.019).结论 当骨密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骨密度的下降与骨折临界载荷、骨刚度系数呈正相关,骨密度减少导致骨折风险增高.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邢岩;赵晋华;张黎铭;车文军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改变,并对骨密度与其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1例健康老年人进行正位腰椎及左股骨近端骨密度测定,并对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与年龄、病程、绝经年限、血糖、血脂等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组中骨质疏松症为32例(45.7%),非糖尿病组中骨质疏松症为23例(37.7%);糖尿病组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提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绝经年限以及总胆固醇呈负相关,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较健康老年人高,因此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骨密度测定,严格控制血糖等影响因素,对防治骨质疏松症,降低骨折危险性,提高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

  • 2型糖尿病患者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

    作者:林兵;谢海宝;赵晶晶;文晓林;吕远栋;徐伟红;陶萍华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110例糖尿病的患者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BMD),并与对照组配对比较.结果糖尿病的患者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呈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配对设计,2型糖尿病患者多部位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 253例青少年腰椎骨密度分析

    作者:周莉;秦建平;邹丽华;肖新华

    目的:了解青少年骨骼健康状况,探讨腰椎( L2-4)骨密度与性别、血清25-( OH) D3、体重指数、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性发育早晚的关系。方法双能X线仪测定腰椎( L2-4)骨密度,应用Z值,半自动酶标法测定血清25-( OH) D3,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性发育早晚均采用调查法,并分组,作方差及组间统计分析。结果 Z值≤-2.0者百分比为6%,男女组BMD及Z值无显著差异(P>0.05),Z值≤-2.0组的25-(OH)D3、体重指数较其他组低(P<0.01),素食厌食组的Z值较其他组低(P<0.01),有效运动量及性发育早晚不同的各组间Z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双能X线测定腰椎(L2-4)骨密度适合于评估青少年骨骼健康状况,骨密度Z值水平与血清25-( OH) D3、体重指数、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性发育早晚等有关。

  • 双能X线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中的应用

    作者:吴晓婵;罗福漳;洪国保

    目的: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管钙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接诊的42例CKD 3~5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双能X线检查。以多层螺旋CT诊断为金标准,评价双能X线检测在CKD 3~5期患者血管钙化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多层螺旋 CT在 CKD 3期、CKD 4期、CKD 5期的检出率分别为33.3%、52.2%、100.0%,双能X线的检出率分别为22.2%、43.5%、90.0%,且多层螺旋CT的总检出率为59.5%,与双能X线检测的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以多层螺旋CT检测为金标准,双能X线检测的特异性为100.0%,敏感度为84.0%。结论双能X线可应用于检测CKD 3~5期患者的血管钙化,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对抗精神病药物致骨质疏松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在抗精神病药物致骨质疏松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43例服用抗抑郁药患者的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结果。结果本组43例进行L2-4前后位及侧位骨密度测定取T值分别为36例、39例,骨质疏松者25例,骨量低下者16例。结论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对包括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等所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筛查及用药指导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跟骨定量超声筛查老年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梁晓红

    目的 分析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跟骨定量超声与双能X线吸收(DXA)骨密度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101例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3组:<65岁38例,65 ~ 75岁48例,>75岁15例.均行跟骨定量超声与DXA骨密度检查,分析两者相关性;并以DXA T值评估结果为标准,分析跟骨定量超声相关指标BUA、SOS、T-score和SI对骨质疏松和骨密度降低的诊断效能.结果 >75岁患者的DXA平均T值明显低于<65岁患者和65~ 75岁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 ~ 75岁患者的BUA、T-score、SI明显低于<65岁患者,>75岁患者的BUA、T-score、SI明显低于65~ 75岁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A值、T-score、SI与DXA T值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2=0.3154、0.3207,P<0.05),三者对骨质疏松和骨密度下降均有良好的诊断效能.BUA值、T-score、SI诊断骨质疏松的佳工作点分别为:BUA=55.205 dB/MHZ,T-score=-2.47,SI=65.635;诊断骨密度降低的佳工作点分别为:BUA=60.725 dB/MHZ,T-score=-1.605,SI=79.196.结论 跟骨定量超声结果BUA和T-score与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骨密度密切相关,对骨质疏松具有预测作用,有望成为其临床筛查工具.

  • 2型糖尿病患者和同龄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对比研究

    作者:吴爱琴;郑文龙;陈雪鹏;许崇永;林长杭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等指标与骨量的变化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72例作为糖尿病组、健康检查者8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腰椎(L1~4)正位的骨密度(BMD).以T值低于同性别健康年轻人骨密度峰值2.5个标准差作为骨质疏松的判断标准,以低于同性别健康年轻人骨密度峰值1.1~2.5个标准差作为骨量减少的判断标准,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与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除了L1无统计学差异外(t=1.321,P>0.05),L2、L3、L4及L1~L4均有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5.394、4.856、4.929、7.152,P<0.01).糖尿病组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3.9% vs 7.5%).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和正常者的骨量改变及骨质疏松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156,P>0.05).2型糖尿病尿蛋白阳性和阴性者的骨量改变有统计学差异(χ2=8.423,P<0.01),前者骨质疏松发病率比后者高.结论 糖尿病患者骨量异常及骨质疏松发生率较同龄健康人群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对骨量改变影响不大,糖尿病肾病是发生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

  • 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体重及体质成分的影响

    作者:卢林娜;高政南;朱珠;罗兰;刘羽晗;王冰;李欣宇;牛敏;侯桂梅

    目的:应用艾塞那肽治疗口服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评价其降糖疗效、对体重及全身各部位体质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6月本收治的15例口服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原有口服降糖药基础上,联用艾塞那肽皮下注射3个月,用药前后分别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体重、体重指数、体脂百分数、腰臀脂肪比率及内脏脂肪区域,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上肢、下肢、躯干及全身脂肪量及脂肪百分比、肌肉及骨矿物盐含量,并进行统计。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HbA1c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2,P<0.01);腰围、臀围及腰臀比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体重、体重指数、体脂百分比及内脏脂肪区域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体重=4.424,P<0.01;t体重指数=4.337,P<0.01;t体脂百分比=4.426,P<0.01;t内脏脂肪区域=4.025,P<0.01);腰臀脂肪比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下肢、躯干、全身脂肪量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下肢脂肪量=4.008,P<0.01;t躯干脂肪量=2.914,P<0.05;t全身脂肪量=3.474,P<0.01);下肢、躯干、全身脂肪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下肢脂肪百分比=2.405,P<0.05;t躯干脂肪百分比=2.756, P<0.05;t全身脂肪百分比=2.281,P<0.05);上肢脂肪量及脂肪百分比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上肢、下肢、躯干、全身肌肉及骨矿物盐含量无明显改变;治疗后体重下降幅度与躯干和全身脂肪量下降幅度高度相关(r=0.860、0.819,P<0.01);治疗后全身脂肪量下降幅度与下肢和躯干脂肪量下降幅度高度相关(r=0.834、0.955,P<0.01)。结论:口服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加用艾塞那肽治疗,在有效地控制血糖的同时,可减轻体重,减重以脂肪量减少为主,主要减少下肢、躯干脂肪,对肌肉和骨矿物盐含量无影响。

  • 双能X线与单光子吸收法测量骨密度的探讨

    作者:刘昕;李鸣皋;陈文辉

    骨质疏松症(OP)常见于老年人,但各年龄时期均可发病.OP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其发病率为所有代谢性骨病之.对已发生的OP,虽然目前有些药物可以治疗,但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法,因此早期发现OP的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对防止OP及其骨折的发生发展将有深远的意义.

  • 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下颌角骨密度与正常人的比较

    作者:郑瑶;周秀青;王智华;张咏梅;张文杰;张保敏

    目的观察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下颌骨骨密度与正常人的差别,探讨全身性骨质疏松症对下颌骨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全部研究对象的腰椎与左下颌角的骨密度,在同性别组内对比骨质疏松症组与正常组的下颌角骨密度的差别.结果骨质疏松症组与正常组的下颌角骨密度相比具有较低的下颌角骨密度.结论全身性骨质疏松症可以导致下颌骨骨密度的降低;下颌骨骨密度降低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身骨质疏松的状况.

  • 输送盘牵张成骨重建下颌髁突的骨密度和力学性能变化

    作者:宋冬惠;祝颂松;胡静

    目的 探讨运用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髁突的骨密度和力学性能变化.方法 成年山羊16只.截除右侧髁突后运用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髁突,左侧作为正常对照组.牵张结束后24周处死所有动物.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和压缩力学性能测试技术.定量分析并对比两侧髁突的骨密度和压缩力学性能变化.结果 手术侧髁突骨密度较正常侧显著升高;其轴向弹性模量和大应力较正常侧显著升高,横向弹性模量和大应力两侧无显著性差异,轴向和横向大应变两侧均无显著性差异.髁突骨松质的力学性能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结论 运用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的髁突的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能明显升高;这种适应性改建与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刺激直接相关.

  • 骨密度测量方法诊断胸腰单椎体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研究

    作者:朱坤;张长春;许刚;王旸;曹玉茹

    ①目的 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在诊断脊柱胸腰椎移行处(T12/L1)单椎体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中的应用.②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脊柱胸腰椎移行处单椎体OVCF患者20例(观察组),其中男4例,女16例,年龄59~74岁,平均(66.75±4.98)岁;既往发生胸腰椎移行处单椎体OVCF经保守治疗康复的患者20例(对照组),男6例,女14例,年龄62~76岁,平均(68.90±4.67)岁.分别测量各T11-L2椎体的骨密度值,然后按照公式分别计算出各自的相对BMD差值百分比.③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病椎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相对BMD差值百分比的分子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71,P<0.05).④结论 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是一种可行的判断脊柱骨折新旧的方法.

  • 中老年人健康检测骨密度的现实意义

    作者:施建栋

    目的:通过对中老年人的骨密度检测分析,了解中老年人骨量变化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唤起各方对骨质疏松的重视以及加强防治.方法:利用GE公司的DPX MD型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2400例中老年人常规进行腰椎前后位骨密度检测,检测结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标准评价:T值大于-1.0SD为正常,T值在-1.0SD~-2.5SD为骨量减少,T值小于-2.5SD为骨质疏松.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密度值由骨量减少向骨质疏松发展的趋势增加.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