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gs@cmaph.org
  • 曾用名: 普外临床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阑尾切除术后腹部炎症性肿块

    作者:林炳煌;王进胜;林江华

    目的探讨阑尾切除术后腹部炎性肿块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0~1998年间诊治的21例阑尾切除术后出现腹部肿块病例。结果 21例患者中,男17例,女4例。保守治疗13例,随访3个月至2年无再发;手术切除8例(其中4例术前误诊为癌或结核),病理检查均提示炎症性肿块。结论本病多发生于男性青壮年,是一种感染和异物反应引起的局部慢性炎症增殖性改变。一旦确诊,应以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无效,又难以排除癌或结核时,应及早手术切除。

  • 微型腹腔镜在急腹症中的应用

    作者:李健文;郑民华;喇端端;蒋渝;沈柏用;李宏为

    目的探讨微型腹腔镜在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和操作特点。方法对我院1996~1998年间应用微型腹腔镜诊治的47例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做回顾性总结。有弥漫性腹膜炎和既往腹部手术史者除外。微型腹腔镜探查、诊断和治疗,困难病例则中转为传统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结果 44例通过微型腹腔镜明确诊断(94%),3例中转为传统腹腔镜确诊,33例得到治疗(70%)。微型腹腔镜对急性盆腔炎的确诊率和治疗率为100%及95%。对急性阑尾炎的确诊率和治疗率为87%(13/15)和53%(8/15)。45例(诊断明确后2例决定开腹手术)微型腹腔镜术中有10例中转传统腹腔镜手术(中转率22%),2例转开腹手术(4%)。主要为视野障碍和微型器械解剖困难。本组无手术死亡,无与伤口有关的并发症。1例术后并发盆腔残余脓肿。平均手术时间34min。平均住院6.8d。结论微型腹腔镜在急腹症的鉴别诊断中有应用价值,其创伤小,确诊率高,兼有治疗作用。

  • 性激素受体在胆囊癌中的表达研究

    作者:陈炯;徐荣楠;余建伟;牛俊扬;杨志伟;王晓秋;李巍松

    目的探讨性激素受体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vidin Biotin Peroxidase Complex (ABC)方法对 106例胆囊癌和61例胆囊良性病变石蜡切片标本进行雌激素、孕激素及雄激素受体检测。结果胆囊癌中三种受体阳性率分别为67%、57%、44%。性激素受体阳性率与胆囊癌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性激素与胆囊癌发展关系密切。内分泌治疗可能成为治疗胆囊癌的一种方法。

  • 细胞周期素E及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杨晓东;王杉;梁斌;姜可伟;于永祥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细胞周期素E(cyclin E)及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2(CDK2) 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36例胃癌组织标本及其相应的正常胃粘膜中cyclin E及CDK2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cyclin E及CDK2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P<0.05)。在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和(或)远处转移及浸润胃壁全层的胃癌中cyclin E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和(或)远处转移的胃癌中CDK2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 Cyclin E及CDK2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的恶性潜能有关,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 应用细菌重组系统构建小鼠Flt3配体的重组腺病毒及其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杨庆;杨广顺;卫立辛;覃林花;贾凤歧;吴孟超;郭亚军

    目的构建携带小鼠Flt3配体(murine flt3 ligand,mFL)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检测它在感染后的小鼠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为肝癌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PCR扩增含有mFL的质粒,应用高效细菌内同源重组系统构建携带mFL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小鼠肝癌细胞株Hepa1-6,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RT-PCR检测mFL的表达。结果构建了携带mFL的重组腺病毒,并在感染后的Hepa1-6细胞中检测到了mFL的mRNA。结论应用该细菌重组系统成功地构建了携带mFL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下一步的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 普通外科感染的菌种变迁及耐药性检测

    作者:任黎;蔡成机;胡必杰

    目的了解普通外科感染的菌种变迁和耐药情况。方法分析1993年6月至1997年7月我院普通外科感染患者送检细菌培养阳性的557例。结果分离革兰阴性(G-)菌38种1045株(71.4%),其中除常见的大肠埃利希菌外,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列第3位。革兰阳性(G+)菌8种418株(28.6%),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第1、2位,粪肠球菌列第3位。阴沟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系多重耐药菌种。细菌的药敏测定表明:G-菌的敏感药物多为氟喹诺酮类或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G+菌抗菌活性较高的则是万古霉素、利福平等。结论当前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延缓菌种变迁和耐药性增长是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感染 抗药性
  • 胃切除术后排空障碍的高危因素与治疗

    作者:杜海;欧阳莒玺;董旋;丁映钦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排空障碍的高危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82例胃切除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82例中有41例出现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8.5%。胃切除术后排空障碍的高危因素有糖尿病(19%)、营养不良(10%)、腹膜炎(17%)、高龄(≥60岁)(14%)以及术后消化道出血(15%)、吻合口漏(33%)、膈下感染、脓肿形成(39%)、胆胰漏(83%)等。结论术前及术后存在的高危因素可能是胃切除术后排空障碍的原因。胃动力常在4周内恢复。如需再次手术,以全胃切除为宜。

  • 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胆道成像对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手术可切除性的估价

    作者:刘起旺;钱丽霞;张辉;冯对平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胆道成像(MRC)联合应用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手术可切除性的估价。方法从1997年3月至1999年5月在对280例阻塞性黄疸进行了经肝脏 MRI和 MRC检查中,有 38例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13.6%,38/280),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38例肝门部胆管癌中,24例MRI平扫,在肝门区可见较高信号肿块影,14例行增强扫描,8例可见病灶呈不均匀性强化。MRI肿瘤的显示率为84%( 32/38)。MRI发现 4例肝转移,7例门静脉主干或分支受累。MRC均可见肝门区阻塞,肝内胆管扩张,MRC定位准确性为100%。本组切除率为24%(9/38), 其中Ⅰ型 4例,Ⅱ型 3例,Ⅲ型a、b各 1例,Ⅳ型无 1例能切除。本组手术不能切除的原因主要为肝转移、肝门部肿块已侵及门静脉或肝动脉。结论 MRI和MRC联合应用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评估手术的可切除性。

  • 甲状腺肿物的临床、病理及超微病理的诊断分析

    作者:徐美荣;陈云上;池鸣鸣;沙宝熙;方庆安

    目的通过分析甲状腺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诊断与病理及超微病理检查结果,了解甲状腺疾病的电镜诊断价值。方法回顾2年中甲状腺肿物手术切除术患者80例,常规病理学检查,以及电镜诊断的结果。根据滤泡上皮超微结构判断肿物病理性质。结果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低。光、电镜的病理诊断相符者78例;不相符者2例,光镜诊为甲状腺腺瘤,电镜诊为甲状腺癌。结论甲状腺疾病的电镜检查,可了解滤泡上皮在不同疾病时的病变,修正病理学诊断的错误。对于疾病的确诊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甲状腺疾病 诊断
  • 乳管内窥镜在乳头溢液中的临床应用200例

    作者:袁永熙;沈玉琨;陆昌宜;袁伟;蔡子浩;冯秀妹

    目的评价乳管内窥镜对乳头溢液诊治的作用。方法应用FVS-3500乳腺纤维导管镜系统对200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诊治。结果本组200例,共210个溢液孔,插入204个孔,成功率达97.0%。本组发现早期乳腺癌9例(4.5%),乳头状瘤63例(31.5%),乳头状瘤病3例(1.5%),导管扩张或伴炎症96例(48.0%),"正常"导管29例(14.5%)。活检吸出肿块10例,导管慢性炎症灌注药物冲洗治愈25例,手术患者共67例,经病理证实符合率达95.0%,乳头溢液涂片检查阳性率仅为乳管内窥镜的1/3。结论乳管内窥镜可插入到4级乳腺导管,能早期诊断乳腺癌。对部分乳头状瘤和导管慢性炎症可以作介入治疗,在乳腺外科中有广泛应用前途。

    关键词: 乳腺疾病 内窥镜
  •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皮肤损害与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

    作者:乔正荣;时德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 其皮肤营养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探讨CVI细胞因子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2受体(IL-2R)水平与皮肤损伤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选择经静脉造影和多谱勒超声确诊的下肢CVI患者32例,男 21例,女11例,年龄23~70岁,平均53±12岁。病程1~40年,平均21±13年。临床表现为浅静脉曲张(32/32)、小腿胀痛(24/32)、轻度肿胀(15/32)、足靴区色素沉着(8/32)、静脉性溃疡(10/32)。有下肢严重水肿,血栓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疾病,糖尿病等任何1项者不被入选。按国际心脏血管外科协会Porter 标准将全组病例分级,Class 1级皮肤外观正常组14例,Class 2~3级营养障碍组18例。另选择8例正常成年人作为对照组,男女各4例,年龄34~67岁,平均58±11岁,均无下肢动静脉病史及表现。

  • 术后复发转移的大肠癌血路播散检测

    作者:骆成玉;赵丹宁;李世拥

    血路播散是大肠癌转移的一种主要方式,为大肠癌复发转移的主要根源[1]。我们使用靶向细胞角蛋白20(CK20)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40例术后复发转移的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微转移癌细胞同时进行了检测,旨在探讨大肠癌血路播散与术后复发或转移的关系及其在预测愈后、指导随访监测方面的临床价值。

  • 大肠癌p16蛋白和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关系的探讨

    作者:刘放;杨宏梅;张强;王辉;王彦;余宪

    本实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PCR-SSCP)和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分别检测同一病例p16的基因缺失及蛋白表达情况,以判定大肠癌p16基因的变异率、p16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 原发性胃腺癌p53第7外显子基因突变及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曹明智;郭成浩;丁守怡;任晓丹;肖德钢

    本文采用PCR-SSCP(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联合检测p53第7外显子基因突变及p53蛋白表达,分析它们的关系;并对基因突变与胃腺癌浸润转移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作初步探讨。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选择1996~1997年原发性胃腺癌手术切除标本85例。其中男57例,女28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乳头状腺癌12例,管状腺癌39例,粘液腺癌22例,印戒细胞癌12例;分化程度:高分化腺癌11例,中分化腺癌29例,低分化腺癌45例;早期胃腺癌13例,进展期胃腺癌72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者50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35例。术前均未进行过化疗及放疗,另选正常胃粘膜5例作对照。

  • 下肢静脉曲张中的左髂总静脉异常

    作者:董国祥;李选;赵军

    我们自1997年7月至1998年2月为7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术前行双下肢深静脉逆行造影和左髂总静脉(LCIV)造影,以了解LCIV异常(cockett 综合征)的发病情况。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73例,均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男46例,女27例,平均年龄50(20~79)岁,左侧25例,右侧21例,双侧27例。平均病史14(2~40)年。均无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史。 2.方法:全部病例于术前用胃肠造影机行双下肢逆行深静脉造影。(1)表现为左或双下肢静脉曲张者平卧位行右股静脉穿刺插管至左髂总静脉,注射造影剂行LCIV造影,而后将导管经左髂外静脉插入股总静脉,于头高脚低斜坡位60度以上行左下肢深静脉逆行造影。(2)表现为右下肢静脉曲张者行左股静脉穿刺插管至左髂外静脉行LCIV造影,而后将导管经LCIV导入右股总静脉近侧,同样于头高脚低位行右下肢深静脉逆行造影。

  • 加压硬化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导致的严重并发症26例

    作者:谭鸿雁;张静菊;谭霞;王淑琴;王嘉桔

    加压硬化疗法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一种非手术方法,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并发症和复发率很高。现将1996年3月至1998年11月诊治的26例并发症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26例中,男9例,女17例。年龄34~57岁。均为下肢静脉曲张症,其中采用 Doppler检查提示有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者19例。均在其它医院或门诊所实施硬化疗法。因合并严重并发症、曲张静脉残留或复发而就诊。其中局部炎症浸润导致增生粘连疼痛的软组织炎5例;血栓性浅静脉炎和静脉周围炎 4例;皮肤血泡、水泡、片状坏死和溃疡3例,曲张静脉残留或复发 10例,其中比治疗前加重3例;合并静脉血栓形成 2例;并发肺动脉栓塞2例,其中1例死亡。

  • SLeX抗原表达与胃癌转移关系的研究

    作者:何贵金;朱兴;杜怀林;姜维国;何晓明

    唾液酸化的路易斯寡糖X(Sialyl Lewis-X,SLeX)抗原是表达在上皮性癌细胞表面的一组常见碳水化合物抗原,存在于结肠癌、乳腺癌、肝癌等多种癌细胞表面,在癌侵袭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1]。SLeX抗原是血管内皮细胞表面E和P选择素的配体,并参与白细胞向炎症区域浸润和癌细胞穿出血管进入正常组织形成转移的过程[2]。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来检测胃癌细胞表面 SLeX抗原表达,探讨其在胃癌转移中的意义,为临床判断胃癌转移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1989年~1995年在我院诊治的 90例胃癌患者,男 63例、女 27例;年龄 31岁~60岁。其中60例在手术时未发现胃癌转移,有30例胃癌转移到肝、腹膜等处。胃癌诊断依据临床病理分析,胃癌分期根据 TNM分期。手术切除胃癌及转移标本均做成蜡块进行病理学检查。

  • 十二指肠胃粘膜异位症一例

    作者:何庆泗;郭玲玲;孙希印;刘博

    患者男,33岁。因反复发作上腹部胀痛伴黑便1年余于1999年8月24日收入院。体检:体温36.7℃,脉搏89次/min,血压122/76mmHg。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上腹略膨胀,无明显胃型、肠型,腹软,肝脾未触及,全腹未触及肿块,胃震水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87g/L,大便潜血阳性,血沉31mm/h。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胃液潴留,十二指肠第一、二段扩张,降段可见4cm×3.5cm的充盈缺损,小肠及结肠未见异常。胃镜检查:十二指肠降段内侧壁可见3cm×3.5cm×4cm表面光滑的肿物。开腹探查见胃和十二指肠第一段扩张,十二指肠降段内可触及一鸡蛋大小、质地柔韧的肿物,活动度较大。纵行切开十二指肠前壁,见肠腔内有一息肉样肿物,有一细蒂长约4cm,未发现溃疡和出血点,蒂根部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内侧壁。小肠和结肠未见异常。自根部切除肿瘤。术后10d痊愈出院。病理学所见:瘤体为集聚的似正常幽门粘膜的粘液腺组织。诊断:胃粘膜异位症,见图1,2。

  • 绞窄性疝肠坏死致气性坏疽二例

    作者:陈子清;应则贵

    我们经治2例因绞窄性疝致小肠坏死继发气性坏疽。报告如下: 例1 男,64岁。发热、呕吐,剧烈腹痛腹胀,右腹股沟肿块4d以绞窄性疝入院。右斜疝史15年。T 38.6℃,P 126次/min,BP 80/60mmHg。右腹股沟4cm×3cm肿块,表皮红肿,中央皮肤溃烂,部分成灰黑色,有暗红色液体溢出,恶臭。周围皮肤有捻发感。神志淡漠,嗜睡状,血色素(Hb)6.0g%,白细胞(WBC)12×109/L,中性粒细胞(N)0.92,淋巴细胞(L)0.08。创口渗液涂片见大量革兰阳性(G+)粗大杆菌。手术所见:切除坏死皮肤及失却弹性之灰黄色腹外斜肌腱膜和暗红色不出血之腹内斜肌。切除破溃疝囊,清除具恶臭之暗红色混有气泡创口溢液。将有部分坏死穿孔之回肠4cm切除,端端吻合。3%双氧水纱布填塞创口,青霉素640万U静脉滴入,每6h 1次,四环素1.5g静脉滴入,每日1次。输新鲜血 400ml。患者血压继续下降,恐惧状。创面不断渗液,周围皮肤继续变黑,延及右下腹壁及大腿根。术后15h死亡。

  • 特发性大网膜节段性梗塞二例

    作者:陈子清;李潘良

    例1 男,37岁。2d前挑担时突感上腹部疼痛,逐渐加重。以阑尾炎住院。既往无心血管病史,近期无腹部外伤史。体温(T)38℃,右腹麦氏点上方有压痛,肌紧张(+),反跳痛(+),范围较广。白细胞(WBC)6×103/mm3,中性粒细胞(N)0.80,淋巴细胞(L)0.20,血清淀粉酶正常。B超肝胆胰无异常。右中下腹部有不均质团块。以阑尾炎开腹,腹腔中有淡红色血性液体200ml,阑尾充血,水肿,扭曲,长约8cm,切除阑尾。因大网膜有紫黑色坏死,延长切口,见大网膜冗长,肥厚,右侧粘连于腹壁上,分离粘连后,见大网膜右侧有出血,水肿,坏死面积约12cm×4cm境界清楚。网膜静脉内紫黑色血栓状。切除该部分大网膜。病理报告:单纯性阑尾炎,大网膜出血性梗塞,静脉血栓形成。

  • 甲状腺肉瘤并甲状腺癌一例

    作者:万叔良;郭瑞峰

    患者男,73岁,因甲状腺肉瘤术后2周,颈部肿物6d入院。患者2周前因颈部包块于外院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学报告:肿物大小约3.5cm×2.0cm×1.8cm,包膜尚完整,周围可见正常甲状腺组织,细胞具有明显异形性。病理学诊断:甲状腺右叶平滑肌肉瘤。术后第5天开始放疗1周,局部又出现包块,且增长迅速,即停止放疗而入我院。查体:颈前见6.0cm×4.5cm×3.0cm大小包块,质地中等,无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清,可活动,气管稍偏向左侧,区域淋巴结无肿大。B超:颈部实性包块;无远处转移灶。手术所见:未发现甲状腺右叶及峡部,代之以6.2cm×4.0cm×3.5cm包块,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质地中等,即将包块连同该侧舌骨下肌群、胸锁乳突肌一并切除、清扫区域淋巴结,包块切面呈鱼肉样。术中发现甲状腺左叶有1个 0.6cm×0.6cm×0.6cm大小、质地较硬的结节,将该结节连同大部甲状腺一并切除。术后病理学报告:(1)甲状腺平滑肌肉瘤,(2)甲状腺左叶高分化滤泡性腺癌。免疫组化检查:Vimentin(++),Desmin(++),Myoglobin(-),VG染色呈黄色。术后予阿霉素、三嗪咪唑胺化疗,随访2个月发现颈部再次出现包块,且声音嘶哑,1个月后死亡。 讨论甲状腺原发恶性肿瘤以甲状腺癌多见,甲状腺肉瘤较少见,以恶性淋巴瘤占首位,偶见纤维肉瘤、骨生肉瘤等,平滑肌肉瘤罕见报道。本例甲状腺平滑肌肉瘤对放疗及化疗均不敏感,手术切除效果亦不理想,较快出现复发,预后差。

  • 横结肠原始神经外胚层瘤一例

    作者:何天霖;傅传刚;马大烈;林万和;余永伟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是一种起源于中枢和交感神经系统之外的神经囊性软组织肿瘤。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50岁,因腹痛3个月,便血10d,外院行右下腹壁肿块切除病理学检查为转移性低分化腺癌6d于1999年9月22日转入我院。查体:右下腹可见一4cm手术切口瘢痕。脐上2cm处可触及10cm×8cm质硬、活动度差、边界尚清肿块,有压痛。左下腹壁可触及3cm×4cm质硬、活动度差、边界尚清、随呼吸上下移动的肿块。结肠镜检查示横结肠中段有一肿块,表面糜烂、出血。结肠气钡造影发现横结肠中段有一长约7cm的不规则狭窄。胸片、腹部B超未发现肺、肝等脏器转移。入院后行开腹探查术,术中见肿块位于横结肠中部,约16cm×20cm大小,包膜不完整,质软而脆,浆膜外浸润生长,与胰腺、十二指肠松弛粘连,可分离。大网膜、横结肠系膜根部、盆腔肿瘤广泛转移。将横结肠肿瘤姑息性切除,升-降结肠端侧吻合。切开标本见切面呈灰白色,内有出血、坏死,肿瘤侵犯肠腔1周,肠腔明显狭窄,粘膜不完整。镜下见肿瘤由小圆细胞构成,呈巢状,伴有大量Homer-wright(H-W)菊形团样结构,肠壁内可见钙化的血吸虫卵沉积,肠系膜淋巴结4/7。免疫组织化学: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星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电子显微镜检查证实细胞内含有神经内分泌颗粒、黑色素小体、黑色素前体。术后3个月患者双肺转移,死于全身器官功能衰竭。

  • 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研究近况

    作者:陆民;黄新天;蒋米尔;张培华

    通过对大量无症状而有颈动脉狭窄(ACAS)患者,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优越性,CEA可使5年内发生中风的绝对危险因素下降5.8%;相对危险因素减少55%[1,2]。但CEA在临床推广中有过于滥施之虞。本文拟就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筛选、手术指征和原则、影像检查的进展、CEA的关键性技术等加以综述。 一、病例的选择 选择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CEA的目的是预防中风。患者的选择一般有2条途径,普查和高危人群的重点筛选。 1.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流行病学:有学者用双向超声普查发现,人群中无症状颈动脉狭窄(50%或大于50%)者占2%~8%;无症状颈动脉严重狭窄(80%或大于80%)者占1%~2%。而在60岁以上人群中,颈动脉中度狭窄(50%)者占5%;合并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等为10%;合并冠状动脉和/或肢体动脉硬化者为20%[3,4]。

  • 血管外科发展的几个问题

    作者:张小明

    尽管血管外科起步较晚,但随着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血管外科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一、诊断技术 双功彩色超声扫描诊断仪结合了彩色超声和多普勒超声的功能,不仅能以色彩显示血流图像,又能观察血流频谱,进而可测定血流速度和流量,在血管疾病的筛选中应用广泛。螺旋CT克服了普通CT仅能获得血管横断面平面图像的缺点,可更为清晰地显示大中血管的三维构像及与周围器官的解剖关系。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利用核磁共振的血液流空效应使血管成像,不仅对大血管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且对于肢体血管病变的部位和范围等可获得基本的了解。血管镜和血管内超声设备可借助介入技术对中小血管获得更为直观和更精确的资料,甚至可用于术中、术后协助观察各种血管介入治疗和血管重建术疗效的评价。这些诊断方法以其安全、无创或微创、更为准确的病变资料等优点而受到欢迎,但仍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网络版开通

    作者: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在2001年3月开通网络版,届时通过网络版向读者介绍本刊编辑委员会、各编辑委员、部分审稿人;介绍本刊编辑部;介绍各位编辑及职能范围;介绍友情链接杂志;介绍本刊自创刊起至2000年的刊载目录;网络版主页还设编者作者交流。网络版在今后还要进一步开发功能,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

  • 腹主动脉瘤100例外科治疗分析

    作者:陈国锐;林勇杰;王深明;詹世光;黄灿之;李哓曦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总结1979年6月至1998年12月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100例,其中肾上型腹主动脉瘤8例。91例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涤纶片瘤体包裹术8例,术中死亡1例。结果 14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手术死亡率50%(7例),其余未破裂者手术死亡率3.5%(3/86)。结论术前诊断和手术时机的掌握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对腹主动脉瘤应积极择期手术,手术技术和麻醉监护水平的不断改进提高和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使腹主动脉瘤手术更为安全、快捷,术后恢复更快更好。

  • 腔内人造血管移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

    作者:符伟国;王玉琦;陈福真;叶建荣;王建华;颜志平;程洁敏

    目的评价腔内人造血管移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总结对1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采用经腹股沟切口腹主动脉瘤腔内人造血管移植术的经验。结果 12例选用分叉型腔内人造血管,2例选用直型腔内人造血管。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近远端人造血管与宿主动脉结合处均未见渗漏。11例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1例术后24h出现小面积急性心肌梗塞,经溶栓和抗凝治疗后缓解。术后死亡2例,技术成功率85.7%。12例患者术后1周随访螺旋CT,其中有4例术后3个月、1例术后12个月再次做螺旋CT,显示人造血管无移位, 2例有渗漏,但动脉瘤腔无增大。结论腔内人造血管移植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腹主动脉瘤新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随访。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作者:陈以宽;朱仕钦;高根五;常正;李生伟;孙建民;田泽丹

    目的考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壁中人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以人巨细胞病毒即刻早期(IE)基因上游的增强子为扩增区段, 用PCR技术分析了4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变血管壁中和14例正常血管壁中人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情况。RCR产物电泳后观察结果。结果 4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变血管壁中有28例(68%)查到人巨细胞病毒DNA的存在,14例正常血管壁中有2例(14%)查到人巨细胞病毒DNA的存在。结论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变血管壁中存在人巨细胞病毒的感染,人巨细胞病毒可能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致病有关。

  • 五倍子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病理机制和临床效果

    作者:杨卫平;蔡伟耀;陈皓;周光文;邓侠兴;邵堂雷;李宏为

    目的研究五倍子注射液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的病理机制和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对40只肝前性门脉高压伴食管静脉曲张的新西兰兔经食管曲张静脉内和(或)旁注射生理盐水和50%、75%、100%五倍子液,同时对3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者,经纤维胃镜施行75%五倍子注射液注射治疗。结果第8天后50%、75%、100%五倍子组食管溃疡分别为0%、8%、33%;其组织学特征为"凝固性坏死",与注射浓度有关。临床应用后再出血率21%(7/34),曲张静脉总改善率55%(12/22),5年生存率为70%,Child A、B级和Child C级分别为86%和50%。结论五倍子注射液能产生较理想的病理反应,临床使用疗效高,并发症少。因而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多发性大动脉炎366例的治疗

    作者:肖占祥;陈福真;符伟国;蒋俊豪;杨珏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66例T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212例随访结果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 366例患者中,单纯药物治疗172例(47.0%),手术治疗152例(41.5%),介入治疗42例(11.5%),围手术期死亡5例。随访212例,平均8.5年。172例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随访期间7例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脑血管意外及心力衰竭。结论伴有明显脑缺血和高血压的TA患者,应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 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短段病变型布-加氏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作者:李晓强;余朝文;吴允明

    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的下腔静脉短段闭塞及肝静脉主干病变根治性切除的优缺点、术中的注意事项。方法下腔静脉闭塞或狭窄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术42例,肝静脉主干闭塞段切除、肝静脉流出道成形、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术10例,肝静脉主干闭塞段切除、肝静脉-右心房吻合3例。经皮肝穿肝或副肝静脉破膜、扩张10例。结果 1例死于并发症,随访58例,平均30个月,介入复发3例,手术复发1例。结论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治疗布-加氏综合征,能根治病变、符合正常解剖生理、远期疗效好。

  • 腹腔干动脉瘤九例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许浏;史振宇;陈福真;杨珏;符伟国

    目的探讨腹腔干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9例腹腔干动脉瘤的诊治情况。结果本组腹腔干动脉瘤9例,位于起始部2例,主干2例,分叉处5例,术前经CT证实 5例,行磁共振造影(MRA)检查证实 2例,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证实5例。均予手术治疗,其中肝动脉重建 3例,肝动脉及脾动脉结扎、脾切除2例,腹腔干重建4例,本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结论腹腔干动脉瘤诊断一旦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行腹腔干或肝动脉重建术是佳的手术方式。

  • 重症头臂型大动脉炎的诊治经验

    作者:吴庆华;陈忠;寇镭;邓鸿儒;杨宝钟;唐小斌

    目的探讨重症头臂型大动脉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 12例重症头臂型大动脉炎中8例行人工血管旁路术,3例行颈总动脉球囊导管扩张术,1例保守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89个月,手术、扩张、保守3种治疗方法均明显地改善了脑缺血症状,并能正常生活。在手术治疗的患者中以行升主动脉-单侧颈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疗效好。结论重症头臂型大动脉炎的患者如果处于活动期应尽量以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可以缓解脑缺血的症状。处于非活动期时可根据情况选择介入或手术治疗,一侧颈总动脉没有完全闭塞可行股动脉穿刺置管对狭窄之颈总动脉进行球囊导管扩张术。如双侧颈总动脉均完全闭塞,我们主张以选择升主动脉-单侧颈内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的手术方式。术中及术后应控制血压,并预防脑水肿的发生。

  • 血液透析动-静脉造瘘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作者:李拥军;管珩;刘昌伟;肖毅;许小波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血透)患者动静脉造瘘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收集我院120例患者,造瘘手术144例次,其中行内瘘134例次,人工血管瘘10例次。结果术后的主要并发症:(1)血栓形成,AVF:17%、AVG:60%。内瘘血栓形成多发生于6周以内,治疗以重建新瘘道为主,或改建人工血管瘘;人工血管瘘血栓以取栓治疗为主,同时尽可能修复静脉流出道。(2)感染,AVG感染率为10%,行引流和移植物切除手术。(3)充血性心功能衰竭:3.5%,超滤、强心治疗。(4)窃血:1.4%,行血管成型和旁路架桥手术治疗。结论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理造瘘术后并发症可延长瘘道的通畅时间。

中华普通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4 05 06
1993 03 04 06
1992 01 02 03 04 05
1991 01 02 03 04 06
1990 02 03 04 05 06
1989 01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