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gs@cmaph.org
  • 曾用名: 普外临床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癌切除后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

    作者:曹志新;陈孝平;吴在德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癌灶切除前后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 方法以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及ELISA方法分析18例中晚期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癌灶切除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及Th1/Th2细胞因子IFN-γ、IL2、IL10蛋白水平的变化. 结果肝癌切除术后CD4(33±3)%、CD4/CD8(1.1±0.1)、IL2(71±11)pg/ml、IFN-γ(90±15)pg/ml回升,高于术前水平[CD4(29±4)%、CD4/CD8(0.9±0.3)、IL2(57±15)pg/ml、IFN-γ(78±13)pg/ml],但仍低于肝硬化组[CD4(37±4)%、CD4/CD8(1.3±0.2)、IL2(82±15)pg/ml、IFN-γ(104±22)pg/ml](P<0.01或P<0.05);CD8(32±3)%、IL10(70±9)pg/ml下降,低于术前[CD8(35±6)%、IL10(81±15)pg/ml]水平但高于肝硬化组[CD8(29±2)%、IL10(61±10)pg/ml](P<0.05). 结论癌灶切除后,机体免疫功能有明显改善.但仍未恢复到肝硬化患者的水平.

  • 肝门部胆管癌诊治的研究

    作者:王一;李哲夫;李子禹;李洪;胡义利;王占春;姜远辉;张东生;葛忠;崔伟

    目的探讨提高肝门部胆管癌诊疗的方法. 方法术前对20例患者行血清CA19-9、CA242、CEA测定, 手术方式分别为根治性切除和各种非根治性手术,并对89%(51/57)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 CA19-9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78% 和 90%,有47%(27/57)的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其1年生存率为96%,3 年生存率为 32%. 结论血清 CA19-9 值检测有助于术前诊断和疗效的判断, 根治性切除是提高疗效的佳方法.

    关键词: 胆管癌 诊断
  • 注射毒品所致假性股动脉瘤18例的外科治疗

    作者:陈小东;李建文;鲁珏

    目的探讨注射毒品所致假性股动脉瘤的外科疗法. 方法对18例注射毒品所致假性股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3例直接采用ePTFE人工血管行旁路髂外动脉和股浅动脉端侧吻合术;3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间置移植术,其中1例术后吻合口破裂出血改用ePTFE人工血管行旁路髂外动脉和股浅端侧吻合术;2例股动脉结扎术. 结果全部病例保肢成功.血管移植者术后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移植血管通畅. 结论在患者不能提供合适的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时,人工血管移植仍是治疗假性股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术中彻底清创及避免污染是预防术后人工血管并发感染的主要措施.

  • 葡萄球菌肠毒素A 诱导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门淋巴结细胞抗癌活性的研究

    作者:薛华;李志宇;何生;赵宗蓉

    目的研究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肝门淋巴结淋巴细胞抗癌活性的诱导作用. 方法取5例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细胞癌标本及肝门淋巴结1枚,分离TIL和淋巴细胞,在SEA 作用下进行培养.定时记数,了解其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3、CD4、CD8表达情况,MTT 微量比色法测定其对HepG-2肝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ELISA 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TNF-α、IFN-γ浓度. 结果在SEA刺激下,2周时两组细胞均扩增100倍.1周后CD3+细胞占95%以上,CD8+ 细胞较CD4+ 细胞增殖更迅速.细胞毒活性随培养逐渐增强.在培养的前10d内,产生大量的TNF-α和IFN-γ. 结论 SEA可高效、迅速诱导原发性肝细胞癌TIL 和肝门淋巴结淋巴细胞的抗癌活性.

  • 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疗效的因素分析

    作者:张云利;郭剑民;周立新;杜义安

    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疗效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0年11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16例壶腹周围癌患者的10项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3%,病死率为7.7%.术前有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0g/L)、高血糖(血糖>10mmol/L),手术时间超过6h者,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均明显升高(P<0.01).围手术期的APACHEⅡ和POSSUM评分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呈正相关.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癌风险大,并发症多且病死率高.必须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手术人员应专业化.

  • 女性乳腺粘液腺癌101例临床分析

    作者:顾林;穆振宇;宁连胜;方志沂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性乳腺粘液腺癌的临床及组织学特征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将101例女性乳腺粘液腺癌患者分为2组:纯型组74例,混合型组27例.对2组的预后与临床及组织学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结果纯型组的淋巴结阳性率(24%)明显低于混合型组(52%)(χ2=10.4, P<0.01).纯型组的10年生存率(87%)明显好于混合型组(59%)(χ2=8.90, P<0.01),闭经前纯型组的10年生存率(89%)也明显高于混合型组(50%)(χ2=11.44, P<0.01). 结论乳腺粘液腺癌具有良好的组织学特征和预后,淋巴结的转移状况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术后生存

    作者:车向明;帆北修一;爱甲孝

    目的研究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术后生存情况. 方法对81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后生存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印戒细胞癌多见于年轻女性,所占比例为本组胃癌的9.9%.早期胃癌中,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与其他组织学类型的胃癌无差异.术后5年生存率为100%,优于其他类型胃癌(82.6%)(P<0.01);进展期胃癌中,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4.4%,低于其他组织学类型胃癌(74.6%)(P<0.01).在腹膜及肝转移复发等方面与其他类型胃癌无差异.行根治性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55.3%,高于其他组织学类型胃癌(41.8%)(P<0.05). 结论胃印戒细胞癌与其他组织学类型的胃癌相比,恶性程度无差异.早期诊断及积极手术治疗可以提高其生存率.

  • 甲状腺微小癌110例临床漏诊原因及对策

    作者:王深明;常光其;郑小新;叶有强;黄雪玲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临床漏诊原因及对策. 方法分析1985年1月至2000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癌110例的诊断和治疗资料. 结果术前拟诊26例,B超诊断阳性率58%(15/26),术中冰冻诊断阳性率67%(14/21).术中拟诊30例,冰冻切片诊断阳性率80%(24/30).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微小癌54例,其中19例术中冰冻未发现微小癌.仅35例行全甲状腺或次全甲状腺切除,其余行一侧叶或双侧叶的甲状腺切除术.随访率80.1%,随访时间6月至15年.1例复发,无一例死亡. 结论甲状腺微小癌临床漏诊率较高.术前仔细的触诊,B超结合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FNAC)和术中认真探查可疑结节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率.甲状腺叶的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治疗甲状腺微小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徐工学;李志霞;陈佛来

    目的分析与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相关的因素,探讨减少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方法利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可能引起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结果术后服药情况和手术方式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有显著性影响(B值分别为-1.6526和1.0707,P<0.01). 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方式以及系统的术后服药可以减低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率.

  • 规则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

    作者:董家鸿;黄志强;蔡景修;韩本立;何振平;别平;王曙光;李智华;陈平;马宽生;冯晓彬

    目的总结采用肝段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的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采用肝段切除术治疗514例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及远期疗效. 结果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左外叶64例、左肝叶176例、右前叶10例、右后叶24例、右肝叶31例、双侧肝叶209例.合并症:合并有显著肝段或肝叶萎缩者280例,肝脓肿17例,胆瘘7例,胆管癌8例.265例有1~5次胆道手术史.手术方法:根据肝内结石的分布决定肝段或联合肝段切除的范围,其中S2~3切除284例、S2~4切除98例、S6~S7切除26例、S5~8切除37例、双侧肝叶部分切除23例.附加术式包括经肝门部胆管切开取石217例,经肝实质肝内胆管切开取石11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296例.术后并发症有胆漏15例(2.9%)、膈下感染23例(4.5%)、腹腔脓肿2例(0.4%)和肝衰3例(0.6%)等.11例(2.1%)术后死于肝衰竭.随访10个月至25年,75.9%症状消失,14.5%偶而有轻度胆管炎发作,9.6%仍反复发作严重胆道感染.49例手术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肝脏切除范围不够充分而遗留病变的肝胆管. 结论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是清除病灶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胆结石 肝切除术
  • 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的治疗(附一家族病例分析)

    作者:王贵民;谭毓铨

    临床资料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近年发现40%~90%病人伴有上消化道息肉[2].该病治疗比较困难.通过对我科近年诊治的一家族情况随访,结合文献讨论、分析如下.

  • 复杂性颈部大血管损伤13例的治疗

    作者:于永山;曲明;田成武;王海波

    颈部损伤可累及颈椎、血管、气管、咽喉及其他软组织.如存在颈部大血管损伤时,患者病情危重,常因来不及救治或处理方法不当而死亡.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院收治13例复杂性颈部大血管损伤患者,全部救治成功,现报告如下.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3例治疗分析

    作者:方喜;王为民;蔡清萍;温思齐;陈进新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alyposis,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近年来发现其和APC基因有关,多于青少年期发病,病理特征为全大肠内布满多量(多于100个)大小不等的腺瘤性息肉.该病到中年后几乎均有癌变[1].我们对13例FAP患者行全结肠直肠切除,直肠下段粘膜剥脱,直肠肌鞘内回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IPAA)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 FK506对肝脏保存再灌注中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苏志良;赵浩亮;吴晓彤;刘根祥;朱铁雁

    本研究建立离体大鼠肝脏保存再灌注模型,观察肝脏保存再灌注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 mRNA表达变化和FK506的作用.

  •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梁杰雄;伍冀湘;邱立新;张树琦;邵天松

    我院1998~2001年收治1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45~64岁,平均年龄46岁,心功能Ⅰ~Ⅲ级.二尖瓣置换术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腹部手术距心脏瓣膜手术1至14年.本组11例胆囊炎、胆石症中慢性10例,慢性急性发作1例,择期手术10例,急诊手术1例,均未发生腹腔内出血及伤口渗血,无胆汁漏,伤口全部一期愈合,术后恢复抗凝顺利,1~2d内PT恢复手术前水平.本组住院天数长11d,短6d,平均8.5d.术后随诊1~3年体格检查及超声心动扫描检查均未发现心脏瓣膜血栓形成.

  • 胃癌和食管癌中肿瘤耐药标志物P糖蛋白、热休克蛋白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薛军;支学军;张振忠;幺景满;薄爱华

    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MDR)的产生与P糖蛋白(P-gP)、热休克蛋白(HSP)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等的过度表达有密切关系.我们对66例原发性胃、食管癌组织中P-gP、HSP及GST-π进行检测,旨在进一步了解胃、食管恶性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为在化疗中克服耐药,制定合理、高效的化疗方案提供依据.

  • CD/5-FC对人直肠癌细胞辐射增敏作用的研究

    作者:吕文平;李世拥;安萍;于波;蔡慧芸

    尽管基因治疗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取得很大成绩,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我们观察了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ytosine deaminase CD)和5-氟胞嘧啶(5-fluorouracil 5-FC)联合放射线对人直肠癌HR-8348细胞的杀伤作用,观察了CD/5-FC治疗的辐射增敏作用,探讨提高CD/5-FC治疗直肠癌的疗效的方法.

  •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陈汝福;宋显让;薛德文;衣龙海;于竹成;陈积圣

    为了探讨中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介入疗法与术后转移复发的关系,我们通过ELISA方法检测了原发性肝癌病人介入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变化.

  • 手术后置管后装治疗胰腺癌

    作者:何天霖;周颖奇;曹贵松;胡先贵;蓝丽

    近年来,我们在实施胰腺癌根治术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术中放置施源管,术后近期行后装放射治疗,对胰腺癌的生存率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

  • 胆囊癌和癌前病变的细胞凋亡研究

    作者:王仰坤;潘红;李涌;马乃绪;丁涛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原位细胞凋亡(TUNEL)技术,对胆囊良、恶性病变进行检测,探讨胆囊腺上皮异型增生和胆囊癌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情况,为外科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

  • 并发多种肠道畸形一例

    作者:刘竞

    患者男,20岁.因上腹痛、恶心、呕吐、排柏油样便10d,以不全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收入院.体格检查: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透:右上腹、中腹见充气肠襻及气液平面.上消化道造影:胃偏于右侧.低张双重结肠造影示:升结肠、回盲部位于左上腹.大便常规:血样便.血常规:白细胞20.0×109/L,中性0.88.手术中见升结肠、回盲部位于左上腹,回肠末端距回盲部30cm处有一约2cm长环形狭窄,狭窄近端20cm回肠扩张明显,紧靠狭窄处远端有一约3.5cm长的肠管略呈扩张状,囊性感.于狭窄处上下各20cm处行回肠切除、端端吻合术.

  • 胃溃疡穿孔腹膜炎合并腹股沟斜疝嵌顿一例

    作者:林少东;杨海威

    患者男,60岁.因上腹部剧痛2d,右侧腹股沟部嵌顿性肿物1d入院.查体:痛苦面容,血压170/110mmHg,脉搏96次/min.腹平,全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消失.右侧腹股沟及阴囊处可见明显隆起,皮肤无红肿,经手法复位不能还纳入腹腔.辅助检查:腹部X线平片双膈下可见游离气体.血常规:血红蛋白106g/L,白细胞24×109/L,中性0.92.初步诊断:(1)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2)右侧腹股沟斜疝嵌顿.

  • 幼儿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致幽门梗阻一例

    作者:何涛

    患儿男,21个月.1个月前因进食不当出现呕吐,无腹泻.开始呕吐量及次数少,为进食胃内容物,每日亦有少量排便.后呕吐发作频繁,进水后亦发生呕吐,呕吐物含有宿食,但不含胆汁.呕吐物颜色逐渐转为暗红色,间断出现黑便,并伴有体重减轻.曾在当地医院给予抗炎、补液、营养支持治疗,症状无改善,于2001年4月28日收入我院.查体:体温 36.5℃,脉搏120次/min,精神萎糜,贫血貌,腹稍膨隆,腹软,未及包块及明确压痛,肠鸣音弱.血白细胞17.3×109/L,红细胞1.82×1012/L,血色素53g/L,血小板189×109 /L,便潜血(++++).

  • 急性胃壁及小网膜广泛坏死液化一例

    作者:付必莽

    患者男,60岁.持续性上腹部剧痛3d、加重1d,以"上消化道溃疡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入院.既往有30余年酗酒史(每日饮白酒约200ml).因全身酸痛而口服强的松片及麻黄素片 40余年,多时每日口服强的松300~500mg或麻黄素30~40片(含量不详).

  • 结肠憩室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作者:罗蓬;吕晓菲;张庭澍

    患者女,36岁.因反复便血1年,排便用力时突然出现全腹剧痛伴呕吐3h入院.体格检查:患者呈急性腹膜炎体征,肛查未扪及肿块,指套血染,末梢血象增高,腹透示膈下游离气体.以消化道穿孔行剖腹探查术.腹腔内为粪性液体,乙状结肠中段近系膜缘见1个3.0cm×2.5cm憩室,呈烧瓶状,底部有0.5cm之穿孔,盆腔未见其他异常.诊断结肠憩室穿孔.行病变肠段切除端端吻合,横结肠造口术.剖视憩室与肠腔相通,基底部开口1.0cm,粘膜隆起,有糜烂出血,扪之有结节感.二期手术治愈,随访2年无便血,病理学诊断:结肠憩室子宫内膜异位症并急性穿孔(图1).

  • 动态胆管“T”形管造影方法

    作者:尹方龙;杨河川;李跃辉;刘生荣;李勇

    1993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我院应用动态加胆管"T"形管造影方法,对148例胆管术后患者作了造影检查,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腹腔镜胃间隔捆扎术治疗重度肥胖症三例

    作者:王存川;陈鋆;胡友主;徐以浩

    为探讨该手术治疗国内重度肥胖症患者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我院于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进行3例手术,报告如下.

  • 自杀基因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结肠癌的体外研究

    作者:沈历宗;丁强;吴文溪;许德华;刘新垣;郑仲承;武正炎

    目的研究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D)联合化疗药物对结肠癌的治疗作用. 方法以重组腺病毒AdCMVCD为载体转移CD基因,在体外研究病毒感染对顺铂(CDDP)、丝裂霉素(MMC)敏感性的影响,化疗药物对AdCMVCD/5-FC直接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效应"的影响. 结果病毒感染并不影响Lovo细胞对CDDP、MMC的敏感性;低剂量CDDP、MMC即可明显增强AdCMVCD/5-FC系统的直接杀瘤作用,5-FC的IC50明显降低(P<0.05),并且显著增强AdCMVCD /5-FC系统的"旁观者效应". 结论化疗药物可以增强自杀基因系统对结肠癌的治疗作用,自杀基因和化疗药物有望联合应用于结肠癌的治疗.

  • 人γ-干扰素基因在大肠癌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作者:丁强;沈历宗;吴文溪;许德华;刘新垣

    目的探讨γ-干扰素用于基因治疗的有效途径. 方法将人γ-干扰素(huIFN-γ)全长cDNA经序列测定后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中,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IFN-γ,利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转染人大肠癌细胞,用PCR、RT-PCR对该基因的整合和表达进行鉴定,并对细胞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的活性进行检测. 结果该基因已经有效地进入细胞内并实现了表达. 结论利用脂质体可以有效地将huIFN-γ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内,并获得稳定表达.

  • 癌基因Stat3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马向涛;王杉;杜如昱;叶颖江;梁斌;王仲照;崔志荣

    目的探讨转录信号传导子与激活子3(Stat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tat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检测4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肠粘膜中Stat3蛋白的表达. 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肠粘膜(P<0.05),平均为正常肠粘膜的2.45倍;Stat3表达水平与Dukes 分期、分化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tat3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远处转移、年龄、性别以及是否浸润浆膜无关(P>0.05). 结论 Stat3的过量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全直肠系膜切除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78例的临床观察

    作者:任元满;彭文岗;纪清顺;任建国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在预防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78例直肠癌患者在根治术中施行TME,并对全组病例随访5年. 结果 78例均随访5年以上.5年间共有10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13%(10/78),其中7例在二年内复发.局部复发与肿瘤病理性质和Dukes分期有明显关系.恶性度越高复发率越高,分期越晚复发率越高.TME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局部复发率明显低于普通术式,生存期超过5年的有69例,5年生存率达88%(69/78),Dukes分期A、B、C的5年存活率分别为100%(9/9)、92%(51/54)和64%(9/14). 结论 TME是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有效措施,值得推广.

  • 直肠癌局部切除术54例疗效分析

    作者:韩少良;花亚伟;姬社青;高阳;王程虎;邵永孚

    目的探讨直肠癌局部切除的手术方式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1975~2000年间局部切除治疗直肠癌54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局部切除术式包括经肛局部切除44例、经骶局部切除6例、经肛门括约肌局部切除2例及经阴道局部切除2例.48例肿瘤直径≤3cm,6例>3cm.本组高分化腺癌48例,中分化腺癌6例;肿瘤浸润粘膜下层(T1)46例,浸润浅肌层(T2)8例.术后1例发生吻合口瘘、2例发生排便障碍,2例发生肠道出血.术后所有病例均接受放疗化疗,随访中8例局部复发(15%),复发时间为术后42(10~84)个月,复发病例再次行Miles手术.本组病例5年生存率为85%(45/53),10年生存率为55%(29/53), 包括T1病变者分别为87%(39/45)及69%(27/39), T2分别为75%(6/8)及33%(2/6). 结论只要适应症选择得当,局部切除术治疗直肠癌可取得与根治术类似的疗效.

  • SU6668抑制结肠癌生长和转移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国锋;王元和;王强;张明敖;韩策然;饶应阳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SU6668对结肠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方法建立人结肠癌裸鼠原位种植转移模型.将荷瘤鼠48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2只.种植1周后开始,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5-氟脲嘧啶(5-Fu组)、SU6668制剂(SU6668组)、5-Fu与SU6668联合应用(5-Fu+SU6668组),每天1次,共用5周.种植后第6周末处死动物,测量原位肿瘤瘤重、抑瘤率、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肠癌细胞凋亡指数(AI),观察癌细胞转移及腹水出现情况. 结果对照组、5-Fu组、SU6668组、5-Fu+SU6668组抑瘤率分别为0、42.6%、80.9%、87.2%;MVD分别为(13.8±5.2)、(12.3±4.5)、(2.4±1.5)、(0.9±0.5) ;AI分别为(3.6±2.4)%、(7.1±5.7)%、(11.9±3.9)%、(19.9±8.6)%;腹膜转移率分别为100%、45.5%、16.7%、0;肝转移率分别为75.0%、36.4%、16.7%、0.故SU6668组、5-Fu+SU6668组结肠癌生长和转移受到明显抑制(P<0.05),尤以5-Fu+SU6668组明显(P<0.05). 结论 SU6668对结肠癌生长和转移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传统腹腔化疗药物联用可起协同抑制作用.

  • 拖出吻合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辉;李晓霞;王斌;刘放;郭杰;王仁华;张思杰

    目的评价拖出吻合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临床安全性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1995年101例直肠癌应用拖出吻合术治疗情况,即肿瘤切除后使直肠远端外翻,近端结肠经外翻的直肠拖出,于肛门外行结肠肛管一期吻合,并立即送回盆腔的外科技术. 结果随访5~10年,随访率100%.肛门功能正常及良好者88例,占87%(88/101),较差者8例,占7.9%(8/101),大便控制能力差者5例,占4.9%(5/101),本组2例放疗后完全失去大便控制能力,改为Miles术.本组吻合口瘘为5%,局部复发率15%;5年生存率64%(65/101),10年生存率58%(36/62). 结论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拖出吻合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应选择合适的病例,可获得较高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 低位直肠癌外科治疗的回顾、现状与展望

    作者:郁宝铭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好发部位为腹膜返折平面下的下段直肠,它占全部直肠癌的3/4.从解剖学角度而言,位于返折下的癌肿即为低位直肠癌,而临床医师日常面对需要处理的绝大部分直肠癌病例也就是低位直肠癌.严格地说低位直肠癌乃指位于肛直肠环至腹膜返折平面、相当距肛缘7~8cm处的病变,而肛直肠环以下属于肛管.因此实际上低位直肠就只有3~4cm这么一小段,肿瘤也恰恰就好发在这一小段内.

中华普通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4 05 06
1993 03 04 06
1992 01 02 03 04 05
1991 01 02 03 04 06
1990 02 03 04 05 06
1989 01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