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gs@cmaph.org
  • 曾用名: 普外临床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腹腔镜下区域性出入肝血流阻断行左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作者:张宇华;张成武;胡智明;吴伟顶;刘杰;尚敏杰;洪德飞;赵大建

    肝脏血流阻断技术是影响腹腔镜肝脏手术发展的关键[1-2],区域性肝血流阻断是目前相对完善的肝血流控制方法[3-4].我们在腹腔镜下采用区域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成功实施左肝部分切除8例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报道如下.

    关键词:
  • 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胰管结石的体会

    作者:洪德飞;谢志杰;沈国樑;张远标;成剑;黄东胜

    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内引流术仍是目前治疗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的主要术式.传统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而腹腔镜手术自1999年Santoro等[1]报道以来,由于手术技术要求高、取石困难等原因,至今文献报道很少.近1年,我们在国际上首先应用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胰管空肠吻合术治疗胰管结石,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
  • 手辅助腹腔镜直肠癌低位(超低位)前切除术的近期疗效

    作者:韩方海;赵志;吴建海;华立新;詹文华

    手辅助腹腔镜手术(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urgery,HALS)是手术医生的手经特殊的腹壁入路装置伸入腹腔,在同时保持气腹的情况下,协助腹腔镜器械进行外科操作[1].本文介绍HALS技术在直肠癌低位或超低位前切除术保肛手术的近期疗效.

    关键词:
  • 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及遗传学研究

    作者:刘秋雨;阚云珍;贺慧;史玉洁;刘正国;孔令非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系统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GIST还可原发于胃肠道外软组织,即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1].原发性EGIST在临床上比较罕见,约占GIST的5% ~ 10%.本文回顾我院近年所收治的原发性EGIST,报道如下.

    关键词:
  • 结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分析

    作者:徐艳松;路星;唐卫中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可发生在身体各个部位,以肺脏多见.因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我院2005年以来共收治3例结肠肌纤维母细胞瘤,3例术前均误诊,现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词:
  • 腹腔镜直肠癌经肛拖出式切除术可行性分析

    作者:朱水根;汪春良;朱建军;朱顺福;欧阳勇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经过近2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消化系统肿瘤较为成熟的手术方式之一.自2004年3月以来,我们对32例直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经肛拖出式切除术.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43~83岁,平均61岁.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为2.5 ~5.0 cm者23例,5.0 ~ 12.0 cm者9例.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癌10例,中分化腺癌13例,低分化腺癌9例.TNM分期:Ⅰ期10例,Ⅱ期13例,Ⅲ期9例.本组对肿瘤较小(直径<3 cm)者7例采用将结直肠直接外翻拖出肛门外完成切除和吻合,对肿瘤较大(直径>3 cm)者25例采用在肿瘤两端结扎肠管,在远端结扎线下切断肠管,将结直肠拖出肛门外完成切除和吻合.

    关键词:
  • 罕见原发腹膜后淋巴管平滑肌瘤一例

    作者:段慧;康绍磊;谢晓洁;江杰;雷静

    患者女,29岁.因体检发现腹部包块3个月余于2011年12月5日入院,当地体检行腹部CT检查时发现腹膜后占位病变,考虑腹膜后淋巴管瘤,转我院诊治.查体:T:36.5℃,P:75次/min,R:20次/min,BP:100/85 mmHg,心、肺检查未见异常,患者无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自发现病变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均可,体重无明显改变.CT检查:见腹膜后不规则囊样灶,其内见多发点状钙化,病变包绕腹主动脉及左肾门血管,增强病灶未见强化(图1).初步诊断:淋巴管瘤.入院后在B超引导下行腹膜后病灶穿刺引流术,抽出乳糜样液260 ml,送病检提示:未见恶性细胞,未见抗酸杆菌.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左腹膜后腹主动脉前方与肾门间区域间见一囊性肿物,边界不清,质软,与腹主动脉、左肾动、静脉紧密相邻,活动度差,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诊断:腹膜后淋巴管平滑肌瘤(图2),所取组织为脂肪、血管及纤维组织.术后2年复查CT未见复发征象.

    关键词:
  • 全腹部脏器腹膜外位畸形并脾胃倒置一例

    作者:陈钢;刘业星;徐胜美

    患者男,26岁,住院号:222563,因脐周腹痛1d于2013年5月20日收入院.入院次日腹痛缓解.查体:T 36.7 ℃,P 80次/min,R 18次/min BP 118/76 mmHg,心肺无异常.全腹膨隆饱满,无胃肠型,无瘢痕,全腹肌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腹部扪及占据腹中部囊样质柔软肿物,边界及大小不清,移动性浊音(-),肠鸣音不亢进.双侧阴囊无睾丸,双侧腹股沟区无肿块.既往史:患者自幼腹部较大,从未就诊,但无腹痛及其他不适史,阴经勃起良好.

    关键词:
  • 闭孔疝致大腿脓肿一例

    作者:申震;张海山;张凯

    患者女,67岁.因腹痛、腹胀,伴排气、停止排便9d,于2011年11月入院.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20年.查体:体重34 kg,急性痛苦病容,体型消瘦,腹部略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右腹股沟区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肛诊检查:直肠右前壁,宫颈旁可触及条索状肿物,质韧,光滑,伴触痛,考虑为外压肠管.

    关键词:
  • 胆囊切除术后自发性血胸一例

    作者:阮佳莉;周陈杰

    患者女,62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不适2年余”入院,查体:体温37℃,心率78次/min,血压135/78 mmHg,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饱满,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墨菲氏征(+),肠鸣音4次/min,移动性浊音(-).人院检查腹部彩超提示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炎;心电图、胸部正位片、肺功能无明显异常;生化指标、血常规、肝胆系统肿瘤指标无明显异常.排除禁忌后予以行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约20 min.术后予以常规禁食、补液、监护12h,次日恢复饮食,术后诉右侧肩背部酸痛,考虑气腹刺激所致,于术后第3天出院.出院后2d,因“右侧胸腹部疼痛伴气促1d”再次入院,入院后行胸部正位片检查提示右侧胸腔积液;腹部立位片、腹部彩超未见异常;血红蛋白为93 g/L,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常,生化指标无明显异常.

    关键词:
  • 腹部钝伤致孤立性胆总管完全横断一例

    作者:吴迪;牟一平;戚卫林;张人超;周育成;沈娟

    患者男,42岁,因“右上腹部钝性伤后疼痛1d.”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痛苦貌,腹平坦,右肋缘下可见一长约10 cm外伤痕迹,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5.5 g/dl,白细胞20.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6%,丙氨酸转氨酶88 IU/L,总胆红素64.8μmol/L.腹部B超:腹腔少量积液,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增强CT:肝方叶门脉前方小片血肿,挫伤可能(图1A).予保守治疗1d后腹痛未见明显好转,复查上腹部CT:腹膜后积液稍增多,伴少量游离气体,胆总管下端显示不清(图1B).考虑十二指肠或胆总管损伤可能,遂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胆总管胰腺上缘处完全横断(图2),胆道造影示造影剂外溢,未进入十二指肠内,胆总管横断(图3).

    关键词:
  • 肝血管瘤合并肝内胆管癌一例

    作者:程瑶;程南生;熊先泽;叶辉;许瑞华;尹丽娟;贾乾斌

    患者女,59岁,5年前腹部彩超发现直径约3 cm的肝血管瘤,其后随访发现血管瘤逐渐长大,无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入院查体:全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明显包块.上腹部核磁共振增强扫描示:肝右叶前段异常信号灶,大截面约9.18cm×3.91cm(图1),增强后明显结节样强化.考虑肝血管瘤.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输血前全套提示乙肝“小三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为阳性).肿瘤指标提示甲胎蛋白正常,糖类抗原19-9(50.43 U/ml)及癌胚抗原(3.56 ng/ml)轻度升高.术前诊断:肝血管瘤.入院后第4天行右肝血管瘤切除术.

    关键词:
  • 肝脏多原发癌一例

    作者:吴超;柏斗胜;蒋国庆;金圣杰

    患者男,58岁.因“发现肝脏占位5d”来我院就诊,伴有纳差,无腹泻、寒热.既往有脑梗死、高血压病史.查体: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区压痛(+),腹水征(-),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白蛋白(ALB):40.1 g/L、球蛋白(GLO):18.4 g/L、总胆红素(TBIL):8.7 μmol/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均无异常.

    关键词:
  • 以贫血为主要表现的小肠系膜间变性癌一例

    作者:胡知齐;许榕生

    患者,男,55岁,因“反复头晕、乏力3个月,进行性加重伴消瘦2个月”于2013年4月28日入院.查体:贫血貌,营养状况差,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4次/min.血常规:Hb 59 g/L,WBC 12×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缺铁性贫血”.肿瘤指标检查:血清CA12579 U/ml,CEA、AFP、CA153、CA199均正常.

    关键词:
  • 乳房神经解剖的再认识与现代乳腺外科

    作者:陈钦;郑瑛;贾苗苗;曹旭晨

    随着乳腺外科技术的日渐臻熟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患者对术后乳房感觉功能恢复有了更高的要求.乳腺术式的选择更趋于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以往外科医生不需注意的神经解剖细节,在新的术式下可能具有了新的临床意义.深入研究并熟悉女性乳房神经支配及分布特点,对指导现代乳腺手术术式不同切口的选择、术式操作等有重要意义,可减少甚至避免手术过程神经损伤和术后乳房疼痛,促进术后乳头乳晕区感觉的早日恢复.我们针对乳房尤其乳头乳晕的神经分布及其在乳腺外科中的指导意义进行综述,为乳腺外科手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 蛋白酶体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及表型转换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方达;任华亮;郑月宏;李汇华

    蛋白酶体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一种蛋白复合物,负责降解泛素分子标记的蛋白,为细胞内清除体内异常合成及损坏蛋白的重要机制之一.此外,还通过蛋白合成的转录后调解参与多种重要的细胞功能,如抗原提呈、细胞周期的调节及转录活化因子NF-κB激活等[1].近期研究提示蛋白酶体在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后再狭窄、心肌肥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表型转换及凋亡、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周期、转录调控等发挥作用[2],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凋亡及表型转换,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后再狭窄、高血压等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目前对于蛋白酶体及其亚型的研究成为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热点.

    关键词:
  • 泛素水解酶22在肝癌中的表达及siRNA沉默泛素水解酶22基因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李铂;唐博;李扬;胡志高;雷彪;余水平;翁俊;徐庆;何松青

    目的 研究泛素水解酶22(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hydrolase 22,USP22)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及沉默USP22基因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58例肝细胞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USP22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细胞中USP22的表达水平,并合成针对USP22基因的siRNA转染肝癌细胞;采用RTPCR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MTF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免疫印迹检测CyclinD1、CDK4和CDK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发现USP22基因在肝癌组织及细胞中高表达;用针对USP22 siRNA干扰后,USP2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MTT法检测其细胞生长抑制率为42.24%,明显高于对照组(tsiUSP22组=22.47,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凋亡率为33.08% ±4.53%,明显高于对照组(tsiUSP22组=12.34,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发现其处于G1期细胞的百分比为68.81% ±2.71%,明显高于对照组(tsiUSP2组=33.91,P<0.01);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CDK4和CDK6在USP22 siRNA组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CyclinD1=10.85,tCDK4=10.51,tCDK6=10.59,P<0.01). 结论 UPS22基因在肝癌组织及细胞中存在异常高表达,利用siRNA干扰UPS22表达,可抑制肝癌HepG3B细胞增殖活性,诱导其凋亡,并导致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1期以内.

  • 射频凝固器在规则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谭凯;杜锡林;杨涛;阴继凯;段颖;陈亚峰;鲁建国

    目的 探讨射频凝固器在规则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唐都医院2010年7月至2013年5月用射频凝固器所施行的57例规则性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射频凝固组).从肝切除数据库中选择病例资料形成配对组(传统钳夹组),并对2组对比分析.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射频凝固组患者术中肝离断时间、肝离断时出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量、阻断第一肝门、术后第3天和第5天ALT分别为(65±30) min、(195±107) ml、(150 ±80) ml、7例(12.3%)、(309±226) U/L和(164±82) U/L,与传统钳夹组的(50 ±40) min、(255±180) ml、(205±120) ml、45例(78.9%)、(388±174) U/L和(220±156) 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2.266、-2.158、-2.880,x2=51.060,t=-2.090、-2.403,均P<0.05).射频凝固组术中电极针误刺较大血管(管径≥7 mm)7次,均为肝静脉分支,术后出现2例胆漏,无经肝断面大出血病例.术中、术后未发生因热凝固形成的血栓并发症.射频凝固组均未行残肝断面的对拢缝合,有7例阻断第一肝门,均为半肝切除的患者.结论 射频凝固肝切除欠精细,对于重要结构的解剖,不宜使用射频凝固器.处理靠近第二肝门的较大肝静脉分支时(管径≥7 mm),因为其可能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也不宜使用射频凝固器.

  • 射频消融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王劭宏;高君;柯山;丁雪梅;周意明;钱晓军;孙文兵

    目的 研究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直径≥5 c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2月射频消融治疗50例大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管瘤大小分为2组,5 ~ 10cm组和≥10 cm组,比较2组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结果 50例患者共有55个肝血管瘤,其中32例患者有36个大血管瘤(直径5 ~ 10 cm),18例患者有19个巨大血管瘤(直径≥10 cm).2组血管瘤平均直径分别为(7.1±1.2) cm与(13.2±2.4) cm(t=-12.57,P<0.01);2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7例大肝血管瘤和18例巨大肝血管瘤患者分别出现了13个和61个RFA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88%和100%(x2=28.13,P <0.01);94.55%血管瘤(52/55)获得完全消融,其中,大血管瘤的完全消融率为100% (36/36),巨大血管瘤的完全消融率为84.21% (16/19)(Fisher,P=0.04).RFA后1个月,2组消融灶的平均直径分别降至(5.3±1.0) cm和(10.62±1.8) cm(t=-14.30,P<0.01),未发现消融灶增大、复发.结论 RFA治疗5~ 10 cm大肝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而RFA治疗≥10 cm巨大肝血管瘤并发症发生率高,其可行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 胃癌肝转移切除术32例

    作者:余水平;李思维;翁俊;李铂;侯冰宗

    目的 探讨肝转移灶切除在胃癌肝转移中的意义及不同的临床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6-2012年32例胃癌合并肝转移患者行肝转移灶切除.16例患者同时进行胃癌根治术和肝转移灶切除术,其余16例先后完成胃癌根治术和肝转移灶切除术.通过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元因素分析.结果 32例患者1、3及5年的生存率分别是84%,50%及37%,中位生存期为3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胃癌侵犯浆膜、血管瘤栓、淋巴结转移和手术中输血与不良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胃癌侵犯浆膜、血管瘤栓和肝转移灶直径>5 cm者预后不良.结论 胃癌合并肝转移患者肝转移灶直径<5 cm,原发胃癌未侵犯浆膜层及血管无瘤栓者肝转移灶切除后能取得较好的预后.

  • 肝脏Ⅶ-Ⅷ段联合肝右静脉主干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探讨

    作者:孙谊;王崑;包全;王宏伟;金克敏;闫晓峦;邢宝才

    目的 肝脏Ⅶ-Ⅷ段联合肝右静脉主干切除作为新的手术方式,替代右半肝切除,治疗位于肝脏Ⅶ-Ⅷ段侵犯肝右静脉的肿瘤.探讨肝脏Ⅶ-Ⅷ段联合肝右静脉切除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肝脏Ⅶ-Ⅷ段肿瘤侵犯肝右静脉,行肝脏Ⅶ-Ⅷ段联合肝右静脉主干切除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及预后.结果 全部13例患者均安全施行肝脏Ⅶ-Ⅷ段联合肝右静脉主干切除,未重建肝右静脉.手术耗时90~ 215 min;出血100~700 ml.术后病理显示肝细胞癌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肝转移癌4例,肝海绵状血管瘤2例.全组13例术后均顺利恢复,无严重合并症发生.3例出现第Ⅵ段血运障碍,实质萎缩,但无肝功能异常.结论 不重建肝右静脉的肝脏Ⅶ-Ⅷ段联合肝右静脉切除安全可行.

  • 脾切除术后脾组织植入的影像学特征

    作者:徐宏伟;朱秀益;杨月明;陈建尧;李志安;刘庆猛

    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后脾组织植入的发生率及其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94例经腹部增强CT证实的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脾切除的病因分为2组,外伤组42例和非外伤组52例.统计学方法分析脾组织植入的发生率和CT影像学特征.结果 94例脾切除患者中,脾组织植入29例(30.85%).42例外伤性脾切除者中,发现脾组织植入结节20例,发生率47.62%,非外伤性脾切除的52例中,共发现脾组织植入结节9例(发生率17.3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脾组织植入共发现60个结节,所有结节直径均≤50 mm.CT平扫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结论 继发于外伤性脾切除的腹部脾组织植入比此前报道的更常见,认识其典型的CT影像表现和既往脾切除手术史可以使这类病例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性治疗.

  •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预测

    作者:蔡明岳;黄文薮;郭永建;曾昭吝;周斌;王皓帆;秦潇潇;朱康顺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改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疗效预测因素.方法 7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因严重血小板减少接受PSE治疗.以其中具有完整腹部CT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随访超过1年的34例为研究对象.通过CT影像后处理软件测量术前脾体积、非梗死脾体积,计算梗死脾体积及脾栓塞比例.对多个可能影响术后血小板升高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例患者脾栓塞比例平均为63.3%.术后1、6个月及1年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年血小板计数升高值与脾栓塞比例、胆碱酯酶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非梗死脾体积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术后1年血小板计数升高值(×109/L)=-47.723+1.514×脾栓塞比例(%)-0.054×非梗死脾体积(ml) +0.005×胆碱酯酶(U/L),R2=0.808.ROC曲线分析确定术后1年血小板计数升高≥60×109/L时,脾栓塞比例及非梗死脾体积的佳截断值分别为68.2%、211.5 ml.结论 脾栓塞比例、非梗死脾体积和胆碱酯酶水平是PSE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脾栓塞比例≥68.2%、非梗死脾体积≤211.5 ml是确保疗效的重要因素.

  • 优化腹腔镜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成剑;洪德飞;沈国樑;谢志杰;孙晓东;王知非;张远标;黄东胜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LSPD)的优化技术.方法 应用预先结扎脾动脉,建立脾门后隧道,根据脾门形态应用直线或可转弯切割闭合器分次离断二级脾蒂、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胃冠状曲张静脉丛的方法优化LSPD来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及脾功能亢进.结果 2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中转开腹.28例腹腔镜手术时间(207.2±59.3)min,术中出血量(287.7 ±212) ml,术中输血量(106.7 ±98.3) 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4.6±1.7)d,术后住院时间(11.8±2.9)d.术后并发腹腔感染1例、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肝功能衰竭者2例.无胰瘘、腹腔出血、及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病例.1例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1例术后肝功能衰竭经过人工肝治疗后痊愈. 结论 优化的LSPD可提高全腹腔镜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及并发症分析

    作者:管强;段红永;梁宁;杨笑非;韩锋;刘增庆

    目的 总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临床效果,分析其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从201 1年10月至2013年1月行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72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院行下肢介入治疗而出现并发症的患者3例(1例为股浅动静脉瘘合并假性动脉瘤,2例为股浅动脉支架断裂).按泛大西洋协作组织2007年标准分级,A级8例,B级21例,C级20例,D级22例(除外1例动静脉瘘患者).全部患者行CT动脉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70例行介入治疗,2例支架断裂者行髂外-股浅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结果 70例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2例搭桥者术后患者症状消失.介入治疗中,1例髂动脉破裂,1例患者出现远端动脉穿孔,3例远端动脉栓塞.6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4.44%,随访时间为3 ~15个月,平均(9±4)个月.结论 介入治疗的近期效果良好.要把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对C、D级病变细心操作,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杂交手术治疗

    作者:厉建林;吴斐;丁语;王兵;王颍;王洛波

    目的 比较外科式杂交手术(切开动脉取栓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与介入式杂交手术(机械性取栓联合动脉导管溶栓及腔内血管成形术)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行介入式杂交手术(介入组)和在血管外科行外科式杂交手术(外科组)治疗的急性(<14 d)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主要的随访观察终点包括围手术期(30 d)死亡或主要的不良结局(截肢或相关血管的再次重建手术),次要的观察终点是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结果 介入式和外科式杂交手术分别有105例和97例.外科组血管重建96例(99.0%)高于介入组97例(92.4%),外科组(7.2%)出现主要临床观察终点低于介入组(17.1%),介入组主要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7%高于外科组0%,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外科组(9.3%)多于介入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外科手术和腔内介入技术的综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

  •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刘伟;邢宝才;王崑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经手术治疗3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局部切除两种不同术式的预后.结果 本组33例均获得手术切除,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7例,局部切除16例,包括肿瘤楔形切除13例,十二指肠部分切除3例.全组中位生存时间是94个月(55 ~ 13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89%和80%.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与局部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8%和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肿瘤直径(P=0.042)、核分裂象(P =0.003)以及Fletcher分级(P=0.029)与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以外科治疗为主,其手术方式取决于肿瘤所在部位和大小.在满足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对十二指肠间质瘤行局部切除能够获得较好预后.

  • 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赵建军;王杨;吴凡;李鹏;鲁海珍;赵东兵;蔡建强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8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5例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15例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临床诊断主要为超声检查、胃镜检查、上消化道X线造影、腹部CT或核磁共振等,其中11例为胃镜检查发现,3例为超声检查发现,超声内镜穿刺病理诊断明确5例.15例中12例行腹部CT检查,1例行腹部MRI检查.本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十二指肠局部切除2例,内镜下病灶切除4例,全胃切除术1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结论 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内镜和影像诊断为主,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对于G2期和G3期患者可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十二指肠局部切除,对于G1期患者可选择内镜下病灶切除.

  •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俞甲子;王雅平;贝一冰;华鲁纯

    目的 研究术前临床检查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发生Ⅵ区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性切除+中央区淋巴结(CCLN)清扫术的272例cN0PT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检查分为淋巴结转移组(115例)和淋巴结未转移组(157例),应用x2检验、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微灶癌及非微灶乳头状癌CCLN转移率分别为34.9%、48.3%,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x2=10.26,P<0.01)、单侧癌灶部位(x2=13.87,P<0.01)、包膜侵犯(x2=20.19,P<0.01)、单侧多灶性PTC(x2=7.42,P<0.01)及非微灶癌(x2=5.12,P <0.05)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位于甲状腺中部或下极、侵犯包膜、单侧多发癌灶为PTC患者CC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N0 PTC有较高的CCLN转移率,对PTC患者清扫中央区的淋巴结是十分必要的.

  • 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高健;高明;于洋;魏松锋;李小龙;李亦工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间13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患者确诊年龄范围为13 ~ 76岁,中位年龄为45岁,女97例,占74.0%,其中包膜亚型组38例,占29%,非包膜亚型组93例,占71%.与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相比,滤泡亚型患者在超声诊断准确率、冰冻诊断准确率、病灶多中心性、病灶双侧性、淋巴结转移、侧颈淋巴结转移、N分期、M分期、TNM分期、ATA风险和伴发桥本甲状腺炎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滤泡亚型的非包膜组与包膜组之间在肿瘤直径、TSH水平、超声诊断准确率、侵出腺叶、T分期、淋巴结转移、N分期、TNM分期、ATA风险分组及复发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具有与经典型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对于FVPTC的不同亚组应采取对应的治疗方式.

中华普通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4 05 06
1993 03 04 06
1992 01 02 03 04 05
1991 01 02 03 04 06
1990 02 03 04 05 06
1989 01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