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分析一例

    作者:张颖;陈浩;邓建平

    归纳分析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UCB)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治疗预后,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回顾性分析1例PUCB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照文献报告,归纳分析PUCB的诊断治疗特征指标.本报道病例的病检结果为PUCB.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半年后患者膀胱癌复发,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随访2年6个月未复发.PUCB为一种少见的预后不良膀胱恶性肿瘤,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根治性膀胱全切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合并眼眶髓细胞肉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陆晓茜;艾媛;朱易萍;高举

    患儿女,1岁9个月,因发现“右眼球突出1月余、右眼眶后肿块切除术后20余天”收入我科。入院前1个多月患儿因右眼球突出,院外头颅MRI检查发现右侧眼眶下、右侧上颌窦区及左侧中颅窝底肿块影,不伴发热、畏光、视物模糊等。术中发现上颌窦内灰绿色腐肉样新生物,内含骨质样碎渣性新生物,含毛发样物质和牙组织。术后病理检查示恶性肿瘤细胞,免疫组化结果:瘤细胞 CD43(+)、MPO(+)、CD99(部分+)、LCA(-)、desmin(-)、CD56(-)、myogenin(-)、NSE (-)、CD1a(-)、Langerin(-)、Ki67约30%左右,牙齿脱钙未见异常。结合免疫表型结果考虑为:(1)髓细胞肉瘤;(2)畸胎瘤(成熟型)。为进一步诊治入院。入院查体:T 36.2℃,P 102次/min,R 20次/min,BP 80/53 mm Hg,右眼突出,右侧颌下扪及一约1.5 cm×1.5 cm的淋巴结,活动度可,质中,无压痛,皮温不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3.5×109/L,ANC 0.49×109/L,Hb 116 g/L, PLT 187×109/L。AFP 5.2 ng/L。骨髓涂片检查: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髓系原始细胞占51%,胞质内大量颗粒,胞核折叠卷曲,原始细胞 POX染色阳性率78%,考虑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骨髓细胞免疫表型检查结果:CD13(+), CD33(+),CD64(+),MPO(+),CD34(-), CD117(-),CD16(-),CD56(-),CD10(-), CD19(-),CD20(-),CD5(-),CD3(-), CD7(-),CD79a(-)。AML 相关融合基因及FLT-ITD、C-kit/D816V、NPM1、CEBPA等突变基因均阴性。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头颅CT示:扫描层面内右侧上颌窦内软组织影填充,累及鼻中隔,窦壁骨质破坏,左侧上颌窦内少许软组织影,左侧颞窝软组织块影。结合骨髓涂片检查结果,考虑诊断“AML”和“髓细胞肉瘤”。但因手术切除组织中含骨质样碎渣样新生物以及含毛发样物质和牙组织,不能排除畸胎瘤(成熟型)。再次行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查:瘤细胞MPO(弥漫+)、ERG (弥漫核+)、CD34(-)、CD68(PGM1-)、CD25(-)、TRAP(±/-)。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终诊断为:(1)AML;(2)髓细胞肉瘤;(3)畸胎瘤(成熟型)。按照AML 化疗给予DAE 方案诱导化疗(柔红霉素20 mg d1,3,5,阿糖胞苷50 mg d1~3,VP1650 mg d1~5)。化疗d18复查骨髓提示AML 完全缓解。患儿右眼无突出,复查头颅CT 示较之前右上颌窦及左颞窝肿块影有减小,左上颌窦软组织影消失。随即行第二疗程DAE 方案化疗,过程顺利。复查骨髓示AML 完全缓解像。第三次(2014-7-11至2014-7-17)予以MA 方案(米托蒽醌及阿糖胞苷)治疗,现患者一般情况好,继续于我院化疗。

  • 口腔、乳腺及宫颈原发性粒细胞肉瘤一例

    作者:刘小五;李凯

    患者女,46岁,2010年11月进食时感口腔疼痛,于当地医院诊断“口腔溃疡”,给予抗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2010年12月小便后发现便池中有类似脓性黏稠分泌物,偶见淡血丝,未就诊。2011年1月18日于左侧乳房扪及核桃大小的包块,无疼痛。1月25日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行妇检:见宫颈呈菜花状增生,直径为7 cm,行宫颈活检示:考虑宫颈淋巴瘤,建议进一步检查。行乳腺X线检查示左乳包块考虑肿瘤性病变,不排除恶性可能。2011年1月31日患者于我院妇产科就诊,查血常规提示:RBC 3.28×1012/L、WBC 5.22×109/L、N 67.9%、L 24.5%、Hb 111 g/L、PLT 217×109/L。查体:右侧上颚可见一4 cm ×3 cm 大小的溃疡,边缘肿胀隆起,中心凹陷,左乳可触及多个包块,较大的直径约4 cm ×5 cm,质略硬,活动差,右乳未见异常。妇检示:宫颈增大,可见一个约5 cm ×6 cm大小的包块,色暗红,质硬,触之易出血。行左侧乳腺包块切除术,术中剥离出两个约4 cm ×5 cm及2 cm ×2.5 cm的包块,病检示:(左乳)切片内可见瘤细胞弥漫浸润乳腺小叶、间质及周围脂肪组织,镜下改变,结合临床多考虑“B细胞源性恶性淋巴瘤”可能。后将标本送至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支持“淋巴瘤”诊断,但未能具体分型。行阴道镜检查示:宫颈见菜花样增生,质硬,宫颈多点活检不除外淋巴瘤可能。2月10日患者转入血液科,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给予CHOP方案化疗2次,患者口腔溃疡凹陷及周边隆起基本平复,乳腺包块完全消散,宫颈包块较前缩小。4月1日患者乳腺包块标本送金域检验所检查,诊断:(左)乳腺粒细胞肉瘤。免疫组化:瘤细胞CD15(+)、CD43(+)、CD68(±)、MPO (+)、Ki67(4+,80%)、Vimentin(+)、CD45RO 部分(+)、CK (-)、CD2(-)、CD(-)、CD8(-)、CD20(-)、CD56(-)、CD79a (-)、CD99(-)、TDT(-)、TIA (-)、Perforin (-)。溶菌酶(±)。4月7日患者于左髋部出现鸡蛋大小一包块,超声检查示:左髋部见一40 mm ×20 mm ×31 mm大小实性包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结合实验室检查分析,患者“粒细胞肉瘤”诊断明确,先后给予盆腔放疗1次及DA、HA、MA方案反复交替化疗多次,患者口腔凹陷及周边隆起完全平复,乳腺及宫颈肿块消失,左髋部包块缩小,多次行骨髓穿刺检查未见异常。至2012年2月患者因个人原因停止化疗。2012年4月,患者双侧乳房再次出现多个核桃大小的包块,并进行性增大,伴头晕、乏力、食欲缺乏及发热。5月中旬,患者于口腔右上颚出现一1 cm ×3 cm大小的包块,局部牙龈增生显著。5月29日于我院就诊,查体:全身皮肤苍白,可见散在出血点及淤斑,双侧颈部可触及多个2 cm ×2.5 cm的肿大淋巴结。下牙床牙龈及上牙床右侧牙龈显著增生,右上颚可见一1 cm ×3 cm大小的肿块,外观呈紫褐色,质地韧,表面黏膜粗糙呈颗粒状,触之有轻微痛感且易出血。双侧乳房均可触及多个约4 cm ×5 cm大小的包块,质硬,无压痛。左髋关节下方可触及一个约3 cm ×4 cm大小的包块。查血常规示:WBC 22.3×109/L、N 32.7%、L 33.6%、Hb 87 g/L、PLT 10×109/L;白细胞手工分类:原始细胞62%。骨髓穿刺检查示:增生极度活跃,退化细胞少见。粒细胞系统占0.888,原始粒细胞约占0.872,全片约见巨核细胞1个,血小板少见。化学染色:POX(++)。免疫分型:MPO(+)、CD68(-)、CD13(-)、CD14(-)、CD2(-)、CD3(-)、CD7(-)、CD10(-)、CD19(-)、CD20(-)、CD22(-)、CD41(-)、HLA (-) DR (-)。意见:结合免疫分型,诊断急性白血病(倾向髓系)。结合骨髓检查,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诊断明确,拟给予DA方案化疗。后患者放弃治疗自动出院,于6月底死亡。

  • 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刘媛祎;崔可飞;付超

    患者女,63岁,无意发现颈部一包块20余天,无压痛,无心悸、手颤、消瘦等伴随症状,未予治疗,10 d前出现声音嘶哑,至我院行超声检查示:甲状腺左侧叶体积增大,大小56.0 mm×34.0 mm,于中下部深方可见一不均质低回声区,范围78.0 mm×33.5 mm×60.0 mm,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其内可见Ⅰ级血流信号(图1);右侧叶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超声提示:甲状腺左侧叶中下部不均质低回声区(甲状腺癌可能性大)。在我院行左侧颈部肿物穿刺活检提示:(左侧)桥本甲状腺炎,并亚急性甲状腺炎。为进一步治疗入我院甲状腺外科,发病以来,体重无明显下降。查体:左侧甲状腺Ⅲ度肿大,内可触及一大小为70.0 mm×50.0 mm结节,质韧,界清,无压痛,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实验室检查:FT3、FT4、TSH正常,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正常,甲状旁腺素水平稍升高99.63 ng/L。行手术治疗,切除甲状腺左侧叶及峡部,送快速病理诊断:(左侧)符合桥本甲状腺炎,淋巴瘤待排除,待常规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组织病理诊断:(左侧)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性。遂转入我院肿瘤科继续治疗,目前该患者仍在随访中。

  • 异种胰岛移植联合应副免疫抑制剂FK506和LEF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跃南;田素礼;郭欣;吴德全;单世光;齐忠全

    目的:探讨亚治疗剂量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FK506)和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联和应用预防猪对鼠异种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实验分对照组、FK506组、LEF组、FK506+LEF组,每组7只糖尿病大鼠,将分离纯化获得的新鲜成年猪胰岛(adult pigislets,APIs)立即植入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被膜下(20 000IEQ/kg),通过血糖测定、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研究胰岛有功能存活及排斥反应的情况.结果:移植术后四组胰岛有功能存活时间分别为(5.4±1.3d)、(13.7±2.5 d)、(17.3±2.5 d)、(31.7±4.2 d),FK506(2 mg/(kg/d))和LEF(10 mg/(kg/d))组胰岛移植物有功能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FK506+LEF组较单纯用药组效果更好(P<0.01).术后第5 d移植肾脏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显示FK506+LEF组有更多的大量结构完整APIs存活,少有CD4+、CD8+T细胞及ED1+、ED2+巨噬细胞浸润,内分泌组织完整.结论:在猪对鼠异种胰岛移植模型中,亚治疗剂量的FK506和LEF单独和联合应用均明显有效地抑制异种胰岛细胞移植的排斥反应,联合应用效果更佳,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

  • 胰尾部孤立性纤维肿瘤一例

    作者:高世乐;胡宗涛;顾炯;胡勇;王崇

    患者女,43岁。2011年5月因“右上腹痛3 d”入院。疼痛为持续性胀痛,向左侧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10年前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体检: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左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墨菲征阴性,肝脾肋下未及。入院后上腹部增强CT见胰腺尾部一类圆形肿块,42 mm ×39 mm,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持续强化,与胰腺分界欠清,相应胰腺呈“报球征”,脾脏体积稍大,约7个肋单元,腹腔未见明显积液及肿大淋巴结,诊断为胰尾部占位,囊腺癌可能(图1A);胸部平片及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CEA、CA19-9等均未见异常。择日在全麻下行“胰尾+脾切除术”。术中见胰腺尾部实性肿块,大小5 cm ×5 cm,边界较清楚,横结肠系膜根部及后腹膜与肿块粘连,周围明显水肿。手术切除肿块后经快速冷冻病理检查提示为恶性肿瘤(图1B),故将脾脏切除并清扫腹腔干及脾动静脉周围淋巴结。术后病理示(胰尾部)梭形细胞恶性肿瘤,切缘阴性;免疫组化检查示肿瘤细胞 CD34+(图1C)、CD99+、Bcl-2+、SMA+、S-100-、CD117-、EMA-、AE1/AE3-、35βH11-、34βE12-,结合HE图像和免疫组化结果,诊断符合恶性血管外皮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术后随访52个月,患者病情稳定,一般情况良好,腹部CT未见肿瘤复发(图1D)。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人类巨细胞病毒及肠结核感染一例

    作者:娄探奇;陈珠江;石成钢;刘迅

    患者女,47岁.16个月前出现发热、关节痛、精神症状、贫血、蛋白尿、胸腹水、肝损害,抗核抗体(ANA)和ds-DNA阳性及低补体血症,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经用甲泼尼龙(MP)、环磷酰胺、麦考酚酸酯等常规治疗1个月后缓解.以后继续服用麦考酚酸酯和泼尼松.8个月前出现畏寒、发热、无咳嗽.X线胸片示间质性肺炎改变,结核抗体、ANA和ds-DNA阴性.因考虑为"狼疮肺”给予MP冲击和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热退,约3周后复查胸片基本正常.5个月前再次出现发热、咳嗽,1周后出现腹泻,排黄色水样便10~20次/d,视力下降,血巨细胞病毒(CMV)抗体及抗原均阳性,外周血血小板减少,胸片示肺纹理增粗,检查结核有关抗体阴性.给予更昔洛伟治疗,病情逐渐好转,热退,大便转为正常.2个月后血CMV抗体及抗原均转为阴性.3个月前出现排暗红色烂便,约1~4次/d,伴发热、腹胀、腹痛和里急后重,检查结核有关抗体阴性.电子肠镜检查见全结肠黏膜散在充血肿胀,部分隆起明显,形似息肉,病理为中重度炎症伴腺上皮非典型增生.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及加强支持治疗后热退,大便转黄,成形.1个月前再次出现发热38~39℃,胸片呈间质性肺炎改变.因考虑为"狼疮活动”再次用MP冲击治疗,疗效不佳.2周后出现肠穿孔,行手术治疗,术中可见回盲部炎症水肿、坏死,穿孔直径1.5 cm.病理见回盲部肉芽肿性炎症伴干酪样坏死,诊断为结核.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检查找到CMV抗原,考虑合并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术后发热仍不退,术后2周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γ/δ肝脾淋巴瘤一例

    作者:窦艳;吴晓雄;梁浩

    患者男,43岁。因右上腹部肿物7年,发热、消瘦、盗汗3个月于2000年1月入院。体检:T 39.8℃,贫血貌,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右肋下10 cm),脾肿大(1线15 cm,2线17 cm,3线3 cm)。血常规:WBC 0.9×109/L,RBC 2.56×1012/L,Hb 74 g/L,血小板44×109/L。外周血可见一类胞体大、核圆或有凹陷、核大、胞浆丰富的淋巴细胞。骨髓活检:骨髓内可见肿瘤细胞浸润,呈灶样分布,造血细胞增生活跃。肝脏穿刺病理: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检查:Pan-T(+++),CD3(+),CD4(-),CD8(-),CD20(-),CD68(-),Vimentin试验(-)。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为γ/δ肝脾T细胞淋巴瘤。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症状无缓解,遂行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脾红髓大量肿瘤细胞浸润,细胞体积中等偏小,胞浆少,核体积大,核仁不清楚,偶可见较小核仁,染色质疏松,白髓受压萎缩,视野中可见少量浆细胞。术后发热缓解,外周血象恢复。但1个月后再次发热,继以多种方案化疗,疗效欠佳,高热、黄疸、体重减轻呈进行性加重,肝功能损害明显。

  • 甲状腺肉瘤并甲状腺癌一例

    作者:万叔良;郭瑞峰

    患者男,73岁,因甲状腺肉瘤术后2周,颈部肿物6d入院。患者2周前因颈部包块于外院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学报告:肿物大小约3.5cm×2.0cm×1.8cm,包膜尚完整,周围可见正常甲状腺组织,细胞具有明显异形性。病理学诊断:甲状腺右叶平滑肌肉瘤。术后第5天开始放疗1周,局部又出现包块,且增长迅速,即停止放疗而入我院。查体:颈前见6.0cm×4.5cm×3.0cm大小包块,质地中等,无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清,可活动,气管稍偏向左侧,区域淋巴结无肿大。B超:颈部实性包块;无远处转移灶。手术所见:未发现甲状腺右叶及峡部,代之以6.2cm×4.0cm×3.5cm包块,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质地中等,即将包块连同该侧舌骨下肌群、胸锁乳突肌一并切除、清扫区域淋巴结,包块切面呈鱼肉样。术中发现甲状腺左叶有1个 0.6cm×0.6cm×0.6cm大小、质地较硬的结节,将该结节连同大部甲状腺一并切除。术后病理学报告:(1)甲状腺平滑肌肉瘤,(2)甲状腺左叶高分化滤泡性腺癌。免疫组化检查:Vimentin(++),Desmin(++),Myoglobin(-),VG染色呈黄色。术后予阿霉素、三嗪咪唑胺化疗,随访2个月发现颈部再次出现包块,且声音嘶哑,1个月后死亡。 讨论甲状腺原发恶性肿瘤以甲状腺癌多见,甲状腺肉瘤较少见,以恶性淋巴瘤占首位,偶见纤维肉瘤、骨生肉瘤等,平滑肌肉瘤罕见报道。本例甲状腺平滑肌肉瘤对放疗及化疗均不敏感,手术切除效果亦不理想,较快出现复发,预后差。

  • 手术证实胃异位胰腺一例

    作者:许桂祥;周世龙;徐丽;王振旭;彭国辉;薛冰川;薛国亮;许静涌;许准

    患者男,59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3个月”就诊。查体:上腹部深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未触及肿块,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大便潜血(-),肿瘤标志物CA72-4为1.67 U/ml, CA19-9<0.60 U/ml、AFP为2.83 U/ml,CEA为2.85μg/L,发病后曾行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部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中度),活动性(-),肠化(轻度),HP(-),入院后再次给予胃镜检查,结果提示:十二指肠降部、球部黏膜光滑,幽门口圆,开闭正常,胃窦黏膜粗糙,红肿,散在突起糜烂,蠕动正常,胃角弧形,黏膜光滑,胃体小弯侧偏前壁处见一隆起性病变,大小约3.5 cm×3.5 cm,顶端凹陷,表面如常,胃底、贲门、食管黏膜光滑。入院后腹部增强CT(图1)提示:胃小弯侧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2.5 cm×2.2 cm,三期CT值分别约59、93、69 Hu,边缘锐利,界清。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术前考虑胃壁间质瘤。术前讨论决定行剖腹探查和胃壁肿瘤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胃小弯侧胃壁触之约3.0 cm×3.0 cm圆形光滑肿物,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连同小网膜及肿块周围约2.0 cm胃壁切除。术后病理:不规则胃壁组织一块,7.5 cm×5.5 cm×2.0 cm,黏膜中央有一结节状隆起,直径2.6 cm,高1.0 cm,切面黄白色,边界不清,肿物位于黏膜下,部分呈囊性,小弯侧见淋巴结12枚,直径0.3~0.9 cm,切面多为黄白色或粉红色,病理诊断异位胰腺组织,部分区域呈硬化性胰腺炎样改变,少量导管上皮增生明显,胃小弯侧淋巴结12枚均为反应性改变(图2、3)。免疫组化检查提示良性胰腺组织。患者术后第7天切口拆线,进食、排便均良好,出院。随访发现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 IgE明显升高的严重腹腔结核一例误诊分析

    作者:高显华;张卫;楼征;傅传刚

    结核病诊断困难,误诊率高,腹腔结核的诊断尤其如此.我院近期收治了1例严重腹腔结核患者,该患者接受了大量的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并行剖腹探查和常规病理检查,但仍无法明确诊断.遂将病理切片送去结核病专科医院会诊,行多种免疫组化检查后才终诊断为腹腔结核.

  • 淋巴瘤的治疗方案

    作者:申文江

    先弄清楚诊断淋巴瘤的治疗与淋巴瘤的分型、病理诊断有关.弄不清楚分期和病理,就不可能制订一个完整的治疗方案.病理诊断有两方面:活检的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检查.根据瘤细胞的病理,淋巴瘤分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霍奇金是第一个发现和系统报告淋巴瘤的人.

  • 中耳类癌一例

    作者:冯勇;熊雅红;朱鸿;王槐富

    患者女,46岁。因右耳鸣3年伴听力下降1年于1980年7月第一次入院,查体:右耳鼓膜膨出。乳突X线摄片:右侧乳突炎,未见骨质破坏。电测听:右耳气导平均听阈25 dB,骨导正常;左耳正常。入院后行右中耳探查术,术中见鼓室入口处有球形新生物,大小约0.4 cm×0.4 cm×0.4 cm,表面光滑呈紫红色,新生物从砧骨内侧伸延到上鼓室及鼓窦,无侵袭性生长。切除新生物送检,病理检查HE染色(图1)镜下主要由实体小梁状结构、腺样结构及二者过渡区域构成。实体小梁状区域肿瘤细胞呈柱状,核呈卵圆形或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略有偏位,染色质细,核仁不明显;小梁状结构逐渐移行过渡形成腺样结构。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核分裂,未见肿瘤与正常中耳粘膜相连续,未见“器官样”结构,未作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病理诊断“右中耳腺瘤”。患者术后耳鸣无缓解,并有耳溢液。

  • 直肠间质瘤的诊治

    作者:万厚民;李占元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由Mazur于1983年提出的,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认为GIST是原发于胃肠壁cajal细胞或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于细胞的肿瘤,免疫组化多数过度表达CD117和(或)CD34.恶性间质瘤发病多见于35岁以上成年人,但低龄者亦可发病.男女发病机会几乎均等.好发部位依次为胃、小肠、结肠、直肠、其他部位.直肠间质瘤占同期全部间质瘤的5%~10%[1],但仅占直肠恶性肿瘤的0.1%,百万人口年发病率为0.45%[2].直肠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较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近90%的直肠间质瘤距肛缘7 cm以内[3].该病术前明确诊断困难,常需病理学检查特别是免疫组化检查确诊.

  • 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影像学诊断

    作者:冯立民;李国安;马晓欧

    胃恶性淋巴瘤较胃癌少见,发病年龄较轻,预后较好.临床及X线影像与胃癌鉴别甚为困难.我院自1996~2002年间收治20例淋巴瘤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网织细胞肉瘤12例,淋巴肉瘤6例,2例病理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此组病例中有4例被认定为早期淋巴瘤,我们是以日本的LSG分类标准为依据,即淋巴瘤浸润胃壁的粘膜或粘膜下层,而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本组病例术前5例诊断为胃癌.另外两例病理不能肯定,行免疫组化检查后确诊为淋巴瘤.

  • 肢端恶性黑素瘤2例

    作者:王远清

    患者,男,50岁,左足跟黑斑2年.2年前患者发现左足跟部有甲盖大小黑斑,未治疗,皮疹逐渐增大,近1年来病情加重,黑斑明显扩大,近半年出现破溃,伤口不易愈合.体格检查:全身情况可,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脾无肿大,双肾区无叩击痛等.皮肤科情况:左足跟部可见8cm×8cm边界尚清楚的黑色斑片,形态不规则,颜色不均匀,表面粗糙不平,少许黄豆大小结节及小片破溃.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胸片正常,肝脾双肾彩超正常.组织病理:表皮轻度增生肥厚,基底细胞层可见单层排列的黑素细胞,核增大、深染,细胞形态不一,免疫组化检查S100和HMB45均(+).诊断:肢端恶性黑素瘤.治疗:外科手术治疗.

  • 10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研究

    作者:刘明阁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理形态学与免疫组化的抗体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佳诊断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10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患者,均给予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107例患者中,病灶在胃部59例,在小肠13例,肠系膜13例,结肠12例,直肠10例;恶性40例,潜在性恶性31例,良性36例。胃肠道间质肿瘤较常见于50-70岁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多属潜在恶性或者恶性,其组织学形态具有特殊性,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在诊断方面具有显著作用,CD117、CD34在诊断胃肠道是否存在间质瘤方面存在特异性,但不能作为判别良恶性的有效指标。

  • CT诊断胰腺实性-假乳突状瘤1例

    作者:黄华清

    患者,男,59岁。上腹部不适伴饱胀感2月就诊。查体:腹部饱满,右上腹可触及一12.0×13.0cm大小包块,活动欠佳,边界清楚,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尿、胰淀酚酶均正常。腹部超声:右中上腹、肾脏前方可探及一11.0×12.0c m大小的不均匀回声。腹部C T平扫示胰头区见一11.4×8.8×12.0大小囊实性肿块,实性区C T值31H u,(图1),肿块边缘见多发点状钙化,十二指肠受压,与肿块分界不清,主胰管未见明显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肿块实质区中度强化,C T值55H u,静脉期见肿瘤实质部分强化明显,C T值78H u,其内液化坏死区无强化,肝脾未见明显异常及异常强化。CT诊断:胰头部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胰腺实性-假乳突状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肿瘤位于胰头部,形态不规则,有纤维包膜,肿块与十二指肠降部粘连,腹腔各组淋巴结未见肿大。切面呈囊实性,伴有出血、坏死,囊性区内含暗褐色液体。镜检:肿瘤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其中见玻璃样变的纤维血管,有泡沫细胞集聚和胆固醇肉芽肿形成。免疫组化检查:a-At、aAcT、Vim、CD10、NSE均为(+)。术后病理诊断:胰腺头部实性-假乳突状瘤。

  • 15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黄雪珍;吴晖;许磊;陈英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独特亚型.我院自1995年9月至2000年2月间收治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并按文献[1]标准确诊的ALCL共15例,就其临床与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分析如下.

  • 超声诊断双侧乳腺多发恶性淋巴瘤1例

    作者:郑敏;许祥丽;李宏丽

    患者女,45岁,因触及双侧乳腺内多个肿块前来就诊.查体:乳腺肿块活动度尚可,按压时有疼痛,乳腺表面无红肿热痛,无皮肤破溃,无橘皮样改变及乳头内陷.血常规检查正常,尿检阴性,肝肾功能正常.超声检查:于双侧乳腺内可见多个边界不清晰的团状低回声,大者为 4.3 cm×2.7 cm,呈分叶状(图1),部分团块似呈融合状,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较均匀,未见钙化及其他异常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低回声团块内可见较为丰富的血流信号,高流速为35 cm/s.双侧腋窝探测均可见肿大淋巴结回声,呈球形(图2),较大者大小为 1.6 cm×1.3 cm.其他部位未见肿大淋巴结.超声提示:双侧乳腺内多发实性占位性病变(恶性可能性大)并腋窝淋巴结肿大.为明确诊断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报告:双乳淋巴瘤可能性大.为进一步确诊,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光镜下显示:瘤细胞呈片状弥漫性分布,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核染色质颗粒粗,分布不均匀,肿瘤细胞向周围小叶间呈浸润性生长,瘤组织中有"淋巴上皮病变".瘤细胞免疫组化标记CD45、CD20、CD74、CD79a 阳性, 而CD3、CD45RO、CK、EMA 为阴性.病理诊断:双侧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小细胞型,B细胞来源.经骨髓及外周血检查排除全身淋巴瘤或血液病继发浸润乳腺,确定为乳腺原发.

6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