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肠系膜粘液性腺癌一例

    作者:王世黔;龙家全;司雄

    -病例资料男患,52岁,因反复尿痛伴有肉眼血尿半年入院.该病患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同时伴排尿胀痛不适,时有血凝块排出,夜尿3-4次,排尿困难、滴沥,尿痛常伴血尿并自行消失,曾外院就诊,诊断为血尿原因,未予治疗,自行口服中草药,具体不详.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体查:生命体征平稳,专科检查: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侧输尿管走形区无压痛及包块,膀胱区无膨隆及压痛.

  • 30例中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及配合

    作者:黄熙娟

    长期以来,中低位直肠癌手术常采用miles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因该术式在术后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瘘给病人带来极大生理和心理负担.在1997年~1999年对30例中低直肠癌病人施行了保留肛门直肠癌根治术.近期观察疗效令人满意,现将手术配合及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在30例病人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在20~70岁之间平均48.5岁.病理类型:腺癌Ⅰ~Ⅲ级20例,管绒毛腺癌5例,腺瘤恶变2例,粘液腺癌1例,低分化腺癌2例.浸润范围:癌肿侵犯肠腔1/3周以下者10例,2/3周以下者25例,1周者5例.肿瘤部位:肿瘤下缘距肛门5 cm者10例,6~7 cm者20例.采用头低臀高膀胱截石位.切口为下腹正中绕脐切口.

  • B型超声诊断多脏器粘液腺癌1例

    作者:蔡叶萍;高晓军;沈静;臧福波;李海鸥;李峰春;刘天卿

    患者女性,68岁.自四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腹痛,呈持续性胀痛,且阵发性绞痛,恶心、稀便、未呕吐,同时伴发热,高体温38.5℃.体检:腹膨隆,未见肠型、全腹压痛,左腹脐旁触及约10cm×12cm包块、质中、活动度差.超声检查:于腹部稍偏左、胃下方见一12.0cm×6.4cm×6.8cm大小不均质、内以无回声为主并密集点状较强回声包块,无包膜、边界尚清(图1);于左侧腹部见一18.4cm×9.3cm×10.2cm大小不均质混合性包块,内以无回声为主、并密集点状及带状强回声、部分呈网状结构、边界欠清、包膜不完整、形态不规则,位于胰体、尾前方、与脾脏、左肾脏紧邻.脾脏、膈肌之间见1.5cm深的液性网状混合带.仰卧位腹水深5.6cm.正常的子宫形态消失,于子宫位置处见8.3cm×8.5cm×7.3cm大小薄壁不均质混合性包块,内以无回声为主,并见较多细小光点回声.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超声诊断:1.左腹腔多发巨大混合性包块(胰腺多发粘液腺癌);2.盆腔囊实混合性肿物;3.少量腹水.

  • 肺原发粘液腺癌1例

    作者:魏玮;宋焱

    粘液腺癌多见于消化道,原发于肺部的粘液腺癌少见.我院近期发现1例.1 病历简介患者,女,45岁.患慢支、肺气肿两年.咳嗽、咳粘液样痰、气促、活动后呼吸困难渐进性加重半年.近1年体重减轻10kg.曾在外院抗炎、抗结核治疗5个月无效,来我院就医.入院时患者无发热、盗汗、咳血.否认消化系统症状.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廓对称呈桶状,双肺满布干、湿罗音.腹软、无压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肠鸣音正常.余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核菌涂片未查到抗酸杆菌,霉菌培养分离出白色念珠菌,痰涂片未见癌细胞.肿瘤系列:CEA:54.1ng/ml(0~10ng/ml);SF:219.1ng/ml(9~120ng/ml);AFP在正常范围.

    关键词: 肺癌 粘液腺癌
  • FOLFOX和FOLFIRI方案用于大肠黏液腺癌辅助化疗的比较

    作者:刘山;孟令新;张可;秦朝阳;王刚平;孟芹;丁兆军

    目的:探讨FOLFOX及FOLFIRI方案在大肠黏液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0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大肠黏液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应用FOLFIRI方案化疗,对照组应用FOLFOX方案化疗。比较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并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统计分析。结果 FOLFOX组的中位PFS为13个月,FOLFIRI组的中位PFS为18个月。FOLFIRI方案组PFS比FOLFOX方案组PFS长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4, P=0.038)。结论对于大肠黏液腺癌,术后应用FOLFIRI方案化疗比FOLFOX方案可延长PFS。

  • 1例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多学科诊治体会

    作者:蒋来;鞠海星;李德川;应杰儿;朱远;朱利明;刘鲁迎

    一、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44岁,2011年11月8日因“大便不畅2月余”收入院,肛检提示胸膝位7-9点位内膜增厚水肿质硬肿块,指套染血。2011年11月7日肠镜示距肛缘6~8 cm见增殖病灶,累及肠腔约1/2周,易出血。2011年11月14日盆腔MRI 示:直肠下段病灶,直肠癌,骨盆各骨信号不均。肺部增强CT未见明显转移征象。完善相关检查后,2011年11月11日行“Miles术”,术后病理:“带肛门直肠癌根治标本”腺癌II级,部分区域粘液腺癌图像(盘状形),浸润至外膜,“肠旁”淋巴结4/4枚,“血管根部”1/3淋巴结见癌转移。既往体健,不吸烟,家族中无其他肿瘤患者。腹部无明显体征。术后自2011年12月5日行Xelox方案化疗(奥沙利铂200 mg d1+希罗达1.0 g Bid d1~d14),2周期后行盆腔放疗28次(具体剂量不详),结束后继续行4周期Xelox方案,末次化疗时间为2012年5月。后定期复查,2012年9月复查胸部CT示:双肺小结节。未予特殊处理,予密切观察。2012年12月24日行PET-CT提示双肺多发小结节,代谢增高,考虑转移;右锁骨上区、腹膜后、右侧肋隔肌内淋巴结肿大,代谢增高,考虑转移。 CEA 为2.99 ng/ml, CA19-9为23.89 U/ml。

  • 以急性胆管炎起病的十二指肠乳头癌一例

    作者:李东方

    病人,男,47岁.因右上腹疼痛伴后背疼痛一周,黄疸并发高热2 d于1995年7月入院,体格检查:T 39.6℃.急性病容,巩膜轻度黄染,右上腹压痛,胆囊肿大伴触痛,WBC 19.3×109/L、GRA 89%,急诊超声检查提示胆管炎、阻塞黄疸、胆管下端占位、结石.在硬膜外麻醉下剖腹行胆管探查,发现胆囊胀大,胆管外径2 cm,似触及胆总管下端蚕豆大“结石”,切开胆总管见混浊胆汁,以取石钳向远端探查未见结石,进入十二指肠,疑胆石脱落于肠腔,即置入T管.术后12 d、14 d再T管均出现较剧腹痛,经T管行胆道造影,下端不通,疑有占位.于术后20 d在气管内全麻下循原切口再次进腹,触及壶腹处占位约蚕豆大小,打开十二指肠前壁,见乳头增大,约2 cm范围质中偏硬,无法准确判断是上次手术损伤抑或是癌肿,即行乳头局部切除,快速病理检查为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Child法),术后病理报告十二指肠乳头腺癌伴疤痕.切口甲级愈合出院,出院第三天起因胆管炎,吻合口出血反复住院,并因切口及右肝前叶转移癌二次入院手术,病理报告为转移性低分化粘液腺癌.病人于1997年3月因肝右后叶转移灶(3.8 cm×2.9 cm)伴原发性腹膜炎,经腹腔穿刺置管灌洗及大量抗生素联合应用无效,死于感染性休克.

  • 脐尿管癌八例报告

    作者:门光金;王秀云;孙颖浩;许传亮;瞿创予;郑家富;钱松溪

    1983~1998年收治脐尿管癌8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8例。男3例,女5例。年龄30~77岁,平均48岁。病程4~16个月,平均7.5个月。临床症状:间断性肉眼血尿8例,尿频、尿急4例,尿中有粘液或尿液混浊4例,尿痛1例,下腹部坠胀5例,耻骨上肿块6例。8例行B超检查,均见膀胱前壁或顶部与腹壁间非均质性肿块,边缘不规整。7例行CT检查,见肿块从膀胱外向膀胱内挤压并向深层浸润,6例肿瘤内钙化,1例盆腔内囊性肿物伴分隔。1例行MRI检查,见膀胱顶部及腹前壁肿物,边缘尚清晰。7例行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顶部或前壁向膀胱内突起,4例肿瘤中央不规则钙化,3例可见溃疡坏死,按压耻骨联合上方,肿瘤明显突向膀胱腔。2例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肿瘤细胞。术前活检:脐尿管癌4例,膀胱腺癌2例,膀胱炎症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脐尿管癌,其中粘液腺癌5例,腺癌3例。  7例行肿瘤整块节断性切除,其中6例术后辅以卡铂、阿霉素、5-Fu联合化疗,疗程3~6个月,1例术后放疗;另1例因肿瘤广泛转移,无法切除原发灶,取活检后,肿瘤内注入5-Fu 400 mg,顺铂40 mg。  结果 7例获随访。其中1例因未切除病灶,于半年内死亡,3例因肿瘤广泛转移分别于术后1年、3年7个月和4年2个月死亡。现存活3例,其中1例于术后3年因右肺中叶转移行右肺切除术,又于术后5年因盆腔淋巴结转移左肾积水,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加左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讨论 脐尿管癌往往发生在膀胱顶部的肌层内,向上沿膀胱前间隙生长,向下突入膀胱壁,浸润膀胱顶部和前壁。其恶性程度高,术后易复发、转移,故预后差。

  • 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病理改变及Ki-67抗原的表达

    作者:蔡欣然;黄长玉;殷凤峙

    近年来,随着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病例的增多,两者在病因学上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 研究[1-3]表明,肝胆管结石与肝胆管癌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本组通过研究肝 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细胞增殖动力学的改变(Ki-67抗原表达),探 讨肝胆管癌发生与肝胆管结石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1.材料:本组34例肝胆管结石并肝胆管癌,男女之比为1∶1.13,平均年龄50±8岁,平均 患结石病史13±6年;其中23例有胆管手术史,32例有反复胆管感染病史,仅2例无明显临床 表现。肿瘤部位:左肝24例,右肝6例,左右肝均累及4例;组织学类型:管状腺癌21例,乳 头状腺癌8例,粘液腺癌5例;分化程度:高分化22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2例。50例肝胆 管结石症,平均年龄51±9岁,平均病史8±6年;15例非肝胆疾病正常肝内胆管(取材包括肝 叶、段及小胆管)。所有标本均取自我院外科1989~1999年手术切除的肝组织,经常规固 定、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备染。

  • 原发性胃腺癌p53第7外显子基因突变及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曹明智;郭成浩;丁守怡;任晓丹;肖德钢

    本文采用PCR-SSCP(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联合检测p53第7外显子基因突变及p53蛋白表达,分析它们的关系;并对基因突变与胃腺癌浸润转移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作初步探讨。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选择1996~1997年原发性胃腺癌手术切除标本85例。其中男57例,女28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乳头状腺癌12例,管状腺癌39例,粘液腺癌22例,印戒细胞癌12例;分化程度:高分化腺癌11例,中分化腺癌29例,低分化腺癌45例;早期胃腺癌13例,进展期胃腺癌72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者50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35例。术前均未进行过化疗及放疗,另选正常胃粘膜5例作对照。

  • 超选择动脉灌注化疗加胃周血管离断术对晚期胃癌的治疗效果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

    我院1993~1998年采用超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加胃周血管离断术治疗不能切除的晚期胃癌67例,现将随访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本组病例67例,男54例,女13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56.6岁。原发性胃癌61例,胃癌术后复发和残胃癌6例。临床上有上腹痛者52例,食欲减退者48例,体重减轻者41例,有幽门梗阻症状或梗噎感者36例,上腹部可扪及包块者32例,有消化道出血者30例,有癌性腹水者28例。本组病例术前术后均进行“B”超、钡餐、胃镜及CT检查。全组病例均经剖腹探查证实,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并经病理诊断证实腺癌33例,粘液腺癌9例,低分化癌25例。

  • 宫颈微偏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附8例分析

    作者:赵桂玲;尉克珍;成俊芝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82年~1992年治疗的8例宫颈微偏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宫颈腺癌的3.9%,8例患者平均年龄46.8岁,临床症状:稀粘液性白带增多1例,不规则阴道出血4例,以上两种症状兼有3例.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2例,Ⅲ期4例.本组病例均经病理确诊,其中4例行手术+放疗+化疗,1例患者手术+放疗.3例放疗+化疗.随访,3例无瘤生存6~12年,5例存活11~39个月.结论宫颈微偏腺癌扩散早,预后差,早期发现及综合治疗可改善其预后,在临床及病理诊断上应与重度宫颈炎症及腺体增生鉴别.

  • 贲门癌术后早期皮下广泛转移1例

    作者:张坤谋;韩培滋;胡思峰

    病例患者男性,55岁,因胸骨后疼痛伴吞咽阻挡感月余,经钡餐透视诊断为"贲门癌”,于2000年2月25日在全麻下经左胸行贲门癌根治切除、胃食管胸腔内吻合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贲门部,约6×5×4cm,累及食管下段约5cm,侵出浆肌层及食管外层,部分膈肌受累并和胰尾侵润粘连,胃左血管旁淋巴结串珠样增大,直径约0.5~1.5cm,予以切除肿瘤,清除淋巴结,手术顺利.术后病理为低分化粘液腺癌,局部淋巴结查见转移.术后未能及时化疗2月后发现腹部皮下多发结节,并

  • 内镜下记忆合金支架幽门管再造治疗幽门狭窄(附9例报告)

    作者:王曼彤;王宏光;徐晓华

    自1997年2月以来,我们采取放置记忆合金内支架再造通道治疗9例胃窦癌致幽门狭窄患者,效果满意。  临床资料一般情况经胃镜确诊胃窦癌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56 ~75岁,平均67.5岁。其中腺癌5例,粘液腺癌3例,低分化癌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胃胀、中上腹振水音。  操作方法术前72小时禁食,术前10分钟肌注氢溴酸东莨菪碱0.3mg,常规咽部表面麻醉,左侧体位插入胃镜,抽出胃内液体,找出狭窄通道开口,采用烧灼术及探条扩张术扩张狭窄通道直径达1.5cm,将内镜插入十二指肠降部,后退检查扩张后狭窄通道情况满意后,顺内镜管道插入导引钢丝至十二指肠降部,留置钢丝缓慢退出内镜,依狭窄部情况选择相应内支架,支架网管长度要较癌肿狭窄段长1.0~1.5cm,将选好的支架安装入支架置入器内,顺导引钢丝将支架置入器头端送入胃窦癌肿狭窄段,在内镜监视下将内支架缓慢置放于该狭窄段,并在内镜下调整支架位置,见支架膨胀良好,管腔通畅,两端均超出癌肿狭窄段边缘约0.5cm,内镜通过顺利,术毕。  结果 9例中有8例1次放置支架成功,1例支架远端未达到球部,取出后重新放置成功,9例均达到癌肿狭窄部,管道再造,胃内容物排出顺利。置支架后,8例出现中上腹饱胀不适,轻度隐痛,无饥饿感,其中6例症状持续72小时,2例持续1周后自然缓解,1例于放支架后6个月见丝条样肉芽肿组织顺支架管网眼长入管内发生再梗阻,1例癌肿生长堵塞支架近端,经烧灼后再通,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胆汁返流,2例于半年内因癌肿广泛转移死亡,其余7例存活时间均超过1年。

  • Ⅳ期胃癌介入化疗效果观察

    作者:于峰;高正秀;陈祥明

    1995年8月~1999年5月,我们收治Ⅳ期胃癌61例,行动脉导管介入化疗31例,行联合化疗30例,通过比较分析,介入化疗效果较优.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经胃镜检查和病理确认为Ⅳ期胃癌61例,男49例,女12例;年龄34~79岁,平均60岁.随机分为介入化疗组31例,其中腺癌23例,粘液腺癌6例,印戒细胞癌2例;经探查和胃空肠吻合术后16例,肝转移10例,腹腔淋巴结转移5例.联合化疗组30例,其中腺癌25例,粘液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1例;经探查和胃空肠吻合术后14例,肝转移9例,腹腔淋巴结转移6例,肺转移1例.两组中肝转移19例、腹腔淋巴结转移11例均经 B 超和 CT 扫描确诊;肺转移1例,经胸部 CT 扫描确诊.

  • 结肠粘液腺癌的病理学特征及CT影像分析

    作者:付志辉;黄瑾瑜;郭亮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结肠粘液腺癌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方法 比较分析30例结肠粘液腺癌的CT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30例患者均有异常CT征象,其中表现为肠壁增厚的有19例,肠腔内肿块5例,肠腔外肿块6例,周围系膜增厚的有25例,20例病灶出现低密度囊性灶.结论 肠壁增厚,囊性低密度灶及肠外系膜增厚是结肠粘液腺癌的主要CT特点.

  • 吻合器及TME技术在直肠癌前切除术的应用

    作者:王涛;曹雪霞

    1临床资料贵医附院1999年1月至2005年11月直肠癌患者手术情况:AR术353例,APR术119例,Hartmann术35例,Parks术7例,改良Bacon 1例,局部切除术6例,其他74例.男201例,女152例,年龄19~87岁,平均59岁.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7cm 193例,7~11cm 121例,>11cm 39例,切缘距肿瘤下缘距离<2cm 35例,2cm 82例,3cm 132例,4cm 38例,4.1~5.0cm 66例.术后标本病理检查切缘有2例肠管远切端见癌细胞侵润(占0.57%).组织学分类:管状腺癌331例,粘液腺癌18例,类癌2例,平滑肌肉瘤1例,印戒细胞癌1例.Dukes分期:A期102例,B期126例,C期114例,D期11例.所有患者按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术前准备及手术操作原则进行.

  • 胃肠道粘液腺癌MSCT表现对比研究

    作者:黄建;刘莉

    目的:对比分析胃肠道粘液腺癌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粘液腺癌临床及其影像学资料作为研究组,另选择手术病理证实的肠粘液腺癌1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不同部位粘液腺癌影像学特征.结果:胃粘液腺癌一般不形成类圆形软组织肿块(15/15);肿块密度相对均匀,增强扫描呈均匀明显强化(14/15);强化曲线以速升平衡型为主(12/15);肠粘液腺癌多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14/15),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15/15),强化曲线以速升平衡型为主(10/15);不同部位粘液腺癌强化方式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形态学、密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粘液腺癌在形态学及密度方面存在差异;胃粘液腺癌更容易浸润生长,密度相对均匀,不易形成类圆形软组织肿块.

  • 回盲部肿瘤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5例分析

    作者:张云杰;许振国;刘淑娟

    临床工作中,中老年回盲部肿瘤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本院自1980年1月~2000年2月共收治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回盲部肿瘤15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3例,女12例;年龄45~79岁,平均58.5岁.术前均诊为急性阑尾炎,术中诊断为回盲部肿瘤.术后病理检查:腺癌10例,粘液腺癌2例,未分化癌1例,恶性淋巴瘤1例,类癌1例.

  • 胃粘液腺癌149例临床病理学特点

    作者:陶冀;游廉;王锡山

    目的:比较胃粘液腺癌(Mucinous gastric carcinoma,MGC)不同分期的临床病理学差异,探讨影响MGC预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1982年1月~1997年12月收治的MGC患者149例的临床病理及其预后.结果:MGC更易发生浆膜浸润(Ⅲ、Ⅳ期S2+S3:67.5%);浸润性更强(Ⅰ+Ⅱ期T3:6.2%;Ⅲ+Ⅳ期T3:44.4%);中晚期更易腹膜种植(P2+P3:30.7%);中晚期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N1+N2:80.3%);根治性切除率早期明显高于中晚期(P<0.005);Ⅰ+Ⅱ期5年生存率早期明显提高(53.1%),中晚期仅为13.7%,两者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别(P<0.005).结论:不同时期MGC临床生物学行为不尽相同,其预后不良的原因与确诊时病期晚,发生浆膜浸润率、淋巴结转移率、腹膜播散率高和根治性切除率低有关.

104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