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gs@cmaph.org
  • 曾用名: 普外临床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手术治疗25例分析

    作者:李刚;鲍丽萍;姜海;潘伟;张广智;三浦重人

    目的 对早期乳腺癌采用保留乳房的手术治疗配以术后放疗,以探讨其手术适应证和疗效. 方法 对25例早期乳腺癌进行保乳手术并与传统根治术进行比较,保乳手术指征包括:肿瘤直径小cm,腋窝淋巴结N0或N1a肿瘤距乳头距离大于3 cm,手术前乳腺照相排除多发癌灶.手术时肿瘤周围边界至少2 cm(冰冻切片证实),腋窝淋巴结解剖到第2站,术后2周内做放疗.从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观点出发,分析保乳手术的适应证及存在的问题. 结果 两组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4.1个月,保乳手术和传统根治术在5年生存率和复发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结论 早期乳腺癌采用保乳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外科手术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作者:陈璧;贾赤宇;汤朝武;胡大海;丁国斌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性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移植至裸鼠皮下的人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方法 将烧伤患者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移植到裸鼠背部皮下,动物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bFGF组、胶原酶组、bFGF+胶原酶组和玻璃酸钠组.瘢痕块移植后2周分别用上述不同药物局部注射至瘢痕内共3次,每次间d,后观察疤痕大小、硬度的变化,第1次注射药物后3周活检作组织学检查. 结果 bFGF组瘢痕缩至原瘢痕大小的1/2~1/3且软,能使粗大密集的胶原束变松散成团,其结构大部分消失.bFGF+胶原酶组所移植的瘢痕组织块有2/3消失. 结论 增生性瘢痕局部应用bFGF可以降解瘢痕胶原,瘢痕中粗大的胶原束结构大部分消失.

  • 磁激活细胞分选技术用于结直肠癌外周血癌细胞富集的研究

    作者:彭志海;张放;凌云;裘国强

    目的 用磁激活细胞分选技术富集并定量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循环中的癌细胞. 方法 术前抽取21例结直肠癌患者和9例对照者的外周血样,标记带磁珠的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抗体,经磁柱富集CK+上皮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含量. 结果 在未经富集的标本中均未发现 CK+CD45-细胞;在经富集的标本中其含量在对照组与患者组间(P<0.01)以及Dukes A-B期与Dukes C-D期患者间(P<0.01)均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 本方法 能有效地富集上皮来源细胞; CK+CD45-细胞能反映外周组织中肿瘤细胞情况;其与恶性肿瘤的存在、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 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胆道损伤的作用

    作者:李立波;蔡秀军;李君达;牟一平;王先法;王跃东;袁晓明;魏琪;Finley RK

    目的 评估术中胆道造影(IOC)在早期发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胆道损伤的作用. 方法 回顾分析31例LC术后胆道损伤的部位、机理、诊断时间、治疗方法 及结果 ,并对是否行IOC 进行评估. 结果 胆道错认引起胆道损伤共19例,其中12例IOC显示胆道错认,致胆道部分切开损伤,腹腔镜下行Ⅰ期修复或开腹修复、T管引流,但无并发症;19例中3例IOC误读及4例未行IOC患者中发生迷走胆管损伤2例,胆总管完全离断1例,胆总管完全离断合并胆道缺损2例.本组有2例损伤发生于IOC后. 结论 行IOC并正确阅读可及时发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错认所致的胆道损伤,从而防止随之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微小转移

    作者:刘宁;张伟;郝希山;李强;王洪平;金玉生;刘毅;曲平;李茉;邵永孚

    目的 探讨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扩增乳腺组织特异性基因hMAM mRNA作为检测乳腺癌血行微小转移方法 的可能性. 方法 利用逆转录RT-PCR检测hMAM mRNA在乳腺癌细胞系SKBR3的表达,将FQ-PCR与普通PCR的敏感性进行比较,并利用FQ-PCR对乳腺癌等不同病种患者101例及健康志愿者31例的外周血进行检测,分析hMAM m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 结果 普通巢式PCR扩增hMAM mRNA在106个白细胞中可检测出1个SKBR3细胞,而巢式FQ-PCR可在107个白细胞中可检测出1个SKBR3细胞,63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19例hMAM mRNA阳性(阳性率30%),随肿瘤分期进展阳性率增高.其他病种患者外周血中均阴性,而31例健康献血员中有1例阳性. 结论 巢式FQ-PCR是检测乳腺癌微小转移的敏感方法.

  • 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方法测定分流和断流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及其临床价值

    作者:高杰;朱继业;冷希圣;李澍;彭吉润;王福顺;栗光明;杜如昱

    目的 比较放射性核素显像测定分流、断流术前后门体分流指数和实测门静脉压力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法测定15例分流术和20例断流术前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门静脉压力(H/L-PVP),并与术中和术后的实测门静脉压力(PVP)相比较. 结果 本组35例手术中实测PVP值为(37±4)cmH2O,与术前经H/L-PVP公式推算值(36±4)cmH2O非常接近(r=0.81,P<0.01).15例行分流手术的患者手术前后H/L-PVP变化不大,而分流术后实测得PVP(28±3) cm H2O则较分流前的(37±5) cm H2O显著降低(P<0.05);20例行断流术的患者术后H/L-PVP平均下降较多,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断流术后测得PVP数据较分散(P>0.05). 结论 H/L-PVP可以真实反映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的门静脉压力,但对推测分流和断流术后门静脉压力的准确性欠佳.

  • 十二指肠损伤40例诊断与治疗体会

    作者:李俊东;蒯汉增;高扬

    我院1990~1999年间共收治十二指肠损伤患者40例,现将诊断与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5~56岁,平均32岁.闭合性损伤38例,开放性损伤2例.临床情况见表1.合并肝、脾、肾、胃、小肠、结肠、胰、颅脑和肺等脏器损伤32例,失血性休克12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6例伴会阴、肩背部疼痛,呕吐血性液者10例.35例有明显腹膜刺激征.腹穿阳性36例,其中6例抽出胆汁样物.X线检查腰大肌模糊,腹膜后出现气泡5例,膈下有游离气体13例.

  • p15和p16表达与胃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陈广斌;肖鹏;白骏恒;马雪平

    本研究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胃癌及其转移淋巴结中p15和p16的表达水平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探讨2者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采用我院1997年3月至1998年2月收治并经病理学证实的46例胃癌患者,其中男35例、女11例,平均年龄54岁(33~71岁).本组共取标本255份,其中原发癌46份,可疑淋巴结209份,经病理学证实有癌转移69份.本组的PTNM分期:Ⅰ期10例、Ⅱ期12例、Ⅲ期15例、Ⅳ期9例.本组分为转移组29例,未转移组17例.2.方法:根据SP免疫组化染色程序说明进行实验.将染色结果分为:阴性(-),<25%的细胞着色;弱阳性(+),25%~50%的细胞着色;阳性(++),50%~70%的细胞着色;强阳性(+++),>70%的细胞着色.连续观察10个高倍视野,以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超过25%作为组织阳性的诊断标准.

  • 临床及B超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朱再生;张心男;周一波;王先道;刘江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定群调查试验,探讨临床及B超与肠套叠诊断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1996年1月~1999年8月间我院疑诊为小儿肠套叠病例163例,其中男106例、女57例;年龄3个月~6岁.临床表现:腹痛或哭闹不安149例,呕吐134例,果酱样血便24例,腹部可触及肿块50例,肛门指诊有血便49例.腹痛、呕吐、腹块同时存在者12例.2.诊断方法及步骤:本组163例先行B超检查(B超诊断肠套叠的指征:见到腹块,横断面上为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纵切面上为套筒或假肾征.有此超声图像者确诊为阳性,其他均为阴性).阳性者62例,均行空气灌肠,证实有肠套叠57例(整复成功51例,失败6例);无肠套叠5例,再次复查B超均未见套叠肿块,留院观察12~24 h.阴性者101例,不愿空气灌肠者36例,留观24 h未见异常;65例为了排除诊断或B超不能确定者行空气灌肠,发现有肠套叠3例(整复成功2例,失败1例);无肠套叠62例,留观8~12 h均未见异常.

  • 腹膜后淋巴管囊肿一例

    作者:周晓武;王石林;欧阳筥玺;卫杰

    患者男性,72岁,因左腰区疼痛、血尿3h收住泌尿外科.体检:左肾区叩击痛阳性.B超:右肾下部见1个10.6cm×12.1cm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CT报告:右肾中下部内侧前下方见1个11.7cm×12.3cm×10cm囊肿,增强后未见强化,右肾向外后移位.静脉肾盂造影:右肾部分肾盏扩张,左肾见双肾盂.逆行右肾造影:右肾盂、肾盏明显扩张,右输尿管上段受压移位.囊肿穿刺造影:于胸12~腰3椎体右侧见一类圆形阴影,充盈造影剂,右肾、输尿管未显影.穿刺液检查:白色、混浊,比重1.039,李凡他试验阳性,总细胞9.8×109/L,白细胞0.12×109/L,单核0.99,乳糜试验阳性.转普外科手术.探查见囊肿位于右肾前下方,右肾盂及输尿管上段受压,有完整包膜,底位于下腔静脉后方,充满乳白色液体800ml.病理报告:囊肿,壁菲薄、单房,积乳白色液体.镜检:囊壁由纤维组织构成,内衬单层扁平上皮,无平滑肌, 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病理诊断:淋巴管囊肿.手术切除,痊愈出院.

  • 隐睾伴肠梗阻二例

    作者:胡士杰;丁守成

    隐睾伴肠梗阻在临床上少见,我院近期收治2例,报告如下.  例1 男性,56岁.主因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1d入院.查体:腹胀,无肠型,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未触及包块,可闻及气过水声.腹平片示"左上腹"孤立的气液平面.急诊入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患者左中下侧腹壁有一2cm×1.5cm×1cm的肿物,空回肠交界处肠管在其表面粘连,肠绊套入粘连带形成内疝,致肠梗阻.术后切口愈合良好,胃肠功能恢复.术后肿物病理诊断为睾丸及附睾组织.  例1 男性,36岁.主因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1d入院.查体:腹胀,无肠型,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移动性浊音(+)全腹未触及包块,未闻及高调肠鸣及气过水声.腹平片示"孤立的气液平面及肠绊",于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回肠有一粘连带与左侧腹壁内环口一2cm×2cm×1cm肿物,肠绊套入粘连带形成内疝,致肠梗阻.肿物病理为睾丸及附睾组织.

  • 巨大壁外型直肠平滑肌肉瘤二例误诊迟治分析

    作者:郭澎;颜廷忠;张维平;房志明;孙军席

    例1 男性,46岁,主因阵发性下腹疼痛伴大便困难10个月加重3d入院.查体:腹部软,下腹膨隆,有压痛,耻骨联合右侧可触及1个8cm×5cm×5cm包块,边界清,质韧,稍活动; 直肠指诊:直肠前壁饱满,有轻度触痛,指套无血迹.MRI报告:盆腔内膀胱后上方乙状结肠间有1个巨大软组织肿块,伴液化出血,诊断为腹膜后平滑肌肉瘤.X线钡剂灌肠显示乙状结肠有受压推移改变.术前诊断:盆腔平滑肌肉瘤.行剖腹探查术发现腹腔内有陈旧性血液及血凝块,盆腔内有1个20cm×20cm×15cm大小的肿块,位于直肠膀胱窝内,与小肠粘连,肿块有薄包膜,位于直肠中段右前壁并侵犯膀胱后壁,肿瘤中心坏死,肿瘤组织呈鱼肉样改变.扇形切除小肠20cm行端端吻合,分离肿块与直肠、膀胱间粘连,将肿块切除.术后经腹腔引流管注入顺铂进行腹腔化疗,康复出院.术后病理诊断:盆腔高分化平滑肌肉瘤.患者18个月后肿瘤复发,CT及MRI显示直肠中段有1个6cm×5cm×5cm 大小的肿块,再次手术于直肠右侧壁可触及8cm×5cm×6cm大小肿块,呈暗红色,质韧,表面光滑, 包膜完整,活动,肿块位于直肠右侧壁,距肛缘8cm,行肿瘤直肠前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病理报告同前,术后随访28个月,无肿瘤复发征象.

  • 腹膜后异位脑膜瘤切除一例

    作者:李泮泉;付蔚华;薛东波;林乐岷;孙海军;宋德华

    患者男,30岁,左腰部酸胀2年,左上腹肿块10d,以"腹膜后肿瘤"入院.体检:左上腹有一直径约8cm球形肿块,表面光滑、质韧、无触痛.腹部B超:腹膜后实性占位,探及9.1cm×6.1cm的等回声、轮廓规整,左输尿管受压、上端扩张、内径为1.2cm,左肾Ⅱ度积水.腹部CT示:腹膜后主动脉左侧、腰大肌前方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影大小约6.8cm×7.3cm×9.0cm,主动脉受压向前移位,左侧上段输尿管及左肾盂扩张.双肾排泄性尿路造影:左肾盂扩张,左输尿管上段扩张,下段未显影.术中所见:腹膜后左侧肿块,约7.5cm×6.5cm×9.0cm,与腹主动脉及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处融合固定,左输尿管中段被肿瘤向外侧顶起.术中先行游离、松解左输尿管,再沿瘤体与腰大肌间的空隙游离肿瘤的底部,后在距瘤体2cm处钳闭腹主动脉及左、右髂总动脉,将肿瘤及其间血管一并切除并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2d患者恢复正常饮食,术后连续5d给予肌注肝素50μg、每日2次,第6天起给予口服华法令3mg/d,第9天患者拆线出院.病理结果:腹膜后异位脑膜瘤.术后随访1年,经B超、CT检查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患者饮食及排便良好、体重增加5kg.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四例

    作者:黄刚;马曾辰;钦伦秀;汤钊猷

    本组共4例,女3例,男1例,年龄37~52岁,平均46岁.2例因右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就诊,1例体检发现,1例偶然发现.肿瘤位于肝右叶3例,肝左叶1例,其中1例靠近肝门,直径2cm~10cm,病程13d至5年.1例有血吸虫病史,均无肝炎病史,无长期口服避孕药史,实验室检查均正常.B-US 4例,肿瘤呈高回声光团2例,界清3例,回声不均匀2例,其中1例内部呈网状结构.彩色Doppler超声3例,肿瘤血供丰富,均测及动脉血流频谱,阻力指数RI 0.4~0.5,1例同时见静脉血流.增强后血流明显增多.CT 4例,平扫肿块呈低密度影3例,不均匀2例,界清3例,内见软组织影2例,脂肪成分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低密度影3例.MRI 2例,平扫肿块呈短T1(不均匀1例),长T2信号,T1加权像低于肝实质信号,周边见脂肪信号,T2加权像肿块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后短T1变成长T1,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脂肪信号区亦强化.99mTc-PMT 2例,1例诊断肝血管瘤,另1例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手术:均为单发,1例肿瘤巨大者(10cm×9cm×7cm)向肝表面突出,与膈肌广泛粘连,余均位于肝实质内,2例行右肝部分切除,1例行右肝大部切除(肿瘤巨大者),1例行肝左外叶切除.切面呈灰黄色、红褐色等.包膜完整1例,无包膜1例.病检肿瘤由脂肪细胞、血管及平滑肌细胞组成,伴出血者3例.免疫组化HMB-45(+).

  • 脾动脉瘤的外科诊治现状

    作者:代文杰;姜洪池

    脾动脉瘤是常见的内脏动脉瘤,约占内脏动脉瘤的60%.脾动脉瘤发生率报道各异,由常规尸检中的0.098%至60岁以上老年人中的10.4%不等\[1\].一、病因脾动脉瘤发病年龄14~88岁,集中于40~60岁,女性发病率明显偏高\[1\].60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血管病变、全身性疾病和局部因素等均可影响脾动脉瘤的发生和发展.1.动脉硬化:脾动脉粥样硬化是脾外脾动脉瘤多见的病因,60%~99%的患者中发现此类改变,但是发生于脾实质内的动脉瘤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无关.

  • 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6例分析

    作者:王爱林;刘丽;刘军;陈国俊

    我院于1999年2月至2001年12月,对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了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53~80岁,平均年龄67岁.经血管造影证实,髂总动脉闭塞11例,髂外动脉闭塞3例,股总动脉闭塞13例,股浅动脉闭塞9例.2.手术方法:12例采用穿刺方法,24例采用动脉切开方法插入闭塞的动脉.为防止发生血管穿孔,应在导引导丝的指引下和血管造影监测下缓慢推进消融导管.当超声导管尖端抵达斑块和血栓处,通过超声发射器向导管尖端释放高能低频超声能量,1次释放时间为30~60 s,间歇30 s,超声消融总时间4~12 min.释放能量期间轻柔地前后移动消融导管,以增加消融效果.血管内超声消融设备为美国Acolysis产品.导管总长度为120~140 cm,消融探头直径为1.6~2.2 mm,超声频率为45 kHz,释放能量为(24~45) Watts.超声消融过程中数次抽吸局部动脉血,高倍镜下测量斑块大直径.术中应用尿激酶(30~50)万单位,肝素3 000 单位,术后按(600~800) U/h持续静脉滴注肝素2周.

  • 乳管内隆起性病变的乳管内视镜下特征和分型

    作者:王颀;张安秦;施军涛;许娟;葛午平;李晓伟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三大症状之一,以往针对乳头溢液病因的检查方法主要有溢液细胞涂片检查、选择性乳管造影及B超,但它们的诊断率均不高[1,2].我院采用纤维乳管内视镜(FDS),对乳管内隆起性病变进行诊断,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998年10月至1999年4月在我院接受FDS检查的乳头溢液患者155例,其中乳管内隆起性病变63例(40.6%),年龄21~68岁,平均43.6岁;溢液时间1~98个月,平均25个月.术中对怀疑有肿瘤病变者行冲洗液涂片检查,60例患者检查后接受了手术治疗,余3例拒绝手术.检查后给以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

  • 大肠癌术后腹腔化疗期腹腔灌洗液癌胚抗原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正选;刘冬萍;苏健;戴绍文

    本组对108例大肠癌术后患者于腹腔化疗期间连续测定腹腔灌洗液癌胚抗原(CEA)及血清CEA,研究腹腔灌洗液CEA在大肠癌术后早期局部和腹膜隐匿性复发及肝脏微转移时的临床意义,为早期局部和腹膜隐匿性复发及肝脏微转移后的有效治疗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临床资料1.对象: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大肠癌患者108例.男65例,女43例,年龄26~80岁,中位年龄51岁.术前无明显手术禁忌证,无肝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均行根治性手术,术后常规行腹腔化疗(FDM方案).2.方法:对每个患者分别实施腹腔化疗的时间为术中,术后1周,术后1~6个月时每月、术后半年后每 3个月至术后2年,化疗前分别测定腹腔灌洗液及血清CEA的浓度.腹腔灌洗液通过腹腔置管或套管针行腹腔穿刺,按20 ml/kg[1]蒸馏水注入腹腔,嘱患者多方向改变体位,使灌洗液均匀分布于腹腔,然后回抽腹腔灌洗液5 ml测定CEA.CEA测定采用放免方法(药盒由天津九鼎生物制剂研究所提供),CEA值以ng/ml表示,血清CEA正常参考值为15 ng/ml.

  • 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汪忠镐

    在纪念Charles Dubost开创性的工作50周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和移植手术在全球得到推广,数以百万计的患者得到了治疗,且在近10余年中进入了微创外科的新时期.常规手术治疗死亡率已降到5%以下,50年间实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飞跃,但主动脉夹层性病变却迥然不同.近20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诊断该病已无问题;但对其基本概念,尤其是如何治疗问题,即便在医学界的了解也并不充分,而如何根治此病则又是未解决的问题.

  • 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在血管外科疾病53例中的应用

    作者:陈忠;吴庆华;唐小斌;刘晖;杨宝钟;邓鸿儒;韩延民;罗小云

    目的 探讨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在血管外科疾病中应用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8年间行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锁骨下动脉闭塞46例;锁骨下动脉瘤3例;锁骨下动脉创伤4例.仅有肢体缺血症状的33例;同时伴有锁骨下动脉窃血症状的18例.2例真性动脉瘤患者无缺血和窃血症状. 结果 53例患者术后上肢缺血及锁骨下动脉窃血症状消失,动脉瘤得以根治,患肢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双侧肱动脉压力差均小于或等于10 mm Hg.无任何手术并发症发生.治愈率为100%.39例得到术后随访,随访率为74%,平均随访时间3年3个月.所有转流人工血管均通畅良好. 结论 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是一种方法 简单易行、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术式,特别适合于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年老、体弱或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难以显露、分离的患者.

  • 下肢静脉曲张伴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手术方法的探讨

    作者:赵军;董国祥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伴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方式. 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0年11月至2000年6月间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4)级患者189人,245条肢体.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33条肢体和对照组112条肢体,所有患者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电凝术,试验组同时行股浅静脉戴戒术. 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随访率为87%,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9年2个月,平均4年;两组术后的复发率均为3.3%,症状及体征有极大的改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结论 下肢静脉曲张伴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单独进行浅静脉的高位结扎剥脱术即能达到满意的结果 ,并不一定要同时进行深静脉瓣膜的处理.

  • 布加综合征继发下腔静脉血栓的诊治

    作者:李晓强;吴允明;周为民;余朝文;聂中林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继发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 . 方法 本组31例,均做术前造影,彩超检查28例,28例行根治术并取栓. 结果 造影发现血栓24例,彩超发现25例,手术无死亡及急性肺动脉栓塞,随访6个月~80个月,复发3例. 结论 造影对附着于侧壁或大块的血栓诊断确切,对前后壁或漂浮的血栓易漏诊.在治疗中,新鲜或漂浮的血栓在切开IVC后多被血流冲出,附壁血栓可采用球囊导管拖栓或手法取出.

  • 脊髓急性缺血后功能障碍的保护

    作者:叶炜;管珩;陈奇;李拥军

    目的 采用脊髓间断缺血和缺血预处理2种干预方法 ,评估2种缺血预处理方式对脊髓的保护作用并对脊髓缺血时的生理、生化改变进行研究. 方法 在兔的腹主动脉肾下段阻断主动脉,建立脊髓缺血模型.25只兔子随机分为3组,持续缺血组(10只)阻断40 min;间断缺血组(9只)将40min阻断时间分为2次,每次20min,中间间隔15 min;缺血预处理组(6只)先给予阻断3次,每次5 min,间隔5 min,之后连续夹闭40 min.手术后分别于1、6、12、24 h按照Tarlov分级标准观察下肢肌力,并于术后24 h抽取脑脊液、解剖取得腰段脊髓.测定脑脊液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含量,用TBA比色法测定脊髓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尼氏染色观察腰段脊髓神经元细胞受损情况. 结果 2个干预组的术后肌力恢复均好于持续缺血组24 h后间断缺血组(3.4±1.0)级,缺血预处理组(3.5±0.8)级,持续缺血组(1.3±1.4)级,P值均<0.05;病理:神经元损害分别为(18±10)%,(21±10)%,(46±16)%,P值均<0.05;脊髓组织MDA预处理组(176±22) nmol/g低于持续缺血组(252±47) nmol/g,P<0.01. 结论 间断缺血和缺血预处理均可减轻脊髓缺血后的功能受损情况,缺血预处理可减少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损害.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30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栗力;董双忠;崔若昱;周宁;杜心平

    目的 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改善大脑循环并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方法 1995年12月至2000年12月对经核磁血管成像(MRA)筛选的30例颈动脉狭窄度超过50%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所有病例均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阻断颈动脉前,测定残端指数(SI).对于先前有严重脑功能障碍者,对侧颈动脉闭塞者及SI<40者使用颈动脉临时转流术. 结果 随访3~36个月,97%(29/30)患者术后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30死于肺部感染、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结论 对于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有效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 腔内血管技术用于治疗布加综合征15例分析

    作者:徐斌;周颖奇;王振堂;叶华;曹贵松;景在平;仲剑平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BCS)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 方法 在15例BCS患者中,应用PTA使闭塞或严重狭窄的下腔静脉成功再通后,13例同时置入血管内支架,4例肝静脉完全闭塞者在介入再通下腔静脉后1周内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间人工血管"H"型分流术. 结果 在腔内介入治疗后,本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心功能不全,分流患者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2~42个月,除1例支架远端有部分再狭窄外,所有血管支架均通畅、无移位,分流血管无血栓形成,门体静脉高压症状明显缓解. 结论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BCS首选治疗方法 .

  • 联合腔肠房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布加综合征14例体会

    作者:张小明;汪忠镐;王仕华

    目的 探讨联合腔肠房人工血管转流术在中青年患者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致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回流障碍型布加综合征的应用. 方法 本组14例,平均年龄28.6岁.均为肝段或长段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致肝静脉出口阻塞,其中12例下腔静脉完全阻塞,2例为肝段下腔静脉严重狭窄.采用3种腔肠房人工血管转流术,分别应用11例,1例和2例. 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时间4~52个月,平均24个月.方法 (1)术后2例人工血管血栓形成,1例后改行腹膜腔颈内静脉腹水转流术;另1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死亡.随访期死亡率为7%.总人工血管通畅率为86%,而腔房人工血管的通畅率为93%.本组患者门静脉压力下降范围为5~26cmH2O,平均下降15.5 cm H2O,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 对于下腔静脉长段血栓致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回流障碍的中青年患者,联合腔肠房人工血管转流术不失为一种能同时缓解门脉和下腔静脉高压的手术方法 .其远期通畅率尚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 急性动脉阻塞导致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17例的治疗

    作者:杨德华;胡海地;段志泉;张强

    目的 总结急性动脉阻塞致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myonephropathic-metabolic syndrome, MNMS) 的诊治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1年3月由急性动脉阻塞导致的MNMS 1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5例存活,6例死于高钾血症引起的心搏骤停,6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acute renal failure, ARF)为首发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死亡率71%,截肢率41%. 结论 急性动脉阻塞尽快重建血流、骨筋膜室综合征尽早行筋膜室切开术及坏疽肢体尽早截肢是预防和治疗MNMS的关键.早期大量补液、应用碱性药物可预防ARF,ARF者早期行血液透析是治疗MNMS的重要措施.

  • 手术缝线携载反义基因预防血管吻合口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曲乐丰;景在平;曹贵松;仲剑平

    目的 探讨预防血管吻合口内膜增生的新方法 ,了解手术缝线携载反义基因对吻合口内膜增生的影响. 方法 用分别浸泡过反义、正义及错配c-myc基因溶液的保护薇乔缝线行兔颈外静脉间置于同侧颈总动脉的血管吻合.实验动物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反义组、正义组和错配组,每组6只.4周后血管造影观察吻合口通畅情况,同时取材制片显微镜下观察其内膜增生情况,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其内膜、中膜厚度及两者比值;内膜、中膜面积及两者比值. 结果 所有吻合口通畅,未见闭塞、扩张或动脉瘤.反义组的内膜厚度、内膜/中膜厚度比值及内膜面积、内膜/中膜面积比值较其他组均低(P<0.05);其他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各组间的中膜厚度及中膜面积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结论 用浸泡过反义c-myc溶液的保护薇乔缝线进行血管吻合,能有效地抑制血管吻合口内膜增生.

  • 化学性腰交感神经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董国祥;赵军;栾景源

    目的 总结化学性腰交感神经切除术(CLS)的临床效果. 方法 按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的方法 穿刺2针后,经X线拍片定位证实穿刺针尖位于腰2、3椎体前外侧后,分别注射6.7%石碳酸(或无水酒精)3ml后拔出穿刺针. 结果 10年来共施行CLS 36例.其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例,雷诺病4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1例.其中16例平均踝肱指数0.47.CLS后疼痛缓解者29例(81%),患肢转暖者27例(75%).CLS术后踝肱比0~1.3,平均0.58,CLS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CLS后下肢神经痛3例(8%).随访32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9年,在随访的患者中,CLS后有效的26例中,24例仍维持CLS时的效果,2例加重而截肢. 结论 CLS是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对于不可能采用其它方法 治疗或治疗后效果不好的下肢缺血性疾病均可采用CLS治疗.

  • 反复肢体动脉栓塞35例的治疗经验

    作者:吴庆华;吴章敏;陈忠;杨宝钟;邓洪儒

    目的 提高对肢体动脉栓塞疾病复发特性的认识,探讨治疗的针对性以及提高疗效的方法 . 方法 将1984年12月至1997年12月间收治的反复肢体动脉栓塞病例35例,作为研究组;将同期因动脉栓塞而首次住院治疗的病例248 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痊愈率、死亡率、截肢率分别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结果 本组反复动脉栓塞者占同期动脉栓塞患者总人数的12.4%,22例(63%)发生于前次动脉栓塞治疗后的1年内.其中2次栓塞者32例,3次栓塞者3 例,痊愈率54.3%,死亡率22.9%,截肢率2.9%.对照组分别为72.6%,10.1%,14.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反复肢体动脉栓塞具有一定发病率,1年内发病者居多;总体临床疗效较差,心肺功能不全和脑血管意外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病因治疗是必要及必需的;加强抗凝治疗对减少再栓塞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69例分析

    作者:汪忠镐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方法 和生物学特性. 方法 复习了69例78个颈动脉体瘤的诊治.方法 包括瘤体剥脱、与颈外动脉同时切除、与颈总动脉整块切除加颈动脉对端吻合或间置移植或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对端吻合、与颈总动脉整块切除和以改进的方法 重建颈动脉和早年的整块切除和颈动脉结扎. 结果 手术死亡率3%.术后偏瘫1例,Horner综合征9例,舌咽和迷走神经麻痹9例,舌下神经麻痹5例,面神经下颌枝麻痹1例.在1~18年(平均5年)随访时56例存活.家族性病变占7%,双侧病变13%,恶性变10%,内分泌倾向者3%. 结论 根据病情提出5种保留颈动脉完整性的切除方法,包括将远侧吻合口作在瘤体的横段面上,然后行残余瘤体切除.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稿约

    作者:

    关键词: 普通外科
中华普通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4 05 06
1993 03 04 06
1992 01 02 03 04 05
1991 01 02 03 04 06
1990 02 03 04 05 06
1989 01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