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

    作者:王洪伟;周跃;李长青;赵卫东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及临床应用对经皮跨伤椎四钉内固定(万向钉固定)与开放手术四钉内固定(单向钉固定)进行比较。方法取12具新鲜冰冻小牛腰椎标本L1~L5节段,随机分为单向钉固定组与万向钉固定组。制备腰椎前中柱损伤模型,比较两组在模型上的运动范围。分别应用Sextant经皮跨伤椎四钉内固定与开放跨伤椎四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功能损伤的胸腰椎骨折25例和35例,观察其中随访超过12个月的11例和18例的即时复位效果、矫正度丢失情况。结果 (1)生物力学试验:万向钉固定组在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均大于单向钉固定组,其中在前屈、后伸方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向钉固定组在前屈、后伸、侧屈方向上的稳定性较完整标本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万向钉固定组在前屈、后伸方向上的稳定性与完整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临床应用:两组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矢状位Cobb角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经皮跨伤椎四钉内固定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9.9%±5.1%)大于开放跨伤椎四钉内固定组(5.3%±6.8%)。结论应用Sextant系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须神经减压的胸腰椎骨折较开放手术创伤小,但随访中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明显。生物力学试验显示其在前屈、后伸运动方向上的强度较弱。

  •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体增强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作者:曾至立;程黎明;高生;钱列;贾永伟;于研;王建杰;曾诚;高峰;蒋荣辉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体增强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11月至2009年9月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自固化硫酸钙骨水泥椎体增强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39~60岁,平均47.3岁。术后评估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内固定失败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 随访14~37个月,平均19个月。无内固定失败。16例术前神经功能部分损害者12例完全恢复,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自固化硫酸钙平均于术后3个月开始吸收,椎体骨折术后5个月内愈合。伤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55.40%±9.79%恢复至术后85.46%±6.56%,终维持在82.35%±7.48%;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22.45°±7.74°恢复至术后6.86°±5.27°,终维持在9.66°±5.88°。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平均1.2,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平均20.4。结论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自固化硫酸钙骨水泥椎体增强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简便,能有效防止椎体高度丢失及进行性后凸畸形。

  • 射频消融辅助椎体次全切除术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

    作者:王国文;韩秀鑫;马育林;多健;杨吉龙;廖志超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辅助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脊柱转移瘤患者29例。RFA辅助椎体次全切除术(RFA辅助组)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47~72岁,平均58.3岁。椎体次全切除术(单纯切除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46~71岁,平均57.8岁。两组年龄、性别、Tomita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及6个月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6个月评估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结果RFA辅助组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VAS分别为(8.88±0.36)、(3.76±0.33)、(3.35±0.38)分,单纯切除组分别为(8.96±0.39)、(3.81 ±0.48)、(3.41±0.42)分,术后1个月、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FA辅助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发率分别为(216.54±113.77) min、(1084.62±539.82) ml、30.8%,单纯切除组分别为(302.50±80.44) min 、(1625.00±724.34) ml、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与术前比较平均改善1级。结论应用RFA辅助能够缩短椎体次全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降低复发率。

  • Wiltse 人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峡部裂性滑脱

    作者:郑燕平;刘新宇;原所茂

    目的 比较Wiltse入路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的疗效。方法单节段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69例,随机分为Wiltse入路组及正中入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滑脱部位、滑脱程度、JOA腰痛评分、腰痛及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6、12个月随访,评估JOA腰痛评分、腰痛及下肢痛VAS,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椎间融合及多裂肌萎缩程度。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中入路组比较,Wiltse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小、显露时间短、显露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少、术后第3及第14天切口疼痛VAS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tse入路组随访12~18个月,平均12.6个月;正中入路组12~19个月,平均13.1个月。术后1年Wiltse入路组JOA腰痛评分及改善率、腰痛及下肢痛VAS、椎间融合率、肌萎缩MRI评分分别为24.7±3.5,77.0%±3.1%,1.0±0.7,1.1±0.3,71.0%±5.8%,2.1±0.2;正中入路组分别为24.3±2.8,73.6%±6.4%,3.1±0.6,1.8±0.5,76.3%±6.1%,0.5±0.1。Wiltse 入路组腰痛VAS低于正中人路组、MRI肌萎缩评分高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入路TLIF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手术疗效相近,Wiltse入路创伤更小,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更低。

  • 更换髓内钉与保留髓内钉附加钢板治疗髓内钉固定后股骨肥大性骨不连

    作者:张建政;孙天胜;刘智;郭永智;李京生;任继鑫;胥少汀

    目的探讨更换髓内钉与保留髓内钉附加钢板治疗髓内钉固定后股骨肥大性骨不连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1998年4月至2009年6月收治髓内钉固定后股骨肥大性骨不连患者20例,11例更换髓内钉,9例保留髓内钉附加钢板固定。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伤、骨折部位、骨折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术后1、2、3、4、6、12个月及以后每年1次影像学和临床功能随访,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和患肢功能。结果两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血量、住院时间、影像学愈合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和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学会下肢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更换髓内钉组住院费用多于保留髓内钉附加钢板组(t′=16.4,P=0.0 13)。更换髓内钉组4例未获得骨性愈合,其中2例为股骨下1/3骨折,1例为狭部B型骨折,1例为32-A3型骨折。再次手术,其中3例采用髂骨植骨保留髓内钉附加钢板固定,1例行动力化。保留髓内钉附加钢板组全部获得骨性愈合。两组愈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P=0.008)。结论更换髓内钉只适用于股骨狭部肥大性骨不连。对干骺端骨不连、伴有大蝶形游离骨块、骨缺损及更换髓内钉失败病例可采用保留髓内钉附加钢板固定。

  • 自体半腱肌肌腱结合界面螺钉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作者:赵立来;徐向阳;刘津浩

    目的观察自体半腱肌肌腱结合可吸收界面螺钉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应用同侧自体半腱肌肌腱结合可吸收界面螺钉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3~39岁,平均(29.4±4.8)岁;病程3~6个月。于外踝处钻孔,穿过编织的自体半腱肌肌腱,肌腱两端以可吸收界面螺钉分别固定在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距骨及跟骨止点处。术后6个月摄X线片测量距骨位置,以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及足踝疗效评分(Foot and Ankle Outcome Score,FAO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2.3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距骨倾斜角由术前15.43°±1.35°减小为术后6个月3.28°±1.17°,前抽屉试验距骨前移距离由术前(7.82±0.61) mm减小为术后6个月(3.71±0.41) mm,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66.92±5.63)分增加至术后6个月(93.25±2.67)分,FAOS疼痛、其他症状、日常活动、运动、生活质量五项评分分别由术前(64.67±5.00)、(59.50±5.35)、(65.42±5.02)、(52.42±4.68)、(65.58±4.32)分增加至术后6个月(88.00±3.46)、(83.75±4.37)、(91.42±3.80)、(87.92±3.26)、(93.17±2.5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结合可吸收界面螺钉可以重建慢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稳定性,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其强度能满足运动需求。

  • 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的模拟研究

    作者:甘煜东;徐达传;陆声;丁晶;徐永清

    目的探讨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取成年尸体下肢标本20具,随机分为导航模板组和传统方法组,每组10具20个膝关节。导航模板组术前行下肢全长CT扫描,利用逆向工程软件对CT数据进行处理,设计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匹配的可定位截骨平面和外旋轴的导航模板,通过快速成型机制作模板实物用于尸体标本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操作。传统方法组按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操作。术后通过CT扫描比较两种方法定位的截骨准确性。结果导航模板与股骨髁和胫骨平台贴合紧密,无明显移动。导航模板组18个膝关节的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截骨面与下肢机械轴垂直,2个膝关节内翻;17个膝关节后髁截骨面与通髁轴完全平行,3个膝关节有成角。传统方法组20个膝关节均出现下肢机械轴内外翻,其中5个膝关节大于5°;20个膝关节均出现后髁截骨面与通髁轴成角,其中10个膝关节大于3°。结论导航模板法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股骨外旋截骨准确性均高于传统手术方法。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曦;吕厚山

    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日臻完善,接受TKA手术的患者数与关节数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TKA术后的各种并发症的增多及全膝关节翻修术的大量增加。在美国,每年接受TKA手术的数量从1990年的129 000例增加至2002年的381 000例,预计2030年将达到3 482 000例[1];而每年接受TKA翻修术的数量从1990年的11 369例增加至2000年的26 926例,预计2030年将达到41 432例,占同期初次TKA手术的8.7%[2-3]。

  • 兔踝关节外侧韧带Brostr(o)m重对韧带本体感觉的影响

    作者:彭岳文;宋卫东

    目的探讨兔踝关节外侧韧带Brostr(o)m重建术对韧带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取63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选取9只处死后切取踝关节外侧韧带(空白对照组);余54只全部切断踝关节外侧韧带,随机选取其中27只行Brostr(o)m重建术(实验组),27只旷置韧带(实验对照组)。术后第2、6和12周,两个实验组分别随机选取9只动物,处死后切取踝关节外侧韧带,行改良O'Connor and Gonzales氯化金染色后于光镜下观察、计数本体感受器小体。结果在踝关节外侧韧带内找到并识别了四种机械感受器:Ruffini小体、Pacini小体、Golgi腱器官及游离神经末梢。对前三种进行计数,空白对照组机械感受器小体总数为(21.0±3.5)个;实验组术后2、6、12周分别为(12.7±2.1)、(13.0±3.0)、(16.0±2.0)个;实验对照组术后2、6、12周分别为(7.7±1.5)、(4.7±1.5)、(6.3±0.6)个。实验组术后2,6,12周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3,P=0.00),随时间推移小体数逐渐增多。实验对照组类似(F=16.27,P=0.00)。术后2、6、12周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75,102.91,122.53,P=0.00),实验组较实验对照组多,较空白对照组少。结论兔踝关节外侧韧带断裂后,不论手术与否,均会出现机械感受器小体数量下降;Brostr(o)m解剖重建术较韧带旷置能保留更多的机械感受器小体。

  • 一期翻修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志酬;张晓岗;曹力;刘阳;曾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一期翻修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的疗效。方法48只新西兰兔行右膝关节置换,术后4周接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假体周围感染模型。接种4周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一期翻修,对照组行二期翻修第一步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术。监测置换前,翻修前,翻修后l、3、5、7天和2、4、6、12周的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翻修后12周处死,膝关节取样进行细菌培养。培养结果阳性为再感染,阴性为治愈。结果5只实验动物出组。实验组再感染率为22.7%(5/22),对照组再感染率为14.3%(3/2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P=0.750)。翻修后两组C反应蛋白均升高,第3天达峰值,第4周恢复至初次置换前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7,P=0.694)。翻修后两组红细胞沉降率均升高,第5天达峰值,第12周恢复至初次置换前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36,P=0.339)。结论在明确菌种及其抗菌谱的前提下,治疗由高毒力细菌引起的膝关节假体周围慢性感染,一期翻修的近期疗效与二期翻修无差异。

  • 共培养系统下软骨细胞对骨髓间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作者:孙明林;吕丹;朱雷;张春秋

    目的 观察共培养系统下正常软骨细胞和关节炎软骨细胞对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方法 分离新西兰兔BMSCs及正常软骨细胞。制作兔膝关节炎模型,提取兔关节炎软骨细胞。将BMSCs与低熔点琼脂糖复合成凝胶块,构建软骨细胞-BMCSs共培养系统,分为正常软骨细胞PO-BMSCs组、正常软骨细胞P3-BMSCs组、关节炎软骨细胞PO-BMSCs组、关节炎软骨细胞P3-BMSCs组及BMSCs组(对照组)。在3、7、14天取材行实时定量PCR、糖胺聚糖含量、细胞活性检测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1)正常软骨细胞P0-BMSCs组的Ⅱ型胶原基因表达增强,在3、7、14天分别为对照组的5.1、7.2、11.2倍;正常软骨细胞P3-BMSCs组Ⅰ、Ⅱ型胶原及蛋白聚糖基因表达均未见增强;关节炎软骨细胞PO-BMSCs组蛋白聚糖基因表达增强,在14天为对照组的7.8倍;关节炎软骨细胞P3-BMSCs组Ⅰ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在三个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2)正常软骨细胞PO-BMSCs组糖胺聚糖含量为对照组的2.59倍。除关节炎软骨细胞PO-BMSCs组外,其余三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阿新蓝染色各组均为阳性,正常软骨细胞PO-BMSCs 组的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监染深。结论兔正常PO软骨细胞与兔关节炎PO软骨细胞能够有效促进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正常P3软骨细胞的促分化作用微弱,而关节炎P3软骨细胞不具有促分化作用。

  • p38MAPK与ERK1/2的协同效应及对成骨细胞分化的调控

    作者:廖清船;徐康康;许静;张永;仇锦春;李天媛;王珊珊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p38MAPK与ERK1/2的协同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以成骨细胞分化添加剂诱导小鼠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沉积量。检测磷酸化p38MAPK和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水平评估通路的激活状况。以SB203580或PD98059阻断p38MAPK或ERK1/2通路,观察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以SB203580或亚砷酸钠阻断或激活p38MAPK通路,观察p-ERK1/2的变化。以冈田酸抑制蛋白磷酸酯酶2A(protein phosphatases type 2A,PP2A)活性,观察p-ERK1/2的变化及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观察PP2A和ERK1/2间的结合及SB203580对结合的影响。结果成骨细胞分化添加剂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过程伴有ERK1/2和p38MAPK通路的激活,SB203580剂量依赖性抑制成骨细胞分化,PD98059剂量依赖性增强成骨细胞分化。SB203580使p-ERK1/2表达增加,亚砷酸钠减弱其表达。冈田酸使p-ERK1/2表达增加,并使成骨细胞分化受到抑制。PP2A可直接与ERK1/2结合,SB203580使PP2A与ERK1/2的结合减弱。结论 p38MAPK可通过PP2A与ERKi/2产生协同效应,并调节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 陈旧性齿突骨折合并寰枢椎完全性后脱位的前路治疗一例报告

    作者:徐双;钟德君;王清;王高举;章凯

    齿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大多数为前脱位[1],后脱位相对少见,而陈旧性齿突骨折合并寰枢椎完全性后脱位临床罕见。我科收治1例陈旧性齿突骨折合并寰枢椎完全性后脱位患者,采用前路手术行松解复位效果满意。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男,38岁,因车祸急诊入当地医院,具体受伤机制不详。

  • 不伴神经功能损伤的齿突骨折合并V度寰椎后脱位一例报告

    作者:杜俊杰;孟浩;李沫;刘浩;何其臻;罗卓荆

    寰枢椎脱位是指在外伤或其他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寰椎和枢椎解剖关系异常。外伤性寰枢椎骨折脱位是上颈椎损伤中较常见的一种,常累及延髓生命中枢与椎-基底动脉,导致患者瘫痪甚至死亡。本文报告1例齿突骨折合并V度寰椎后脱位不伴神经功能损伤的少见病例。

  • 保留桡骨小头的囊内切除及结构性植骨治疗桡骨近端韧带样纤维瘤一例报告

    作者:胡永成;万宁军;王晗

    桡骨近端韧带样纤维瘤少见,邻近肱桡关节、桡尺关节及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解剖复杂,且肿瘤生物学行为活跃,治疗比较棘手。我院对1例桡骨近端韧带样纤维瘤复发患者采用肿瘤囊内切除、结构性植骨及钢板固定,保留了完整的肘关节结构,恢复了肘关节和前臂功能。

  • 退变性腰椎侧凸与成人特发性腰椎侧凸:临床与影像学的差异

    作者:邱勇

    成人脊柱侧凸(adult scoliosis)是指骨骼发育成熟(年龄>20岁)患者在冠状面上形成或存在Cobb角>10°的脊柱侧凸。成人脊柱侧凸的患病率随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文献报道为1%~32%[1],年龄60岁以上者更高达68%[2]。根据发病机制不同,Aebi将成人脊柱侧凸分为三类[3]。第一类是原先并不存在,在进入老年期后由于脊柱结构、尤其是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退变导致的脊柱侧凸,称为退变性脊柱侧凸(de novo/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第二类是畸形发生于骨骺发育成熟之前,在发育成熟后持续存在并进一步加重的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第三类为继发性成人脊柱侧凸,包括继发于骨盆倾斜、骨质疏松合并骨盆倾斜、不对称的骨关节炎、椎体骨折等。

  • 医者典范 总编楷模

    作者:游苏宁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专家,北京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杰出的总编辑钱贻简教授,因病于2011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7月12日清晨,全国各界的代表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们前往北京医院送别钱老,在告别室中摆放着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以及众多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送来的花圈。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