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

    作者:肖建如;魏海峰;陈华江;滕红林;杨兴海;王长峰;袁文;陈雄生;贾连顺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1987年1月~2002年6月间收治的43例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1例,女12例;年龄3~16岁,平均11.8岁.瘤样病变11例(占25.6%),良性肿瘤13例(占30.2%),恶性肿瘤19例(占44.2%).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颈椎15例,胸椎16例,腰椎6例,骶椎6例.除1例胸椎恶性淋巴瘤患者采取化疗外,其他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予以植骨融合或植骨融合内固定,所有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均接受放疗或化疗.结果随访时间为1~10年,平均4.3年.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术后疗效较满意,所有患者的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所好转,未出现病变复发、恶变;恶性肿瘤患者中有6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2例、Ewing瘤1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浆细胞瘤1例、软骨肉瘤1例)因肿瘤转移、全身衰竭死亡,占总数的14.0%、恶性肿瘤的31.6%.1例骨巨细胞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分别于术后2.5年及10个月局部复发.1例Frankel A级和1例B级患者术后无明显改变,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由C级恢复至D级;8例由D级恢复至E级.结论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中,良性肿瘤如果切除彻底,预后良好;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相对欠佳,有较高的复发及死亡率,其预后与肿瘤的性质、手术治疗的方式及术后的后续治疗直接相关.

  • 下肢慢性溃疡癌变骨侵蚀的X线诊断

    作者:金盛辉;刘海;潘小平;金焱

    目的通过对下肢慢性溃疡癌变骨侵蚀的临床表现、X线征象及病理结果的对比分析,提出X线诊断依据,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68年2月~2002年4月间16例经病理证实为鳞癌的下肢慢性溃疡、窦道或瘢痕癌变患者的正侧位X线表现.男15例(93.75%),女1例;年龄15~67岁,平均50.4岁.癌变位于胫骨前方15例,股骨中下段1例.有典型慢性骨髓炎病史者14例,软组织损伤和烧伤各1例.病史为1~50年,平均20年3个月;发生癌变至确诊时间为4~6个月者8例,1年4例,时间无法确定者4例.16例患者均有溃疡,确诊时溃疡面大为15 cm×14 cm,表面为菜花样软组织肿块,肿块直径10 cm以上者6例.结果 16例患者均有菜花样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与周边溶骨性破坏相吻合,并伴有巨大溃疡.有典型慢性骨髓炎病史的1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干增粗、骨皮质增厚、髓腔模糊甚至闭塞等慢性骨髓炎征象;2例软组织损伤和烧伤者,呈小的骨皮质浅碟状缺损和巨大的分叶状软组织肿块.14例患者呈大片周边溶骨性破坏,边缘模糊、不整齐.11例骨破坏缺损区存在残留骨,X线呈散在的密度较低、边缘模糊的小斑点状影,似浮冰状.4例伴有骨折患者恶变征象在骨折处明显.结论X线片能较好地显示癌变骨侵蚀的形态、部位及范围,有助于定位和定性诊断,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创伤后骨溶解症

    作者:陶惠民;季滢瑶;陈维善;杨迪生

    目的探讨创伤后骨溶解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自1986年6月~2001年6月,共收治创伤后骨溶解症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6~57岁,平均28.8岁.受伤原因:摔伤3例,车祸伤2例,运动性损伤1例.受伤部位位于坐、耻骨3例,锁骨远端3例.X线片显示骨溶解距受伤的时间分别为1个月3例,1.5个月1例,3个月1例,1例运动性损伤者确切时间不详.受伤时X线检查发现坐、耻骨骨折2例,肩锁关节I度脱位1例,其余3例未见明显的骨折、脱位.分别对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病理学表现以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例发生于急性创伤后,1例发生于运动性损伤后,症状均以局部疼痛为主,部位集中于坐、耻骨及锁骨远端,影像学表现为局部骨溶解,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均能缓解,原骨溶解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重建,但骨重建迟于临床症状的缓解.所有病例病理显示纤维软骨组织增生,滑膜充血、增生,骨坏死,软骨下骨微骨折,破骨细胞活跃,可见骨组织化生和部分纤维化.结论创伤后骨溶解症与特殊部位急性创伤或运动性损伤关系密切,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的骨髓腔内水肿、囊性破坏或大范围的骨溶解吸收.创伤性骨溶解症早期诊断困难,应注意与恶性骨肿瘤相鉴别,其保守治疗效果好,适当使用骨吸收抑制剂能改变病程.

  • 骨包虫病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刘大鹏;谢增如;张锐;金格勒;田征;赵国庆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和X线征象,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自1957年10月~2004年2月收治的骨包虫病患者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14~58岁,平均29岁.病史0.5~12年,平均3.1年.发病部位:颈椎2例,肩胛骨1例,胸椎11例,肋骨2例,腰椎5例,髂骨1例,骶骨6例,耻骨1例,髋关节2例,股骨转子间1例,股骨上段2例,胫骨上段1例,肱骨头1例,桡骨上段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以病灶清除为主,部分患者行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或骨水泥填塞.术后口服阿苯达唑(片剂或原粉每日20mg/kg;阿苯达唑脂质体每日10 mg/kg)3个月,预防复发.结果25例行皮内Casoni试验,阳性21例(84%).4例行包虫病八项免疫试验,均为阳性.21例行MR检查,18例诊断为骨包虫病.24例获随访者,随访时间2~20年,平均3.6年.11例复发(45.83%),其中胸椎4例,腰椎2例,骶骨4例,髋关节1例.6例四肢骨包虫病患者未见复发.24例脊柱骨包虫病患者中16例有神经系统损害,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3例,C级3例,D级9例,所有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骨包虫病好发于躯干骨,尤其是脊柱.其影像学表现与结核、转移癌、骨巨细胞瘤、骨囊肿等相似,应注意鉴别.MRI有助于脊柱包虫病的诊断,血清学检查是诊断骨包虫病的主要方法;脊柱包虫病伴脊髓压迫采用手术治疗症状改善明显,但病灶不易清除彻底,容易复发.

  • 游离足内侧微型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作者:王树锋;王海华;潘勇卫;陈山林;栗鹏程;戴鲁飞

    目的观察足内侧微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7年12月~2003年5月间共为11例13指行游离足内侧微型皮瓣移植,男8例10指,女3例3指,年龄18~58岁,平均32岁.8个皮瓣用于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其中修复手外伤后手指掌侧皮肤缺损6指,并指畸形分指后手指侧面骨外露1指,电击伤后手指掌侧瘢痕挛缩及屈肌腱缺损1指;5个皮瓣与第二趾甲复合组织瓣联合移植修复手指脱套伤或再造手指,其中外伤后示指中远节脱套伤1指,示、中指全长脱套伤各1指,示指中远节断指再植后坏死2指.皮瓣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为血管蒂,以足舟骨结节的高点与第一跖骨头胫侧缘连线为轴线,在足内侧设计微型皮瓣,皮瓣的血管蒂分别与指动脉及指背静脉吻合.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5年6个月,平均21个月.本组共行13个足内侧微型皮瓣及5个第二趾甲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13个足内侧皮瓣中12个完全成活,1个部分坏死.皮瓣面积小为2.5 cm×3 cm,大为6 cm×4 cm.3个用于修复指腹缺损的足内侧皮瓣,切取时携带了隐神经的分支并与指神经吻合,术后皮瓣的两点分辨率为7~9mm;其余10个未携带感觉神经.移植后皮瓣的色泽、质地、厚薄与手指皮肤尤其是手指掌侧皮肤相似,再造后的手指外观逼真.结论游离足内侧微型皮瓣是修复手指尤其是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佳皮瓣之一.

  •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作者:张前法;庞清江;黄涛;葛志斌;汤涛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3年3月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62~82岁,平均72.3岁.根据Neer分类,三部分骨折6例,四部分骨折13例,肱骨头劈裂骨折2例.新鲜骨折(受伤后2周内)18例,陈旧骨折3例.术后患肢用三角巾悬吊,第2 d拔除引流管并开始行肩部肌肉收缩锻炼,第3 d行肩关节被动和辅助下主动的适量外旋和前屈活动,从20°开始,每天增加5°~8°.1周后可在健侧手臂辅助下加大肩关节运动幅度,每天3~4次,每次10~15min,要避免引起疼痛和拉伤关节.术后6周内避免肩关节过度主动屈曲和外展,6周后去除三角巾,加强主动功能锻炼.结果手术时间40~80 min,平均60 min,出血量200~300ml.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4.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和假体周围骨折,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按照SSMH综合评分标准所有患者平均为24.5分,27分以上(优)3例,24~27分(良)14例,14~24分(中)3例,低于14分(差)1例,优良率为86%;21例患者疼痛评分平均为9.3分,功能评分为8.6分,肌力和运动评分为8.2分,术后肩关节活动范围上举为91.6°±7.2°,外旋63°±5.5°,内旋76.6°±2.2°.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较满意的方法,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后功能恢复快,能有效减轻肩关节疼痛.但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可能存在中晚期并发症,对于年轻患者的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前路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合并瘫痪

    作者:丁真奇;康两期;翟文亮;路迪生;练克俭;郭延杰;郭林新;刘晖

    目的探讨经右侧胸腔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合并瘫痪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1999年1月~2002年6月共收治6例上胸椎结核合并瘫痪患者,男3例,女3例;年龄26~48岁,平均32.3岁.出现症状至入院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临床表现均有胸背痛及脊柱后凸畸形,脊柱后凸角为15°~30°,平均19°.T3~T5椎体破坏1例,T4,5 4例,T3~T61例.AIA分级:C级5例,D级1例.MRI示椎管内脓肿2例,椎旁脓肿4例,均压迫硬膜囊.术前常规使用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四联抗痨治疗2~3周,并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6例患者全部采用经右胸腔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体植骨融合术,3例使用"K"形钢板内固定,3例使用Ventrofix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继续抗痨治疗9~12个月.结果手术时间为2.5~3.5 h,平均3 h,手术失血量800~220ml,平均1300ml,输血500~2000ml,平均1200ml.6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肺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6~44个月,平均21个月;4例患者在术后4周内瘫痪完全恢复,2例3个月内完全恢复.所有患者血沉均恢复正常,胸背痛消失,植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4.6个月,无一例结核复发,术后脊柱后凸角平均矫正至16°.结论采用经右胸腔前路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合并瘫痪是目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效果好、并发症少.

  •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畸形

    作者:盛伟斌;华强;艾尔肯;徐小雄;盛军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1998年10月~203年6月,对11例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畸形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男5例,女6例,年龄2.5~23岁,平均15.4岁.单个半椎体7例,多个半椎体2例,半椎体合并对侧骨桥或肋骨融合2例;病变位于胸段(T3、T4、R6、T9)4例、胸腰段(T111例、T12 1例、L12例)4例、腰段(L3 1例、L42例)3例.术前侧凸Cobb角为44°~82°,平均60.5°;伴后凸畸形3例,Cobb角分别为13°(L4)、27°(L3)和48°(L1).躯干偏移4~36.7 mm,平均21.2 mm.内固定使用CD 2例,中华长城2例,SYNERGY 1例,TSRH 6例.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185 min;术中出血平均850ml.长节段固定9例;短节段单侧固定1例,短节段双侧固定1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10个月.固定融合节段为2~11个椎体,平均8.4个.侧凸Cobb角为0°~24°,平均18.7°,平均矫正率为69.1%;3例伴后凸畸形患者,后凸Cobb角分别为-11°、-8°和0°.术后躯干偏移0~16.3 mm,平均为6.2 mm,侧、后凸和躯干偏移无明显矫正丢失.术中并发症包括椎弓根或椎板骨折2例;1例术后出现切口渗液及脊柱轻度不稳定.结论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治疗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畸形效果满意,近期疗效可靠.

  • 长双链RNA非特异性诱导人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臻;杨旻;李立文;苏明权;于文彬

    目的通过构建能产生长双链RNA的质粒载体,探讨长双链RNA非特异性诱导人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可行性.方法以无毒性、完全外源性基因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为RNA模板,使用2个启动子同时从正反向引导DNA序列产生正义和反义链RNA,构建产生长双链RNA的质粒载体.转染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48 h后对细胞进行凋亡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及MTT法测定,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成功获得能产生长双链RNA的质粒载体pCI-neo-dsEGFP,MTT法测定显示随着pCI-neo-dsEGFP质粒剂量的增加(0.05 μg,0.10μg,0.15 μg,0.20μg,0.25 μg,0.30μg),细胞的吸光度逐渐减小.转入pCI-neo-dsEGFP组的MG63细胞经凋亡荧光染色呈现大量绿色不规则荧光,出现凋亡现象,而对照组没有出现.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MG63细胞凋亡率为0.028±0.006;pCIneo-dsEGFP质粒剂量1.0 μg时MG63凋亡率为0.175±0.021;2.0 μg时凋亡率为0.348±0.032;3.0μg时凋亡率为0.381±0.027;阳性对照组MG63细胞凋亡率为0.386±0.029.随着dsRNA剂量的增加,骨肉瘤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逐渐增加.当pCI-neo-dsEGFP质粒剂量为3.0μg时,对MG63细胞产生的凋亡效应与100μl的5-FU(50μg/ml)产生的凋亡效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长双链RNA能非特异性诱导人骨肉瘤细胞发生凋亡,为骨肉瘤的基因治疗打下基础.

  • TRAIL基因与顺铂协同诱导横纹肌肉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迪生;徐玉生;叶招明;苗旭东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基因(TRAIL)和顺铂联合应用对人RD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将重组腺病毒载体(Ad)介导的TRAIL基因作用于人RD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细胞,通过电镜、MTT比色法、RT-PCR及流式细胞仪方法,观察和分析其对RD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细胞作用的效果,并与联合应用顺铂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 MTT法显示顺铂浓度为1.0μg/ml、5.0μg/ml和10.0μg/ml对RD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8%、23.4%和43.8%;按MOI值1000转染腺病毒Ad/GT-TRAIL对RD细胞生长的抑制率为41.2%,再联合Ad/PGK-GV16后,生长抑制率上升到52.5%;Ad/GT-TRAIL联合Ad/PGK-GV16再加用顺铂后的生长抑制率为72.7%.顺铂作用3 d后的凋亡率为7.41%;Ad/GT-TRAIL联合Ad/PGK-GV16作用3 d后的凋亡率为12.95%;Ad/GT-TRAIL联合Ad/PGK-GV16再加用顺铂作用3 d后的凋亡率为23.24%,而1640对照组的凋亡率为2.19%.顺铂作用后,细胞的cFLIP mRNA表达下调,与细胞凋亡增加的改变相一致.结论 Ad/GT-TRAIL能有效诱导横纹肌肉瘤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横纹肌肉瘤细胞的生长,联合应用顺铂后能显著提高疗效.

  • 不同剂量褪黑素对松果体切除鸡脊柱侧凸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朱晓东;李明;白玉树;倪春鸿;赵新刚;王善松;侯铁胜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褪黑素在切除松果体鸡脊柱侧凸产生中的作用,阐明脊柱侧凸的发生率与给药方式及给药剂量的关系.方法刚孵化的雌性国产绍兴鸡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孵化后第3 d行松果体切除术.(1)10只作为对照,在控制白天12 h光照(光照度为500lx)、夜间12 h完全黑暗(光照度为0~5lx)条件下饲养;(2)其余40只分为4组,每组10只,即M-5、M-10、M-20及M-40组,每天分别腹腔注射5 mg/kg、10 mg/kg、20 mg/kg与40 mg/kg的褪黑素制剂,控制光照条件同对照组.3个月后对所有动物行X线检查,观察脊柱的变化.结果 3个月时共有25只发生了的脊柱侧凸.对照组、M-5、M-10、M-20以及M-40组中脊柱侧凸的发病数分别为6只(66.7%)、5只(50.0%)、5只(62.5%)、4只(50.0%)和5只(50.0%).平均Cobb角为26.7°、23.5°、21.7°、24.5°和23.2°.M-5、M-10、M-20、M-40与对照组在脊柱侧凸的发生率和平均Cobb角上无明显差异.结论给予不同剂量的褪黑素并不能降低切除松果体鸡脊柱侧凸的发生率和侧凸的严重程度.

  • 机械应力对幼鼠髋臼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梁庆威;范广宇;原银栋

    目的阐明异常机械应力对髋臼发育和髋臼软骨生长板内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髋臼发育不良的修复方法.方法将60只3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分成3组,每组20只,左侧髋关节为实验侧,右侧为对照侧.A组:在2周内反复将髋关节手法脱位后再复位;B组:膝关节伸直位钢针固定,制作髋臼发育不良的动物模型,2周后拔出钢针;C组:持续伸直位固定膝关节.三组动物分别于第5、7、9、12周时进行钼靶软X线、组织形态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A组第5周时唇缘变钝,髋臼角比对侧增大约5°,软骨生长板内增殖层软骨细胞极向紊乱,SO染色无差异,圆韧带有淋巴细胞浸润,第7、9、12周时变化小,两侧无差异;B组第5周时髋臼角比对侧明显增大,第7周时唇缘变钝、内翻,纤维增生,柱状细胞极性紊乱,肥大细胞层增多,第9、12周时接近正常,12周时髋臼角为23.4°,髋臼入口短径为5.0 mm;C组髋臼角比对侧持续增大,没有任何改善倾向,第12周时唇缘内翻、扁平,无明显柱状细胞排列,细胞核变小,细胞器减少,空泡形成,髋臼角为71.3°,髋臼入口短径为2.9 mm.结论在髋臼发育旺盛期解除异常机械应力、恢复头臼同心,髋臼发育不良有治愈倾向.造成髋臼发育不良的直接原因是软骨生长板内增殖层软骨细胞代谢功能发生改变,骨化延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异位骨化环一例报告

    作者:周中华;梁国辉

    患者男,51岁.于1984年7月因左下肢及腰部间断性疼痛3年,加重2个月,于外院诊断为L4-5、L5S1椎间盘突出症,行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术后症状逐渐缓解.于1999年5月因间歇性跛行、双下肢麻木4个月就诊.

  • 寰椎横韧带骨化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文宝;蒋飞;赵合元;董荣华;周静;贾占华;胡永成

    寰椎横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transverse atlantal ligament,OTAL)发病率非常低.1978年,Wackenheim[1 ]首先报告了2例OTAL患者,目前英文文献共报告9例[1-5],国内仅报告1例[6].其发病机制及确切的发病率目前尚不清楚.我们自2002年9月~2003年10月共收治OTAL患者4例.

  • 硬脊膜动静脉瘘及误诊分析

    作者:张建锋;虞和君;范顺武;陈毅力

    硬脊膜动静脉瘘在临床上并不多见,由于该病早期的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因此易与其它脊柱退行性疾患所导致的腰腿痛相混淆,引起漏诊、误诊.自1995年8月~2003年10月我院共收治硬脊膜动静脉瘘5例,其中误诊2例.

  • 髋臼双柱骨折合并同侧浮肩损伤

    作者:贾健;裴福兴

    髋臼双柱骨折(both-column fracture,BCF)合并同侧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 injury,FSI)的病例非常罕见,检索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此种两个肢带部位同时发生的"浮动关节损伤"尚未见报道.本文现针对其损伤病理、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等进行总结、讨论.

  • 中华医学会新增两大医学期刊系列

    作者:

    关键词: 医学会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