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直切口与Judet入路治疗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勇;许兵;吴银生;张鸿振;杨益宇

    目的 比较直切口与Judet入路治疗肩胛骨颈部、体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11年7月采用直切口与Judet入路治疗32例肩胛骨颈部、体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采用直切口入路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32~44岁,平均38.10岁;骨折Ada-Miller分型,ⅡA型4例,ⅡB型6例,Ⅳ型5例.采用Judet入路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32~45岁,平均39.47岁;骨折Ada-Miller分型,ⅡA型5例,ⅡB型4例,Ⅳ型8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进行比较,并采用Rowe-Zarins评分系统及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对术后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骨折均在术后8周内初步愈合,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肩关节畸形等并发症.直切口入路组与Judet入路组手术切口分别为(6.73±0.96) cm和(18.88±1.41) cm,手术时间为(58.67±4.39) min和(82.24±4.49) min,出血量为(94.25±6.14) ml和(227.77±23.08) ml,术后疼痛VAS评分是(2.60±1.55)分和(4.65±1.93)分,两组轻、中度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直切口与Judet入路组的Rowe-Zafins疗效评价优良率为93.3%(14/15)和88.2%(15/1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中肩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疼痛和日常生活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nstant-Murley功能的总评分,直切口入路组与Judet入路组分别为(85.60±3.31)分和(80.65±3.44)分.结论 直切口入路治疗肩胛骨颈部、体部骨折,较传统Judet入路手术时间短、手术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术后功能恢复好,是手术治疗肩胛骨颈部、体部骨折的较好入路.

  • “/\”形小切口钢板螺栓加压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作者:曲家富;闫荣亮;李生旺;曹立海;赵国志;彭义;刘洪达;张英泽

    目的 探讨跟部外侧“/\”形小切口钢板螺栓加压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0例(140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资料,男117例(127足),女13例(13足);年龄17~73岁,平均42.3岁.按Sanders分型:Ⅱ型49足,Ⅲ型75足,Ⅳ型16足.手术采用跟部外侧“/\”形小切口,即跟腱前缘直切口和跗骨窦斜切口,使用跟骨解剖钢板螺栓加压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前、后摄跟骨轴位、侧位X线片和跟骨CT扫描,测量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内翻角、距下关节面骨折移位距离、跟骨高度、中点宽度、长度.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1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31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平均出血量(194.24±104.17) ml,无一例发生切口皮缘坏死及伤口感染.骨折愈合时间45~86 d,平均(54.51±20.38)d.手术前、后B(o)hler角分别为6.27°±11.81°、27.21°±8.28°,Gissane角分别为108.36°±21.77°、117.47°±12.93°,跟骨中点宽度为(47.35±5.85) mm、(35.96±4.14) mm,高度为(39.79±5.85) mm、(47.64±3.83) mm,长度为(78.30±5.81) mm、(79.41±5.30) mm.Maryland足部评分为42~100分,优71足,良59足,可7足,差3足,优良率92.86%(130/140).AOFAS踝-后足评分为45~100分,优76足,良58足,可5足,差1足,优良率95.71%.术后12足踝关节内外翻活动较健侧受限5°~8°,其中3足于术后1年发生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结论 外侧“/\”形小切口钢板螺栓加压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显著减少伤口并发症,恢复跟骨解剖形态和距下关节面平整,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 肢体延长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作者:曹发奇;杨述华;许伟华;叶树楠;刘先哲;冯勇;张波

    目的 探讨骨外固定延长器肢体延长后采用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年轻Crowe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月,治疗12例单侧CroweⅣ型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资料,男2例,女10例;年龄18~35岁,平均25.7岁.采取分次手术的方法,初次手术行软组织松解及安装髂股外固定延长器,术后每天延长3~5 mm,待纠正肢体短缩,即股骨头下移至真臼水平后再行THA.THA术中采用生物型假体结合自体股骨头移植重建髋臼.所有手术均无需短缩股骨.结果 初次手术时间(35.2±3.6) min,术后住院时间(13.3±1.6)d.再次手术时间(77.3±12.4) min,术后住院时间(9.2±2.5)d.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48个月,平均(13.6±3.2)个月,肢体不等长由术前(5.6±1.5) cm恢复到术后(0.5±0.2)cm;Harris评分由术前(45.7±2.6)分提高到术后(92.3±3.3)分.12例患者末次随访均获得良好的髋、膝关节功能.术后无一例出现钉道感染、牵引针无菌性松动、髋关节感染、假体松动脱位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3例在肢体延长过程中出现小腿一过性神经麻痹,经调整牵引速度后缓解,5例在THA术后出现小腿皮肤麻木,均未行治疗而在术后6周缓解.结论 针对年轻的CroweⅣ型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可先通过髂股牵引恢复肢体长度,而后再行THA.这种逐步延长的方式既可避免神经损伤,又可显著改善患肢功能,并发症少.

  •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严重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冯仕明;王爱国;高顺红

    目的 探讨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作为受区血管蒂修复小腿严重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2年10月,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作为受区血管蒂并与游离组织皮瓣(背阔肌皮瓣或股前外侧皮瓣)的主干血管相吻合修复23例小腿严重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22~49岁,平均31.7岁;右侧13例,左侧10例;患肢均无局部皮瓣可供转位修复创面且只有一条主干血管或侧支血管供应远端,创面周缘无可携带游离组织皮瓣的血管蒂.损伤性质:交通伤12例,重物砸伤8例,机器绞伤3例.创面部位:小腿近端4例,小腿近中端12例,小腿中远端7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4 cm×5 cm~32 cm×12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7cm~34 cm×13 cm.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游离植皮.结果 23例皮瓣全部成活,愈合时间为14~30 d,其中1例患者术后因感染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治疗后创面闭合.无一例皮瓣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皮瓣供区切口一期愈合,植皮顺利成活.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2.4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质地、厚薄及色泽均较满意;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两点辨别觉为10~25 mm;患者均对术后疗效表示满意.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严重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具有血供可靠,术后疗效满意,术后患者无需被迫体位固定等优点.

  • 浮髋损伤的治疗策略

    作者:王钢;陈鸿奋;陈滨;赵辉;王富明

    目的 探讨浮髋损伤的发生机制、治疗策略、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3例浮髋损伤患者资料,男25例,女8例;年龄4~73岁,平均34.6岁;车祸伤20例,高处坠落伤11例,重物砸伤1例,平地摔伤1例.根据Liebergall分型方法,Ⅰ型7例,Ⅱ型9例,Ⅲ型17例.患者均有合并伤,损伤严重度评分为16~55分,平均28.9分.32例股骨骨折行手术治疗,其中采用钢板或髓内钉固定29例,外固定架固定1例,行全髋关节置换2例;髋臼骨折采用重建钢板固定16例;骨盆骨折采用钢板、拉力螺钉或外固定架固定13例.结果 28例(84.8%,28/33)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3~10.1年,平均3.5年.其中Ⅰ型和Ⅱ型共13例获得随访,根据Majeed评价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优8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4.6%(11/13);Ⅲ型15例获得随访,根据D' Aubigné和Postel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优7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3.3%(11/15).伤侧膝关节功能按马元璋等评定标准:优23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9%(26/28).并发症包括:创伤性关节炎(1例),坐骨神经损伤(2例),异位骨化(2例),股骨头坏死(1例),股骨骨不连(2例).结论 浮髋损伤属于复杂性损伤,常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在抢救生命的基础上,对股骨骨折优先进行固定,而后再行髋臼及骨盆骨折治疗.创伤性关节炎、坐骨神经损伤、异位骨化、股骨头坏死、股骨骨不连是浮髋损伤较常见的并发症.

  • 比较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中锚定法与钛板固定对预防椎板关闭的效果

    作者:万军;张海森;张宇;贺强;于斌;夏英鹏;张学利

    目的 比较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中锚定法与钛板固定对预防术后椎板关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12月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63例获得随访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钛板组和锚定组.钛板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62.5±12.8)岁.锚定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64.5±13.2)岁.在术后1周及6个月横断位CT片上测量C3~C7每一节段的开门角度(opening angle,OA).在术前、术后1周及6个月矢状位CT片上测量椎管前后径(anteroposterior diameter,APD),并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6个月在2 mm/层横断位CT图像上评估门轴的融合情况.根据术前及术后1年的颈椎正中矢状位MRI T2加权像,评估每一节段的颈髓受压情况.结果 术后钛板组和锚定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两组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0/30)和39.4%(13/33).在OA、APD以及椎管扩大率方面,两组患者术后各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锚定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OA、APD及椎管扩大率较术后1周均减小,而钛板组未出现此现象.术后6个月横断位CT扫描示两组门轴均获骨性融合,未见椎板关闭病例.术后1年,颈椎矢状位MRI示两组患者脊髓受压程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的脊髓受压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两组均未见脊髓受压程度超过3级的病例.结论 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中,采用钛板固定或锚定悬吊均可有效防止术后椎板关闭.在脊髓受压的改善程度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别,但钛板固定对于维持椎管扩大的作用更佳.

  • 平山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及远侧型肌萎缩型颈椎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

    作者:金翔;吕飞舟;陈文钧;夏新雷;王立勋;郑超君;姜建元

    目的 探讨平山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及远侧型肌萎缩型颈椎病的上肢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平山病患者、83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患者和28例远侧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的上肢神经电生理检测资料.其中87例平山病患者中,72例单侧上肢、15例双侧上肢出现肌肉萎缩;83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患者中,30例单侧上肢、53例双侧上肢出现肌肉萎缩;28例远侧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中,20例单侧上肢、8例双侧上肢出现肌肉萎缩.结果 平山病患者患肢尺神经刺激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明显低于正中神经刺激的CMAP波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患者患肢正中神经CMAP波幅明显低于尺神经CMAP波幅,远侧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正中神经和尺神经CMAP波幅降低程度相同.平山病患者的平均尺神经/正中神经(U/M)CMAP比为0.58±0.40,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为2.28±1.25,远侧型肌萎缩型颈椎病为1.31 ±0.63,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U/M CMAP比值<0.6的患肢中,平山病有62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和远侧型肌萎缩型颈椎病分别只有3例和1例;在U/M CMAP比值>1.7的患肢中,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有57例,平山病有12例,远侧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有4例.所有患者双侧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均正常,健肢的CMAP波幅均正常.结论 平山病患者小鱼际肌肉萎缩程度重于大鱼际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患者与之相反,而远侧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大、小鱼际肌肉萎缩程度相似.

  • 可延长髓内钉微创治疗成骨不全术后股骨再发畸形或骨折

    作者:房凤岭;任秀智;冯世庆;李志良;王风君;袁桐强

    目的 探讨可延长髓内钉治疗成骨不全术后股骨再发畸形或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可延长髓内钉治疗21例成骨不全术后股骨再发畸形或骨折患儿资料,男13例,女8例;年龄9岁6个月至15岁7个月,平均12岁3个月.所有患儿均已行股骨干截骨矫形不可延长髓内钉手术,此次手术距初次手术时间为2~4年,平均3年.所有患儿成长肢体于髓内钉远端部位再次出现畸形或骨折,其中9例为股骨干弯曲畸形,畸形成角度数为10°~30°,平均15°;12例为再发骨折.依据修订后的Sillence分型:Ⅲ型6例,Ⅳ型14例,Ⅴ型1例.21例患儿均在大转子及远端截骨处切开手术,切口长度为2~3 cm,采用可延长髓内钉再次固定骨折及矫正畸形.结果 21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7~12周,平均8.5周.待X线片示截骨愈合后患儿开始负重行走.所有患儿及其父母均对手术结果及畸形矫正效果表示满意,末次随访时患儿Barthel指数评分由术前平均72.85分(范围,50~9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1.42分(范围,80~100分).WeeFIM评分由术前平均55.42分(范围,40~7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79.00分(范围,70~86分).10例术前需拐杖辅助行走患儿,随访时可独立行走;6例术前因骨折而卧床患儿中,4例可独立行走,2例需拄拐活动.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出现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无神经、血管损伤病例.结论 应用可延长髓内钉小切口手术,对肢体损伤小、出血少、骨折愈合时间短、患儿痛苦小,是治疗成骨不全术后股骨再发畸形或骨折的良好方法.

  •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董凯旋;徐永清;范新宇;徐龙江;苏锡雄;龙海;许立奇;何晓清

    目的 探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4月,使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并获随访的2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5~75岁,平均45岁;5例为轮辐伤致足跟部软组织及跟腱缺损,4例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致皮肤坏死,2例重物砸伤致足背皮肤缺损,9例车祸伤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2 cm×8 cm~5 cm×20 cm;病程7~60 d.其中15例采用腓动脉终末支穿支皮瓣、5例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皮瓣面积为5 cm×11 cm~7 cm×28 cm.所有穿支血管术前均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探查定位,穿支皮瓣的穿支口径0.8~1.0 mm.结果 超声定位术中穿支血管位置符合率为96.7%(29/30),术后供区直接缝合12例,游离植皮8例.术后24 h内1例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部分缝线及放血疗法治愈.术后皮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8个月,所有皮瓣均存活良好,皮瓣蒂部平整,修复外形满意.结论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操作相对简单,无需吻合血管,安全有效,适用于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治疗.

  • 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与椎板切除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比较

    作者:刘新宇;原所茂;田永昊;郑燕平;王磊;李建民

    目的 比较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与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手术治疗5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或椎管狭窄合并间盘突出患者资料.术前随机将患者分为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组(简称棘突劈开组)及传统腰椎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组(简称椎板切除组).棘突劈开组共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49~71岁,平均59.4岁.椎板切除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52~69岁,平均61.1岁.术后第3天行血肌酸激酶测定.应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为手术前后主、客观评分标准.术后6个月CT扫描评价棘突愈合情况.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多裂肌MR面积.结果 棘突劈开组21例、椎板切除组24例获得2年以上有效随访.棘突劈开组术前腰痛及下肢痛VAS、JOA评分、多裂肌MR面积分别为:(5.6±1.7)分、(7.1±0.4)分、(11.6±2.6)分、(5.8±1.8)cm2;椎板切除组分别为(6.2±1.2)分、(7.9±1.3)分、(10.9±1.0)分、(6.1±2.0) cm2.棘突劈开组术后第3天血肌酸激酶测定值明显小于椎板切除组.棘突劈开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劈开棘突均完全愈合.末次随访时棘突劈开组下肢痛VAS、JOA评分及改善率分别与椎板切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棘突劈开组腰痛VAS评分、多裂肌萎缩比分别为(1.0±0.5)分、6.4%±1.2%;椎板切除组分别为(2.6±0.7)分、l5.7%±3.0%,棘突劈开组均优于椎板切除组.两组动力位X线片均未见继发性腰椎不稳.结论 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腰痛发生率,保护双侧多裂肌棘突止点及对侧多裂肌在椎板的附着点.

  • 北京地区18岁以上人群腰椎退行性疾病患病率及分布特征研究

    作者:吕艳伟;田伟;刘亚军;肖斌;韩骁

    目的 调查北京地区18岁以上人群腰椎退行性疾病患病率分布特征.方法 研究设计为现况研究,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10年12月期间对北京地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民族、教育背景、收入水平、社会保险类型和工作性质等信息,以及研究对象在二级及以上级别医院腰椎退行性疾病诊断情况.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腰椎病的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结果 3186例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其中发生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92例,患病率为9.17%(292/3186);中心城区、郊县城区和农村地区发生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病率(7.88%、10.20%、9.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45,P=0.170);女性患病率(10.19%)高于男性(8.13%)(x2=4.081,P=0.043),OR值为1.337 (95%CI:1.044,1.713);45~、60~、≥75岁人群的患病率均高于<45岁组(x2=102.982,P<0.001),OR值依次为3.667 (95%CI:2.657,5.059)、4.476(95%CI:3.125,6.412)和3.093 (95%CI:1.747,5.479);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患病率(12.16%)较混合型(6.65%)高,OR值为1.510(95%CI:1.102,2.071).不同教育水平、社会保险和收入水平人群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北京地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病率总体水平较高;患病率分布不存在地区差异,且分布范围广,有必要在大范围内加强对该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女性、年龄在45岁以上和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 (足母)长伸肌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意义

    作者:赵兴;方向前;范顺武;徐文斌;陈帅

    目的 明确(足母)长伸肌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10具新鲜成人标本,男6具,女4具;年龄41~73岁,平均53.2岁.取左小腿标本9具,右小腿标本10具,共获得19具小腿标本.解剖标本,确认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深面的(足母)长伸肌,并沿腓深神经解剖(足母)长伸肌的神经肌支,观察神经肌支的位置、数量.测量神经肌支长度(nerve length,NL)、神经肌支起点与腓骨头尖部的距离(nerve-fibula head length,NFL)以及腓骨长度(fibula length,FL).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神经肌支内神经束的数量.结果 19具小腿标本共发现23支(足母)长伸肌的神经肌支,其中15具肢体由单支神经肌支支配,4具肢体由双支神经肌支支配,1具标本的左、右侧肢体均由双支神经肌支支配.所有神经肌支均起源于腓深神经.神经肌支由腓侧进入(足母)长伸肌14支,由前方进入3支,由胫侧进入6支.19具标本小腿长度为34.5~40.6 cm,平均(37.0±1.9) cm;神经肌支起点与腓骨头尖部的距离为75.4~97.2 mm,平均(89.0±5.2) mm;神经肌支长度为33.6~57.4 mm,平均(48.5±5.0) mm;神经肌支起点与腓骨头尖部的距离/腓骨长度为0.211~0.280,平均0.245±0.020.前方进入(足母)长伸肌的神经肌支长度短.单神经肌支支配的15具标本的神经肌支中,12支有两个神经束、3支仅有一个神经束;而在双神经肌支支配的4具标本的8个神经肌支中,除1支有两个神经束外,其余7支均仅有一个神经束.结论 (足母)长伸肌神经肌支的特殊解剖学特征可能是其出现孤立性损伤和损伤以后预后不佳的原因.

  • 外踝骨折后三角韧带完整性对踝关节稳定性影响的CT三维重建研究

    作者:王晨;马昕;王旭;黄加张;张超;陈立;张益钧

    目的 通过CT三维重建分析外踝骨折后三角韧带完整性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用18具成年人下肢标本,男11具,女7具;年龄55~79岁,平均68.2岁;均排除下肢外伤病史.将18具标本平均分为两组,每组9具.1组只切断下胫腓前韧带,即三角韧带完整组;2组同时切断下胫腓前韧带和内踝三角韧带,即三角韧带损伤组.每具标本于外踝尖近端3 cm处横行截断腓骨,通过标记的克氏针分别建立远端腓骨外旋5°、10°、15°、30°的畸形模型,并行钢板螺钉固定.每次建模后均行薄层CT扫描.将所有CT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通过自动密度识别及后期人工处理描绘下胫腓联合、踝穴及踝穴内距骨轮廓,运用软件建立下胫腓联合、踝穴、踝穴内距骨三维模型,并自动计算各模型体积.通过踝穴及踝穴内距骨体积相减,得到踝关节间隙体积.比较组间及组内不同旋转度数时各模型体积的变化,从而反映各病理模型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随着旋转畸形度数增加,下胫腓联合及踝穴体积增大,而踝穴内距骨体积随之减小.在三角韧带完整组中不同旋转角度所致畸形模型比较,10°旋转畸形时下胫腓联合体积及踝关节间隙较正常开始出现显著性增大.在三角韧带损伤组中不同旋转角度所致畸形模型比较,5°旋转畸形即开始出现踝关节间隙及下胫腓体积较正常时显著性增大.结论 三角韧带完整性可影响外旋畸形时踩关节间隙的变化.当三角韧带完整时,10°外踝旋转畸形即可导致下胫腓联合及踝关节间隙显著性增大;而当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时,5°旋转畸形即可出现踝关节间隙显著性增大,下胫腓联合显著性分离,踝关节不稳定.

  • 定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石骨症一例报告

    作者:范永前;杨庆铭

    石骨症是一种罕见的骨发育障碍性疾病.AlbersSch(o)nberg于1904年首先描述了石骨症,其主要特征为广泛的骨质硬化、骨密度增高、皮质增厚、髓腔闭塞.目前认为石骨症的发生可能与正常破骨细胞严重缺乏或功能缺陷有关.根据遗传分型石骨症可以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石骨症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石骨症.其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石骨症分为恶性型、中间型和碳脱水酶Ⅱ缺陷综合征型.恶性型石骨症在婴幼儿时期发病,进展快,病死率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石骨症多见于成人,发病较晚,病情稳定,预后较好.这部分患者与正常人群的平均寿命相同,但因骨质脆弱可以发生多次骨折,特别是下肢,还可因颅神经压迫出现失明、听力和视觉丧失及面部神经麻痹等症状.

    关键词: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