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Ilizarov技术自体骨段延长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骨缺损

    作者:张弢;孙振辉;郑永发;马信龙;王沛;李衡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自体骨段延长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2000年9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骨缺损患者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19~49岁,平均31.9岁;胫骨近端3例,中段8例,远端3例.原始损伤:5例为开放骨折钢板内固定,3例为开放骨折髓内钉内固定,4例为开放骨折外固定架固定,2例为闭合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所致.患者自受伤至此次治疗时间为2~24个月,平均7.54个月;手术次数平均6次(3~14次).根据Jain骨缺损和感染程度分型:A2型5例,B1型2例,B2型7例.窦道形成10例,骨外露4例;骨外露面积大7 cm×5 cm,小2 cm×1 cm;清创后骨缺损长度3~12 cm,平均6.71 cm.14例患者均采用清创联合Ilizarov技术自体骨段延长治疗.结果 14例患者均获8个月~6年(平均20个月)随访,均获稳定骨折愈合.住院时间1~7个月,平均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7.79个月;骨外固定时间8~14个月,平均9.64个月.并发症:针道感染1例,皮肤过敏1例,骨折畸形愈合再截骨1例,提前矿化再截骨1例,断针1例,无深部感染、骨折不愈合和膝关节僵直发生.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优13例,良1例.结论 Ilizarov骨段延长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大段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 不稳定性骨盆环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马维虎;刘观燚;孙韶华;徐荣明;黄雷;应江炜

    目的 探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环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1年10月至2006年10月,对78例不稳定骨盆环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和"C"型臂X线机或CT引导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及TSRH系统固定.按照AO分型:B2型3例,B3型4例,C1型12例,C2型34例,C3型25例.患者入院后均在抗休克、输血等治疗的同时急诊用骨盆外固定架暂时固定复位,以稳定病情、减少出血.伤后7~10 d手术,20例前路手术后1周行后路手术,58例为一期前后路同时手术内固定.后路经皮"C"型臂X线机引导下骶髂复合体空心螺钉固定10例,CT引导下经皮空心螺钉固定20例,切开复位TSRH系统固定48例.手术时间2~5 h,平均3 h.结果 术后浅表感染5例,经换药愈合;深部感染2例,经清创引流愈合.3例术中损伤膀胱行及时修补,2例术后发现膀胱损伤行膀胱造瘘后愈合.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经溶栓等保守治疗治愈.术前合并骶丛损伤的患者术后3~6个月功能大部分恢复.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30个月,无骨折不愈合.下肢长度差异在10 mm内72例,10~20 mm 6例.复位根据Tornetta和Matta评定标准,优58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94.9%.术后功能按照Majeed评分系统,优45例,良20例,可13例,优良率83.3%.结论 对不稳定性骨盆环骨折患者采用前后环切开复位内固定,稳定性好、并发症少,可使患者早期康复.

  • 腰椎前路手术相关自主神经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陆声;徐永清;师继红;丁自海;李忠华;钟世镇

    目的 对腰椎前方的自主神经进行解剖和组织学观察,提出避免导致逆行射精的自主神经丛损伤的腰椎前路手术途径.方法 选择10具防腐固定成年男性腰段标本,借助解剖放大镜和手术显微镜观察后腹膜与主动脉、髂总动脉及腰骶岬部前方筋膜的层次关系,自主神经丛的走行及上腹下丛(superior hypogastric plexus,SHP)在L5~S1椎前的分布.对主动脉前、主动脉旁和腰骶椎前组织行HE染色,观察腹膜后组织中自主神经的分布特点.结果 SHP一般通过腹主动脉分叉点左侧跨越左髂总动脉.SHP主干位于左、右髂总动脉形成的三角内,其宽处位于腰骶间隙前7例(70%),位于骶前3例(30%);其中4例(40%)位于骶岬部左侧,6例(60%)位于腰骶岬部中线偏左.自主神经丛位于一层连续的独立于腹膜后的筋膜层中,且组织学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自主神经筋膜层的存在.结论 经腹膜入路腰椎前路手术应从右侧切开后腹膜,分离时应轻柔地将SHP自右向左沿椎间盘边缘推开;选择外科平面要保证在神经筋膜层下进行分离,可以将位于腹主动脉和腰骶岬部的自主神经层整层掀起,达到保留自主神经的目的.

  • 经椎旁肌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作者:李楠;张贵林;田伟;张波;袁强;行永刚;刘波;李勤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6年8月,共62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男4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2岁(21~58岁).T12骨折21例,L1骨折24例,L2骨折17例;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5例,余下的47例为爆裂型骨折,并且椎管占位均小于1/3,所有骨折后柱均完整.随机选取其中34例患者接受经椎旁肌入路的手术治疗,其余28例患者则采用传统的后正中入路治疗.经椎旁肌人路沿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进入,保留椎旁肌肉的完整性,既可行椎弓根螺钉的内固定操作,也可行横突尖或关节突的植骨融合.术后一般无须放置引流管,术后早期患者即可佩带支具下床行走.结果 通过围手术期疗效观察,发现经椎旁肌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上差异不大,但在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2007年8月,共56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12~26个月),所有随访患者的骨折椎体均获得愈合,无一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两组间远期疗效无差异.结论 经椎旁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者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 不同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分析

    作者:田禾;屈建华;田征;王翀;韩智君

    目的 探讨4种不同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对4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A组,178例)、半椎板切除(B组,122例)、全椎板切除(C组,66例)及上述3种术式加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D组,74例)治疗.术后随访30~66个月,平均49个月.获得随访病例,男245例,年龄19~72岁,平均(43.36±11.64)岁,病程3 d~18年;女195例,年龄20~76岁,平均(43.78±12.09)岁,病程7 d~20年.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设计问卷随访,对不同术式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进行评分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种术式总体优良率分别为88.76%、83.61%、77.27%、90.54%,D组与A、B组比较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C组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单节段优良率分别为89.93%、85.58%、78.57%与90.77%,双节段优良率分别为81.48%、76.47%、70.00%与87.50%,内固定组与非内固定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经典手术加后路内固定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彻底减压融合创造良好条件,但无论是单节段或双节段病变,加后路内固定都不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传统经典手术仍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 切开修补治疗肩袖撕裂的中远期随访

    作者:王晓滨;黄公怡;薛庆云

    目的 对切开行肩袖修补术的肩袖撕裂患者行中远期随访,分析术前、术中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1987年5月至2002年10月在北京医院骨科进行切开手术修补撕裂肩袖的43例患者(44肩).男20例(21肩),女23例(23肩);手术时平均年龄53岁(22~76岁).13肩为小型撕裂(<1 cm),18肩为中型撕裂(1~3 cm),10肩为大型撕裂(3~5 cm),3肩为巨大型撕裂(>5 cm).撕裂累及冈上肌31肩,累及冈上肌和冈下肌9肩,累及冈上肌和肩胛下肌3肩,累及冈上肌、冈下肌和肩胛下肌1肩.以Mclaughlin术(肌腱-骨)修补25肩,以肌腱-骨联合肌腱-肌腱缝合法修补11肩,以肌腱-肌腱缝合法修补7肩,三角肌深部肌腱转位术(高岸式)修补1肩.术后平均随访88.2个月(52~250个月),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功能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肩关节功能,以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析患者对手术效果的主观评价.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优势手、外伤史、手术前病程和肩袖撕裂大小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4肩UCLA评分术前平均为(11.5±2.8)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29.7±5.3)分.36肩得分>28分,达到优或良;6肩为可;2肩得分<20分,评定为差.患者对39肩的手术疗效满意,主观满意率89%.患者主观满意度与UCL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2,P<0.01).肩袖撕裂的大小(r=-0.404,P=0.007)、术前病程(r=-0.332,P=0.028)与术后结果呈负相关,即肩袖撕裂范围越大、术前病程越长,手术疗效就越差.而手术患者的年龄、性别、优势手、外伤史与手术的预后无关.结论 切开修补治疗肩袖全层撕裂能获得满意的中远期疗效,肩袖的撕裂大小、术前病程与术后结果呈负相关.

  • 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骨道位置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雁;敖英芳;余家阔;安华;刘晓鹏

    目的 研究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患者术后骨道位置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初步探讨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的定位评价.方法 随访研究2005年5至12月33例自体胭绳肌腱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的患者,通过X线片测量其骨道位置.术后29例获14~22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KT-2000及Biodex肌力测试评价.结果 患者术后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及KT-2000结果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前内束股骨骨道位于Blumensaat线水平的股骨外髁长度的29.68%±5.25%,高度的16.93%±5.73%.后外束股骨骨道位于Blumensaat线水平的股骨外髁长度的30.33%±9.44%,高度的31.24%±6.87%.前内束和后外束胫骨骨道分别位于胫骨平台长度的32.92%±5.37%和46.33%±7.74%.前内束股骨骨道前后位置与KT-2000 30°前后稳定性呈负相关(P<0.05),即前内骨道越偏后30°稳定性越好.前内束股骨骨道相对外髁高低程度与患肢术后120°角速度下屈肌力矩呈正相关.后外束股骨骨道前后位置与60°角速度下屈肌力矩呈正相关,后外束胫骨骨道前后位置与120°角速度下屈肌力矩呈负相关.骨道位置与各功能评分均未表现出相关性.结论 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可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X线测量可以较客观、准确地反映骨道的定位情况并分析临床效果.

  • 细胞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星火;杨述华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是目前临床工作面临的难题,其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的目的是保存股骨头,避免或延缓全髋关节置换.髓芯减压术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常用的方法,它不仅可以降低骨内压力,还可为生物活性材料、细胞等物质的植入创造条件.目前使用较多的移植物包括:血管化和非血管化骨移植物,同种异体和合成的骨替代材料,骨源性和血管源性生长因子以及各种类型的干(祖)细胞.

  • 腘绳肌腱取材后再生的研究

    作者:刘彩龙;赵金忠

    随着前十字韧带重建手术数量的增加,前十字韧带移植物的选择成为前十字韧带损伤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诸多可供选择移植物中,腘绳肌腱(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具有取材方便、生物力学强度高、优良的手术重建效果和小的供区病损等特点,受到骨科医生的青睐[1-5].腘绳肌腱在取材后能够再生这一发现,进一步增加了其作为移植物的优势.本文综述有关腘绳肌腱取材后再生研究的文献,以阐明再生肌腱的解剖形态、再生机制、肌腱再生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和再次取材的可行性.这些问题的理解对于患者的选择、康复计划的制定、肌腱再次取材和首选移植物的确定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胸廓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海峰;阮狄克;王鹏建

    胸廓功能不全综合征(thoracic insufficiency syndrome,TIS)是指儿童胸廓容量不足,无法维持正常的呼吸运动及肺组织的生长而出现的一种病理状态[1,2].此病极为罕见,其病理生理学特征由Boffa等[3]在1984年首先描述.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患儿的症状、体征、胸部X线片以及肺功能检查等即可以作出诊断,但其治疗极为困难.至目前为止,国内尚未见对于本综合征完整的描述.

  • 甲状旁腺激素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作者:王毅;郭若霖;张凯;赵文君;隋立;盛莉;孙贵明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传代的成骨细胞分为对照组、PTH持续给药组、PTH间歇给药组.持续给药组48 h中持续给药;PTH间歇给药组前6 h给予PTH,后42 h撤除;对照组予溶媒液.每48 h为一循环,持续作用8个循环,每个循环结束时,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测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表达水平.结果 间歇给药组细胞增殖在第7、8个循环时明显增加;而持续给药组在第5个循环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低于其他两组,在第7、8个循环时抑制作用明显.1~4个循环时3组间ALP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5~8个循环ALP活性显著增加;持续给药组第6~8个循环对ALP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间歇给药组细胞IGF-1 mRNA的表达在第6个循环时达到高峰后有所下降,但始终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持续给药组前期IGF-1 mRNA表达水平较高,而后期则明显低于对照组.间歇给药组BMP-2 mRNA表达水平持续升高;持续给药组前3个循环表达水平较高,随给药时间的增长呈下降趋势.结论 间歇给予一定浓度的PTH可刺激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后期作用大于前期.给药前期的ALP水平主要与IGF-1 mRNA表达水平相关,而后期则可能是通过BMP-2 mRNA表达的升高使ALP活性增强.

  • 静水压力刺激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双向分化的影响

    作者:何川;邓廉夫;杨庆铭;梁静;王君

    目的 研究短期和较长期的静水压力负荷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成骨或成脂的影响,并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信号通路在其中作用.方法 对BMSC施加40或80 kPa的静水压强,分别持续1 h或4 h,然后加入10 mmol/L U0126阻断ERK1/2信号通路,通过半定量RTPCR和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成骨标志基因Cbfa1和骨钙素(OC)以及成脂标志性基因PPARγ2和Adipsin的mRNA表达水平.对BMSC施加40 kPa的静水压刺激,每天作用4 h,7 d和14 d后检测Cbfa1、OC、PPARγ2和Adipsin的mRNA表达水平,在3、7、14 d通过组织化学染色和定量测定方法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和表达量.结果 40 kPa压强的静水压连续刺激4 h可以促进Cbfa1、OC的mRNA表达和抑制PPARγ2、Adipsin的mRNA表达.40 kPa的静水压连续作用7 d,仍表现为对BMSC的促成骨分化作用,然而连续作用14 d后,则表现为促成脂分化作用.成骨诱导条件并不协同静水压的促BMSC成骨分化作用.而U0126并不能完全抑制BMSC对静水压刺激的反应.结论 一定强度和作用时间的静水压刺激可以促进BMSC的成骨分化,但较长期的作用可能会促进成脂分化.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与静水压的促BMSC成骨分化作用无协同作用.

  • 枢椎有限元模型建立及齿突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赵轶波;马迅;陈维毅;郭媛;赵斌;田江华;牛建鹏;张彦男

    目的 建立并验证枢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探讨齿突垂直和水平方向不同角度载荷下的损伤机制和骨折类型.方法 对健康成年男性颈部进行CT扫描,层厚0.6mm,无间隔.将DICOM图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生成网格化的枢椎表面三维图像,再经ANSYS ICEM CFD处理,生成包括皮质骨和松质骨的实体模型.模拟体外生物力学试验验证模型.模型验证后,通过对齿突前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施加不同角度的载荷,分析各种条件下齿突的应力分布并探讨相应的骨折类型.结果 (1)模型验证结果与体外生物力学试验的数据基本一致,后伸载荷下产生Ⅲ型齿突骨折,大应力为123 Mpa;倾斜45°载荷下产生Ⅱ型齿突骨折,大应力为121 Mpa,与皮质骨的屈服应力(138 Mpa)分别相差11%和12%.(2)齿突前部垂直和水平方向不同角度外力加载的应力分布图显示,应力集中区域可发生转变,预示骨折类型可能由Ⅲ型转变为Ⅱ型,且大应力值逐渐增大.皮质骨承受主要应力.结论 我们建立的枢椎有限元模型经过验证可以很好地模拟枢椎的生物力学特性,其中包括皮质骨和松质骨结构.两种力学加载模式的应力分布图显示随着作用力角度的变化,会出现齿突骨折类型的转变,预示外力作用的方向是决定齿突骨折类型的关键因素.

  • 钛合金表面纳米化对大鼠成骨细胞的影响

    作者:嵇伟平;韩培;蒋垚;顾新丰;张先龙;王琦;沈灏;邵俊杰;赵常利;张小农

    目的 探讨钛合金表面纳米化对成骨细胞黏附、增殖、分化和成骨矿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塑性变形和化学处理方法在Ti6Al4V合金上制得一种新型多孔纳米晶体的表面结构.将原代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与纳米表面、光滑表面及粗糙表面钛合金共培养.分别通过细胞计数、扫描电镜、MTT比色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分析和钙结节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成骨细胞在3组钛合金表面的黏附、增殖、分化及成骨能力,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黏附能力实验结果显示早期纳米表面黏附的成骨细胞数多于其它两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纳米表面上成骨细胞可以较其它两组更早的伸展黏附.增殖能力实验显示,3组细胞的生长曲线大体形态基本相同,但纳米表面成骨细胞的指数增殖期比光滑表面和粗糙表面长3~10 d,且高峰更高.RT-PCR研究表明,共培养14 d后,纳米表面黏附的成骨细胞中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和骨钙素mRNA的转录量均升高(P<0.05).另外,与光滑和粗糙表面相比,纳米表面形成钙结节面积显著增大(P<0.05).结论 纳米多孔表面技术能促进成骨细胞的体外早期黏附、增殖、分化和成骨能力,为纳米技术进一步应用到人工关节提供新的方向.

  • 增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比较腺病毒、腺相关病毒体外转染兔软骨细胞的效果

    作者:翁习生;李连华;邱贵兴;杨新宇;吴小兵

    目的 通过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比较腺病毒(Ad)、腺相关病毒(AAV)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的转染效果.方法 体外培养正常3月龄新西兰兔关节软骨细胞,以rAd5-eGFP、rAAV2-eGFP分别转染原代关节软骨细胞,计算佳传染复数.之后以佳传染复数的病毒重组体转染软骨细胞,分别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绘制转染率的时间一反应曲线,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后细胞的大体形态、绿色荧光的表达情况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前后软骨细胞Ⅱ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rAd5-eGFP、rAAV2-eGFP的佳传染复数分别为1×103 vp/cell和1×105 vg/cell.分别应用佳传染复数体外转染原代培养的软骨细胞后,rAd5-eGFP在转染后1~2 d荧光表达即可达到高峰,但之后迅速衰减,在转染后第28天基本检测不到荧光表达.rAAV2-eGFP在转染第7天荧光表达达高峰,随之缓慢衰减,在转染后第56天仍可检测到绿色荧光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rAd5-eGFP在转染软骨细胞后,软骨细胞合成Ⅱ型胶原mRNA的水平明显下降,而rAAV2-eGFP则影响不显著.结论 Ad转染体外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后,目的基因的表达迅速,但维持时间短,对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较明显;AAV转染软骨细胞后,目的基因的表达缓慢,但维持时间长,且对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较小.AAV更适于作为软骨细胞的体外转染载体.

  • 髋部钙化性肌腱炎一例报告

    作者:赖伟文;李克宣;陈永亮;娄培友;魏星

    患者,女,58岁,因左髋关节剧痛1 d入院.症状为突发性,患者无创伤或扭伤史,无结核病史,也没有发热史及脓毒病灶.体检显示左髋关节被动活动因疼痛而显著受限,屈曲20.,内旋及外旋均为10°,几乎完全不能外展.患者左髋部无明显红肿及炎症表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髋部X线片显示有两个"半月"形钙化灶位于左股骨大转子尖端近侧(图1),因而诊断为左髋部钙化性肌腱炎.

  • 坐骨结节骨骺损伤致假关节形成一例报告

    作者:郭志勇;王延斌

    坐骨结节骨骺损伤临床偶见[1],但骨骺损伤后未及时处理的转归未见报道,2007年我科收治一例.男,24岁,17岁时10m冲刺时摔倒伤及左臀区而导致臀部疼痛,活动受限,休息后自行缓解.此后逐渐出现坐板凳时双侧臀区不平感,剧烈活动或长时间步行后出现左臀区隐痛不适感,均未行特殊处理.

  • 后外侧入路治疗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

    作者:王新亮;覃健;邝炯祥;陈铭;杨运发;戈涛;侯之启

    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常伴小腿前方软组织严重损伤,采用外固定治疗,治疗周期长、疗效差.而经常规前内侧或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该类骨折往往会出现较多软组织并发症.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我院采用单一后外侧入路Ⅱ期切开内固定治疗32例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 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技术改良

    作者:范顺武;方向前;赵兴

    胸腰椎前路手术具有直视下直接减压、结构性植骨和配合使用内固定,重建脊柱前中柱生物力学稳定性与融合率高等优点,已成为胸腰椎骨折、结核、肿瘤等疾患的常用手术方法之一.但是前路手术存在的手术创伤大、病椎暴露困难、术中出血多、手术时间长等技术瓶颈一直未能真正解决,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致临床医生更愿选择后路手术作为胸腰椎骨折的终治疗方案.我们总结近十年来胸腰椎前路手术的经验,针对以上难点进行了一系列改良,简化了手术操作程序、减少了术中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术中出血量,经过600余例患者的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腕管的生物力学及与腕管综合征的相关性(下)

    作者:

    三、屈肌腱和滑膜腕管内肌腱及其周围组织形成一个复杂的滑动系统.拇长屈肌由桡侧滑囊包绕,其它肌腱则由尺侧滑囊包绕.滑囊是由两层滑膜组织形成的双层空管.内层(脏层)通过滑膜下结缔组织和网状组织组成腱滑膜与屈肌腱相连接[57];其外层(壁层)松散地连接于其附近的组织(如屈肌支持带).内外两层之间有滑膜及滑膜液,使肌腱滑动时内外层间相对运动的摩擦力很低(图3).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