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骨肉瘤血清蛋白标志物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国东;蔡郑东;陈楷;程飚;孙业青;孙伟;李健;李全

    目的 利用Link-test统计方法整合分析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质谱分析数据寻找骨肉瘤血清蛋白标志物.方法 利用基因芯片检测从骨肉瘤细胞系(MG-63、Saos-2和U-2OS)中筛选骨肉瘤候选标志基因;运用蛋白质质谱分析技术分析27个骨肉瘤患者血清标本及47个健康人的血清标本,从中筛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质谱峰;采用Link-test统计方法对筛选到的骨肉瘤候选标志基因和蛋白质质谱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交叉验证的骨肉瘤血清蛋白标志物;运用免疫印迹法比较一种候选血清蛋白标志物在骨肉瘤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的含量差异.结果 利用基因芯片检测到653个候选骨肉瘤标志基因,蛋白质质谱分析筛选到6个蛋白质质谱峰.经Link-test统计分析,共鉴定出13个候选骨肉瘤血清蛋白标志物,其中包括细胞色素C (Cytochrome cl,CYC-1).在13个候选蛋白质标志物中,12个在骨肉瘤中表达上调,1个表达下调.免疫印迹实验发现CYC-1在骨肉瘤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Link-test统计方法整合分析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质谱分析数据是寻找骨肉瘤血清蛋白标志物的有效方法,共发现13个候选骨肉瘤血清蛋白标志物.

  • 腰椎滑脱症的微创减压、复位与融合内固定术

    作者:周跃

    脊柱滑脱症(spondylolisthesis)是指“一个椎体与其相邻的下一个椎体相对向前滑移,并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病理过程”.随着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在腰椎滑脱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很大进展,特别是现代微创外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使腰椎滑脱症的外科手术治疗发生革命性改变.

  • 微创可扩张通道辅助腰椎融合术之管见

    作者:贺石生

    建立一个可以到达手术部位的微创工作通道是进行脊柱微创手术的前提条件,从经皮穿刺针管、经皮切吸工作套管、椎间孔镜及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工作通道到X-Tube、Mast Quadrant,微创工作通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变得更加灵活多样,脊柱微创手术也从早期的椎间盘介入手术发展到微创椎间融合及内固定手术.

  • 发展脊柱微创技术应重视解剖学的研究

    作者:姜建元

    当前,各种脊柱微创技术蓬勃发展,在各类脊柱疾患的临床治疗中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师和医疗单位着手开展脊柱微创技术.而众所周知,微创不等于“小切口”,微创技术的开展不仅需要先进设备和特殊器械的支持,更需要临床医师掌握更为全面、详细的局部解剖学知识;鉴于脊柱及毗邻结构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当前脊柱微创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重视脊柱解剖学的研究与培训.

  • 腔镜辅助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作者:王文军;姚女兆

    近年来,脊柱微创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与普及.胸腹腔镜辅助技术以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等许多优点受到医师与患者的青睐,在脊柱外科界被越来越多地推广应用,同时也为脊柱疾患的腔镜微创化治疗提供方向与途径.

  • 浅谈经皮脊柱内固定技术

    作者:池永龙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改善,经皮脊柱内固定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开展,提高和发展微创外科技术是外科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微创外科技术的两重性,正确掌握其适应证,充分发挥经皮脊柱内固定技术的优势.

  •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李方财;陈其昕;陈维善;陈刚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Sextant微创脊柱系统结合椎体内植骨技术治疗无神经功能损害、载荷分享评分≥7分的胸腰椎A型骨折患者20例,并与同期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的20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间的临床及影像学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手术时机及载荷分享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经皮组明显小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高、后凸角均显著恢复(P<0.05);术后1年,两组均见椎体前高和后凸角的显著丢失(P<0.05);末次随访,两组也均未见上述指标的进一步丢失.影像学指标与临床疗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组影像学指标恢复略差,但临床疗效略优.结论 (1)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技术可应用于治疗载荷分享评分≥7分、无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椎爆裂骨折;(2)尽管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影像学各指标略差于开放组,但由于其损伤小、出血少等优点,仍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经皮前路螺钉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

    作者:王建;周跃;任先军;张正丰;李长青;初同伟;王卫东;郑文杰;潘勇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皮和开放前路螺钉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2003年3月至2010年5月,115例齿状突骨折患者接受前路螺钉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年龄16~71岁,平均43.5岁.经皮固定组47例:Ⅱ型骨折42例,浅Ⅲ型骨折5例;采用经皮工作通道下前路螺钉固定.开放固定组68例:Ⅱ型骨折61例,浅Ⅲ型7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法治疗.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者放射线暴露时间、骨折愈合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1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70个月,平均37.6个月.术前两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伴发脊柱损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经皮固定组(40.3±9.5)min,开放固定组(62.9±15.3)min,经皮固定组显著短于开放组(P< 0.05).术中平均出血量:经皮固定组(5.6±4.1)ml,开放固定组(47.1±28.6) ml,经皮固定组显著少于开放组(P<0.01).两组在术者放射线暴露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皮前路螺钉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Ⅱ型或浅Ⅲ型齿状突骨折的方法,与开放固定法比较创伤相对小.

  • Disc-FX通道系统辅助下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张为;王会旺;焦甲勋;王云霞;杨大龙;丁文元;申勇

    目的 探讨在Disc-FX通道系统辅助下采用髓核摘除、射频消融和纤维环成型的“三合一”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对4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行Disc-FX通道系统辅助下的“三合一”技术治疗,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2~58岁,平均38.7岁.对治疗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下肢痛VAS评分及末次随访Macnab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20~40 min,平均26 min.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后未发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周、3个月、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分别为:(1.05±0.68)分、(1.15±0.70)分、(1.00±0.62)分和(0.95±0.63)分,与术前腰痛VAS评分(6.60±1.47)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下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10±0.74)分、(1.15±0.70)分、(1.10±0.72)分和(0.95±0.54)分,与术前(3.05±1.2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按照Macnab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优20例,良1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2.5%(37/40).1例患者术后1个月时复发.结论 Disc-FX系统辅助下的“三合一”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短期内能取得满意疗效,但其远期效果仍待进一步观察.

  • 经皮后外侧腰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工作区域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顾昕;贺石生;张海龙;刘碧峰

    目的 通过对健康成人尸体标本的解剖和测量,对经皮后外侧腰椎间孔入路的椎间盘工作区域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方法 对25具尸体标本(年龄45~65岁,身高150~176 cm)进行腰椎椎间孔解剖学研究,首先在矢状面上测量椎间隙后缘高度(h),神经根与椎间盘平面的倾斜角(β),神经根后缘与椎间盘后缘水平距离(d),椎间孔在上、下终板平面上的神经根后缘与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外缘的距离(a1,a2);去除关节突后显露神经根与硬膜,冠状面上在上、下终板平面上测量神经根内缘与硬膜外缘的距离(b1,b2).结果 在椎间孔矢状面和冠状面上椎间盘区域分别为两个“梯形”.矢状面上测量参数:h为(7.0±1.1) mm,β为77.6°±8.4°,d为(3.4±2.3) mm,a1为(9.4±2.2) mm,a2为(10.8±4.6) mm.冠状面上b1为(9.9±2.7)mm,b2为(17.7±2.1) mm.除神经根倾斜角度(β)逐渐缩小外,其余参数均随腰椎节段而逐渐增大.结论 后外侧腰椎间孔入路的椎间盘工作区域可模拟为由矢状面和冠状面“梯形”所合成的立体结构.通过对立体结构解剖的研究比较可以指导临床操作,如椎间孔镜工作通道的大小及椎间孔穿刺针角度等.

  • 前路经皮三钉固定治疗老年寰枢椎联合骨折

    作者:王向阳;徐华梓;池永龙;林焱;黄其杉;倪文飞;王胜;徐晖

    目的 探讨经皮内固定技术治疗老年(特别是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11年2月,共7例老年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患者.男6例,女1例;年龄64~84岁,平均72.4岁.寰椎骨折:Jefferson骨折2例,前弓骨折2例,前后弓两处骨折2例,前后弓骨折+侧块骨折1例.枢椎齿状突骨折:AndersonⅡ型骨折6例,浅Ⅲ型骨折1例.颅脑损伤5例,均合并不同程度意识朦胧、谵妄或昏迷.对所有患者均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行经皮前路枢椎齿状突和两侧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36~78 min,平均56 min.同时行植骨术的患者出血20~50 ml,未行植骨术者无明显出血.7例患者均获得满意治疗效果,螺钉位置正确.无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食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全组病例平均随访10.7个月,无脱钉、弯钉及断钉发生,枢椎齿状突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寰枢关节不稳.结论 对于老年特别是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经皮前路三钉固定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有利于对患者临床护理和早期功能训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形手术器械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作者:李振宙;吴闻文;侯树勋;商卫林

    目的 介绍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形手术器械的研制,分析经皮腰椎间孔成形、经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方法 应用自制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形器械,以腰椎间孔扩大成形、经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56例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3-4节段7例,L4-5节段30例,L5S1节段19例.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内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的变化及术后36个月时的Macnab功能评分.结果 5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120 min(平均60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平均30 ml).56例患者术后至少随访36个月.腰痛VAS:术前(6.5±2.3)分,术后1天(2.2±1.3)分,术后3个月(1.8±1.5)分,术后12个月(1.4±1.3)分,术后36个月(1.5±1.2)分;下肢放射痛VAS:术前(8.7±2.3)分,术后1天(1.2±0.8)分,术后3个月(0.7±0.6)分,术后12个月(0.5±0.3)分,术后36个月(0.8±0.5)分;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1).按照Macnab评分标准,36个月随访时,44例优,10例良,2例可,优良率为96.4%.仅5例于术后1周出现下肢“日光烧灼综合征”,均为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脉冲电刺激治疗1周后缓解.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腰椎间孔成形、经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是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

  • 经皮微创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杨波;谢景开;尹飚;宋磊;方世兵;万盛钰;李健

    目的 比较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ectomy,PCD)、经皮颈椎间盘髓核成形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 nucleoplasty,PCN)与联合使用两种微创技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nucleoplasty,PCDN)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71例.年龄21~74岁,平均47.8岁.171例患者分为三组:PCD组97例,男53例,女44例;PCN组50例,男29例,女21例;PCDN组24例,男15例,女9例.比较三组的临床效果及颈椎稳定性.结果 所有病例中位随访4.1年:PCD组4.2年,PCN组2.6年,PCDN组3.3年.三组手术均获成功.三组手术临床效果(JOA评分),经手术前后配对t检验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D:t=21.85,P<0.05;PCN:t=14.50,P<0.05;PCDN:t=8.56,P<0.05),即三组均有效;三组间手术临床效果(JOA评分治疗改善率)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9,P=0.12).按照Odom标准评定优良率:PCD组为81.35%,PCN组为82.44%,PCDN组为83.19%.三组手术后均无颈椎不稳病例发生,手术前后颈椎稳定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CD、PCN以及联合使用这两种微创技术的PCDN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优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不会造成颈椎失稳的发生.

  •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任龙喜;郭函;张彤童;韩正锋;尹建;梁喜斌;张向飞

    目的 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8年的随访结果,分析影响PLDD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2年12月至2009年6月应用PLDD治疗的5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连续随访.男32例,女26例;平均年龄51.8岁(26~74岁).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20分法)和数字分级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评价所有患者的术后疗效;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及病程各亚组患者术后2年的JOA评分优良率.结果 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4年、6年和8年的JO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37.9%、51.7%、65.5%、81.0%、82.8%、80.9%、72.4%和72.7%,术后6个月至8年的各时间点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各疼痛症状(颈痛、肩痛、上肢疼痛)的NR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8个月患者术后2年JOA评分优良率(93.3%)高于病程>18个月患者(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D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可靠、稳定,患者的病程长短可能会影响术后疗效.

  • 腰椎微创手术术前定位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作者:贺石生;张海龙;顾昕;张立国;顾广飞;丁悦;贾建波;周旭

    脊柱微创手术的优势是切口小,而准确的术前体表定位对于脊柱微创手术十分重要,如果定位不准确,就势必造成切口延长,从而增加损伤[1].而既往的各种体表标志定位、金属标记定位等方法定位不够准确、需要多次透视;既增加手术时间,又使医护人员及患者多次暴露在X线辐射下 [2].为使脊柱微创手术的定位更加准确,减少医护人员的辐射,缩短手术时间,我们设计了专门用于腰椎微创手术术前定位的微创定位器并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

  • 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

    作者:王博;杨群;张德强;王宏;吴春明;马凯;唐开;刘阳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减压、B-Twin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87例,男49例,女38例;年龄37~65岁,平均47.6岁.均为单节段病变,L3.4 3例、L4.543例、L5S141例.采用单枚B-Twin 椎间融合51例(单枚组),双枚融合36例(双枚组).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时间和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 均获得12~46个月的随访,平均35.8个月.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ODI术前平均为78%±3%,末次随访平均为18%±3%;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70±1.3)分,末次随访平均为(0.65±0.48)分;椎间隙高度术前平均为(8.76±1.3) mm,术后1个月平均为(12.8±1.5)mm,术后12个月平均为(11.8±0.6) mm.单枚组与双枚组ODI、VAS和椎间隙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枚组少于双枚组.均获融合或可能融合,融合时间3.9~8.6个月,平均为5.6个月.结论 椎间盘镜下减压、B-Twin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疗效满意,单枚与双枚融合疗效相近,单枚融合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医疗费用低的优点.

  • 完全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学习曲线

    作者:吕国华;王冰;刘伟东;李磊;邝磊

    目的 评价应用完全内镜技术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应用完全内镜技术治疗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开展手术时间分为三组(早期组、中期组和后期组),每组各10例患者,学习曲线评价内容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腿痛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1±0.22)年(1.2~2年).三组完全内镜患者术中出血量均可忽略不计,且无术后感染和复发病例出现.与早期组比较,中期组手术时间明显减少(P< 0.05),后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中期组(P<0.05).三组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7).每组的腿痛与腰痛VAS评分结果相似: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中期组为10%,后期组无.早期组有2例转为开放手术,而中期和后期组无转为开放手术病例.结论 应用完全内镜技术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微创结果,但陡峭的学习曲线需引起关注.术者的微创手术经验与合理的病例选择有助于缩短学习曲线和减少并发症.

  • 胸腔镜辅助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合并椎间盘损伤的下胸椎椎体爆裂骨折

    作者:何海龙;叶晓健;谭俊铭;陈德玉;刘岩;陈爱民;袁文

    目的 观察胸腔镜辅助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合并椎间盘损伤的下胸椎椎体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8年5月,应用胸腔镜辅助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合并椎间盘损伤的下胸椎椎体爆裂骨折患者共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17~56岁,平均34岁;T12 5例,T114例,T10及T8各1例.骨折按AO分型:A2.2型4例,A3型7例.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5例,C级2例,D级2例,E级2例.术后第1年随访3次,分别是3、6和12个月,其后每12个月随访一次.随访项目包括症状、体征、X线或CT检查以及Frankel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5~8h,平均(5.2±1.6)h,术中出血量600~3800 ml,平均(1195±576) ml.术后1例患者出现肋间神经痛,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6~65个月,平均(49.5±5.9)个月.24个月随访时摄CT片均证实植骨已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内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A级5例,D级2例,E级4例.结论 胸腔镜辅助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合并椎间盘损伤的下胸椎椎体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但该方法技术要求高,具有较长的学习曲线.

    关键词: 胸腔镜 胸椎 骨折
  • 腹腔镜辅助下经前后路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

    作者:张春霖;朱红鹤;李莹;严旭;王铮;陈博光

    目的 评价腹腔镜辅助下经前后路手术治疗重度(Ⅲ、Ⅳ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操作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2月至2010年5月,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行双侧神经二次减压、经皮椎弓根钉复位及前路腹腔镜下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融合治疗Ⅲ、Ⅳ度腰椎滑脱症患者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18~58岁,平均39.8岁.Ⅲ度滑脱患者11例,Ⅳ度滑脱患者2例.滑脱部位:L4,52例,L5S1 11例.根据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后高度改变及临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12至36个月,平均21个月.手术时间105~150 min,平均125 min;出血量200~900ml,平均415 ml.滑脱率减小56.9%(术前73.3%±6.1%,术后16.4%±9.5%);滑脱角减小19.6°(术前27.7°±5.6°,术后8.1°±8.8°);椎间隙后高度增大7.1 mm[术前(2.6±0.8)mm,术后(9.7±3.7)mm].临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下降19.5分[术前(35.8±5.7)分,术后(16.3±5.2)分].CT扫描术后1年椎体间均骨性融合.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1例,切口浅表感染1例.疗效优4例,良8例,可1例.结论 腔镜辅助下经前后路手术治疗Ⅲ、Ⅳ度腰椎滑脱症可实现彻底减压及尽可能的解剖复位,前后内固定协同稳定性好,椎间植骨融合可靠,手术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

  • 腹腔镜辅助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作者:王文军;贺更生;晏怡果;姚女兆;王麓山;王程;韩东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7例行腹腔镜辅助腰椎前路椎间融合,男22例,女15例;年龄16~55岁,平均43.7岁.全部病例行血管造影三维CT检查、17例行椎间盘造影检查,确定责任椎间盘为L5S121例,L4-5 11例,L3-4 2例,L2-3 2例,L1-2 1例.29例经腹腔人路、8例经腹膜后入路行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器融合,3例以骨盆重建钛板固定.术后3、6、12个月通过X线或CT观察植骨融合情况,3个月时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60~140 min,平均100 min;术中出血50~300 ml,平均120 ml;住院时间7~12d,平均8d.2例经腹腔入路患者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全部病例随访6~35个月,平均18.7个月.疗效为优23例、良11例、差3例,优良率91.9%(34/37).23例于术后3个月、12例于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2例术后6个月时椎间前缘高度丢失1.3mm和1.9 mm,无明显不适症状,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无内植物松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辅助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经腹腔入路术后肠梗阻相对多见.在选择手术入路时应考虑术者经验和下腰椎前方大血管的解剖位置.

  • 双侧棘突旁小切口在后路单节段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严盈奇;范顺武;方向前;赵兴;胡志军

    目的 比较经双侧棘突旁小切口和传统开放切口行后路单节段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效果,以评估小切口术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对70例下腰椎病变患者行后路单节段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将患者随机分为双侧棘突旁小切口组(36例)和传统切口组(34例).小切口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35~64岁,平均52.0岁.传统切口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38~62岁,平均53.2岁.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肌酸激酶水平、多裂肌的横截面积、术后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融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X线投照次数、并发症发生率、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切口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及第3天肌酸激酶水平、术后多裂肌横截面积、术后腰背痛VAS、住院时间、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方面与传统切口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双侧棘突旁小切口或传统切口行后路单节段腰椎间融合术的疗效均满意,但双侧棘突旁小切口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多裂肌萎缩少等优点.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赵斌;赵轶波;马迅;钟英斌;王浩;陈祺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与传统手术方法的比较.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52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被纳入研究.依据Denis 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7例,爆裂型骨折35例,其中男37例,女15例;年龄18~59岁,平均46.5岁.T4骨折1例,T7骨折2例,T8骨折1例,T10骨折3例,T11骨折5例,T12骨折14例,L1骨折16例,L2骨折9例,L3骨折1例.影像学检查示:椎管内占位<1/3,突入椎管骨块均匀完整,无碎裂及翻转.患者依次纳入研究,分为两组,其中20例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其他32例患者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节段、受伤至手术时间及随访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肌间隙入路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两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至2009年10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时间21.5个月(12~36个月),所有患者伤椎椎体高度均无丢失,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 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和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手术方法,疗效满意.

  • 单纯椎间融合器腰椎前路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作者:夏群;苗军;张继东;徐宝山;白剑强;李建光;吉宁

    目的 探讨采用经腹膜外入路单纯椎间融合器腰椎前路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34例患者,男10例,女24例;年龄26~67岁,平均52岁.腰椎退变性滑脱11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21例,后路手术后复发前路翻修2例.L4.5 间隙12例,L5S1间隙20例,L4.5、L5S1双间隙2例.34例患者均行下腹部小切口经腹膜外入路椎间盘切除单纯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切口长度平均7 cm,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定期复查并摄腰椎X线片及CT,观察脊柱融合情况.结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90 min,失血量平均200 ml.1例出现下腔静脉分义处撕裂,经修补后完成手术;1例出现腹膜撕裂,予以修补.均获得12~60个月随访,平均36个月.术后腰痛及下肢痛症状明显缓解,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分,降至末次随访时平均0.5分.ODI由术前平均41%,降至末次随访时平均6%.除1例外均未发现椎间融合器移位,椎间临床融合率97%.结论 腹膜外入路腰椎前路融合不仅创伤小,还可彻底切除退变椎间盘,压应力侧大面积植骨,融合率高,术后可早期下床,利于康复和护理.

  • 工作区域内移的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作者:吕飞舟;王洪立;姜建元;马昕;夏新雷;王立勋

    目的 总结Mast Quadrant辅助下工作区域内移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手术操作技巧及其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6年9月至2008年10月,Mast Quadrant拉钩辅助下改良TLIF治疗54例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患者.术中经“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病变节段,依次置入Mast Quadrant拉钩并适度纵向扩张,充分显露关节突关节和椎板,直视下咬除患侧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及椎板下1/2~2/3、黄韧带及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增生内聚部分,减压神经根管及中央管,处理椎间隙行椎体间植骨融合,进一步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统计该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6、12、24个月随访,记录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融合率.结果 5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51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手术时间(178.7±63.2)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224.2±136.5) ml,术后引流量平均(117.2±91.4) 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5.8±3.6)d.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ODI、VAS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51例患者均达到影像学融合标准,未发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 Mast Quadrant辅助下改良TLIF为直视下操作,较为安全,易于掌握;对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椎间盘镜辅助X-Tube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

    作者:马维虎;刘观燚;徐荣明;孙韶华;赵刘军;胡勇;蒋伟宇;顾永杰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辅助X-Tube下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8年4月,采用椎间盘镜辅助X-Tube下TLIF和PLIF 治疗退变性椎间盘疾病32例:PLIF 13例,TLIF 19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相应节段腰椎不稳定21例,腰椎滑脱症11例(Ⅰ度6例,Ⅱ度5例).病变节段:L3-4 2例,L4-5 18例,L5S1 12例.年龄38~72岁,平均51.2岁;男19例,女13例.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以评价术后康复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0 min;手术出血量100~400 ml,平均190ml.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未见切口及椎管、椎间隙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所以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1个月,平均21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40.1%±4.1%下降到术后3个月的9.5%±3.7%.疗效评价:优19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为90.6%.骨融合均取得成功.结论 椎间盘镜辅助X-Tube下TLIF和PLIF治疗退变性椎间盘疾病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单侧固定对融合节段对侧结构的影响

    作者:陈刚;李方财;陈其昕

    目的 研究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单侧内固定手术对融合节段对侧结构的影响,并探讨术后对侧发生疼痛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进行微创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单侧内固定手术的34例患者.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评分评估疗效,并通过CT检查分析手术对融合节段对侧结构的影响.同时对术后发生对侧疼痛患者的CT资料进行分析,以初步探讨疼痛发生的原因.结果 术后患者VAS评分和JOA腰椎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随访中,4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对侧腰骶部疼痛.CT显示:L4,5节段手术患者,融合节段手术对侧的腰椎前凸和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差于手术侧;手术过程中被融合椎体间发生相对旋转.在术后发生对侧腰痛的4例患者中更明显,其中1例患者术后对侧小关节突关节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结论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单侧固定术后,对侧腰椎前凸和椎间隙高度恢复不足、融合椎体相对旋转及对侧小关节突关节形态的改变,均可能与对侧疼痛的发生相关.

  • 手术显微镜与放大镜辅助下腰椎间盘摘除技术临床效果的比较

    作者:田伟;韩骁;何达;刘波;李志宇;马赛;于杰;阎凯;靳培浩

    目的 比较手术显微镜和手术放大镜两种方式辅助下腰椎间盘显微外科摘除技术临床疗效的差别.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包括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所有接受显微间盘摘除术的93例患者.通过比较手术显微镜和手术放大镜两种方式辅助下腰椎间盘显微摘除术病例的各种参数,包括住院天数、住院花费、手术时间、估计失血量、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善率和Odom's标准,评估两种手术方法的优劣.结果 49例患者接受手术显微镜下手术,44例患者接受手术放大镜下手术.其中80例患者获得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6.1 7~52.90个月,平均(29.64±13.05)个月,随访率86.02%.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病变节段和术前JOA评分.术后及随访临床资料包括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随访时间和复发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JOA评分及改善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术显微镜可为手术提供更清晰的视野,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潜在的神经损伤风险,保留更多的正常组织,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 手术显微镜下与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

    作者:叶树楠;杨述华;邵增务;杨操;许伟华;刘建湘;郜勇;熊蠡茗;冯勇;张波;郭兵

    目的 对比研究手术显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surgical lumbar discectomy,MSLD)与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特点与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90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MSLD组与MED组各450例,术后分别平均随访36个月和38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病例的平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住院天数及恢复情况.结果 MSLD组及MED组的切口长度分别为(3.8±1.1) cm和(2.4±0.7)cm,手术时间分别为(51.0±14.2) min和(62.0±16.3)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35) ml和(106±43) ml,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LD组切口长,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少.MSLD组与MED组的住院天数、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时间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SLD组及MED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改善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SLD组硬脊膜撕裂、急性竖脊肌血肿、神经根及马尾损伤等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MED组(P<0.01).两组均未出现定位错误、大血管损伤和术后感染.结论 MSLD与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但MSLD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学习曲线短.

  • 带头灯的手术显微镜辅助与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周健;马易群;董健;李熙雷;周晓岗;王会仁

    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过多切除腰椎后部结构,常导致术后腰椎不稳并使腰痛加重.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各种内镜技术应运而生,但其学习曲线长,对术者手术技巧要求高.我科近年来开展了带头灯的手术显微镜辅助显微外科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研究通过对带头灯的手术显微镜辅助显微外科髓核摘除术与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探讨带头灯的手术显微镜辅助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

  •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提高脊柱手术精准性

    作者:董健

    显微外科技术是利用放大设备和显微外科器材,进行精细手术的技术.其优点是在手术显微镜下能够清晰地观察和辨认细微组织,操作精细,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组织损伤.自已故的陈中伟院士1963年完成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以来,显微外科技术在世界上得到蓬勃发展,尤其在中国大陆,即使在县级医院都有骨科医师精通或掌握该技术,这使得断指和断肢再植手术、皮瓣移植手术在中国广泛普及.同时,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成熟,许多骨科医师开始应用手术显微头灯行再植和皮瓣移植手术.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