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髂腰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

    作者:张银光;贾健;刘兆杰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的临床特点及后路髂腰内固定治疗该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12侧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18~50岁,平均(34.6±9.2)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1例,车祸伤1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合并伤.骶骨骨折按形态学分型:U型4例,H型6例,Y型2例.Roy-Camille分型:Ⅱ型6例,Ⅲ型6例.采用髂腰固定对12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对6例有明显神经损害表现且有明确手术指征的患者同时行神经减压术.临床疗效评价采用Majeed标准,神经损伤按照Gibbons评价方法进行评定.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5.5±6.3)个月.9例患者在受伤早期存在误诊或漏诊,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表现.术后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4.8±2.8)个月.根据Majeed标准,优4例、良4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66.7%(8/12).12例患者术后患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率为91.7%(11/12).6例行神经减压术的患者术后感觉、运动功能恢复率为83.3%(5/6).末次随访时,Gibbons神经评分由术前平均(3.25±0.75)分降至术后平均(1.67±0.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是一种少见的高能量损伤,其合并伤及神经损害的发生率很高;后路髂腰内固定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式,对有指征的患者早期行神经减压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 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手术疗效

    作者:张弛;仲飙;罗从风;柴益民;张长青;曾炳芳

    目的 探讨采用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1月,采用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23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其中21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男17例,女4例;年龄17~ 63岁,平均38.4岁;坠落伤15例,运动损伤4例,交通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8d,平均4d.尺骨冠突骨折O' Driscoll分型:A1型5例,A2型12例,B2型4例;桡骨头骨折Mason分型:Ⅰ型2例,Ⅱ型12例,Ⅲ型7例;软组织损伤仲飙等分型:Ⅰ型6例,Ⅱ型12例,Ⅲ型3例.先采用Kocher入路内固定或人工桡骨小头置换治疗桡骨小头骨折,暂时修补外侧副韧带复合体,而后通过前内侧入路固定冠突骨折并修补内侧副韧带损伤;术后采用铰链式外固定支具辅助固定.术后分别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Mayo elbow performence score,MEPS)和Broberg-Morrey分级评估患者肘关节功能及创伤性关节炎程度.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 48个月,平均3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平均活动度分别为126°(范围,115°~135°)和139°(范围,125°~145°);MEPS评分为85~ 100分,平均95分,其中19例评定为优,2例为良,优良率为100%,无一例发生肘关节复发不稳定.术后1周,1例发生伤口浅表感染,经清创及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后愈合;术后3个月,发生异位骨化症2例,桡骨头骨折骨不连1例,尺神经麻痹1例,均未行手术处理.结论 采用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治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具有一期同时重建骨结构和恢复软组织稳定性的优势,术后患者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

  • 手术治疗创伤致神经源性单纯肩外展功能障碍

    作者:李峰;王树锋;栗鹏程;薛云浩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肩部创伤致肩胛上神经与腋神经同时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1年9月,手术治疗13例男性肩部创伤后诊断为肩胛上神经与腋神经同时损伤的患者资料,年龄8~59岁,平均2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7个月,平均3.7个月.其中肩胛颈和锁骨同时骨折2例,浮肩损伤3例,肱骨颈及关节盂骨折1例,锁骨骨折3例,肩峰骨折1例,肩胛骨骨折2例,寰枢椎骨折1例.13例临床检查均示单纯肩外展、外旋功能完全丧失,三角肌及冈上、下肌肌力均为0级.电生理检查示腋神经、肩胛上神经完全失神经支配.肩胛上神经断裂10例,其中6例通过1股腓肠神经移植修复,1例通过1股颈丛浅支移植修复,3例因远端撕脱而放弃神经修复;另3例肩胛上神经仅进行松解.腋神经断裂12例,其中10例采用2~3股腓肠神经移植修复,2例采用正中神经束支移位修复;另1例腋神经于四边孔处进行松解.13例患者中,10例患者的肩胛上神经及腋神经同时断裂.结果 13例患者随访时间36~134个月,平均85个月;7例肩关节上举恢复正常达180°,该7例的三角肌力均为4级,肩外旋40°~70°,平均56°;5例肩外展达30°~50°,平均38°;该5例肩外旋为-40°~30°,平均10°,三角肌肌力4级1例,3级2例,2级2例;另1例无恢复.结论 对于肩部创伤后出现的单纯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完全丧失,应考虑肩胛上神经与腋神经同时损伤的可能.此种类型的神经损伤修复后的效果满意,应尽早进行神经移植修复.

  • 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的三维重建研究

    作者:姜轩;马信龙;马剑雄;张弢;王颖;韩哲;王辰;张成宝;孙磊

    目的 通过三维重建研究并测量移位型股骨颈骨折中股骨头的空间移位,探讨股骨颈骨折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方法 收集80例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Garden分型Ⅲ型40例、Ⅳ型40例)双侧股骨近端多层螺旋CT扫描的薄层原始数据(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生成双侧股骨近端三维模型.在健侧股骨近端生成患侧的镜像模型并与健侧相配准,使患侧镜像模型在健侧处形成新的蒙罩,在蒙罩上进行关键点标记,通过三维测量技术来计算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GardenⅢ型骨折股骨头小凹深点位移为(23.70± 10.00) mm,Ⅳ型(30.24±8.96) 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ardenⅢ型骨折中股骨头中心的位移为(14.36±5.61)mm,Ⅳ型为(18.77±5.45)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ardenⅢ型骨折中股骨头空间偏转的角度为29.18°±15.74°,Ⅳ型为39.08°±17.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位型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移位方向主要为后下方.结论 Garden分型对移位型骨折的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三维重建及空间测量技术能更科学、准确地评价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移位的程度,为骨科医生评估骨折类型、严重程度及预后,制定更合理的手术方案提供更为宽广的临床思路.

  •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骨盆骨折畸形愈合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贺宇;周东生;崔昊旻;卢舜;李庆虎;赵之孟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骨盆畸形愈合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治疗9例骨盆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其中4例应用数字模拟手术、截骨方案设计、预手术等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手术计划(计算机组),5例未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常规组).计算机组4例,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34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均为C型,其中1例为开放性骨盆骨折,2例伴颅脑损伤,2例伴胸部脏器损伤,2例伴腹部脏器损伤.常规组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32.6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均为C型,其中1例为开放性骨盆骨折,2例伴颅脑损伤,3例伴胸部脏器损伤,1例伴腹部脏器损伤.观察两组Mejeed评分、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双下肢长度改善程度、医原性损伤、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计算机组手术时间195 ~ 230 min;术中出血量800~1 600 ml;围手术期输血量6~ 16 U;术中透视次数6~11次;双下肢长度改善程度2~~3 cm;末次随访Majeed评分78~ 90分,其中优3例,良1例;术后VAS评分0~4分.常规组手术时间210~ 330 min;术中出血量600~4 500 ml;围手术期输血量6~28U;术中透视次数7~18次;双下肢长度改善程度1~3 cm;末次随访Majeed评分79 ~ 89分,平均84.6分,其中优3例,良2例;术后VAS评分1~4分.结论 计算机辅助技术可在术前进行充分计划,使骨盆截骨矫形术操作更加准确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

  • 单一腹直肌外侧切口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

    作者:杨晓东;夏广;樊仕才;王钢;杜贵忠;麦奇光;王华;李涛;谭新宇

    目的 探讨经单一前方腹直肌外侧切口前柱钢板加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单一前方腹直肌外侧切口前柱钢板加后柱拉力螺钉固定治疗28例髋臼前后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16例;年龄19~61岁,平均41.4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18例,双柱骨折10例,骨折均未涉及髋臼后壁;其中15例合并骨盆环骨折,9例合并四肢骨折,6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13例为多发损伤.手术经前方腹直肌外侧切口进入,直视下复位髋臼骨折,将预弯的钢板放置于四方体的内侧面固定前柱,通过牵拉、撬拨复位后柱骨折,经小骨盆环上缘向坐骨棘或坐骨结节方向打入直径6.5 mm空心螺钉导针后,沿导针顺行拉力螺钉固定后柱.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X线及CT检查均示髋臼前后柱骨折复位固定良好,无一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按Matta影像学复位标准:优2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89.2%(25/28).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髋臼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2周.根据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优19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2.8%(26/28).2例分别于术后6、11个月行走时出现疼痛,影像学表现为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口服氨基葡萄糖片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 经单一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术中能充分显露髋臼前柱及后柱内侧面,并能直视下对髋臼前、后柱骨折进行有效复位与固定,疗效满意.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骨螺丝
  • 严重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入路选择

    作者:李方财;陈其昕;陈维善

    目的 探讨严重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像学特征及不同类型的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治疗17例严重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完整资料,男8例,女9例;年龄21~ 72岁,平均49.7岁;炎症3例,退变3例,神经纤维瘤病3例,全椎板切除术后3例,特发性2例,陈旧性颈椎骨折2例,神经肌肉源性疾病1例;后凸累及节段(4.3±1.2)个.患者临床均表现为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6±1.5)分,颈椎后凸畸形进行性发展,其中合并脊髓病变4例、神经根痛2例、不能平视3例、吞咽困难1例.患者术前均摄颈椎过伸、过屈位及颈椎牵引位X线片,并通过矢状位CT重建片评价颈椎僵硬来源.继续颅骨牵引下,根据脊髓压迫情况、后凸累及节段及僵硬来源等因素分别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术后根据颈椎后凸Cobb角恢复及Odom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年.根据CT检查结果,17例患者中,僵硬来源于前方骨性强直7例、后方6例、前后方4例.采用前路手术4例,后路2例,前后路5例,后前路3例,前-后-前路1例,后-前-后路2例.术前Cobb角平均49.3°±14.6°,末次随访平均2.1°±6.8°,平均矫正角度47.2°;Odom标准:优7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88.2%(15/17).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近端交界区后凸,遂行翻修术;17例患者术后均获骨性融合,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后凸矫正角度显著丢失.结论 CT有利于判断颈椎后凸畸形的僵硬来源;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脊髓是否受压、后凸累及节段的长短、颈椎后凸畸形的僵硬来源等因素;僵硬来源于颈椎前方骨性强直采用前路手术,来源于后方强直采用后路手术,来源于前后方强直需前后路联合手术.

  •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曹鹏;祁敏;陈华江;袁文

    目的 探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发生异位骨化(hetrotopicossification,HO)的原因及与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采用Discover假体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133例完整患者资料,男74例,女59例;年龄23 ~ 56岁,平均(42.63±4.15)岁;单节段109例,双节段24例.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在颈椎CT片上采用Park等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分级标准对小关节的退变程度进行分级;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标准对异位骨化进行分级.统计不同随访时间节点手术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分级.根据是否发生异位骨化将患者分为异位骨化组和无异位骨化组,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活动范围、术前小关节退变程度.结果 1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 4.8年,平均2.9年.末次随访时,25例(18.80%,25/133)患者出现异位骨化,其中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异位骨化组(6.8°±3.9°)明显小于无异位骨化组(9.1°±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位骨化组患者术前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明显重于无异位骨化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与术前小关节退变呈正相关(r=0.683,P=0.033).结论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与术前患者小关节的退变具有相关性.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患者术前颈椎小关节的退变程度明显重于未发生异位骨化的患者,异位骨化分级越高,术前小关节的退变越严重.

  • 脊髓损伤后脑萎缩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侯景明;张阳;文天林;孙天胜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脑部萎缩情况以及脑萎缩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25例接受脊柱内固定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完整随访资料,根据随访6个月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为恢复较好组和恢复一般组,同时另选取2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恢复较好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4~ 55岁,平均(37.9±13.9)岁;入院时ASIA评级A级1例,B级4例,C级3例,D级2例;6个月后ASIA评级均有一个以上好转,其中A级0例,B级1例,C级3例,D级3例,E级3例;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为(71.9±16.3)分,6个月后为(85.5±1.5)分.恢复一般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24~ 55岁,平均(35.8±11.5)岁;入院时ASIA评级A级7例,B级3例,C级3例,D级2例);6个月时ASIA评级未见明显改善;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为(71.9±16.3)分,6个月后为(85.5±1.5)分.对照组25名,男15名,女10名,年龄(36.5±9.3)岁.采用MRI扫描三组受试者脑部结构信息,运用CIVET软件及DtiStudio软件对比三组大脑灰质和白质萎缩的区域.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脑皮层萎缩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脊髓损伤恢复较好组和恢复一般组均存在双侧初级运动皮层的灰质萎缩,但恢复一般组的萎缩程度更广泛和严重,同时还出现右侧辅助运动区和运动前区的灰质萎缩.恢复较好组未见明显的脑内皮质脊髓束萎缩,而恢复一般组脑内皮质脊髓束初级运动皮层区域及内囊区域均出现白质萎缩.此外,脊髓损伤患者辅助运动区的灰质体积(r=0.75,P< 0.001)及初级运动皮层的白质体积(r=0.76,P< 0.001)与患者6个月后的运动恢复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在脊髓损伤早期,运动感觉中枢即可出现明显的萎缩现象,同时这种萎缩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存在不利影响.

  • 围截骨区卫星棒技术在严重脊柱畸形三柱截骨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臻;邱勇;史本龙;毛赛虎;王斌;朱锋;钱邦平;孙旭;朱泽章

    目的 探讨严重脊柱畸形三柱截骨术中围截骨区卫星棒技术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期间应用卫星棒技术行严重脊柱畸形三柱截骨并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13例患者,男6例,女7例;年龄12~57岁,平均(30.9±19.1)岁.分别测量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C7 plumb 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患者初诊及每次随访均填写SF-36量表.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为(15.8±3.8)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为86.3°±22.6°,术后为45.2°±19.7°,较术前明显改善,平均矫正率为47.7%±19.1%;末次随访为39.9°±19.8°,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矫正丢失.术前GK为80.9°±18.7°,术后为35.1°±14.5°,平均矫正率为57.8%±13.8%;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丢失,平均为36.3°±10.0°.手术前后C7PL-CSVL分别为(43.7±36.8) mm、(18.8±5.6) mm,术后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维持良好,平均为(19.2±8.3)mm.SVA由术前平均(55.0±51.5)mm减小至术后(29.3±19.5)mm,末次随访为(34.2±17.5) mm,亦无明显矫正丢失.13例患者术中监测均无信号异常.术后1例患者1枚螺钉位置偏上穿出上终板,1例患者1枚螺钉位置偏外.患者随访期间均无明显矫形丢失及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并发症.结论 严重脊柱畸形三柱截骨引入卫星棒技术既满足坚强固定需要又起到分散应力作用,术后矫形效果满意,随访期间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少.

  • 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重建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双平面平衡

    作者:钱邦平;邱勇;潘涛;胡俊;王斌;俞杨;朱泽章;孙旭;季明亮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asymmetrical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APSO)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2年6月采用APSO手术治疗16例AS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13例,女3例;年龄22~48岁,平均35.4岁.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躯干偏移(central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胸腰椎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采用SF-36量表评估AS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生活质量.结果 随访时间24~63个月.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25.8°矫正至术后7.6°,矫正率70.5%;CSVL由术前5.6 cm矫正至术后1.8 cm;GK由术前76.8°矫正至术后25.6°,矫正率66.7%;SVA由术前15.1 cm矫正至术后3.8 cm.LL、PT和SS分别由术前的-0.4°、33.6°和10.3°矫正至术后44.1°、22.6°和2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CSVL、GK、SVA、LL、PT和SS出现轻度矫正丢失.末次随访时AS患者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评分均获得明显提高.结论 AS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同时伴有冠状面和矢状面失平衡,导致其生活质量严重降低.APSO手术在矫正其矢状面失平衡的同时,还可明显改善冠状面躯干失平衡,可实现满意的双平面重建;患者生活质量较术前也获得明显提高.

  •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选择与异位骨化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周非非;孙宇;赵衍斌;张凤山;潘胜发;刘忠军

    目的 分析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选择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48例接受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且随访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资料,男21例,女27例;年龄20~ 53岁,平均42岁;脊髓型颈椎病3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4例;单节段置换术38例,包括C3-43例、C4-55例、C5-628例、C6-72例;双节段置换术9例,包括C+5、C5-64例、C5-6、C6-75例;三节段置换术1例(C3-4 C4-5、C5-6);共59个手术节段.在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上使用McAde分级法评价异位骨化形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性别、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曲度、置换节段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等因素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对阳性结果及其选择阈值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进行检验和量化分析.结果 4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5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60 ~ 120个月,平均70.3个月.术后59个节段中,20个出现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3.9%(20/59).患者性别、节段活动度、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曲度和术前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这四方面因素中,仅术前置换节段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与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分析该因素的AUC为0.813,95%置信区间为0.666 ~ 0.959,据此计算出病变节段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的临床佳判断阈值为0.9.结论 患者选择相关临床因素中的术前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具有相关性;针对可变旋转中心的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较相邻节段丢失超过10%者不适合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 保留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前十字韧带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洪雷;宋关阳;李旭;张辉;冯华

    目的 评估保留与不保留残端对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意义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93例残端存留的ACL损伤患者,前瞻性随机将其分为保留组(保留残端)和不保留组(切除残端).保留组48例,男34例,女14例;平均年龄30.4岁;左侧25例,右侧23例;损伤至手术时间13.5 d;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7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6例,内侧副韧带损伤4例.不保留组45例,男33例,女12例;平均年龄28.8岁;左侧22例,右侧23例;损伤至手术时间14.9 d;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7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2例,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两组重建ACL移植物均为自体四股腘绳肌腱.术后两组患者分别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稳定性评估、本体感觉功能测量和二次关节镜手术探查.结果 82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保留组42例,随访时间(25.4±1.9)个月;不保留组40例,随访时间(25.2±1.7)个月.IKDC分级:保留组A级32例,B级9例,C级1例;不保留组A级30例,B级8例,C级2例.Lysholm评分:保留组(95.9±5.2)分,不保留组(95.4±1.7)分.Lachman试验:保留组,阴性38例,1度阳性4例;不保留组,阴性36例,1度阳性4例.轴移试验:保留组,阴性37例,1度阳性5例;不保留组,阴性34例,1度阳性6例.KT-1000测量侧-侧差值:保留组(1.1±1.2) mm,不保留组(1.2±0.9) mm.本体感觉测量关节位置觉侧-侧差值:保留组3.6°±1.8°,不保留组3.9°±2.2°.以上指标两组均无明显差异.二次手术探查移植物滑膜覆盖分型,保留组A型11例,B型6例,C型2例,D型2例;不保留组A型10例,B型5例,C型2例,D型2例.结论 保留较不保留残端并使用自体肌腱移植重建ACL对术后膝关节主观功能、稳定性、本体感觉和移植物滑膜覆盖无促进作用.

  •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血友病关节炎围手术期处理及短期疗效评价

    作者:马俊;黄泽宇;杨静;周宗科;康鹏德;沈彬;裴福兴

    目的 探讨血友病关节炎全膝置换围手术期管理、凝血因子调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8例(10膝)血友病膝关节炎患者资料,均为男性患者,年龄31~ 47岁,平均(38.3±5.0)岁;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63.9±4.0)s,凝血因子活性为2.6%±0.9%;膝关节均有屈曲畸形,伸膝-12.0°±5.9°,屈膝-88.0°±11.4°.其中3例(3膝)合并外翻畸形,外翻角平均-3.0°±5.4°;2例(4膝)合并内翻畸形,内翻角平均-4.5°±6.0°.8例患者中,甲型6例,乙型2例,分别补充冻干人凝血八因子和凝血酶原复合物后手术.骨缺损根据AORI分型方法,T1、T2型采用骨水泥充填,T3包容型采用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螺钉支撑内固定修复,T3节段型通过自体骨结构性植骨,并加用胫骨延长杆修复.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 26个月,平均14.3个月.末次随访时伸膝0°,屈膝98.5°±6.7°;HSS评分由术前(42.3±10.9)分提高到术后(88.3±4.6)分;X线片示植骨存活,假体、螺钉均未见松动、断裂.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血友病关节炎短期疗效满意,术前的预输试验有助于确定凝血因子的补充剂量.

  •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评估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心脏风险的临床应用

    作者:石小军;周宗科;唐恭顺;沈彬;杨静;康鹏德;裴福兴

    目的 探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c perfusion imaging,MPI)在合并心血管疾病拟行关节置换患者中评估围手术期冠脉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比分析MPI和冠脉CT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m,CTA)对冠脉评估一致性及对手术计划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合并心血管疾病拟行关节置换的患者病例资料,行MPI及CTA检查,根据MPI评估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决定是否手术,统计分析MPI及CTA对冠脉评估的一致性和对手术计划的影响,并记录术后心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纳入228例患者,男97例,女131例;年龄53 ~ 88岁,平均73.2岁.MPI未发现心肌缺血215例,发现不同程度心肌缺血13例.无心肌缺血患者CTA检查显示:113例无冠脉狭窄,51例轻度冠脉狭窄,39例中度冠脉狭窄,12例重度冠脉狭窄.心肌缺血患者CTA检查显示3例无冠脉狭窄,4例轻度冠脉狭窄,3例中度冠状动脉狭窄,3例重度冠脉狭窄,MPI和CTA检查对冠脉评估的一致性较差.222例患者按计划实施手术,6例患者取消手术,MPI检查结果对手术计划有明显影响,而CTA检查结果对手术计划无明显影响.术后无心肌缺血相关的心绞痛、心肌梗塞及心源性死亡病例,心血管并发症包括6例心衰,4例房颤及1例脑梗塞.结论 MPI是冠脉缺血评价的直接指标,能够准确预测围手术期冠脉缺血风险及预后,可筛选出需要延迟或禁忌手术的病例,对于临床手术计划的取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有助于降低并发症、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

  • 自体股骨头重建髋臼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中期疗效

    作者:翟吉良;翁习生;林进;金今;钱文伟;边焱焱;彭慧明

    目的 总结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关节炎的中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自体股骨头重建髋臼方法治疗36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资料,其中34例获得30个月以上的临床及影像学完整随访资料,男6例,女28例;年龄28~68岁,平均51岁;均为单侧手术,左侧16例,右侧18例.Crowe分型,Ⅱ型12例,Ⅲ型16例,Ⅳ型6例;所用假体除l例为混合型外,其余均为非骨水泥型.临床随访包括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包括双侧髋关节正位(或骨盆正位)、患侧髋关节侧位X线片,以判断人工假体位置、植骨愈合情况.结果 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153个月,平均64.1个月.术前Harris评分为23~56分,平均35.4分;末次随访时为82~95分,平均89分,其中优28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术后2~8个月,10例出现植骨块吸收.术后4例患者发生髋关节假体脱位,遂均采用闭合复位,其中1例于复位后2个月再次发生脱位,再次采用闭合复位后未再发生脱位;另3例均未再发生脱位.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摔倒后出现假体周围骨折,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1年随访时骨折已愈合,至末次随访时假体及内固定位置良好、骨折愈合良好,患髋功能良好.术后1年,1例患者因高血压颅内出血行保守治疗后关节置换侧偏瘫,关节失用.结论 自体股骨头重建髋臼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整体疗效满意,骨吸收是结构性植骨的一个自然过程,关节脱位是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 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

    作者:伍卫刚;何荣新;王祥华;吴浩波;严世贵

    目的 探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4年12月,采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8例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资料,男3例,女15例;年龄46~74岁,平均54岁;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为44~63分,平均(53.28±5.71)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4~7分,平均(5.33±0.99)分.术前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其中11例采用AVON髌股关节假体(Stryker公司),7例采用Gender Solutions髌股关节假体(Zimmer公司).术后第1天患膝即开始行主动和被动功能康复锻炼.结果 1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04个月,平均63.98个月.VAS,术后1个月(1.17±0.79)分(范围,0~3分),术后3个月(0.72±0.67)分(范围,0~2分),术后9个月疼痛基本消失;HSS,术后1个月(70.06±6.33)分(范围,61~80分),术后3个月(86.06±5.12)分(范围,77~95分),术后9个月(91.39±4.83)分(范围,82~97分),末次随访(92.06±4.05)分(范围,84~97分),其中优15例、良3例,优良率100%,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患者主观满意率94.4%(17/18).1例患者术后2年再次出现上下楼梯时膝前疼痛,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适当减少活动后症状缓解.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髌骨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髌股关节置术后疗效与手术适应证、假体设计、手术技巧等因素密切相关,在选用合适的髌股关节假体、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掌握好手术技巧及积极术后康复功能锻炼等基础上,采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 前十字韧带移植重建后移植物撞击新类型

    作者:张春礼;徐虎;王迎春;丁明;杜天舒;赵阳

    目的 通过双源CT三维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移植重建后的移植物和骨隧道,分析移植物撞击症.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采用双源CT对134例ACL移植重建后患者的膝关节进行扫描,三维重建股骨和胫骨隧道、ACL重建移植物等.其中单束重建118例,男83例,女35例;年龄15~64岁,平均32岁.观察重建术后移植物是否受到撞击、撞击来源并进行分类;分别测量股骨、胫骨隧道的相对位置,并对有撞击与无撞击组患者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基于双源CT移植物重建,根据ACL移植重建后移植物是否受到撞击分组,无撞击组39例(33%,39/118),有撞击组79例(67%,79/118).存在撞击者再根据撞击部位分为髁间窝出口撞击组77例(占总数的65%,占撞击组的97%)和髁间窝顶中途撞击组2例(占总数的2%,占撞击组的3%).进一步根据撞击来源不同,再对髁间窝出口撞击组分为3个亚型,即鸟喙撞击10例(3%,10/77)、胫骨平台撞击46例(60%,46/77)、钳夹撞击21例(27%,21/77).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鸟喙撞击、胫骨平台撞击、钳夹撞击各组与无撞击组的股骨、胫骨隧道位置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基于双源CT三维重建ACL术后移植物扫描发现3种新的移植物撞击类型,即髁间窝顶中途撞击、胫骨撞击和钳夹撞击.

  • TGF-β通路调控椎间盘组织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表达的机制研究

    作者:祝勇;杨学军;霍洪军;肖宇龙;方鑫;苏秀兰;邢文华;赵岩;付裕

    目的 探讨椎间盘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通路调节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表达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在体外培养小鼠椎间盘组织,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α)模拟椎间盘突出时的炎症微环境,利用TGF-β通路的抑制剂或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抑制剂培养后,用ELISA法、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法测定椎间盘组织中TSLP的变化.结果 (1)TNF-α组的磷酸化NF-κB的阳性细胞率为92.4%±1.4%,对照组为9.4%±3.3%.加入TGF-β Ⅰ型受体抑制剂的HTS组磷酸化NF-κB的阳性细胞率为74.1%±6.7%;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TS组和TNF-α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表达磷酸化NF-κB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ELISA结果显示:HTS组表达TSLP为(482.8±44.5) pg/ml,对照组为(66.8±4.2) pg/ml,加入IMD和MG后,其表达TSLP下调.(3)TGF-β通路主要因子Smad 2/3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中磷酸化Smad 2/3的阳性细胞率为46.6%±3.3%,HTS组为23.7%±10.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TS组与对照组相比,表达磷酸化Smad 2/3明显下调.(4)ELISA结果显示:HTS组上调了TSLP的表达,MCP-1、IL-6均表达下调,MMP-3的表达无变化.结论 在生理条件下,椎间盘组织中内源性TGF-β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限制了TSLP的表达;当椎间盘突出时,内源性的稳态系统被打破,TGF-β活性下降或缺失,抑制NF-κB的能力下降,而后者促使TSLP生成增加,促进椎间盘突出重吸收.

  • 坐骨神经预损伤后miR-124-3p调节GAP-43表达并促进轴突生长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天仪;原文琦;刘勇;张衍军;王志杰;陈学明;张亚奎;冯世庆;赵向阳

    目的 通过研究坐骨神经预损伤后背根神经节中microRNA表达谱变化,探讨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机制.方法 利用微阵列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与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有关的microRNA,并用RT-qPCR技术、Western blot技术、免疫荧光染色、反义miRNA寡核苷酸抑制剂等技术验证.结果 单纯脊髓后索损伤组miR-124-3p在大鼠脊髓后索损伤后7d、14d明显上调;坐骨神经预损伤组,脊髓后索损伤后7d、14d背根神经节中miR-124-3p明显下调.与正常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相比,抑制miR-124-3p后GAP-43表达增加,神经元轴突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各组各时间窗STAT3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坐骨神经预损伤组STAT3蛋白在脊髓后索损伤后7d和14d表达上调而单纯脊髓后索损伤组脊髓后索损伤后7d和14 d STAT3蛋白表达下调.与正常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相比抑制miR-124-3p的神经元STAT3免疫荧光增强、轴突延长,p-STAT3、GAP-4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与正常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相比AG490+AMO-124共同处理的神经元轴突长度无明显差异,STAT3表达明显上调,而p-STAT3和GAP-43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miR-124-3p 下调通过STAT3蛋白的上调促使GAP-43蛋白表达增加是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的机制之一.

  • 慢病毒介导的shRNA干扰PTEN表达促皮层神经元轴突再生及脊髓损伤修复

    作者:卢璐;周恒星;褚天慈;李付元;刘俊;史仲举;孔晓红;冯世庆

    目的 观察慢病毒介导特异性短发夹RNA (short hairpin RNA,shRNA)干扰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表达对皮层神经元轴突再生及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部分各分四组:阴性对照组(DMEM)、空载慢病毒组(Lenti-control)、空白载体组(Lenti-scramble)、慢病毒介导shRNA组(Lenti-shRNA).体外神经元转染72 h后,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TEN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轴突再生能力;体内载体注射1周后,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TEN表达情况;6周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皮质脊髓束穿越脊髓损伤局部周围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荧光强度及突触素表达情况.采用大鼠脊髓损伤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恢复情况.结果 慢病毒介导shRNA组体外转染神经元后PTEN表达水平比阴性对照组下降83.75%±2.85%,与其他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4277,P< 0.05);轴突长度(249.70±10.70)μm,大于阴性对照组(95.71±20.24) μm、空载慢病毒组(97.00±22.82)μm及空白载体组(87.57±19.34)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4.74,P< 0.05);每个神经元一级突起数量(5.800±0.359)个,大于阴性对照组(2.800±0.678)个、空载慢病毒组(2.900±0.389)个及空白载体组(3.000±0.877)个,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47,P< 0.05);神经元突起穿越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基质的百分比20.60%± 1.80%,大于阴性对照组6.70%±1.45%、空载慢病毒组5.50%±1.69%、空白载体组5.60%±1.7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4.90,P<0.05).慢病毒介导shRNA注射大脑皮层运动区后,第6周大鼠脊髓损伤评分达(13.29±0.42)分,高于阴性对照组(7.00±1.48)分,空载慢病毒组(6.43±1.43)分,空白载体组(6.29±1.22)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4.85,P< 0.05).皮层组织PTEN表达水平下降84.57%±1.87%,损伤中心尾端见绿色荧光,突触素染色阳性面积明显增大.结论 慢病毒介导shRNA下调PTEN基因表达后可明显提高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能力,促进神经功能修复.

  • 上转换纳米粒子介导的光动力疗法杀伤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超;冯世庆;魏金栋;张治国;张佳音;班德翔;刘洋

    目的 探讨上转换纳米粒子(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 体外无菌条件下取新生SD大鼠脊髓组织,采用机械吹打及胰酶消化法制成细胞悬液,通过差速贴壁和恒温摇床震荡去除杂细胞,利用GFAP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成功分离培养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UCNPs-MC540[以上转换纳米为载体和能量转换器,并使用偶联光敏剂部花青540(Merocyanine 540)构建的复合物]、不同能量980 nm激光照射对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力的影响以及在980 nm近红外激光照射下UCNPs-MC540介导的光动力疗法的细胞杀伤效应;应用浓度为200 μg/ml的UCNPs-MC540培养液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12h后,给予2 000 J/cm2的980 nm近红外激光进行照射,以同样条件培养而未作激光照射光动力治疗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制作透射电镜标本,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结果 不同浓度UCNPs-MC540及不同照射剂量980 nm激光照射处理后细胞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浓度100 μg/ml的UCNPs-MC540作用细胞12h后分别给予不同能量激光照射,细胞存活率随着激光剂量的增加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浓度的UCNPs-MC540作用于细胞12h后予2000 J/cm2能量激光照射,随着UCNPs-540浓度的增加,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未作激光照射光动力治疗细胞的对照组比较,细胞与浓度为200 μg/ml的UCNPs-MC540共培养,能量为2 000 J/cm2激光照射后,透射电镜检查显示细胞呈凋亡表现,形成具有特征性的凋亡小体.结论 由上转换荧光纳米NaYF∶Er,Yb与光敏剂MC540连接的纳米复合物UC-NPs-MC540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星形胶质细胞有良好的杀伤效果,其机制可能为诱导细胞发生凋亡,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扩大光动力疗法的研究应用范围.

  • 拷贝数变异对多发骨肉瘤临床分型与耐药机制的影响

    作者:张浩强;王臻;鲍莉;刘梦捷;高鹏;肖鑫;耿磊;袁玉林;陈国景

    目的 探讨多发骨肉瘤体细胞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及驱动基因在该病诊断、分型、化疗药物敏感性差异分析中的意义.方法 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多发骨肉瘤患者2例,按照统一标准采集每例患者的正常组织及所有骨肉瘤病灶组织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基因序列发生的变异及类型.重点观察体细胞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tion,SNV)及CNV,对比分析每例患者多发病灶之间基因变异的异同,提取各病灶间共有的变异基因.分析分子靶向药物敏感基因在不同病灶之间的异同.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同一例患者所测序组织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完全一致,在基因层面证实了所分析的每组标本均来自同一个体;且2例患者两处肿瘤组织的SNV重叠部分较多(分别为64%和54%),其中1例患者的SNV识别到PIK3及HNRNPA2B1两个驱动基因变异.2例患者TP53等抑癌基因所处片段均识别到CNV,初步判断2例患者均为胫骨近端病灶单中心起源的转移性多发骨肉瘤.总体上,2例患者多发病灶组织间的大片段CNV具有相同的变异趋势,但变异幅度不同.对患者各肿瘤病灶间分子靶向药物敏感基因CNV分析显示,变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拷贝数变异是多发骨肉瘤基因异常的表征之一.

  • 慢性压迫性脊髓症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与血脊髓屏障破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龙厚清;陈文立;谢文林;李广盛;徐晶辉;程星;胡勇;李佛保

    目的 观察慢性压迫性脊髓症大鼠模型脊髓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和血脊髓屏障(blood spinal cord barrier,BSCB)的变化,探讨二者相关性.方法 将4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压迫组,每组各24只;将吸水后可膨胀聚氨酯薄板植入C5椎板下硬膜外,建立慢性压迫性脊髓症模型.造模后第4周,两组分别通过BBB(Basso Beattie Bresnahan)评分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检测评价脊髓功能,每组各取12只行MMP-9、内皮屏障抗原(endothelial barrier antigen,EB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二者在脊髓不同区域表达情况;其余12只行伊文思蓝(evans blue,EB)灌注检测BSCB通透性.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各观察指标差异,并分析脊髓压迫组MMP-9与EBA表达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成功造模后第4周脊髓压迫组BBB评分显著低于假手术组;相对于假手术组,脊髓压迫组SEP检测潜伏期显著延长、波幅显著降低.脊髓压迫组白、灰质MMP-9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脊髓压迫组灰质EBA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白质EBA表达无显著变化,脊髓压迫组EB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脊髓压迫组MMP-9表达与EBA表达半定量结果进行配对样本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显著相关(r=0.96,P=0.000).结论 慢性压迫性脊髓症大鼠模型建立第4周,脊髓功能显著降低,同时BSCB结构破坏、通透性增加,MMP-9表达增强并与EBA抗原显著减少显著相关,提示BSCB破坏可能与MMP-9表达显著增高相关.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