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刘观燚;徐荣明;马维虎;陈秋;孙韶华;黄雷;应江炜;蒋伟宇

    目的 明确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取20具(男14具、女6具)尸体颈椎标本,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侧前方,以清晰地暴露颈椎侧块,保护好脊神经前、后支(C2~7)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确定安全的进、出钉点,从C2,3~C5,6直视下置入经关节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经关节固定螺钉的角度、长度、螺钉尖与椎动脉的距离,并确定经关节螺钉矢状面的安全进钉角度(sagittal safety angle,SSA).结果 经关节固定螺钉方向在矢状面呈尾倾,冠状面呈外倾,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尾倾平均37.3°±5.0°,在冠状面外倾平均16.6°±4.6°.经关节螺钉钉道长度平均为(18.7±1.4)mm,在C2,3水平螺钉钉道长度与C3,4 C4,5 C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经关节螺钉矢状面安全进钉角度为41.9°±5.6°,螺钉钉尖与椎动脉的距离平均为(5.8±1.5)mm,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置钉时要求一定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颈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

  • 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作者:袁文;刘洋;陈德玉;肖建如;周许辉;陈雄生;王新伟;陈华江;贾连顺

    目的 回顾性分析颈椎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 1998至2005年间,16例重度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为36°)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颈椎后路椎板切除术后10例(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例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青少年神经纤维瘤病合并后凸畸形2例,颈椎严重退变性后凸畸形2例,颈前路术后塌陷1例以及颈椎感染后畸形1例.手术策略分别为前路矫形与前后路联合矫形,对于畸形僵硬者辅以后路截骨,术中应用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术后通过影像学评估及JOA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5年(2.0~5.8年).影像学随访显示在术后1年均获得骨性融合,JOA评分由术前(10.5±1.8)分改善至术后(15.8±2.4)分(P<0.01),末次随访(15.1±1.7)分.2例患者术后颈部疼痛加重,1例术后出现肩部疼痛,经对症保守治疗后症状均有所缓解;1例切口血肿,经过应用止血药、穿刺抽吸后好转,2周后血肿吸收.术后5例患者神经症状完全缓解,9例有不同程度地改善,2例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术后畸形明显改善,平均Cobb角-1.6°,末次随访矫形维持较好.结论 对于重度颈椎后凸畸形,术前仔细评估、选择恰当的手术策略、术中脊髓监测、较为熟练的外科技术均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前提条件,由于疾病本身病理生理改变及手术方式较为复杂,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不愈合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杨惠林;王根林;牛国旗;周军;蔡鑫;史金辉;唐天驷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不愈合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9例(9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不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的特点.男4例,女5例;年龄60~85岁,平均71.4岁.T12 4例,L1 4例,L2 1例.均行X线片和MR检查,其中4例行CT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测量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变化及采用视觉模拟数字法判断腰背部的疼痛变化,以此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均有腰背部疼痛,特点是卧床休息时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坐及行走等脊柱承受负荷时疼痛复发.X线片或CT可见不愈合椎体内有裂隙,边缘硬化,可表现为假关节形成;椎体内裂隙在MRI的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脊柱序列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与其他骨折一样,也存在骨折不愈合,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保守治疗常无效而需要手术干预.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

  • 基于三维CT重建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在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中的应用

    作者:蒋增辉;张洪;张建立;王玉琨

    目的 评估基于三维CT重建的计算机模拟设计在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的术前评估、手术设计以及术后效果分析的可行性.方法 从2004年7月至2006年4月,16例(18髋)的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使用基于三维CT重建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男1例(2髋),女15例(16髋);手术时年龄为14~42岁,平均24岁.术前行髋关节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使用"Top View"技术及Azuma分级对股骨头覆盖程度进行评估.通过该程序对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进行模拟操作,记录模拟手术中髋臼截骨块向外侧和前方旋转的角度,作为实际手术的参考.术后复查髋关节CT及三维重建对术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8髋术前外侧CE角平均为2.94°(-14°~22°),臼顶倾斜角平均为27.7°(12°~40°),前方CE角平均为8.94°(-10°~18°),Top View的股骨头覆盖率平均为63.5%(50%~77%).术后平均外侧CE角为30.1°(13°~47°),臼顶倾斜角平均为5.5°(-13°~18°),前方CE角为26.9°(15°~38°),TopView的股骨头覆盖面积平均为92.5%(84%~100%).术后14髋(77.8%)的Azuma分级与模拟设计的分级相符,3髋前覆盖矫正过多,1髋前覆盖矫正稍不足.结论 基于三维CT重建的计算机模拟技术能够直观、立体地再现髋臼发育不良的畸形特点,与二维图像可互为补充,通过模拟截骨操作可使术者了解合适的截骨位置和旋转角度,以指导实际的截骨手术.

  • 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

    作者:陆芸;马宝通;郭若霖;张建国;吴英华;庞贵根;辛景义;叶伟胜;邹玉安;王毅;董强;王学谦;Kerry H;Paul C;John F

    目的 研究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探讨骨科创伤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天津医院收治的新鲜四肢及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骨折类型、受伤机制、肿胀程度、既往DVT病史、手术及治疗方法等资料进行统计,并以3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为诊断依据.需要手术的患者入院24 h内进行第1次静脉多普勒检查,第2次和第3次检查分别在术前2 d及术后7 d;非手术患者3次检查分别在入院后24 h、第5及14天.将需要分析的数据输入临床报告系统数据库1.1版,进行统计学分析及DVT发生率的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统计的547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39.6岁,DVT发生率为12.4%.以股骨干骨折DVT发生率为高达30.6%,其次为髋部骨折15.7%,膝关节周围骨折14.5%,胫腓骨骨折10.8%.3个部位以上的多部位骨折患者DVT发生率为50%,单部位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低于10%.超过半数的DVT(56.7%)发生于受伤3 d之内.随着年龄增加DVT发生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年龄超过60岁患者的发病风险为18.4%.吸烟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几乎是非吸烟患者的2倍.结论 DVT在骨科创伤患者中具有一定的发生率,其年龄、病史、骨折部位、多发骨折及受伤距手术时间等均与DVT发生相关,须引起骨科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并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肺栓塞的发生.

  • FDG PET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初步研究

    作者:叶招明;朱江军;张宏;李晶;李伟栩;林秾;陶惠民;杨迪生

    目的 通过与病理学肿瘤坏死率相比较,评估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F-18-fluoro-2-deoxy-D-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FDG PET)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判断价值.方法 2004年4月至2006年12月,共有15例(女6例,男9例;年龄7~33岁,平均年龄17.3岁)行新辅助化疗的原发性骨肉瘤患者进行全身或局部FDG PET检查.所有患者均行化疗前和化疗后两次FDG PET检查.FDG-PET检查后,分别计算每例患者FDG的大标准摄取值(SUV)和肿瘤/背景比值(TBR).化疗结束后行保肢或者截肢手术,术后切除肿瘤按照Salzer-Kuntschik系统评估病理学肿瘤坏死率反应的化疗效果(Ⅰ~Ⅲ级为效果良好,Ⅳ~Ⅵ级为效果差).结果 肿瘤坏死率评估显示:8例肿瘤坏死率大于90%,化疗效果良好;7例肿瘤坏死率小于90%,化疗效果不佳.统计学分析提示,化疗后与化疗前的大标准摄取值之比(SUV2/SUV1)、肿瘤/背景比值之比(TBR2/TBR1)以及化疗后肿瘤背景比值(TRB2)均与肿瘤坏死率相关(P<0.01,P<0.001,P<0.001).所有化疗效果良好的患者TBR2/TBR1值小于0.46,化疗效果不良者均大于0.49.结论 FDG PET为评价骨肉瘤患者化疗效果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无创检查方法.肿瘤/背景比值与大标准摄取值相比对评价骨肉瘤的化疗效果更有价值.

  • 嗅鞘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重建中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

    作者:陈宾;刘忠军

    嗅鞘细胞移植是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热点之一,被认为是有前景的一个方法.研究者观察到嗅神经上皮在人体停止生长发育后,仍能终生有规律地生成新的神经元,而且发出的轴突被切断后仍能再生并穿越外周到达中枢部分的嗅球.

  • 基因多态性与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作者:张晖;裴福兴

    在人群中个体间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着差异性称为基因的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可以分为DNA位点多态性(site polymorphism)和长度多态性(length polymorphism)两类.

  • 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黄韧带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初步鉴定

    作者:王哲;许汉鹏;罗卓荆;张义福;史晓娟

    目的 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发病机理.方法 2004年3月-2004年12月对8例行后路减压的下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5岁)进行术中取材,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下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非骨化区域的黄韧带细胞,并进行细胞化学,免疫细胞化学等方面研究;同时对7例急性外伤性下胸椎压缩骨折行胸椎后路减压术的患者(男性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28岁)进行术中取材,体外培养青壮年患者的下胸椎黄韧带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体外成功地培养出黄韧带细胞15株,其中骨化患者黄韧带细胞8株(OLF1~OLF8),正常黄韧带细胞7株(NLF1~NLF7),黄韧带细胞可以在体外增殖和传代,通常正常黄韧带生长较慢,而骨化患者的黄韧带细胞则生长较快,并且可形成典型的钙结节样结构;80%以上的细胞呈碱性磷酸酶(ALP)强阳性反应;细胞内的ALP活性及其合成的骨钙素(BGP)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细胞浆有BMP-2与TGF-beta1的阳性表达,表明体外培养的下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非骨化区域的黄韧带细胞呈现典型的成骨细胞表型特征:而正常黄韧带细胞主要为成纤维细胞表型.结论 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的非骨化区域中存在大量具备典型的成骨细胞表型特征的细胞,可能被骨形成蛋白等骨生长因子所调控.

  •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游离至硬膜囊后方一例报告

    作者:张旭;刘川;付维德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但高位腰椎间盘突出少见,而后纵韧带破裂、髓核游离进入硬膜囊后方极少见.

  •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几个问题

    作者:贾连顺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我国人群结核感染率颇高,活动性肺结核大约500万例,骨关节结核大约20~30万,其中脊柱结核约占15%,脊柱结核数量每年至少可达4~5万例之多.

  • 椎体强化的生物力学回顾(上)

    作者:

    介绍:骨质疏松的椎体其强度和刚度都会降低,这就意味着椎体的破坏负荷与抵抗压缩变形的能力均降低.强度和刚度的降低量与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因为这些特性与骨小梁的密度有很大的相关性.

  • 前方经胸骨入路治疗上胸椎结核

    作者:肖增明;贺茂林;詹新立;宫德峰

    目的 探讨经胸骨入路治疗上胸椎(T1-4)结核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经胸骨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胸椎结核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37~72岁,平均为48.6岁.病变累及部位:T1椎体3例,T2椎体1例,T2,3椎体4例,T3椎体2例,T3,4椎体4例,T4椎体2例.对于T1,2椎体病灶采用头臂干内侧间隙进入,对于T3,4椎体病灶采用头臂干外侧间隙进入.术前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6例,E级5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为15°~40°,平均为22.0°±3.5°.术后随访6~72个月.结果 患者均能很好地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120~150min,出血量为300~600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10°~25°,平均17.0°±2.5°,平均矫正5°.所有患者都得到随访,随访中结核无复发,患者的自觉症状均有好转,末次随访时11例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者,1例A级恢复到D级,1例B级恢复到C级,2例C级恢复到D级,4例D级恢复到E级,1例A级和2例D级术后无变化.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所有植骨均愈合,植骨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结论 经胸骨入路可以清晰地暴露上胸椎,达到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目的.

    关键词: 胸椎 结核 脊柱 胸骨
  • 后路楔形截骨矫形治疗重度结核性胸腰椎后凸或侧后凸畸形

    作者:盛伟斌;郭海龙;买尔旦;金格勒;普拉提;詹玉林;盛军

    目的 评价后路楔形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胸腰椎结核性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结核性重度胸腰椎后凸或侧后凸畸形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17~62岁,平均29.8岁.畸形位于胸椎8例,胸腰段5例,腰椎1例;累及2椎1例,3~5椎11例,5椎以上2例.12例合并神经损害,5例为Frankel C级,7例为D级.均行后路楔形截骨、多棒顺序矫形固定融合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矢状面、冠状面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偏移距离,记录脊柱融合固定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 均获随访15~74个月,平均31.9个月.融合固定节段为8~16个椎体,平均11.3个.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08.2°矫正至32.1°,矫正率70.3%.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4.4°矫正至2.0°.胸椎后凸由术前平均14.9°矫正至17.9°,平均矫正38.6°.腰椎前凸由术前平均66.0°矫正至36.6°,平均矫正30.3°.躯干矢状偏移距离由术前平均-15.4mm矫正至-0.6mm,平均矫正21.2 mm.术后神经功能均获改善,平均提高1级.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胃肠功能障碍2例,术中椎板骨折2例,胸膜破损4例,二次手术4例.结论 对重度胸腰椎结核性后凸或侧后凸畸形采用后路楔形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融合范围选择和截骨矫形技术是成功的关键.

  • 儿童颈椎结核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作者:鲍达;马远征;陈兴;郭立新;陈红兵;李宏伟

    目的 通过分析儿童颈椎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鉴别诊断及外科治疗选择,并对外科干预的病例进行疗效分析.方法 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手术治疗11例儿童颈椎结核病例,男6例,女5例;年龄2~11岁,平均6.2岁.病灶累及2椎体7例(C2,3,2例;C5,6,3例;C6,7,2例);累及3椎体4例(C4~6、C57~各2例).均经前路行病灶清除减压,单纯病灶清除+外固定7例(石膏外固定2例,HaloVest外固定5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外固定4例(石膏外固定、Halo-Vest外固定各2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年以上随访时均评价X线片ARA角(通过C2、C7椎体后缘分别作直线的交角)、颈脊髓功能(以40分法评定)及红细胞沉降率指标.结果 经1~4年随访(平均2.3年),所有病例均治愈,随访期内无复发,未发现明显短颈及颈椎后凸畸形.术前与术后随访的颈脊髓功能及红细胞沉降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植骨组术前(9.02°+7.89°)、术后即刻(10.88°+7.50°)与术后随访(11.10°+7.21°)的ARA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组术前(8.08°+7.60°)与术后即刻(14.12°+8.60°)、术前与术后随访(14.23°+8.90°)的ARA角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的ARA角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颈椎结核多以患儿颈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为首发症状,应重视其早期诊断及规范抗结核.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病灶清除联合限期确切的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满意.术中窦道造影检查有助于了解病灶范围,指导手术方案.

    关键词: 儿童 颈椎 结核 脊柱
  • 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

    作者:薛海滨;马远征;李宏伟;张向华;陈兴;彭伟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术式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2000年5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的颈胸段脊柱结核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3~66岁,平均47.5岁.C71例,C7T14例,C6~T1 2例,C7~T2 3例,T1,2 4例,T1~3 2例,T2,3 4例,T2~4 3例,T3,4 2例;合并截瘫17例,按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8例,D级6例;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5.0°~65.0°,平均32.5°.17例行经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椎问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术,其中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10例,下颈椎低位结合胸骨柄劈开入路7例;2例行高位经胸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6例行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9~18个月.结果 随访时间18~84个月,平均34.8个月.1例术后出现乳糜漏,行纵隔引流10 d后愈合;2例喉返神经受损,3个月后症状均缓解;1例窦道形成,经换药后4周治愈;胸膜撕裂1例,术中修补;前路钢板螺钉置入椎间隙1例,后路椎弓根螺钉松动1例.在随访期内未见复发.合并截瘫者11例完全恢复,5例部分恢复,1例D级者无恢复.术后6~12个月,23例植骨融合,2例至终随访时骨融合不确切.术后Cobb角平均13.4°(-8.0°~24.0°),随访末Cobb角平均15.2°(-8.0°~27.0°).结论 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病灶的位置及累及范围而定,前路钢板或后路椎弓根内固定都能为颈胸段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内固定的应用有利于彻底减压、矫正畸形,促进截瘫恢复和病灶愈合.

    关键词: 颈椎 胸椎 结核 脊柱
  • 低位颈前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颈胸段椎体结核

    作者:郝定均;吴永涛;郭华;吴起宁;刘团江;贺宝荣

    严格来讲,颈胸段是指C7~T3的椎体节段[1].颈胸段椎体结核(C7~T3)在脊柱结核中发病率较低;同时C7~T3椎体病灶经低位颈前入路显露困难,加之局部解剖关系复杂,手术风险较大.

  • 全国脊柱结核治疗专题座谈会纪要

    作者:罗卓荆;马宏庆;陶惠人;杜俊杰;王哲

    近年脊柱结核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关脊柱结核的治疗原则、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化疗方案的制定仍存在很多争议.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