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置入式肢体延长髓内钉的研究进展

    作者:石博文;舒衡生

    肢体不等长可以由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原因所致,如生长板停滞、骨髓炎、创伤或肿瘤等.传统的肢体延长技术使用外固定支架,给患者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常伴有较高的并发症,如针道感染、固定针引起的软组织切割和疼痛、再生区畸形、支架拆除后再骨折、患者无法耐受支架等.为了缩短外固定的治疗时间,内外结合的手术技术应运而生且不断发展,但仍存在因外固定针道的污染而产生内置物深部感染的风险.早先完全置入式肢体延长髓内钉虽然可以避免外固定佩戴不适、针道感染、贯穿肌肉、切割皮肤等问题,但存在剧烈疼痛、延长过快、授权使用等问题,无法安全、广泛使用.以PRECICE (NuVasive,Inc.,Irvine,CA,美国)为代表的新一代磁力肢体延长髓内钉,凭借其牢固、精准、可控的性能,获得了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使用,并可能是今后肢体延长、畸形矫正治疗的一个新方向.术前精心的设计、术中手术细节的妥善处理及术后积极规范的康复锻炼是获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关键词:
  • 四肢骨肉瘤保肢治疗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

    骨肉瘤是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四肢为其主要发病部位.目前,保肢治疗被认为是肢体骨肉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以及有效的基础治疗手段.我国幅员辽阔,但技术发展不平衡,需要理论涵盖充分、技术指导性强且适用于骨肉瘤治疗领域的保肢治疗指南.因此,本指南从保肢治疗定义、手术方法、疗效评价、术后处理与并发症防治、康复指导与随访建议等方面系统介绍四肢骨肉瘤保肢治疗方法,从而规范和推进保肢手术技术发展,提高保肢治疗成功率.

    关键词:
  • 外固定架临时加压交锁髓内针再次锁定治疗交锁髓内针动力化后股骨干骨折不愈合

    作者:黄雷;杨胜松;滕星;王陶;汤文杰;吴新宝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临时加压后交锁髓内针再次锁定治疗交锁髓内针动力化后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7年7月采用外固定架临时加压交锁髓内针再次锁定治疗2例顺行交锁髓内针动力化后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和1例逆行交锁髓内针术后骨折不愈合取出髓内针的患者资料,女2例,男1例;年龄分别为24、50、66岁;左2例,右1例;肥大型骨折不愈合2例,营养不良型骨折不愈合1例;骨折分别位于股骨远端、中段和近端.对于2例顺行髓内针远端动力化的患者在股骨转子区和股骨髁部于交锁髓内针内缘垂直于股骨干矢状面的解剖轴自前向后各平行拧人2枚外固定架半针;对于1例逆行髓内针近端未锁定的患者分别在股骨转子区和股骨髁部自外向内垂直于股骨干冠状面解剖轴于髓内针后部拧入2枚半针;均使用单边重建外固定架将位于股骨远、近端的2组半针相连,并采用牵拉-加压器将两者间距离缩短10~15 mm,股骨干骨折不愈合两端加压后,在因动力化而取出锁钉的一端交锁髓内针钉孔内再次置人2枚锁钉,而后去除外固定架.结果 术后第1天,1例即可完全负重行走,1例因心理问题扶拐部分负重12个月后完全弃拐行走,1例扶拐1个月后完全弃拐行走.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2例为术后7个月,1例为术后12个月.术后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25、22和7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征象;患侧髋、膝和踝关节活动度均正常.1例术后25个月时要求并接受髓内针取出术,取出术后37个月复查时无不适主诉.结论 外固定架临时加压交锁髓内针再次锁定是治疗交锁髓内针动力化后股骨干肥大型和营养不良型骨折不愈合的一种方法,具有微创、简单、术后早日恢复功能的优点.

  • Ilizarov技术治疗外伤后拇指短缩或骨缺损

    作者:王斌;郝睿峥;王辉;刘伟;霍永鑫;贾松;韩彪;卢爱东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外伤后拇指短缩或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20例拇指短缩或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9例,女1例;年龄20~56岁,平均33.1岁;左侧15例,右侧5例;机器绞伤12例,压砸伤6例,交通伤2例.其中17例为创伤致截指短缩,截指平面分别为掌骨远端(9例)、近节指骨基底(6例)、指间关节(1例)、近节指骨远端(1例);1例为创伤后行指短缩融合,融合处未愈合致掌指关节缺损0.5 cm;2例为创伤后骨髓炎,病灶清除后形成指间关节缺损,分别为0.5 cm和0.7 cm.外伤后至行延长手术时间为10~159 d,平均72.7d.20例患者均应用半环式外固定延长器治疗,其中掌骨截骨延长15例,近节指骨截骨延长5例.术后第5天开始延长,每天延长0.5 mm,每6h延长一次.结果 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446 d,平均244.6 d;延长时间26~118 d,平均62.2 d;延长长度1.3~5.9 cm,平均3.1 cm.外固定延长器固定时间114~376 d,平均206.3 d.20例患者愈合指数43.7~84.1 d/cm,平均64.8 d/cm;牵开指数19.5~21.4 d/cm,平均20.1 d/cm;成熟指数39.4~110.1 d/cm,平均46.5 d/cm;外固定指数60~130.8 d/cm,平均66.5 d/cm.末次随访时,拇指恢复对指功能和感觉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评定试用标准中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11例,良9例,优良率100%(20/20);两点辨别觉4~9 mm;患者对手指功能和外观均表示满意.结论 Ilizarov技术是治疗外伤后拇指短缩或骨缺损的良好方法,术后疗效优良.

  • 3D打印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应用

    作者:乔锋;李涤尘;靳忠民;高永昌;贺金龙;郑世成;刘曙光

    目的 探讨应用自主研发的3D打印个体化定制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的可行性及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 1月,利用计算机辅助复位技术与3D打印技术个体化定制一种具有自动复位功能的骨外固定器治疗7例胫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25~49岁,平均38.1岁.首先在胫骨骨折的远、近端分别置入2~3枚固定针,然后进行CT扫描,根据CT扫描数据,设计并3D打印制作外固定架,后将3D打印外固定架与骨折远、近端对应的固定针连接,完成骨折的自动复位.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自动复位的精确性,并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通过旋拧调节螺母,提供坚强固定、加压固定和弹性固定,以调控骨折断端的应力环境,使其适应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结果 7例胫骨骨折患者复位均一次成功,术后X线片示,内外成角1.42°±1.13°,前后成角1.65°±1.36°,内外侧方移位(1.38±1.44) mm,前后侧方移位(1.83±1.30) mm,手术时间分别为9、8、9、1.5、1.4、1.4、2.4 min.7例患者胫骨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9~25周,平均(21.4±1.6)周.7例患者均随访至拆除外固定架后6个月,无一例发生再骨折.结论 3D打印个体化定制外固定架具有自动复位骨折的功能,而且可提供坚强固定、加压固定和弹性固定三种固定方式,用于治疗胫骨干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复位精确、固定合理等优点.

  • 手风琴技术治疗胫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作者:卢炎君;张永红;王栋;石华南;杨奇;邢浩;李晓辉;殷海阳;秦泗河

    目的 探讨应用手风琴技术治疗胫骨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手风琴技术治疗11例胫骨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患者资料,男10例,女1例;年龄21~63岁,平均41.9岁.其中5例因慢性骨髓炎行Ilizarov骨搬移治疗后出现对合端延迟愈合;3例胫骨开放粉碎性骨折行环形外固定架治疗后出现骨折延迟愈合;2例胫骨闭合性骨折行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后发生骨不愈合;1例胫骨闭合性骨折保守治疗后发生骨不愈合.11例患者均通过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对骨折断端进行手风琴技术操作,即先压缩断端至骨性接触,然后以0.85 mm/d的速度对断端进行压缩1周,之后再以0.85 mm/d的速度牵伸2~3周,接着以相同速度压缩至原位,压缩期与牵伸期之间有1周的间歇期.根据X线片所示断端成骨情况,进行1~2次循环.结果 1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9个月,平均15.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5.4个月.手风琴技术操作的时间为35~67d,平均50.2d;其中8例采用1次手风琴技术操作,3例采用2次;骨痂矿化时间64~239d,平均114.9d.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等骨搬移治疗骨缺损疗效评价系统评价治疗结果,优8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11/11).根据Paley等骨搬移治疗骨缺损肢体功能评价系统对肢体功能进行评价,优7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11/11).结论 手风琴技术治疗胫骨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疗效显著.

  • 外固定辅助内固定矫正膝关节周围畸形

    作者:舒衡生;石博文;沈义东;刘亚斌;郭峰;马信龙

    目的 探讨外固定辅助内固定即时矫正膝关节周围畸形的疗效和精准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采用外固定辅助内固定术中即时矫正15例(17个骨节段)膝关节周围畸形患者资料,男6例,女9例;年龄21~60岁,平均39岁;膝内翻畸形9例,膝外翻畸形6例.15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缩畸形,即肢体不等长,短缩长度为5~22 mm,平均12 mm.术中均使用单边外固定支架作为辅助的临时固定;截骨确定力线恢复满意后,经皮插入钢板或髓内钉;截骨端内固定物固定牢固后再拆除辅助用的外固定支架.结果 术中15例患者中7例单纯行股骨截骨,6例单纯行胫骨截骨,2例同时行股骨和胫骨截骨;2个骨节段经皮插入髓内钉固定,15个骨节段经皮插入钢板固定.所有患者矫正畸形角度7°~22°,平均12.5°;其中膝内翻9例,矫正畸形角度10°~22°,平均17.6°;膝外翻6例,矫正畸形角度7°~13°,平均10.4°.截骨部位骨愈合时间2.5~5.0个月,平均3.5个月.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8个月,平均23个月.机械轴偏移由术前8~55 mm,平均34.8 mm,纠正至术后0~15 mm,平均5.93 mm;股骨远端机械轴外侧角由术前66°~82°,平均76.1°,纠正至术后84°~90°,平均87.5°;胫骨近端内侧角由术前68°~80°,平均76.8°,矫正至术后86°~89°,平均87.8°.术后15例患者无一例出现深部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结论 外固定辅助内固定技术既有微创、方便调控的优点,又避免了患者长期佩戴外固定支架的痛苦和并发症,可以精确、安全地术中即时矫正下肢膝关节周围的畸形.

  • 骨膜缺如对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节段性骨缺损的影响

    作者:李朋;刘栋;王兆林;王志刚;杜刚强;袁昊龙;蒋昇源;宫智浩;张锴

    目的 探讨骨膜缺如对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节段性骨缺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6年4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54例下肢节段性骨缺损患者资料.根据术中观察干骺端截骨处骨膜分布情况分为两组.骨膜缺如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3~57岁,平均(38.20±9.90)岁;股骨3例,胫骨7例;非感染性骨缺损4例,感染性骨缺损6例;节段性骨缺损范围4.0~14.0 cm,平均(6.85±2.87) cm.骨膜正常组44例,男32例,女12例;年龄22~65岁,平均(38.90±10.10)岁;股骨9例,胫骨35例;非感染性骨缺损12例,感染性骨缺损32例;节段性骨缺损范围4.0~9.0 cm,平均(6.09±1.54) cm.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骨搬移过程中疼痛进行评价.使用牵开指数、骨愈合指数、外固定指数评估两组患者牵张成骨愈合及矿化情况.应用Paley骨搬移治疗骨缺损肢体功能评价系统评估肢体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28.50±5.70)个月.两组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均得到满意的修复,肢体恢复原有长度,骨缺损均愈合.末次随访时,骨膜缺如组牵开指数[(12.29±1.04) d/cm]、骨愈合指数[(39.00±3.96) d/cm]、外固定指数[(51.25±3.69) d/cm]、VAS评分[(3.30±1.77)分]分别与骨膜正常组[(11.67±0.96) d/cm、(38.07±4.22) d/cm、(49.74±4.25) d/cm、(3.36±1.66)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aley骨搬移治疗骨缺损肢体功能评价:骨膜缺如组,优9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10/10);骨膜正常组,优39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7.7%(43/4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骨膜缺如组:钉道感染1例,对接点愈合不良1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0.0%(2/10).骨膜正常组:钉道感染2例,肢体力线不良3例,对接点愈合不良6例,足下垂畸形1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7.3%(12/44).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6).结论 干骺端截骨处骨膜缺如对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节段性骨缺损的骨再生愈合、矿化及骨重塑无明显影响,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 Ilizarov技术结合肌腱转移治疗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

    作者:沈义东;舒衡生;王爽;石博文

    目的 探讨使用Ilizarov技术结合肌腱转移治疗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2月,使用Ilizarov技术结合肌腱转移治疗11例(14足)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8足),女5例(6足);年龄12~36岁,平均21.6岁;Dim6glio分级,Ⅱ级8足,Ⅲ级6足;同期行Ilizarov技术和肌腱转移术者7例(10足),分期手术者4例(4足).分期手术者一期行跟腱延长、跖筋膜松解、安装外固定架缓慢矫正畸形,二期行肌腱转移术,手术间隔20~32 d,平均26.5 d.术后在负重踝关节侧位X线片上测量胫距角及在Saltzman位X线片上测量胫跟角,并与术前比较;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术后功能;采用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采用ICFSG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马蹄内翻足畸形均得到有效矫正.踝关节活动:背伸由术前-19.9°±14.8°增加至末次随访时2.7°±1.6°,跖屈由术前38.5°±12.8°减小至末次随访时21.0°±9.2°.末次随访时Diméglio分级,Ⅰ级13足,Ⅱ级1足.胫距角由术前平均122.2°±16.6°下降至末次随访时100.8°±4.8°;胫跟角由术前平均-25.2°±9.2°增加至末次随访时-3.7°±2.8°.术前和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分别为(63.9±12.7)分和(85.2±9.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7,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分别为(50.1±8.4)分和(63.7±8.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P<0.05).末次随访时ICFSG评分为3~v16分,平均6.6分;其中优7足,良6足,可1足,优良率为92.9%(13/14).结论 使用Ilizarov技术结合肌腱转移术可成功矫正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近期疗效满意.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