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术后的并发症分析及处理

    作者:王丹;夏磊;刘鸣;包德明;柯广水;周亚旗;徐静磊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术后并发症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3年5月,采用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治疗147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资料,其中17例术后发生病发症,男5例,女12例;年龄14~51岁,平均22.6岁;先天性脊柱侧凸11例,先天性脊柱后凸4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2例;术前主弯侧凸Cobb角85°~160°,平均109°;后凸Cobb角65°~152°,平均104°.术前2例患者有神经症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均为D级.手术均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固定,其中采用Smith-Petersen截骨术2例、经椎弓根截骨术11例、全脊椎截骨术4例.结果 17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1.6%(17/147).其中椎弓根螺钉置入椎管2例、截骨端合拢压迫及牵拉神经2例、截骨处残留骨块压迫神经1例、急性脊髓损伤2例、感染2例、断棒及脱帽3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5例.术后7例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2例由术前ASIA分级D级变为C级,5例由神经功能正常变为C级2例、D级3例.采用再次手术调整钉棒、应用甲基泼尼松龙、神经营养药物、取出内固定、抗感染、翻修换棒及对症处理,15例完全恢复,2例好转.结论 严重脊柱畸形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会出现神经系统及断棒、脱帽、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等并发症.为避免发生并发症,术中应提高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性,合理安置螺钉数量及位置,截骨端牵拉加压应适度,并彻底咬除截骨端骨块,术后密切观察肢体感觉及运动变化情况,及时手术探查并解除神经致压因素,同时给予激素冲击、神经营养等药物,术后早期需佩戴合适支具,避免暴力撞击手术部位.

  • 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何磊;戎利民;董健文;刘斌;陈瑞强;谢沛根;冯丰;杨补

    目的 探讨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1月采用XLIF手术治疗的1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男6例,女10例;年龄36~82岁,平均62岁.腰椎失稳症9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所有病例在接受XLIF手术的同时均辅助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其中单节段、双节段和三节段融合者分别为11例、4例和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CT扫描观察融合情况,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单个节段完成椎间盘处理并植入融合器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5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83 ml.2例患者术后即出现大腿麻木和屈髋乏力,未行特殊处理,2周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6个月腰痛、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平均降低4.6、3.1分,ODI指数较术前平均改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nab疗效评定:优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7.5%(14/16).术后6个月4例完全融合、11例部分融合、1例未融合;随访12个月以上的8例中7例于术后1年完全融合、1例部分融合,融合率87.5%(7/8).结论 XLIF手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好,可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 双膦酸盐在骨科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及再认识

    作者:曲新华;郝永强

    双膦酸盐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它能够靶向性地沉积在骨骼中,紧密吸附在骨的羟基磷灰石表面,与之结合并选择性聚积在破骨细胞周围;同时能够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及对骨质的吸收,通过预防骨丢失、提高骨质量以降低骨折风险.迄今为止,双膦酸盐类药物已经研究发展到第三代.第一代双膦酸盐为不含氮的双膦酸盐,代表药物为羟乙膦酸钠,其分子结构中侧链是直链烃,药物活性和结合力相对较弱,有抑制骨钙化,干扰骨形成,导致骨软化或诱发骨折的可能,且胃肠道不良反应大.第二代双膦酸盐药物结构中的侧链引入了氨基称为氨基双膦酸盐,代表药物为帕米膦酸钠和阿仑膦酸钠,其药物活性和结合力比羟乙膦酸钠增加10~100倍,对骨的钙化作用干扰小,选择性强.

    关键词:
  •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薛庆云

    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定义为: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害致骨脆性增加及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提出OP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二者均指出OP终会增加骨折风险.因此,治疗OP的目标是降低骨折风险.根据病因,OP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本综述仅涉及原发性OP,其中主要以绝经后OP为主.

    关键词:
  • 甲状旁腺素(1-34)对破骨细胞抑制性凝集素表达的调节及信号转导机制

    作者:郑纺;权金星;王宝利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1-34)对UMR106成骨细胞表达破骨细胞抑制性凝集素(osteoclast inhibitory lectin,OCIL)基因mRNA的调节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培养大鼠UMR106成骨细胞,采用PTH(1-34)及蛋白激酶A(PKA)、蛋白激酶C(PKC)、钙离子、MAPK通路的激动剂或阻断剂干预细胞不同时间后,收集细胞提取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OCIL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PTH(1-34)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促进OCIL mRNA表达.10 nmol/L PTH(1-34)作用6h后促进OCIL mRNA表达,24 h上调效应显著,约为对照组[未加入PTH(1-34)]的2.8倍.PTH(1-34)对OCIL mRNA表达促进作用的起始时间及高峰时间均晚于其对RANKL的诱导和对OPG的抑制.蛋白激酶A通路激动剂福司可林(FSK)、双丁酰基环腺苷磷酸(db-cAMP)及钙离子载体A23187均不同程度促进OCIL mRNA表达,大上调效应分别约为对照组的4.2、4.5和5.1倍.蛋白激酶C激动剂佛波酯(PMA)作用早期(2~6 h)抑制OCILmRNA表达,作用6h后大抑制率达50%;PMA作用后期(24 h)对OCIL mRNA的抑制作用逆转为促进效应.PKA阻断剂KT5720、钙调蛋白(CaMK)阻断剂W-7、钙调蛋白激酶Ⅱ阻断剂KN-62及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阻断剂PD98059均下调PTH(1-34)诱导的OCIL mRNA表达,大抑制率分别为56%、61% 、63%和50%.各信号通路间存在交互作用.MAPK通路阻断剂PD98059减少PKA激动剂FSK或db-cAMP诱导的OCIL mRNA表达,抑制率分别为98%和63%;但不影响A23187诱导的OCIL mRNA水平增高.结论 PKA通路、钙/钙调蛋白通路和MAPK通路可介导PTH(1-34)诱导的OCIL mRNA表达.

  • 干细胞复合Ⅰ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治疗骨质疏松性骨缺损

    作者:于峥嵘;石旭东;李淳德;朱天岳;刘宪义;杨昕;孙浩林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复合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支架注入骨质疏松大鼠股骨转子间骨缺损后骨质量的局部改善情况.方法 制备Ⅰ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支架,将干细胞与该支架共同培养.4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去势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缓冲液组、细胞组、微球组、细胞+微球组,每组8只,于股骨转子间用电钻制作骨缺损,每侧注入不同材料约30μl.术后1个月和3个月每组各处死4只大鼠,取股骨标本用骨密度仪和Micro CT测定转子间骨密度、骨小梁结构.结果 骨髓间质干细胞与Ⅰ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支架体外培养7d,扫描电镜发现细胞在支架表面黏附、增殖良好.将不同材料分别植入大鼠骨缺损部位,术后1个月,各组转子间骨矿含量及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微球组骨小梁厚度高于缓冲液组和微球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高于细胞组和微球组,骨小梁分离度与对照组、缓冲液组和微球组相比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细胞+微球组转子间骨矿含量有高于缓冲液组和微球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D高于对照组、缓冲液组、细胞组和微球组;骨小梁厚度高于对照组、缓冲液组、微球组和细胞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高于对照组和缓冲液组,骨小梁分离度与对照组、缓冲液组、细胞组和微球组相比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质疏松部位植入干细胞复合Ⅰ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1个月,即可修复骨质疏松部位骨缺损;3个月,可改建骨质疏松部位骨小梁结构,提高骨质量.

  • 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作者:刘强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大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是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骨折是骨质疏松症严重的后果.

    关键词:
  • 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与新发椎体骨折的相关问题

    作者:范顺武;万双林;马彦

    骨质疏松在老年人群中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据报道每年大约有140万人因此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1].大多数OVCFs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并可自愈;对有疼痛症状的患者,亦可通过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应用止痛药及抗骨质疏松药物而缓解症状;对有持续疼痛症状的少部分患者,椎体成形术是目前普遍应用的一种侵入性小、止痛疗效显著的治疗手段[2].

    关键词:
  • 认识、重视骨质疏松症,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水平

    作者:马信龙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大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为人体老化的正常生理过程,在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的骤然下降使其靶器官——骨的骨小梁变细、减少、矿化减退,同时骨组织的异化代谢增强,终造成骨强度下降.

    关键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分布及危险因素

    作者:马雷;王辉;丁文元;杨大龙;张迪;孙亚澎;张为;申勇

    目的 总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退变性脊柱侧凸中分布的规律性,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发生椎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2年7月治疗1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骨折组34例,男9例,女25例;年龄(71.7±1.7)岁.无骨折组102例,男23例,女79例;年龄(63.3±6.7)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胸背部疼痛程度,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T值,测量侧凸Cobb角,观察侧凸范围内骨桥发生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骨折组发生T11骨折3例,T12骨折12例,L1骨折15例,T12及L1两个椎体骨折4例.无骨折组平均年龄低于骨折组(t=17.20,P< 0.001),两组的性别组成并无差异(x2=0.218,P=0.641),胸背部疼痛的VAS评分小于骨折组(t=9.30,P< 0.001),侧凸Cobb角与骨折组相比无差异(t=1.84,P=0.08),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低于骨折组(t=5.63,P< 0.001),骨桥发生率低于骨折组(x2=12.333,P<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伤史(OR=1.36; 95%CI,1.09~2.11)、骨桥形成(OR=3.31;95%CI,2.10~5.38)、骨质疏松(OR=2.45;95%CI,1.58~ 4.36)会增加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机会.结论 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好发于胸腰段椎体,外伤史、骨质疏松以及侧凸范围内骨桥形成是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

  • 椎体骨折2周与4周内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疗效的比较研究

    作者:赵汝岗;唐海;杨帆;陈浩;贾璞;包利;冯飞;杨鹤;张湛金

    目的 比较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2周内(接受手术时病程≤14 d)与2~4周(14d<接受手术时病程≤28 d)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高度及骨水泥渗漏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4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分为2周内和2~4周手术组,2周内手术组22例,男4例,女18例;年龄54~ 85岁,平均71.17岁.2~4周手术组26例,男5例,女21例;年龄56~88岁,平均73.12岁.两组患者骨折椎体均位于T7~L4.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T值、术前椎体高度丢失率、术中注入骨水泥量、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1年椎体高度丢失率、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2周内和2~4周手术组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水泥注入量、骨密度T值、椎体高度恢复率分别为47%±21%和48%±19%、(3.69±1.03) ml和(3.66±0.71) ml、-2.79±0.57和-2.87±0.95、25%±8.3%和23%±7.7%,两组上述四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周内手术组1年椎体高度丢失率为9%±2.8%,2~4周手术组为11%±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周内和2~4周手术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22.2%(6/27)和11.8%(4/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2周内与2~4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均能较好恢复椎体高度,且骨水泥渗漏率相似,但2周内手术的患者术后1年椎体高度丢失率较小.

  • 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作用效果分析

    作者:纪泉;赵立连;石磊;张良;王林;文良元;薛庆云

    目的 比较应用唑来膦酸与降钙素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到2012年11月,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治疗610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按照入院顺序及是否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将543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降钙素组325例,2009年6月至2011年4月手术,男107例,女218例;年龄(75.02±5.65)岁;Evans-Jensen分型:Ⅰ型87例,Ⅱ型136例,Ⅲ型102例;腰椎骨密度平均(O.737±O.08)g/cm2,髋部平均(0.725±0.05) g/cm2;应用降钙素等治疗.唑来膦酸组218例,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手术,男82例,女136例;年龄(74.71±5.32)岁;Evans-Jensen分型:Ⅰ型62例,Ⅱ型91例,Ⅲ型65例;腰椎骨密度平均为(0.738±0.05) g/cm2,髋部平均为(0.722±0.06)g/cm2;术后7d内使用唑来膦酸治疗.两组患者分别比较住院期间及术后1年骨密度值.采用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髋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结果 降钙素组随访时间为5~ 22个月,平均12.8个月;唑来膦酸组随访时间为4~19个月,平均12.5个月.患者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VAS评分,唑来膦酸组分别为(14.25±1.38)周、(68.88±5.71)分、(0.36±0.55)分;降钙素组分别为(14.39±1.12)周、(69.47±4.60)分、(0.33±0.48)分;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唑来膦酸组腰椎骨密度平均为(0.76±0.06)g/cm2,髋部平均为(0.75±0.04)g/cm2,降钙素组腰椎骨密度平均为(0.75±0.07)g/cm2,髋部平均为(0.74±0.07)g/cm2.唑来膦酸组患者术后1年与术前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两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唑来膦酸未对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造成影响,术后1年骨密度明显升高.

  •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疗效的影响

    作者:龚遂良;陈宝;范顺武;赵凤东

    目的 探讨椎体内裂隙样变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PKP治疗18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资料,根据影像学表现,将患者分为裂隙组和无裂隙组.裂隙组44例,男5例,女39例;年龄56~89岁,平均71.6岁.无裂隙组139例,男22例,女117例;年龄51~ 91岁,平均70.2岁.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椎体分布情况、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渗漏类型、骨折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疗效.结果 裂隙组与无裂隙组在骨折椎体的分布存在差异,裂隙组骨折椎体主要分布在T11~L2椎体,无裂隙组主要分布在T11~L5及T7~9.裂隙组和无裂隙组骨水泥注入量及渗漏率分别为3.4~ 5.6 ml和3.5~ 5.1 ml,45.3%(24/53)和41.9%(72/172),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骨水泥渗漏类型存在差异,裂隙组主要在椎体周围软组织渗漏,无裂隙组主要沿血管渗漏.两组术后骨折椎体高度均明显恢复,裂隙组较无裂隙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裂隙组和无裂隙组术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分别为(2.8±1.1)分和(2.4±0.7)分,29.3%±6.8%和27.6%±6.9%,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伴椎体内裂隙样变的OVCFs的骨折椎体主要分布在活动度较大的T11~L2椎体.采用PKP治疗伴椎体内裂隙样变的OVCFs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

  • 降钙素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

    作者:陈宝;陈国俊;龚遂良;黄成龙;范顺武

    目的 比较采用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联合鲑鱼降钙素与单纯行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PFNA治疗12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术前随机将患者分为降钙素组(PFNA治疗联合应用鲑鱼降钙素)和对照组(单纯PFNA治疗).降钙素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71~82岁,平均75.1岁;Evans-Jensen分型:ⅡA型20例,ⅡB型32例,Ⅲ型8例.对照组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70~83岁,平均74.9岁;Evans-Jensen分型:ⅡA型22例,ⅡB型32例,Ⅲ型6例.两组患者均为低能量损伤.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测量健侧髋关节骨密度,记录患者Harris评分及SF-12量表评分,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与其他部位骨折等情况.结果 113例患者获得至少2年以上的完整随访,降钙素组55例,对照组58例.除对照组4例骨折延迟愈合外,其余患者术后6个月X线片均示骨折愈合良好;术后1年,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术前降钙素组健侧髋部平均骨密度T值为-2.54±0.35,对照组为-2.53±0.27;术后6个月、1年、2年降钙素组健侧髋部平均骨密度T值分别为-1.82±0.27、1.33±0.23、-1.17±0.16,对照组分别为-2.14±0.32、-1.91±0.23、-2.01±0.27,降钙素组患者骨密度明显提高.术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和术后1年SF-12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年两组患者SF-12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降钙素组仅1例患者术后3个月发生桡骨远端骨折,对照组术后13~23个月,4例发生腰椎压缩性骨折,1例发生桡骨远端骨折,1例发生健侧髋部骨折.结论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而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骨密度,提高骨折愈合质量,降低再骨折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骨密度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手术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赵兴;周坷;马彦;方向前;赵凤东;徐文斌;范顺武

    目的 探讨接受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术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PLIF术治疗的69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资料.根据腰椎BMD,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T≥-1.0)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56.5±9.0)岁;L4.5滑脱20例,L5S1滑脱13例]和骨量减少组(T<-1.0)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60.5±7.8)岁;L4.5滑脱21例,L5S1滑脱15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手术前、后腰腿痛情况;应用Roland-Morris (RM)量表评估患者手术前后功能障碍改善情况.对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术中出血量、VAS改善、RM改善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不同骨量与性别、年龄、椎弓根螺钉松动、融合器沉降、融合率及病变节段的相关性.结果 骨量正常组患者术后VAS和RM评分分别为(2.42±0.83)分和(4.06±1.34)分,骨量减少组VAS和RM评分分别为(2.61±1.02)分和(4.61±2.39)分,与各自术前VAS和R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骨量正常组平均出血量(415.5±105.8) ml,显著低于骨量减少组(528.3±128.7)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骨量正常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69.7±44.3) min,骨量减少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76.4±42.6)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量正常组的VAS和RM改善与骨量减少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出血量与BMD呈负相关(r=-0.407,P=0.001),BMD越低,手术出血量越多.而BMD与手术时间、VAS改善、RM改善、融合器沉降、不融合、螺钉松动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接受PLIF术治疗时,BMD与出血量呈负相关,BMD越低,手术出血量越多;其他手术指标和并发症与BMD无明显相关性.

  • 绝经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骨铁含量、血清铁蛋白与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伟;王兵;张林林;赵环;董启榕;艾红珍;钱志远;黄曦;徐又佳

    目的 探讨女性绝经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骨铁含量、血清铁蛋白与髋部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收集156例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的绝经后女性患者资料,年龄56~92岁,平均(72.40±8.97)岁;按每10岁年龄段分组,共分5组,即≤60岁组、61~70岁组、71~80岁组、81~90岁组、≥91岁组.患者入院后第2天留空腹血清标本测定血清铁蛋白和骨代谢指标;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留取的股骨头组织行骨铁含量检测和骨铁染色,术后第10天行髋部和腰椎骨密度(DXA)检测.结果 5组之间骨铁、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Ⅰ型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髋部和L1~4骨密度存在组间差异.髋部和L1~4骨密度随年龄增加而下降,骨铁和血清铁蛋白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骨铁和血清铁蛋白检测值均在81~90岁年龄组达到峰值,156例患者的平均骨铁量为96.81 μg/g,平均血清铁蛋白为235.66 μg/L.156例患者中,血清铁蛋白>200 μg/L的患者为100例(100/156,64.1%).骨铁、血清铁蛋白、年龄、体重指数可进入髋部骨密度回归模型,股骨颈R2=0.443,Wards三角R2=0.397,大转子R2=0.322,全股骨R2=0.379;控制年龄、体重、体重指数等因素,骨铁和血清铁蛋白与髋部骨密度呈负相关,与腰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发生股骨颈脆性骨折的绝经后女性患者体内存在铁蓄积,股骨头骨铁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骨铁增加和血清铁蛋白升高可能是髋部骨密度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铁蓄积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存在相关性.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