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的可信度评价

    作者:朱奕;罗从风;杨光;仲飚;高洪;曾炳芳

    目的 研究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不同观察者间的可信度,并与传统Schatzker分型进行比较,证实三柱分型的可靠性.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7年3月,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三柱分型,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切口和治疗.采用随机数表法从304例(323膝)胫骨平台骨折中抽取50例,选择4位未参与该项手术的工作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每例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和Schatzker分型的评估.评估结束后使用Kappa值计算4组相关度,以比较评价三柱分型和Schatzker分型的可信度差别.结果 323膝胫骨平台骨折中,0柱骨折4膝(1.2%),单柱骨折181膝(56.0%),双柱骨折108膝(33.4%),三柱骨折30膝(9.3%).在单柱骨折中,外侧柱114膝(63.0%),内侧柱53膝(29.3%),后侧柱14膝(7.7%).在双柱骨折中,外侧柱合并内侧柱36膝(33.3%),内侧柱合并后侧柱34膝(31.5%),外侧柱合并后侧柱38膝(35.2%).三柱分型的可信度Kappa值为0.766 (0.706~0.890),属于基本可信程度;Schatzker分型的可信度Kappa值为0.567(0.513~0.589),属于中度可信程度.结论 基于CT和三维重建的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直观明了,具有较高可信度,建议作为新的分型系统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胫骨 骨折 评价研究
  • 应用带蒂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张浩;张晓东;庾东春;石磊;柴瑛

    目的 探讨带蒂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9月,因创伤造成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87例患者的病例,男61例,女26例;年龄14~61岁,平均40岁.患者均采用不吻合血管的带蒂皮瓣进行修复.致伤原因:车祸伤23例,高压电损伤46例,碾压撕脱伤18例.缺损部位:手部21例,下肢66例.皮瓣种类:邻近转位皮瓣50例,远位转移皮瓣37例.皮瓣面积:2.0 cm×1.5 cm~18 cm×12 cm.供区部位:小腿61例,腹部18例,手部8例.术前25例患者合并骨髓炎,其中骨和(或)钢板外露23例,高压电损伤2例.钢板外露患者皮瓣移植前均取出内置物.结果 术后3例患者出现皮瓣下血肿,经手术清除,未对皮瓣成活造成影响.1例术后因肢体固定位置移动造成蒂部受压,导致皮瓣远端宽约2 cm组织发生血运障碍,经6周换药皮瓣成活.37例远位转移皮瓣于术后3周行二期断蒂手术.27例皮瓣一期愈合;47例二期愈合;13例皮瓣移植前取出钢板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皮瓣不愈合,9例在1年内经清除坏死病灶,皮瓣愈合,另4例目前仍未愈合.8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0个月,平均13个月,患者满意率为90.80% (79/87).结论 带蒂皮瓣较少受手术设计的限制,术中操作简单,皮瓣成活率高,可以较好地应用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 Ilizarov技术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庄乾宇;翁习生;秦泗河

    前苏联骨科医生Gavril Abramovich Ilizarov于20世纪50年代,对骨牵拉再生的生物学理论及延长骨愈合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张力-应力法则(law of tension-stress,LTS) [1-2],发明了环型外固定器及研制出200多种外固定器附件,能够组装成800多种构型,创建了治疗骨创伤和骨科疾病的技术体系.这一技术及理论的问世,解决了不少传统治疗方法不能解决的难题,对骨科其他相关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起到了启迪和推动作用,是骨科发展史的里程碑之一,并在世界医学界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 Ilizarov技术原理在肘、膝关节挛缩畸形矫正器研制中的应用

    作者:张晓刚;秦大平;高国栋;潘晓玲

    20世纪50年代,在面对重度关节挛缩、骨不连、骨缺损及成骨不全等传统骨科技术难以治愈或无法治愈的一些疑难疾病时,前苏联学者Ilizarov发明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即采用细钢针穿骨、张力下固定的金属环型外固定器及微侵袭技术矫正畸形和治疗创伤,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2].此后,Ilizarov等对牵伸性组织的发生及起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终形成了张力-应力法则[3]和牵拉组织再生的生物学理论,即给生长中的组织缓慢牵伸产生一定张力,可刺激某些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其生长方式同胎儿组织一致,均为相同的细胞分裂.应用这一理论及其研制的各种牵伸外固定器在临床已治愈了许多骨科疾病,被誉为骨科治疗学上的一次革命.

  • 牵拉成骨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

    作者:郭保逢;秦泗河;任龙喜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是骨科临床的疑难问题,其局部感染会形成抑制血液循环和骨再生的局部环境,抑制或延缓骨的愈合[1].由于该病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能治愈,所以患者精神受到极大摧残,严重者甚至会选择截肢[2].传统的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方法是彻底清除死骨及炎性肉芽组织,消灭死腔及窦道,充分引流,控制感染,待局部皮肤条件好转后植骨,并选择合适的外固定方式固定.但这种方法治疗周期长、创伤较大、手术次数多,容易发生严重骨缺损、骨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3].近年来,随着Ilizarov牵拉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技术在国内的逐渐推广,许多学者将DO技术应用于治疗慢性骨髓炎,尤其是伴有骨与软组织缺损或合并骨骼畸形的慢性骨髓炎,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4-7].本文就DO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机制、临床应用中的技术要点等进行综述.

  • 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永生化人前软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顾晓峰;王琼;夏仁云;方煌;程力;王俊芳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诱导永生化人前软骨干细胞(IPSCs)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IPSCs接种于温敏型壳聚糖水凝胶(C/GP)三维支架上,加入含TGF-β1的诱导培养基,低氧条件下进行诱导培养,观察三维支架上IPSCs的生长及分化情况.7d后行Alcian Blue染色,分析细胞外基质糖胺聚糖(GAG)合成情况,并收集细胞,提取RNA.RT-PCR检测诱导前后髓核样细胞标志基因Ⅱ型胶原(CollagenⅡ)和蛋白聚糖(Aggrecan)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诱导前后细胞内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IPSCs在三维支架上生长状态良好,诱导7d后,Alcian Blue染色表明,细胞外基质GAG的合成明显增多,实验组(诱导培养基)明显多于对照组(普通培养基).RT-PCR证实Ⅱ型胶原和Aggrecan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Western Blot证实细胞内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IPSCs经TGF-β1诱导可在体外定向分化为髓核样细胞,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具有良好的分泌功能,能够有效地分泌细胞外基质成分.TGF-β1可能通过上调细胞内β-catenin的表达诱导IPSCs向髓核样细胞分化.

  • 羟基磷灰石材料结合牵拉成骨技术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倪明;唐佩福;王岩;李刚

    目的 探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se,HA/TCP)材料结合牵拉成骨技术是否能减少治疗骨缺损所需的时间并促进骨的矿化过程.方法 将36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24周,体重2.2~2.8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于左胫腓关节下方做1 cm的胫骨缺损.A组:将骨缺损两端靠拢,外固定架加压固定.B组:将1 cm长的HA/TCP材料填入1 cm的骨缺损中,外固定架加压固定.C组:将骨缺损两端拉近至间距0.5 cm,将0.5 cm长的HA/TCP材料填入剩余的0.5 cm骨缺损中,外固定架加压固定.除B组外,A、C组均于术后7d开始延长胫骨,A组延长10d,C组延长5d.在术后即刻、12、17、27、37 d用“C”型臂X线机观察各组新生骨的矿化过程.所有动物于术后37 d处死,取新生骨样本测量骨矿物质含量(BMC)和组织矿物质含量(TMC),行胫骨扭转实验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C组BMC为(454.44±89.98) mg和TMC为(454.40±89.97) mg显著高于A、B两组.C组新生骨的大扭矩、新生骨的成熟度均明显高于A、B两组,骨的矿化和重塑也较快.C组在观察期总共37 d内骨愈合良好,但A、B两组在37 d内并未达到骨愈合.结论 在兔胫骨缺损延长模型中,与单一疗法相比,联合应用羟基磷灰石材料和牵拉成骨技术可减少治疗时间并促进骨的矿化.

  • Ilizarov技术治疗感染后小腿短缩畸形一例报告

    作者:郑学建;彭爱民;张保中;吴鸿飞

    化脓性骨髓炎好发于机体抵抗力较差的儿童髋、膝关节等部位,当急性期延误治疗后常会遗留骨骼发育不良、骨骼变形及骨缺损等.目前,如何矫正复杂的下肢畸形,恢复正常肢体长度及力线,促进骨愈合,仍是骨科医生面临的难题.Ilizarov技术是在张力-应力法则指导下,通过应用其三维立体且随意动态调节的环型外固定装置治疗各种复杂骨折、畸形和传统骨科技术难以治疗的疑难骨病.我们曾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1例儿童期骨感染后小腿严重短缩并复杂畸形的患者.本文通过对这一病例的介绍,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感染后大段骨缺损合并复杂骨与关节畸形的治疗效果.

  • 加深对骨外固定概念的认识,提高骨外固定技术水平

    作者:秦泗河

    2011年,国际外固定与骨重建联盟(ICEF&BR)主席Lopes教授,利用Google翻译器中的所有语种做了一个关于“骨延长和Ilizarov”因特网科研论文的检索,结果显示在世界232个国家与地区中有135个正式使用Ilizarov技术(占58%).按照国家所使用Ilizarov技术的活跃情况依次排名,中国第一,排在美国、俄罗斯之前.本期《中华骨科杂志》刊发“骨外固定技术”专题,我能为之写述评,深感欣慰.

  • Taylor空间支架矫正创伤后膝内、外翻畸形

    作者:舒衡生;马宝通;王宏川;方广文;师红立

    目的 探讨Taylor空间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TSF)矫正创伤后膝内、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和精确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TSF矫正26例创伤后膝内、外翻畸形患者的病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9~62岁,平均39岁;创伤后膝内翻畸形20例,膝外翻畸形6例.21例行胫骨高位截骨,3例行股骨髁上截骨,2例同时行股骨髁上和胫骨高位截骨.安装TSF、测量支架的安装参数后截骨.术后7~10 d,根据电子处方,每天3次调节TSF支架上的可伸缩螺杆的长度,调节范围为0~3 mm.结果 经过7~35 d调节,20例畸形得到一次性完全矫正,患肢的胫骨、股骨力线恢复,肢体的成角、旋转和短缩畸形均得到矫正.6例尚残存轻微成角和短缩畸形,经第二次4~10d的支架调整,畸形矫正.截骨处新骨生成和矿化良好,术后2.5~6.0个月去除外固定架.术后随访12~60个月,畸形无复发.术后11例发生针道感染,经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感染控制.1例去除外固定架后1.5个月发生股骨远端截骨处再骨折,经保守治疗骨折愈合.无一例患者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和继发性马蹄足畸形.结论 TSF矫正创伤后膝内、外翻畸形疗效确切,精确度高.

  • 外固定架在膝及小腿血管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王斌;王鹏飞;杨焕友;马铁鹏;尹佳丽;焦伟;张海燕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在膝、小腿血管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0年10月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208例(234侧)膝及小腿血管损伤患者资料,男192例(217侧),女16例(17侧);年龄14~67岁,平均39.6岁.损伤血管:腘动脉84例(86侧),胫前动脉36例(46侧),胫后动脉41例(49侧),胫前后动脉47例(53侧).伤肢远端完全缺血129例(141侧),不完全缺血79例(93侧).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手术.采用AO通用外固定架164例,创生镶嵌式外固定架37例,组合式外固定器7例.血管采用直接或大隐静脉桥接吻合.创面采用一期包扎、植皮、皮瓣移植和VSD负压吸引治疗.结果 194例保肢成功,14例因伤肢毁损严重及全身情况差于术后2~4 d截肢.术后43例患者创面自行愈合,127例二期行手术清创植皮或皮瓣治疗,24例一期行游离皮片或皮瓣移植覆盖.148例获得8个月~3年的完整随访,其中6例因患肢功能严重受限且伴发骨髓炎而自愿要求截肢.拆除外固定架时间1~18个月,平均7.2个月.102例骨折获得愈合,时间为3~13个月,平均5.6个月;40例出现骨折不愈合、骨缺损,行骨折内固定+植骨术或骨段滑移术,骨折均愈合.结论 外固定架具有固定可靠,可在短时间内复位骨折,减少肢体缺血时间等优点,利于膝、小腿血管损伤的修复.

  • Ilizarov外固定器矫正膝关节畸形

    作者:孙磊;秦泗河;宁志杰;田敏;吴波;胡宏伟

    目的 总结Ilizarov外固定器矫正膝关节畸形的临床特点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0年4月,采用Ilizarov外固定器矫正膝关节畸形的21例(22膝)患者资料,男12例,女9例;年龄8~38岁,平均20.3岁.致畸原因:儿麻后遗症4例,烧伤后遗畸形2例,骨髓炎后遗畸形2例,创伤后遗畸形9例,Blount病2例,多发性骨软骨瘤病2例.其中软组织屈曲挛缩5例,采用跨关节铰链Ilizarov支架组合,后侧逐步牵伸矫正;单纯骨性成角畸形8例(9膝)、骨性成角畸形伴骨短缩7例,采用4柱铰链支架组合,先矫正成角畸形,再牵伸延长矫正骨短缩;骨与软组织复合畸形1例,采用以上两种支架的叠加组合.结果 21例患者佩戴Ilizarov支架的时间为12~36周,平均22.3周;拆除支架时膝关节畸形均获满意矫正,其中16例(17膝)截骨或骨延长者均获得坚实骨性愈合.所有患者均获6~86个月随访,平均32.1个月.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102.14°±49.36°改善为随访时126.90°±24.31°.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评定患膝功能,术前为(50.24±23.64)分,随访时为(85.71±10.52)分.所有患者随访时均可不扶拐徒手行走,且均可独立生活.2例患膝关节活动度<90°,不能下蹲.结论 Ilizarov外固定器矫正膝关节畸形疗效确切,具有手术创伤小,可随时灵活调整的优点,但也存在与长时间带架相关的缺点.

  • 单边外固定架骨段滑移术治疗部分骨缺损

    作者:黄雷;王剑;杨胜松;滕星;赵刚;王满宜

    目的 探索使用单边外固定架骨段滑移术治疗部分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治疗的3例部分骨缺损患者的病例,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50、50、24岁.左胫骨近段内侧骨缺损2例,其中1例骨缺损长5 cm,宽占该区直径1/3~2/3,合并宽5 cm、长3 cm皮肤缺损;另1例骨缺损,长6 cm,宽3 cm;1例右股骨远段外侧骨缺损,长13 cm,宽占全部周径的1/3~2/3,骨面为贴骨瘢痕,长15 cm,宽7 cm.彻底清创后,安装Orthofix公司肢体重建系统;自胫骨缺损远侧缘起向远侧,沿胫骨前方取一10cm长纵行切口,采用多孔技术行截骨术.术后第14天开始牵拉骨质,速度为1 mm/d,4次/d.结果 3例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14、28、24个月.2例胫骨缺损患者分别在截骨术后8个月和6个月影像学检查示新生骨形成良好,被滑移骨段与宿主骨愈合,故去除外固定架,患侧髋、膝和踝关节活动范围同健侧.股骨缺损患者截骨术后因调错牵开器方向,骨段滑移术不成功;2个月后再次实施截骨及骨段滑移术,术后10个月新生骨形成良好,拆除外固定架;术后17个月患者可独自站立和持手杖行走,膝关节僵直于中立位,无感染及复发.结论 使用单边外固定架行骨段滑移术可治疗部分骨缺损;该方法具有肢体畸形发生率低,外固定架带架时间短及避免供区损伤等优点.

  • Ilizarov技术矫治复杂僵硬性马蹄内翻足

    作者:常峰;陈斌;荆志振;高刚;李利军;蔚晋斌;秦德安;王小健;余建平;宋洁富;苏云星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矫治复杂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7月28例(41足)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患者的病例,男18例(26足),女10例(15足);年龄3~45岁,平均15.3岁;左足8例,右足7例,双足13例.根据Diméglio畸形分级:Ⅲ级31足,Ⅳ级10足.23足采用有限软组织松解、18足配合有限截骨后均安装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跖屈及背伸角度、踝关节活动度、正侧位X线片上患足距跟角的变化.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8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外固定支架佩戴2~14个月,平均5.1个月;去除支架后所有患足均获跖行步态,外形接近正常,无足短缩.足背伸角度:术前-45.0°±12.0°,末次随访9.5°±5.5°;跖屈角度:术前67.0°±14.0°,末次随访45.5°±7.8°;正、侧位X线片距跟角:术前分别为6.5°±4.5°和5.5°±11.0°,末次随访分别为22.5°±5.5°和40.6°±8.5°.1足术后发生急性血管痉挛性缺血,予减缓牵伸速度后缓解;5足发生针道感染,予更换针道及换药后感染控制.去支架后3个月,1足出现畸形复发,予二次矫形;3足畸形残留,5足趾屈曲挛缩,均给予二次软组织矫形术,未再复发.结论 Ilizarov技术矫治复杂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疗效确切,能大程度保留足外形和功能,避免足短缩,不影响足发育.

  • 远端半针Ilizarov外固定器结合微创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

    作者:秦泗河;郑学建;夏和桃;韩义连;任龙喜

    目的 探讨远端半针Ilizarov外固定器结合微创截骨术矫治膝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31例膝内翻畸形患者的病例,男8例,女23例;年龄18~69岁,平均35.6岁;单侧6例,双侧25例,共56膝.术前膝内翻角度为7.7°~38.2°,平均17.0°±8.8°.根据美国膝关节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为34~100分,平均(86.2±18.5)分.确定成角旋转中心与截骨矫形的位置,在胫骨畸形交点处用微创截骨器截骨,腓骨在头下截骨.安装术前已组装好的Ilizarov外固定器,通过调整伸缩内、外侧支架螺杆的长度渐进矫正内翻畸形.采用X线检查及膝关节KSS临床评分,结合行走时自我感觉及有无并发症等4项内容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佩戴Ilizarov外固定器的时间为9~20周,平均12周;随访时间14~50.4个月,平均30.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内翻角度为-3°~2.4°,平均1.7°±0.9°;膝关节KSS评分为75~100分,平均(96.1±7.7)分,其中优49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8.2% (55/56).11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轻度针道感染,经常规换药后感染控制;3例术后发生针道松动,经更换针道后恢复固定强度.结论 远端半针Ilizarov外固定器结合微创截骨术矫治膝内翻畸形具有微创、安全、动态矫形及符合美学要求的特点,临床效果满意.

  • 跟骨外固定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作者:陈文;边竟;关韶勇;陈廖斌;吴志勇;张江;谢易;刘小涛;孙景东;王平年;卢云;龚泰芳;王达义;易显富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跟骨外固定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3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病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5~53岁,平均36岁.根据Sanders等分型,Ⅲ型16例,Ⅳ型14例.先应用自行研制的跟骨外固定器初步进行跟骨骨折的大体复位和固定,然后通过跟骨外侧小切口充分暴露并精确复位跟骨的后关节面.比较术前、术后3d及术后6个月在跟骨侧位及轴位X线片上测得的跟骨长度、宽度、丘部高度、后关节面大垂直移位、B(o)hler角的变化.根据Buckley标准,通过CT扫描评估后关节面复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45个月,平均29个月.术后3d和术后6个月时患侧跟骨侧位及轴位X线片示上述跟骨的解剖结构基本恢复至正常范围,并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与术后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CT扫描示后关节面解剖复位27例,关节面不平整≤2 mm者3例.结论 此跟骨外固定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微创、实用、并发症少的特点.

    关键词: 外固定器 跟骨 骨折
  • Ilizarov技术治疗四肢畸形并发症分析

    作者:焦绍锋;秦泗河;王振军;任龙喜;郭保逢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四肢畸形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并获随访的846例各种四肢畸形患者的病例,男508例,女338例;年龄1.2~72岁,平均25.7岁;上肢畸形16例,下肢畸形830例.对治疗过程中(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的种类、严重程度、处理方法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846例患者中,190例出现并发症,其中针道感染81例,关节活动障碍36例,皮肤热损伤6例,神经、血管损伤7例,骨延迟愈合8例,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2例,关节脱位7例,断针5例,继发关节畸形8例,严重骨质疏松5例,皮疹6例,外固定器近端股骨干骨折4例,外固定器拆除后再骨折3例,畸形复发11例,其他1例.采用抗感染、功能训练、理疗、再次手术等方法进行对症处理,终仍有13例遗留永久性功能障碍.结论 应用Ilizarov技术在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处理的各个环节均可出现多种问题与并发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是,临床医生在应用Ilizarov技术前需要进行严格、系统培训,掌握手术适应证,理解Ilizarov技术原理,术前组装好个体化外固定器,严格遵循标准化手术操作与术后处理程序.

  • 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肥大性骨不连

    作者:康庆林;陆联松;程栋;喻鑫罡;郭燕杰;柴益民;张长青;曾炳芳

    目的 探讨采用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肥大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Ilizarov环型外固定器直接牵张治疗肥大性骨不连患者的病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2~62岁,平均46.5岁;肱骨中段1例,股骨髁上2例,胫骨中段3例,胫骨中下1/3交界处6例;患肢畸形成角10°~35°,平均25°,其中2例为双平面畸形,10例为单平面畸形;肢体短缩2~6 cm,平均3.5 cm.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对骨断端尽量不切开,局部不植骨,直接安装预构的Ilizarov外固定器.对局部留存内固定物者,采用微创的方法取出,尽量保护骨断端血供.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矫形延长,断端处每天延长0.25 mm.在恢复肢体长度的同时,矫正成角畸形,对双平面畸形,先矫正冠状面畸形,再矫正矢状面畸形.结果 12例骨不连患者均通过断端直接牵张成骨而获得骨性愈合,骨断端无需植骨.骨性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成角畸形和肢体不等长全部获得矫正.畸形矫正时间15~35 d,平均24 d.畸形矫正10°~30°,平均23°.患肢延长2.0~5.5 cm,平均3.0 cm.随访6~18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获得的矫形均未丢失.结论 肥大性骨不连断端间纤维骨痂有活跃的成骨潜能,采用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肥大性骨不连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LCP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董强;马信龙;马宝通;吴磊

    目的 比较LCP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分别采用LCP钢板和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病例.其中LCP组38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23~65岁,平均45.1岁;按AO/OTA分型:C1型15例,C2型18例,C3型5例.外固定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25~60岁,平均47.1岁;按AO/OTA分型:C1型11例,C2型13例,C3型2例.比较两组术后影像学指标、功能指标,并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LCP组12~36个月,平均23.8个月;外固定组12~44个月,平均31.2个月.X线片均显示两组骨折全部愈合.两组患者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背伸、掌屈、尺偏、桡偏、旋前、旋后及Gartland-Werley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LCP组掌倾角11.71°±3.02°,外固定组掌倾角7.15°±2.98°,LCP组优于外固定组.LCP组伤口感染2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固定松动1例;外固定组钉道感染3例,固定松动1例,腕关节僵硬2例.结论 两种固定方式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均可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LCP钢板术后影像学结果稍好,固定可靠.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