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计算机辅助糖尿病足个性化鞋具设计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旭;马昕;马利杰;陈立;张超;黄加张;顾湘杰;姜建元;王冬梅;王成焘;陶凯;Christopher James;Anita Williams;Anmin Liu

    目的 探讨应用计算机进行糖尿病足病患者个性化鞋具设计的步骤与初步结果,并进行修正以适应参与研究患者的情况.方法 筛选糖尿病足病患者58例,依据英国Safford大学的方法,测定足部10组相关数据.将此数据进行计算机分析,依据英方已有的公式与计算方法,获得患者各自鞋具不同部位的尺寸,进而整合成个性化鞋具.患者试穿鞋具13个月,以特定足部健康评分表随访患者对于个性化鞋具的评价.结果 共58例糖尿病足病受试者,试穿1个月后共随访到有效样本32例,试穿2个月后为25例,试穿3个月后为25例,试穿13个月后为42例.使用糖尿病鞋具前足部健康评分为(67.94±15.14)分,1个月后为(76.55±12.46)分,2个月后为(77.66±13.45)分,3个月后为(77.14±12.56)分,13个月后为(78.13±1.44)分.受试者在使用鞋具后足部健康评分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作为预防糖尿病足病溃疡发生、改善患者生活状态的一种方式,个体化鞋具有一定的价值.英方的计算方式与模型数据转化公式在应用于受试的中国患者时须进行一定的修正.

  • 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重建手术

    作者:施忠民;顾文奇;邹剑;罗从风;张长青;曾炳芳

    目的 总结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O月,共收治23例踝关节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患者.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45岁(21~69岁).初次受伤至终重建术平均间隔18个月(12~36个月),其中11例患者曾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前常规行X线及CT检查,对畸形进行个体化评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腓骨短缩或旋转,合并内、外翻畸形者4例,下胫腓联合间隙增宽者5例.对所有腓骨短缩或旋转的患者行腓骨延长截骨术,内外翻畸形则行开放或闭合楔形截骨,而下胫腓增宽者则须行下胫腓功能性融合.术后定期行影像学随访评估骨愈合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与后足功能评分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共21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36个月(12~58个月).所有随访患者均无感染、内固定失败、骨不连、畸形复发等发生.影像学随访显示于术后平均12周(10~14周)骨愈合,且力线恢复良好.AOFAS踝关节与后足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28分(15~39分)改善为术后1年平均82分(70~94分).2例患者因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分别于术后18个月和术后2年行踝关节融合术.结论 对于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患者,通过早期重建手术恢复腓骨长度和旋转及踝穴的匹配,踝关节功能可获得极大的改善,也可延缓创伤性关节炎的发展.

  • 外侧Kaplan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

    作者:王磊;陈云丰;安智全;张长青;曾炳芳

    目的 探讨经外侧Kaplan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至2009年9月,采用肘关节外侧Kaplan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9例,1例术中游离外侧副韧带扩大显露.按Dubberley分型:1A型3例,1B型1例,2A型1例,3A型1例,3B型3例;均为闭合损伤.直视下复位,经X线透视确认解剖复位后采用空心钉内固定,2例3B型骨折加用细克氏针内固定.结果 术中及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年,平均1.4年.1例肘关节前内侧1度异位骨化,未发现肱骨小头缺血性坏死或肱桡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肘关节活动度:伸9°(0°~15°),屈125°(105°~135°),平均活动度116°.按Broberg-Morrey评分标准,平均94.2分;优4例,良5例.后方粉碎性骨折共4例(1B型1例,3B型3例):肘关节平均活动度104°,Broberg-Morrey标准评分平均为92.8分.结论 成人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累及肱骨小头和滑车,Kaplan入路能较好地显露骨折范围并完成手术操作,同时保护外侧副韧带的完整性,短期临床随访疗效较满意.Dubberley分型注重骨折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利于术者制定相应的手术计划.

  • 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修复胫骨外露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袁辉宗;史增元;尹维刚;毛海蛟;董文伟

    目的 探讨小腿前肌间隔动脉链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胫骨外露的术式及手术方法.方法 40侧成人尸体下肢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4侧新鲜成人尸体下肢标本动脉造影,观测小腿前肌间隔内的胫前动脉穿支与腓动脉终末前穿支的位置、走行、外径及相互吻合.临床应用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转位修复胫骨外露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0~59岁,平均36岁.结果 40侧标本腓骨长度为(32.3±2.4)cm.胫前动脉发出腓浅动脉、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与腓动脉终末前穿支在小腿前肌间隔内相互吻合,形成动脉链,这三条动脉外径分别为(1.4±0.4)mm、(1.0±0.4)mm及(1.5±0.4)mm,动脉链吻合处外径为(0.6±0.2)mm.动脉链伴腓浅神经走行,营养神经和小腿前外侧皮肤.临床应用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修复胫骨外露的11例中,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2例,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的升支为蒂3例,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的降支为蒂3例,以腓动脉终末前穿支升支为蒂3例.皮瓣切取面积7 cm×5 cm~13 cm×5 cm.随访1~3年,平均1.5年,11例皮瓣全部成活,无破溃、臃肿.结论 根据皮肤缺损部位、面积等灵活选用小腿前肌间隔内动脉链为血管蒂,设计前外侧岛状皮瓣修复胫骨外露,术式灵活,是修复胫骨外露的理想皮瓣.

  •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

    作者:李连欣;周东生;王鲁博;王伯珉;穆卫东;王甫

    目的 探讨股动脉插管暂时性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0年5月采用股动脉插管暂时性腹主动脉阻断术治疗的23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8例;年龄17~62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7例,高处坠落伤4例,其他2例.骨盆骨折AO分型:B2型4例,B3型2例,C1型1例,C2型4例,C3型12例.闭合性骨折18例,开放性骨折5例.所有患者均行股动脉插管暂时性腹主动脉阻断,盆腔探查止血;15例行单侧髂内动脉结扎,6例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17例患者行骨盆骨折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6例一期钢板内固定.结果 23例患者均被抢救成功.手术时间2~7 h,平均4.2 h;腹主动脉阻断时间15~120 min,平均46 min;输血量1500~8500 ml,平均4000 ml.14例患者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回输血量700~5000ml,平均1500 ml.2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平均26个月.根据Tornetta和Matta评定标准,骨盆骨折复位结果: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术后功能根据Majeed评分:优11例,良4例,可4例,差2例.术后并发症:伤口感染1例,脂肪液化1例,经换药治愈;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保守治疗痊愈;骶髂关节复位不良1例,骨盆畸形愈合1例,未行特殊处理.无动脉穿破,肾功能损害,脊髓缺血损伤,腹腔、盆腔器官缺血性坏死,血管内膜损伤等腹主动脉阻断相关并发症.结论 股动脉插管暂时性腹主动脉阻断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有效的止血,迅速改善失血性休克,维持有效循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骨盆骨折早期病死率;是骨盆骨折大出血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抢救措施之一.

  • 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手术重建

    作者:孙玉强;唐明杰;金东旭;周祖彬;陈圣宝;张长青;曾炳芳

    目的 探讨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影响临床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1年4月至2008年12月,经手术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陈旧性髋臼骨折患者61例.男47例,女14例;平均年龄(38±3)岁.按Letournel分型:简单型骨折16例中,后壁骨折7例,后柱骨折2例,前柱骨折1例,横行骨折6例;复合型骨折45例中,后柱伴后壁骨折3例,横行伴后壁骨折7例,"T"形骨折4例,伴后方半横行骨折6例,双柱骨折25例.交通伤52例,坠落伤6例,挤压伤3例.伴颅脑损伤11例,胸腹脏器损伤15例,膀胱尿道损伤7例,伴多处骨折25例,术前有坐骨神经损伤症状者3例.损伤至手术的平均时间39 d.选择单一手术入路13例,前后联合入路48例;手术平均耗时(248±45)min,术中平均失血(2160±100)ml.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61±8)个月.采用Matta的复位标准:解剖复位45例,不满意13例,差3例;根据改良Merle d'Aubingne和Postel临床结果评分:优38例,良13例,可6例,差4例.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3例(4.9%),异位骨化28例(45.9%),坐骨神经一过性麻痹4例(6.6%).结论 对陈旧性髋臼骨折通过适当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也可达到满意的临床结果.对简单型陈旧性髋臼骨折可选择单一入路,而对于复合型骨折原则上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医生的经验与复位优良率密切相关.

  • 脊柱结核的MRI分型系统

    作者:张忠民;付忠泉;金健;王吉兴;金大地

    目的 建立脊柱结核MRI的南方医科大学(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SMU)分型系统,探讨其在脊柱结核诊断、手术适应证明确及术式选择方面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30例脊柱结核患者MRI资料,从椎间盘退变、椎体信号异常、脓肿形成、椎体塌陷、后凸畸形、矢状面指数、稳定性、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及椎管占位等影像学特征进行分型.根据此分型,制定手术预案.结果 230例脊柱结核分为五个类型:信号改变型(Ⅰ型)、脓肿形成型(Ⅱ型)、椎体破坏型(Ⅲ型)、椎管占位型(Ⅳ型)和后凸畸形型(Ⅴ型).230例患者中,Ⅰ型28例,Ⅱa型13例,Ⅱb型26例,Ⅲ型78例,Ⅳ型46例,Ⅴ型39例(Ⅴa型13例,Ⅴb型26例).Ⅰ型25例患者获随访:20例采取非手术治疗,复发2例;5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术,无复发.Ⅱa型12例患者获得随访:6例行非手术治疗;6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术,复发1例.Ⅰ型和Ⅱa型患者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型脊柱结核,均按照预案进行手术治疗,各治疗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结核MRI的SMU分型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手术适应证,便于选择不同术式,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干预方面有积极指导意义.

  • 可动式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徐宝山;夏群;吉宁;杨强;胡永成;苗军;张继东

    目的 探讨可动式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应用可动式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32~59岁,平均46岁.根据MRI判断游离髓核来自L2-3 1例,L3-4 1例,L4-5 16例,K5S1 13例;1例患者MRI椎管内阻塞信号混杂,24例髓核向尾侧游离,6例向头侧游离(其中1例游离至头侧椎弓根水平,2例游离至椎间孔内).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表现相符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根据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3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彻底摘除游离髓核,探查硬膜囊和神经根周围无残留髓核;30例摘除相应椎间盘内变性髓核,1例纤维环"闭合"且突出不明显者未摘除椎间盘内髓核.术中发现:MRI信号混杂者髓核连同软骨终板和纤维环一起经神经根腋部游离至硬膜囊背侧;MRI示髓核向尾侧游离者15例游离至硬膜囊和神经根腹侧,5例游离至神经根腋侧与硬膜囊之间,4例经神经根腋侧游离至硬膜囊和神经根背侧;MRI示髓核向头侧游离者5例位于硬膜囊腹侧,1例游离至硬膜囊背侧到达椎弓根水平,游离至椎间孔的2例均位于发出神经根腋侧.手术时间40~70min,平均50min;术中出血30~200ml,平均80ml.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关节突关节切除过多2例,但均未引起失稳和腰痛.疗效:优21例,良10例.结论 可动式脊柱内镜工作通道可随意移动和倾斜,视野范围大,容易探查椎管和神经根通道、彻底摘除游离髓核,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

  • 腰椎椎弓根在体相对运动轨迹的研究

    作者:白剑强;夏群;阎广辉;Shao-bai Wang;Guo-an Li

    目的 研究正常受试者在生理载荷下活动时腰椎椎弓根螺钉入钉点的运动范围.方法 招募45~60岁健康志愿者11名,采用双X线透视影像系统(dual fluoroscopic imaging system,DFIS)和MRI相结合技术,在计算机辅助下,从受试者腰椎MRI获取每一节段腰椎三维重建模型,匹配到由DFIS捕获的不同活动体位时腰椎双斜位X线透视图像上,真实重现生理载荷下腰椎椎体间三维运动状态.通过测定模拟椎弓根螺钉入钉点的三维坐标系变化,终获得生理载荷下腰椎相邻椎弓根在体运动学数据.结果 从仰卧到站立位,腰椎椎弓根入钉点的运动范围:位移主要沿矢状轴和垂直轴移动,其中L2,3位移大,在矢状轴为(2.44±1.43)mm,在垂直轴为(2.35±1.52)mm;旋转主要围绕冠状轴.腰椎屈伸位椎弓根入钉点的运动范围:在位移方面,L2~L4节段主要沿矢状轴和垂直轴移动,L4,5节段在冠状轴和垂直轴上的移动度相似;旋转方面,L2~L4节段主要绕冠状轴旋转,L4,5节段主要绕冠状轴和垂直轴旋转.腰椎左、右侧屈位椎弓根入钉点的运动范围:在位移方面,L2,3和L3,4主要沿冠状轴位移,L4,5在三个轴的位移近似;在旋转方面,L,3主要绕矢状轴旋转,L3,4主要绕矢状轴和垂直轴旋转,L4,5绕三个轴的旋转度近似.腰椎左、右旋转位椎弓根入钉点的运动范围:在位移方面,L2,3、L3,4和L4,5节段在三个轴方向的位移近似;在旋转方面,L2,3、L3,4和L4,5三个节段主要绕垂直轴旋转.结论 不同节段、不同体位时腰椎椎弓根螺钉入钉点的运动范围也不同,其中L4,5节段的特点是以部分旋转来代替位移.

  • 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治疗策略

    作者:梁磊;周许辉;刘洋;白万山;沈小龙;陈华江;王新伟;袁文

    目的 探讨并总结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特征和分度、分期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115例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男34例,女81例;年龄12.4~18.4岁,平均15.1岁.先依治疗前的后凸Cobb角分度标准,将患者分为Ⅰ~Ⅳ度组:Ⅰ度组为12.7°±1.8°,共47例;Ⅱ度组为25.4°±6.4°,共31例;Ⅲ度组为47.2°±-4.1°,共22例;Ⅳ度组为62.6°±5.7°,共15例.对Ⅰ度组患者予以颈托保护下活动4~8周;对Ⅱ度组者予以颅骨牵引7~14d,达生理曲度后头颈胸石膏固定8~12周.以在伸展侧位片上测量的椎体后缘切线夹角作为依据,决定Ⅲ度组患者前路融合范围和Ⅳ度组后部截骨高度及角度;对Ⅳ度组患者采取分期治疗,先行后路截骨及前路松解术,术后行颅骨牵引7~10d、使颈椎后凸达到大的矫正后,二期行颈前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Ⅰ度组患者佩戴颈托4~8周后X线片显示:Cobb角为-5.2°±3.1°;Ⅱ度组颅骨牵引后X线片显示:Cobb角为-8.2°±6.8°.术后3天X线片显示,Cobb角Ⅲ度组为-4.5°±7.2°,Ⅳ度组为-2.9°±7.9°.患者外观畸形明显矫正,颈痛及神经症状改善明显.Ⅲ度、Ⅳ度组患者治疗后颈椎MRI显示:颈椎生理曲度重建,后凸畸形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未见压迫.结论 对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应进行全面评估,采取分度、分期治疗,形成合理的治疗策略.

  •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与休门病

    作者:石泽锋;陈仲强;刘宁;齐强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thoracolumbardisc herniation,TLDH)和休门病的内在联系以及休门病在TLD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以45例因TLDH(T10-11~L2-3)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组(TLDH组),及同期手术的低位(L3-4~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1umbardisc herniation,LDH)患者中随机抽取45例作为对照组(LDH组).通过复习其CT、MRI和X线片,对比两组合并休门病和各种影像学休门样改变的比例,并比较两组的胸腰段后凸角度.进一步在TLDH组内部分别对比存在各种休门样改变的节段和无休门样改变节段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比例.结果 TLDH组97.8%(44/45)的患者均合并休门病,LDH组仅为26.7%(12/45;x2=48.403,P=0.000).TLDH组出现各种休门样改变的比例均高于LDH组,分别为许莫结节66.7%(30/45)和15.6%(7/45;x2=24.278,P=0.000),终板不规则88.9%(40/45)和15.6%(7/45;x2=48.496,P=0.000),椎体后缘离断75.6%(34/45)和13.3%(6/45;x2=35.280,P=0.000),相邻椎体楔形变93.3%(42/45)和0%(x2=78.750,P=0.000).TLDH组患者平均胸腰段后凸角15.8°±6.9°,LDH组为4.8°±4.0°(t=7.703,P<0.001).TLDH组内,存在许莫结节(32.8%,39/119;x2=9.276,P=0.002),终板不规则(50.0%,55/110;x2=22.255,P=0.000),椎体后缘离断(100%,40/40;x2=69.421,P=0.000)和椎体楔形变(39.5%,58/147;x2=14.631,P=0.000)的节段发生椎间盘突出的比例均高于无休门样改变的节段(9.1%,4/44).结论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与休门病关系密切,前者可能是后者的一种表现.许莫结节、终板不规则、椎体楔形变,尤其是椎体后缘离断,与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有关.

  • 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近期疗效比较

    作者:赵宇;邱贵兴;王以朋;仉建国;沈建雄;李书纲;赵宏;姜宇;李晔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单侧与双侧生长棒在早发性脊柱侧凸中的应用,比较两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9年3月,共18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生长棒手术治疗.采用单侧生长棒治疗5例,双侧生长棒13例.两组患者均以女性为主,大部分患者手术时年龄<10岁.所有患者接受手术的标准均为侧凸Cobb角>40°、或每年进展>5°.分析两组在初次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矫形效果、C7~S1增高值、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89个月,平均39.9个月.术前冠状位Cobb角,单棒组平均90°±14°,双棒组平均78°±1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P=0.16);术前矢状位C0bb角,单棒组平均49°±15°,双棒组平均45°±2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71).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矫形效果:双棒组冠状位矫正率(54.4%±15.5%)显著优于单棒组(33.6%±10.7%,P<0.01);矢状位矫正率,双棒组为64.9%±49.1%,单棒组为46.8%±2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4,P=0.450).双棒组术后C7~S1增高值[(4.1±1.2)cm]明显优于单棒组[(2.6±1.1)cm,P<0.05].结论 生长棒置入是一种有效治疗和控制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方法,相对而言,双侧生长棒置入在初次手术的矫形效果上优于单侧生长棒.

  • 膝关节后外复合体股骨附丽急性剥皮样损伤

    作者:张晋;冯华;张辉;洪雷;王雪松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外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rner,PLC)中腘肌腱和外侧副韧带股骨止点急性剥皮样撕脱损伤的临床发生率、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研究手术治疗的急性3度PLC损伤的48例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损伤类型、术前MR检查、麻醉下查体、术中关节镜发现和手术方法.结果 19例患者手术证实存在PLC股骨附丽点剥皮样损伤.损伤分为三种类型:单纯腘肌腱撕裂(1型,4例),腘肌腱合并外侧副韧带撕裂(2型,8例),复合撕裂(合并实质部撕裂和/或腓骨头撕脱骨折,3型,7例).19例患者中17例术前进行MR检查,13例(76%)证实股骨止点存在撕脱或者不连续表现,4例(24%)无明确撕裂表现.麻醉下查体:4例1型患者中,胫骨外旋均较对侧增大10°以上.15例2型及3型损伤中,其内翻不稳定情况:8例存在3度内翻不稳定,2例2度,1例1度及4例阴性;外旋不稳定检查:12例外旋较对侧增大10°以上,3例较对侧增大<10°.17例患者术前进行关节镜下膝关节外侧沟探查:16例(94%)患者外侧沟通过试验阳性且有急性撕脱表现.8例患者进行修复术,6例一期重建,4例进行修复和重建联合手术,1例因优先治疗同侧髌腱断裂而旷置二期重建.结论 我们推荐应用综合的诊断计划以提高剥皮样损伤临床鉴别率.关节镜下外侧沟检查对于剥皮样损伤敏感度较高.

  • 天津市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早期筛查

    作者:底垚宗;杨建平;王雯雯;刘功姝;张中礼;王侃;邓书贞

    目的 了解天津市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早期筛查方法和模式.方法 由天津市16个区县妇幼机构和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分别对所有出生后6周婴儿采用B超实施双侧髋关节的初筛和复筛,可疑或异常者转诊至天津医院.由小儿骨科医师对转诊患儿进行临床检查(外展试验、Ortolani或Barlow试验),并对B超可疑患儿拍摄骨盆正位X线片,以进一步确诊.结果 2009年12月26日至2010年12月25日,共对94443例婴儿实施髋关节B超筛查,筛查率为85.28%.136例(165髋)B超检查可疑患儿和168例(200髋)B超检查异常患儿转诊至天津医院.可疑患儿中10例(11髋)Ortolani或Barlow试验阳性,73例(84髋)骨盆正位X线片显示髋臼发育不良,终有251例(295髋)确诊为DDH.男孩40例,女孩211例;女孩、左侧以及秋冬季出生的婴儿多发.确诊DDH的295髋中238髋有临床检查阳性.天津地区DDH的发病率是2.66‰(251/94443).结论 天津市采取的对出生后6周婴儿的初筛-复筛-确诊模式,实现了对DDH的早发现、早诊断.耐心细致的临床检查和必要的X线检查,对确诊DDH有重要作用.

  • 大直径股骨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临床疗效

    作者:曾羿;沈彬;黄强;杨静;周宗科;康鹏德;裴福兴

    目的 评价大直径股骨头(大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疾病的近期疗效,回顾性分析影响该类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12月,采用大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疾病患者41例(49髋)进行术后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记录患髋的活动范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评估根据随访骨盆X线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前倾角,记录髋臼和股骨假体周围透亮线和骨溶解情况.结果 截至随访终点,共39例(47髋)获得2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25个月,随访率为95.1%.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3.8±13.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2.0±5.4)分.患髋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屈髋由79.8°增加至110.2°,外展由20.9°增加至38.3°,外旋由12.0°增加至26.0°;术后2年屈髋平均可达113.2°,外展可达40.2°,外旋可达30.8°.术后患者轻度跛行3例,大腿不适2例,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术后假体松动或脱位、术后异位骨化发生.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常,髋臼假体外展角为39.5°±4.9°,前倾角为14.5°±2.1°,髋臼未见松动、移位.术后均未发现透亮线和假体周围骨溶解.结论 大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特别适用于活动量大、预期寿命较长的年轻患者.

  • 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症股骨头颈比例的测量及其手术策略

    作者:蒋青;徐志宏;陈东阳;史冬泉;秦江辉;孔祥如

    目的 探讨凸轮型(Cam型)股骨髋臼撞击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患者股骨头颈比例与正常人是否存在差异,并对测量方法及此结论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估.同时探讨FAI的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468名无髋部症状成年国人:男313名,女155名;年龄17~82岁,平均42.4岁;分别测量其左右侧股骨头大直径、股骨颈小纵径长度,并计算其比值.Cam型FAI病例17例(24侧),年龄30~68岁,均有典型的FAI 临床症状及体征.测量方法:采用Digimizer软件对两组使用Doherty描述的方法进行测量,即划出股骨头中心与股骨颈中心连线后经中心点测量垂直线的头、颈长度并计算头颈比例.共7例(8侧)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根据髋关节头颈撞击情况决定股骨颈成形范围.同时评估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和测量屈髋90°位的内旋角度.结果 正常组股骨头颈比例1.48±0.09(1.33~1.69),FAI组为1.30±0.13(1.0l~1.4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病例术中行头颈成形,根据术中股骨颈成形骨量进行验证显示,术前测量头颈比例较小者需要切除更多的头颈部骨赘.术后平均随访6.5个月,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分别为(63.4±8.2)分(52~76分)和(89.2±3.5)分(84~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髋90°位内旋角度从术前2.5°±2.7°(0°~5°)改善为12.5°±3.8°(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Cam型FAI,头颈比例的测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FAI的诊断及成形术范围的预估.

  • 人工髋关节翻修旋转中心重建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建生;王志岩;肖玉周;张长春;官建中;吴敏;周新社;刘振华

    目的 探讨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中,根据Harris窝及髋臼切迹的残存解剖标记,定位髋臼中心点,正确安装髋臼假体和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4月至2009年6月,行28例髋关节翻修术.依据Paprosky分型:Ⅰ型3例,采用生物固定型髋臼假体;ⅡA和ⅡB型8例,采用打压颗粒骨植骨和大直径骨水泥型髋臼假体固定;ⅡC、ⅢA和ⅢB型17例,采用打压颗粒骨植骨和髋臼加强杯固定,其中5例有髋臼内壁穿透者采用结构性和颗粒性植骨.手术中在髋臼切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方25~28mm、Harris窝窝内头侧接近原月状软骨面处,定位为原髋臼中心点,以该点为同心圆的圆心安装髋臼杯假体(Ⅰ型)或打压植骨造臼,按照俯倾角40°~45°、前倾角15°~20°安放髋臼加强杯(Ⅱ、Ⅲ型).手术前后摄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至两侧泪滴连线的垂直距离和至泪滴的水平距离.分别与术前和健侧比较,评价髋关节旋转中心的重建效果.结果 髋关节旋转中心至两侧泪滴连线的垂直距离:术前为(32.64±4.51)mm,术后为(14.22±3.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P<0.05).髋关节旋转中心至泪滴的水平距离:术前为(25.13±3.46)mm,术后为(32.87±4.7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5).结论 在髋关节翻修手术中,以残存的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为解剖标记,定位髋臼中心点,能够较准确地安装髋臼假体和有效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

  • 全关节镜下膝关节后外复合体重建

    作者:张辉;冯华;洪雷;耿向苏;张晋;刘心

    目的 介绍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腘肌腱联合腘腓韧带重建或膝关节后外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rner,PLC)解剖重建的手术技术,探讨全关节镜下PLC重建治疗膝关节后外不稳定的效果.方法 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共完成全关节镜下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PLC重建手术34例.患者在接受手术时平均年龄34.1岁(15~52岁);男32例,女2例;从受伤到手术平均10.7个月.所有病例均为陈旧性损伤,且均为复合韧带损伤.所有PCL损伤的病例都存在PLC损伤.合并前十字韧带损伤6例(17.6%),合并前十字韧带、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5.9%),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5例(14.7%).对膝关节PLC损伤进行分型,采用不同的重建技术进行治疗.对于A型旋转不稳定,采用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腘肌腱联合腘腓韧带重建;对于C型后外不稳定,采用全关节镜下PLC解剖重建.结果 14例患者获得随访并进行二次关节镜检查,平均随访18.5个月(13~25个月).终末随访包括:膝关节查体、KT-1000测量、膝关节应力像和胫骨外旋稳定性.使用膝关节应力像测量胫骨后移程度,胫骨后移由术前平均15.56mm减少为术后5.16mm,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屈膝30°位胫骨外旋试验评估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对比患侧与健侧胫骨外旋的差值,由术前平均14.92°减小为术后-0.22°,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平均屈曲受限4.23°,无伸膝受限.结论 对于膝关节PLC损伤导致的不稳定,采用全关节镜下PLC重建的手术技术,能够有效恢复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这种手术技术能够与PCL重建联合应用.

  • 低强度牵张力对大鼠尾椎间盘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韩超;马信龙;马剑雄;王涛;孙晓雷;田鹏;臧加成

    目的 探讨牵张力对大鼠尾椎间盘中白细胞介素17B(interleukin17B,IL-17B)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6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S)、悬吊组(TS)、悬吊+针刺组(TSNP)及单纯针刺组(SNP),每组16只.通过大鼠尾吊装置使TS、TSNP组大鼠后肢悬空,对其尾椎间盘施加牵张力;通过对TSNP、SNP组大鼠第七尾椎间盘进行针刺,制造椎间盘周围炎性环境.造模4周后,取各组大鼠的第七尾椎间盘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以及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结果 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发现TS、SNP及TSNP组中纤维环和髓核的形态结构较S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显示:与S组相比,SNP组和TSNP组IL-17B及iNOS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其表达量的比值(即2-△△Q值)分别为:22.49、12.99和14.98、8.12,这两组的表达水平与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TS组中IL17B及iNOS的表达则仅轻度升高,2-△△Q值仅为1.22和1.49,与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SNP组和SNP组比较发现,IL17B及iNOS在TSNP组中的表达远低于SNP组,其表达量的差值分别为-9.50和-6.86.结论 相对低水平的牵张力能够在抗炎反应中起到积极作用,这为临床应用牵引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疼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LIM矿化蛋白-1抑制破骨前体细胞合成一氧化氮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刘辉;Bargouti M;郑召民;张奎渤;Zughaier S;刘云山;Sangadala S;Boden SD;Titus L

    目的 探讨LIM矿化蛋白-1(LIM mineralization protein-1,LMp-1)抑制破骨前体细胞合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TAT-LMP-1(0.05nmol/L,0.1 rimol/L,0.25 nmol/L)处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破骨前体细胞(RAW 264.7细胞),利用Greiss反应间接检测各组NO的生成量.用上述不同浓度的TAT-LMp-1处理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使用逆转录-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O synthase,iNOS)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NF-κB亚单位P65和磷酸化IκB含量,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LMp-1对NF-κB通路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 LMP-1可浓度依赖性抑制TNF-α或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合成NO.LMP-1可浓度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iNOS基因及蛋白的表达、NF-κB亚单位p65和磷酸化IκB含量升高以及NF-κB通路的转录活性.结论 LMp-1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合成NO的可能分子机制为通过抑制IκB磷酸化使得p65不能与IκB解离,进而阻止p65核转移,导致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iNOS生成障碍,后引起NO生成减少.

  • 基于结构光扫描的脊柱三维手术导航系统的试验研究

    作者:冯宾;邱贵兴;李书纲;郑浩俊;李鹏程;蔡思逸;梁锦前;盛林

    目的 研究基于结构光扫描的脊柱三维手术导航系统(结构光导航)的可操作性,同时比较结构光导航与传统的CT三维导航及徒手操作的准确性差异.方法 32侧小牛腰椎椎弓根标本通过结构光导航系统行椎弓根螺钉置入;40侧小牛腰椎椎弓根标本通过CT导航系统行椎弓根螺钉置入;32侧小牛腰椎椎弓根标本行徒手椎弓根螺钉置人.术后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计算螺钉穿孔率、水平面角度(sransverse section angle,TSA)、矢状面角度(sagital section angle,SSA)及椎弓根螺钉偏距.结果 所有标本均成功获得椎弓根螺钉置入.结构光导航组、CT导航组、徒手组的穿孔率分别为6%(2/32),5%(2/40),25%(8/32).导航组之间螺钉穿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航组与徒手组相比螺钉穿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构光导航组术中、术后SSA及TSA差值分别为2.58°±2.74°和4.26°±5.2°,CT导航组分别为2.95°±2.61°和3.13°±2.75°,两组间术中、术后SSA差值及TSA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航组之间椎弓根偏距术中、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低于徒手组.结论 结构光导航系统是一种新的、临床操作性强的导航系统,较传统徒手椎弓根置钉更为安全,其置钉准确性与CT导航无明显差异.

  • 二甲双胍对破骨细胞体外分化的影响

    作者:陆明;徐颂;麦奇光;周荣平;张忠民;王亮;黄敏军;王小开;金大地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破骨细胞体外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RANKL诱导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破骨分化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400 μmol/L、800 μmol/L和1000μmol/L)和雷帕霉素(100 hmol/L)处理后,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和破骨细胞骨架结构荧光染色观察破骨细胞数量,骨吸收培养板观察骨陷窝面积,RT-PCR技术检测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TRAP、组织蛋白酶K、降钙素受体和金属基质蛋白酶-9的表达,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表达水平,Western-b1ot检测c-Fos蛋白以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l,mTORC1)信号通路下游底物S6K1 Thr389、S6 Ser235/236、4EBP1 Thr37/46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 二甲双胍和雷帕霉素均可使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数量减少,抑制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抑制TNF-α、c-Fos蛋白以及mTORC1信号通路下游底物S6K1 Thr389、S6 Ser235/236、4E-BP1 Thr37/46的磷酸化,且二甲双胍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 二甲双胍可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前体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和c-Fos蛋白的生成,以及抑制mTORC1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 适宜组织工程化骨构建的流体剪切力和物质转运速度的研究

    作者:李德强;戴尅戎;汤亭亭;郭雪岩;卢建熙;杨爱玲

    目的 探讨适宜组织工程化骨构建的流体剪切力和物质转运速度.方法 对接种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多孔β-磷酸三钙支架进行灌注培养.灌流量相同时,对支架上的细胞分别施加1×、2×及3×的流体剪切力;流体剪切力相同时,分别给予3ml/min、6 ml/min和9 ml/min的灌注.细胞增殖采用MTT法,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linphosphatase,AKP)活性、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骨钙素(osteocalcin,OC)分泌及细胞外基质的矿化评价组织工程化骨的构建.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得出流体剪切力和物质转运速度.结果 灌流量相同时,剪切力2×组细胞增殖活性高;2×和3×组AKP活性及OC分泌高于1×组;第28天时,3×组矿化基质多.流体剪切力相同时,6 ml/min组AKP活性高;第28天时,3 ml/min组OC分泌高,矿化基质多.灌流量相同时,流体剪切力分别为0.004~0.007 Pa、0.009~0.013 Pa和0.013~0.018 Pa;流体剪切力相同时,物质转运速度分别为0.267~0.384 mm/s、0.521~0.765mm/s和0.765~1.177 mm/s.结论 利用接种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β-磷酸三钙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时,0.013~0.018 Pa的流体剪切力及0.267~0.384 mm/s的物质转运速度是适宜的.

  • 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体修复犬股骨头负重区大面积骨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强;彭江;卢世璧;夏群;徐宝山;胡永成;王玉;郭全义;汪爱媛;赵斌;张莉;许文静

    目的 探讨采用犬股骨头负重区骨和天然软骨制备的骨-软骨双层支架复合成软骨诱导的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修复犬股骨头负重区大面积骨软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利用软骨细胞外基质作为软骨支架部分,犬股骨头负重区骨柱经脱细胞处理后作为骨支架部分,采用相分离技术制备骨-软骨双层支架.将成软骨诱导的BMSCs种植到双层支架上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体,并以此修复犬股骨头负重区大面积骨软骨缺损(直径11 mm,高10 mm),第3、6个月时分别取材,行大体、X线片、组织学、Micro-CT和生物力学等检测.结果 X线片及大体观察:3个月时可见股骨头负重区出现轻度塌陷;6个月时出现严重塌陷,呈重度骨关节炎改变.组织学观察:第3、6个月时软骨缺损部分均以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充填,周围软骨退变,骨缺损部分不同程度塌陷,与宿主骨质结合紧密.第3、6个月时骨软骨缺损的骨体积分数均低于正常股骨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重建软骨下骨的刚度明显低于正常股骨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构性骨-软骨双层支架复合成软骨诱导的BMSCs修复犬股骨头负重区骨软骨缺损效果不佳,易导致股骨头塌陷.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