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节段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后路手术的疗效比较与选择策略

    作者:雷涛;申勇;王林峰;丁文元;张为;张迪

    目的 探讨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节段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与选择策略.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手术治疗59例节段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男41例,女18例;年龄43~73岁,平均55.7岁.24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5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整体和节段曲度变化、并发症等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4个月.前路手术组患者JOA评分术前平均为(7.33±1.09)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3.63±0.82)分,改善率为65.16%±7.50%;后路手术组患者JOA评分术前平均为(7.20±1.0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2.23±1.11)分,改善率为51.46%±9.6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部位的节段曲度术后即刻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前路手术组为5.38°±1.14°,后路手术组为3.89°±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前路手术组为20.83%,后路手术组为5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骨化范围在3个节段以内的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前路手术能直接去除压迫,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并有效地恢复颈椎曲度,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后路手术在减压同时应用侧块螺钉内固定,能较好地维持减压节段的曲度.

  • 后路选择性扩大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伴有曲度后凸的多节段颈椎病

    作者:杜伟;申勇;张英泽;丁文元;王林峰

    目的 探讨后路选择性扩大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伴有曲度后凸的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及并发症预防.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手术治疗的患者43例,年龄42~74岁,平均59.6岁.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判定神经功能,颈椎功能残障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颈肩轴性痛程度,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I),在MRI上测量脊髓扩大和后移程度.结果 43例患者手术平均减压(3.91±0.86)个节段(3~5个节段).全部病例平均随访38个月(20~60个月).术后3~6个月复查时颈椎植骨完全融合.术后JOA评分为(14.31±1.33)分,较术前(8.16±1.11)分有明显改善,临床效果优良率为95.34%.术后CI为15.30%±3.18%,较术前7.36%±9.69%有明显改善.术后颈椎中立位MRI显示狭窄处硬膜囊前后径为(6.10±0.89) mm较术前(2.92±1.49) mm明显增加,较术前增加了108.9%.颈脊髓平均向后漂移(4.59±1.20) mm(2.97~6.68 mm).术后NDI评分为(4.90±2.46)分,较术前(19.36±8.61)分有明显改善.随访期间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无内固定松动、脱出、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路选择性扩大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伴有曲度后凸的多节段颈椎病,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和维持颈椎正常曲度,降低轴性症状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

  • 前路人工椎体撑开矫正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

    作者:马建军;范顺武;赵凤东;方向前;赵兴;胡志军

    目的 探讨前路人工椎体撑开矫正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应用前路人工椎体撑开矫正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1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例,女9例;年龄38~62岁,平均(53.3±7.6)岁.T125例,L1 6例,L2 2例.所有手术均由同组医生完成,采用侧前方入路,术中切除病椎及其上、下椎间盘,保留邻椎骨性终板,置人合适大小的人工椎体,并利用其良好的可延伸性进行主动撑开矫正后凸畸形.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后凸Cobb角变化、植骨融合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并发症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2~28个月的随访,平均(18±5.5)个月.随访12个月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后凸Cobb角从术前平均33.9°±7.2°(22°~53°)恢复至末次随访时平均7.3°±4.8°(2°~16°),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4±0.9)分(5~8分)降低至平均(1.5±0.8)分(0~3分),ODI由术前平均50.5%±10.8%(38%~78%)降低至平均10.9%±4.9%(4%~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人工椎体撑开的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具有矫正角度大、对神经干扰少、损伤小、固定节段少等优势,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与临床近期疗效.

  • 成人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中重建肱骨颈干角的临床意义

    作者:曾浪清;陈云丰;张长青;曾炳芳;王赤宇;王磊;刘燕洁;章伟

    目的 测量肱骨颈干角的正常值,探讨成人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中重建肱骨颈干角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量382名正常成人的肱骨颈干角.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2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的12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测量术后患侧肱骨颈干角,并以测得的正常成人肱骨颈干角双侧95%参考值范围作为参考值,将患者分为内翻复位组(颈干角<双侧95%参考值范围下限),正常重建组(颈干角位于双侧95%参考值范围内)和外翻复位组(颈干角>双侧95%参考值范围上限).随访指标包括患侧肱骨颈干角的变化、肩关节Constant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并发症等.结果 国人肱骨颈干角的正常值为136.1°±4.5°,双侧95%参考值范围127.2°~144.9°.所有患者获得6~32个月的随访,平均13.8个月.内翻复位组29例、正常重建组90例、外翻复位组9例.末次随访,Constant评分分别平均为70.3分、77.2分和73.2分,VAS评分分别平均为2.8分、1.8分和2.1分,肱骨头内翻角度分别平均为4.2°、1.6°和3.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5%、14.4%和22.2%.正常重建组在功能恢复、VAS评分、术后肱骨头内翻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内翻复位组.结论 术中重建良好的肱骨颈干角是内固定稳定、预防术后肱骨头内翻、内固定失败和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肱骨头内翻复位易导致肱骨头进行性内翻及其相关并发症.

  • 骨盆骨折合并阴道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傅佰圣;周东生;李连欣;谭国庆;辛茂源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合并阴道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3例骨盆骨折合并阴道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年龄17~52岁,平均31.7岁.按Tile骨盆骨折分类系统分类:B1型4例、B2型1例(Tilt骨折)、B3型4例、C1型3例、C2型1例.3例急诊行阴道损伤修复、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5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积极抗休克治疗,病情稳定后急诊行阴道修复、骨盆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术;2例延迟诊断阴道损伤,确诊后及时行阴道修复术,1例行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另1例行外固定支架固定术;2例因外院漏诊阴道损伤,形成盆腔脓肿,行彻底清创、骨盆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待感染控制后二期行阴道重建术.结果 12例存活,1例入院后6h死亡.11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7个月(8~36个月).阴道损伤一期修复的9例患者中已婚者6例,5例性生活正常,1例存在性交时疼痛;未婚者3例,月经正常.阴道损伤二期重建的2例患者,均存在性交时疼痛.末次随访时Majeed骨盆骨折术后功能评分平均82.2分(56~96分),优6例、良3例、可2例.结论 女性骨盆骨折存在骨盆前环损伤,应高度怀疑阴道损伤的可能.早期诊断并修复阴道损伤是处理的关键,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延误诊断和治疗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临床效果差.

  • 微创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出血量与骨密度的关系

    作者:何勇;赵凤东;范顺武

    目的 探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对微创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0年间61例单节段微创PLIF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采集患者年龄、性别、BMD、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查等数据.按BMD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骨量减少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和X2检验比较两组手术出血量及其他参数;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性别对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本研究条件下术中出血量的相关性因素.结果 骨量正常组38例,术中出血量为(346.41±199.53) ml;骨量减少组23例,术中出血量为(552.62±300.2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与BMD呈负相关(r=-0.37,P=0.035),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r=0.34,P=0.008),与其他因素无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术中出血量在男女性别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0.63×BMD+1.46×手术时间.结论 BMD是预测腰椎PLIF术中出血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 Bryan人工间盘置换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随访研究

    作者:田伟;阎凯;韩骁;于杰;靳培浩;韩晓光

    目的 评价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并探讨其是否可以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方法 前瞻性对比分析接受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置换组,45例)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组,48例)治疗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随访6年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资料.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Odom评分.影像学评价指标为矢状位曲度、活动度、邻近节段退变.结果 28例置换组患者和35例融合组患者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和NDI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9%的置换组患者和97.1%的融合组患者Odom评分获得很好或较好的结果.两组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末次随访较术前均得到保持.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组末次随访与术前无明显差异,而融合组则是明显降低.置换组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为9.5°±3.7°,术后3个月为7.0°±3.0°,末次随访为6.6°±4.1°,末次随访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改变.邻近节段退变评估采用侧位X线片和MRI T2加权像,置换组上、下邻近节段退变均明显少于融合组.结论 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6年的随访结果基本满意,能更好地保留颈椎生理活动及生物力学环境,从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 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单节段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对比研究

    作者:周志杰;范顺武;方向前;赵兴;胡志军;赵凤东

    目的 对比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单节段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差异.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8年9月,应用PLIF手术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患者108例.小切口组56例,男33例,女23例;年龄32~68岁,平均53.8岁.开放组52例,男24例,女28例;年龄27~69岁,平均52.6岁.随访时间小切口组46~55个月,平均48.6个月;开放组47~60个月,平均50.2个月,两组随访率分别为91.1%(51/56)和88.5%(46/52).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多裂肌损伤和邻近节段退变.结果 VAS评分和ODI术前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小切口组均明显低于开放组.小切口组术后多裂肌横截面积减小和脂肪化程度明显低于开放组.小切口组术后出现邻近节段影像学退变的4例中2例出现腰腿痛症状;开放组术后出现邻近节段影像学退变11例中4例发生症状学退变,其中2例须再手术.邻近节段影像学和症状学退变均与术后多裂肌横截面积减小、脂肪沉积相关,但只有症状学退变与临床疗效(VAS评分和ODI)相关.结论 与传统PLIF手术相比,小切口PLIF手术具有临床疗效好、多裂肌萎缩发生率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低等优点.

  • 非跳跃性胸椎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和疗效分析

    作者:崔旭;马远征;陈兴;李宏伟;才晓军;郭立新;薛海滨;胡明

    目的 回顾性分析81例成人非跳跃性胸椎结核的手术疗效,探讨非跳跃性胸椎结核手术入路、固定方式的选择策略.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胸椎结核患者112例,81例成人非跳跃性胸椎结核患者获得平均39个月(17~75个月)的随访,其中23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4例、C级7例、D级9例.以双椎体结核多见,尤以T10、T11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1~3周局部症状均明显减轻,术后8~12周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23例伴有脊髓损害的患者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至少提高1级.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0.5、1和1.5个月出现切口窦道形成,经CT及MR检查无脓肿、死骨形成,经换药治疗1~2个月后治愈.前路固定组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平均为10.2°±2.1°,后路固定组平均为12.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前路固定组矫正角度丢失平均为6.9°±1.9°,后路固定组为5.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人非跳跃性胸椎结核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患者的一般状态而定,采用正确的手术方式能够达到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清除病灶、脊髓减压及缓解局部疼痛的目的,后路固定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维持矫形方面要优于前路固定.

  • 基于磁共振神经显像技术解剖学研究的TLIF操作安全性分析

    作者:王洪立;杨升达;姜建元;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王立勋

    目的 通过磁共振神经显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测量腰骶神经根及毗邻结构相关解剖参数,分析腰椎各节段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TLIF)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12名(男、女各6名)正常健康志愿者,采用3.0 T磁共振成像仪行腰骶神经根扫描,通过Osirix软件进行三维成像并测量神经根与上位椎弓根间距,神经根与下位椎弓根间距,神经根与矢状面夹角,上、下相邻椎弓根间距,上、下相邻神经根间距.结果 12名志愿者L1~L5神经根通过MRN技术均获得良好显像.L1~L5神经根与上位椎弓根间距、神经根与矢状面夹角呈逐渐变小趋势;而神经根与下位椎弓根间距,上、下相邻椎弓根间距则变化规律不明显.与TLIF术中操作空间密切相关的神经根与下位椎弓根间距男、女分别为(8.99±0.88) mm~(10.72±1.01)mm和(7.76±0.46)mm~(8.54±0.65)mm,大多数受试者各节段均<10mm,且女性数据明显小于男性.同节段左、右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据以上解剖学测量,进行TLIF操作时对上位神经根具有一定骚扰,对某些患者存在一定的损伤风险.

  • 以骨基质明胶及软骨基质构建一体化纤维环-髓核双相支架的实验研究

    作者:伍耀宏;徐宝山;杨强;马信龙;夏群;李秀兰;胡永成;张杨;张春秋

    目的 以骨基质明胶和软骨基质构建一体化纤维环-髓核双相支架,并检测其理化性能及细胞相容性.方法 制备中空骨基质明胶环,并注入脱细胞软骨匀浆,经冷冻干燥、交联后制备成一体化纤维环-髓核双相支架.行Hoechst 33258、天狼星红、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内部结构,检测支架孔隙率和吸水率,检测双相支架复水后的力学性能.分离山羊纤维环和髓核细胞,接种至双相支架的相应部位,体外培养48 h,扫描电镜、活/死细胞染色评价支架与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镜下Hoechst33258染色未见细胞残留,天狼星红染色阳性,HE染色示两部分结合紧密.扫描电镜可见支架呈多孔结构,孔隙相连通,纤维环相孔径为(401.4±13.1) μm,髓核相孔径为(112.4±21.8) μm.支架孔隙率为73.37%±2.56%,支架吸水率为655.7%±78.6%.支架压缩弹性模量为(49.06±15.57)kPa,小于正常椎间盘的(135.9±28.9)kPa,但在同一数量级.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于支架表面,细胞周围有基质分泌,live/dead细胞染色示细胞在支架上活性良好.结论 以天然骨基质明胶和软骨基质构建的一体化纤维环-髓核双相支架,无免疫原性,具有良好的孔径和孔隙率,支架两部分连接处结合紧密,在结构、生化成分及生物力学性能上与椎间盘组织相似,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甲基泼尼松龙与葛根素联用对预防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作者:徐静磊;夏磊

    目的 探讨甲基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联用葛根素对预防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治疗组,每组20只.空白组仅暴露腹主动脉,其他三组均通过夹闭肾下腹主动脉30 min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阳性药组在损伤前30min于鼠尾静脉注射30 mg/kg的MP,治疗组注射10 mg/kg的MP及30 mg/kg的葛根素,模型组注射与阳性药组MP等容量的生理盐水.3h后采用向大鼠耳缘静脉注射10 ml空气的方法每组各处死10只,而后取其脊髓标本匀浆后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钠-钾三磷酸腺苷酶(Na-K ATP)的表达水平.每组余10只大鼠在麻醉清醒即刻、再灌注12 h、24 h后按BBB评价标准对后肢功能进行评分,于24 h后采用同样方法处死每组剩余大鼠并取脊髓标本观察脊髓神经元形态.结果 模型组、阳性药组、治疗组于再灌注3h后的SOD、Na-K AT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阳性药组和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组,且阳性药组和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BBB评分阳性药组和治疗组明显高于空白组和模型组,且阳性药组和治疗组无明显差异.再灌注24 h后,脊髓神经元显微镜下观察显示阳性药组和治疗组损伤程度相当,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 MP与葛根素联用对预防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脊髓圆锥髓内支气管源性囊肿一例报告

    作者:刘超;王德春

    支气管源性囊肿是由于胚胎期支气管系统发育异常而产生的囊性病变.起源于内胚层上皮组织,多发生于颈部和邻近支气管树的胸廓部,亦可发生在背、肩、腹或面部,发生于椎管内者较罕见[1].椎管内支气管源性囊肿可发生于任何节段,其中以颈段和上胸段较多见,好发于脊髓腹侧[1-2],髓内罕见[3-4],而脊髓圆锥髓内支气管源性囊肿临床更加罕见.

    关键词: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