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的诊断

    作者:肖健;崔国庆;王健全

    目的 探讨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 1999年8月至2006年6月,对38例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男28例,女10例;年龄18~69岁,平均45.7岁.左肩11例,右肩27例.肩袖撕裂程度根据Ellman分类标准,Ⅰ度6例,Ⅱ度7例,Ⅲ度25例.术前对双侧肩关节进行系统检查.38例患者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27例行B超检查,35例行MR或MRA检查.13例行肩峰下间隙减压及肩袖清理术,25例行肩峰下间隙减压及肩袖修复术.结果 38例患者均有肩部疼痛,夜间痛18例.夜间痛在Ⅰ、Ⅱ度与Ⅲ度撕裂患者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25例患者肩关节前屈及外展肌力下降.物理检查中阳性率较高的包括:Neer撞击征92.1%(35/38),Hawkins撞击征71.1%(27/38),肱骨大结节压痛89.5%(34/38),60°~120°痛弧征68.4%(26/38),牵拉抗阻试验68.4%(26/38).根据Bigliani肩峰分型标准:Ⅰ型2例,Ⅱ型26例,Ⅲ型10例.B超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48.1%(13/27),MR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74.3%(26/35).结论 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患者中,Neer撞击征及大结节压痛阳性率很高.B超和MR检查诊断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有一定价值.关节镜检查仍然是诊断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的可靠方法.

  • 跟骨结节骨赘对足跟部压力的影响及其与跟痛症的相关性

    作者:陈雁西;俞光荣;程黎明;王明鑫;李双;倪明;周家钤

    目的 探讨跟骨结节骨赘对足跟部压力的影响程度及其与跟痛症的相关性.方法 2005年2月至2007年4月,32例(48足)跟痛症伴跟骨结节骨赘患者、24例(33足)跟痛症无跟骨结节骨赘患者、18例(28足)跟骨结节骨赘无跟痛症患者及40名健康志愿者,分为病例1~3组及对照组.经站立和行走规范训练后,应用计算机化的足底压力分析系统(F-Scan Mobile,Tekscan,USA)测量分析比较四组间足跟部的静态峰值压力、动态平均峰值压力及动态大峰值压力差异.结果 在足跟部静态、动态平均及大峰值压力测量中,四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测量状态下,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近似,即跟痛症伴跟骨结节骨赘组、跟骨结节骨赘无跟痛症组足跟部峰值压力较跟痛症无跟骨结节骨赘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但增加的程度不同,增幅大是动态大的峰值压力,跟痛症伴跟骨结节骨赘组和跟骨结节骨赘无跟痛症组分别达到(638.8±172.3)kPa和(510.2±85.6)kPa,而跟痛症无跟骨结节骨赘组和对照组仅为(382.5±61.3)kPa和(395.6±62.3)kPa.结论 跟骨结节骨赘可明显增加足跟部压力,跟骨结节骨赘伴跟痛症时压力增高更为显著,而跟痛症无跟骨结节骨赘时,足跟部压力并未明显增高.

  • 应力滑移率对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症的诊疗价值

    作者:谭远超;张卫;张恩忠;邵诗泽;吴成胜

    目的 探讨应力滑移率(stress slippage rate,SSR)在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症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并与目前常用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比较.方法 分析132例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症患者的SSR、向前滑移率(anteijor slippage rate,ASR)与JOA下腰痛诊疗标准评分的相关性及80例手术者的SSR、ASR与手术复位率的相关性.按照张恩忠等SSR标准,将132例患者分为手术组、观察组与保守组,分析三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对52例非手术治疗者进行平均24个月动态观察计算ASR的改善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SR、ASR与治疗前JOA评分间均具负相关性(r=-0.62,P<0.01;r=-0.22,P<0.05);80例手术者SSR与手术复位率间具正相关性(r=0.71,P<0.05);而ASR与手术复位率间不具相关性(P>0.05);对52例观察组及保守组经24个月动态观察,两组ASR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1).三组间治疗前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6,P=0.03);三组间治疗后JOA评分改善率,手术组与保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手术组、保守组与观察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10).结论 SSR不仅可以作为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症椎间稳定性的量化指标,而且对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症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手术复位程度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作者:曹富江;冯世庆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的组织修复与功能重建一直是骨科临床治疗中的难题.改善SCI的微环境和细胞移植至SCI部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自我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1-4],能在特定条件下转化为神经元样细胞[5,6],具有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潜能,并且能像神经干细胞一样在中枢神经组织(脑、脊髓)里迁移和整合,参与神经损伤修复.

  • 骨样骨瘤的微创治疗

    作者:纪经涛;胡永成

    骨样骨瘤(osteoid osteoma)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成骨性肿瘤,由.Jaffe[1]于1935年首次提出,占所有骨肿瘤的2%~3%,占良性骨肿瘤的10%~20%.骨样骨瘤为起源于成骨性间胚叶组织且具有形成大量骨样组织倾向的骨肿瘤,好发于男性,好发年龄为5~20岁,婴儿及40岁以上成人很少发生.骨样骨瘤在白色人种中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人种[2].

  • 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在脊柱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陈及非;阎作勤

    脊柱肿瘤约占全身骨肿瘤的5%,因其解剖结构复杂,长期以来刮除或囊内切除术仍是临床普遍应用的手术方法.1968年,Lievre等[1]首先报告对一例L4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了全脊椎切除术.随后,Stener和Johnson[2,3]对脊柱肿瘤患者进行了全脊椎分期切除手术.

  • 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复合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芮钢;胡宝山;郭元利;尤元璋;施建胜;黄祖元;王者生;李秀群

    目的 采用异种骨脱细胞基质(heterogenous bone acellular matrix,HBACM)复合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动物体内,观察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培养与鉴定兔成骨细胞(osteoblast,OB)、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以及两种细胞的混合细胞.使用猪肋骨制备HBACM,并分别与OB、VEC以及两种细胞的混合细胞共同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27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切除兔双前肢桡骨制成骨缺损动物模型,左侧植入HBACM与各组细胞复合培养的组织工程骨,右侧植入HBACM为对照.分别于术后3、6、12周取材,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大体形态观察和X线检查表明,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速度和程度为:联合培养细胞组>OB组>VEC组>单纯HBACM组.BrdU标记细胞示踪检测结果显示:6周时,HBACM上仍可检测到体外培养的标记细胞,并可见新生软骨形成.常规组织学检查可见12周时组织工程骨与正常骨之间的髓腔再通,骨折愈合.Ⅰ型胶原免疫组化研究发现三组均表达Ⅰ型胶原,VEC组略弱.组织切片图像分析示血管面积联合培养细胞组>VEC组>O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培养细胞作为组织工程骨种子细胞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 小肠黏膜下层复合雪旺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研究

    作者:苏琰;张长青;曾炳芳;张开刚;谢雪涛

    目的 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复合雪旺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并探讨其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只.构建右侧坐骨神经14 mm缺损,A组:单纯SIS修复组;B组:复合雪旺细胞的SIS修复组;C组:自体神经移植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段通过大体观察、电生理检测、组织学、透射电镜、图像分析、逆行示踪和小腿三头肌称重等方法分析评价修复效果.结果 术后16周,B组移植段与近远段神经外观相似,未有神经瘤形成.组织学和透射电镜检查见B组再生神经组织可顺利通过缺损区,再生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呈束状,含有大量的有髓神经纤维,与C组相似.电生理检测见第16周B组神经传导速度和复合动作电位的波幅均较第12周有所提高,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真蓝逆行示踪证实B组和C组再生神经轴突轴浆运输功能恢复良好.图像分析证实B组再生神经组织面积百分比、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和髓鞘厚度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于A组.B组和C组患侧小腿三头肌肌肉重量和恢复率均优于A组,C组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IS复合雪旺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能有效修复大鼠长距离坐骨神经缺损,有望成为自体神经的替代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 创伤性肩胸分离伤——一种容易遗漏的损伤

    作者:相大勇;裴国献;朱立军;郭刚;陈莉光

    创伤性肩胸分离伤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损伤,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此类患者常为多发伤,由于对此种疾病认识不充分,临床上常易漏诊.Oreek等[1]1984年先报告并将其定义为具有完整皮肤的复杂肩胛胸壁关节脱位伴肩胛骨外移.亦有学者将其描述为闭合性肩胛带1/4离断.

  • 同体位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肿瘤切除术

    作者:胡永成;夏群;纪经涛;宋建榕;徐宝山;苗军;张继东;白剑强;周静

    目的 探讨在侧卧位下一期完成前、后入路胸腰段和腰段全脊椎肿瘤整块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6年9月,对累及椎体和附件的18例全脊椎肿瘤患者采用同体位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肿瘤切除术.男12例,女6例;年龄34~65岁,平均48岁.原发性脊柱肿瘤6例,脊柱转移瘤12例;肿瘤部位:T12 3例,L1 2例,L2 4例,L3 5例,L4 3例,L5 1例.根据Tomita脊柱肿瘤分型系统:3型3例,4型8例,5型7例.结果 1例L4椎体病变偏右并有椎旁软组织肿块,故在前侧采用右侧入路;1例L5肿瘤在前侧采用脐下腹部横切口;其余患者前侧从左侧斜行人路.15例达到椎体整块切除,2例转移瘤椎体部分较局限而行椎体大部分切除,1例L4软骨肉瘤病椎侧壁有少量残留,术后10个月出现肿瘤局部复发.所有患者的后侧椎弓根螺钉位置无误,前侧椎间钛网位置良好.手术时间240~480min,平均320 min.手术失血量1200~5600 ml,平均2600 ml.随访6个月~2年,平均12个月.2例骨转移瘤者分别在术后6个月和8个月死亡.1例尤文肉瘤术后1年出现多发远处转移而死亡.1例甲状腺癌骨转移者术后5个月出现右侧转子间病理性骨折而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结论 同体位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可避免术中因体位翻动的二次消毒,缩短手术时间,避免二期手术.此人路具有更好显露、切除病变的优点,可同时完成前、后路的重建和固定,获得良好的脊柱稳定性.

  • 原发性胸骨恶性肿瘤切除后同种异体髂骨移植的远期疗效

    作者:张建国;张熙曾;金庆文;于振涛;唐鹏;任鹏;周静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胸骨恶性肿瘤手术广泛切除后,用同种异体髂骨移植修补胸前区胸廓的巨大缺损,并辅以化疗及免疫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自1994年10月至1997年4月对1例男性(44岁)与2例女性(49岁、34岁)原发性胸骨恶性肿瘤患者行手术广泛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及距瘤缘至少2 cm范围内的所有组织并清扫周围淋巴结),并采用同种异体髂骨移植修补胸廓缺损,术后辅以化疗及免疫治疗.同种异体髂骨在骨库于深低温下(-80℃~-40℃)保存半年以上,术中置40℃生理盐水中复温,剪裁成胸前缺损大小,予以修补.结果 3例原发性胸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1例有假关节形成,1年后愈合;1例术后5个月切口处出现窦道并有脓性分泌物,经清创处理后愈合.3例患者术后病理学诊断分别为胸骨骨肉瘤、高分化软骨肉瘤及软骨肉瘤.3例患者现已分别存活12年、9年与8年,随访观察无瘤生存.结论 原发性胸骨恶性肿瘤在病变未扩散前,积极进行手术广泛切除并采用同种异体髂骨移植修补胸廓缺损,术后辅以化疗及免疫治疗,预后良好,患者可长期较高质量生存.同种异体髂骨经深低温保存,移植后无排异及明显骨吸收,是理想的修复材料.

    关键词: 胸骨 肿瘤 骨移植 髂骨
  • 骶骨肿瘤外科分型法初探

    作者:蔡郑东;李国东;傅强;何大为;王季;汝鸣;纪方

    目的 总结92例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经验,提出新的骶骨肿瘤外科分型方法,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5年8月间上海长海医院骨科及普外科收治并进行手术切除的92例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表现和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将肿瘤分类:首先按照MRI矢状面解剖位置将骶骨肿瘤分为两个大型,Ⅰ型即凡累及S1、S2节段的骶骨肿瘤,Ⅱ型为仅累及S3~S5节段的骶骨肿瘤;根据肿瘤前缘突人盆腔的距离参数D进一步将Ⅰ型和Ⅱ型骶骨肿瘤分成四个亚型:Ⅰ a、Ⅰ b、Ⅱa、Ⅱb(D<5 cm为a,D≥5 cm为b);亚型分区:根据横切面解剖位置将四个亚型的骶骨肿瘤进行解剖分区(1、2、3区分别代表骶前区、骶髂关节区和骶后区),确定16个亚型分区.依据肿瘤分型分区可确定手术入路和切除范围.结果 92例骶骨肿瘤中,依据骶骨肿瘤外科分型方法:Ⅰ型42例,Ⅱ型50例;16个解剖分区统计:Ⅰ a1型2例,Ⅰ a2型1例,Ⅰ a3型2例,Ⅰ a12型9例,Ⅰ a13型无,Ⅰ a23型2例,Ⅰ a123型8例,Ⅰ b1型2例,Ⅰ b12型8例,Ⅰ b13型1例,Ⅰ b123型7例,Ⅱa1型5例,Ⅱa3型1例,Ⅱa13型17例,Ⅱb1型5例,Ⅱb13型22例.单纯前方入路者14例(15.2%),单纯后方入路者40例(43.5%),前后联合入路者38例(41.3%).35例(38.0%)行腰椎-骨盆连续性重建(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结论 骶骨肿瘤外科分型对指导手术入路、选择重建方式等有较大意义;但尚不能反映肿瘤生物学特性,须进一步完善.

  • 骨盆环软骨肉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郭卫;杨毅;汤小东;姬涛

    目的 探讨骨盆环软骨肉瘤适当的切除及重建方式.方法 1998年7月至2006年7月,56例骨盆环软骨肉瘤患者接受肿瘤切除重建手术.Enneking骨盆肿瘤分区Ⅰ区7例,Ⅰ、Ⅱ区9例,Ⅱ、Ⅲ区21例,Ⅰ、Ⅱ、Ⅲ区9例,Ⅲ区2例,Ⅳ区3例;骶骨软骨肉瘤5例.高分化软骨肉瘤7例,去分化软骨肉瘤5例,间叶型软骨肉瘤5例,39例为中等分化.髂骨翼局部切除+钉棒系统重建7例;髂骨翼局部切除+自体骨移植3例;耻、坐骨局部切除2例;半骨盆截肢8例;髋臼切除重建3l例;5例骶骨软骨肉瘤中2例采用广泛切除术,3例采用分块切除术.结果 行Ⅰ区肿瘤切除的7例患者,2例局部复发;行Ⅲ区肿瘤切除的2例患者未见局部复发;31例行Ⅱ区肿瘤切除、髋臼重建患者,4例局部复发;8例行半骨盆截肢术患者,2例局部复发;3例采用病灶内手术的骶骨软骨肉瘤患者均局部复发.9例行Ⅰ或Ⅲ区肿瘤切除的患者,术后行走功能基本正常.21例行髋臼周围肿瘤切除、组合式人工半骨盆重建的患者,术后8周开始扶拐行走,半年后可弃拐行走,ISOLS评分平均20分;5例行马鞍式关节重建的患者术后均须扶双拐行走;5例行肿瘤骨灭活再植+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3个月可扶双拐下地行走,1例术后伤口出现深部感染,经清创伤口仍不愈合,取出灭活骨、下肢旷置,术后2年复查仍有1例髂骨处接点不愈.结论 髋臼周围软骨肉瘤切除后,以马鞍式假体重建的患者术后功能差,肿瘤骨灭活再植重建患者次之,组合式人工半骨盆重建患者术后功能佳.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

    作者:蔡郑东;郑龙坡;左长京;李全;王季;汝鸣;孙伟;李健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共治疗42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骨样骨瘤的患者.男29例,女13例;年龄13~46岁,平均23.6岁;病程15 d~2年,平均5个月.病灶部位:股骨近端15例,股骨远端2例,胫骨13例,骨盆7例,肱骨干2例,尺骨鹰嘴1例,跟骨1例,L4椎体1例.在腰麻或臂丛麻醉下行CT定位引导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术中CT扫描层厚为2~4 mm,治疗温度90℃持续6 min,用直径3.5~4 mm穿刺针穿透骨皮质,将有效治疗直径1.5~2.0 cm的射频电极准确插入瘤巢中心.随访18~24个月,平均19.5个月.手术前后行MR病灶扫描,进行影像学对比.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作为临床疗效评定参数.结果 术后24 h所有患者自主下地活动,术后3 d~1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术后1个月随访疼痛基本消失.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7例病理结果证实为骨样骨瘤,其余5例因取材失败,病理结果为阴性.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治疗成功率93%,末次随访无复发.术后复查MR T2加权像有不同程度信号降低.结论 CT定位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骨样骨瘤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高效的技术,射频消融电极针精确到达瘤巢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胫骨下端恶性骨肿瘤切除后大段异体骨重建

    作者:郝林;王涛;蔡槱伯;牛晓辉

    目的 应用大段异体骨移植及踝关节融合的保肢方法治疗胫骨下端恶性肿瘤和侵袭性肿瘤,并从预后、术后并发症及功能等几个方面加以评价.方法 自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应用大段异体骨移植及踝关节融合的保肢方法治疗胫骨下端肿瘤患者11例;包括骨肉瘤8例,骨巨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1例.对骨肉瘤患者行新辅助化疗,按照Enneking分期,手术行边缘切除或广泛切除,应用大段深低温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骨重建,钢板螺钉或带锁髓内钉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18~78个月,平均47个月.其中8例骨肉瘤患者随访28~78个月,平均50个月.11例均获得良好的骨愈合,开始出现骨愈合时间为术后3~18个月,平均8个月.无异体骨反应继发感染,无内固定失败.异体骨骨折1例,复发2例,肺转移3例,保肢率为81.8%.术后功能评定采用骨骼肌肉系统肿瘤手术治疗后重建功能评估系统(MSTS系统),评分为16~27分,平均24.3分.结论 胫骨下端虽然软组织覆盖较薄,血运相对较差,但保肢术后肿瘤复发率不高,异体骨感染、不愈合、骨折率较低.固定方式以髓内固定为佳.大段异体骨移植及踝关节融合的保肢方法术后功能良好,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安慰,是一种较好的保肢方式.

  • 原发恶性骨肿瘤髓内范围测量的影像学比较研究

    作者:邓志平;李远;单华超;牛晓辉

    目的 探讨常用的影像学方法测量肢体原发恶性骨肿瘤髓内侵犯范围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35例肢体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术前分别应用X线片、CT和MR T1加权像测量肿瘤的髓内侵犯范围,其中22例加测MR T2抑脂像,以术后病理测量的病变范围为标准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膝关节屈曲畸形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 X线片及CT测量结果与病理测量结果进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 T1加权像及T2抑脂像测量结果与病理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R T1加权像测量结果与病理测量结果误差在20 mm内、30 mm内及50 mm内的病例数比例分别为85.7%、97.1%及100%,MR T2抑脂像相应比例为81.8%、95.5%及100%,CT片相应比例为71.4%、80%及100%,X线片相应比例为60%、80%及9413%.在按屈曲畸形程度分组的分析中,>20°的膝关节屈曲畸形会显著增大CT的测量误差(P<0.05),而对X线片和MRI测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在测量肢体原发恶性骨肿瘤髓内侵犯范围方面,MRI优于CT和X线片,其中MR T1加权像优于T2抑脂像.>20°的膝关节屈曲畸形是引起CT测量误差增大的因素.

  • 下肢恶性骨肿瘤保肢术后假体生存分析及功能评估

    作者:姬涛;郭卫;杨荣利;汤小东;杨毅

    目的 了解下肢骨与软组织原发恶性肿瘤患者保肢术后患肢功能及假体生存情况,并统计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及影响假体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5年4月共151例下肢骨与软组织原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人工假体重建术,术后随访1~9年(中位时间37.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肿瘤学预后、肢体功能、人工假体情况,功能评分应用1993年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STS 93).人工假体生存率情况应用Kao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分析,并应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假体生存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151例中,随访时无瘤存活100例(66.2%),带瘤生存18例(11.9%),局部复发11例(7.3%).对118例存活患者进行MSTS 93功能评分,结果 为75.1%±19.0%,功能优良率为83.0%.股骨上段评分高为79.3%±16.3%,胫骨上段低为68.5%±21.1%.人工假体总生存率为86.4%(102/118).3年生存率为73.1%,5年生存率为52.2%.人工假体3年、5年无手术生存率分别为62.1%和45.6%.各类假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9.5%(23/118);假体失败率16.1%(19/118),19例均行翻修手术.并发症中感染9例(7.6%),松动2例(1.7%),假体折断6例(5.1%),脱位2例(1.7%).结论 肿瘤型假体重建保肢手术有令人满意的术后肢体功能.人工假体重建术后存在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影响假体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包括:伤口感染、胫骨上段、截骨长度>14 cm及病理性骨折.

  • 肱骨近端肿瘤关节内切除重建的结果及并发症分析

    作者:王臻;郭征;李靖;栗向东;桑宏勋

    目的 对肱骨近端具有侵袭性的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行瘤段切除后不同重建方法的结果和并发症进行评估.方法共25例肱骨近端肿瘤行MalaverⅠ型切除后重建的患者,重建方式为肿瘤型假体置换(6例)、大段同种异体骨关节(12例)与异体骨段复合入工关节假体(allograft-prosthetic composite,APC,7例)移植.对患者进行肿瘤学结果评定、影像学评估及切除重建后功能评价(改良MSTS评分).结果 25例患者中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20例.平均随访48个月(16~80个月),局部复发2例,转移2例,死亡2例.MSTS评分:肿瘤型假体组(22.5±1.6)分,异体半关节组(24.6±1.4)分,APC移植组(27.0±1.5)分,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3,P=0.000).肱盂关节的外展度数:肿瘤型假体组42.2°±4.5°,异体半关节组48.3°±5.3°,APC移植组58.0°±5.7°,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0,P=0.000).间室内肿瘤的外展范围显著大于间室外肿瘤(t=5.40,P=0.000).关节不稳是影响术后功能的主要晚期并发症,共10例.结论 肱骨近端肿瘤瘤段切除后APC和异体骨移植术效果优于单纯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后功能结果主要取决于肿瘤侵犯及切除范围,尤其是外展装置保留及重建程度.重建后肩关节不稳是重要的远期并发症,多发生于间室外肿瘤.

  • 全膝关节置换假体的设计(上)

    作者:

    一、全膝关节置换假体设计标准20世纪60年代末,全膝关节置换假体(TKRs)的设计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材料或设计特征方面都有大量的创新,但是大部分新设计都是在原有设计基础上的改进与提高[1].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