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Magerl技术治疗儿童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作者:唐明星;张宏其;刘金洋;王昱翔;郭超峰;刘少华;邓盎;高琪乐;王龙杰

    目的 探讨Magerl技术治疗儿童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2004年12月至2014年9月收治儿童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患者63例,其中16例行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UCSS空心螺钉固定(Magerl技术)、植骨融合术,男9例,女7例;年龄8~14岁,平均(11±2.3)岁.寰枢关节旋转脱位按Fielding分型:Ⅱ型10例,Ⅲ型6例.其中1例(6.3%)单纯表现为头晕,11例(68.8%)存在斜颈畸形;14例(87.5%)出现枕颈部疼痛;1例患者(6.3%)存在高位脊髓压迫症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再行Magerl技术固定融合寰枢椎.采用寰枢椎张口位、颈椎侧位X线片及寰枢椎三维CT评估螺钉位置和植骨融合情况.临床疗效评价采用Symon和Lavender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影像学评价采用寰齿前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和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均顺利完成双侧UCSS螺钉固定,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无神经症状加重表现,影像学检查证实UCSS螺钉均通过寰枢椎侧块关节,所有置入螺钉位置准确,无寰枕关节活动受限.随访时间3~98个月,平均(38±14.6)个月.骨性融合时间为术后3~6个月.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改善率为93.8%.术后SAC较术前平均增加(6.06±1.2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为(15.31±0.79) mm,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DI较术前平均减少(5.75±1.5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ADI为(1.94±0.57)mm,与术后比较未见明显丢失.结论 术前颅环弓牵引结合Magerl技术治疗儿童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股骨后髁偏距对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东亮;贺强;张宇;孙和军;王建涛;肖继萱;穆欣

    目的 探讨股骨后髁偏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对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早期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4年7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与天津市北辰医院使用Vanguard髁间开放式高屈曲后稳定型假体对107例女性骨关节炎患者行单侧TKA手术,其中天津市人民医院纳入59例,天津市北辰医院纳入48例.根据标化后的PCO改变值,将患者分为改变值≥0 mm组(66例,年龄48~73岁,平均61.4岁)和改变值<0mm组(41例,年龄52~75岁,平均62.2岁).比较两组术后1年临床评价指标[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 Society,KS)评分、膝关节屈曲范围、屈曲挛缩程度及各指标的改善值]与影像学变量(胫股角、标化后前髁偏距及PCO改变值、胫骨后倾角及股骨假体屈曲角)的差异;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对标化后的PCO改变值与各临床评价指标的改善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改变值≥0 mm组和<0mm组标化后的PCO改变值分别为(2.49±1.71)mm及(-1.28±1.41)mm.两组术后1年的WOMAC评分、KS评分、非负重主动与被动膝关节屈曲范围、屈曲挛缩程度及各指标改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标化后的PCO改变值与各临床评价指标的改善值无相关性.改变值≥0 mm组的负重位主动屈曲范围(130.40°±11.63°)显著优于改变值<0mm组(123.80°±13.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401).结论 PCO的改变对后稳定型TKA术后各项临床评价指标及非负重位屈曲范围无显著影响,但重建PCO有助于术后获得更大的负重位主动屈曲范围.

  • 不同部位骨折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臧加成;马信龙;马剑雄;姜宏强;李鹏飞;李艳军;李风波;韩哲;姜轩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骨折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天津医院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所有创伤骨科住院患者发生DVT的病历进行回顾性查阅分析,详细记录每个病历的一般资料、临床诊断、骨折部位、受伤机制、DVT发生时间、合并症等情况,对所有数据汇总,按照不同部位骨折分类,计算DVT总体发生情况及不同部位骨折DVT发生率.结果 4年间创伤骨科共收治骨折患者24049例,其中1 543例发生DVT,其总体发生率为6.41%(1 543/24 049).1 543例患者中,713例为下肢骨折,790例为髋周骨折,40例为上肢骨折.髋周骨折总体发生率高为12.33%(790/6 408),下肢骨折总体发生率(6.02%,713/11 837)明显高于上肢骨折(0.69%,40/5 804);下肢骨折中股骨远端骨折(股骨髁上、髁间骨折)DVT发生率高,为23.04%(165/716),股骨干骨折为14.72%(178/1 209),髌骨骨折7.27%(110/1 513),胫骨平台骨折5.83%(79/1 355),胫腓骨骨折2.86%(91/3 180),踝关节骨折2.60%(55/2 116),跟骨骨折1.17%(15/1 281),前足部骨折4.28%(20/467);上肢骨折中肩部骨折高,为2.97% (9/303),其余部位骨折均<1%.结论 DVT与骨折部位发生率密切相关,临床应对股骨远端、股骨干、髋周及骨盆骨折进行DVT重点预防.

  • 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结合损伤的临床诊治

    作者:刘兆杰;贾健;胡永成;张银光;田维;金鑫;马宝通;马信龙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结合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采用髂腰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4月采用髂腰内固定治疗38例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结合部损伤患者资料,男24例,女14例;年龄18~57岁,平均37.2岁;其中30例为多发伤患者,合并胸腹、头部、软组织、肌肉骨骼系统以及神经损伤.骶骨骨折按Denis分型:Ⅱ型25例,Ⅲ型13例.腰骶结合部损伤按Isler及Oransky分型:Ⅰ型9例,Ⅱ型17例,Ⅲ型11例,Ⅳ型1例.其中合并骶丛及马尾损伤17例,L5神经根损伤2例;神经损伤按Gibbons分级:Ⅱ级8例,Ⅲ级6例,Ⅳ级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髂腰内固定,必要时腰骶结合部植骨融合.7例存在明确神经卡压指征者行骶神经减压术.结果 3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8个月,平均22.6个月.术后12~18个月CT检查示38例患者中,22例腰骶结合部骨性融合,16例未融合;34例骶骨骨折愈合,4例愈合不良.根据Majeed功能评价标准,优24例,良9例,可5例,优良率86.8%(33/38).根据Mears影像学评价标准,解剖复位29例,复位满意8例,复位不满意1例.术后5~10d,3例发生伤口感染,应用敏感抗生素并彻底清创后愈合;1例发生脂肪液化,清洁换药后愈合;5例出现髂后上棘钉尾突出不适,待内固定取出后疼痛消失;4例出现腰部僵硬感,内固定取出后部分缓解;2例出现连接棒断裂.结论 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结合部损伤易忽视,常造成脊柱骨盆失稳,髂腰内固定是复位骶骨骨折,稳定脊柱骨盆的有效固定方式.

  • 经腹直肌外侧切口治疗骨盆、骶骨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的临床疗效

    作者:谷诚;杨晓东;夏广;麦奇光;王华;谭新宇;黄海;廖坚文;樊仕才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治疗骨盆、骶骨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治疗9例骨盆、骶骨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患者资料,男4例,女5例;年龄21~61岁,平均38岁;伤后至手术时间:6例为7~20 d,3例为21~59 d.骨盆骨折Tile分型:B2型2例,B3型1例,C1型2例,C2型1例,C3型3例;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3例,Ⅱ型6例;神经损伤分级:完全损伤1例,部分损伤8例;其中3例合并髋臼骨折,3例合并同侧股骨中段骨折,2例合并胫骨骨折,其他脏器损伤5例.术前通过3D打印制作1:1骨折模型,并在电脑上进行骨折模拟复位;5例患者术前1h在血管造影下行患侧髂内动脉栓塞术.手术经腹直肌外侧切口进入,于腰骶干外侧显露骶髂关节,在骶正中血管与腰骶干、髂内血管间分离显露S1椎体前方,复位骶骨骨折并松解腰骶丛,紧贴骨面放置钢板跨骶髂关节固定,而后再处理合并的耻骨支及髋臼骨折.结果 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5~224 min,平均183 min;术中出血440~2 760 ml,平均1 150 ml.术后影像学检查示骨折复位固定良好,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骶骨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2周,陈旧骨折与新鲜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月,6例新鲜骨折中5例腰骶丛损伤症状完全恢复,1例恢复良好;3例陈旧骨折患者,其中2例于术后6个月神经症状大部分恢复,1例无恢复.结论 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能较好显露骶髂关节周围,松解骨折压迫的腰骶丛神经根,通过腰骶干下方跨骶髂关节钢板固定能达到较好的固定效果,是治疗骶骨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的一种可行性手术方法.

    关键词: 骨盆 骶骨 骨折 腰骶丛
  • 带前柱顺行拉力螺钉导向装置髋臼后方解剖钢板的设计与验证

    作者:张立峰;林创鑫;曹生鲁;汪祎然;彭赓;徐勇强;冯永增;王钢

    目的 设计带顺行前柱拉力螺钉导向装置的髋臼后方解剖钢板,并验证其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4年8月因多发伤而行完整骨盆螺旋CT扫描的56例患者CT扫描数据,男27例,女29例;年龄20~ 77岁,平均(42.7±20.7)岁.导入Mimics重建骨盆的数字模型并在髋臼后方模拟向前柱置入拉力螺钉,测量进钉点的位置和进针方向及拉力螺钉的大直径,设计出实体的导向器装置,并在19具骨盆标本上进行验证.结果 进针点与坐骨大切迹顶点的距离女性为(25.11±5.91) mm,男性为(17.51±2.94)) mm;进针点到坐骨棘的距离,女性为(60.11±5.37) mm,男性为(52.64±6.30) mm;进钉方向前倾角∠θ,女性为69.72°±.5.66°,男性为78.14°±3.50°;进钉方向外倾角∠φp,女性为75.55°±13.66°,男性为62.18°±8.60°;拉力螺钉的直径,女性为(6.18±1.73) mm,男性为(6.43±2.16) mm.男性与女性在进钉点位置和进针方向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在19具骨盆标本上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导向器辅助置钉组的成功率为84.21%(16/19),传统置钉组的成功率为31.58%(6/19).结论 设计带有导向装置的髋臼后方解剖钢板可提高前柱顺行拉力螺钉置钉的成功率和准确性,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和减轻手术损伤.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内固定器
  • Ilizarov技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梅晓龙;曾宪铁;舒衡生

    目的 比较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支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手术治疗35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资料.采用撬拨复位Ilizarov支架固定术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0~51岁,平均(34.46±10.21)岁;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2例,Ⅲ型8例,Ⅳ型3例;软组织损伤Tscheme-Gotzen分度:2度9例,3度4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18~60岁,平均(33.59±12.07)岁;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3例,Ⅲ型15例,Ⅳ型4例;软组织损伤Tscheme-Gotzen分度:0度13例,1度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AOFAS评分.结果 术前两组病例跟骨解剖参数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患侧跟骨B(o)hler角支架组(27.77°±2.86°)小于钢板组(30.45°±3.45°),Gissane角支架组(131.23°±3.92°)大于钢板组(127.82°±4.65°),轴位角支架组(19.23°±2.20°)小于钢板组(22.64°±5.14°),足跟宽度支架组[(33.61±3.43) mm]小于钢板组[(36.05±3.26) mm],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跟骨长度支架组[(63.23±5.67) mm]小于钢板组[(63.59±4.58) 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伤至手术时间支架组[(4.77±0.83)d]少于钢板组[(6.68±1.84)d],手术出血量支架组[(45.00±6.04) ml]少于钢板组[(292.95±43.66)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折愈合时间支架组[(9.31±1.38)周]小于钢板组[(9.82±1.40)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支架组为34~97分,平均(83.69±21.05)分,其中优7例,良3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76.9%(10/13);钢板组为37~97分,平均(79.27±19.36)分,其中优9例,良7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为72.7%(16/22).结论 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及伴软组织损伤短期内不宜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Ilizarov技术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式.

  • 开放性跟腱缺损一期重建的远期随访

    作者:朱跃良;徐永清;王家祥;殷作明;张西正;吕乾;浦绍全;吴一芃;赵泽雨

    目的 研究开放性跟腱缺损一期重建的方法及重建后跟腱的远期功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31例开放性跟腱缺损患者资料,男19例,女12例;年龄4~55岁,平均23.1岁;左侧7例,右侧24例;轮辐伤18例,碾压伤6例,机器伤6例,刀伤1例;跟腱缺损范围为1~11 cm,平均7.1 cm;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 cm×3 cm~12 cm×10 cm;合并跟骨骨折10例,跟骨结节部缺损5例.开放性跟腱缺损均一期重建,根据跟腱和软组织缺损的严重程度选择术式,其中采用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15例,跖屈下缝合10例,翻转跟腱瓣1例,半腱肌自体移植1例,阔筋膜张肌移植重建1例,异体肌腱移植3例;结合使用游离皮瓣(7例)和带蒂皮瓣(24例)重建跟周皮肤缺损.跟骨骨折患者行螺钉(6例)和克氏针(4例)固定.5例跟骨结节部缺损未行处理.结果 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年,平均1.8年.术后2~4d,7例出现皮瓣局部坏死,行局部皮瓣转移后完全覆盖创面.无一例发生皮瓣完全坏死和跟腱再断裂.31例患肢全部恢复行走功能,其中19例(61.3%,19/31)患侧足可单独提踵,12例无法单侧提踵(38.7%,12/31).与健侧相比,31例(100.0%,31/31)恢复踝大跖屈范围;21例(67.7%,21/31)恢复踝大背伸范围,10例(32.3%,10/31)踝大背伸减少范围为5°~25°.结论 跟腱缺损≤4 cm时,可以使用局部皮瓣结合跟腱缝合完成;缺损在4~11 cm时,可以使用腓肠肌下滑皮瓣,缺损>11cm时,使用游离穿支皮瓣结合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后跟腱远期的力量和弹性恢复良好.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