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

临床肝胆病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림상간담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5256
  • 国内刊号: 22-110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贾继东,牛俊奇 (执行)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黄海燕;辛永宁;姜曼;金文文;姜相君;宣世英

    近年来随着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发生率的升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成为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而在我国是仅次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但其发病机制仍未阐明,因NAFLD的发生和演进病程长,且从人体获取肝组织进行研究或药物试验等受伦理限制,因此NAFLD动物模型在本病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综述了具备与NAFLD患者组织病理学表现相似的动物模型,并比较其建模原理及优缺点。为深入研究NAFLD发病机制,筛选防治药物等提供了有利工具。

  • 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肝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池肇春

    有关螺杆菌感染与肝病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加,主要是研究螺杆菌对肝病的影响,而肝病对螺杆菌的作用研究甚少。介绍了肝病时螺杆菌的细菌学、流行率,螺杆菌引起肝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至目前为止现已得到共识与人类肝病相关的螺杆菌有3种,即H.pylori、H.heilmanni和H.cinaedi,其中主要是H.pylori的研究,对于后两者研究不多,而肝螺杆菌属于H.pylori的1个新型。研究显示今后应主要在发病机制和预防上做更深入的研究。

  •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在肝细胞癌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建钢;费新应;宋青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蛋白质组学是前沿研究领域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有关疾病的研究中,是目前HCC研究的重要方法。显著表达的蛋白可以被筛选出来,有望成为HCC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药物作用靶点以及用来预测HCC复发和预后、阐明HCC致病机制。概述了国内外对于HCC蛋白质组学在临床研究中的成果,认为蛋白质组学技术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将会为HCC诊疗带来极大益处。

  •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与HBV感染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杰;申焕君;杨晓菲;赵荣荣;张野;赵燕燕;黄长形;连建奇

    研究发现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TIM)3与许多疾病的发病相关联。HBV感染机体时,TIM-3作为一个负性免疫调节分子,在CD8+T细胞上的表达明显增高,这表明它与HBV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从TIM-3的生物学特性、HBV疾病转归和治疗靶点等方面回顾总结了TIM-3与HBV感染的新研究进展,认为TIM-3将会成为HBV治疗的新靶点。

  • 肝脏铁过载的评估及治疗新进展

    作者:丁蕊;贾继东

    铁过载为铁在体内过度沉积并导致肝脏、胰腺、心脏、内分泌器官等结构损害和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理状态。肝脏为机体储存铁的主要部位,过度铁沉积可诱发肝内炎症及纤维组织增生,后期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影响预后。正确的评估及有效的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铁过载引起的肝组织损伤,提高患者生存率。

  • 循环miRNA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小芳;刘海英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简称miRNA,参与着生命活动的病理生理过程,在人体血清、血浆等体液中存在丰富而稳定的循环miRNA。简述了循环miRNA与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药物性肝炎等肝胆疾病或疾病不同阶段的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性,其中一些循环miRNA可作为相关疾病早期诊断、病情进展和预后评估的新型无创性生物标志。本文就循环miRNA在肝胆疾病诊断研究中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俞媛;陈晓蓉

    PI3 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可以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在肝细胞癌肿瘤细胞生成、增殖、转移和凋亡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简述了PI3 K/Akt/mTOR信号通路的组成及功能,对PI3 K/Akt/mTOR通路在肝细胞癌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揭示阻断PI3 K/Akt/mTOR通路可以成为肝细胞癌治疗新的靶点方向。

  • 髓样抑制细胞在促进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纪柏(综述);刘亚辉(审校)

    总结了髓样抑制细胞(MDSC)在促进炎症发生和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可为以后探讨肝纤维化和肝癌发病的免疫学机制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也将有利于未来寻找肝纤维化和肝癌治疗的有效靶点。

  • Abernethy畸形误诊为肝硬化1例报告

    作者:李丽;勾春燕;李晶滢;李秀惠

    Abernethy 畸形属先天性肝外门腔静脉分流,1793年John Abernethy 在对1例10月女婴尸体解剖时首次发现,1997年该类疾病被命名为Abernethy 畸形[1]。本病罕见,国内外报道不足百例,且主要见于儿童[2],成人病例更为少见,如合并其他肝病,则极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Abernethy 畸形误诊为肝硬化的成年患者,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多能干细胞在肝脏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崔丽娜;韩英

    免疫平衡被打破是肝脏发生损伤或纤维化的基础。因此针对肝脏疾病的治疗不仅需要依赖再生医学发挥肝脏的替代功能,还需要依赖于免疫调节手段。肝脏损伤修复的免疫学基础、多能干细胞用于异体移植的免疫学基础,以及干细胞在治疗肝脏疾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发现,多能干细胞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具有低免疫原性和免疫抑制作用,具备了异体移植的免疫学基础,还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改善肝脏的局部免疫微环境,从而改善免疫反应导致的肝损伤。提示,多能干细胞用于肝脏疾病的治疗不仅可以满足肝脏替代功能的需求,还可以满足免疫调节能力的需求。多能干细胞移植将成为理想的肝脏疾病治疗手段。

  • 肝细胞癌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野;张明杰;贾战生

    肝细胞癌(HCC)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以手术为主、配合局部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措施,但多数患者经综合治疗后也容易复发,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总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与机体免疫系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免疫治疗特别是细胞免疫治疗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特异性肿瘤免疫,达到治疗肝癌、减少肝癌复发和转移的目的,已成为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细胞免疫治疗在HCC中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并讨论当前存在的问题。

  • 持续性HBV或HCV感染与免疫稳态

    作者:周云;连建奇;贾战生

    机体与病毒相互作用维持稳态是一种自然属性。免疫系统一方面需要活化免疫应答作用,杀灭或清除病毒;另一方面要调控免疫应答不要过度,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状态。持续性肝炎病毒感染(如HBV、HCV)的原因是病毒分子成分损害机体免疫系统并发生变异逃逸免疫清除。机体与病毒长期共存是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的过程,是机体在抗病毒免疫应答过程中维持自身稳态的结果。对持续肝炎病毒感染过程中机体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细胞与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 世界胃肠病学会全球指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作者:朱鹏;徐宗(译);王宇明(审校)

    1介绍
      过去数十年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西方国家肝病的首要原因。在过去20年其他慢性肝病发病率保持稳定甚至下降的情况下,NAFLD 的发病率却呈现翻番。近的数据证明,NAFLD 及NASH 在中东、远东、非洲、加勒比及拉丁美洲的流行情况也与西方国家相似。

  • 提高肝脏免疫功能认知,加强肝病细胞治疗研究

    作者:贾战生;连建奇

    肝脏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独特的免疫微环境,参与全身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肝脏通过肝-肠轴与系统免疫密切相连,又是免疫损伤的靶器官;肝脏在抗嗜肝病毒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导致病毒感染慢性化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肝病细胞治疗包括以细胞功能替代为主的肝(干)细胞输入治疗;以抗病毒抗肿瘤为主的免疫细胞治疗和对遗传性肝病进行的以细胞为载体的基因治疗。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特性成为肝病细胞治疗的热点,体外高效扩增技术使自然杀伤细胞治疗肝癌成为可能。

  •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年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关键词: 临床 肝胆病 征稿
  •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征稿启事

    作者:

  •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2015年征订启事

    作者:

    关键词: 中国 影像 治疗学
  •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年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关键词: 肝脏病杂志 征稿
  • 《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5年征订启事

    作者: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社

    关键词: 临床药理学 治疗学
  • 《临床肝胆病杂志》对基金项目论文开通“绿色通道”

    作者:

    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肝胆病杂志》的学术水平,提高优秀论文刊发的时效性,《临床肝胆病杂志》已对国家、省、部、市(地)级以上科研基金资助的论文开通“绿色通道”,即免收审稿费,一经审查合格,优先发表。

  •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年1~6期“重点号”选题

    作者:

    关键词: 临床 肝胆病
  • 1992-2013年我国病毒性肝炎死亡数和死亡率变化过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贺淑萍;梁琴;赵臻

    目的:分析我国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后病毒性肝炎年死亡数(率)变化过程及发展趋势,为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移动平均等方法对我国政府部门1992-2013年期间公开发布的法定传染病报告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近10年来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年死亡数(率)的变化过程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移动平均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年死亡数(率)呈下降趋势,其中乙型肝炎年死亡数(率)小幅度下降,仍占病毒性肝炎死亡数的70%以上;丙型肝炎死亡数(率)从2007年起呈小幅度下降趋势;甲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死亡数(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戊型肝炎的死亡数(率)稳定在相对较低水平。结论我国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水平在逐步提升,社会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逐步提高,但是未来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防治依然是有关部门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 ALT低于2倍正常值上限的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结果的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杨瑞;张亚平;王昕红;朱斌;张光文

    目的:探索在ALT<2倍正常值上限(2×ULN)的慢性HBV感染人群中,一般临床指标对肝脏病理结果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2例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判断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同期化验肝功能、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 DNA等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索该类患者的一般临床指标对其肝脏病理结果的预测作用。结果122名患者中有明显炎症或纤维化(G≥2或S≥2)者共94例(77.0%),早期肝硬化者5例(4.1%)。G<2组与G≥2组相比,除HBV DNA外,其余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2组与S≥2组相比,年龄、HBeAg、HBV DNA、AST、血小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HBeAg和AST是肝脏明显纤维化(S≥2)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对血清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年龄>40岁、HBeAg阴性、AST>40 U/L者应积极进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必要时尽早抗病毒治疗。

  • 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7-H1表达的动态变化

    作者:吴列秀;蔺淑梅;张曦;郑书琴;叶峰;陈天艳;赵英仁;张树林

    近年的研究[1]逐渐揭示免疫学因素影响着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进展。B7-H1(又称PD-L1,CD274)及其受体PD-1是近年发现在T细胞激活中介导负性共刺激信号的分子,已有众多研究证实其在外周免疫耐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慢性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慢性HBV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的降低可能与患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上B7-H1的表达上调有关,而阻断这一途径有利于病毒的清除[2]。恩替卡韦是目前CHB抗病毒治疗药物之一,其抗病毒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对其治疗不应答或部分应答。为了探讨抗病毒治疗后CHB患者B7-H1的表达变化特点及其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关系,本研究对恩替卡韦治疗的25例CHB患者B7-H1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动态监测,分析了恩替卡韦治疗过程中应答组和无应答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上B7-H1的表达水平及其血清干扰素(IFN)γ水平变化。

  • 磁共振弹性成像在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闫素;王中峰

    【据《J Hepatol》2014年5月报道】题:磁共振弹性成像在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脏疾病中的作用(作者Asrani SK等)
      目前能够预测代偿期肝病患者是否具有高风险转变为失代偿期肝病的非侵入性预测指标仍然缺乏。为此,来自美国梅奥诊所的Asrani SK等进行了如下研究。

  • 肝硬化患者感染相关的1型肝肾综合征:自然史、肾功能结局及生存率

    作者:高阳;李婉玉

    1型肝肾综合征(HRS)是肝硬化发生细菌性感染常见并发症,但其自然史尚不明确。为了评价感染相关1型HRS患者肾功能结局和生存率,来自巴塞罗那大学的BarretoR等对6年间诊断的70名患者分别进行了评估。在抗感染治疗和3个月生存期内,1型HRS大多是不可逆的;47名患者(67%)在抗感染治疗期间未获得改善;1型HRS未好转的主要预测因素是感染未控制。1型HRS病情不可逆转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年龄、基线高胆红素水平、院内感染和抗生素治疗3d后肌酐降幅<0.3mg/dl;病情未好转还与缩血管系统活性显著增加所提示的循环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相关。在整个研究中,患者3个月生存率仅21%;预后不佳的相关因素有基线胆红素、1型HRS病情无改善、抗感染治疗无效和诊断1型HRS后出现脓毒性休克。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及核苷酸类药物时,血清HBV DNA残余量可预测停药后的复发

    作者:卢旺;温晓玉

    【据《J Clin Gastroenterol》2014年7月报道】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及核苷酸类药物时,血清HBV DNA残余量可预测停药后的复发(作者Jiang JN等)。

  • 一项关于药物和中药引起的肝损伤的单中心病例系列研究

    作者:刘永方;李婉玉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全球常见的疾病,存在潜在的致命性结果。在美国,50%以上的急性肝损伤病例均由药物引起。中药引起肝损伤(HILI)记录较少,但却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来自土耳其加济安泰普大学医学院的DagˇMS 等总结了药物和中药导致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结果。他们回顾性研究了4年中与应用药物或中草药可能有关的82例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1±14.8)岁;其中女53名,男29名。引起肝毒性的主要原因是药物(87.8%),其中中药占12.2%。主要的药物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23.1%),其次是抗生素(195%)。其中有35例(426%)为细胞性肝损伤,混合型为28例(34.1%),胆汁淤积19例(23.1%)。狭叶香科(一般称为毡状的石蚕属植物)是一种唇形科植物,一种传统的草药,是HILI 的常见原因,约占70%。研究中有3例患者出现急性肝衰竭(其中2名患者与氟比洛芬和双氯芬酸有关;另一名患者与异烟肼和利福平相关)。

  • 恩替卡韦不能消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的发生风险:在白种人群风险评分中的有限作用

    作者:孙丽;温晓玉

    【据《Gut》2014年7月报道】题:恩替卡韦不能消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的发生风险:在白种人群风险评分中的有限作用(作者Arends P等)
      肝细胞癌(HCC)风险评分能预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亚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HCC的风险。

  • 困难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作者:唐世龙;李君久;张小兵;陈展辉;黎东伟;曾永峰

    目的:探讨困难类型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的方法,选择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1999年-2013年10月82例因急性胆囊炎、Mirizzi综合征、腹部手术史伴腹腔严重粘连、萎缩性胆囊炎、合并肝硬化等困难类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验和教训。结果除6例中转开腹(占7.31%)外,余均用腹腔镜成功完成手术;术后胆道损伤、胆瘘2例,再次手术后治愈;术后出血4例,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不明原因、不同程度胆漏者10例,经引流后自愈。结论对于困难类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然手术操作难度大,风险高,只要围手术期处理方法适当,仍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

  • γ-谷氨酰转肽酶和甲胎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高春;房龙;姚树坤

    目的:旨在分析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甲胎蛋白(AFP)表达的相关性,同时从二者相关性的角度再次评价GGT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准确性及价值。方法研究纳入2003年1月到2009年6月在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治疗的HCC和肝硬化患者472例,分析GGT和AFP的相关性,诊断界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价值以敏感性、特异性和正确指数来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于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test);对于计数资料,根据不同的条件分别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连续校正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472例患者中,包括HCC患者224例,肝硬化患者248例。GGT水平在2组患者中分别为113(58~254)U/L和38(22~72)U/L;AFP表达在2组中分别为429.5(15.7~1210.0)ng/ml和5.7(3.4~18.2) ng/ml;2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Z=-11.037、-10.157,P均<0.001)。GGT和AFP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相关系数r=0.449,P<0.001,GGT和AFP的AUC分别是0.784和0.788。GGT界值取60 U/L,AFP的界值取20 ng/ml,二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指数分别为74.1%、70.2%、0.443和71.8%、77.6%、0.494。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指数分别为90.7%、58.7%和0.494。结论 GGT是HCC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其水平和AFP的表达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联合GGT可能不能明显增加AFP诊断HCC的准确性。

  • 原发性肝癌超声血运分级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马艳艳;刘颖;张瞡卓

    目的:探讨超声血运分级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原发性肝癌(PHC)血管生成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8年4月-2013年4月行PHC手术的60例患者,且术前均行超声检查,记录所有患者经超声检查病灶内血流信号分级情况。取所有患者的肿瘤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P-9和CD31的表达,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肝癌超声血运分级:0级15例、1级20例、2级15例、3级10例。MMP-9在肝癌的表达率为72.3%,MVD为43.2±5.4。肝癌病灶内超声血运分级与MMP-9的表达和MVD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肝癌超声血运分级情况能较好地显示病灶内血管的变化,对肝癌的诊治及临床评估血管生成指标有一定的意义。

  • 肝细胞癌切除术前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高胜;刘剑勇;张志明;赵荫农;袁卫平;吴飞翔;向邦德

    目的:旨在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前应用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VIP、万方数据库,截止日期到2013年3月12日。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HCC切除术前TACE治疗与单纯手术治疗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ACE组与单用手术切除治疗HCC组相比,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的相对危险度(RR)[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7(0.92~1.25)(P=0.38)、1.05(0.79~1.41)(P=0.72)、0.95(0.64~1.42)(P=0.81);1、3、5年总生存率的RR(95%CI)分别为1.01(0.92~1.10)(P=0.85)、1.14(0.97~1.34)(P=0.11)、0.95(0.75~1.21)(P=0.6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合并分析其相对危险度的RR(95%CI)分别为0.89(0.45~1.75)(P=0.73)、0.77(0.25~2.37)(P=0.65)。2组的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CC术前应用TACE不能提高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但是本研究中纳入的文献数及病例数均较少,尚需更多高质量的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超出米兰标准的肝癌患者综合治疗和肝移植的疗效比较

    作者:刘建勇;蔡秋程;江艺

    目的:分析比较超出米兰标准但符合上海标准与超出上海标准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综合治疗与肝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超出米兰标准的不能接受手术切除的15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综合治疗99例,符合上海标准者48例;肝移植58例,符合上海标准者26例。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 精确概率法。用Kaplan -Meier 法计算两组治疗方法中位生存期,1、2及3年累积存活率,并用Log -Rank 检验比较各组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综合治疗组与肝移植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00±1.15)个月及(23.40±4.44)个月,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18.2±3.9)%和(39.7±6.4)%。两组生存曲线Log -Rank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9)。两组超出米兰标准但符合上海标准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00±1.17)和(36.00±0.00)个月,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25.0±6.3)%和(57.7±9.7)%。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8)。超出上海标准者,两组中位时间分别(16.00±1.78)和(16.00±1.69)个月,3年累积存活率为(11.8±4.5)%和(25.0±7.7)%。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21)。结论肝癌肝移植长期生存率优于综合治疗,符合上海标准者肝移植显著优于综合治疗,但超过上海标准者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Toll样受体2介导的Th17细胞活化在HBV感染中的作用

    作者:赵荣荣;杨晓飞;董杰;黄长形;张野;连建奇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oll样受体2(TLR2)与Th17细胞的相关性,为阐述HBV感染诱导炎症应答机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唐都医院感染科门诊和住院的34例乙型肝炎初治患者,其中24例慢性乙型肝炎和10例急性乙型肝炎;另外选取健康对照者10例,分离PBMC,利用HBV C基因型Envelope区肽段(特异性)或佛波酯联合伊屋诺霉素(非特异性)刺激,流式细胞术检测TLR2表达及Th17细胞百分比。进一步用TLR2的激动剂刺激PBMC,检测Th17细胞变化情况。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在非特异性刺激条件下,Th17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百分比(4.08±1.78)%显著高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1.85±1.28)%及健康对照者(2.09±0.53)%(P=0.0009、0.0004),而TLR2+及IL-17A+TLR2+的表达在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特异性刺激条件下Th17及TLR2的表达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表达显著高于急性乙型肝炎组[(5.45±1.61)% vs (3.20±1.13)%;(5.19±3.18)%vs (1.88±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6、0.0006)。加入TLR2激动剂后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Th17细胞的比例均显著升高,但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刺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2可以直接影响Th 17细胞的应答,从而促进乙型肝炎中炎症应答反应。

  • 经沉默免疫负调控基因技术处理的树突状细胞联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HepG2细胞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作者:付海峰;周文波;丁佑铭;汪斌;徐军辉;徐彦哲

    目的:观察经沉默免疫负调控基因(iAPA)技术处理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iAPA-DC/CTL)对HepG2细胞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人肝癌细胞系HepG2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12只裸鼠随机分为2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和iAPA-DC/CTL组(DC组),每组6只,行iAPA-DC/CTL治疗4次(1周/次)后处死。实验期间观察各组裸鼠的肿瘤生长,测量肿瘤长短径并描绘肿瘤生长曲线,称量瘤重并计算抑瘤率,病理检测。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造模成功率为92.31%。C组和DC组肿瘤体积分别为:(697.69±143.99)、(485.64±188.75)mm3,DC组生长相对缓慢(t=2.28,P<0.05);C组和DC组肿瘤重量分别为:(0.32±0.07)、(0.22±0.08)g,DC组肿瘤重量小于对照组(t=2.31,P<0.05),抑瘤率为30.39%。肿瘤免疫组化染色后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C组未见、DC组(39.74±5.11)个/高倍视野,DC组肿瘤内T细胞数多于对照组(t=19.05,P<0.05)。结论 iAPA-DC/CTL能够有效抑制HepG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 脾切除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朝辉;陈一杰;张诚华

    目的:观察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前后外周血中Th 17等免疫细胞的变化,分析脾切除于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采取脾切除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术前1 d、术后7 d、1个月、3个月,以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Th17细胞比率,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IL-17、IL-23的变化情况。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 LSD-t检验进行。结果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前CD3、CD4、CD8、CD4/CD8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Th17细胞及其相关炎症因子IL-6、IL-17、IL-2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7 d、术后1个月、3个月的CD3、CD4、CD8、CD4/CD8值均先降低后升高,术后7 d的CD3、CD4、CD8、CD4/CD8值低于术前水平(P均<0.01),但术后3个月CD3、CD4、CD8、CD4/CD8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7 d、术后1个月、3个月的Th17细胞及其相关炎症因子IL-6、IL-17、IL-23水平均逐渐降低(P均<0.05)。结论脾切除术可以下调门静脉高压症患者Th17细胞及其相关炎症因子IL-6、IL-17、IL-23,使患者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 不同病毒载量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转化生长因子β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李彩东;吴斌;陈锡莲;田鹏飞;段正军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HBV携带者(ASC)外周血T淋巴细胞各亚群变化的规律,探讨T淋巴细胞与人转化生长因子(TGF)β、ALT及TBil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75例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SC组(112例)、CHB组(63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4例作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指标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SC和CHB组TGFβ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降低(P<0.05或P<0.01),CD4+与CD8+T淋巴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1),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P<0.05或P<0.01)。ASC与CHB组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均降低,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升高,CD4+与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降低。结论 TGFβ可能参与了CHB的发病过程,其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对T淋巴细胞、抗原递呈细胞成熟分化的抑制等多个环节发挥作用。

  • 脐血来源或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作者:刘波;董静;张骏飞;宋海燕;陈从新

    目的:观察应用脐血和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0例CHB患者均为解放军第一0五医院感染科2010年10月-2013年6月住院患者,签署临床实验研究入组同意书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治疗组分别给予脐血或自体CIK细胞移植,同时给予干扰素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干扰素治疗,观察治疗后4、12周患者外周血ALT、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M)、HBV DNA对数值和CD4+/CD8+水平的变化。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成组t检验。结果脐血或自体CIK细胞移植后12周,患者外周血ALT、HBeAg、HBV DNA对数值分别为(22.6±14.4)和(32.9±15.3)U/L;(12.5±5.8)和(18.4±8.8)PEIU/ml;(3.2±0.7)和(3.7±0.6),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t=2.80~5.45,P<0.05)。两治疗组治疗4周后CD4+和CD4+/CD8+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2.21~2.43,P<0.05);两组移植患者术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无与移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脐血和自体CIK细胞移植治疗CHB,短期内可明显抑制病毒复制,改善患者肝功能和临床症状,并能提高患者细胞免疫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脐血来源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体外增殖及杀伤活性的对比观察

    作者:刘力伟;李嘉嘉;朱立新;刘波

    目的:观察脐血和不同年龄段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的特点。方法采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一0五医院分娩的健康胎儿的脐带血5份(A组);采集20例CHB患者的外周血,分为2组,即B组12例(年龄20~35岁),C组8例(年龄>35岁)。采用Ficoll两步分离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应用细胞因子诱导培养成CIK细胞,检测CIK细胞的免疫表型,噻唑蓝比色法测定其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采用t检验分析不同组CIK细胞增殖倍数,卡方检验分析杀伤活性率的差异。结果第15天时,B组体外CIK细胞增殖达到(589.15±237.60)倍,A组为(600.93±249.10)倍,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为(370.45±165.2)倍,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CIK细胞对K562的杀伤率分别为(77.3±5.1)%、(54.5±3.5)%、(44.1±3.4)%,A组与B、C 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脐血来源的CIK细胞体外增殖快,杀伤活性强;大于35岁的CHB患者CIK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降低,不宜接受自体CIK细胞移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生物样本库的建立与管理

    作者:陈立震;张海英;姜曼;牛同红;王健;耿宁;刘昊刚;辛永宁;宣世英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血液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及生物样本库的建立和信息化管理方法。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3年10月经B超及临床血液学检测诊断为NAFLD的1226例患者的全血标本,进行生化指标测定、血浆及全血基因组DNA提取,并检测DNA的浓度和纯度,分别放至-80℃超低温冰箱储存备用,同时建立一套信息管理系统用于NAFLD生物样本库的管理。结果1226例NAFLD患者的全血标本,其中包括双生子标本83例及家系标本100例。血浆及DNA的提取成功率均为100%,并随机抽取100份 DNA 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收集标本能够满足后续试验要求。结论该研究成功建立了NAFLD生物样本库,拥有标准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对标本进行质量控制和信息化管理,为进一步研究NAFLD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庞雪芹;陈卫昌;冯璜;田文妍

    目的:探讨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高危因素,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就诊的190例NAFLD患者进行相应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饮食习惯、烟酒嗜好、文化程度、职业、体育锻炼强度及时间、就寝时间、既往史、家族史等。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饮食习惯、职业、体质量指数、学历与NAFLD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OR=5.692,P=0.029)、年龄(OR=0.423,P=0.041)、职业(OR=0.698,P=0.008)、体质量指数(OR=3.939,P=0.003)、学历(OR=5.463,P=0.030)、饮食习惯(OR=9.235,P=0.039)是NAFLD的高危险因素。结论 NAFLD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用相应预防对策。

临床肝胆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