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

临床肝胆病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림상간담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5256
  • 国内刊号: 22-110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贾继东,牛俊奇 (执行)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李艳平;李春艳;陈延平

    通常认为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无或仅有轻微的肝组织病理改变,然而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其肝组织病理亦出现明显的炎症和纤维化改变.对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临床特征与肝组织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论述,认为年龄、性别、HBeAg状态、HBV DNA载量、ALT水平以及肝脏硬度测量值与其肝组织病理特征的改变均有关系,监测上述临床指标有助于及早发现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改变.

  • 慢性HBV感染者免疫耐受期自然转归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红艳;刘娜;李春霞;卢荣增;徐光华

    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中,免疫耐受期是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对疾病的监测及治疗起决定性作用.国内外新慢性乙型肝炎指南对于免疫耐受期患者一致建议是定期随访,不予抗病毒治疗.虽然处于慢性HBV者感染免疫耐受期的患者预后一般是良好的,但也有进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以及肝功能失代偿等终末期肝病的风险.通过对影响慢性HBV感染者免疫耐受期的自然转归相关因素进行论述,为尽早帮助临床判断该期患者的病情趋势,确定启动抗病毒治疗的佳时机及个体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神经酰胺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韩海静;齐雪;牛春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二次打击”学说可以部分解释NAFLD的发病机制.神经酰胺是NAFLD发生发展中关键的分子信使,而且其作为一种鞘脂与“二次打击学说”密切相关.对神经酰胺在NAFLD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 干细胞移植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笑枭;梁锐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临床上的危重疾病,病死率高达80%.目前临床对于ACLF仍缺乏理想的治疗措施.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ACLF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现阶段关于该技术治疗ACLF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导致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从传统治疗手段、干细胞来源、移植途径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等4个方面对干细胞移植治疗ACLF进行阐述,以期对未来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 盲端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玉;张小弟;王智翔

    盲端综合征是胆总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后少见的并发症,罕见于自发胆囊-胆管-消化道内瘘后和胆总管空肠端-侧吻合术后.在微创外科技术发展以前,传统外科手术曾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回顾了近年来盲端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认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是确诊该病的主要方法,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胆道清理是盲端综合征简单、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还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研究,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盲端综合征作出了简要综述,以期提高对盲端综合征的重视.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新认识

    作者:辛晟梁;徐可树

    近年来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越来越高,达到11% ~15%.目前认为“多次打击”学说是NAFLD的主要发病机制,但确切机制尚未明确.从肝脏高表达蛋白质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维生素D受体轴、精神心理因素等较为新颖的角度阐述了其与NAFLD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为今后研究NAFLD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方向.

  • 超声内镜引导下胰管穿刺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慢性胰腺炎胰管梗阻1例报告

    作者:温红旭;薛迪强;杜宏伟;明玉珍

    慢性胰腺炎是由不同因素造成的胰腺组织和功能的持续性和进行性损害,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可伴有胰腺实质钙化、胰管结石和假性囊肿形成,是临床常见疾病.随着超声内镜技术的发展,其在慢性胰腺炎的诊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将本院完成的1例超声内镜引导下胰管穿刺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慢性胰腺炎胰管梗阻报道如下.

  • 脾多发血管淋巴管瘤1例报告

    作者:邢健鹦;陈小菁;陈家诚;李娇;王云;王媛媛;周开伦

    脾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起源于脾脏的良性肿瘤,主要的组织病理成分为不规则非序性增生的血管和淋巴管.在国际肿瘤形态学编码[1]中常见近似的名称为毛细血管淋巴管瘤、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血管淋巴管内皮瘤、囊状血管淋巴管瘤等.脾脏的肿瘤样病变在临床中多以继发性常见,例如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转移,或其他部位的上皮样癌变组织转移.原发性肿瘤少见,而脾血管淋巴管瘤更为罕见.本文通过报道1例脾脏血管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供临床诊断和治疗参考.

  • 儿童肝母细胞瘤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1例报告

    作者:孙立杨;梁磊;王正;邢昊;吴孟超;杨田

    1 病例资料女性患儿,7岁,1个月前因体检发现AFP> 1210 ng/ml,遂进一步查肝脏增强磁共振提示:肝右前叶占位,考虑为恶性肿瘤,肝硬化伴多发结节,脾大.2010年3月22日以“肝占位”收治入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既往史:患儿出生3个月时曾诊断患有巨细胞病毒性肝炎,AFP明显升高,经过保肝治疗后康复,AFP降至正常水平,此后每半年复查1次.此次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右锁骨中线肋下4 cm可扪及肝脏下缘,质地硬,脾脏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查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无异常,CEA及CA19-9阴性.

  • 我国乙型肝炎长期随访队列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胡晓云;孙剑

    HBV感染是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在亚太地区尤为严重.目前各乙型肝炎相关防治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药物主要以恩替卡韦、替诺福韦、聚乙二醇干扰素为主,但由于各国家/地区的政策、经济水平、医保覆盖范围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差异,导致抗病毒治疗的方案各不相同.希望通过建立乙型肝炎长期随访队列,比较乙型肝炎不同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乙型肝炎治愈率,降低肝硬化、肝癌和终末期肝病的发生.并通过真实世界队列研究数据,充分了解指南与实践的差距,为指南的制订与规范提供参考,且还能够平衡临床疗效和成本效益.

  • 《2017年亚太共识:良性胆道狭窄的内镜处理》摘译

    作者:郑晓;孙波

    良性胆道狭窄(benign biliary stricture,BBS)的主要治疗目标是缓解胆道梗阻、保持长期胆管通畅及维护肝脏功能.内镜下治疗已成为大多数BBS的一线治疗方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扩张胆管狭窄段并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治疗可起到较好的胆道引流效果.内镜下干预的有效性、治疗成功率及后果与BBS的特异病因、是否选用了恰当的内镜治疗技术、附件和支架有关;一些新技术也被开发出来以进一步提高内镜治疗的疗效.为此,亚太ERCP联盟(APEC)制订了这一共识意见与指南(以下简称为“共识意见”),旨在为BBS的内镜下处理提供更好的临床决策支持并规范相关的内镜诊疗技术.

  • 《2017年英国胃肠病学会胆总管结石的管理指南》摘译

    作者:闫伟;郑丽玲

    约10% ~20%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同时存在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s,CBDS),这可能导致许多健康问题,包括疼痛、黄疸、感染和急性胰腺炎.多种成像检查可以用来鉴别病情,而CBDS的确诊处置可能涉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手术或其他放射学取石方法.临床医生在诊治可疑CBDS时,也因此有了更多潜在的有效选择.英国胃肠病学会(BSG)首先在2008年出版了1份关于CBDS处置的指南.此后,对现有证据进行了系统评估,2016年重新作了修订.

  • 《2017年多学科专家声明:HCV相关性肝外表现的国际治疗指南》摘译

    作者:周云;郑煦暘

    1 概述 HCV是世界范围传播的线性单链RNA病毒,它有嗜肝性和嗜淋巴细胞性,可导致HCV相关性肝外表现(HCV-extrahepatic manifestations,HCV-EHMs).HCV-EHMs包括许多疾病,文献报道多的为B淋巴细胞增殖和(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大样本的死亡率证实与HCV感染相关的肝外病理表现包括心血管、神经系统、代谢或肾脏疾病,以及肝外肿瘤.持续HCV感染者与病毒清除者相比,后者肝外死亡率显著减少.本指南将着重报告基于旧方案(含IFN)和新方案(无IFN)抗HCV和HCV-EHMs治疗的临床效果.

  • 肠三叶因子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回肠黏液屏障的影响

    作者:梁凯;孔维宗;陈娟;王迎春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肠道黏液屏障改变,探讨肠三叶因子(TFF3)对NASH大鼠肠道黏液屏障的影响,及其对NASH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20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和治疗组给予高脂饲料12周,诱导NASH模型后,治疗组给予rhTFF3 1 ml·kg-1·d-1(浓度0.1 mg/ml)腹腔内注射,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1 ml·kg-1 ·d-1生理盐水,连续3周.第15周末,FITC标记的右旋糖酐灌胃检测大鼠回肠通透性后,处死大鼠,检测血清AST、ALT、TC、TG、内毒素(ET)水平及二胺氧化酶(DAO)活性.HE染色观察肝脏和回肠末端组织病理变化,PAS染色观察回肠末端杯状细胞并计数,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回肠末端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TFF3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FF3 mRNA转录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大鼠血清AST、ALT、TG、TC、DAO、ET水平在模型组升高,而治疗组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值均<0.01);模型组NAS评分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而治疗组肝组织炎症改善,NAS评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光镜下模型组回肠末端细胞坏死,绒毛损伤,杯状细胞明显减少,治疗组绒毛损伤修复,杯状细胞增多;模型组大鼠回肠通透性与正常组比显著增加,治疗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值均<0.01);Occludin和TFF3在模型组表达减少,而治疗组较模型组增多(P值均<0.01);回肠末端TFF3 mRNA转录水平模型组较正常组下调,治疗组表达较模型组上调(P值均<0.01).结论 NASH大鼠存在肠道杯状细胞损伤,黏液屏障功能障碍,TFF3可以修复回肠末端损伤,促进杯状细胞再生与黏液分泌,修复肠屏障功能,降低肠通透性,对NASH起到治疗作用.

  • 119例艾滋病患者并发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杨君洋;齐唐凯;张仁芳;刘莉;沈银忠;纪永佳;卢洪洲

    目的 探讨AID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一科确诊为AIDS并符合DILI诊断的患者119例.分析患者用药情况、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临床表现、肝脏生化指标、治疗方法、肝损伤持续时间及预后,并对患者DILI进行分型及分级,观察不同药物导致的DILI对肝生化指标的影响.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58例已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患者的肝损伤分级(x2=15.756,P<0.001)、TBil水平(Z=-3.466,P=0.010)及Alb水平(Z=-1.968,P=0.049)明显高于61例未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患者;已明确导致患者DILI的药物种类中8例为抗真菌药物、41例为抗细菌药物、18例为抗结核药物、24例为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较其他3种药物所致DILI患者的TBil水平更高(H=12.804,P=0.005),抗细菌药物及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的Alb水平低于其他2组(H=14.236,P=0.003),抗结核药物及抗病毒药物造成的肝损伤等级明显高于抗细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x2=16.373,P=0.008).肝细胞损伤型患者住院治疗时间较短(x2=8.046,P=0.045);高水平ALP、低水平ALT提示需较长时间住院治疗(Z值分别为-2.943、-2.592,P值均<0.05).结论 AIDS患者用药复杂,易并发DILI,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肝损伤,但对患者预后影响不明显.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实时了解肝脏炎症活动状态,有助于减少AIDS患者的DILI发生率.

  • 药物治疗儿童肝豆状核变性肝功能失代偿的效果观察

    作者:李春霞;龚敬宇;张梅虹;王建设

    目的 观察药物治疗对以肝功能失代偿起病的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8月1日-2016年8月1日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收治的以“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起病的肝豆状核变性患儿3例,均经过ATP7B基因测序进一步确诊.所有患儿入院后立即给予低铜饮食和对症支持治疗,在明确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诊断后给予青霉胺和葡萄糖酸锌片联合治疗.记录患儿临床转归情况.结果 3例患儿均检测到ATP7B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经内科综合治疗后,患儿低蛋白血症和凝血功能逐步改善,其中2例患儿Child-Pugh评分均有所降低.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甚至肝硬化患儿,诊断需常规考虑肝豆状核变性,早期诊断、及时恰当的药物治疗可减少肝移植手术需求.

  • 181例胆汁淤积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吕飒;游绍莉;田华;宋芳娇;刘婉姝;王海波;李晨;刘利敏;朱冰

    目的 探讨胆汁淤积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激素治疗转归情况.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解放军第三O二医院住院的AIH、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AIH-LC)、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衰竭(AIH-LF)患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胆汁淤积型AI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激素治疗患者的好转率及未应用激素治疗的原因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共纳入胆汁淤积型AIH患者181例,其中AIH组15例、AIH-LC组142例,AIH-LF组24例,男女比例1∶11.1,符合抗核抗体阳性和(或)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的1型AIH患者占96.7%(175/181).胆汁淤积型AIH患者中以肝硬化所占比例高(78.5%).3组患者在年龄、Alb、PTA、ALT、AST、GGT、TBi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836、13.271、41.819;x2值分别为29.153、22.759、8.826、26.942,P值均<0.05).181例胆汁淤积型AIH患者总体治疗好转率为36.5%,其中AIH组好转率高(66.7%).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共35例,占19.3%,其治疗好转率显著高于未应用激素治疗患者(57.1% vs31.5%,x2=8.009,P=0.005).感染、腹水和消化道出血是未应用激素治疗的主要原因.结论 AIH出现胆汁淤积以女性、肝硬化以及1型AIH者为多见,且激素治疗有效,但其应用比例较低,感染、腹水和消化道出血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原因.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特征

    作者:赵丹彤;闫惠平;刘燕敏;黄春洋;张海萍;赵艳;廖慧钰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及预后特征.方法 选取2004年10月-2012年10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确诊PB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6例(7例合并慢性HBV感染,3例合并丙型肝炎,4例合并戊型肝炎,1例合并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1例合并甲型肝炎),同时随机选择住院确诊无肝炎病毒感染的单纯PBC患者76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自身抗体结果,随访分析预后特征.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作log-rank检验.结果 PB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与单纯PBC患者比较,其女性患者比例、ALP、CHO、IgG水平偏低(x2 =12.22,P=0.002;U=225.00,P<0.001;U=363.50,P=0.036;t =2.79,P=0.007);未出现腹壁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症状;存在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抗肝特异蛋白抗体、抗心肌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AP-C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25.0% vs 3.9%,x2=5.608,P=0.016);随访时间中位数为49.5个月(2~312个月),PB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不良事件阳性率明显低于单纯PBC患者(25.0% vs 64.5%,x2=8.43,P=0.005),两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和累积不良事件未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B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多数处于PBC早期,血清中存在非特异性自身抗体,目前未见肝炎病毒感染对PBC患者生存预后有影响.

  • 肝吸虫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

    作者:黄璐;陆力坚

    目的 总结和探讨肝吸虫肉芽肿的CT、MRI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5年9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且经病理确诊的5例肝吸虫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吸虫肉芽肿CT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MRI平扫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三期对比增强扫描均呈延迟强化表现,伴周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病灶内可见正常血管通过.结论 肝吸虫肉芽肿临床罕见,食生鱼史、三期对比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及病灶内有正常血管通过等特点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 442例40岁以上慢性HBV携带者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结果分析

    作者:孙海英;王雅君;王明;张淑芹;吕胜军;陈慧

    目的 观察40岁以上慢性HBV携带者肝脏组织学变化.方法 收集2012年8月-2015年8月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年龄≥40岁慢性HBV携带者442例.所有患者在B型超声引导下采用快速穿刺法取肝组织进行检查,统计G2S2以上及肝硬化患者的比例,观察HBV感染病史肝功能、BMI、FibroScan与肝脏组织学变化的关系.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相对危险度分析危险因素;采用Kappa分析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442例年龄≥40岁的慢性HBV携带者中,肝纤维化分级分期≥G2S2的患者占56.56%,肝硬化患者占20.14%.HBV感染病史的长短及BMI与肝纤维化程度有一定关联,病史超过10年[比值比(0R)=64.06,95%可信区间(95% CI):33.72 ~ 121.69,P<0.001]、BMI≥24 kg/m2(OR=6.93,95%CI:4.64 ~ 10.35,P<0.001)为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危险因素.肝纤维化分级分期≥G2S2的患者与<G2S2的患者相比,ALT、AST、腺苷脱氨酶、GGT、ALP及前白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00、2.16、25.35、47.73、12.62、13.38,P值均<0.05).FibroScan检测与肝活组织检查诊断肝硬化的一致性分析显示Kappa值为0.76,两种检查方法诊断一致性较好.结论 应重视40岁以上慢性HBV携带者的监测与管理,尤其对于ALT水平>30 U/L以及FibroScan提示有明显纤维化的患者,需尽早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 HBsAg水平在慢性HBV感染者疾病进展中的动态监测价值

    作者:鲍腾;胡庆刚;叶珺;陶奔;郜玉峰

    目的 探讨HBsAg水平在慢性HBV感染者疾病进展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5月-2015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时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107例不同临床阶段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疾病状态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HBeAg阳性CHB组,n=356)、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HBeAg阴性CHB组,n=264)、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组(LC-C组,n=116)、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组(LC-D组,n=201)、原发性肝癌组(PLC组,n=170),比较不同临床阶段患者之间HBsAg表达水平的差异及HBsAg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 HBeAg阳性CHB组、HBeAg阴性CHB组、LC-C组、LC-D组、PLC组之间患者血清HBsAg、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0.45、86.26,P值均<0.001).502例HBeAg阳性患者的HBsAg、HBV DNA水平均高于605例HBeAg阴性患者(t值分别为16.67、16.22,P值均<0.001).HBeAg阳性值均CHB、LC-C、LC-D和PLC 4组间HBsAg和HBV DN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2.92、27.38,P值均<0.001);HBeAg阴性的CHB、LC-C、LC-D和PLC 4组间的HBsAg和HBV DNA水平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04、4.10,P值均<0.05).不同HBsAg水平(<1000 IU/ml、1000 ~20 000 IU/ml、>20 000 IU/ml)患者间HBV D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51,P<0.001).HBeAg阳性CHB组、HBeAg阴性CHB组、LC-C组、LC-D组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4、0.501、0.320、0.432,P值均<0.001).结论 HBsAg定量水平随疾病进展而逐步降低,且HBsAg与HBV DNA水平密切相关,动态监测HBsAg变化有助于发现HBV感染后疾病进展情况.

  • 替比夫定治疗妊娠期ALT低水平升高的HBV感染者的效果观察

    作者:朱云霞;王明;陈煜;边茜;邹怀宾;卓秀平;孟君;张世斌

    目的 评价妊娠期特殊免疫状态下HBV感染产妇采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建档并分娩的HBsAg阳性,且HBV DNA> 106 IU/m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7例,分为ALT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抗病毒治疗组29例(A组);ALT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抗病毒治疗组20例(B组);ALT低水平升高未行抗病毒治疗组18例(C组),其中A、B两组患者在妊娠12周以后给予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观察3组孕妇分娩前HBV标志物HBsAg水平、HBeAg水平、肝脏生化指标、药物不良反应及新生儿出生缺陷等变化.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不满足x2检验条件时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3组患者肝功能复常率及分娩前HBsAg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产妇至分娩前HBV DNA下降≥3个对数的比例分别为44.8%、85.0%、16.7%,HBeAg下降≥50%的比例分别为41.4%、70.0%、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85、14.74,P值均<0.001).结论 妊娠期针对ALT低水平升高的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把握抗病毒时机,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 FIB-4指数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桂琴;钟启华;王融冰;董小冬;李斌;杨莉;王宪波

    目的 通过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模型FIB-4指数对AIH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且经肝活组织检查确诊的71例AIH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ALT、AST、PLT,计算FIB-4指数,分析FIB-4指数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以及FIB-4指数诊断AIH肝纤维化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FIB-4指数在不同肝纤维化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10.134,P=0.038),年龄、ALT、AST、PLT在不同肝纤维化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FIB-4指数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s=0.338,P=0.004),而PLT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s=-0.305,P=0.010).FIB-4指数诊断AIH肝纤维化S≥1、S≥2、S≥3的AUC分别为0.603、0.698、0.704(P值分别为0.408、0.004、0.049),FIB-4指数对于轻度肝纤维化(≥S1的肝纤维化)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差,而对于肝纤维化≥S2的敏感度为77.4%,肝纤维化≥S3的敏感度为88.9%.结论 当患者无肝纤维化或肝纤维化程度较轻时,FIB-4指数作为肝纤维化评判指标诊断价值不显著,而对于显著肝纤维化(S≥2)及严重肝纤维化(S≥3)均有诊断价值,其中对于严重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更高.

  • APRI评分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及预测价值

    作者:吴方雄;高保华;牛春燕;孙娟;汪雯;朱琳;罗建梅;郑建云

    目的 评估APRI(AST与PLT比值指数)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及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次诊断且未经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9例,其中HBeAg阳性37例,阴性32例,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组织学方法评价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计算APR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分析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HBeAg阴性组患者的APRI[0.890(0.370~3.000)]高于HBeAg阳性组[0.520(0.355~0.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4,P=0.025);不同肝纤维化程度的AP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04,P=O.040).APRI预测中重度肝纤维化(≥F2)的cut-off值为1.06,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73(95%可信区间:0.426 ~0.920).结论 APRI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和分期具有较好的诊断及预测价值.

  • microRNA-22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竹青;卢书明;王花丽;徐梦杳;李春艳;辛悦;赵俊军

    目的 检测microRNA-222(miRNA-222)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切除的HCC组织103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HCC、近癌旁肝硬化组织及远癌旁肝组织中miRNA-222的表达水平,分析miRNA-222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s T3法;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miRNA-222在HCC、近癌旁肝硬化组织及远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167,P<0.001),其在HC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4.543±2.029)明显高于在近癌旁肝硬化组织(3.072±0.844)及远癌旁肝组织(1.559±0.695)中的相对表达量(P值均<0.01);近癌旁肝硬化组织中miRNA-222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远癌旁肝组织(P<0.01).miRNA-222的表达与HCC的大小、分化程度、门静脉瘤栓、侵袭转移均有关联(t值分别为7.256、9.900、2.345、4.225,P值均<0.05);而与性别、年龄、合并病毒性肝炎及AFP升高无关(P值均>0.05).结论miRNA-222在HCC组织中异常高表达,检测miRNA-222有助于HCC临床进展及预后的判断.

    关键词: 肝细胞 微RNAs
  • 6例肝脏结节/肿块型淋巴瘤患者的CT诊断及鉴别

    作者:杜晓峰;马周鹏;林观生;何辉;唐亚荣;吴建明

    目的 分析肝脏结节/肿块型淋巴瘤的CT表现,以期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6年4月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慈溪医院诊治的6例经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的肝脏结节/肿块型淋巴瘤患者的CT资料.主要观察病灶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边界及平扫密度特点,动态增强的强化特征,内部及周边结构的改变,体表、腹腔/腹膜后有无积液及肿大淋巴结等.结果 6例患者中,2例肝脏原发性淋巴瘤均表现为肝内单发结节;4例继发性淋巴瘤中1例表现为单发结节,3例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及肿块.共15个病灶,病灶大直径为17 ~108 mm.5例病灶边界较清晰,1例病灶边界较模糊.CT平扫示4例病灶呈较均匀较低密度(平均CT值为29.8 ~41.4 Hu),其余2例病灶密度不均匀,外周为较低密度(平均CT值为26.7 ~39.6 Hu),中央见片状低密度区(平均CT值为16.5 ~27.8 Hu).CT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6例均呈轻-中度持续强化,弱于正常肝脏组织呈较低密度,以门静脉期强化相对明显(平均CT值为45.6~63.9 Hu);延迟期强化均减弱,呈较低密度.4例病灶呈较均匀强化,2例平扫密度不均匀者呈周边强化,中央见斑片未强化区域.5例患者肿瘤内可见“血管漂浮征”.所有患者肿瘤均未见钙化.2例见病灶上游胆管局限稍增宽,4例见浅表及腹腔/腹膜后肿大淋巴结,1例继发性淋巴瘤见脾脏浸润.结论 肝脏结节/肿块型淋巴瘤虽然罕见,但其表现有一定特征,CT对其诊断及鉴别具有较大价值.

  • 肝癌根治术后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无瘤生存时间的影响

    作者:丁韬;魏涧;何旭东

    目的 研究肝癌根治术后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在延长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无瘤生存时间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行常规肝癌根治术的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120例,60例通过常规处理(A组)、60例通过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B组).通过ELISA法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HBV DNA载量,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利用Kaplan-Meier法对比2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复发率,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患者血清HBV DNA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随访3年后发现所有患者中死亡71例(59.17%)(A组46例死于肿瘤,4例死于肝性脑病;B组20例死于肿瘤,1例死于肝性脑病).B组复发率、3年内病死率均显著低于A组(48.33% vs 90.00%,35.00% vs83.33%,x2值分别为16.98、10.34,P值均<0.001).B组平均无瘤生存期以及术后1、2、3年的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A组(t=9.82,x2值分别为7.87、11.43、7.98,P值均<0.001).B组术后血清HBV DNA载量为(0.008 1±0.003 2)×105拷贝/ml,显著低于A组[(0.014 3 ±0.008 9)×105拷贝/ml](t=18.54,P<0.001).A组术后1、2、3年的无瘤生存率对比中,HBV DNA载量≥1.0 x105拷贝/ml的患者与HBV DNA载量<1.0×105拷贝/ml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x2=8.57,P<0.05),进一步比较,1、2、3年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6、5.36、9.53,P值均<0.05);B组术后1、2、3年的无瘤生存率对比中,HBVDNA载量≥1.0x105拷贝/ml的患者与HBV DNA载量<1.0x105拷贝/ml的患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HBV DNA阳性表达与患者生存期呈正相关(r =0.67,P<0.001).结论 肝癌根治术后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有助于延长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无瘤生存时间.

  • 腹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作者:凌新建;汪东树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方法、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30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 =15)和腹腔镜组(n =15),常规组采用开腹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微创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肝功能指标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1.02±0.51)d vs (1.98±0.36)d,t=5.956,P<0.001;(8.83±0.81) dvs (11.83±0.42)d,t=5.830,P<0.001].腹腔镜组患者术后第5天的ALT水平较常规组降低[(125.8 ±91.9)U/L vs (214.1 ±99.6) U/L],血清Alb水平较常规组升高[(33.2±3.7)g/Lvs (28.9±4.3)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2、2.94,P值分别为0.02、0.01).结论 临床中应用腹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相对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肝功能损伤小等特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观察

    作者:雷霆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46例行手术治疗的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均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腹腔镜组),21例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开腹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及术后并发症.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2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腹腔镜组2例(8.0%)中转开腹.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2±0.6)d vs(2.4±1.2)d)]、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8±0.5) dvs(2.8±0.8)d]及术后住院时间[(5.2±1.1)d vs(7.5±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95、5.168、4.439,P值均<0.001).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费用、T管留置和结石残留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腹腔镜组术后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8.0%,开腹组术后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9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且较开腹手术而言,有明显的微创优势.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挑战与策略——如何实现临床治愈大化

    作者:王伟静;谢青

    HBV感染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抗病毒治疗是阻止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疾病进展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治疗方案.全球多个指南均推荐强效低耐药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及长效干扰素(PEG-IFN)为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但长期服用NAs存在疗程长、较低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极低的HBsAg清除或血清学转换率、安全性及耐药性等一系列弊端.因此,提高NAs经治患者的HBeAg和HBsAg血清学转换率,实现临床治愈是目前CHB治疗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多项全球性随机临床试验如OSST、Switch及ARES等均提示NAs联合或者序贯PEG-IFN能够提高CHB患者HBeAg及HBsAg的血清学转换率,实现临床治愈,为NAs治疗CHB患者提供了新方向.

  • 搭建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及预防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协作网络平台

    作者:尹雪如;侯金林

    慢性HBV感染是严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搭建国家、亚太地区以及全球不同层面的乙型肝炎临床研究协作网络平台,不论是在探索治疗新策略以及相关生物学标志物方面,还是在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等领域都非常重要,相信借助该平台实现没有乙型肝炎的未来终会成为现实.

  •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作者:虎青梅;牛春燕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PBLC)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明确诊断为AP的住院患者完整资料134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急性胰腺炎(MAP)组(n=72)和重度急性胰腺炎(SAP)组(n=62).再按发病原因分为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A 组,n =43)和胆源性急性胰腺炎(B组,n=91).收集所有患者入院与发病时间在24 h内且未经治疗的首次发病的血浆D-D、FIB 及PBLC数据.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D-D、FIB以及PBLC对AP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MAP组比较,SAP组患者血浆D-D和FIB水平升高(Z=-3.171,P=0.002;t=-2.339,P=0.021).B组D-D水平高于A组(Z---4.178,P<0.001);B组FIB水平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BLC明显高于B组(t=2.466,P=0.015).D-D、FIB及PBL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9、0.611、0.591,其中D-D对SAP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高于FIB和PBLC.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为0.712.血浆D-D、FIB水平与AP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5、0.192,P值分别为0.001、0.026).结论 D-D、FIB、PBLC对早期判断AP严重程度均具有重要价值,将三者联合检测意义更大.

  •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良恶性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侯丽艳;贾如江;王秀超;兰春根;尹清臣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MCN)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其良恶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天津市肿瘤医院和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3例胰腺MC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组(包括黏液性囊腺瘤及胰腺MCN伴低/中级别异型增生)和恶性组(包括MCN伴高级别异型增生及MCN伴浸润癌).总结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影像学特征,分析胰腺MCN发生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3例患者中男14例,女29例,年龄22 ~81岁,中位年龄58.53岁.有临床症状的患者30例(69.8%).肿瘤大直径4.8 cm(1.2 ~16 cm).肿瘤位于胰头部18例(41.9%),胰颈3例(7.0%),体尾部20例(46.5%),2例(4.6%)为多发.2组患者在年龄、肿瘤性质、肿瘤部位、质地、肿瘤标志物、囊壁不均质强化、伴有实性成分不均质强化、囊壁厚度>0.2 cm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标志物升高是恶性胰腺MCN的独立预测因素(P值均<0.05).结论 年龄、肿瘤性质、肿瘤部位、质地、肿瘤标志物升高、囊壁不均质强化、伴有实性成分不均质强化、囊壁厚度>0.2 cm为恶性胰腺MCN的重要特点,其中年龄、肿瘤标志物升高为恶性胰腺MCN的独立危险因素.

  • 高甘油三脂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胡维林

    目的 探讨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42例非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胆源性和酒精性)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入选患者就诊时的性别、年龄、合并脂肪肝、BMI、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家族史、血清甘油三酯、血清胆固醇、LDL、HDL、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D-二聚体浓度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合并脂肪肝、BMI、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家族史、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D-二聚体浓度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2型糖尿病[比值比(OR)=2.206,95%可信区间(95%CI):1.125 ~4.263,P=0.024]、血清甘油三酯水平(OR=5.253,95%CI:2.502~9.568,P=0.001)、BMI(OR=3.812,95%CI:1.896~ 7.529,P=0.011)、脂肪肝(OR=4.255,95%CI:2.185~8.236,P=0.009)及D-二聚体浓度(OR=6.258,95%CI:3.526 ~ 11.653,P=0.006)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的相关发病高危因素积极进行干预,大限度降低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依从性调查

    作者:陶军秀;李晓东;曹婷;肖明中;吴辉坤;吴登;任朦;汪婷;白丽英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我国的常见病,由于HBV复制模板cccDNA半衰期较长,现有的抗病毒药物难以将其从体内彻底清除,故导致停药后复发率较高[1].临床上经常出现患者漏服药物或自行停药、自行延长服药间隔时间等情况,为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对疾病慢性发展过程的重视程度,更好的让患者接受治疗,课题组对服用恩替卡韦(ETV)治疗的HBeAg阴性CHB患者进行了12 ~ 54个月的追踪随访,并调查了停药原因,现报道如下.

临床肝胆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