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Mtb免疫信号通路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春法;岳瑞超;赵德明;周向梅

    Mtb作为一种胞内寄生菌,细胞内如何识别其产物并启动固有免疫反应对Mtb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是天然免疫反应信号通路中重要的衔接分子,Mtb感染过程中STING-TANK结合激酶1(TANK-binding kinase 1,TBK-1)-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信号通路在介导Ⅰ型干扰素表达及诱导吞噬细胞自噬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的研究表明,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参与Mtb诱导的天然免疫反应,Mtb通过早期分泌抗原靶蛋白-6系统1(ESAT-6 system 1,ESX-1)分泌系统介导的细菌DNA释放,从而激活cGAS-STING通路.笔者将对该信号通路在Mtb感染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增强我们对结核病的病理过程和机体免疫机制的理解,为更好地开拓新的抗结核药物提供新的思路.

  • 干扰素λ1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袁武梅;麻粉莲;张骞;郑文芝;郑丽舒

    目的 构建干扰素λ1表达载体PCI-dhfr-λ1和连接增强子SP163的表达载体PCI-dhfr-SP163-λ1,并在CHO(dhfr-)细胞中表达.方法 在合成的干扰素λ1基因中引入相应酶切位点,并通过融合PCR获得连接增强子SP163-λ1基因,测序正确后将该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CI-dhfr,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I-dhfr-λ1和PCI-dhfr-SP163-λ1.将所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转入CHO(dhfr-)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鉴定了λ1蛋白的表达,应用细胞病变抑制法初步鉴定了λ1蛋白的抗病毒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干扰素λ1真核表达载体PCI-dhff-λ1和PCI-dhfr-SP163-λ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分别转染了两种表达载体的CHO(dhfr-)细胞均能表达干扰素λ1蛋白,SP163增强子明显增强了干扰素λ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SP163的CHO(dhfr-)细胞表达干扰素λ1蛋白.通过细胞病变抑制实验,在转染细胞48h后的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了干扰素λ1的抗病毒活性.结论 本研究成功的在CHO(dhfr-)细胞中表达了干扰素λ1,表达的蛋白具有抗病毒活性,为进一步建立稳定表达干扰素λ1的细胞系提供了条件.

  • 新型重组人IFN-λ2的高效表达、纯化与抗病毒活性研究

    作者:王刚;李武平;张成海;衣作安;郑丽舒;张辉;段招军;侯云德

    目的在大肠埃希菌中高效表达重组人干扰素-λ2(rhIFN-λ2),并对其抗病毒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根据大肠埃希菌的偏爱密码子人工设计合成人干扰素-λ2(hIFN-λ2)的高表达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BV220,在大肠埃希菌中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经变性、复性、阳离子交换层析及分子筛层析纯化,测定其抗病毒活性、种属特异性及抗HBV活性.结果在大肠埃希菌表达的目的蛋白占细胞总蛋白量的15%左右,纯化后的纯度达到90%以上,在WISH细胞上抗VSV活性约为1.5×106 IU/mg.与rhIFN-α2b比较,表达产物在非灵长类细胞上的抗病毒活性较在灵长类细胞上弱,目的蛋白在HepG2.2.15细胞上表现有与rhIFN-α2b相似的抗HBV活性.结论hIFN-λ2可以在大肠埃希菌内实现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具有抗病毒活性,有与rhIFN-α2b相似的抗HBV活性,本型IFN有较严格的种属特异性.

    关键词: 干扰素类 抗病毒药
  • 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影响的研究

    作者:陈利军;李明慧;谢尧;徐道振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ALT检测,采用Cobas amplicor monitor test,version 2.0(v2.0)试剂进行HCV RNA定量和Abbott公司的Murex HCV Serotyping 1-6 Assay试剂进行HCV血清学分型检测.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与罗荛愫(Roferon-A)治疗24周和24周随访结束的生化指标和病毒学应答进行观察,分析不同HCV血清型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后生化和病毒学应答的差异.结果 98例患者共检出血清6型2例、5型1例、4型1例、3型10例、2型23例和1型44例,仍有17例未能分出血清型.派罗欣治疗组24周治疗结束时各血清型和未分型组之间的ALT复常率和病毒应答率无差异,而48周随访结束血清非1型的ALT复常率(76.2%)和持续病毒应答率(66.7%)高于血清1型,血清1型ALT复常率和持续病毒应答率分别为27.3%和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罗荛愫组未分型组、血清1型和非1型之间24周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的ALT复常率和病毒学应答率均无差异.结论 在6个月的IFN抗病毒疗程时,HCV血清型仅在派罗欣治疗组影响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持续病毒应答率.

  • 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干扰素疗效欠佳序贯核苷类似物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晓鹤;何清;曾丽娇;刘映霞;周伯平;谢舒枝;刘艳;兰剑锋;江晓

    目的 探讨核苷类似物对干扰素治疗疗效欠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干扰素治疗疗效欠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共110例,序贯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分为LdT序贯治疗组和ETV序贯治疗组,随访3年观察患者的肝功能、血清学和病毒学应答、不良反应和耐药情况.结果 经过3年的随访,两组均获得较高的肝功能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6、12、18、24、30、36个月时,LdT序贯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1.2%、33.3%、36.4%、38%、40.5%、55.3%,ETV序贯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9.1%、13.6%、14.3%、13.3%、17.4%、31.2%,LdT序贯治疗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治疗后6个月至36个月明显高于ETV序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T序贯治疗组有7例(10.6%)出现rtM204I位点变异,ETV序贯治疗组未发现耐药变异病例.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干扰素治疗疗效欠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序贯使用LdT或ETV,可获得较高的生化学和病毒学应答,LdT序贯治疗组3年内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优于ETV序贯治疗组.

  • 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临床及干扰素疗效关系的研究

    作者:张琳;苗亮;刘江福;付海超;马力;赵桂珍;窦晓光

    目的 探讨血清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情进展及干扰素疗效的关系.方法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应用ELISA法,HCV基因分型应用直接测序法,HCVRNA载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和TGF-β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IL-5含量明显高于后者;血清IL-6含量与ALT水平呈正相关,与RNA载量呈负相关;HCV基因型1型患者IL-6含量明显高于2型,2a型IL-2含量低于2b型;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血清IL-2呈下降趋势,IL-6呈升高趋势,而TGF-β则先升高之后逐渐下降.干扰素治疗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治疗前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应答组治疗结束时IFN-γ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并与临床表现相关;治疗前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不能对疗效进行预测,干扰素诱导的Th1细胞优势反应与持续应答有关.

  • 中药心康口服液对柯萨奇B3病毒感染小鼠促干扰素诱生和保护心肌的作用观察

    作者:万素君;李建农;赵红;王丽霞;黄霞珍;诸雁;陈鸿珊

    目的研究中药心康口服液对柯萨奇B3病毒(CVB3)感染小鼠体内促内源性干扰素(IFN)诱生,抗病毒保护心肌的作用效果,以探讨中药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嗜心肌株CVB3感染小鼠腹腔,诱发心肌炎.感染前小鼠以30和12 g·kg-1·d-1的心康口服液灌胃2 d,病毒对照组以相同剂量的饮用水替代安慰用药;以外源性IFN 10 6 U·kg-1·d-1皮下注射作为阳性对照组.同时设正常小鼠对照,不作任何处理.持续用药至感染后5、10、和20 d,取全血分离血清,采用细胞病变法检测血清中IFN的活性;剖取心脏固定后制片,光镜下进行心肌病理形态学检察.结果心康口服液有促进感染小鼠体内诱生IFN的作用,感染期不同时间IFN诱生水平平均为29.2 U/0.1 ml,较病毒对照组平均12.6 U/0.1 ml水平有较大提高,且心肌病变程度与IFN诱生水平密切相关.接受外源性IFN组的小鼠,心肌病变程度明显比病毒对照组轻,但血清IFN水平低于心康口服液各组.结论中药心康口服液能使感染CVB3产生心肌炎的小鼠体内促进IFN诱生,从而发挥抗病毒、保护心肌的作用效果;这将有助于了解心康口服液临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机制.

  • HCV Core蛋白与IFN敏感性相关结构及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程玲;郭艳;洪国祜;毛青

    目的 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不同基因型HCV Core蛋白与IFN敏感性相关的结构功能及差异.方法 应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不同基因型HCV Core蛋白二级结构、三级结构、修饰位点及主要功能结构域预测分析.结果 HCV Core蛋白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各型间存在差异,可能存在酰胺化、cAMP依赖的激酶、PKC、TYR磷酸化等修饰位点及与两性蛋白SH3结构域、ERK、PKC相互作用的区域.结论 不同基因型HCV Core蛋白结构功能不同影响IFN治疗敏感性.

  • 广东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L28B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作者:郭凤霞;张霞意;兰芸;李剑萍;陈彬彬;关玉娟

    目的 研究广东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HC)白细胞介素28B(IL28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为合理选择经济有效的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提高CHC的治疗应答率.方法 对74例CHC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或72周,停药后随访24周.通过PCR测序,检测所有患者的IL28B(rs8099917、rs12979860、rs12980275)位点SNP,以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及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比较IL28B不同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评估IL28 BSNP在CHC患者治疗应答中的作用.结果 74例患者中,rs8099917位点基因型为TT、TG、GG各63(85.1%)、11(14.9%)、0(0%)例,rs12979860位点基因型为CC、CT、TT各60(81.1%)、14(18.9%)、0(0%)例,rs12980275位点基因型为AA、AG、GG各57 (77.0%)、17(23.0%)、0(0%)例.对HCV 1型患者,上述三个位点中仅rs12979860 CC型与SVR有关,结果有统计学差异(SVR组vs NonSVR组,88.4% vs 58.3%,P<0.05);对非HCV1型患者,rs8099917、rs12979860、rs12980275三个位点与RVR和SVR无关,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广东地区CHC患者IL28B基因rs8099917、rs12979860、rs12980275位点分别以TT、CC、AA为主;对于HCV 1型CHC患者,rs12979860位点的基因型可以作为治疗前SVR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治疗HBeAg阳性CHB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君萍;张卡;杨小安;孙海霞;徐启桓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方法 总7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纳入本研究,其中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45例(A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30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在治疗0、24、48和72周时ALT、HBsAg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0周)时两组患者的年龄、ALT、HBsAg和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B组)HBeA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和48周时,两组患者的ALT、HBsAg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随访至72周时,A、B两组ALT、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sAg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HBV DNA阴转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提高48周治疗结束后72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但是与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sAg水平降低无关.

  • 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失败患者的干扰素再治疗研究

    作者:张璐;申戈;张艳丽;邱国华;路遥;赵辉;杨民;李明慧;谢尧;成军;徐道振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失败患者的再治疗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方案.方法 回顾54例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失败患者所采用的PEG-IFN α联合利巴韦林标准治疗或强化方案再治疗方案,比较SVR率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讨论标准治疗或强化方案的适用人群.结果 54例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失败患者,再治疗后SVR率可达75.92%.其中复发者再次治疗SVR率为88.46%,无应答者再治疗SVR率64.29%.在初始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组、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失败组、单用PEG-IFN α-2a失败组,再治疗后SVR率分别为95.45%、64.71%、60%.初治复发患者再治疗SVR率明显高于初治无应答患者.结论 初治失败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选择标准或强化方案再治疗仍可获得60%~90%的SVR率.初始治疗单用普通干扰素失败或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复发患者可选择标准方案再治疗;初始治疗采用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无应答、单用PEG-IFN α-2a无应答及初始治疗选用标准治疗失败患者需选择强化方案再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序贯治疗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

    作者:雷春亮;彭晓谋;唐小平;杨湛;范慧敏;袁小珍

    目的建立抗病毒序贯治疗方案,并采用对比研究评价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7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3组.抗病毒序贯治疗组30例,接受日达仙治疗8周,1.6mg/次,皮下注射,2次/周,于第5周起加用α-干扰素500 MU/次,肌内注射,隔日1次,疗程6个月;HBeAg阴转2个月或α-IFN结束后,使用拉米夫定,100 mg/d,用至18个月以上.IFN联合日达仙组14例,接受日达仙和α-干扰素治疗,用法同抗病毒序贯治疗组,疗程为6个月.拉米夫定组30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用法同抗病毒序贯治疗组,疗程18个月以上.结果抗病毒序贯治疗组、α-干扰素(α-IFN)联合日达仙组和拉米夫定组的短期ALT复常和HBeAg阴转率(有效率)分别为76.7%、78.6%和13.3%.抗病毒序贯治疗组与α-IFN联合日达仙组的效果相当,均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持续有效率分别为76.7%、57.1%和16.7%.抗病毒序贯治疗组高于α-IFN联合日达仙组和拉米夫定组,治疗费用仅约为IFN联合日达仙组的60%.抗病毒序贯治疗组和α-IFN联合日达仙组中肝损敏感期出现率为47.7%,出现时间为IFN治疗开始后的2~8周,较文献中单用IFN治疗引起的肝损敏感期的出现时间(6~8周)早.结论抗病毒序贯方案有较好的短期和持续HBe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和ALT复常率,成本效益较好,具有深入研究价值.抗病毒序贯方案提高疗效的机制可能与治疗早期日达仙的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后期拉米夫定特效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有关.

  • 护理干预对晚期肾癌患者贝伐珠单抗联合干扰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张爱华;胡健;伍龙;徐细明

    目的 探讨提高肾癌晚期患者贝伐珠单抗联合干扰素治疗的依从性,完整接受治疗计划率及减少治疗时不良反应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将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干扰素治疗肾癌晚期治疗方案的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和预见性不良反应预防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专科护理.结果 观察组主要不良反应:除蛋白尿外(P=0.49),乏力、高血压、鼻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肾癌晚期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干扰素治疗方案的认知程度和坚持治疗的依从性及完整接受治疗计划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计划率一阶段除外,P=0.423).结论 对肾癌晚期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干扰素治疗方案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预见性不良反应预防措施,提高了患者对采用此治疗方案的认知程度,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 生长转化因子和干扰素基因型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

    作者:王静;刘芳;孙丽君;王奎晶;孙晶

    支气管哮喘病(BA)是呼吸内科常见病,发病率很高,尤其在北方地区.至今对于BA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仍不清楚,近年来,许多相关研究证实,细胞因子(Cytokin CK),尤其是生长转化因子和干扰素(TGF和INF)对BA的发生和发展可能起着重要作用[1,2].

  • 异甘草酸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TLR3信号途径的影响

    作者:李永伟;柯千山;杨跃武;王拥泽;卢建溪

    目的:研究异甘草酸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TLR3信号途径的影响。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检测异甘草酸镁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PolyI:C和异甘草酸镁加入PBMC培养液,半定量PCR检测TLR3信号途径中的TLR3、TRIF( Toll样受体接头分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β1(IFNβ1)的表达。结果异甘草酸镁对单个核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型,800、400、200、100、50、25、12.5和6.25μg/ml八组的抑制率分别为58%,52%,40%,30%,23%,17%,8%,6%,除12.5和6.25μg/ml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1)。RT-PCR结果显示IFNβ1在200μg/ml异甘草酸镁组和空白对照组表达分别为14.6±2.43,9.79±3.02,P=0.0003;TNFα在200μg/ml组、100μg/ml组、空白对照组分别为10.59±1.67,13.3±2.07,15.7±1.59,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LR3和TRIF在各组间的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异甘草酸镁可能促进单个核细胞产生干扰素,同时又能抑制炎症因子TNFα的转录,这可能是该药的抗炎、免疫调节机制之一。

  • 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陈仕珠;袁志林;姚茹;张雅茹;扬艳;吕海丽

    [目的]探讨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NHF)抗病毒治疗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和对照的方法研究了自2002年11月以来连续收治的9例CHCNHF患者,男4例,女5例;年龄34 ~79(53.7)岁;治疗前HCV RNA基线水平在4.3×104 ~ 105拷贝/ml.同期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CHC)23例为对照组,男11例,女12例;年龄28 ~58(37.6)岁;治疗前HCV RNA基线水平为6.1 ×103 ~105拷贝/ml.两组均应用普通干扰素α-2b 300万U,肌内注射,隔日1次;利巴韦林900 mg/d,分三次口服.如治疗4周达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则疗程为36周,如未达RVR,则为48周.CHCNHF组于治疗开始联用胸腺肽因子α1(Tα1)1.6mg,近淋巴结皮下注射,2次/周,疗程≥12周.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结果]所有CHCNHF及21例CHC患者按要求完成了治疗.两组受试者WBC等下降需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者CHCNHF组3例(33.3%)、对照组8例(38.1%),无统计学差异(P>0.05).获RVR者CHCNHF组8例(88.9%),对照组18例(85.7%)(P>0.05):余4例于治疗8周HCVRNA降至不可测.应用Tα1 24周(6例)和12周(3例)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 05).获得RVR CHCNHF组>60岁者100%(4/4),<60岁者为80% (4/5)(P>0.05);对照组<40岁者12例,>40岁者9例,达RVR者分别为83.3%和88.9%(P>0.05).至疗程结束后6个月,两组获SVR分别为88.9%(8/9)和90.5% (19/21).平均随访49.5(27 ~87)个月,所有获SVR的27例肝功能、HCVRNA复查仍维持正常.[结论]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佐以Tαl治疗CHCNHF可收到与CHC患者同样的效果,初步为CHCNHF抗病毒治疗提供一可行而效佳的方法.

  • 结直肠癌人类白细胞抗原ABC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及干扰素γ的诱导作用研究

    作者:刘钢;黄文广;史火喜;袁又能;戴汉武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ABC(以下简称ABC抗原)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原位表达及其与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揭示干扰素γ(IFN-γ)通过肿瘤抗原处理相关转运蛋白(TAP)途径对ABC抗原的诱导表达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ABC抗原的表达,另采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癌组织中IFN-γ mRNA、TAP mRNA及ABC mRNA的含量.结果 结直肠癌ABC抗原表达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肿瘤所在部位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38、0.78、2.70、0.52,均P>0.05),在Duke′s分期、组织学分型、预后及IFN-γ表达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26、4.11、4.32、4.96,均P<0.05);肿瘤组织中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IFN-γ mRNA的含量降低,TAP mRNA及ABC mRNA也随之降低,三者具有协同效应.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ABC抗原的表达可以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TAP是参与IFN-γ诱导肿瘤细胞增强表达ABC抗原过程的重要分子之一.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过程中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的研究

    作者:刘爱霞;徐军;李文亮;赵静;戴亮;袁孟伟;李伯安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在采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血清自身抗体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自身抗体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5年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收治的116例慢性乙肝患者,男性81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16(1~52)岁,按照是否采用干扰素治疗分为两组:干扰素治疗组94例,男性65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11(1~45)岁;未采用干扰素治疗组22例,男性16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36(23~52)岁。同时将干扰素治疗组根据是否检测到自身抗体分为两个亚组:自身抗体阳性组46例,男性3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10(1~43)岁;自身抗体阴性组48例,男性3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12(2~45)岁。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进行自身抗体的相关检测,对干扰素使用情况与自身抗体产生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抗体产生对乙肝治疗的影响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用卡方检验。结果干扰素治疗组3年内自身抗体检出46例,阳性率为48.9%,而非干扰素治疗组仅检出5例,阳性率为22.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1,P=0.026,P<0.05);干扰素治疗过程中随治疗时间延长,自身抗体检出的阳性率增加速度逐渐减缓(从33.0%到48.9%);干扰素治疗期间,无论是否产生自身抗体,其 HBeAg 阴转率(χ2=1.625,P=0.202,P>0.05)、HBV DNA阴转率(χ2=0.111,P=0.739,P>0.05)、ALT(t=1.255, P=0.213, P>0.05)、AST (t=0.094, P=0.925, P>0.05)、ALP( t=1.201,P=0.235, 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扰素治疗组中自身抗体阳性组、阴性组肝脏组织炎症分级>2( G>2)者分别为13.0%和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4,P=0.043, P<0.05)。结论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易出现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与肝损伤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但未发现其对抗病毒治疗预后产生显著影响。(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833-836)

  • Ⅰ型干扰素细胞检测方法的优化及其在HIV感染中的应用

    作者:唐海丽;洪坤学;冯毅;张瑞军;陈健平;邢辉;邵一鸣

    目的 优化外周血Ⅰ型干扰素细胞(IPC)检测方法,分析我国正常人及HIV感染者外周血IPC水平.方法 以BDCA2、BDCA4及CD4为新的IPC特征性表面标志组合优化IPC全血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测定49份正常人和36份HIV感染者外周血IPC水平.结果 IPC绝对计数全血染色组显著高于PBMC染色组(t=-4.911,P<0.01),两者分别为(1.15±0.87)个/μl和(3.00±1.70)个/μl;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设门与全白细胞设门方法所得结果高度相关(r2=0.956,P<0.01);样品在室温和4℃环境下25 h内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变化.HIV感染者和正常人外周血IPC水平平均值分别为6.44个/μl和2.96个/μl,CD4细胞水平平均值分别为874.92个/μl和551.5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该方法特异性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初步结果显示我国HIV感染者外周血IPC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群.

    关键词: 干扰素类 HIV 感染
  • 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中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4及转化生长因子β阳性细胞的变化

    作者:王玉亮;唐志琴;周艳丽;朱志军;江雁;彭林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变化与相关性.方法急性排斥组与非排斥组按常规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用佛波脂、离子酶素和莫能酶素进行刺激.然后,采用双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移植后受者白细胞分化抗原(CD)4+T细胞中IFN-γ+、IL-4+和TGF-β+细胞的百分率,并观察CD4/ CD8比值的变化.结果肝移植术后非排斥组外周血CD4+T细胞中IFN-γ+、IL-4+和TGF-β+细胞因子在第7天分别为(7.8±1.4)%、(1.5±0.6)%和(0.9±0.5)%,第14天分别为(6.8±1.6)%、(1.8±0.8)%和(1.0±0.6)%,第28天分别为(7.0±2.0)%、(2.0±1.1)%和(1.1±0.6)%,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移植后急性排斥组外周血CD4+T细胞中IFN-γ+,IL-4+和TGF-β+细胞因子分别为(9.2±1.5)%、(2.1±0.6)%和(1.5±0.5)%,与非排斥组相比,急排组IFN-γ高表达(P<0.05),而各组间IL-4 和TGF-β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Th1细胞因子的高表达与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

305 条记录 1/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