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

临床肝胆病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림상간담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5256
  • 国内刊号: 22-110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贾继东,牛俊奇 (执行)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血清HBV RNA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瑞霞;潘修成;耿建

    目前虽有多种用于评价抗HBV疗效的指标,但其总体准确性和敏感性仍不高,仍需要新的评估指标用于指导临床.近几年研究发现HBV RNA可能是一种具有潜在用于临床检测价值的新指标.就HBV RNA的基本概念、检测方法及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等方面做一综述.

  • 直接抗病毒药物对丙型肝炎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作者:卞丹丹;郑素军

    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丙型肝炎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应答或者治疗后复发,其影响因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从HCV耐药相关变异、HCV基因型、病毒载量的高低、肝脏病变程度以及合并用药等角度,综述了影响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疗效的相关因素,以期对丙型肝炎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二娜;曹武奎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肝活组织检查作为目前评估和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因其有创性和操作的高要求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介绍了近年来肝纤维化无创诊断在血清学和影像学等方面的发展,然而这些方法尚不能完全取代肝活组织检查,多种方法的相互补充,建立一个肝纤维化无创性综合诊断模型已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并发骨质疏松的研究现状

    作者:赵健;田浩;姚定康

    骨质疏松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高,骨折风险大,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回顾了PBC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研究表明其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引起的骨质吸收增加、成骨作用减少等相关.虽然已有多种药物应用于临床,但目前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双膦酸盐,未来还需要更多长期的系统性研究以明确其疗效与对骨折事件的影响.

  • 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雨涵;向晓星

    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IgG4-SC)是新近发现的一类发病机制不明的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血清IgG4浓度升高、慢性进行性梗阻性黄疸、组织结构中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弥漫或局限性浸润、纤维化和闭塞性静脉炎为特征.综述了IgG4-SC的诊断、治疗以及其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胆管癌之间的关系.

  • 难治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治疗新进展

    作者:倪萍;凡小丽;文茂瑶;杨丽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小胆管损伤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熊去氧胆酸(UDCA)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但约40%的PBC患者对UDCA生化应答欠佳,预后较差.总结了难治性PBC患者的治疗新选择.2017年,奥贝胆酸已被欧洲肝病学会推荐作为UDCA应答不佳PBC的二线治疗药物.贝特类药物或布地奈德联合UDCA治疗难治性PBC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疗效与安全性仍需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单克隆抗体、改变胆汁酸生成或重吸收药物等尚处于实验阶段.目前,肝移植仍然是延长终末期PBC患者生存期的唯一治疗方法.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冀豫;范兴良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小叶间胆管破坏,炎性因子浸润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PBC以抗线粒体抗体升高为主要特点,终导致肝内胆管胆汁淤积、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该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也无理想的治疗方案.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与PBC相匹配的动物模型对PBC的发病、治疗、转归进行研究.简述胆管结扎模型、药物模型、抗原模型、基因自发模型等方面的进展,旨在总结归纳近年来发表的PBC小鼠模型的特点与局限,为PBC模型的选择和研究提供依据.

  • 放射治疗局部进展胰腺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希海;赵相轩;卢再鸣;郭启勇

    局部进展胰腺癌的预后较差,传统放射治疗、传统放射治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对局部进展胰腺的局部控制及生存获益有限.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调强放射治疗能够控制局部肿瘤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近年在局部进展胰腺癌中逐步应用.抑制DNA修复药物发展迅速,DNA修复抑制剂联合放射治疗在分子、细胞、动物水平经广泛研究,并已初步在临床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局部进展胰腺癌的预后.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机制及抗酸剂的治疗应用

    作者:杨宗国;张建良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的发病率高,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大.胃黏膜损伤是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抗酸剂在肝硬化PHG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对PHG的影响因素、胃黏膜损伤机制及抗酸剂的应用进行了概括.认为治疗PHG过程中,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同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药物可提高PHG的治愈率.但不同抑酸药物干预肝硬化PHG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仍需通过前瞻性、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 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晓琴;赵永勋;任茜;周永宁

    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药物触发自身免疫系统导致的肝损伤,约占药物性肝损伤的6% ~ 22%.目前,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亦无特异性的诊断标准,临床诊断困难.重点介绍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增强临床医生对这一特殊类型肝损伤的认识,提高对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及治疗水平.

  •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晓燕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s)可有效降低肝静脉压力梯度,是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此外还可减轻重症肝病患者的炎性反应.但在肝硬化合并顽固性腹水、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以及肾功能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仍存在很大争议.因此,NSBBs用于预防食管静脉破裂出血时有窗口期,且用药剂量因人而异.此外,NSBBs还有心源性或非心源性副作用,用药时必须监测副反应,随时调整剂量.综述了NSBBs在预防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方面的新研究进展.

  • 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报告

    作者:葛安琪;秦少游;韩琳;周长玉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8岁,因上腹部胀痛2个月,加重2周于2017年2月22日入院.缘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为持续性胀痛,前倾位可缓解,进食后加重,无恶心、呕吐、发热,因未影响日常生活未诊治.2周前出现上述症状加重,伴发热,高体温38.0℃,热型无规律,无寒战、盗汗,于当地医院行全腹CT提示胰腺炎、胆囊炎,给予抑制胰酶分泌、降低胰酶活性、头孢抗感染等对症治疗,症状未好转.3d前出现腹痛症状加重,遂以“急性胰腺炎”收入本院.既往体健,近1年出现脱发、口干、眼干,未诊治,否认饮酒史.查体:体温36.5℃,血压120/85 mm Hg,呼吸20次/min,脉搏78次/min,血氧99%,意识清楚,巩膜轻度黄染,口唇黏膜干燥、苍白.

  • 以胆道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小胆管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报告

    作者:张秀军;陆建春;薛源;郑书琴;史建国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0岁,因“慢性肝炎2年,右上腹疼痛伴尿黄1d”于2017年3月24日入本院.患者自2015年2月至本次发病期间曾反复多次因右上腹疼痛伴肝功能异常住院治疗,均经抗生素抗感染及常规保肝治疗后好转,末次出院诊断“慢性肝炎(未定型),胆道感染”.既往体健,否认其他慢性病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入院前1d,患者进食油腻食物后夜间复发右上腹疼痛,伴尿色加深,乏力,无发热及其他特殊不适.急诊血常规:白细胞5.2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2.74%,中性粒细胞数3.82×109/L,红细胞4.26×1012/L,血红蛋白125.7 g/L,血小板245×109/L.急诊肝功能:ALT 24 U/L,AST21 U/L,TBil 10.8μmol/L.门诊以“慢性肝炎,胆道感染?”收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2℃,心率10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05/71 mm Hg.

  • 肝内胆管乳头状瘤1例报告

    作者:刘丰;张强;刘松阳;杨帆;玄志鲁;韩铠泽;刘亚辉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6岁,因“间断性上腹部胀痛10d”于2016年3月11日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外二科.既往体健.查体:腹平坦,腹壁未见异常,脐部生理凹陷,体毛发育正常,未见上腹部搏动;腹壁柔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胆囊不能触及,墨菲征阴性,Courvoisier征阴性;全腹叩诊呈鼓音,肝区叩击痛阴性,胆囊区叩击痛阴性,胃泡区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水坑征阴性;听诊肠鸣音约4次/min,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CA19-9 253.14 U/ml,CA24-2 140.26 U/ml,CA12-5 65.63 U/ml,CEA 153.61 ng/ml,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正常.入院后查上腹部平扫+三期增强CT示:肝内囊实性占位,不除外囊腺癌(图1).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遗传学研究现状

    作者:李奕康;马雄;唐茹琦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易感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近年来开展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基因芯片等遗传学研究,在揭示PBC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BC的易感基因主要分为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和非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两大类,其易感位点大多与免疫调节相关,表明免疫调节通路紊乱可能在PBC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此外,这些候选基因的加权基因风险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预测PBC的发病风险.如今,约有1/3的PBC患者对现有的PBC标准治疗药物熊去氧胆酸反应不佳.因此,易感基因对应的靶向药物有望成为有效的替代疗法.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动物模型

    作者:郝娟;刘成海

    理想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动物模型对于研究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与药物研发等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可反映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与胆管免疫病理损伤等PBC特点的动物模型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PBC动物模型的制备方式多样,包括化学或生物染毒诱导,以及基因敲除后自发形成.但上述模型尚无法完全模拟人类PBC,其血清学、免疫学、组织病理等方面也各有特点,提示PBC基因特异与环境改变的病理机制的复杂性,对认识免疫耐受性被打破和胆管上皮细胞受到特异性攻击等PBC早期事件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作者:赵志斌;廉哲雄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由于免疫系统对自身肝脏进行攻击而产生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中年女性.其病理学特征表现为天然免疫细胞(NK细胞、NK/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和适应性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汇管区大量浸润,导致肝内小胆管损伤.PBC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滴度的抗线粒体抗体以及较高水平的炎性细胞因子如IFNy、TNFα、IL-6、IL-12等.目前研究表明,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是PBC致病的主要效应细胞,但是门静脉周围浸润的NK细胞、NK 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也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了PBC的发生和发展.系统总结了天然免疫细胞、适应性免疫细胞以及相关趋化因子在PB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为深入理解PBC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特征与治疗分层管理

    作者:陈瑜;韩英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异质性相对较强的疾病,不同患者的临床经过及表型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须给予长期的治疗和随访才能对患者进行准确的危险分层.通过观察PBC患者临床症状、检测指标的变化,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管理,才能使低风险的PBC患者得到规范化治疗,使高风险患者可能从各种精心设计的临床研究中获益.

  • 《2017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肝胆肿瘤临床实践指南(V2版)》更新要点及临床路径

    作者:余炯杰;王明达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针对肝胆肿瘤指南综合了大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及专家共识,且更新十分及时,对于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此对2017年《NCCN肝胆肿瘤临床实践指南(V2版)》的要点及临床路径进行摘译,以供临床参考.1 关于内容的注释1.1 英文缩写 见表1.1.2 临床试验 NCCN认为任何肿瘤患者的优疗法总是处于临床试验中,特别鼓励参与临床试验.

  • 《2017年意大利共识指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HBV感染的管理》摘译

    作者:吴锦露;潘文婷

    全球约1/3人口既往或近期有HB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其中350万~ 400万人为慢性HBsAg携带者.HBV感染的流行很大程度取决于地理区域因素:西方国家HBV感染率约为1%,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2%以上,部分亚洲和非洲国家可达到8%以上.宿主的免疫反应在HBV感染的自然史中发挥关键作用,肝损伤是由宿主免疫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而非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所导致的.在HBsAg缺失后的抗-HBs和抗-HBc IgG阳性的乙型肝炎缓解期患者中,不论其血清中能否检测到HBV DNA,病毒基因组在肝组织中均持续存在,且HBV再激活的风险主要发生在机体免疫抑制的情况下.

  • 《2017年美国推进转化科学中心罕见疾病临床研究网络卟啉病联合会:急性肝卟啉病的评估和长期管理建议》摘译

    作者:陈洋

    急性肝卟啉病(acute hepatic porphyrias,AHP)共包含4种遗传性疾病,均为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某种特殊酶的活性缺陷所导致.临床表现为急性神经、内脏症状,可偶尔或反复发作,严重时危及生命.由于AHP的临床特点与其他常见疾病类似,故常导致漏诊或误诊.AHP分为4个临床亚型:偶尔或反复急性发作的有症状患者、卟啉前体高排泄而无症状者、无症状且无卟啉前体增高的潜在无症状患者.鉴于各临床亚型的异质性以及管理不规范时发病的潜在风险不同,需要全面的临床指南来指导其初始评估、随诊和长期管理,且目前尚无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的相关指南.美国国立卫生院卟啉病临床研究协作组由治疗卟啉病的知名中心组成,基于文献、不断的自然病程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制定了相关建议.

  • 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引起胰酶激活,以胰腺局部炎性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清淀粉酶升高等为特点,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的临床经过凶险,总体病死率为5% ~10%[1].AP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目前,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本病主要的治疗手段,其中中医药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中药灌肠、腹部外敷等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AP合并麻痹性肠梗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2-4],此外,中医“治未病”思想在AP的临床防治中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鉴于此,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3年公布了《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近年来,随着AP中医研究的进展,有必要对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诊疗的需要.

  •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全球指南:丙型肝炎的诊断、管理和预防(2017年更新版)》解读分析

    作者:聂青和;赵西太

    1 引言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WGO)成立于1958年,目前有110个成员国,致力于向全球一般公众和卫生保健专业人士提供消化系统疾病的教育、培训及知识宣传.近期WGO发布了新版丙型肝炎指南,详细论述了丙型肝炎的诊断、管理和预防[1].不同于其他机构发布的指南,该指南面向全世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医疗条件的国家,以诊疗方案“级联表(cascade)”的形式有针对性提出了不同等级的诊疗建议,方便广大医务工作者因地制宜地进行丙型肝炎管理,且内容上通俗易懂,是一部十分“接地气”的指南.本文将介绍该指南的要点,并综合各方观点作重点解读分析.

  • 《2017年意大利共识指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及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BV再激活的筛查、监测、预防和预防性治疗的建议》摘译

    作者:李鹏;徐辉

    HBV再激活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患者的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相关,但关于这个问题的证据是有限的.本指南将提供该类患者的HBV筛查、监测、预防、治疗和疫苗接种的建议.综合意大利不同医学领域学会在同期刊物发表的关于血液病患者和接受HSCT患者HBV感染的系统文献综述(至2016年12月31日)总结出该指南.本指南根据GRADE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对每个建议的质量进行分级(表1).

  •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作者:王婷婷;鲁昌立;凡小丽;杨丽

    目的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AIH-PBC OS)的诊断仍然是目前尚未解决的难点,对AIH-PBC OS与AIH的临床与病理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以加强对AIH-PBC OS的认识,提高AIH-PBC OS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20日-2016年11月28日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且经肝穿刺确诊的AIH-PBC OS患者(50例)和单纯AIH患者(57例)的临床特征、生化免疫学指标、自身抗体和肝组织病理学表现等方面,比较AIH-PBC OS与AIH的不同特点.实验室指标等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临床特征、肝组织病理学表现等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AIH-PBC OS组发病年龄低于AIH组(Z=-1.975,P=0.048),男女性别比无明显差异.AIH-PBC OS患者较AIH患者更易出现瘙痒症状(22.0% vs7.0%,x2=4.960,P=0.026).AIH-PBC OS组ALP、GGT和IgM水平以及AMA的阳性率均高于AIH组(Z=-6.250、-4.789、-5.407、x2=26.811,P值均<0.001),而血清ALT、AST和IgG的水平则低于AIH组(Z=-2.916、-3.381、-2.285,P=0.004、0.001、0.022).肝穿刺活组织检查AIH-PBC OS组患者胆管损伤、胆管缺失、肉芽肿样病变和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均高于AIH组(x2=25.612、15.953、6.490、10.042,P<0.001、<0.00t、0.001、o.002).结论 AIH-PBC OS虽然同时具备AIH和PBC的特点,但并非AIH与PBC的简单叠加.瘙痒,ALP、GGT、IgM水平显著升高,AMA阳性,病理学表现出的炎症性胆管病变和胆汁淤积均对AIH-PBC OS的诊断有提示作用.由于AIH-PBC OS的肝脏炎症损伤程度和自身免疫异常程度总体可能较AIH轻,故在AIH-PBC OS诊断时应考虑适当放宽巴黎标准中ALT、IgG的水平,以防因漏诊而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预后.

  • 自身免疫性肝病并发腹腔淋巴结肿大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张璐;刘丽娜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合并腹腔淋巴结肿大(L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LA在AILD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6年4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52例AILD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52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174例,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26例,获得随访病例78例.按照是否合并LA分为LA组70例,无淋巴结肿大(NLA)组182例.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及随访结果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以中位数(小值~大值)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矫正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 2组在年龄、性别比例、因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而诊断的比例及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AIH、PBC及AIH-PBC重叠综合征腹腔LA的发生率分别为21.2%(11/52),26.4%(46/174),50.0%(13/26),AIH-PBC重叠综合征腹腔LA发生率高于AIH和PBC(x2=6.771,P=0.009;x2=6.039,P=0.014).LA组ALP、GGT水平高于NLA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944、3.169,P=0.003、0.002);PBC患者中,LA组GGT水平高于NLA组(Z=2.136,P=0.033);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中,LA组TBil明显高于NLA组(Z=2.121,P=0.035);AIH患者中,LA组与NLA组各项检查指标改变无明显差异.LA组影像学异常发生率较NLA组高(97.1% vs 81.9%,x2 =9.863,P=0.002).获得随访病例78例,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LA组6例获得完全缓解(23.1%),7例不完全应答(26.9%),1例复发(3.8%),12例治疗失败(46.2%);NLA组21例完全缓解(40.4%),17例不完全应答(32.7%),7例复发(13.5%),7例治疗失败(13.5%),LA组与NLA组药物治疗反应组间分布不同(Z=2.406,P=0.016).结论 AIH-PBC重叠综合征伴腹腔LA的发生率高于AIH及PBC,伴有LA的AILD胆汁淤积及肝功能损伤更为明显,药物治疗反应较差,提示合并LA可能为疾病严重程度估计及预后判断的一个指标.

  • 利用半肝切除再生模型研究单个肝细胞核内耐药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动态变化

    作者:沈国俊;江小云;黄洁;曾小冬;毛龙火;付喜花

    目的 利用半肝切除再生模型研究单个肝细胞核内耐药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DNA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45日龄慢性DHBV感染鸭半肝切除后接种突变株转染上清,持续饲喂拉米夫定,定期采血及取肝组织标本,检测外周血病毒DNA水平及病毒株,流式细胞仪分选单个肝细胞核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与阴性细胞核,巢式PCR扩增核内DHBV YMDD区,直接测序法检测是否存在突变.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半肝切除前后PCNA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Welch法.结果 半肝切除前单个核内病毒DNA及血清中克隆均为野生株;接种突变株转染上清后,在半肝切除术后1周时突变株感染的肝细胞核比率高于术后12周时的水平(x2=7.225,P<0.01);术前PCNA阳性肝细胞核比率为(0.84±0.36)%,术后1周时显著升至(42.26±6.48)%,术后12周时为(11.83±3.97)%,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0.832,P<0.001);术后1周时突变株感染的PCNA阳性细胞核比率高于术后12周时的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63,P<0.01),而术后PCNA阴性的细胞核突变株感染的比率极低.结论 半肝切除可为耐药病毒提供复制空间,但耐药病毒在外周血及肝内未能形成优势毒株.

  • ALT轻度升高的慢性HBV感染者临床特征与病理学的关系

    作者:李伟;徐葵花;赵守松

    目的 探讨ALT在1~2倍正常值上限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7月-2016年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80例ALT水平在1~2正常值上限的慢性HBV感染者,所有患者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根据HBeAg阳性(n=42)或阴性(n=38)分为2组,并分析其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与患者年龄、性别、HBV DNA载量等的关系.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HBeAg阴性患者的年龄、血清ALT水平明显高于HBeAg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35、7.18,P值均<0.01).HBeAg阴性组中炎症程度≥G2患者的比例、纤维化程度≥S2患者的比例均高于HBeAg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8% vs 76.3%,x2=53.68,P<0.01;57.1% vs 73.7%,x2=46.67,P<0.01).共有35例患者予免疫组化染色法显示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的表达,2组患者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的免疫染色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ALT轻度升高的慢性HBV感染者,HBeAg阴性患者的肝脏病变明显重于HBeAg阳性患者,对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者,均建议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对指导抗病毒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 胸腺肽α1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仝静;孙长宇;杨黎冰;梁亚林;康艳楠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胸腺肽α1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分析胸腺肽α1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3例,另选同期20例体检者作为健康组.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使用流式细胞仪器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CD4 +/CD8+比值、CD19百分比、NK细胞百分比.观察临床症状和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前,与健康组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CD4 +/CD8+比值、CD19百分比、NK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CD3+、CD4+、CD8+细胞数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5.051、5.379、2.066,P值均<0.05),CD4 +/CD8+比值、CD19细胞百分比、NK细胞百分比有升高趋势(P值均>0.05).治疗组治疗12周与治疗前相比,CD3+细胞数、CD4+细胞数、CD4 +/CD8+比值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7.647、7.851、4.384,P值均<0.001).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头晕、头痛,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39,P=0.308).所有病例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胸腺肽α1可明显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问题,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 改良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及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作者:卢昊;许小亚;叶进冬;郭栋;段留新;李长政;刘全达

    目的 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粗大脾动脉竞争性“窃取”腹腔干血流,引起肝动脉灌注不足(即肝硬化性脾动脉盗血综合征).探讨脾动脉主干联合分支动脉栓塞的改良脾动脉栓塞术纠正肝硬化性脾动脉盗血综合征及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5年12月在火箭军总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脾功能亢进合并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肝硬化患者220例,分成3组,即给予药物或联合内镜干预的内科治疗组(120例)、内科治疗基础上实施传统的部分脾栓塞组(PSE组,40例)和联合脾动脉主干及分支动脉栓塞的改良脾动脉栓塞组(MSAE组,60例),中位随访5年以上,并对3组间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生存率和消化道出血率;log-rank法检验统计学差异.结果 MSAE组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计数术后5年内整体水平显著高于内科治疗组(P值均<0.05).术后6个月MSAE组Child-Pugh评分显著低于内科治疗组(P<0.001)和PSE组(P=0.014);术后1年MSAE组Child-Pugh评分仍显著低于内科治疗组(P=0.009);术后6个月MSAE组MELD评分显著低于内科治疗组(P =0.004)和PSE组(P=0.048);术后1年MSAE组MELD评分仍显著低于内科治疗组(P =0.012).MSAE组消化道出血/再出血及内镜治疗次数显著低于PSE组和内科治疗组(x2=9.41,P=0.009;x2=10.91,P=0.004);术后5年MSAE组术后消化道出血/再出血发生率仍显著低于内科治疗组(x2=14.70,P=0.002).MASE组术后并发症(发热、腹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有所改善,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更低.MSAE组中位生存时间45(8 ~91)个月,PSE组中位生存时间41(6~86)个月,内科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34.5(7 ~84)个月.随访5年MSAE组死亡7例(11.7%),内科治疗组死亡40例(30%),PSE组死亡7例(17.5%).MSAE组患者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内科治疗组(x2=9.733,P=0.001).结论 联合脾动脉主干及分支动脉栓塞的改良型脾动脉栓塞术安全性较高,能有效纠正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和脾动脉盗血,且能改善肝功能,一定程度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血、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与胱抑素C对肝硬化并发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作者:许长红;江坤仁

    目的 检测血、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胱抑素C(CysC)水平,分析其对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3月于武汉市汉南区红十字会医院就诊的肾功能正常的肝硬化患者236例,依据入院后48 h内是否并发AKI分为AKI组78例,非AKI组158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NGAL (sNGAL)和尿液NGAL (uNGAL)及血清CysC浓度,并将血肌酐(SCr)浓度和肾小球滤过率(GFR)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 入院48 h,AKI组sNGAL、uNGAL、CysC同非AKI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将AKI组依照肾损伤标准进行分期,分期高的患者sNGAL、uNGAL浓度显著高于分期低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入院前比较,入院6h时sNGAL、uNGAL及CysC水平开始升高,而Scr与GFR入院48 h才开始变化,即sNGAL、uNGAL与CysC开始上升时间明显早于Scr与GFR(P值均<0.05).AKI组患者sNGAL、uNGAL及CysC浓度与SCr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0、0.681、0.581,P值均<0.05).ROC曲线示,sNGAL曲线下面积为0.845±0.435,佳阈值为542.68 μg/L,敏感度为0.824,特异度为0.794;uNGAL曲线下面积为0.836±0.326,佳阈值为75.12 μg/L,敏感度为0.816,特异度为0.766;CysC曲线下面积为0.818±0.267,佳阈值为1.48 mg/L,敏感度为0.808,特异度为0.732.结论 NGAL与CysC可以作为肝硬化患者发生AKI的早期诊断指标,对了解肝硬化患者的肾功能损伤状况及制订相应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 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金燕;王雪;张玲娟;邱婷;商博鑫;廉小延;阎春英;段天娇;张蓉;刘贵生

    目的 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6年5月收入陕西省人民医院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并接受EVL治疗的506例患者资料,根据是否有术后早期出血分成出血组(n=38)和无出血组(n=468).收集可能导致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性别(x2=5.675)、治疗前呕血次数(t=1.335)、治疗前呕血量(x2=1.983)、黑便次数(t=2.984)、静脉曲张条数(t=1.083)、血清PT(t=2.182)、PTA(t=2.584)、Alb(t=1.046)、TBil(t=2.463)、AST(t=3.473)、腹水严重程度(x2=8.484)、Child-Pugh评分(t=1.664)、Child-Pugh分级(x2=15.675)、套扎点数(t=1.134)、套扎次数(t=3.902)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比值比(OR)=1.598,95可信区间(95% CI):1.038 ~2.929],Child-Pugh评分>7.2(OR=2.306,95% CI:1.443 ~3.031),治疗前呕血:少量(OR=1.342,95% CI:1.014 ~2.627)、中量(OR=2.763,95% CI:1.356~4.122)、大量(OR=4.675,95% CI:2.321 ~6.929)等为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Alb >31.5 g/L是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保护因素(OR =0.411,95% CI:0.288~0.641,P<0.05).结论 EVL术后应加强对男性患者的健康教育,早期纠正肝功能、凝血功能异常,改善患者Alb水平,防治腹水,提高扎套术实施技术水平,以降低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

  • 鳖龙软肝汤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HBV相关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

    作者:伍玉南;张冬;孙克伟

    目的 分别观察接受鳖龙软肝汤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和单纯TACE治疗的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比较2种方法疗效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中心住院治疗的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鳖龙软肝汤联合TACE治疗,对照组给予单一TACE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的近期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及血清AFP下降程度、TACE术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Ridit分析;并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对2组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瘤体疗效客观反应率为77.4%,对照组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98,P=0.020);中医症候积分下降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血清AFP下降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4,P=0.030);TACE术后2组栓塞综合征的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发热、恶心、呕吐、纳差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试验组生活质量及体力评分高于观察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93、-6.187,P值均<0.001);试验组1年生存率为77.4%(48/62),对照组1年生存率为63.6%(35/55),2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矿=4.228,P=0.040).结论 鳖龙软肝汤联合TACE治疗HBV相关原发性肝癌,可提高患者近期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血清甲胎蛋白联合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在肝细胞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鹿宁宁;张英华;王海燕;高文峰;郑加生

    目的 评价血清甲胎蛋白(AFP)及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IVKA-Ⅱ)在肝细胞癌(HCC)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5月-12月于北京佑安医院肿瘤微创介入中心行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肝恶性肿瘤患者134例,其中术后病理证实为HCC患者103例,非HCC患者31例,对其血清AFP和PIVKA-Ⅱ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 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AFP及PIVKA-Ⅱ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AFP及PIVKA-Ⅱ诊断HCC的效能,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AUC),AUC比较应用Z检验.结果 HCC组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均明显高于非HCC组(P值均<0.001);血清AFP诊断HCC的AUC为0.842,PIVKA-Ⅱ诊断HCC的AUC为0.863,二者联合诊断AUC为0.869,三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血清AFP单独诊断tHCC的敏感度为70.9%,特异度为90.3%;PIVKA-Ⅱ单独诊断HCC的敏感度为72.8%,特异度为77.4%.二者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敏感度为82.5%,特异度为77.4%.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表达存在相关性(r=0.207,P<0.05).结论 在肝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清AFP及PIVKA-Ⅱ对HCC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PIVKA-Ⅱ单项检测诊断HCC效能优于AFP,二者联合检测诊断HCC效能优于单项检测,血清AFP及PIVKA-Ⅱ检测能够为临床上拒绝行肝穿刺病理检查的肝肿瘤患者病理分型的初步推断提供依据,进而有益于后续规范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临床预后的评估.

  • 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肝恶性肿瘤的效果分析

    作者:安东均;安琳;张成;赵维安;韩立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微波消融(MWA)治疗肝恶性肿瘤的局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咸阳市中心医院采用微波消融治疗的肝恶性肿瘤患者105例.按照MWA的入路分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MWA组(A组)55例和腹腔镜下MWA组(B组)50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平均无瘤生存时间.计数资料组间比较比较采用,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改善,肝区疼痛明显减轻,食欲增进.A、B组MWA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3%和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44,P<0.05);一次性完全消融率分别为74.5%和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62,P<0.05);术后1个月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35,P<0.05);平均住院费用B组高于A组,(t=3.612,P<0.05);2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无瘤生存时间及1年无瘤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术后2年及3年无瘤生存率比较B组优于A组,(x2=6.426、3.162,P值均<0.05);结论 经腹腔镜途径扩大和优化了肝肿瘤微波治疗适应证范围,疗效好,并发症少,是对肝恶性肿瘤微波治疗的拓展、完善和优化.

  • 胆道镜治疗术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230例临床体会

    作者:赵国平;胡建平;王吉荣

    目的 探讨胆道镜治疗在术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处理方法及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江宁医院应用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胆道镜治疗时机、持续时间、取石次数、术中相关并发症,并随访1~3个月,观察结石残余、T管滑脱、术后消化道反应等指标.结果 230例患者中经胆道镜检查发现229例合并良性胆管狭窄,1例合并恶性胆管狭窄.总共实施胆道镜检查692人次,患者接受胆道镜检查2~7次,平均(3.9±1.1)次.每次胆道镜检查持续时间25 ~60 min,平均(40.9±11.5)min.术后胆道镜治疗时间为术后90 ~120 d,平均(105.0±9.5)d.T管滑脱8例,成功重置T管6例.胆道镜治疗后残石4例,残石率1.73%;术后并发发热、恶心或腹泻等症状共83人次,对症处理后均缓解.结论 胆道镜是对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外科治疗的重要补充,具有高效、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作者:梁刚;马富平;何盟国

    目的 探讨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收治的5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52例患者中40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76.92%.7例改为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5例中转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中转开腹率9.62%.43例患者一次取石成功,占82.69%;剩余9例患者行二次取石,其中行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者8例,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者1例.所有患者术后留置网膜孔引流管,术后3~10d拔除,1例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术后出现胆漏,经保守治疗后康复.无胆道出血、胆道感染等发生,平均住院时间(8.24 ±2.52)d,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1年,B超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肝内外未见结石残留,肝功能胆红素指标正常.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进行胆道探查取石术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等优点,临床应用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机遇与挑战

    作者:王绮夏;马雄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累及肝小叶间胆管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将2017年欧洲肝病学会《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临床实践指南》与实际临床经验相结合,重点评述我国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研究取得的进展和遇到的难点问题.

临床肝胆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