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

临床肝胆病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림상간담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5256
  • 国内刊号: 22-110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贾继东,牛俊奇 (执行)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内质网应激在酒精性肝病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陶莉

    内质网应激(ERS)是细胞内质网内稳态失衡和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病理状态.从已有的文章报道总结出多种导致机体功能紊乱的因素均可引起ERS和非折叠蛋白反应(UPR).根据近年来研究,得出ERS参与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病,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 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作者:邢国圣;孟兴凯

    胰瘘是胰肠吻合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因而早期发现并给予有效的预防、治疗至关重要,针对胰瘘的诊断标准、影响胰瘘的相关因素及胰痿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作进一步的综述.

  • 纳米技术在肝脏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薛亮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医学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系统回顾了近几年来纳米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情况,从影像诊断、实验室诊断、化疗、放疗、热疗及基因治疗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纳米技术在临床运用中的优势,重点叙述了纳米技术在肝癌与病毒性肝炎诊治中的应用.并指出将纳米技术与各种检查、检验方法及临床用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疾病诊断、治疗的准确率与有效率,但由于纳米技术的不成熟性以及医学知识本身的缺陷性,仍制约着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肝细胞癌中microRNA对细胞凋亡、转移和周期的调控作用

    作者:许力;马珂歆;董兵;刘海旺;柳勤龙;高振明;孙德光;张日欣;王海波

    microRNA(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大量证据显示一些miRNA在肝细胞癌(HCC)中表达失调,且发现miRNA通过一些通路或基因调控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转移、侵袭和细胞周期.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认为miRNA是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因此,深入的了解miRNA在HCC中的具体作用和功能,或许会为HCC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1例报告

    作者:张敏;韩涛;李莹;肖时湘;闫俊卿;郭震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7岁,汉族,天津籍.因"纳差伴恶心2月余"于2012年2月3日入院.患者于2余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食量较前未明显减少.既往于2010年3月发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未用激素治疗,随后发现血糖升高,先后服用格列美脲、拜糖平治疗,平素空腹血糖控制在8~9 mmol/L.于2011年6月因胰腺炎住院,开始服用泼尼松40 mg/d,症状逐渐缓解.由于出现血糖波动,3个月后逐渐减量至停药,2011年10月腹部B超提示胰腺形态结构未见异常.

  • 从胰腺癌治疗探讨进展期癌症治疗策略

    作者:徐克成

    进展性或转移性胰腺癌患者预后恶劣.化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但无论是吉西他滨单用还是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均不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以冷冻消融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延长进展性或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生存期.这一结果提示,采用将经皮冷冻(C)(125碘粒子植入)、肿瘤血管(微血管)介入(C)和联合免疫治疗(C)组合起来,个体化应用(P),形成“3C+P模式”,可作为治疗进展性肿瘤的新策略.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治疗进展

    作者:李骥;钱家鸣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一种慢性胰腺炎.其治疗尚缺乏统一标准.通过回顾近些年国内外关于AIP治疗的文献,总结了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应证包括有明确的临床症状(黄疸、腹痛等),显著的影像学异常以及明确的胰腺外器官受累.初始糖皮质激素剂量多采用相当于泼尼松0.6 mg·kg-1·d-1或30 ~ 40 mg,1次/d,逐渐减量,小剂量维持数月甚至数年.糖皮质激素并不一定会对AIP并发的糖尿病造成负面影响.反复复发或合并胰腺外重要脏器受累的患者须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利妥昔单抗或许会成为难治性AIP的治疗选择之一.尽管部分AIP患者从外科手术中获益,但鉴于术后的并发症等因素,仍不推荐手术治疗成为AIP的常规治疗手段.

  • 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彬彬;王蔚虹

    简述了近年来核磁共振和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介绍了2008年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影像学部分的变化,其中进一步规范了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学名词并评价了影像学在诊疗中的作用.认为影像学技术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影像学术语的规范将有助于急性胰腺炎相关科研和临床工作中的交流.

  • 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周渐;万红

    目的 探讨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血浆置换)术前与术后72 h细胞因子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并经血浆置换治疗的58例肝衰竭患者,根据临床转归情况,分为好转组和未愈组.测定治疗前及术后72 h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干扰素(IFN)γ的水平,观察其变化和预后的关系.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组间t检验.结果 经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好转率为67.24%(39/58),未愈率为32.75%(19/58).好转组血浆置换治疗术前和术后72h血清IL-4、IL-6、IL-10、TNFα以及IFN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8 ~5.163,P<0.05),其中IL-4、IL-6、TNFα、IFNγ的下降程度较未愈组患者更为明显,IL-10水平提升程度较未愈组明显.术前IL-6、TNFα水平未愈组较好转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4~2.174,P<0.05).结论 血浆置换能有效清除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4、IL-6、IFNγ,提升IL-10水平,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措施.肝衰竭患者发生的免疫损伤过程中,IL-6、TNFα较其他细胞因子似乎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 糖代谢与肝性脑病关系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丽航;毛峻岭;任海峰;王善娟;张慧;万坚;刘艳丽;王一飞;林永辉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血糖的改变,探讨糖代谢与肝性脑病(HE)的关系.方法 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间在嘉定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肝硬化患者60人作为肝硬化组,非肝硬化住院患者30人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观察神志,体检有无扑翼样震颤,抽血检测患者血糖,根据患者检查结果,把肝硬化患者分为无扑翼样震颤组和有扑翼样震颤组,对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进行比较,根据患者血糖情况分为血糖正常组及糖代谢异常组,对两组间扑翼样震颤及HE发生率进行比较.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率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结果 对照组30例,肝硬化组60例中无扑翼样震颤组28例,有扑翼样震颤组32例,对照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13.33%,肝硬化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26.67%,肝硬化组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x2=2.058,P<0.05).糖代谢正常组扑翼样震颤发生率50.00%,HE发生率34.09%,糖代谢异常组扑翼样震颤发生率62.50%,HE发生率37.5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糖代谢的紊乱,但糖代谢异常不一定易于发生HE,提示存在大脑对糖的利用障碍.

  •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疗效比较

    作者:严海明;陈建华;叶一农;龙辉;王向槐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耐药率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8年5月-2010年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HBeAg阳性CHB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服用LAM(100 mg/d)和ADV(10 mg/d),1次/d,疗程为48周;单药组服用ETV (0.5 mg/d),1次/d,疗程48周.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和HBeAg转阴率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48周时ALT复常率在联合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18,P>0.05),但治疗36周时单药组ALT复常率高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082,P<0.05).治疗12和48周时,两组间的HBV D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67、1.976,P>0.05),治疗24和36周,单药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高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00、9.164,P<0.05).两组间的HBeAg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耐药,安全性良好.结论 治疗48周时,LAM与ADV初始联合或ETV单药治疗HBeAg阳性CHB均具有较好的疗效;ETV单药治疗容易较早出现ALT复常和HBV DNA阴转;两组药物安全性好、耐药率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再手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35例分析

    作者:吴黎明;程彩涛;王江华;陈先祥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再次手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方法 以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35例接受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腹腔镜组,同期50例接受开腹手术的复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开腹手术组,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肠功能恢复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两组间切口感染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35例腹腔镜组病例中32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2例因黏连严重中转开腹手术,1例因出现皮下气肿中转开腹.腹腔镜组再次胆道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48(105~ 200) min;围手术期均无出血、胆漏并发症.所有病例均行T管引流.术后腹腔引流管置管时间2~5 d,术后住院时间5~8 d.腹腔镜组均无切口感染发生.经统计学分析,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感染率方面,腹腔镜组明显优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3例术后2个月因残留结石行纤维胆道镜经窦道取石术.术后随访6~ 24个月腹腔镜组所有病例未发现结石复发.结论 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的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在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病例用于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

  • 急性胰腺炎分型与病情评估的研究进展

    作者:钱家鸣;赖雅敏

    急性胰腺炎(AP)是消化科常见急症.由于预后的不同,早期发现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及时干预非常重要,因此许多临床进展与之有关.介绍了AP两方面的进展,一方面,2012年的亚特兰大分型将重症胰腺炎(SAP)改为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AS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否存在持续48 h的器官衰竭是鉴别MSAP及SAP的关键.另一方面,床旁AP严重度评分作为一种新的AP评分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得到了肯定的结果.这两方面的进展均体现了人们对AP认识的深入,并可能在将来提高AP患者的预后.

  • 肝癌组织中DNA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的分析

    作者:李海平;余宗涛;范金波;高波;张吉才

    目的 分析肝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中甲基转移酶(DNMT)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44例分期及分化程度不同的肝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和35例肝硬化组织中DNMT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不同组间DNMT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ANOVA分析.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及肝硬化组织中4种DNMTs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相应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及癌组织中DNMT1的平均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癌组织P<0.01、肝硬化组织P=0.02);DNMT2水平虽比相应组织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癌组织P=0.12、肝硬化组织P=0.35);DNMT3A与DNMT3B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DNMT3A:癌组织P<0.01、肝硬化组织P=0.01;DNMT3B:癌组织P=0.03、肝硬化组织P<0.05).不同年龄、性别、分化程度和分级肝癌中DNMT1、DNMT2、DNMT3A、DNMT3B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45、0.32、0.36).结论 肝癌患者癌组织及硬化组织中DNMT1、DNMT3A和DNMT3B mRNA明显高于癌旁组织;DNMT表达与肝癌发生或发展可能有关.

  • miR-122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肝癌细胞中的作用

    作者:庄鹏;李志莹;王湘郴;郑昌京;黄健

    目的 构建慢病毒载体并探讨稳定表达的miR-122在肝癌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将miR-122的前体克隆到慢病毒载体pLUNIG上获得稳定表达miR-122的病毒载体,在293T细胞内进行包装,浓缩获得病毒上清.用病毒上清去感染肝癌细胞HepG2,采用MTT法及克隆增生检测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设空载体组为对照进行分析.各组间均数采用t检验.结果 慢病毒质粒Lv-miR122经包装浓缩后收获的病毒上清有效的感染肝癌细胞且miR-122表达显著上调,与慢病毒空载体对照组(LvCtr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45,P<0.01);稳定表达的miR-122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与Lv-Ctrl和HepG2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且miR-122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克隆增生(t=-5.256,P<0.01).结论 成功的构建了稳定表达miR-122的慢病毒质粒,并使携带的miR-122能稳定表达且具有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活性.

  • STAT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苟泽鹏;王德盛;周亮;张勇;祝普利;卢鹏;孙伟

    目的 探讨STAT3和p-STAT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90例肝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STAT3和p-STAT3蛋白的表达,分析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特征参数之间用x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Log-rank检验进行曲线间比较;运用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肝癌组织中STAT3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而p-STAT3主要表达在细胞核内;STAT3和p-STAT3在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STAT3和p-STAT3蛋白的表达与卫星灶(P=0.033,P<0.01)、血管浸润(P =0.046,P<0.01)及AJCC分期(P<0.01,P<0.01)有关,与患者的性别(P=0.280,P=0.403)、年龄(P=0.432,P=0.844)、肿瘤大小(P=0.762,P=0.161)、肿瘤数量(P=0.301,P=0.326)、肿瘤的分化程度(P =0.753,P=0.910)及甲胎蛋白(P =0.441,P=0.0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癌组织中STAT3和p-STAT3蛋白高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结论 STAT3和p-STAT3蛋白可能参与了肝癌的浸润转移,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肝癌预后参考指标.

  • 连翘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肝组织中NF-κB和Foxp3表达的影响

    作者:范晓彬;李文星;陈炳合;熊泽翼;段吉明

    目的 探讨核因子NF-κB和Foxp3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损伤中的作用及连翘对其表达活性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O组)、SAP组和干预组,其中干预组分连翘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PDTC).牛磺胆酸钠溶液在胰胆管远端注射造模,SO和SAP组于术后3、6、12h,干预组于术后12 h处死大鼠,分别留取标本.测各组血淀粉酶(AMY)、ALT及TNFα水平,鲎试剂法测血浆内毒素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外周血Treg百分数,对胰腺及肝脏进行病理学检查及评分,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中NF-κBmRNA和Foxp3mRNA表达量.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采用LSD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与SO组比较,SAP组中各项指标均随时间升高,于12 h达高峰.与SAP12 h组相比,干预组(大鼠死亡率为0)肝脏组织中的NF-κBmRNA和Foxp3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Treg呈正相关(r=0.738,P<0.01).随连翘剂量增加,AMY、ALT及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肝脏和胰腺组织炎症明显减轻,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NF-κB的激活参与SAP肝损伤的发生,连翘能显著降低NF-κB的活性及肝脏组织中NF-κBmRNA和Foxp3mRNA的表达,减轻SAP肝损伤的严重程度.

  • 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廖娟;袁聪;刘娟;冯迎春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并发消化性溃疡(PU)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并发PU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156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48 h内均进行胃镜检查,以评估其PU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应用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和CT严重指数评估AP严重程度.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x2检验对伴发PU和无PU的AP患者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P患者并发PU的危险因素.结果 156例AP患者中,88例患者胃镜检出PU,检出率为56.4%.88例PU患者中,只有28(31.8%)例检测到幽门螺杆菌.28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PU患者中,22例发生胃溃疡,6例同时发生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没有发现单独的十二指肠溃疡;而60例幽门螺杆菌阴性PU患者中,25例发生胃溃疡,26例发生十二指肠溃疡,9例同时发生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酒精源性胰腺炎、吸烟、饮酒、高甘油三酯水平和高C反应蛋白水平、APACHEⅡ评分≥8分与AP患者并发PU显著相关.然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APACHEⅡ评分≥8分(OR=8.54,95%CI:4.52~ 16.15,P<0.01)是AP患者并发PU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患者容易并发PU,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APACHEⅡ评分≥8分是AP患者并发PU的独立危险因素.

  • 阿托伐他汀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冯梦蝶;覃敏珍;梁柯;蓝常明

    目的 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观察药物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内科门诊及住院的Ⅱ型糖尿病合并NAFLD的患者11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1例,对照组57例,2组均给予保肝、控制血糖等治疗,但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症状、体重指数(BMI)、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LT、AST及肝脏B超改变.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7,P=0.0000),治疗前后的血TC水平分别为(6.80±1.20)和(5.24±0.67)mmol/L(t=8.87,P=0.000)、LDL-C为(4.38±0.75)和(3.45±0.68) mmol/L(t =7.17,P=0.0000)、TG为(2.14±0.56)和(1.69±0.34)mmol/L(t=5.36,P=0.0000)、ALT为(61±11)和(46±9)U/L(t =8.24,P=0.0000)、AST为(53±14)和(41±12)U/L(t=5.08,P=0.0000),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HDL-C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P>0.05);BMI无明显变化(t=1.84;P=0.0683).对照组上述指标改变不明显(P>0.05).B超观察两组患者的肝脏密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变,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Ⅱ型糖尿病合并NAFLD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TC、LDL-C、TG、ALT、AST水平,治疗安全有效.

临床肝胆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