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

临床肝胆病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림상간담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5256
  • 国内刊号: 22-110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贾继东,牛俊奇 (执行)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中医外治法在肝硬化腹水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俞媛;张建良;陆云飞;陈晓蓉

    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肝硬化腹水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包括中药敷脐疗法、中药灌肠疗法、针灸疗法、艾灸疗法、光疗法等.中医外治法在缓解肝硬化腹水临床症状方面与中药内服疗效相当,且无胃肠道不良反应.回顾了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研究进展,未来建立统一的研究方案、拓宽中医外治法的应用范围是研究的新方向.

  • 索拉非尼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朝亚;赵相轩;卢再鸣;郭启勇

    索拉非尼是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肝癌的多靶点抑制剂,可以有效提高进展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其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的作用靶点或信号通路有Raf/Mek/Erk、Jak/Stat、PI3 K/Akt/mTO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STAT、微小RNA、Wnt/β-catenin、自噬性溶酶体以及肿瘤相关蛋白,通过这些靶点可调控肝癌细胞的增殖、分化、转移以及凋亡.主要就索拉非尼作用的这些靶点或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索拉非尼进一步临床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 索非布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焕彦;杨二娜;孙殿兴

    近几年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发生了新的变化,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活动性丙型肝炎显示出强大的作用,即使是难治性丙型肝炎也能出现较高的持续病毒学应答.其中索非布韦(SOF)以其抗病毒疗程短,应答率高,甚至对于某些丙型肝炎基因型患者可免干扰素治疗的优势脱颖而出.介绍了SOF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现状以及主要不良反应,指出了其在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前景.

  • 肝细胞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霄霄;马红

    肿瘤标志物检测是目前协助诊断、监测肝细胞癌(HCC)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方法之一.总结了肿瘤标志物对HCC的诊断、预测肿瘤生物学特性及预后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的价值.新的肿瘤标志物不断被发现,有助于提高HCC的早期诊断率和评估治疗效果.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治进展

    作者:宁惠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可导致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疾病发生和进展认为是多因素的,大多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熊去氧胆酸是被认为是唯一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完全应答率不是特别高.结合国内外文献,对PBC诊断和治疗作一简要综述.

  • 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

    作者:侯艺鑫;王宪波;杨玉英;江宇泳

    目前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中医药在NAFLD中的作用机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中医药治疗NAFLD取得好的临床疗效,且具有针对性及灵活性、多层次、多靶点治疗的优势.介绍了中医药在改善胰岛素、调节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调节细胞因子、调控脂质代谢相关因子及动态平衡、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分析了中医药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肝为贼脏”浅析

    作者:葛帅;孙丽霞

    古籍中多处提到肝为“贼”脏,发人深思.认为肝之“贼”性主要体现在肝致病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隐匿性,这与肝脏的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关系密切.通过对肝脏自身及与其他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关系的论述,阐明了肝脏之所以被称为“贼”脏的3种致病特点.正确认识肝之贼性,对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肝病辨证 综述
  • 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悦之;张玉

    药物性肝损伤目前已成为临床用药及药物研发过程中一个越来越引起重视的问题.从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易感因素、临床特点、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和预后等几方面介绍了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指出要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发生不良反应时,及时处理并调整治疗方案.

  • 原发性肝癌胸壁皮肤转移1例报告

    作者:马朝阳;郭晓林;季慧范;刘元元

    肝癌常见的转移途径有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种植转移和直接浸润,而以肝内血行转移早、为常见.肝癌细胞侵犯肝静脉后即可进入体循环,发生肝外远处转移,以肺转移发生率高,其次为肾上腺、骨、卵巢等,皮肤转移者较为少见,仅占所有皮肤转移癌的0.2% ~2.7%[1].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肝癌胸壁皮肤转移患者.

  • 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穿孔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报告

    作者:赵正伟;石小举;王广义;孙晓东;吕国悦

    1 病例资料患儿女性,7岁,1周前出现上腹部胀痛,无发热,1d前疼痛加重,剧烈,继而波及全腹,以右下腹明显,2014年12月10日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急性阑尾炎”,拟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探查见腹腔内大量胆汁性液体,不除外消化道穿孔,遂上沿切口,共吸出胆汁性液体约500 ml,升结肠系膜、右侧腹膜均呈墨绿色,打开侧腹膜,见胆汁性渗出液及坏死组织,探查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见肠壁完整无穿孔.胆囊、肝十二指肠韧带充血水肿,表面未见坏死穿孔.

  • 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恢复期血清GGT升高提示预后良好1例报告

    作者:张续乾;赵春山;刘文天;王邦茂;周璐

    在婴幼儿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恢复期,当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水平明显下降时,血清GGT水平显著升高不是疾病恶化的反映,反而提示患者的预后较好.本文首次报道了1例药物性肝损伤导致的重度胆汁淤积的青年男性患者在应用激素和优思弗治疗的恢复期,当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水平明显下降时,GGT水平出现显著升高后缓慢下降的变化过程,随访证实该患者预后良好.

  • 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1例报告

    作者:伍玉南;彭建平;黄裕红;阳航;孙克伟

    Crigler-Najjar综合征(CNS)是由Crigler和Najjar于1952年首次报道而得名,是由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ridine 5'-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1A1基因突变使其酶活性完全或部分丧失而导致的遗传性胆红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分为Ⅰ型和Ⅱ型,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1-3].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甚为罕见,但随着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近年CNS的报道有增多趋势[4-5].现就本院1例经分子遗传学诊断确诊的Ⅱ型CN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一项评价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新指标

    作者:王宪波;高方媛;刘尧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可作为炎症反应的评价指标,与多种恶性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归纳总结了NLR与肝细胞癌总生存期、无瘤生存期、肿瘤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主要作用机制的新研究进展,认为NLR是评价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方便、经济、有效的新指标.

  • 中医体质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荀运浩;过建春

    中医体质学是从中医角度揭示宿主个体遗传特征的重要手段,中医体质类型可影响HBV慢性感染者的肝脏病理进展和疾病转归,还与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Ⅱ类基因为代表的免疫调节基因多态性一定程度相关;其中阴虚质与慢性HBV感染者多种不良临床转归有关,并与HLA-DQA1*0501等基因型存在关联;初步数据还显示阴虚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干扰素治疗应答较差.对中医体质理论在CHB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和潜在价值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评述.

  • 2015年美国消化内镜学会指南:内镜在胰腺实性肿瘤患者评估和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张永国

    本文属于一系列临床常见疾病消化内镜治疗指南中的一篇.本文主要依据美国消化内镜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Gaserointestinal Endoscopy,ASGE)制订的操作准则.该准则更新了之前共识中的推荐意见,并评价了现有临床证据.ASGE在该指南的起草过程中,通过PubMed检索了1975年1月-2015年5月发表的文献,检索词为“胰腺和恶性肿瘤”、“内窥镜”、“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 《日本肝病学会指南:基因1型及2型HCV感染管理(2016年更新)》推荐意见

    作者:张宁

    该指南是日本肝病学会肝炎管理指南起草委员会新制订的关于基因1型及2型HCV感染管理的推荐意见.作者对本指南的推荐意见及部分图表内容进行翻译,供业内同行参考.1 丙型肝炎治疗的目标(1)丙型肝炎治疗的目标是改善因持续HCV感染所致慢性肝病的长期预后——尤其是预防肝癌的形成以及肝病相关的死亡.为达到此目标,应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清除HCV.

  • 2016年美国胃肠病学院临床指南:肝脏疾病与妊娠

    作者:于乐成

    育龄肝病患者能否怀孕?妊娠前、妊娠中、生产时及生产后应当如何处理?这是长期困扰临床肝病和消化病医师及广大肝病患者的常见而重要的问题,其关注的焦点是母体与胎儿的安全性.针对这些问题,美国胃肠病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ACG)于2016年2月发布了《肝脏疾病与妊娠》这一临床指南[1],旨在对罹患肝病的妊娠妇女所面临的诊断和处理问题进行较全面的述评,并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和评价(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表1)对各类循证医学证据进行评估,进而提出36条诊治和预防建议(表2),并指出应用这些建议时应注意灵活性和个体化.现介绍如下.

  • 《2015年英国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管理指南》推荐意见

    作者:江勇;王赜煜

    本指南是2008年指南的更新版本,主要是为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在临床实践中提供佳的诊断、管理及干预.其主要用于英国泌尿生殖医学(UK Genitourinary Medicine,GUM)/性健康专业,但也适用于其他有关性传播疾病感染(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TI)的评估部门,如综合性病/避孕的性健康服务和其他专业的委托机构,包括全科医疗机构.本指南适用于所有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健康顾问),也将有助于管理人员和性健康服务者了解性传播疾病知识.

  • PNPLA3 I148M基因突变对大鼠肝星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作者:安佰全;辛永宁;芦琳琳;宣世英

    目的 探讨patatin样磷脂酶域(PNPLA3) I148M基因突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携带PNPLA3 I148M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构建了携带PNPLA3 I148M突变型和野生型的慢性病毒载体,并成功转染HSC-T6细胞,建立了能够稳定表达PNPLA3突变型和野生型基因的HSC-T6细胞系;PNPLA3 I148M突变型与野生型相比,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5±0.15 vs 0.48±0.07,t=11.826,P<0.001).结论 PNPLA3 I148M基因突变能够促进HSC中TGFβ1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PNPLA3 I148M基因突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提供了细胞模型和新的研究思路.

  • 3种常用改善肝功能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效果比较

    作者:王准;龚天斌

    目的 对比3种常用改善肝功能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5年4月于应城市人民医院治疗的9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用药的不同,分为A、B、C3组,每组30例.其中A组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B组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治疗,C组患者采用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对比3组患者治疗效果、药物成本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计量资料多组间比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B组(73.3%)和c组(7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78、3.75,P值均<0.05).B组药物成本为(316.12 ±4.05)元,明显高于A组(235.13±2.90)元和C组(135.21±7.62)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治疗中,还原型谷胱甘肽较多烯磷脂酰胆碱、硫普罗宁所获效果更为显著,同时成本费用也比较合理,可优先选用该药治疗.

  • 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陈帆;张艳亭;乔慧捷;欧阳珂;周东辉;李爽

    目的 分析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的临床资料,为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5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56例血培养或脓液培养阳性的细菌性肝脓肿(BLA)患者的病原学特征,根据培养结果,将BLA患者分为KPLA组(n=81)和非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NKPLA)组(n=61),另有14例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培养阳性的同时还获得了大肠埃希菌等其他阳性菌株.比较KPLA和NKPLA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BLA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与NKPLA相比,KPLA更好发于男性(x2=4.50,P=0.03),多有糖尿病的基础(x2=27.28,P<0.001),患者诉腹痛的比例较低(x2=5.24,P=0.02),而NKPLA组患者较KPLA组在基础疾病方面多有胆道疾病、腹部手术史及腹腔内肿瘤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8.38、20.87、21.68,P值均<0.001).实验室检查方面,与KPLA组相比,NKPLA组患者的血红蛋白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3,P<0.001).2组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上均以右侧、单发多见,但KP-LA患者出现分隔形成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16,P=0.04).2组患者均出现了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肾周感染等并发症.2组患者均以抗生素联合穿刺治疗为主,其中KPLA组的治疗有效率(93.83%)高于NKPLA组(8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2,P=0.01).结论 BLA的主要致病菌为草兰阴性杆菌,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KPLA好发于男性,患者多有糖尿病基础,临床表现常不明显,易出现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应尽早行影像学检查,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石新星;张艳琼;朱鹏;闫国华;张长江;王宇明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住院的1116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影响患者1年生存时间及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Cox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在随访的1年时间内,56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50.4%.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年龄、ALT、TBil、尿素氮、血肌酐、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清Na+、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PLT)、HBV DNA载量、MELD评分、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脓毒症、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及急性肾损伤(AKI)在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WBC、MELD评分、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AKI及PLT是HBV-ACLF患者1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HBV-ACLF是一个高病死率疾病,常常合并多种严重并发症.而影响HBV-ACLF患者1年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WBC、MELD评分、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AKI及低PLT水平.

  • 北京地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经治与未经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天然耐药突变分析

    作者:张玉;曹颖;张仁雯;张霞霞;陆海英;吴赤红;霍娜;于敏;刘丹

    目的 探索我国北京地区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天然耐药突变发生情况,比较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RBV)经治与未经治患者DAA的天然耐药突变.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13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101例基因1b型CHC患者,其中IFN联合RBV经治患者40例,未经治患者61例.提取患者的HCV RNA,PCR法扩增并测序HCV NS3、NS5A、NS5B区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和耐药分析,并比较天然耐药发生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共获得84例(83.17%)NS3区、92例(91.09%) NSSA区和97例(96.04%)NS5B区基因序列信息.NS3区7例(8.33%)存在DAA天然耐药突变(T54S,n=1,1.19%;R117H,n=5,5.95%;N174F,n=1,1.19%).NS5A区19例(20.65%)存在天然耐药突变(L28M,n=7,7.61%;L31M,n=1,1.09%;P58S,n=4,4.35%;Y93H,n=7,7.61%).NS5B区95例(97.94%)存在天然耐药突变(L159F,n=1,1.03%;C316N,n=92,94.85%;A421V,n=6,6.18%;R422K,n=1,1.03%;M426L,n=3,3.09%;V499A,n=38,39.18%).NS3、NS5A和NS5B区天然DAA耐药突变发生率在IFN联合RBV经洽与未经冶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未接受过DAA治疗的我国北京地区基因1b型CHC患者中存在DAA天然耐药突变,这些突变大多为低度耐药突变,其对DAA临床疗效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未观察到既往IFN联合RBV治疗对CHC患者DAA天然耐药突变率的影响.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观察

    作者:游佳;陈靖;叶巧霞;郑琦;朱月永;董菁;刘豫瑞;江家骥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2/24周联合阿德福韦酯(ADV)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10月-2014年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PEG-IFNα治疗12周,HBV DNA≥105拷贝/ml的HBeAg阳性CHB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12周联合ADV组(A组,n=36)、24周联合ADV组(B组,n=19)及PEG-IFNα单药治疗组(C组,n=19),比较治疗48周联合应答率,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疗效预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治疗48周时,A组的联合应答率为27.78%(10/36),高于B组5.26% (1/19)和C组5.26%(1/19)(P值均为0.045);12周的HBeAg下降值、24周HBeAg下降值和24周HBV DNA下降值预测联合应答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94.44%和94.55%.24周HBV DNA水平<103拷贝/ml和24周HBeAg下降值>1.06 log10S/CO是联合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PEG-IFNα治疗12周HBV DNA仍≥105拷贝/ml的HBeAg阳性CHB患者,联合ADV可以提高48周联合应答率.24周HBeAg下降值和24周HBV DNA下降值预测联合应答的阴性价值高.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多种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观察

    作者:杨龙;杨阳;蒋雪花;陈志勇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对多种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耐药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2009年8月-2014年2月住院及门诊的对多种NAs耐药的HBeAg阳性CHB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60例.治疗组患者全部停用NAs,改用PEG-IFNα-2a治疗48周;对照组患者维持原有NAs治疗方案不变,加用PEG-IFNα-2a治疗48周.观察治疗24、48周及停药后24周时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及HBV DNA变化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2组患者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治疗第24、48周及停药后24周时2组的血清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以及HBsAg阴转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G-IFNα-2a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头痛、注射部位炎症、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及抑郁,情况均不严重.结论 PEG-IFNα-2a治疗对多种NAs耐药的CHB安全有效,并可考虑直接换用PEG-IFNα-2a继续抗病毒治疗.

  • 急性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特征比较

    作者:李强;卓其斌;黄玉仙;陈良

    目的 探讨鉴别急性乙型肝炎(AHB)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急性发作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诊的96例AHB和124例CHB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AHB和CHB急性发作在发病年龄和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AHB以性接触和医源性传播为主,而CHB急性发作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基线ALT水平≥1072 U/L诊断AHB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6%和79.2%;抗-HBc-IgM滴度≥13.6 S/CO诊断AHB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5%和89.3%.入院2周时AHB组HBsAg、HBeAg和HBV DNA较基线的下降值均显著高于CHB急性发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入院第8周时AHB患者HBsAg阴转率、抗-HBs阳转率、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和HBV 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CHB急性发作患者(P值均<0.05).结论 明确传播途径、基线高ALT水平和抗-HBc-IgM水平、快速HBV DNA阴转和HBV血清学标志物转换均有助于AHB和CHB急性发作的鉴别诊断.

  • HBsAg定量检测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作者:高娜;吴瑞红;王晓美;牛俊奇

    目的 探索HBsAg定量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8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的重型肝炎患者61例,并随访患者90 d.患者血清HBsAg水平通过微粒子发光法检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用于选取HBsAg的临界值,据此将患者分为4组:HBsAg< 1.63 Iog10IU/ml组、1.63 log10 IU/ml ~2.61 log10 IU/ml组、2.61 log10IU/ml ~3.62 log10IU/ml组和HBsAg> 3.62 log10IU/ml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多组间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用于分析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相关的因素,获得每个变量的风险比(HR).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4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261,P<0.001).HBsAg< 1.63 log10IU/ml组的90 d生存率显著低于2.61log10IU/ml~3.62 log10IU/ml组(x2=10.283,P=0.001)和HBsAg> 3.62 log10IU/ml组(x2=17.236,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sAg[HR =0.562,95%可信区间(95%CI):0.364 ~0.870,P=0.010]、血尿素氮(HR=1.111,95%CI:1.042~1.185,P=0.001)、肝性脑病(HR=4.123,95%CI:1.729 ~9.830,P=0.001)和MELD评分(HR=1.093,95%CI:1.024 ~1.166,P=0.007)是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90 d生存率的独立因素.HBsAg与HBV DNA呈低度正相关(r=0.326,P=0.01).结论 血清HBsAg水平为预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子.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功能影响的比较

    作者:彭梅娟;王伟;杨晓飞;郝春秋;白雪帆;贾战生;连建奇;张野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与替比夫定(LdT)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3年3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进行Ⅳ期临床试验的初治HBeAg阳性CHB患者临床资料,共纳入患者92例,其中39例皮下注射PEG-IFNα-2a(PEG-IFNα-2a组),180 μg/周;53例接受LdT抗病毒治疗(LdT组),600 mg/d.比较基线、治疗24周和48周时患者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血清肌酐、尿素氮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其中eGFR分别采用慢性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CKD-EPI)和简化的肾病饮食改良(MDRD)2种方法进行计算.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在进行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前对资料进行Mauchly球形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过程中,PEG-IFNα-2a组血清肌酐水平在24周[(0.68 ±0.11) mg/dl]和48周[(0.67 ±0.11)mg/dl]均较基线明显降低[(0.75±0.11)mg/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 1),eGFR水平在24周[(128.30±10.98) ml·min-1·1.73m-2(CKD-EPI法)/(143.9 ±25.82)ml·min-1· 1.73m-2(MDRD法)]和48周[(128.00±10.17) ml·min-1·1.73m-2(CKD-EPI法)/(144.30±24.68) ml·min-1·1.73 m-2(MDRD法)]均较基线水平[(123.10±9.64) ml·min-1· 1.73 m-2(CKD-EPI法)/(127.40±20.16)ml· min-1·1.73 m-2(MDRD法)]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 1).LdT组患者治疗24周时血清肌酐[(0.73 ±0.13) mg/dl]及eGFR水平[(122.30±11.22)ml·min-1· 1.73 m-2(CKD-EPI法)/(128.10±20.67)ml·min-1· 1.73 m-2(MDRD法)]与基线水平[血清肌酐:(0.74±0.13)mg/dl;eGFR:(121.50± 11.21)ml·min-1· 1.73 m-2(CKD-EPI法)/(126.40±20.96)ml·min-1·1.73 m-2(MDRD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8周时血清肌酐(0.68 ±0.12 mg/dl)较基线明显降低,eGFR[(125.30-± 11.55)ml·min-1·1.73 m-2(CKD-EPI法)/(138.0 ±25.94)ml·min-1· 1.73 m-2(MDRD法)]较基线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 1).治疗48周时,LdT组的HBV DNA阴转率和ALT复常率均高于PEG-IFNα-2a组(HBV DNA阴转率:60.4% vs 38.5%;ALT复常率:75.5% vs 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17、16.34,P值分别为0.037、<0.000 1).结论 PEG-IFNα-2a和LdT对CHB患者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 健康体检成人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值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

    作者:赵崇山;何文艳;王宁方;耿华;安红杰;赵宝生;高美丽;徐金凤

    目的 界定正常人群肝脏硬度值参考范围及探讨年龄、性别对肝脏硬度值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1日-2014年10月31日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1794例,经FibroScan进行肝脏硬度值(LSM)检测.因LSM的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不同性别组间LSM;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间LSM,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LSM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单侧百分位法制订性别、年龄段的正常参考值范围.结果 其中1590例LSM测定成功有效,有效率为88.63%,107例因肝功能异常被剔除,经分析发现男性受试者LSM高于女性受试者,男女间比较LS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80,P<0.001);不同年龄段间LSM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16.983,P=0.001),并证实年龄与LSM呈正相关(r=0.087,P=0.001),参考范围(P90)估计:成人≤7.1 kPa,女性≤7.0 kPa,男性≤7.2 kPa;按年龄划分20 ~29岁≤6.8kPa,30 ~44岁≤6.7 kPa,45~59岁≤7.8 kPa,60 ~74岁≤8.8 kPa.结论 LSM受年龄、性别影响,在体检人群中应用时需根据年龄、性别参考相应的医学参考值范围.

  • 药物性肝损伤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比较

    作者:杨俊;于雅丽;郑长青

    目的 探讨并比较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5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的116例PBC及124例DILI患者,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Nemenyi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2组发病年龄和性别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血清学指标(除白蛋白)、免疫学指标IgG、IgM和IgA、自身抗体阳性率(除抗平滑肌抗体)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BC组织学表现主要为肝细胞水肿样变性(30例),胆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29例),小胆管不典型增生(28例)等;DILI组织学表现主要为肝细胞脂肪变性(15例),肝细胞点状坏死脱失(14例)等.结论 DILI和PBC在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临床鉴别诊断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特利加压素与加倍剂量奥曲肽对肝硬化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影响的比较

    作者:冯庆玲;冯泽民;张春清;王广川;冯华

    目的 比较特利加压素与加倍剂量奥曲肽降低肝硬化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3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为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41例,随机分为特利加压素组(A组,n=22)和奥曲肽组(B组,n=19).A组静脉推注特利加压素2 mg;B组静脉推注奥曲肽100 μg,后以50 μg/h维持静脉输注.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10、20、30 min测定HVPG,观察2组患者用药前后HVPG降低幅度以及血压、心率变化情况.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使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给药前及给药10、20、30 min后,HVPG在A组由(18.86±5.66)mm Hg降至(16.75±5.54)、(16.14±5.43)、(15.25±5.93) mm Hg;B组由(19.91±6.68) mm Hg降至(16.58±5.86)、(17.03±6.14)、(17.66 ±6.09)mm Hg;每组给药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10、6.413、5.134、5.533、5.741、4.017,P值均<0.05);但2组患者用药后HVPG降低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用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心率降低和血压升高,A组心率下降幅度[(16.13±9.28)%]显著大于B组[(3.35±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2,P<0.001);A组血压升高幅度[(17.06±8.11)%]显著大于B组[(11.70±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8,P=0.037).结论 特利加压素与加倍剂量奥曲肽均能有效降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HVPG,且随时间延长,特利加压素降低HVPG幅度更明显,但特利加压素对患者心率及血压影响更大.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魏新朋;高晓;马英杰

    目的 探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7例作为肝硬化组,依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组11例、B级组16例、C级组20例,选取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降钙素原、胆红素、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水平,通过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HBT)评估小肠内细菌生长程度.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 肝硬化组SIBO患病率46.8% (22/47),Child-PughA级组、B级组、C级组的SIBO患病率分别为18.1% (2/11)、43.7% (7/16)、65.0% (13/20).肝硬化组、B级组和C级组SIBO患病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0.037、0.001);代偿期肝硬化(A级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B、C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727,P=0.030).降钙素原、胆红素、血浆白蛋白、球蛋白与LFHBT集值均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895、0.907、-0.810、0.755,P值均<0.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SIBO发生率随肝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增加.降钙素原、胆红素和球蛋白分别与SIBO呈正相关,血浆白蛋白与SIBO呈负相关.

  • 隐源性肝癌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王国华;丛乐乐;赵曌;王悦超;戴晶;赵平

    目的 通过对隐源性肝癌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分析,进一步寻找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行手术治疗的隐源性肝癌患者22例,对其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肝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病理及免疫组化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隐源性肝癌患者平均57岁,男女比例约为1.7∶1.伴有脂肪肝患者16例,占72.7%.有临床症状者13例,占59.1%,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等.生化检查异常以ALP和(或)GGT升高为主,共14例,占63.6%.病理结果显示,以胆管细胞癌为主,共16例,占72.7%;肿瘤多为单发,共20例,占90.9%;肿瘤直径多<5 cm,共14例,占63.6%;伴局部浸润4例,占18.2%;伴脉管浸润2例,占9.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i67阳性患者为19例,CK17阳性13例,CK19阳性16例.结论 通过对隐源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可明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隐源性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且因其引起的肝癌多为单发腺癌.

  • NOB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赵丽娟;李志锋;石荣亚;杨宁;刘进忠

    目的 检测NOB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了解NOB1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年2月-2015年5月于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医院行肝癌手术的标本48例,收集肝硬化组织22例、正常肝组织22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NOB1在不同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肝癌组织中NOB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NOB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72.9%)明显高于肝硬化组织(36.4%)和正常肝组织(31.8%)(P值分别为0.004、0.001);在肝硬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B1表达阳性率在肿瘤直径>5 cm组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 cm组(x2=4.355,P=0.037),Edmondson分级Ⅲ、Ⅳ级明显高于Ⅰ、Ⅱ级(x2=5.127,P=0.024).与患者年龄、性别、有无微血管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TNM分期无关(P值均>0.05).结论 NOB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肝癌的肿瘤大小、Edmondson分级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癌重要的肿瘤标志物.

    关键词: 肝肿瘤 NOB1蛋白
  • 雷替曲塞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晚期大肠癌肝转移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保信;张锐;胡新华;齐秀恒;肖芳芳;邢宏建;邹庆华;郭茜;武振明

    目的 评价雷替曲塞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治疗晚期大肠癌肝转移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大肠癌术后晚期肝转移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给予雷替曲塞介入下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栓塞治疗,对照组给予静脉输注雷替曲塞单药治疗.以上治疗每4周1次,共进行3~6个周期.观察2组的治疗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疾病进展时间、生存率以及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CA) 19-9、转氨酶、胆红素的下降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om-Meier法.结果 研究组的RR与对照组(45.0% vs 2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528,P=0.033);研究组的DCR与对照组(70.0%vs 4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8,P=0.041).研究组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与对照组(17.9个月vs 10.5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08,P<0.001).研究组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0.0%、55.0%,对照组的分别为57.5%、32.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713、4.114,P值分别为0.030、0.043).研究组化疗栓塞术后2个月的CA19-9、CEA、转氨酶、胆红素水平下降超过50%的病例数均较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333、4.528、5.051、5.013,P值分别为0.021、0.033、0.025、0.025).结论 雷替曲塞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治疗晚期大肠癌肝转移中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完全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左外叶肝细胞癌的效果比较

    作者:熊勇;王何斌;刘德钦;陈建勋;刘建平;孙昌勤

    目的 探索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左外叶肝细胞癌(HCC)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左外叶HCC且行完全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LLLR)的患者25例与同时期的另外25例行开腹左肝外叶切除(OLLR)的HCC患者进行病例配对分析.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LLLR组与OLLR组在手术时间、术中输血例数、R0切缘例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在术中出血量[(216.40±15.39)d vs(273.20±16.65)d]、平均住院时间[(6.92±0.28)d vs (10.32 +0.52)d]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0% vs 48%)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LLR组与OLLR组在1、3年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LLLR与OLLR治疗左外叶HCC相比,不仅远期效果相似,而且在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方面更具优势.

  • 保胆术后胆囊结石及息肉复发的超声征象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吕志红;俞磊;韩鄂辉;洪玮;胡小娟;裴斐

    目的 探讨影响保胆术后胆囊结石及息肉复发的超声征象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2015年2月于黄石市中心医院行保胆术的700例患者的术前术后超声检测的胆囊大小、胆囊透声、胆囊壁厚度、胆汁淤积、胆囊收缩功能、胆总管内径等相关征象及术后有无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样病变复发的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保胆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70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短6个月,长48个月,平均(18±12)个月,其中1例术后1个月复发胆囊结石、2例术后6个月复发胆囊结石、1例术后12个月复发胆囊结石、1例术后24个月复发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及息肉样病变平均复发时间为术后9.8个月,复发率为0.71%(5/7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囊壁厚度≥4 mm、胆囊收缩功能<30%、胆汁淤积在胆囊结石及息肉复发与未复发的患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囊壁厚度≥4 mm、胆汁淤积、胆囊收缩功能<30%为保胆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003、0.040 0、0.040 0).结论 超声显示胆囊壁厚度≥4 mm、胆囊收缩功能<30%、胆汁淤积与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样病变复发密切相关.

  • 单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胆囊癌根治术治疗T1b期意外胆囊癌患者的预后比较

    作者:刘文龙;梁斌;田远虎;孟翔飞;余强;陈继业;潘颖威;刘博

    目的 探讨T1b期意外胆囊癌的外科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14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22例T1b期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手术信息以及术后随访资料,比较行胆囊癌根治术与单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及复发转移情况.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生存率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T1b期意外胆囊癌患者整体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9.7%和82.8%;单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和行根治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4.6%和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991);单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肿瘤转移复发率为15.4%(2/13),行根治术患者复发率为12.5%(1/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1b期意外胆囊癌行胆囊癌根治术是合适的选择.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体会

    作者:汪大海;戴永泽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6月黄梅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保胆取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6个月胆囊再次形成结石,1例术后1年出现胆囊萎缩.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保胆取石是可行的、安全的,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 腹腔镜下逆行全胆囊切除术与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复杂胆管病变的效果比较

    作者:冉江林;张绍茂;文强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下逆行全胆囊切除术与腹腔下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复杂胆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6月-2015年3月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治的83例胆管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0例行腹腔镜下逆行全胆囊切除术(A组),43例行腹腔镜下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腹腔引流量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245、2.394、2.529、3.603,P值均<0.05).两组患者中转开腹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与B组患者术后1~3d的体温、C反应蛋白测定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第2、3天体温、C反应蛋白测定值较术后第1天均降低(t值分别为3.184、3.402、3.151、3.390、3.497、5.184、3.916、6.024,P值均<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3% vs20.00%,x2=6.696,P=0.010).结论 腹腔镜下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复杂胆管病变患者较腹腔镜下逆行全胆囊切除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加强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平

    原发性肝癌病死率占据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而我国肝癌大多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之上,针对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特点,在充分应用西医学有效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发掘中国的医药资源优势,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肝癌综合防治方案,有效降低肝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是目前面临的艰巨任务.

  • 基于树突状细胞表型及T淋巴细胞功能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医虚实属性实质的分析

    作者:银思涵;刘鹏;张涛;孙克伟

    目的 归纳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中医虚实属性,分析其与树突状细胞(DC)表型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3月-11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0例HBV-ACLF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期、中医证候等,归纳其中医虚实属性,分为实证组和虚证组;另选同期健康研究生志愿者1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 CD25high CD127low表达率,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分离诱导培养的DC表型CD1α、HLA-DR、CD80、CD83、CD86表达率.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2检验.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BV-ACLF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与CD8+细胞比值及DC表型CD1α、HLA-DR、CD80、CD83、CD86的表达率均显著降低,CD4+ CD25highCD127low表达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HBV-ACLF患者中,与实证组比较,虚证组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与CD8+细胞比值及CD4+ CD25highCD127low表达率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虚证组比较,实证组患者DC表型CD1α、CD83、CD86分子表达率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HBV-ACLF虚证组、实证组患者均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下降及DC活化功能不足,其在虚证组更为显著;DC表型及T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可以作为HBV-ACLF患者中医虚实属性的客观参考指标.

  •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注射华蟾素与无水乙醇治疗门静脉癌栓的效果比较

    作者:冀建峰;肖秋金;邓晓莉

    目的 对比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注射华蟾素与注射无水乙醇治疗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2月解放军第九四医院收治的56例肝癌术后复发的门静脉癌栓患者,其中27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华蟾素注射治疗(华蟾素组),29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无水乙醇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期,并比较其治疗前后的TBil、ALT、AST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 华蟾素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63.0%,无水乙醇组58.6%,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1,P>0.05);华蟾素组治疗后的TBil、ALT和AST水平均低于无水乙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4、2.40、2.39,P值均<0.05);华蟾素组6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81.5%、63.0%、29.6%;无水乙醇组分别为82.8%、58.6%、31.0%,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16、0.111、0.013,P值均>0.05).结论 超声介入注射华蟾素和注射无水乙醇治疗门静脉癌栓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相似,均能起到抑制癌栓生长、延长生存期的作用,但华蟾素介入治疗在保护肝功能方面优于无水乙醇.

  • 百合逍遥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抑郁患者的效果观察

    作者:唐宁;张永华

    目的 观察百合逍遥散对慢性乙型肝炎(CHB)伴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从内分泌、免疫功能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收集2013年9月-2015年2月于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CHB患者120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为CHB伴抑郁组(n=80)和CHB非抑郁组(n=40),观察CHB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IL)2、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差异.同时将80例抑郁组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治疗12周,治疗组予恩替卡韦加百合逍遥散治疗12周,观察百合逍遥散对CHB伴抑郁患者肝功能(ALT、AST)、HBV DNA、HAMD分值、Cor、免疫功能(IL-2、NK细胞)的影响.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CHB伴抑郁患者Cor明显高于不伴抑郁者(P<0.01),IL-2、NK细胞明显低于不伴抑郁患者(P值均<0.01),且Cor与IL-2呈负相关(r=-0.786,P<0.01),与NK细胞亦呈负相关(r=-0.681,P<0.01).百合逍遥散治疗12周后治疗组HAMD分值、Cor、ALT、AST均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治疗组IL-2、NK细胞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HBV DNA阴转率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HB患者情绪抑郁时体内内分泌系统紊乱,血清Cor升高,IL-2水平降低,NK细胞比例减少.百合逍遥散能改善CHB患者的抑郁情绪,降低Cor水平,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肝功能,提高HBV DNA阴转率,其联合抗病毒治疗能够提高CHB的临床疗效.

  • 活血清解汤早期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液流变学及D二聚体、血栓素A2、前列环素I2的影响

    作者:沙盈盈;梁超;朱晓明;王雄达;朱玉华

    目的 探讨活血清解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I2(PGI2)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2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SAP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均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经螺旋型鼻肠管给予活血清解汤2次/d,治疗1周.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进行血淀粉酶、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TXA2和PGI2水平检测.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第7天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64% vs88%;x2 =3.947,P=0.047).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时血清淀粉酶、血D二聚体、TXA2和TXA2/PGI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值均<0.01),治疗组在治疗第7天较同期对照组更低(P<0.05或P<0.01).而治疗组和对照组的PGI2水平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升高(P值均<0.01),治疗组在治疗第7天较同期对照组更高(P值均<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第7天时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全血高、中、低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沉等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在第7天时较同期对照组更低(P<0.05或P<0.01).结论 中药活血清解汤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控制D二聚体的升高,维持TXA2、PGI2之间的平衡,起到治疗SAP作用.

  • 蛹虫草多肽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蔡琦;闫魏魏;王少坤;吴扬

    目的 探讨蛹虫草多肽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理.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低剂量蛹虫草多肽组、中剂量蛹虫草多肽组和高剂量蛹虫草多肽组.除空白对照组外,每组均给予10ml/kg、56°白酒灌胃,1次/d;空白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蒸馏水每日灌胃.模型对照组和不同剂量给药组每日给予白酒灌胃后1h,分别给予蒸馏水及蛹虫草多肽溶液(6 ml/kg)灌胃,4周后眼眶取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ALT和AST水平、肝脏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并在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结构变化.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给药组大鼠血清中ALT和AST水平及肝脏中MDA水平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肝脏中SOD活性均显著提高(P值均<0.05),且不同剂量给药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给药组肝脏病理切片镜下可见酒精所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及坏死等损伤减轻.结论 蛹虫草多肽对酒精造成的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作用机理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相关.

  • 基于逍遥散及其拆方研究“肝病实脾法”对肝纤维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陈斌;徐嘉蔚;彭杰;何琬;李武;苏煦初;孙克伟

    目的 通过逍遥散及其拆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肠道菌群结构、门静脉内毒素水平的变化,探讨“肝病实脾法”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健康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只,采用牛血清白蛋白尾静脉注射8周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实验组予逍遥散中药颗粒剂进行灌胃治疗,对照组予逍遥散去健脾类中药颗粒剂灌胃.观察各组血清转氨酶、肝组织病理学、门静脉内毒素及肠道菌群指纹图谱分析(ERIC-PCR).满足方差齐性条件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2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amhane's法.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构成发生改变,门静脉内毒素水平升高[(0.421±0.170) EU/ml vs(0.784±0.180)E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门静脉内毒素与肝组织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呈正相关(r=0.736,P<0.01);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ALT、AST、门静脉内毒素水平有所下降[(73.25±10.90)U/L vs(59.84±9.60) U/L,(135.36±31.41) U/Lvs (107.43±17.71) U/L,(0.784±0.180) EU/ml vs (0.576±0.220) E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肠道菌群多样性及构成与正常大鼠相似;对照组与模型组、实验组在ALT、AST、门静脉内毒素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肝纤维化大鼠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并引起门静脉内毒素的升高,是慢性肝损伤病理过程中“肝病传脾”的发生机制之一.而逍遥散能够改善肝纤维化,部分恢复肠道菌群正常结构,降低内毒素;而去掉健脾药物将减弱逍遥散对肝脏的保护作用,说明恢复肠道菌群,降低门静脉内毒素可能是“肝病实脾法”抗肝纤维化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 携手推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可及性

    作者:贾继东;庄辉

    慢性HBV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2015年1月发表在Lancet的一项研究显示,全世界每年死于结核、疟疾、艾滋病及肝炎的人数均在100万左右.然而,在西太平洋地区,每年死于肝炎的人数约57万(以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癌和肝硬化所致为主),占全世界每年肝炎死亡人数的39%,远远高于其他几种疾病.然而,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慈善机构方面,肝炎却并未得到如艾滋病等传染病同样的关注和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

    关键词:
临床肝胆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