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

临床肝胆病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림상간담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5256
  • 国内刊号: 22-110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贾继东,牛俊奇 (执行)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肝癌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作者:徐锋;唐斌;戴朝六;王超;刘晓琳

    手术部位感染(SSI)往往增加肝癌切除术患者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甚至增加病死率.针对性地采取相关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少SSI的发生.介绍了SSI的相关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改善患者自身因素(如术前戒烟、控制血糖、改善营养和肝功能等),改进手术操作(如皮肤消毒、切口处理、精准肝切除、腹腔镜肝切除、肝断面处理、腹腔冲洗、引流管放置、预防肠道损伤和胆汁漏)以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出肝癌切除术后发生SSI是多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预防的关键是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做到术前精确评估,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精心管理和合理使用抗生素.

  • 特利加压素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低钠血症的机制和处理原则

    作者:游佳;江家骥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和肝肾综合征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的常见并发症,特利加压素可以收缩内脏血管、降低门静脉压力、增加肾脏灌注,是一线治疗药物.近年来陆续报道了部分患者在接受特利加压素治疗期间发生了低钠血症.由于肝硬化患者本身容易发生低钠血症,使用特利加压素可能不利于患者血钠水平的管理.总结了特利加压素治疗期间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主要介绍了特利加压素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期间低钠血症的发生机制以及低钠血症的处理原则,若能控制低钠血症的发生,特利加压素则是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有效药物.

  • 肝细胞内源性microRNA与HBV交互作用影响HBV转录的机制

    作者:邱华;孙学华;周振华;李曼;张鑫;高月求

    microRNA(miRNA)可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的调控,在调控HBV转录、复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总结了肝细胞内具有抗HBV作用的miRNA及4种调控机制,HBV通过HBx及自身编码miRNA等影响肝细胞内源性miRNA表达,促进复制的机制.分析表明,肝细胞内源性miRNA与HBV交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相互竞争调控的结果,决定了HBV转录的活性及疾病发展的趋势.深入研究肝细胞内源性miRNA与HBV交互作用影响HBV转录的机制,对探索新的抗HBV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乏力机制与治疗进展

    作者:赵健;曹嘉;姚定康

    乏力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回顾了PBC乏力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研究表明PBC乏力病因包括大脑改变、睡眠障碍、抑郁、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肌肉代谢异常等多种中枢性与周围性因素;而莫达非尼治疗PBC乏力的疗效尚不确切.在PBC乏力的病因与治疗领域还需要深入的系统性研究.

  • 热休克蛋白70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作用

    作者:何泽玲;曹建彪;范公忍

    热休克蛋白(HSP) 70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呈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表达及调节机制尚不清楚,能否为HCC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帮助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从HSP70来源及家族、在HCC中的异常表达、与HCC各种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HC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 妊娠期肝病诊治进展

    作者:罗欢

    妊娠期肝病主要分为妊娠特有肝病和非妊娠特有肝病.妊娠期机体特殊的理化状态可使孕产妇肝脏代谢负担加重,一旦发生肝损伤,其程度较为严重,与孕产妇和胎儿的预后转归密切相关.如不能及时诊治可使孕产妇并发症增加、围产儿病死率上升.总结了妊娠期肝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妊娠期肝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肝疾病 妊娠 综述
  • 超声弹性成像对肝脏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晓彤;郭丽苹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新兴的超声诊断技术,近年来在慢性肝脏疾病的诊断、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超声弹性成像的原理及分类、不同类型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和研究进展.指出超声弹性成像具有定性及定量分析肝组织硬度的能力,弥补了传统超声成像的不足,丰富了诊断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 肝泡状棘球蚴病1例报告

    作者:汪志伟;李强;柴琛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入本院前半月余发现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就诊于临夏州中心医院行上腹部增强CT示:符合肝左叶臣块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形成.未行特殊处理,建议转院治疗,于2016年5月4日来本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病史,少量饮酒.生于甘肃省积石山县,为牧区,家中饲养牛羊及犬类.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重度黄染,腹平坦,未见胃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肌柔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肝区扣击痛阴性,肾区扣击痛阴性,肠鸣音正常,4次/min.

  • 巨大肝母细胞瘤1例报告

    作者:马霖杰;陈晓;邹龙;刘洪;胡宗强;白建华;陈刚

    肝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以儿童常见,占所有儿童恶性肿瘤的0.8% ~2.0%,是继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之后位列第三的儿章实体腹腔恶性肿瘤1.其中90%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尤以婴幼儿多发,且近年呈增长趋势[2.肝母细胞瘤预后相对较好,早期可切除的患者无瘤生存率可超过90%[3-4].

    关键词: 肝肿瘤 病例报告
  •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

    作者:崔园园;杨以良;王莎莎;华瑞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病,是位于13q14.3的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细胞内铜离子的跨膜转运障碍,过量的铜沉积在肝脏、肾脏、大脑、角膜等部位,引起肝肾功能异常、神经精神症状、角膜K-F环等.其中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者较为少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极易误诊为精神疾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现报告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如下.

  • 胃窦异位胰腺误诊为肝囊肿1例报告

    作者:郝乔;薛建锋;田向永;胡俊龙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7岁,以“发现肝脏囊性占位4年”为主诉于2014年5月4日收入本院.患者4年前至当地医院体检腹部彩超示肝左叶囊性回声,大小约10 mm×20 mm,未予处理,2个月前复查腹部彩超提示肝左叶囊性回声(50 mm×60 mm),内透声欠佳,无腹痛、腹胀,无反酸、暖气,无呕血、黑便,无腹泻、便秘及里急后重,无食欲减退等,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本院.

  • 华法林抗凝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血栓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例报告

    作者:袁伟;张宇一;张正国;邹颖;王介非;钱志平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6岁,因“反复黑便、呕血2年余,上腹部不适2周”于2011年2月4日首次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治疗.患者于2009年9月起开始出现反复呕血、黑便,曾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于2009年11月因“巨脾,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术后1周因继发性PLT增多,予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波利维75 mg/d抗PLT聚集.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段维佳;田秋菊;尤红;贾继东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提高.通过检查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等特异性抗体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定诊断.熊去氧胆酸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但对熊去氧胆酸生化学应答欠佳者疾病进展快,目前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加用布地奈德、非诺贝特、苯扎贝特或奥贝胆酸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 如何评价干扰素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的联合治疗

    作者:陈璐;谢青

    慢性乙型肝炎目前仍然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主要原因是与其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2种方法都各自存在着优缺点,进一步寻找和探索联合治疗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方向.分析了各类联合治疗的进展,针对目前联合治疗方法及患者的选择提出了意见.

  • 肝纤维化评估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决策和疗效监测中的作用

    作者:梁携儿;陈永鹏

    肝纤维化/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结局,并与肝脏相关事件及远期预后相关;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展.因此,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启动抗病毒治疗、制订治疗方案以及监测抗病毒疗效和并发症均有重要意义.半定量组织学评分系统是公认的肝纤维化程度评估方法,是乙型肝炎启动抗病毒治疗的重要依据,也是疗效监测的普遍手段,而形态学和结构学全定量方法可提供更客观的组织学肝纤维化评估,可望弥补传统半定量评分的主观性不足;无创肝纤维化评估方法可减少而不会完全替代肝组织学检查,其作为启动治疗决策的界值尚未达成共识,但可提供更丰富的疗效及远期预后信息.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药研发进展

    作者:高沿航;刘培焱;高普均

    慢性HBV感染是全球主要的疾病负担之一.目前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主要包括IFN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以这两类药物为基础所制订的现有治疗方案均不能显著提高功能性治愈的比例.随着对HBV复制周期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特异性相互作用了解的不断深入,针对上述过程中不同的作用靶点,对抗HBV新药的研发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 《2016年北美小儿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欧洲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联合建议:婴幼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评估指南》摘译

    作者:马霖杰

    婴幼儿胆汁淤积性黄疸是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婴幼儿疾病,大约每2500个同年龄段的新生儿中就有1例胆汁淤积性黄疸患儿,并且很难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相鉴别.目前治疗婴幼儿胆汁淤积性黄疸尚缺乏规范的诊疗方案,因此在新研究以及临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北美小儿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同欧洲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联合提出了2016年关于婴幼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疗评估指南.该指南包括四大部分: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病因、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讨论.

  • 《2016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评估和管理指南》摘译

    作者:柳涛;张莉

    该指南的推荐代表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的观点,并且是基于可用证据、认真考虑后得出的意见.在临床实践判断时,期望专业人员充分考虑这份指南,结合个人需求、倾向(偏好)和对患者或者使用者的价值.指南的建议不是强制性的,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并与患者或其监护人协商而制订合适的医疗策略.

  •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指导临床诊断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朱云;王睿林;孙雪英;余思邈;景婧;王伽伯;何婷婷;黄奕雪;王丽苹

    目的 探讨《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指导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ILI)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解放军三○二医院收治的、按照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推荐的HILI诊断策略诊断为HILI的59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按照《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推荐的HILI诊断标准,595例(100%)诊断为疑似HILI,234例(39.3%)诊断为临床HILI,52例(8.7%)诊断为确定HILI.在临床HILI和确定HILI患者中,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分别占85.0%、94.2%;严重程度分级以重度为主,分别占52.6%、42.3%.疑似、临床、确定HILI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以治愈为主,分别占81.5%、82.5%、80.8%.结论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可有效指导HILI诊断,避免临床误诊发生,为中草药的安全应用提供保障,其临床诊断指导价值有待更多前瞻性研究探讨.

  • 前列地尔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合并腹水的乙型肝炎肝衰竭效果观察

    作者:姬会春;张振江;朱芳;刘军权;刘庆德;庞伟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合并腹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4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七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衰竭合并腹水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2).两组患者均予保肝、退黄、利尿、白蛋白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恩替卡韦,治疗组加用前列地尔和恩替卡韦联合治疗.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PTA、HBV DNA载量、临床疗效及24 h尿量和腹水消退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2组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PTA、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治疗后TBil、ALT、AST、PT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Bil:(197.4±47.6)μmol/L vs (287.5 ±150.6) μmol/L,t =2.30,P<0.05;ALT:(189.4-±63.8) U/Lvs (263.4±79.5) U/L,t=2.73,P<0.05;AST:(138.7±87.5) U/Lvs (250.8 ±90.4) U/L,t=3.43,P<0.05;PTA:(63.5±17.0)% vs(45.5±15.1)%,t=2.60,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0.48% vs 28.57%,,=4.32,P<0.05;总有效率:85.71% vs66.67%,,=4.20,P<0.05);治疗组患者腹水消退情况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7.62% vs 23.81%,∥=13.20,P<0.05;总有效率:88.10% vs 52.38%,∥=12.81,P<0.05).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临床效果好,可有效改善预后,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 苦参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效果观察

    作者:艾正琳;谢步善;姚树坤

    目的 研究苦参碱的抗氧化作用,并观察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的疗效.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ASH组和苦参碱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SH大鼠模型,并给予苦参碱36 mg· kg-1·d-1灌胃治疗.观察所有大鼠体质量、肝重变化,并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ASH组、苦参碱组的大鼠体质量均明显增加(p值均<0.001),肝重均明显减轻(P值均<0.001).苦参碱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较NASH组亦明显减轻.苦参碱组大鼠ALT、AST水平与NASH组比较均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2.0±3.0) U/Lvs(41.8±3.7) U/L;(233.6±9.4) U/Lvs (170.1±1.8)U/L,P值均<0.001)].苦参碱组与NASH组比较,大鼠肝组织SOD、GSH水平明显升高[(17.7±2.0) μg/mg vs(27.0±3.6)tμg/mg;(16.5±1.6) U/mg vs(28.5 ±2.1) U/mg],MDA水平明显降低[(22.9±1.9) nmol/mg vs(17.8±1.8) nmol/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 苦参碱在治疗NASH大鼠中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对NASH大鼠的治疗作用显著.

  • 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作者:刘精华;刘娜;刘晨希

    目的 分析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 R15)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情及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为ACLF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评价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3年8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7例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分期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患者ICG R15、MELD评分及PT的差异,并按照患者90 d预后分为存活组、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总结ICG R15评价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不同临床分期组间ICGR15、PT、ME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036、3.217、5.883,P值均<0.05),其中中期组、晚期组ICG R15、PT、MELD评分[(53.96±10.01)%、(26.87±6.84)s、(31.56±4.17)分,(54.23±9.21)%、(28.43±3.61)s、(32.87±3.28)分]均高于早期组[(44.00±9.21)%、(19.79 ±2.82)s、(24.00±3.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组ICG R15、PT、MELD评分[(53.91±5.83)%、(29.85±3.52)s、(33.81±4.67)分]均高于存活组[(45.03±4.33)%、(21.35±3.18)s、(25.30 ±4.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85、14.20、10.99,尸值均<0.05).以ICG R15 =52%、PT=29 s、MELD评分=32分为截断值,不同指标水平患者病死率比较(22.39% vs 63.33%,25.71%vs 61.40%,21.54% vs 62.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8.831、6.263、7.583,P值均<0.05).结论 随着ACLF患者病情的加重与预后质量的下降,其PT、MELD评分逐渐升高,且ICGR15亦有所上升,根据上述指标变化能够早期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及临床预后.

  • 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作者:黄玲;宁惠明;徐燕华;汤群;欧强

    目的 研究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恩替卡韦(ETV)联合胸腺肽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2年3月-2015年3月于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传染病科就诊的HBeAg阳性CHB患者108例,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两组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用ETV治疗,观察组应用ETV联合胸腺肽治疗.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免疫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治疗48周后,观察组的肝功能指标(Alb/Glo、ALT、AST、TBi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73±0.57)vs(1.50±0.51)、(42.58±14.32) U/L vs(54.26±18.78)U/L、(35.79±10.33) U/L vs(49.97±17.84) U/L、(18.89±6.02) μmol/L vs(25.24±9.06) μmol/L,t值分别为2.210、3.634、5.055、4.290,P值均<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的肝纤维化指标(层黏连蛋白、透明质酸、Ⅳ型胶原片段、Ⅲ型前胶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5.34±11.02) ng/ml vs(102.57±16.41) ng/ml、(91.68±11.53) ng/ml vs(151.23±16.71) ng/ml、(81.02±12.64) μg/ml vs(118.47土18.01)μg/rl、(70.44 ±13.06) μg/ml vs (91.57±17.16) μg/ml,t值分别为13.840、21.555、12.507、7.200,P值均<0.001];治疗12、24及48周时,观察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29.63%、46.30%、57.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96%、22.22%、25.93%(,值分别为4.475、6.948、11.009,P值均<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的血清IL-4为(2.69±1.23)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8±1.44) pg/ml(t =6.558,P<0.001),IFNγ水平为(1.82±0.89)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2±0.56) pg,/ml(t=4.812,P<0.00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70%,与对照组的1.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3,P=0.558).结论 HBeAg阳性CHB患者应用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治疗能够促进肝功能康复,调节免疫功能,提高HBeAg阴转率并抑制肝纤维化进程.

  • HBV rtA181T突变对Huh7细胞自噬的影响

    作者:时景仁;郭向华;王洁琳;王珊珊;乔录新;陈德喜

    目的 探讨HBV逆转录酶区A181T(rtA181T)位点突变对Huh7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Huh7细胞分别转染1.3merHBV野生型质粒(WT组)、1.3mer HBV rtA181T突变型质粒(181T组)及1∶1共转WT和rtA181T突变型质粒(WT+ 181T组).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HBV表面蛋白(HBs)表达水平,EUSA检测细胞外HBsAg表达水平;Westem Blot分析内源性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及P62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5 mRNA、Beclin1 mRNA的转录水平;同时转染绿色荧光蛋白LC3后,免疫荧光检测自噬颗粒.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免疫荧光观察181T组、WT组及WT+181T组细胞内均有HBs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81T组细胞内的HBs表达高于WT组和WT+181T组.ELISA检测3组细胞培养上清的HBs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739,P<0.001),其中181T组细胞外的HBsAg水平(0.111 ±0.056)远远低于WT组(3.157±0.490)和WT+ 181T组(2.240 ±0.797)(P值均<0.001);WT组、181T组和WT+181T组均可见LC3-Ⅱ自噬颗粒聚集,181T组LC3-Ⅱ表达水平高于WT组和WT+ 181T组,而P62水平低于WT组和WT+ 181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81T组自噬相关基因Atg5 mRNA、Beclin1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高于WT组和WT+ 181T组(P值均<0.05).结论 HBVrtA181T突变可导致HBsAg分泌障碍,并增加Huh7细胞的自噬水平.

  • PEG-IFN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应答不佳患者序贯替诺福韦酯24周疗效分析

    作者:吕莹;陈晓蓉

    目的 观察PEG-IFNα-2a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周血清学应答不佳序贯应用替诺福韦酯(TDF)治疗24周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6月-2016年2月就诊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经PEG-IFNα-2a 180 μg/周治疗48周HBeAg未发生血清学转换的CHB患者共21例.其中11例患者加用TDF 300 mg/d,12周后停用PEG-IFNα-2a,继续予TDF单药治疗12周;10例患者序贯阿德福韦酯(ADV) 10 mg/d单药治疗24周.治疗12、24周时检测HBV DNA,肝、肾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等指标,对比两组疗效.两组计量资料比匕较,满足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治疗12、24周时,两组患者的HBsAg、HBeA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24周时,TDF组患者HBeAg转换率(18.2%,2/11)与ADV组(10.0%,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组患者治疗12、24周时HBeAg分别为(1.75±0.59) log10 S/CO、(1.61±0.70) log10S/CO,较基线[(1.86±0.58) log10S/CO]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0.027);治疗24周时TDF组患者ALT水平低于AD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15.0 ~27.0)U/L vs 33.0(21.5-63.5) U/L;U=-2.616,P=0.046].两组患者eGFR水平在治疗12、24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PEG-IFNeα-2a单药治疗48周HBeAg血清学应答不佳的CHB患者,加用TDF 12周后再单用TDF 12周较直接序贯ADV治疗,短期内更有助于降低血清ALT和HBeAg水平.

  • 长春市702例HBV感染者的病毒基因分型及临床意义

    作者:袁野;于雪娇;卢念红;张明威

    目的 了解长春市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病毒复制水平、血清标志物及肝损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8月-2016年5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HBV感染者702例,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HBV基因型,并检测HBV DNA载量、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分析基因型与临床检测项目的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HBV基因型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选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702例HBV感染者中成功分型664例,其中C基因型484例(72.9%),B基因型168例(25.3%),B+C基因型12例(1.8%).HBV基因型分布无性别、年龄差异.C基因型感染者HBV DNA载量为(6.68±1.20) log10拷贝/ml,显著高于B基因型(5.15±1.37) log10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714,P<0.001);C基因型HBsAg(+) +HBeAg(+)+抗-HBc(+)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87,p<0.001);但HBsAg(+)+抗-HBe(+)+抗-HBc(+)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24,P=0.145);B基因型HBsAg和抗-HBc双阳性率显著高于C基因型(,=28.780,P<0.001).C基因型感染者ALT、AST水平显著高于B基因型[(307.6±113.4)U/L vs(285.8±96.2) U/L,(211.1 ±96.4) U/L vs(192.7 ±89.2)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9、2.172,P值分别为0.026、0.030).C基因型感染者Alb水平(37.6 ±9.1)g/L低于B基因型(39.9±10.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1,P=0.007).C基因型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264例,肝硬化202例,肝癌18例,B基因型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142例,肝硬化20例,肝癌6例,前者对肝脏的损伤程度强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8 894.000,P <0.001).结论 长春市HBV感染者以C基因型为主,B基因型次之.HBV基因型与性别、年龄差异无关.C基因型感染者的HBV DNA复制较为活跃,与肝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高于B基因型.

  • 7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发作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阮建文;高丽娟;苏汝开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临床特点,为诊断、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口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0月确诊的74例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纳入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n=51)和阴性组(n=23).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起病,ALT水平为523 ~2940 U/L,表现为黄疸型肝炎64例(86.49%),4周内临床治愈65例(87.84%).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基线ALT、AST、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HBeAg阴性组患者的TBil水平[(141.1±132.9) μmol/L]较阳性组[(80.1 ±68.8)μmol/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5,P=0.007).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发病过程类似于急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患者的TBil水平较高,肝细胞损伤较重.

  • 恩替卡韦治疗合并肺结核的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观察

    作者:朱栋梁;李道波;赵满芝;马科;宋建新;许东

    目的 探索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3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95例CHB合并肺结核患者,按是否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行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57),对其治疗前后临床生化指标等的变化情况及转归等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ALT、AST显著高于治疗组[(382.7(260.7 ~ 635.9) U/L vs 143.3(97.9~260.4) U/L,Z=-4.225,P<0.001;280.7(197.6 ~ 461.8) U/L vs93.8(67.3~156.9)U/L,Z=-4.637,P<0.001],TBil显著升高[157.4(139.7 ~ 269.6) μmol/L vs(106.8(88.3~187.1)μmol/L,Z=-2.671,P=0.008],出现黄疸的比例明显增高(63.2% vs 34.2%,x2=7.650,P=0.007).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PT明显延长[(22.5±15.5)s vs(17.3±9.7)s,t=2.553,P=0.012],PLT水平偏低[(131.0±69.4)×109/L vs(181.7±105.6)×109/L,t=2.826,P=0.004].对照组发生肝衰竭的比例显著增高(42.1% vs 15.8%,x2=7.306,P<0.001),且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因为肝功能受损而被迫停用部分或全部抗结核药物的概率亦增高(17.5%vs 2.6%,x2=4.952,P=0.026;68.4% vs 15.8%,,=25.330,P<0.001).结论 CHB合并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过程中,予以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抗结核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从而保障抗结核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究.

  •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钟春秀;蔡少航;尹军花;高钰琳

    目的 分析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讨相应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4年7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临床研究的102例CHB患者,分为持续治疗组(n=54)与停药组(n=48),以SF-36表测量生活质量.治疗组于治疗前与治疗96周接受评估,停药组于停药点与停药48周接受评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与抗病毒前比较,持续治疗组患者抗病毒治疗96周后,其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均明显升高(94.91 ±7.11 vs 92.13±10.58,81.94 ±24.96 vs 71.76±34.01,87.72±8.64 vs 82.85±12.88,59.63±14.59 vs 53.52±16.79,t=-3.786~-2.623,P值均<0.05).但心理质量除精神健康由67.30±18.94提高至75.56±15.53(t=-3.883,P<0.001)外,其余维度均无明显改善.停药组在停药后48周生理职能、总体健康与精神健康均有显著提高(84.20±18.97 vs 72.49±24.38,69.28 ±22.94 vs 56.41 ±18.27,75.02-±16.03 vs 68.94±14.07,t=-3.206~-2.078,P值均<0.05).多因素相关分析提示婚姻状况与抗病毒治疗后生存质量改善相关(比值比=11.61,95%可信区间:2.28~59.00,P=0.003).未婚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已婚患者,尤其是生理功能(t=-2.176,P=0.034)、生理职能(t=-2.173,P=0.034)与情感职能(t=-2.811,P=0.007).结论 抗病毒治疗能改善CHB患者的生理质量及精神健康,有效的心理干预对CHB患者尤其是已婚患者非常必要.

  • 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PTA与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范文海;赵正斌;陈青锋;张立婷;王霏霏;王琼;王珊;魏昕

    目的 分析HBeAg阳性HBV感染者的HBsAg、PTA和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 R15),并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4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HBeAg阳性HBV感染者92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n=24)、肝硬化代偿组(n=38)和肝硬化失代偿组(n=30).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清HBsAg定量、PTA及肝脏储备功能ICG R15检测.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矿检验,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 三组患者血清HBsAg定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2±0.43) log10 IU/ml vs(2.88±0.36) log10 IU/ml vs(2.60±0.27) log10 IU/ml,F=25.19,P<0.001];三组患者的ICG R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1±3.10)%vs (9.57±8.18)% vs (24.13±14.28)%,F=24.00,P=0.001];三组患者的PTA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81.00 ±17.62)% vs (83.08±9.64)%vs (62.32±16.90)%,F=13.42,P =0.009].相关分析显示三组间PTA与ICG R15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48、-0.602、-0.735,P值均<0.01);肝硬化代偿组和失代偿组患者HBsAg与PT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0、0.473,P值均<0.05),与ICG R15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27、-0.768,P值均<0.01).结论 在HBeAg阳性条件下HBsAg、PTA与ICG R15有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储备功能.

  • 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用药规律分析

    作者:焦云涛;李小科;杨先照;叶永安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中医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库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HBeAg阳性CHB的中医证治文献,提取医案的中医诊治信息,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其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文献100篇,医案135例.共使用220种中药,其中用药频数较高的中药为柴胡、丹参、甘草、白术、茯苓等;在药物归经中频数较高的为肝经、脾经、胃经等.分析出治疗HBeAg阳性CHB的核心药物为柴胡、白术、白芍、郁金、丹参、甘草、茯苓、虎杖、黄芪、茵陈、白花蛇舌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推演出药物核心组合20个;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新处方10个.结论 通过文献挖掘及归纳分析,提示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是HBeAg阳性CHB常见证型,总结出了核心药对和新处方,以供临床借鉴.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联合脾动脉栓塞对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和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梁晓华;张峰;诸葛宇征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ⅡPS)联合脾动脉栓塞(SAE)对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肝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9月-2015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科行TIPS治疗的患者共24例,根据是否联合SAE分为TIPS组(n=14)和TIPS联合SAE组(n=10),分别在治疗前后以彩色多普勒测量肝动脉和门静脉直径、血流速率和血流量,检测术前及术后肝功能(ALT、AST、TBil),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肝性脑病、脾脓肿)的发生情况.各组治疗前后指标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2组之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TIPS联合SAE组术后5d较术前肝动脉血流速率[200.00(168.25~224.75) cm/s vs91.35(76.00 ~ 113.25) cm/s]、门静脉血流速率[60.30(49.85~ 75.70) cm/s vs 28.30(21.20 ~ 30.00) cm/s]、肝动脉血流量[188.00(172.00 ~232.00) ml/min vs 79.10(61.15~89.75) ml/min]显著增加(Z值分别为2.803、2.666、2.803,P值分别为0.005、0.008、0.005),门静脉压力[29.50(24.50 ~34.00)cm H2O vs 38.00(34.00 ~41.75)cm H2O]显著下降(Z=-2.668,P=0.008);ALT[61.30(28.55 ~ 139.60) U/L vs 21.10(14.00~26.95) U/L]、AST[43.70(22.67 ~ 106.27) U/L vs 23.20(20.97 ~ 36.87) U/L]、TBil[31.75(17.95 ~ 36.92) μmol/L vs 15.35(13.10 ~ 18.62) μmol/L]显著升高(Z值分别为2.429、2.599、2.803,P值分别为0.015、0.009、0.005).术后30 d AST较术前显著升高[49.00(26.10 ~58.35) U/L vs 23.20(20.97 ~36.87) U/L](t =2.100,P=0.036),ALT、TBil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IPS组术后30 d TBil显著高于TIPS联合SAE组[35.00(24.00 ~51.25) μmol/L vs 18.30(12.55 ~31.00) μmol/L](Z=-2.371,P=0.017).术后3个月,TIPS组发生肝性脑病1例(2级);TIPS联合SAE组发生肝性脑病l例(3级),脾脓肿2例.结论 TIPS术后肝动脉入肝灌注显著增加,联合SAE不能进一步增加TIPS术后肝脏入肝灌注,且可能加重术后短期内肝功能的损伤,不能改善患者预后.

  • 血清CA12-5水平对肝硬化腹腔积液程度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辉;贾雷;吕栋;徐有青

    目的 探讨血清CA12-5水平对肝硬化腹腔积液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住院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硬化患者142例.根据是否出现腹腔积液将所有患者分为腹腔积液组(n=81)和无腹腔积液组(n=61),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CA12-5水平与腹腔积液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腹腔积液组血清CA12-5水平显著高于无腹腔积液组[290.00(50.82 ~618.40) U/ml vs 15.39 (9.77 ~23.04) U/ml,Z=-8.531,P<0.01].血清CA12-5水平与腹腔积液程度呈正相关(r=0.812,P<0.01),且对腹腔积液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2).当血清CA12-5取值为35.00 U/ml时具有佳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5%和88.5%.结论 血清CA12-5有助于肝硬化腹腔积液的诊断及监测腹腔积液的消长.

  • 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的效果观察

    作者:郑桂龙;丁海华;丁志清;邓先仁;夏静波;李宏欣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2月在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32例)和B组(28例),其中A组采用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B组采用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较A组长[(135.27±15.13) min vs(118.35±12.56) min],住院时间较A组短[(14.28±2.95) dvs(16.37±3.4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33、2.516,P值分别为<0.001、0.007).术后1个月,B组患者的IgG、IgM和IgA水平明显高于A组[(14.98±3.12) vs (12.51 ±2.75)、(2.79±1.13) vs(2.25±1.02),(2.42±0.79) vs(1.87±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60、-1.945、-2.636,P值分别为<0.001、0.028、<0.005).术后1个月,A组PLT水平增加较B组明显[(302.46土15.08)×109/L vs(80.25±5.68)×109/L,t=73.481,P<0.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5%vs 17.86%,x2 =0.008,P=0.929).结论 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在改善患者肝功能的同时,可使患者维持较好的免疫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叉头框蛋白Q1对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的影响

    作者:周益龙;陈橼;张一心;邵冰峰;张素青;徐爱兵;何松;李拥军;田思源

    目的 研究叉头框蛋白Q1(FOXQ1)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手术切除后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预后的影响,分析FOXQ1在评估肝癌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07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HCC患者120例.采用免疫组化分析FOXQ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利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分析患者术后的无瘤生存率(DFS);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OXQ1在癌组织中呈深褐色,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后5年的DFS受肝脏TNM分期[风险比(HR)=0.347,95%可信区间(95% CI):0.210 ~ 0.573,P<0.001]、肝内肿瘤个数(HR=0.294,95%CI:0.176 ~0.490,P<0.001)、HBV感染情况(HR=0.395,95%CI:0.222 ~0.704,P=0.002)、AFP表达水平(HR=0.348,95%CI:0.207 ~0.586,P<0.001)、是否肝硬化(HR =0.414,95%CI:0.244~0.702,P=0.001)、FOXQ1高表达(HR=1.968,95%CI:1.171 ~3.308,P=0.011)等因素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肝癌患者术后5年的DFS与TNM分期(HR=0.466,95%CI:0.248 ~0.874,P=0.017)、肝内肿瘤个数(HR=0.427,95%CI:0.216 ~0.844,P=0.014)、FOXQ1高表达(HR=2.896,95%CI:1.628 ~ 5.152,P<0.001)有关,FOXQ1高表达的患者治疗后无瘤生存时间小于FOXQ1低表达患者(18个月vs 26个月,x2=5.006,P=0.025).结论 FOXQ1可作为判断肝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评价肝癌治疗效果.

  • 胆道外科手术中及术后发现肝吸虫病15例临床分析

    作者:亓文磊;张若岩;柴文刚;柳明江;杜晓宏;叶军锋

    目的 分析胆道外科手术过程中发现肝吸虫病的临床特点,为肝吸虫病的外科治疗提供更全面、有效的诊疗信息.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2013年1月-2016年1月胆道手术中及术后发现的15例肝吸虫病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15例患者全部为男性,其中5例患者明确曾生食淡水鱼虾,8例行腹腔镜胆道探查术,7例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均于术中或术后引流液中发现成虫.15例患者规律驱虫治疗后治愈.结论 胆道探查术中发现灰黑色或鲜红色瓜子样絮状物,应高度怀疑肝吸虫,并建议术中留置T管引流;腹腔镜胆道探查术T管引流术后或ERCP鼻胆管引流术后发现可疑肝吸虫,需进一步行微生物学检查;已经明确的肝吸虫病,需杜绝生食鱼虾并行规律的驱虫治疗.

  • 冷激光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效果分析

    作者:江哲龙;潘凡;吕立志;江艺

    目的 探讨冷激光联合胆道镜在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79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周行冷激光联合胆道镜治疗,观察治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79例患者均碎石成功,治愈率100%.68例未出现术后并发症;7例术后出现腹胀、腹痛、腹泻,观察后自行缓解;4例术后出现畏冷、寒颤,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均未出现胆管损伤、胆道穿孔、胆漏、胆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冷激光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效果好、安全性高、可重复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 加速康复外科策略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Ⅰ期缝合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进衡;王妍亭;易斌;高原;陈安平;张胜龙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策略(EARS)在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行Ⅰ期缝合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2月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住院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64例,按其围手术期处理方式不同分为EARS组(n=32例)和对照组(n=3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观察项目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ERAS组患者较对照组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停止输液的时间明显缩短[(1.6±0.9)d vs (2.7±1.0)d,(5.1±1.0)dvs (6.8±1.1)d,(3.8±1.0)dvs (4.9±1.2)d,t值分别为-5.675、-5.910、-3.923,P值均<0.01],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提前[(1.0±0.3)dvs(1.6±0.7)d,(1.1±0.4)dvs(1.8±0.6)d,t值分别为-4.313、-4.842,P值均<0.01],住院总费用降低[(17433.5 ±1411.3)万元vs(26 651.6±2945.8)万元,t=-15.942,P<0.001],且术后疼痛例数少于对照组[4(12.5%) vs13(40.6%),x2=6.490,P=0.011],术后ERAS组患者ALT和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105.25 ±35.34) U/L vs(179.00 ±48.64) U/L,(50.78±12.60) μmol/L vs(79.70±18.56)μmol/L,t值分别为-5.973、-7.090,P值均<0.05].结论 EARS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围手术期治疗实用性高,能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在肝胆胰外科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女性生育因素调查

    作者:陈晶;郭长存;时永全;周新民;何晓霞;陈瑜;王璐;郭冠亚;韩者艺

    目的 探讨生育因素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2015年8月就诊于西京医院并明确诊断的273名PBC女性患者.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肝性脑病及经电话回访后资料不全的患者,共纳入有女性亲属配比的54名女性PBC患者(PBC组)加入本次调查研究.同一时间段收集与PBC患者在10岁年龄段内的女性亲属,排除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及经电话回访资料不全者,共纳入88名参与者(亲属组).对所有入选者采用PBC女性生育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BC组平均生育次数显著大于亲属组(2.55±1.84 vs 1.84±0.95;t=2.708,P=0.009).对2组生育次数进行剂量-反应关系连续变量统计分析提示,生育次数与PBC发病呈剂量-反应关系(P=0.002).结论 生育次数可能是PBC发病的相关因素,通过剂量-反应关系参与PBC发病.对于PBC易感性的女性,减少生育次数可能会降低其发生PBC的概率.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现状及展望

    作者:樊蓉;孙剑;侯金林

    慢性乙型肝炎是影响我国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包括两大类:IFN以及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尽管现有药物已经可使大部分患者实现持续的HBV抑制,但仍有大部分患者无法实现免疫控制和功能性治愈.未来,随着新靶点药物研发的进展,相信人类在不久的将来,会像战胜HCV一样,战胜HBV.

  • 血管紧张素1-7对雨蛙素诱导的胰腺腺泡细胞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通路的影响

    作者:王艳;崔立建;肖红丽;王国兴;阴赪宏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雨蛙素诱导的胰腺腺泡细胞AR42J中Toll样受体(TLR) 4/核因子(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 AR42J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10 nmol/L雨蛙素刺激)、Ang(1-7)组(10-7 moVL、10-6 mol/L、10-5mol/L Ang(1-7) +10 nmol/L雨蛙素)及Ang(1-7)受体抑制剂A779组(10-7 mol/L、10-6 mol/L、10-5 mol/L A779+ 10 nmol/L雨蛙素).对照组为正常生长的AR42J细胞,模型组用10 nmol/L的雨蛙素刺激AR42J分别于15 min、30 min、2h、6h、12 h及24 h收集细胞,Ang(1-7)组为不同浓度Ang(1-7)作用30 min后再用雨蛙素刺激12 h收集细胞,A779组为不同浓度A779作用30min后再用雨蛙素刺激12h收集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LR4及NF-κB在AR42J中的表达部位,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及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AR42J细胞中可见TLR4及NF-κB均于细胞胞浆中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LR4随雨蛙素造模时间呈先增高后减少的动态变化:在造模后30 min、2h及6h显著升高,12h显示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F-κB随雨蛙素造模时间呈现逐渐升高的动态变化:在造模后30 min、2h、6h、12h及24 h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ng(1-7)浓度为10-5mol/L时TLR4及NF-κB蛋白表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70±0.046 vs 0.893±0.057,0.520±0.071 vs0.750±0.057,P值均<0.05).A779浓度为10-mol/L时TLR4及NF-κB蛋白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680±0.045 vs 0.563±0.088,0.617±0.071 vs 0.453±0.054,P值均<0.05).结论 雨蛙素刺激的AR42J细胞中,Ang(1-7)能够下调TLR4,抑制NF-κB激活发挥作用.

临床肝胆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