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

临床肝胆病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림상간담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5256
  • 国内刊号: 22-110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贾继东,牛俊奇 (执行)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时间改变的临床意义

    作者:邓志凤;赵椿

    目的 探讨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原时间(P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9例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LT、MPV、PCT、PDW、Fib及PT进行检测.结果 肝硬化组(或肝癌合并肝硬化组)PLT、MPV、PCT均显著降低(P<0.01),PDW显著升高(P<0.05),Fib显著降低(P<0.05~0.01),PT显著延长(P<0.01);随Child分级,其异常程度逐级加重,有显著差异(P<0.05~0.01).肝癌组Fib显著升高(P<0.01);肝癌并发肝硬化患者Fib显著下降(P<0.01).说明血小板四项参数对评估出血倾向及肝硬化严重程度有重要的辅助指导意义.结论 血浆Fib下降程度及PT延长时间与肝硬化严重程度正相关,可作为预后指标.肝癌患者Fib下降提示预后欠佳.

  • 晚期肝病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早期预警指标研究

    作者:姜天俊;闫子国;赵敏;李建静;闫慧颖;范荣;赵鹏;石磊

    目的 探讨晚期肝病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早期预警指标.方法 100例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晚期肝病患者被纳入观察组,选择同期入院、肝病基础相当、未合并真菌感染的另8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与发生真菌感染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达到预警作用.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细菌感染(OR=4.45,95%CI 1.86-13.68;P=0.006)、广谱抗菌素应用疗程(11~15天疗程,发生真菌感染的OR值为2.02,95%CI 1.54-8.50,P=0.005;16~21天疗程,OR=5.36,95%CI 2.68-12.31,P=0.003;22天以上疗程,OR=12.88,95%CI 6.07-22.40,P=0.001)、糖皮质激素使用(OR=3.78,95%CI 1.07-11.23;P=0.007)、中性粒细胞减少(OR=6.62,95%CI 1.68~14.05;P=0.002)、糖尿病(OR=2.23,95%CI 1.36~9.81;P=0.026)是晚期肝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细菌感染、广谱抗菌素疗程、糖皮质激素应用、中性粒细胞减少、糖尿病是晚期肝病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可作为早期预警指标.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血浆置换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高庆伟;胡美庭;袁德胜;王永;李本科;韩光;王汝刚;孙伟祥

    目的 分析血浆置换和内科综合治疗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影响因素,评价血浆置换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效果.方法 比对1997至2004年间收治的42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和内科综合治疗对其疗效及生化指标改变的影响,同时观察置换的血浆量、置换次数及病程的不同阶段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血浆置换治疗效果与患者年龄、性别、血型无关;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有关;与腹膜炎、门脉高压症无关;并发症与治疗效果负相关;置换次数与治疗效果正相关.血浆置换治疗与内科综合治疗效果对比尚不能确定谁优谁劣.血浆置换可在病程的不同阶段改善患者部分肝功能和血常规指标,提高临床综合治疗效果.结论 选择适当血浆置换量、置换次数及治疗时机有助于提高血浆置换的辅助治疗效果.

  • 血清cccDNA与HBVDNA、YMDD变异及肝炎复发的临床关系

    作者:吴凤婷;吕其军

    目的 探讨cccDNA与病毒复制及拉米夫定耐药突变(YMDD)及肝脏病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子信标PCR技术检测HBV携带者(ASC)、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LC)、肝癌(HCC)患者血清中cccDNA与HBVDNA及YMDD突变.结果 在283例HBV感染者血清中,cccDNA阳性123例(43.46%),均为HBVDNA阳性标本;cccDNA与血清HBVDNA相关(x2=28.27,P<0.01)及ALT相关(x2=48.46,P<0.01).60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半年患者复查血清ALT、HBVDNA、YMDD及ccDNA,显示ALT异常32例(与cccDNA相关x2=48.46,P<0.01),HBVDNA阳性24例(与cccDNA相关x2=28.27,P<0.01),其中包括YMDD阳性18例与cccDNA阳性16例(P=0.046).结论 血清cccDNA,是反映HBV复制及肝脏细胞损伤的血清标志.监测YMDD与血清cccDNA可以提示抗病毒治疗中HBV复制状态及病变进展情况.

  • 慢性HBV携带者病毒抗原表达类型与抗病毒治疗效果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艳;胡瑞敏

    目的 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和肝细胞内病毒抗原的表达类型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79例慢性HBV携带者,通过肝组织病理检测,观察肝脏病理改变程度、肝细胞内病毒抗原的表达类型和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eAg、HBVDNA转阴之间的关系.结果 HBsAg表达类型与疗效无显著相关性,HBcAg浆型表达的疗效明显优于核型表达,肝组织病理病变大于4分,血清HBV标志物阴转率高.结论 肝组织HBcAg浆型表达和肝组织病理改变与慢性HBV携带者抗病毒治疗疗效均呈正相关.

  • 抗-HBs阳性HBV感染者5年前瞻性随访观察

    作者:黄利华;张英

    目的 观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HBV感染者5年疾病演变.方法 对62例抗-HBs阳性者检测5年前后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HBVDNA水平及观察临床演变.结果 5年后肝硬化、肝癌发生率分别11.3%、4.8%,死亡5例见于123、12阳性模式组,123、12、245阳性模式5年后仍有48.1%、66.7%、61.1%保持原模式不变,临床类型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5年后抗-HBs和HBVDNA水平总趋势下降,123模式HBVDNA定量显著下降,12模式抗-HBs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HBVDNA和血清抗-HBs水平高低是预示疾病转归的重要指标.

  • 血清白细胞介素12及肿瘤坏死因子在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胡艳;万洁;欧阳少霞

    目的 探讨IL-12与TNF在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血清IL-12与TNF水平.结果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与TN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与临床病型关系密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期,血清IL-12水平正常(P>0.05);血清TNF在急性肝炎正常(P>0.05),慢性肝炎及部分重型肝炎仍高于正常(P<0.05).血清IL-12与TNF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及ALT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IL-12及TNF参与了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病理过程.早期检测血清IL-12与TNF水平,可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因素研究

    作者:王立福;李筠;周双男

    目的 总结426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例的预后因素.方法 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肝硬化Child-Pugh分级、败血症、肝肾综合征、重型肝炎分期、消化道出血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各自相关系数构建评估方程,将原始数据代入公式.结果 两组患者分值差异显著(P<0.001),以0.5为判别界限,好转组临床符合率84.3%,无效组临床符合率95.5%.结论 评估方程可较好地评估预后,对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有一定价值.

  •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覃佳成

    慢性重型肝炎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一直为临床所关注,目前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我科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应用肝组织蛋白质组模式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纤维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葛文松;姚定康;朱樑

    目的 获得早期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纤维化的肝组织蛋白质组模式.方法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分析方法获得肝纤维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蛋白质表达谱.先对6例肝纤维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蛋白质表达谱进行分析,在肝纤维化组织蛋白质表达谱中发现具有鉴别肝纤维化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蛋白质组模式,再应用该模式对14例未知的肝纤维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2-DE图谱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未知的肝纤维化组织与正常肝组织均得到准确鉴定,灵敏度和特异均为100%.结论 HBV相关肝纤维化组织的蛋白质表达模式能准确判断肝纤维化,对该模式中的蛋白质点进一步分析有助于研究HBV相关肝纤维化的诊断标记.

  • 虎驹乙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0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锡芳;刘辉林

    目的 探讨中成药虎驹乙肝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及抑制病毒复制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门诊部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共70例,予口服虎驹乙肝胶囊每次5粒,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肝太乐片、西利宾胺片、维生素C片每次各2片,每天3次,疗程均为一年.结果 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较对照组能更快降低转氨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观察组6个月12个月的HBeAg阴转率分别为15.7%和27.1%,优于对照组的4.0%和10.0%;观察组6个月、12个月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5.8%和30.0%,优于对照组的2.0%和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虎驹乙肝胶囊能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及抑制病毒且无不良反应.

  • 胆囊腺肌增生症23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贞;范铁艳;程留芳

    目的 探讨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在1046例胆囊切除术中,对病理检查确诊的2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行超声、CT或MRI检查.结果 2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临床表现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类似.病变大体形态:局限型13例(均位于胆囊底部)、节段型7例和弥漫型3例.23例均行胆囊切除,合并胆囊结石6例,合并胆囊炎14例.结论 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一种好发于成年人的胆囊壁增生性病变,此病常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并存,临床诊断困难,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联合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术前诊断准确度.目前手术是治疗的好方法.

  • 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镁变化及镁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瑞云

    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镁变化及镁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108例酒精性肝病患者和108例健康体检者测定空腹血清镁、ALT、AST、TBil、γ-GT.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干预组(A组)54例,安慰剂组(B组)54例,A组给予硫酸镁针剂2.5g+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1次/日,连用2周;B组给予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1次/日,连用2周.2周后再次测定以上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酒精性肝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为6.349~8.775,P<0.01);治疗前A、B两组间各指标没有明显差异(t值为0.312~0.420,P>0.05);治疗后A、B两组之间各指标差异显著(t值为2.236~3.175,P<0.01).结论 酒精性肝病患者存在低血镁状态,纠正低镁血症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

  • 肝脓肿的螺旋CT诊断(附24例分析)

    作者:王松岩;马守成;申斯原

    2003年1月~2006年5月我院收治24例肝脓肿患者,今对肝脏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探讨肝脓肿的螺旋CT诊断特点.

  • 姜黄素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薛发轩;严红梅;刘林;孟培燕;陈锦军;高建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继发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合并肝脂肪变性与炎症的一种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NASH的发病逐渐增多,防治本病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多年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抗肿瘤、抗突变、抗炎、抗氧化、保肝等广泛的药理作用[1].本课题旨在通过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进一步明确姜黄素防治NASH的作用.

  • 慢性HBsAg携带者及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的病理学研究

    作者:张立洁;王泰龄;王欣欣;孟忻;赵景民;宋晨朝;孙琳;张世杰;李俊强;金荣华

    目的 观察临床诊断为慢性HBsAg携带者及病理诊断为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总结慢性HBsAg携带者41例、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通过HE、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肝穿刺组织切片的病理变化.结果 慢性HBsAg携带者41例无明显异常的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但肝穿组织病理检查仅有10例无明显病变,30例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1例为静止性肝硬化.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患者65例中,少数患者有较轻的肝功能异常改变;病理检查无明显炎症和纤维化.结论 慢性HBsAg携带者主要是一组以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为主的患者,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患者也仅有轻度的肝功能异常;慢性HBsAg携带者及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是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对同一类病变的不同诊断用词,对其诊断应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综合判断.

  • 前白蛋白、胆碱脂酶、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与慢性乙型肝炎病理分级的关系

    作者:王晓霖;杨京

    目的 明确前白蛋白(PAB)胆碱脂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肝脏病理分组的关系.方法 检测41例CHB患者血清PAB、CHE及血浆PT、FIB的水平,并与肝活检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随着炎症程度加重,PAB、CHE、FIB逐渐下降,且各炎症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T逐渐延长,但G2组与G1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纤维化程度加重,PAB、CHE、FIB亦逐渐下降,PT逐渐延长,各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AB、CHE、PT及FIB与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均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 PAB、CHE、PT及FIB是反映CHB病理损害良好的实验室指标,临床定期检测对判断CHB肝组织病理分级与调整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 162例慢性HBV携带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叶立红;王翀奎;梅志勤;刘彦超

    乙肝携带者分为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其中,对于慢性HBV携带者依据不同HBV DNA载量是否需要进行肝组织活检尚有争议.因此,本文通过对162例行肝组织活检的慢性HBV携带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其分为高载量(≥105)和低载量(<105)两组,对两组中<G2分级、≥G2分级进行率的比较,以判定是否以1×105拷贝/ml作为进行肝组织活检的标准.

  • 肝硬化患者血清胆固醇、胆碱酯酶、总胆汁酸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王炘;詹志刚;袁锦峰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h)、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92例肝硬化患者及68例健康者的Tch、ChE及TBA水平.结果 肝硬化组Tch、Ch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T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ch、ChE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中低,TBA在C级中高,与A级和B级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血清Tch、ChE、TBA能较准确地提示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判断肝硬化病情,估计预后.

  • 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特征

    作者:樊海英;陈建荣

    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肝硬化患者生命延长,病程中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也有所增加,可导致肝损害加重,对生存质量及预后有一定影响,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134例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发生的机理及有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 泰尔丝引起药物性肝炎1例报告分析

    作者:滕惠琴

    患者,男性,25岁,因纳差、巩膜黄染10天伴皮疹3天,外院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TBil)60.4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36.7μmol/L,ALT 752U/L,白蛋白30g/L,于2005年12月24日来我院门诊,拟诊为"病毒性肝炎"收住院.入院后追问病史患者曾因患"痤疮"服用泰尔丝治疗5周.

  • 先天性肝内血管发育异常1例

    作者:李冰;陈国凤

    某男,23岁,因"发现白细胞、血小板下降2月余"入院.患者2006年8月外院无症状体检时发现白细胞、血小板低于正常(WBC 2.1×109/L、PLT 36×109/L),无阳性体征,肝功正常,HBsAg阴性,HBVDNA定量阴性,抗-HCV阴性,抗-HAV阴性,抗-HEV阴性,B超提示门脉高压、脾大,不除外肝硬化.

  •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病原菌及其耐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侯蔚琳;臧国庆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系无腹腔脏器穿孔而发生的急性腹膜细菌感染[1].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4%~25%[2].Guarner报道[3]住院肝硬化患者SBP的发生率为8%~27%,多表现为腹痛、腹水迅速增长、腹膜刺激征,病死率很高.发生第1次SBP的30天病死率为32%,1年病死率约为78%[4].

  • 交感神经系统与肝纤维化

    作者:刘娜;张晓岚

    肝纤维化是各种不同致病因子引起慢性肝病进而发展为肝硬化的共有病理改变和必经途径,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进而逆转肝纤维化是治疗各种慢性肝病、预防其向肝硬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交感神经系统参与心血管、内分泌、泌尿、消化等多个系统的功能调节.近年来,交感神经系统与肝脏疾病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素贤;赵景民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和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它以肝脏内进行性小胆管损坏伴有门管区炎症、胆汁淤积和肝纤维化为特点,并可终进展至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该病主要发生在中年女性,常合并肝外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95%PBC患者血清中存在抗线粒体抗体(AMA)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提示此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 亚太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处理和治疗共识

    作者:魏来

    2006年8月,亚太肝病学会(APASL)组织相关专家对《亚太丙型肝炎共识》进行了更新,依据近年来的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结合亚太地区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形成了新的共识.该共识已发表于2007年5月号的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22(5):615-3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贾继东教授和笔者参加了这次共识的修订.

  • 更为规范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作者:池肇春

    2007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发布的慢乙肝防治指南(下称指南2007),强调预防,对如何预防传播和对HBV感染患者的监测提出了具体推荐意见.治疗方案具体实用,对不同类型慢性肝炎及其并发病均规定了具体的治疗方案,对治疗中出现的问题或出现耐药时均有具体处理意见,同时还规定了药物剂量原则,提出了6种共识的抗病毒治疗药物.

  • 急性肝衰竭的治疗进展

    作者:王吉耀;徐传涛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指原来无肝脏疾病(主要指肝硬化)的患者,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或功能丧失发生急性严重肝功能不全,导致以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和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此综合征病情严重、临床症状复杂、病死率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病因、脑病程度及多器官衰竭密切有关,主要的死因是感染和进行性脑水肿.

  •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作者:雷秉钧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又称原发性腹膜炎,是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的腹水感染.此种感染是在没有明确的腹腔内病变来源(如内脏穿孔或脓肿)下发生的,后者称为继发性腹膜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严重肝病伴发腹水患者的常见和危险的并发病,在这类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0%~30%,是引起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积极治疗下病死率约20%[1].它亦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类型之一.

临床肝胆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