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

临床肝胆病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림상간담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5256
  • 国内刊号: 22-110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贾继东,牛俊奇 (执行)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昊宇;刘斌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手段虽多,但单一的治疗方式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阐述了肝内胆管结石病的病因、病理特点以及各种治疗方式的进展.认为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联合应用多种手术方式,是减少结石残留和预防癌变、提高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总体疗效的关键.

  •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佳杰;于博文;李鹏;陶夏平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是消化科临床常见疾病,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PCS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详细介绍了PC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并就"是否应该切除胆囊"这一近来备受争议的话题进行探讨,以期提高PCS的临床疗效.

  • 肝结核1例报告

    作者:曾建挺;王春梅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3岁,因"纳差5月余,B超显示肝占位3d"于2014年8月入院.入院前5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症状,曾在院外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抗炎"治疗.3d前行腹部B超发现肝占位(右前叶40 mm×51 mm).既往无乙型肝炎和结核病史,无其他传染病接触史.辅助检查: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均正常,胸片正常,腹部平扫+增强CT示(图1):肝右前叶占位42 mm×47 mm,平扫呈稍低密度(CT值38 Hu),增强可见不均匀强化(CT值70 Hu),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强化程度有所减低(CT值60 Hu),考虑肝癌转移可能.

    关键词: 结核 病例报告
  • 右副肝管直接汇入胆囊合并胆囊管与肝总管低位汇合1例报告

    作者:陈丽宇;纪柏;刘亚辉

    胆道变异的类型繁多,包括胆囊管与肝总管并行低位汇合、胆囊管汇入右肝管、迷走胆管、副肝管等[1].其中,副肝管是指肝脏的某一叶或某一段肝管低位与肝外胆管汇合,肝外部分的胆管称为副肝管,出现率约10%~20%[2].副肝管在Calot三角发现,表现形式多样,例如副肝管汇入肝总管、汇入胆总管、汇入右肝管、汇入胆囊管,或者汇入胆囊颈部[3].本文报道1例副肝管直接汇入胆囊且较粗大的病例.

  • 脉络膜黑色素瘤肝转移1例报告

    作者:杨煜;王学梅;张云飞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7岁,以"右上腹胀痛不适20 d"为主诉于2014年12月9日入院.患者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不适,伴有背部酸痛,发病以来体质量下降约2 kg.入院前于门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肝右叶多个结节融合成团块状,内可见分支状血流,左肝静脉及中肝静脉起始处受压变窄.提示:肝内多发实质占位性病变,考虑继发灶(图1).

  • 巨大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例报告

    作者:刘洪;陈刚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17岁,因"右上腹痛1月余,加重伴皮肤巩膜黄染5d"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主要位于中上腹,呈间隙性胀痛,夜间腹痛明显,未行任何处理.5d前,腹痛明显加重伴全身皮肤巩膜黄染,陶土样大便,尿色呈深黄色;至当地医院就诊,胆红素及转氨酶明显升高;行腹部CT检查提示:胆总管囊肿可能.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本院就诊,以"胆总管囊肿"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7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6/72 mm Hg;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部压痛,以中上腹为甚,无反跳痛,右侧肋缘下可扪及一大小约15 cmx 10 cm包块;墨菲征阳性,肝区轻度叩击痛,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

  • 成人胆管错构瘤合并左半肝萎缩1例报告

    作者:李昊;王守庆;辛桂杰

    胆管错构瘤(von meyenburg complexes,VMC)是一种罕见的肝脏良性病变,易与肝转移瘤等肝脏恶性占位性病变相混淆.该病主要是由于胆管板畸形引起[1-2],多于尸检或手术中偶然发现,其在尸检中的检出率为0.9%~5.6%[3].本文报道1例成年男性VMC合并左半肝萎缩病例.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0岁,因"剑突下疼痛1周"于2014年5月8日入院,既往有吸烟史15年,平均20支/d,饮酒史20年,无毒物接触史,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史.常规查体未见异常.

  • 长胆囊管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穿孔1例报告

    作者:刘洪;陈刚;甘雪梅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9岁,因"反复右上腹痛10余天,加重10 h"入院.患者诉10余天前油腻饮食后出现腹痛,主要位于右上腹,呈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并向右侧肩背部放射,伴恶心,未呕吐,伴畏寒、发热,高体温38.9℃,无黄疸,无呕血、黑便;曾自服雷贝他唑、阿莫西林胶囊后腹痛无缓解.为求诊治,至当地县医院就诊,行腹部B超后考虑"急性胆囊炎、胰腺炎",予以抗炎、解痉等治疗,腹痛未见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本院就诊,以"急性胆囊炎"收住.

  • 黏胆症1例报告

    作者:可健吉;刘斐齐;张颖科;张威;刘亚辉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8岁,因"皮肤、巩膜黄染10余天"于2014年10月20日入院.肝胆CT增强影像诊断:胆总管改变,待除外炎性所致,扩张程度略有减轻.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诊断:(1)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壁略厚,炎症所致不除外;(2)考虑胆囊炎.肝功能:ALT 72 U/L,GGT 979 U/L,ALP 187 U/L,TBil218.8 μmol/L,DBil 143.7 μmol/L,间接胆红素75.1 μmol/L,总胆汁酸215.9 μmol/L.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724 42.75 U/ml,糖类抗原19-9 150.90 U/ml,患者其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沙利;杨政;胡勤明;杨忠民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肝内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终可以演变成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等,发病主要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8[1].当患者具有胆汁淤积的生化学表现、血清学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阳性、肝脏组织学支持如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小叶间胆管破坏等证据时,即可诊断为PBC.PBC与其他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如原发性干燥综合征(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多肌炎、硬皮病和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PBC与pSS的关系尤为密切,研究表明在PBC患者中,pSS的发病率达69%~81%[2].关于PBC合并pSS的病例国内报告尚不多,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PBC合并pSS病例报告如下.

  • 长期胆管外引流致凝血功能障碍2例报告

    作者:张峰;缪成成;钟文琪;张明;诸葛宇征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是临床上常用的胆管外引流手段,与胆管内支架引流一同构成内科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主要方法[1].理论上,内引流符合生理需要,长期外引流因改变胆汁的生理排泄途径而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较少.本文报道长期胆管外引流患者并发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临床表现为凝血障碍2例.

  • 腹腔镜手术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防治

    作者:李巍;刘红宇;关连越

    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创伤并加快了术后康复,但胆道损伤的发生率也较开腹手术明显增加.胆道损伤一旦发生,给患者带来的近远期不良后果十分严重.因此,胆道损伤的预防和及时正确的诊治非常重要.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腹腔镜下胆道损伤的常见原因和机制、诊断和治疗的进展进行阐述,使青年医生对胆道损伤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指导临床实践.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眭;王江滨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介绍了PBC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对早期诊断、密切监测疾病并指导规范治疗,改善PBC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肝胆管结石初始外科治疗的规范化研究

    作者:李江;刘斌

    肝胆管结石是我国西南地区常见的良性胆道疾病之一,外科手术是该病佳的治疗方式.但由于该病起病隐匿,病程复杂多样,术后结石残留、复发率及胆管癌变率高,而且相当一部分患者因为初始治疗决策不当,导致反复多次手术,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初始外科治疗是否得当,将明显影响肝胆管结石的近远期疗效.对于初始治疗的患者,务求详细而全面的诊断和充分的评估病情,制订规范且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尽量采用以肝段或肝叶切除为基础的手术方案,合理使用胆道镜、术中B超等辅助设备,力求达到彻底去除病灶,防止复发以及降低再手术率的治疗目的.

  •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现状

    作者:邓宝成;刘沛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是一组罕见的异质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50 000~1/100 000.依据编码肝细胞膜转运蛋白基因的不同,可将PFIC分为三型.PFIC-1、PFIC-2和PFIC-3分别是ATP8B1、ABCB11和ABCB4基因突变所致.PFIC-1和PFIC-2血清GGT活性正常,而PFIC-3血清GGT活性升高.PFIC以严重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在婴儿或者儿童期发病,进展迅速,通常在儿童或者青春期进展为终末期肝病.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生化学检测、肝脏影像学、肝脏病理学及基因检测等.熊去氧胆酸是所有类型PFIC患者的初始治疗药物,外科胆汁分流术能减轻部分PFIC-1或PFIC-2患者瘙痒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但对大多数患者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

  • 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

    作者: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专家委员会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一组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取得迅速进展.2009年及2013年《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分别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了《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的2009版及2013版.近2年来,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的资料进一步积累.

  • 《2014年美国肝胆胰学会共识声明:肝内胆管癌管理》摘译

    作者:周霞

    本文介绍了2014年美国肝胆胰学会(American Hepato-Pancreato-Biliary Association,AHPBA)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诊治的专家共识,内容覆盖了其诊断、分期、外科治疗、辅助治疗等多方面内容,可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1 ICC的诊断与分期1.1 临床表现 ICC患者早期多无临床表现,进展阶段可出现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和体征,包括体质量减轻、乏力、腹部不适、肝肿大或腹部可触及包块,胆道梗阻相对罕见.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重要的妊娠期并发症,主要导致围产儿死亡率增加.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迄今国际上尚无有关ICP的统一诊治意见.2011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第1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该指南的发表对我国ICP诊治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在ICP诊治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为此,对其进行了重新修订.ICP曾有过许多命名,也引起了诊断和治疗的混乱,自第1版ICP诊疗指南发表后,国内教科书和文献已基本一致采用了第1版ICP诊疗指南中的命名.

  • 《2014年美国肝胆胰学会共识声明:胆囊癌管理》摘译

    作者:宁峥;祁兴顺

    美国肝胆胰学会于2014年1月15日主办了一场专家共识会议,旨在回顾当前有关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治疗的证据,以建立实践指南.总体上,在GBC高发区,胆囊标本常规应包括至少3块组织切片以及胆囊管边缘.对于不典型增生或已诊断为癌的标本,应广泛取样.若患者适合手术,则直径>1 cm和影像学证实有血管蒂的胆囊息肉应行外科切除.疑诊或确诊为GBC的患者至少应行横断面对比成像和诊断性腹腔镜检查.淋巴结清扫术应充分评估任何可疑区域淋巴结、主动脉腔静脉区域淋巴结,至少获得6个淋巴结标本.

  • 《2015年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指南:胆道癌管理》摘译

    作者:黄华冰;杜奕奇

    1 研究背景由于缺乏高水平的诊断和治疗证据,不同医疗机构诊治水平参次不齐,导致胆道癌患者的预后差别也很大.因此胆道癌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极大的帮助,也有助于缩小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差距.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Japanese society of hepato-biliary-pancreatic surgery,JSHBPS)在2008年出版了胆道癌和壶腹癌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这是唯一聚焦胆道肿瘤的临床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诊断标准.

    关键词: 胆道肿瘤 日本 指南
  • 2014年与2015年欧洲肝病学会抗HCV治疗指南比较

    作者:戴明佳;颜学兵

    鉴于抗HCV药物研制进展非常迅速,针对抗HCV治疗的指南更新也非常及时.2014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及美国肝病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联合发布了一部丙型肝炎诊治指南[1],同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关于丙型肝炎管理及治疗的指南[2].欧洲肝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在2014年发布了关于丙型肝炎治疗的指南[3-4].作者曾对4部指南进行了解读和比较[5-7].

  •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对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影;李雪峰;王琳;徐娇;张书杰;张勇

    目的 探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对人外周血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CD11c十m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磁珠分选技术获得健康志愿者CD11c+ mDC和CD4+T淋巴细胞.在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MBL(5、10、20 μg/ml)刺激,以不加MBL的细胞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白细胞介素(IL) 12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40、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用MTT法测定CD 11c+mDC刺激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4和干扰素(IFN)γ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未加MBL刺激组相比,3种浓度MBL均显著增强CD11c+ mDC表面分子CD40、CD80、CD86、HLA-DR表达及IL-12分泌(F值分别为44.34、27.35、15.57、48.38、38.27,P值均<0.001),其中IL-12分泌呈MBL浓度依赖性;MBL刺激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未刺激组(F =23.43,P<0.001);MBL刺激组细胞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未刺激组(F=28.25,P<0.001);而MBL刺激组细胞的IL-4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未刺激组(F=40.03,P<0.001).结论 MBL能够有效刺激CD11c+mDC的活化,诱导CD4+T淋巴细胞向辅助性T淋巴细胞1分化,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CD11 c+mDC的表型和功能参与HBV的控制和清除.

  • 启东地区2006-2014年高考生血清HBsAg携带状况分析

    作者:倪正平;陈陶阳;沈蓉;陆玲玲;薛学峰;黄飞;施平凡

    目的 了解启东青年一代血清HBsAg携带状况.方法 随机选择启东市内三所中学2006-2014年连续9届高三学生(高考组),共15 534人,其中有部分学生在出生时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选择来自2007-2013年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成人组),共1208人,被确认未在出生时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两组对象以ELISA法进行血清HBsAg检测,观察其阳性率.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高考组的HBsAg携带率分别为4.2% (75/1794)、4.3%(77/1797) 、4.4%(82/1858)、4.3%(82/1903)、3.4%(56/1627)、2.6%(46/1768) 、1.6%(29/1778)、1.6%(27/1642)和1.8%(24/1367),平均3.2%(498/15534),显著低于成人组的平均7.1%(86/1208)(x2=59.986,P<0.001).高考组男性HBsAg携带率(3.7%,266/7236)高于女性(2.8%,229/8298) (x2=10.521,P=0.001);成人组男性HBsAg携带率(8.8%,66/750)也显著高于女性(4.4%,20/458) (x2=8.452,P=0.004).成人组男性的HBsAg携带率是高考组男性的2.4倍;成人组女性的HBsAg携带率是高考组女性的1.6倍.结论 2006-2014年高考生的HBsAg携带率持续下降,至2014年已超前达到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将<5岁人群HBsAg携带率控制在2%以下的目标.

  • 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门诊患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贾莹;李晓光;李璐;梁京津;康永峰;林菲;邓忠华;王伟;张碧莹

    目的 了解门诊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肝炎组,选择同期无明显躯体及精神症状随同患者就诊的家属和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SF-36、CLDQ和SSRS量表对肝炎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SF-36量表中肝炎组的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CLDQ量表中肝炎组的系统症状、情感、焦虑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SSRS调查发现肝炎组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影响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等.结论 门诊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年龄大、女性、离异、农民、经济收入低、主观支持少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低的患者更需要关注其生存质量,医务人员应该给予患者个体化的健康指导.

  • 低ALT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水平与肝组织学的相关性

    作者:陈学福;陈小苹;马晓军;黄晶;罗晓丹;廖金瑶;岑爱群

    目的 通过分析低ALT水平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探讨影响肝组织学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511例,检测肝组织学、血清HBsAg定量、HBV DNA定量.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Nemeny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HBs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51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肝组织异常.年龄≥40岁组HBeAg阳性率、HBsAg定量、HBVDNA定量均低于年龄<4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值分别为86.80、2.99、7.25,P值分别为<0.000 1、0.003、0.000 1).不同年龄组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0.03、61.92,P值均<0.000 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HBsAg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呈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45、-1.51、-0.153、-0.181,P值分别为<0.000 1、0.019、0.012、0.005).结论 低ALT水平慢性HBV感染者年龄是影响肝脏组织学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且HBs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均呈负相关关系,提示HBsAg水平可作为此类患者无创性判断肝脏组织学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

  • 从发病机制谈肝内胆汁淤积的诊治

    作者:陈东风;孙文静

    肝内胆汁淤积是临床上常见的肝损伤的表现形式,其病因较为复杂,所涉及的疾病种类广泛.其发病与肝细胞及毛细胆管细胞损害、胆汁酸转运障碍、胆汁流动异常等机制相关.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现主要的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奥贝胆酸、腺苷蛋氨酸以及中药制剂等.现就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作一评述.

  •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作者:闫金龙;王建球

    目的 分析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性别、年龄、BMI、身高、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甲亢)、手术医师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10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8.3%.其中切口感染4例,脐疝2例,出血2例,腹腔器官损伤2例.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BMI、身高、基础疾病、手术医师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础疾病和手术时间两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是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订合适的干预对策有利于降低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

  • 不同缝合方式对胆肠吻合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周晋航;吴黎明;王江华;王伟;张林菲

    目的 观察不同缝合方式患者胆肠吻合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收洽的162例行胆肠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行单纯间断缝合(称为A组),45例行单纯连续缝合(称为B组),49例行降落伞式连续缝合(称为C组).比较3组患者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f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3组患者胆肠吻合时间和T管放置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组和C组胆肠吻合时间要明显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B、C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A组T管放置率高,B组次之,C组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术后胆漏和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6个月复查,3组之间胆道狭窄情况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胆道缩窄幅度大,C组小.结论 降落伞式连续缝合是一种精细的胆肠缝合方式,可以减少胆肠吻合时间、降低T管放置率和胆道缩窄程度.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85岁以上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效果观察

    作者:韦璐;王长青;刘政

    目的 分析和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85岁以上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ERCP治疗的1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85岁的患者(高龄组)50例,≤60岁的患者(非高龄组)100例.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发热、腹痛等症状,监测术后3h及24 h血常规、血淀粉酶,对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一次取石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胆总管结石高龄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98.0% (49/50),非高龄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99.0% (99/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o.253,P>0.05).高龄组患者一次取石成功率为70.0% (35/50),非高龄组为91.0% (91/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38,P<0.05).高龄组患者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 (4/50),非高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0%(12/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60,P>0.05).结论 ERCP安全性和有效性高,可考虑作为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分析

    作者:何朝晖;祝伟;谢萍

    目的 评价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疗效,检测胆汁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4年11月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150例AOS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ER-CP治疗,治疗中抽取患者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选择抗生素,评价疗效.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总插管成功率为92% (138/150),引流有效率为94.2%(130/138);有效引流的130例患者TBil和DBil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减少[(60.3±43.4) μmol/L vs(110.2±53.1) μmol/L,(35.5±23.6) μmol/L vs(65.5 ±33.2) μ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56、8.65,P值均<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显著下降(65.2% vs 83.4%)(x2=11.85,P<0.05);胆汁培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胆汁培养阳性标本总数的85.7% (78/91),加入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做为首选用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做为二线用药.结论 ERCP是治疗AOSC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胆汁标本的培养结果选用抗生素,可迅速缓解患者中毒症状,预防耐药性的产生.

  • 糖皮质激素治疗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的效果观察

    作者:戈宏焱;王英姝

    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在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收集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患者115例,按照是否应用激素治疗分为激素治疗组和非激素治疗组.激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20 mg,1次/d,静脉滴注,以第3天TBil下降10%或第7天下降30%以上作为激素有反应的指标.然后根据TBil的水平改为口服泼尼松片10 mg,3次/d,1周后改为2次/d,疗程不超过3周.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激素治疗组GGT、ALT、TBil在应用激素治疗第3、7、14天较治疗前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GT的t值分别为3.64、13.08、16.22;ALT的t值分别为2.39、4.73、8.36;TBil的t值分别为3.46、7.41、13.17,P值均<0.05).在治疗前、治疗第3、7天时激素治疗组AST与ALT水平低于非激素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第14天时激素治疗组GGT、AST、TBiI水平低于非激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074、2.929、2.018,P值均<0.05).激素治疗组胆红素平均每天下降速度为(12.21±2.91)%,明显快于非激素治疗组的(6.27±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1,P<0.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对降低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患者血清TBil、GGT、ALT水平方面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郑奇志;张剑锋;谢湛荣;朱卫国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订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于佛冈县人民医院进行LC治疗的278例患者,其中中转开腹31例(称为中转组),其余247例为非中转组.分析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后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关性,评判出有价值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 =0.022)、动脉硬化(P<0.001)、糖尿病(P<0.001)、心力衰竭(P =0.002)、上腹部手术史(P<0.001)、年龄(P <0.001)、BMI(P=0.003)、胆囊壁厚度(P<0.001)、白细胞计数(P<0.001)和血清TBil(P=0.046)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上腹部手术史(P<0.001)、性别(P=0.001)、BMI(P=0.002)和白细胞计数(P=0.019)是中转开腹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上腹部手术史(OR=4.646,95%可信区间:2.012~10.729)为影响强度大的因素.结论 上腹部手术史、性别、BMI、白细胞计数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转开腹的独立影响因素,对此类高危指标进行术前评估有利于在行开腹手术时提高手术效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吸烟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

    作者:范鋆钰;孙凌云

    目的 从循证医学角度系统评价吸烟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sa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文检索词包括吸烟、香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危险因素、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英文检索词包括smoking、cigarette、tobacco、risk factors、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cohort studies、case-control studies.查找20多年来吸烟与PBC发病风险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其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 CI)并对发表偏倚进行漏斗图分析.结果 纳入7个病例对照研究,共5459例,其中PBC患者25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吸烟人群与不吸烟人群比较,其患PBC的风险增加(OR=1.49,95% CI:1.11 ~2.00,P=0.009).按地域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北美洲人群的OR为1.57,95%CI:1.20 ~2.04,P=0.000 8,吸烟组和非吸烟组PBC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欧洲人群的OR为1.41,95%CI:0.73 ~2.73,P=0.31,吸烟组和非吸烟组PBC发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研究证实吸烟会增加PBC的发病风险.由于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上述结论仍需开展大样本量的规范化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联合经皮经肝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作者:程相超;袁启东;赵建红;刘斌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途径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2000年1月-2014年10月在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胆管结石患者19例,通过经皮经肝途径,配合应用胆道镜和碎石仪器,治疗胆管结石.结果 19例患者中12例1次成功取石,5例3次经肝脏窦道完全取石,2例肝内三级胆管结石残留,取石成功率89.47%(17/19).结论 经皮经肝途径治疗胆管结石,创伤轻微,痛苦小,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性应用.

  • 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王继恒;何玉琦;高革

    目的 对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评估重复的原因、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进行≥2次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结果、并发症和术后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77例患者共完成187次ERCP,其中60例完成2次ERCP,6例完成3次ERCP,8例完成4次ERCP,2例完成5次ER-CP,1例完成7次ERCP.2例发生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大出血,2例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1例发生十二指肠穿孔,2例在术后3周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结论 胆总管结石的反复发作、胆管炎性狭窄、慢性胰腺炎、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是患者反复多次行ERCP的原因,超过80岁的高龄患者有更高地重复行ERCP几率.多次行ERCP的整体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

  • 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术前胆道引流的效果观察

    作者:陈秋恋;吴珊珊;刘朝辉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MOJ)合并急性胆管炎(AC)患者术前胆道引流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4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O医院治疗的MOJ合并AC,且术前行胆道引流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称为PTCD组),35例内镜下胆管塑料支架引流术(ERBD)(称为ERBD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Bil、DBil、ALT、住院总费用、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对比两种术前胆道引流治疗的优缺点.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il、 DBil、 ALT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RBD组的3个生化指标的下降水平较PTCD组更明显(P值均<0.05).ERBD组平均住院时间较PTCD组短(t=3.172,P<0.05),且住院总费用比PTCD组更少(t=2.562,P<0.05).ERBD组急性胰腺炎发生率较PTCD组高(25.7%vs3.45%,P<0.05),胆道出血、胆道感染和切开或穿刺点感染发生率均较PTCD组低(P值均<0.05).结论 术前胆道引流能显著控制AC症状,改善肝功能,ERBD治疗较PTCD治疗住院时间短、住院总费用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MOJ合并AC的首选治疗方案.

  •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效果评价

    作者:刘超;张磊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切除术对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陕西省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4例符合急性胆囊炎诊断标准的患者,以经脐腹腔镜治疗为治疗组(n=37),以常规腹腔镜治疗为对照组(n=37),分别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治疗组在手术时间[(40.8 ±6.9) min]、术中出血量[(10.5±1.5)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8%)、肠鸣音恢复时间[(2.5±0.3)h]、排气时间[(1.6±4.1)h]、下床活动时间[(9.7±5.8)h]、住院费用[(8218±389)元]等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具有创伤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的特点,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

  • 非诺贝特辅助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俞媛;杨宗国;陈姼姼;陆云飞;徐庆年;陈晓蓉

    目的 对非诺贝特辅助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估.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14年12月31日间发表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0.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若具有同质性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有异质性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RCT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辅助使用非诺贝特治疗后,PBC患者的GGT、ALT、AL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标准化均数差分别为-1.595、-0.447、-2.124,P值均<0.05);而AST、TBil水平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改善免疫球蛋白M方面,非诺贝特辅助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当前证据,非诺贝特辅助治疗PBC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但是并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本文样本量较少,尚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进行验证.

  • 钬激光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效果观察

    作者:袁来顺;路旭;孙松

    目的 探讨钬激光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7月于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治疗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64例,其中进行纤维胆道镜治疗33例(称为纤维胆道镜组),钬激光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31例(称为联合组),对两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纤维胆道镜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为72.73% (24/33),并发症发生率为21.21%(7/33);联合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为93.55% (29/31),并发症发生率为3.23% (1/31).两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868、4.728,P值分别为0.027、0.030).结论 钬激光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有效治疗方法.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管变异的辨别与处理

    作者:彭磊;田健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中肝外胆管变异的辨别及治疗方法,以减少胆道损伤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武汉市蔡旬区人民医院行LC且术中发现肝外胆管结构变异的60例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总结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术中发现胆囊管变异32例,胆囊管汇入肝外胆管位置异常20例,胆囊管与肝总管共一侧壁再汇入胆总管2例,胆囊床迷走胆管2例以及副肝管4例.顺利完成LC患者51例,成功率85%;中转开腹9例,中转率1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有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存在胆管残留结石,另1例LC术后1周发生胆汁渗漏,再次手术后恢复.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出现腹腔内出血、感染及肠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掌握肝外胆管结构变异,术中细致分离解剖胆囊三角区,辨别肝外胆管变异的种类,针对性地给予合适的操作方法是LC的关键,可明显降低胆道损伤的发生率.

  • 精准肝切除术与传统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比较

    作者:张生军;刘敏丽;常琦;刘勇峰

    目的 比较精准肝切除术与传统肝切除术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4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2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精准肝切除术组(72例)和传统肝切除术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胆瘘)、术后合并症(肺部感染、胸腔积液)、住院费用以及术后结石残留及复发等情况.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生存函数分析生存资料.结果 精准肝切除术组较传统肝切除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20、58.681、19.169、5.990、6.944,P值均<0.05);两组在术后并发胆瘘、切口感染及术后合并肺炎、胸腔积液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在术后结石残留率及结石复发率方面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术后结石复发时间的生存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在结石复发时间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肝切除术,精准肝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少、恢复快等优点,但同时存在住院费用高的不足.同时,精准肝切除组并未增加术后并发胆瘘、切口感染及术后合并肺炎、胸腔积液等的风险;也并未降低术后结石残留率及术后结石复发率.

  • 开滦集团职工胆囊结石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朱颖;吴治宇;马向明;董浩;屈顺喜;田园;李振华;曹立瀛;付庆江

    目的 探讨开滦研究人群胆囊结石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制订有效的防治方针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6年6月-2007年10月参加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健康体检的101 510例在职及离退休职工,其中1133例胆囊结石资料缺失,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100 377例.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胆囊超声波监测.根据超声监测结果按有、无胆囊结石将观察对象分成两组,有胆囊结石组和无胆囊结石组.两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并对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100 377例观察对象中,男80 129例,女20 248例;年龄18 ~ 98岁,平均(51.89±12.66)岁.无胆囊结石98 109例(97.7%),有胆囊结石2268例(2.3%).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高于男性(2.5%vs 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60,P=0.033),且不论男女胆囊结石的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呈增高趋势.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工种、空腹血糖(FP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胆囊炎是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其比值比分别为0.765 [95%可信区间(95% CI):0.681 ~0.853]、1.439(95% CI:1.388~1.493)、1.40(95%cI:1.282 ~1.535)、0.821 (95% CI:0.706~0.955)、1.234(95% CI:1.075~1.416)、1.080 (95% CI:1.022~1.142)、12.519(95% CI:10.678 ~14.678).结论 高龄、女性、肥胖、血糖、高hs-CRP、胆囊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

  • 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樊华;张生军

    目的 系统评价胆道镜保胆取石术(LRCP)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治疗胆囊结石中各自的优劣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及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LRCP与LC治疗胆囊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截止日期为2015年6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项RCT,总计68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LRCL组与LC组在手术时间[比值比(OR) =8.85,95%可信区间(CI):0.49~17.21,P=0.04]及术后腹泻发生率(OR =0.24,95%CI:0.11 ~0.53,P=0.000 4)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术中出血量(OR=-12.37,95% CI:-29.73 ~4.99,P=0.16)、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OR=-7.19,95% CI:-24.28 ~9.90,P=0.41)、住院天数(OR=-0.17,95% CI:-1.98 ~ 1.63,P=0.85)、住院费用(OR=-1.14,95% CI:-2.57 ~0.28,P=0.12)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RCP在手术时间及术后腹泻发生率方面要优于LC,而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两种术式未见明显差别.由于纳入的文献数量有限,且存在发表性偏倚,故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来进一步提供有效数据.

  • 快速康复外科在胆道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

    作者:李奇男;张玉怀;耿婕

    目的 系统评价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胆道结石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工具评估文献风险,数据分析使用RevMan 5.3软件.各研究间的统计学异质性采用x2检验.结果 纳入11项RCT,共计1455例患者(FTS组738例,对照组71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FTS组显著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均数差(MD)=-4.10,95%可信区间(95%CI):-5.68~-2.52,P<0.000 01)],减少了住院费用(MD=-0.47,95%CI:-0.60 ~-0.34,P<0.000 01);加快了胃肠恢复时间[标准均数差(SMD)=-2.05,95% CI:-2.84~-1.27,P<0.000 01)],并缩短了首次排便时间(SMD=-1.27, 95% CI:-2.08~-0.46,P<0.00001).安全性方面,FTS显著降低了胆管结石[风险比(RR)=0.53,95%CI: 0.43 ~ 0.65,P<0.000 01]和肝胆管结石(RR =0.52,95%CI:0.35~0.77,P=0.001)的总并发症.结论 FTS应用于胆道结石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加快胃肠恢复和缩短首次排便时间,同时降低了术后总并发症.

  • 不同药物治疗急性胆绞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作者:魏路佳

    目的 探讨几种不同药物治疗急性胆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安贞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胆绞痛患者240例,根据不同用药分为4组,即盐酸消旋山莨菪碱组(A组)、间苯三酚组(B组)、盐酸曲马多组(C组)、地佐辛组(D组),每组60例.分别对4组之间视觉模拟评分(VAS)、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给药后,各组VAS评分较给药前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D组显著低于A、B组(P值均<0.01);在疼痛缓解时间方面,A组时间长,D组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D组总有效率高,A组总有效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情况方面,C、D组总不良反应率均低,A组高,C、D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地佐辛与盐酸曲马多治疗急性胆绞痛总体效果较消旋山莨菪碱和间苯三酚好,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继发急性结肠假性梗阻8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晓梅;赵蕊;吴云海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acute 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ACPO)表现为结肠以非梗阻性肠腔为特征的肠动力紊乱,有典型结肠机械性肠梗阻的症状、体征,但未发现结肠机械性梗阻的确切原因或影像学证据的临床综合征[1].有继发于严重创伤、腹部大手术后、老年患者等相关报道,但国内外少有失代偿期肝硬化继发ACPO诊治经验的报道,现总结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ACPO患者内科成功治疗的经验,报告如下.

临床肝胆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