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

临床肝胆病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림상간담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5256
  • 国内刊号: 22-110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贾继东,牛俊奇 (执行)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研究现状

    作者:王秀芳;冯国和

    糖皮质激素(GCs)由于其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而广泛应用于伴有炎症状态的肝病治疗中,尤其应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淤胆型肝炎.但是国内外学者对于GCs是否应用于肝衰竭的治疗尚存在争议.一方面,有学者认为GCs可抑制免疫,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诱发细菌及真菌感染,进而增加病死率;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其可抑制免疫应答、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肝细胞坏死,发挥保护肝细胞、延长生存周期的作用.综述了GCs治疗肝衰竭的机制,应用时机、剂量,不同病因肝衰竭中GCs的应用以及应用期间的观察指标等研究现状.

  • 利福昔明在肝硬化相关并发症中的应用

    作者:吕新月;李磊

    肝硬化患者往往死于其并发症,其中肝性脑病是肝硬化常见的死亡原因,而上消化道出血为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肝硬化肠道菌群及炎症反应的相关研究的不断进展,一种肠道选择性的口服抗菌药物利福昔明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分析了近年来利福昔明在肝硬化相关并发症中应用的研究,以期对该方向的后续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一些合理性的建议.

  • 细菌性肝脓肿诊治进展

    作者:章顺轶;陈岳祥

    细菌性肝脓肿是临床常见的肝脏感染性疾病.尽早、足量、静脉注射敏感抗生素联合经皮穿刺引流使得近年来细菌性肝脓肿的病死率下降.影像学的发展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对该病进行迅速诊断并定位.病原菌的变化和耐药逐渐成为新的关注点.基于此,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细菌性肝脓肿的文献,并结合自身临床工作体会,对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病原学及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肝脓肿 诊断 治疗 综述
  • 辅助性T淋巴细胞17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其平衡改变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关系

    作者:葛宽雪;高伟华;向晓星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免疫调节异常机制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Th) 17是CD4+T淋巴细胞的2个亚群,在功能、分化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其平衡状态对于确保自身免疫系统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若两者出现失衡必然会造成免疫应答失常,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深入研究Treg和Th17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发病机制,将为该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策略.就Treg和Th17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平衡变化作一综述.

  • 慢性HBV感染者获得病毒学应答后肝纤维化/肝硬化逆转因素的分析

    作者:杨艳;张新

    慢性HBV感染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而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控制甚至逆转肝纤维化对于降低肝硬化、肝细胞癌等终末期疾病的发病率尤为重要.慢性HBV感染者经长期抗HBV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后肝脏炎症消退,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可得到不同程度的逆转,甚至完全恢复至正常结构,具体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归纳并分析了近年来关于慢性HBV感染者获得病毒学应答后肝纤维化/肝硬化逆转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可能与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肝纤维化/肝硬化逆转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宿主因素、病毒因素、治疗因素、代谢相关因素等,但仍有其他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 2017年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研究进展

    作者:李淑香;段维佳;张栋;尤红;贾继东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由异常的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肝损伤,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而越来越受到肝病学专家的重视.2017年,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对这两种疾病在2017年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诊治进展

    作者:韩洁;张永生;孔新亮;孙文兵

    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SMAP)是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少见类型,主要病理特征为众多小囊围绕中央星状瘢痕构成,囊内衬有形态一致且富含糖原的立方形上皮细胞.该病发病率低,临床误诊误治多见.介绍了SMAP的临床特征、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等方面,旨在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师对SMAP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 凝血因素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李素新;李路豪;党晓卫

    目前包括肝脏在内的器官纤维化的研究发现,凝血因素和炎症反应共同促进了脏器纤维化的进展,使人们认识到凝血因素的变化不仅仅是肝纤维化的继发性事件,其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参与作用.总结近年的相关研究发现具有血栓倾向的因子多促进肝纤维化,而具有出血或溶血倾向的因子多抑制肝纤维化.应用抗凝治疗,能明显改善纤维化进展情况.因此应用抗凝治疗或许能为未来肝纤维化提供治疗方向.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凝血因素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主次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作者:何阳;苏亚荣;韩子岩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诸多,主要表现在门静脉高压、破裂处血栓形成及血液凝固、硬化部位或套扎点数、内环境、营养不良风险程度、Child-Pugh肝功能分级、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出血程度和门静脉内径等方面.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主次划分及讨论,认为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主要因素是门静脉压力大小、破裂处血栓快速形成能力、是否急诊处理、内环境状态、营养不良风险程度和肝功能储备.

  • 慢性HCV感染的肝外表现研究进展

    作者:柳静文;郝英霞;高广周

    HCV具有嗜肝细胞和嗜淋巴细胞特性,不仅感染肝细胞,还可在肝外组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存活复制.慢性HCV感染存在多种多样的肝外表现,如血液系统疾病(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非霍奇金淋巴瘤)、皮肤系统疾病(扁平苔藓、迟发性皮肤卟啉症)、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炎)、风湿免疫病(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对慢性HCV感染的肝外表现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免疫抑制性细胞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臧超然;张永宏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卫生学问题,其发病率逐渐升高,且早期诊断率很低,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因而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近年来,针对HCC的免疫治疗受到广泛关注,HCC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状态的变化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阐述了免疫抑制性细胞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通过对免疫抑制性细胞的深入研究,将为临床HCC免疫治疗提供新的应用方向.

  • 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

    作者:吴云;姚志山;王巍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0岁,因“间断腹胀、乏力6个月,加重伴恶心、呕吐1d”于2017年5月28日至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人民医院肝病科住院治疗.2016年12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腹胀,遂就诊于本院消化内科.既往否认慢性病史,否认肝病家族史,否认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用药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予以检查肝功能:ALT 77 U/L,AST 84 U/L,ALP 138 U/L,GG-T 136 U/L,TBil 32 μmol/L,Alb 41.8 g/L,Glo40.2 g/L.血糖:5.12 mmol/L.2017年5月进一步完善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

  •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1例报告

    作者:李良涛;武波;王守乾;王英超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6岁,因“腹胀3个月伴加重10 d”于2016年10月10日入本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就诊于本院消化内科,行相关检查提示:肝硬化、巨脾、门静脉高压、重度贫血,血常规提示三系明显降低,行骨髓穿刺提示:缺铁性贫血.诊断为: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经系统保肝,降门静脉压治疗后有所好转出院,患者自诉腹胀加重10 d,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本院,门诊以“脾功能亢进”收入本科.

  • 双胆囊畸形合并梗阻性黄疸1例报告

    作者:栗宏红;赵舸;薛军军;宁亚文;郭宏义;李文龙;郭春雷

    先天性胆囊畸形缺乏特异临床症状,多系偶然发现,极其罕见,容易误诊,临床诊治较为困难.双胆囊畸形为胆囊形态异常之一,现将收治的1例双胆囊畸形患者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83岁,主因“皮肤、巩膜黄染伴尿色加深、皮肤瘙痒27日余”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自述入院27 d前无意间发现皮肤、巩膜黄染,伴皮肤瘙痒、尿色深黄,不伴寒战、发热,不伴恶心、呕吐,未予诊治.后皮肤、巩膜黄染进行性加重,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腹部彩超提示胆囊窝探及两个胆囊回声,大小分别约11.1 cm×3.9 cm、9.5 cm ×3.7 cm,胆囊壁尚光滑,囊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内三级胆管0.4 cm,右肝管1.1cm,左肝管1.2 cm,胆总管上端内径1.5cm,中下段受肠气干扰显示不清.

  • 妊娠晚期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治愈1例报告

    作者:王亚萍;石裕明;许敏;杨湛;李晶;陈铿;刘惠媛

    妊娠晚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因众多[1],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感染、药物因素、遗传性肝病、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2].我国是HBV感染高发区,孕妇产前检查HBV感染率为11.2%~12.5%[3],由于妊娠期间肝脏负担明显加重,故在我国妊娠合并HBV感染是妊娠晚期出现肝衰竭的首要原因,一旦发生,母婴病死率高达80%以上[4-5],因此临床应极为重视.本文对1例妊娠晚期肝衰竭患者的救治及随访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今后此类患者的诊疗提供帮助与借鉴.

  • 钆塞酸二钠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李若坤;严福华;李克

    钆塞酸二钠(Gd-EOB-DTPA)是一种具有双对比成像功能的肝胆特异性对比剂,既可以通过动态增强反映病灶血供信息,还可以通过肝胆特异期成像反映肝细胞膜分子受体表达变化.Gd-EOB-DTPA能够多维度反映肝硬化结节多步癌变信息,提高乏血供肝细胞癌(HCC)及小肝癌的检出率,显示高危肝硬化结节,已被多项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用于HCC的无创性诊断.就Gd-EOB-DTPA在HCC中的诊断价值作一论述.

  • 肝细胞癌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作者:陈万勇;任宁

    目前肝细胞癌(HCC)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靶向治疗迅速崛起.针对HCC发生发展相关的信号通路中某些特定位点设计靶向药物,成为HCC治疗研究的新热点.就近年来HCC的相关信号通路和对应的靶向治疗药物进行简要阐述.

  • HBV相关肝细胞癌防治进展

    作者:董菁;江家骥

    HBV相关肝细胞癌(HCC)占目前中国大陆HCC总数的63.9%,HBV通过直接和间接致癌作用2个途径导致HCC产生或复发,理论上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或推迟HCC的发生.核苷(酸)类似物(NAs)具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可以减少HCC发生,新研究提出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的二级预防作用优于NAs;数据显示NAs可以有效降低治愈性手术后HCC的累积复发率,而IFN的应用可以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HBV相关HCC的二级/三级预防应重视以下2点:重视IFN/PEG-IFN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合理应用,将HBV DNA< 20 IU/ml和HBsAg< 1000 IU/ml作为治疗的长期控制目标.在抗病毒时代应个体化应用2类抗病毒药物,把HCC的发生率和复发率降到低.

  • 肝细胞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预测模型

    作者:王葵;邹奇飞;沈锋;李征;尉文新;夏勇;李俊;阎振林

    肝细胞癌(HCC)往往伴有肝炎和肝硬化,根据其疾病分期、肿瘤部位及肝功能等情况进行精准治疗的要求很高.临床上多种诊疗方法均对HCC具有一定的疗效,故如何有效地对患者进行预后分析,从而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HCC的预后,有多种预测系统,其中列线图因能够较好地针对HCC患者进行个体化分析而备受关注.目前,根据不同类型的HCC已建立了多种列线图预测模型,这些模型纳入了一些临床和病理指标,如肿瘤标志物、肝功能、HBV指标、微血管癌栓等,其对不同患者计算出不同的风险评分,能够较好地预测预后.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术后抗复发治疗,从而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 《2018年欧洲肝病学会HEV感染临床实践指南》摘译

    作者:李砚

    2018年3月,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了HEV感染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采用GRADE系统,将证据质量分为高(A)、中(B)、低(C),推荐等级分为强(1)、弱(2).现就其推荐意见摘译如下.1 病毒学HEV属于戊型肝炎病毒科,可感染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感染人类的HEV为A型病毒株,包括8种基因型:基因1型和2型只感染人类;基因3型和4型常感染家猪或野猪等动物,易导致人畜共患病;基因5型和6型仅见于野猪中;基因7型和8型已在骆驼中检出.

  • 中药药源性肝损伤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作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1 前言药源性肝损伤,亦称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本身及(或)其代谢产物等所导致的肝损伤,为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严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药源性肝损伤已成为药物研发包括中药研发失败、增加警示和撤市的重要原因,受到医药界、制药业、管理部门及公众的高度重视.

  • MELD、MELD-Na评分及KCH标准对妊娠期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作者:韩璞青;孙嫣

    目的 探讨MELD、MELD-Na评分及欧洲皇家学院医院标准(KCH标准)对妊娠期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0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以妊娠合并急性肝衰竭为首要诊断入院的妊娠期患者50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根据MELD、MELD-Na及KCH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评估不同模型与患者预后转归的关系.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各模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衡量3种模型对妊娠期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50例妊娠期急性肝衰竭患者中,死亡14例,生存36例,病死率为28.0%.与生存组入院时比较,死亡组MELD评分[(39.66±5.17)分vs (29.63 ±6.19)分]、MELD-Na评分[(43.89±9.85)分vs (31.32±7.29)分]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5.36、4.94,P值均<0.05);入院3d后,死亡组患者MELD评分[(44.24 ±3.96)分vs (28.74±3.84)分]、MELD-Na评分[(46.34±5.14)分vs (32.42±4.95)分]亦显著高于生存组(t值分别为-12.68、-8.82,P值均<0.05).满足KCH标准的患者其病死率与不满足KCH标准的患者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5 vs 6/25,x2=0.397,P=0.754).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MELD、MELD-Na及KCH标准的AUC分别为0.885[95%可信区间(95%CI):0.781~0.988,P<0.01]、0.873(95% CI:0.764~0.982,P<0.01)、0.548(95% CI:0.392 ~0.670,P<0.05),敏感度分别为71.4%、78.6%、57.1%,特异度分别为94.4%、88.9%、52.7%.将基线MELD和MELD-Na评分根据ROC曲线临界值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显示,随着MELD和MELD-Na分值升高,患者病死率亦增高(x2值分别为21.337、17.294,P值均<0.001).结论 MELD、MELD-Na评分及KCH标准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妊娠期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且MELD和MELD-Na评分具有更好的临床指导价值.

  •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后复发并进展为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孝楼;卓海燕;刘志强;陈阮琴;陈立

    目的 研究接受核苷和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复发后进展为肝衰竭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40例停药复发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一般资料、抗病毒治疗情况、生化指标和病毒学等临床资料,根据第12周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n=18)和死亡组(n=2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停药后复发并进展为肝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 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停药前中位抗病毒治疗时间、停药至复发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组中肝硬化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81.8%vs 27.8%,x2 =11.831,P=0.001).存活组患者Alb(t=2.302)、GGT(z=-3.671)、胆碱酯酶(Z=-2.134)水平均明显高于死亡组,TBil水平(Z=-4.241)、PT(t-2.727)、国际标准化比值(t=-2.343)、MELD评分(t=-3.909)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值均<0.05).两组慢加急性肝衰竭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425,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加急性肝衰竭分级[比值比(OR)=9.865,95%可信区间(95%CI):1.455~67.370,P=0.020]和肝硬化(OR=9.988,95%CI:2.048~48.709,P=0.004)为影响停药复发肝衰竭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停药复发相关肝衰竭病死率较高,其预后转归与抗病毒治疗方案、疗程和病毒学指标无关.有肝硬化基础、肝衰竭分级越高的患者,预后越差.肝硬化患者停药风险极大,应坚持长期乃至终生服药.

  • HBV包膜蛋白N-糖基化修饰变异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和转归的关系

    作者:陈杰;姚明琦;魏飞力;徐金凤;郭乐乐;杨海霞;李铭;张晶

    目的 探索HBV包膜蛋白N-糖基化修饰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关系.方法 入选HBV-ACLF患者90例,同期60例慢性乙型肝炎作对照.套式PCR扩增患者的HBV S区序列并测序,分析HBV包膜蛋白N-糖基化情况与ACLF发生的关系,并分析ACLF疾病严重程度、90 d生存率与HBV包膜蛋白N-糖基化的关系.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分析51例(85.0%),HBV-ACLF患者纳入分析79例(87.8%).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sn59 N-糖基化样本33例(64.7%),Asn4 N-糖基化样本21例(41.2%),高于HBV-ACLF患者的Asn59 N-糖基化样本16例(20.3%)(P<0.001)和Asn4 N-糖基化样本14例(17.7%)(P=0.003).ACLF患者中Asn59、Asr4 N-糖基化与非糖基化患者肝功能水平、HBV DNA、MELD评分及90 d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HBV包膜蛋白变异导致的Asn59、Asn4 N-糖基化水平降低与ACLF发生可能相关.

  • 丙泊酚在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高放;常越;李海

    目的 观察丙泊酚在不同肝硬化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方法 收集2015年2月-2017年8月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接受丙泊酚麻醉的胃肠镜检查肝硬化患者342例.根据术前Child-Pugh分级,将患者分为Child-Pugh A组(n=224)、Child-Pugh B组(n=94)、Child-Pugh C组(n=24).比较3组患者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SNK-q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x2检验或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Ridit分析.结果 患者肝功能越差麻醉剂总用量越少,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01,P=0.017),肝功能越差意识消失时间越短,Child-PughC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短于Child-Pugh A、B组,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440,P=0.001).3组均未出现丙泊酚过敏、丙泊酚输注综合征、惊厥样反应等不良反应.3组患者麻醉期间注射部位疼痛、心律失常、呼吸抑制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血压下降发生情况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3.795,P<0.001),其中Child-Pugh B组较Child-Pugh A、C组低(P值均<0.05).结论 丙泊酚在不同肝硬化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安全,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肝功能越差丙泊酚用量越少,术中应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变化.

  • 湖北恩施地区血清硒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

    作者:郑晓丽;贺建华;向兴朝;周翔禹;雷蕾

    目的 探讨湖北省恩施地区肝硬化患者血清硒元素水平.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恩施州中心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0例为肝硬化组,采用Child-Pugh分类法分为A、B、C级;60例正常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硒元素及肝纤维化指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血清硒水平明显下降,而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连蛋白(LN)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246、9.759、4.790、8.671、5.908,P值均<0.05).随着Child-Pugh分级的递增,血清硒水平进行性下降,而HA、PCⅢ、Ⅳ-C、LN呈进行性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524、53.903、21.490、52.495、19.530,P值均<0.05).血清硒与HA、PCⅢ、Ⅳ-C、LN和Child-Pugh分级间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61、-0.519、-0.448、-0.354、-0.602,P值均<0.05).结论 恩施地区肝硬化患者血清硒水平明显低于本地区正常人群,但补硒治疗是否能改善肝硬化预后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探讨.

  • 盐酸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对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梁志军;王素娜

    目的 观察盐酸达拉他韦抗病毒联合阿舒瑞韦抗病毒治疗对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5月-2017年9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就诊的HCV基因1b型感染所致的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初治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盐酸达拉他韦(60mg,1次/d)联合阿舒瑞韦(100 mg,2次/d)口服抗病毒治疗,疗程24周.比较基线、治疗4周和24周时患者HCV RNA阴转率、ALT复常率、尿素氮、肌酐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其中eGFR分别采用简化的肾脏病饮食改良(MDRD)和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CKD-EPI)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治疗24周时患者的HCV RNA阴转率和ALT复常率分别为100%(44/44)和97.50%(39/40).治疗过程中,患者尿素氮水平在24周[(4.91±1.41) mmol/L]较基线[(4.43±1.09) mmol/L]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2.322,P=0.025).但患者肌酐水平在治疗4周和24周时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时,无论MDRD法还是CKD-EH法计算的eGFR水平在治疗4周和24周时与基线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在采用MDRD法计算的基线eGFR水平<90ml·min-1·1.73m-2的14例患者中,治疗24周时eGFR水平[(89.65±15.85)ml·min-1·1.73 m-2]较此14例患者的基线水平[(82.81±7.16)ml·min-1·1.73 m-2]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2.303,P=0.038).结论 盐酸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对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影响,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 食管静脉曲张首次套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崔璨璨;李丹丹;李长锋;闫振坤;王丽强;孙晨;张克;张斌

    目的 探讨首次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VL)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及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2月-2016年12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接受EVL治疗的125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照不同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进行分级,观察EVL手术前与术后1周的肝功能情况,分析EVL术后早期再出血患者的特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分析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各观察指标与术后出血的关系,log-rank检验其差异.结果 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EVL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o125例患者中11例发生早期再出血,早期再出血率为8.8%.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血患者与未出血患者术前血红蛋白、PT、AST、TBil、Alb、有无门静脉血栓、腹水量及肝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Child-Pugh C级[风险比(HR)=6.363,95%可信区间(95% CI):1.629 ~26.580,P=0.021]、腹水量(HR少量=6.581,95% CI:1.060 ~ 66.681,P=0.046;HR中/大量=8.447,95% CI:1.763 ~ 11.641,P=0.022)、术前PT越长(HR=1.146,95% CI:1.039 ~1.264,P=0.006)及伴有门静脉血栓(HR=9.691,95% CI:1.185~19.281,P=0.034)均是导致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进行Kaplan-Meier曲线分析和log-rank检验,验证了Child-Pugh C级(x2=3.972,P=0.046)、腹水量阳性(x2=20.916,P<0.001)、PT延长(x2=21.302,P<0.001)及伴有门静脉血栓(x2=10.608,P=0.001)是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EVL不会在短期内对患者的肝功能造成损伤,较为安全有效.应在术前及时纠正患者的肝功能、减少腹水量、改善凝血功能,从而降低EVL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

  • 利用GEO数据库分析肝细胞癌组织中着丝粒蛋白F基因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樊斌;张勇;李锦貌;刘涛;张家耀

    目的 探讨着丝粒蛋白F(CENPF)基因在肝细胞癌(HC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在线工具Oncomine分析CENPF在HCC与正常肝组织的表达情况,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GEO数据库下载相关芯片数据(GSE14520),收集215例HCC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及相关临床数据,将其分为CENPF低表达组(n =107)和CENPF高表达组(n=108).对样本中的CENPF基因表达数据及其对应的临床信息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Mantel-Cox)检验;生存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数据集证实HCC组织中CENP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t=12.217,P<0.001).CENPF基因表达水平与AFP水平、肿瘤大小、TNM分期、转移风险有关系(x2值分别为6.463、4.338、7.951、17.331,P值均<0.05).生存分析显示CENPF高表达患者预后明显差于CENPF低表达组(风险比=1.92,95%可信区间:1.24 ~2.96,P=0.005).Cox单因素分析显示,HCC患者预后与AFP水平、肿瘤直径、合并肝硬化、肿瘤分期、转移风险及CENPF表达相关(P值均<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肝硬化、肿瘤分期及CENPF高表达是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CENPF基因高表达可能与HCC进展相关,可作为HCC患者的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

  • 烯酰辅酶A水合酶短链1、表皮生长因子及低糖环境促进肝癌细胞侵袭转移

    作者:卢嘉臻;徐文娟;蔡艺玲;敖少军;丁荣荣;张鸣青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HCC)组织中能量代谢相关酶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烯酰辅酶A水合酶短链1(ECHS1)、AMP蛋白激酶(AMPK)、脂肪合成酶(FAS)、乙酰CoA羧化酶(ACC)等相关酶及低糖环境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经手术切除的32例HCC患者肝癌及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不同分化程度肝癌及癌旁组织中能量代谢过程中关键酶FAS、ACC及AMPK等表达情况.构建两组肝癌细胞株,对照组:转染空白对照质粒的肝癌细胞Huh7-ply、HepG2-PU6;实验组:转染小干扰RNA(siRNA)的肝癌细胞株Huh7-siECHS1、HepG2-siECHS1.应用Transwdl小室实验观察ECHS1及低糖培养和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等不同营养条件对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癌细胞中ACC、AMPKβ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1/11 vs 7/25,x2=12.44,P<0.05;31/1 vs 26/6,x2 =4.68,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在正常营养条件(Huh7-plv-N、HepG2-PU6-N)及加入EGF的正常营养条件(Huh7-ply-N-EGF、HepG2-PU6-N-EGF)的肝癌细胞侵袭数均明显大于相应干扰ECHS1后(Huh7-siECHS1-N、HepG2-siECHS1-N、Huh7-siECHS1-N-EGF、HepG2-siECHS1-N-EGF)的侵袭细胞数(t值分别为6.93、6.51、7.55、4.93,P值均<0.05);低糖培养环境(Huh7-plv-LowGlu、HepG2-PU6-LowGlu)及加入EGF的低糖培养环境(Huh7-plv-LowGlu-EGF、HepG2-PU6-LowGlu-EGF)的肝癌细胞侵袭数亦大于相应干扰ECHS1后(Huh7-siECHS1-LowGlu、HepG2-siECHS1-LowGlu、Huh7-siECHS1-LowGlu-EGF、HepG2-siECHS1-LowGlu-EGF)的侵袭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52、5.80、20.52、8.80,P值均<0.05).表明不同营养条件下,干扰ECHS1后肝癌细胞Huh7、HepG2的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此外,加入EGF后(Huh7-plv-N-EGF、HepG2-PU6-N-EGF)与正常营养条件(Huh7-plv-N、HepG2-PU6-N)相比,穿透小室的细胞数明显增多(t值分别为4.44、3.17,P值均<0.05);而低糖条件下(Huh7-plv-LowGlu、HepG2-PU6-LowGlu)与正常营养环境相比,发生侵袭的细胞数有所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ECHS1、EGF可明显增强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低糖饥饿条件亦可对肝癌细胞侵袭能力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 IL-12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邵雪;马静婷;宋洁;张倩;张传辉;王武东;吴萌;潘留兰

    目的 构建小鼠IL-12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真核表达载体PBI-CMV3-IL-12和PBI-CMV3-GM-CSF,转染H22肝癌细胞,检测IL-12和GM-CSF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Trizol法提取小鼠肝脏总RNA,反转录成cDNA,以含有BamH Ⅰ和HindⅢ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扩增得到IL-12和GM-CSF编码序列,将所得产物和PBI-CMV3空载体进行双酶切、回收、连接后转化至DHSα中,挑取单克隆菌落进行质粒提取、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对构建的表达载体进行鉴定.将构建好的质粒分为空载组、PBI-CMV3-IL-12组、PBI-CMV3-GM-CSF组和共转染组,分别转染至H22肝癌细胞中,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IL-12和GM-CS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sT3法.结果 成功构建了PBI-CMV3-IL-12和PBI-CMV3-GM-CSF真核表达载体,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4组间IL-12和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22、163,P值均<0.001);其中IL-12 mRNA表达水平比较,PBI-CMV3-IL-12组、共转染组较空载组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GM-CSF m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PBI-CMV3-GM-CSF组、共转染组较空载组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目的蛋白可以与抗体结合并在膜上产生特异性条带,条带大小和灰度分析结果显示,IL-12和GM-CSF蛋白的表达趋势与mRNA表达水平一致.结论 成功构建了IL-12和GM-CSF真核表达载体,且可在H22肝癌细胞中高效表达.

  • 选择性肝动脉导管栓塞联合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分析

    作者:鹿宁宁;王海燕;高文峰;张永宏;郑加生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肝动脉导管栓塞联合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及安全性,为肝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估安医院接受选择性肝动脉栓塞联合CT引导下微波消融手术治疗的29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消融相关并发症、完全消融率,血管瘤大小的变化,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该方案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29例患者共消融肝血管瘤病灶31个.术后11例患者出现消融相关并发症,其中单纯出现发热患者2例,腹痛患者3例,发热合并腹痛者2例,单纯出现血红蛋白尿者2例,血红蛋白尿合并肝包膜下少量出血者1例,胆汁瘤合并腹痛者1例.上述患者均经内科药物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7.93%(11/29),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消融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行增强CT或MRI检查,31个肝血管瘤病灶平均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4.44±1.39)cm vs (6.58±1.25)cm,t=14.02,P<0.01],病灶平均残留率为(66.6±12.5)%.其中完全消融患者27例(93.1%),未完全消融2例(6.9%),此2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术后6个月再次随访肝血管瘤无进行性增大趋势,故未行重复消融治疗.结论 选择性肝动脉导管栓塞联合CT引导下微波消融手术治疗肝血管瘤,疗效好,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序贯双极针射频消融治疗高危部位肝细胞癌的效果观察

    作者:梁宏元;郭启勇;毛晓楠;孙巍;赵罡;王希海;刘臻;温锋;卢再鸣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序贯双极针射频消融(RFA)治疗高危部位肝细胞癌(HCC)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初治高危部位HCC患者,首先实施TACE治疗,15 ~60 d后联合CT引导的双极针RFA序贯治疗.术后随访2~36个月,评价临床疗效.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共纳入35例HCC患者,40枚病灶,行TACE和双极针RFA序贯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大直径≤3 cm的病灶完全消融率为100% (28/28),高于病灶大直径>3 cm的完全消融率66.7%(8/12) (P =0.005).随访至2017年6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7.6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94.3%、65.7%.靠近被膜的病灶完全消融率高于其他高危部位病灶的完全消融率(95% vs 85%),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5% vs3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碘油沉积超过50%的病灶平均消融时间为(24.2±6.7)min,碘油沉积低于50%的病灶平均消融时间为(30.1±10.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3,P=0.037).所有患者未见严重并发症,轻度并发症包括被膜下少量出血3例、腹腔少量出血1例、皮下血肿1例、少量气胸伴腹腔少量出血1例、少量气胸2例、少量血胸2例,上述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均缓解.结论 TACE联合CT引导双极针RFA序贯治疗高危部位H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其他高危部位相比,被膜下病灶可能治疗效果更佳.

  •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Ⅱ对HBV相关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莹;颜学兵

    目的 研究血清AFP、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IVKA-Ⅱ)单独或联合使用对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实验室进行血清学检测的HBV相关HCC患者200例(其中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43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5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42例,比较4组患者的AFP、PIVKA-Ⅱ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sukal-Wallis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2项指标联合预测因子的新变量,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AFP、PIVKA-Ⅱ单独或联合诊断HBV相关HCC的曲线下面积(AUC),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 HBV相关HCC患者的AFP、PIVKA-Ⅱ水平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432、-6.369、-2.158、-13.202、-9.609、-7.584,P值均<0.05).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组的PIVKA-Ⅱ水平明显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Z值分别为-2.977、-2.308,P值均<0.05).HBV相关HCC患者在手术治疗后5~7d内的AFP、PIVKA-Ⅱ水平显著低于术前(Z值分别为-96.892、-76.997,P值均<0.05).PIVKA-Ⅱ检测HBV相关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0%、86.4%,AFP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5%、50.4%;AFP、PIVKA-Ⅱ及AFP联合PIVKA-Ⅱ检测HBV相关HCC的AUC分别为0.757、0.905、0.912,PIVKA-Ⅱ与AFP的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48,P<0.001);二者联合对HBV相关HCC的临床诊断价值高,明显高于AFP单独诊断价值(Z=7.814,P<0.001).结论 血清PIVKA-Ⅱ水平对HBV相关HCC的诊断价值优于AFP,二者联合检测能提高HCC的检出率,降低误诊率.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靶向分子探针在肝细胞癌大鼠模型中的特异性磁共振成像及临床意义

    作者:潘奇;罗春海;马婉玲;曲原飞;王建如;陈琳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抗体与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SPIO)连接的靶向分子探针(VEGF-C-US-PIO)在大鼠肝细胞癌(HCC)模型体内的MR成像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诱导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癌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10).分别于鼠尾静脉注射靶向探针VEGF-C-USHO和非靶向探针USPIO,并于注射前及注射后1h对大鼠行MR扫描成像,测量其肝脏肿瘤与周围肝组织的T2WI信号强度,计算噪声比(CNR),比较增强前后2组之间CNR的差异.扫描结束后取动物肝脏进行HE染色明确大鼠肝癌病理类型;普鲁士蓝染色验证肿瘤组织细胞中铁含量;免疫组化染色验证肝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或对照组内注射对比剂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30只大鼠全部诱癌成功,病理学诊断为HCC,成瘤率100%.实验组注射靶向对比剂VEGF-C-USPIO后1h与注射前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 ±0.23 vs 3.47±0.45,t=-13.15,P<0.001);对照组注射非靶向对比剂USPIO后1h与注射前CN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1 ±0.14 vs 3.82 ±0.61,t=-1.40,P=0.192);2组大鼠注射对比剂后的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60,P<0.001).对大鼠肝脏标本行HE染色,结果证实为HCC;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EGF-C主要在肝癌细胞胞膜及胞浆中表达;普鲁士蓝染色显示,实验组肿瘤组织内蓝染铁颗粒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 所合成的分子靶向探针VEGF-C-USPIO对大鼠HCC模型具有较好的主动靶向作用,能够通过MR信号强度的变化实现HCC的特异性成像,为HCC的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 140例BCLC分期C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郭晓笛;孙莎莎;李文东;申燕军;孙巍;丁晓燕;陈京龙

    目的 探讨晚期原发性肝癌(BCLC分期C期)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40例BCLC分期C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进行单因素分析.将预后影响因素按LR法(基于大似然估计向前逐步回归)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140例患者中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6:1,腹痛或肝区痛、乏力及腹胀是肝癌常见的3个首发症状.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1 ~80)个月.纳入患者1年生存率为22.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Child-Pugh分级、门静脉癌栓情况、肿瘤个数、肿瘤形态、肿瘤直径、AST/ALT、是否接受TACE与预后有关(x2值分别为6.215、19.609、8.849、11.122、11.571、7.438、30.511、10.690,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比值比(OR)=1.524,95%可信区间(95% CI):1.011~2.297,P=0.044]、肿瘤直径(OR=1.803,95%CI:1.097 ~2.964,P=0.020)、AST/ALT(OR=1.769,95%CI:1.301 ~2.406,P<0.001)是影响晚期原发性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行TACE(OR =0.598,95%CI:0.363~0.985,P=0.043)为保护因素.结论 晚期原发性肝癌预后差,中位生存期短,建议尽可能根据患者预后不良因素进行更准确的生存获益分析,指导临床采取适宜的治疗模式,而AST/ALT升高者应当引起关注.

  • 肝细胞癌的免疫治疗

    作者:任正刚

    在过去的10年里,肝细胞癌(HCC)系统治疗的进步归功于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及免疫治疗的提高.HCC所处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使肝癌细胞逃逸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亦为肝癌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提高针对HCC的免疫杀伤能力,纠正免疫抑制状态是HCC免疫治疗的策略.HCC特异性抗原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治疗、基因工程改造的T淋巴细胞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使免疫治疗效果较过去有了显著提高.免疫治疗联合其他抗肿瘤治疗方法如局部消融、分子靶向治疗或肿瘤疫苗等综合治疗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

  •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周泽;王国泰;杨兴武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有效性、适应性及优劣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证据.方法 检索PubMed、OVID、WOS、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库、中国维普咨询等数据库,文献检索起止时间为200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研究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2篇文献,共收集1222例患者,其中观察组(采用一期缝合)616例,对照组(采用T管引流)606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相比,手术时间[加权均数差(WMD)=-10.79,95%可信区间(95% CI):-13.55 ~-8.03,P<0.001]、术后住院时间(WMD=-4.16,95%CI:-4.84~-3.48,P<0.001)、肛门排气时间(WMD=-8.39,95%CI:-12.50 ~-4.27,P<0.001)、胆汁引流时间(WMD=-27.06,95%CI:-51.08 ~-3.04,P=0.03)、胆漏发生率(比值比=0.47,95%CI:0.27~0.82,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安全有效,较T管引流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 经口直视胆道内镜联合激光碎石对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诊疗价值

    作者:陈晓琴;刘雄昌;杨俊杰;张其勇;刘天壤

    目的 探讨经口直视胆道内镜联合激光碎石治疗困难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0月于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的困难胆总管结石患者21例,所有患者行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切开缠头皱襞)后以结石大直径或加2 mm为标准选取10~ 15 mm球囊行球囊扩张术;小乳头或憩室旁乳头则尽量切开乳头开口再扩张;憩室内乳头无法切开者直接球囊扩张.以10 mm取石球囊顺利进出为乳头开口扩大标准.超细内镜自乳头开口直接插入胆总管,直视下进行激光碎石,特制网篮取石并反复冲洗胆总管.结果 超细内镜均能进入胆总管并发现结石,成功率为100%.其中16例直接插入(66.7%),导丝辅助者5例(23.8%),外套管辅助2例(9.5%).平均插入时间(4.9±2.9)min.碎石成功率为81.0%,碎石失败4例(19.0%).无严重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1例(4.8%)术后发烧、右上腹痛并压痛,白细胞增高,降钙素原升高,以胆道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后好转.1例(4.8%)发生中度术后胰腺炎,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 经口直视胆道内镜对困难胆总管结石的诊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联合激光碎石更具优势.

临床肝胆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