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

中华烧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중화소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2587
  • 国内刊号: 50-112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31
  • 曾用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黄跃生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甘草酸二铵对烧伤患者肝功能异常的治疗作用

    作者:金汉宏;郑国平;陈武荣;刘丹;程翔;任家骠

    目的观察甘草酸二铵治疗烧伤患者肝功能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烧伤并发肝功能异常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治疗组:常规治疗加静脉滴注甘草酸二铵150 mg,加入50g/L葡萄糖溶液中,1次/d,连续14 d.对照组仅作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5天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以及前白蛋白(PA)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用药前,ALT、AST、GGT、ALP、PA分别为(168±46)、(104±29)、(162±37)、(149±17)U/L及(310±35)mg/L;治疗后15 d,各项指标变化明显(P<0.05),分别为(51±9)、(31±3)、(56±10)、(103±9)U/L及(372±44)mg/L.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酸二铵降酶作用迅速,对烧伤引起的肝功能异常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重组人生长激素影响重度烧伤患者预后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作者:陈国贤;韩春茂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重度烧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207例成年重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每日皮下注射rhGH)和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等渗盐水),观察两组患者病死率、血糖变化和烧伤脓毒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0.89%、5.26%(P>0.05),高血糖发生率分别为36.61%、18.95%(以>10.00mmol/L为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脓毒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量rhGH在成年重度烧伤患者中应用是安全的,但需注意观察血糖的变化.

  • 胎儿皮肤免疫细胞CD68、CD3的表达与无瘢痕愈合的关系

    作者:任海涛;张恒术

    目的探讨人胎儿皮肤、正常成人皮肤及增生性瘢痕(HS)组织免疫细胞CD68、CD3与无瘢痕愈合的关系.方法选择笔者单位引产的16~33周胎龄的10例胎儿皮肤、7例正常成人皮肤以及18例HS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检测其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CD68、CD3的表达.结果胎儿皮肤中CD68[(5±6)个/400倍视野]显著少于成人[(23±4)个/400倍视野,P<0.01],成人皮肤中CD68又显著少于HS[(38±16)个/400倍视野,P<0.01].随胎龄增加,CD68逐渐增多,在24~28周胎龄时迅速上升,28周以后上升缓慢.发育各期胎儿皮肤中均未见CD3;成人皮肤中可见少量CD3[(24±8)个/400倍视野],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HS组织中CD3较多[(69±25)个/400倍视野],常聚集成片状,主要分布于真皮乳头层,在小血管周围呈袖套状分布,数量和染色强度大于成人皮肤(P<0.01).结论胎儿皮肤中CD68数量少可能与无瘢痕愈合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可能与胎儿皮肤中缺乏CD3有关.

  • 人内皮细胞高表达脂多糖相关因子1蛋白的纯化

    作者:蔡震;梁自文;罗向东;杨宗城;孙荣距;苏踊跃

    目的探讨通过金属螯合亲和层析的方法获得高纯度的人内皮细胞高表达脂多糖相关因子1(EOLA1)蛋白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蛋白抽提试剂破菌方法抽提包涵体蛋白,初步纯化后在变性条件下用组氨酸标签结合树脂进行亲和层析,以透析方法复性,对纯化样品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免疫印迹法、肽质量指纹谱鉴定.结果EOLA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初步纯化的包涵体中蛋白纯度>75%,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的蛋白纯度高达90%以上,肽质量指纹谱分析目的蛋白与理论蛋白肽段覆盖率较高.结论所应用的EOLA1蛋白纯化和复性方法简便有效,能够获得足量的高纯度EOLA1蛋白,有助于下一步制备EOLA1单克隆抗体及对相关基因进行功能研究.

  • 无机活性元素对皮肤创面愈合的生物诱导作用

    作者:周来生;廖镇江;张勤;罗敏;鲁刚;钟伟

    目的观察并论证无机活性元素(商品名德莫林)对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的诱导作用以及对皮肤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1)细胞实验:将正常人皮肤上皮细胞分为实验组(培养液中含20g/L德莫林)和对照组(常规培养).培养12、20 d时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倍数以及培养上清液中Ⅳ型胶原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2)动物实验:在60只SD大鼠背部制作对称性的10%TBSA浅Ⅱ、深Ⅱ度烫伤创面(各30只60个).采用自身同体对照法,治疗组创面用1g/100 cm2德莫林治疗,对照组创面常规涂抹磺胺嘧啶银(SD-Ag)冷霜.观察治疗3、5、7、10、14、18,d时创面皮肤的病理学改变并计算创面愈合率.(3)临床应用:采用随机、双盲、同体对照法,选择浅Ⅱ、深Ⅱ度烧伤创面和供皮区创面各30例60个,治疗组创面用1 g/100 cm2德莫林治疗,对照组创面常规应用碘伏或SD-Ag冷霜.另对60例糖尿病足部溃疡创面应用同剂量德莫林.观察各创面的愈合情况,检测患者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指标有无改变.结果(1)细胞实验:培养12、20 d时,实验组细胞的增殖倍数及培养上清液中Ⅳ型胶原、EGF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动物实验:浅Ⅱ、深Ⅱ度治疗组创面肉芽组织增生或上皮覆盖的时间均明显早于同深度对照组创面.浅Ⅱ度治疗组创面伤后7、10、14 d的愈合率以及深Ⅱ度治疗组创面伤后5、10、18 d的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同深度对照组创面(P<0.05).(3)临床应用:浅Ⅱ、深Ⅱ度治疗组创面治疗5、10 d时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同深度对照组创面(P<0.05),其创面愈合时间以及供皮区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均早于各自的对照组创面(P<0.05).60例糖尿病足患者治疗前足部溃疡面积为(39±28)cm2,治疗2周后缩小为(19±23)cm2,总有效率达62.5%.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无机活性元素对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创面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烫伤及内毒素/脂多糖对豚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作者:郭力;施泽宏;张华彬;韩斌盛;刘正玉;刘承荣;童庭辉

    目的探讨烫伤及内毒素/脂多糖(LPS)对豚鼠胃肠动力障碍发生的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烫伤组(造成30%TBSA深Ⅱ度烫伤)、LPS组(腹腔注射LPS)及对照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每组10只.3组豚鼠处理后30 min予碳素墨水灌胃,然后测定其胃肠道碳素墨水推进距离;并取肠道组织匀浆检测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Na+-K+-腺苷三磷酸(ATP)酶、Mg2+-ATP酶、Ca2+-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及结肠袋平滑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m).结果烫伤组及LPS组豚鼠肠道碳素墨水推进距离[(53±9)、(91±10)cm]较对照组[(142±11)cm]明显缩短(P<0.01);烫伤组与LPS组比较,肠道推进距离更短(P<0.01).烫伤组及LPS组豚鼠肠道组织中CGRP的含量为(52.0±39.0)、(20.0±23.0)μg/L,均高于对照组(0.8±2.0)μg/L(P<0.05或0.01).而烫伤组与LPS组比较,其增高幅度更大(P<0.05).烫伤组、LPS组大鼠Na+-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与对照组比较呈不同程度降低(P<0.05),但烫伤组与LPS组各种ATP酶和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烫伤及LPS对豚鼠肠道动力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尤以烫伤明显;重度烫伤时,引起肠道平滑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的主要因素可能是肠道LPS.

  • 荧光蛋白表达对小鼠成纤维细胞系NIH3T3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

    作者:段小军;杨柳;周跃;唐康来;王东武

    目的观察不同荧光蛋白表达对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系NIH3T3增殖能力的影响,为细胞示踪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体外扩增培养的NIH3T3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pLEGFP-N1组、pEGFP-N1组、pDsRed2-C1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其他3组分别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pLEGFP-N1和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pDsRed2-C1两种转染方式进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红色荧光蛋白(RFP)标记,经G418筛选培养后,观察各组细胞荧光蛋白表达情况,并计算其阳性表达率;观察各组细胞贴壁率,绘制生长曲线并测定倍增时间.结果对照组NIH3T3细胞未见荧光蛋白表达;pLEGFP-N1、pEGFP-N1组均表达EFGP,pDsRed2-C1组表达RFP,而pLEGFP-N1组阳性表达率高于另外两组(P<0.01).各组细胞均有较高的贴壁率.pEGFP-N1组细胞倍增时间为(39.6±0.6)h,pDsRed2-C1组(40.3±0.7)h,pLEGFP-N1组(36.5±0.7)h,均明显晚于对照组(27.9±0.6)h(P<0.01).结论荧光蛋白表达对NIH3T3细胞体外增殖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逆转录病毒载体抑制作用低于普通真核表达载体,可作为细胞移植时荧光蛋白标记的较好选择.

  • 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

    作者:曹卫红;柴家科;杨志祥;王德文;盛志勇

    目的观察不同创面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A及其受体(PDGFR)α的动态表达,探讨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难愈合的机制.方法应用γ射线单次照射Wistar大鼠,制作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模型(照射组,55只),以皮肤全层切割伤模型大鼠作为创伤对照(创伤组,55只),另取5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观察不同时相点各组大鼠创面内PDGF-A、PDGFR-α和PDGF-A mRNA的表达. 结果对照组大鼠皮肤中PDGF-A及PDGFR-α表达为阴性;创伤组大鼠炎症反应期及肉芽组织期(伤后3~9 d)PDGF-A的积分吸光度(IA)值为20.0±1.6、28.3±1.0;照射组炎症反应期及肉芽组织期(伤后14~28 d)其PDGF-A的IA值各为14.0±1.2、20.3±1.2,PDGF-A及PDGFR-α和PDGF-A mRNA的表达较创伤组明显减弱,至瘢痕形成期(伤后55 d)时表达进一步减弱.结论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内PDGF-A及PDGFR-α的表达减弱,可能是创面难愈合的机制之一.

  • 不同复温温度对-10℃处理的体外培养人成纤维细胞形态和Ⅰ型胶原代谢的影响

    作者:官浩;贾赤宇;陈璧;孟庆延;何飞;骆宁

    目的探讨不同复温温度对低温处理人成纤维细胞形态和Ⅰ型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制成悬液后接种于培养皿中,随机分为对照组、20℃复温组、37℃复温组.将两个复温组培养细胞渐冷冻至-10℃制成冻伤模型,然后各自于20、37℃下复温,再与对照组一起继续培养,于伤前及伤后即刻、24、48、72、96 h进行观察,每组各时相点9个培养皿.采用噻唑蓝法观察细胞活力的变化,以波长570 nm下的吸光度(A)值表示;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IMAGE-J图像分析软件测定细胞内胶原含量变化,以灰度值表示;双抗夹心亲和素-生物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细胞外胶原含量,以A值表示.结果20℃复温组细胞活力伤后先降低后升高,各时相点明显低于伤前值(0.95±0.16,P<0.05或0.01);细胞伤后即刻脱水,胞浆丢失、核浆比例增大,伤后72、96 h细胞增生活跃,核分裂相增多,部分细胞出现漂浮后再贴壁现象,细胞排列杂乱;细胞外胶原含量较伤前值(96.4±2.9)呈先升高后降低再缓慢升高的趋势,细胞内胶原含量则较伤前值(0.047 9±0.002 7)呈先降低后逐渐升高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37℃复温组伤后细胞活力各时相点与伤前值相近(P>0.05);与对照组比较,其细胞形态、胶原代谢基本无变化(P>0.05).结论低温处理后细胞脱水是一种保护机制,适宜的复温条件能使细胞复苏;与20℃相比,37℃复温对细胞的损伤较轻.

  • 人胎儿皮肤皮脂腺细胞和外泌汗腺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作者:陶克;陈璧;谢松涛

    目的建立人胎儿皮肤皮脂腺、外泌汗腺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方法通过分离人胎儿皮肤皮脂腺腺体和外泌汗腺腺管,以DMEM/F12(1:1)为基础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胎牛血清、表皮生长因子、L-谷氨酰胺、氢化可的松、霍乱毒素、青霉素、链霉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三碘甲状腺氨酸、胰岛素、转铁蛋白、亚硒酸钠作为皮脂腺细胞培养基及外泌汗腺细胞培养基,置入37℃、体积分数5%CO2孵箱中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人胎儿皮肤皮脂腺、外泌汗腺细胞的形态及变化,并进行细胞克隆形成率测定.采用油红染色和细胞角蛋白(CK)4.62、上皮膜抗原(E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传代培养的皮脂腺、外泌汗腺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分离的人胎儿皮脂腺腺体和外泌汗腺腺管可以在体外贴壁生长繁殖;其皮脂腺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为2.7%,明显低于人胎儿角质形成细胞(8.0%,P<0.01).人外泌汗腺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为7.3%,与人胎儿角质形成细胞(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油红染色显示,皮脂腺细胞含有少量脂质小滴,CK4.62、E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外泌汗腺细胞CK7、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结论用酶消化法和显微分离法可体外分离人胎儿皮肤皮脂腺、外泌汗腺细胞,两者均具备上皮细胞的标志和生物学特点,但皮脂腺细胞增殖速度较为缓慢.

  • 治疗孕妇烧伤21例

    作者:毛远桂;刘德伍;张志安;曾元临;李国辉;苏子毅

    孕妇由于特殊的生理状态,烧伤后既要治愈孕妇、同时需保护腹中胎儿,治疗比较困难.1990-2004年笔者单位共收治烧伤孕妇2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面部大张全厚皮移植疗效观察

    作者:王凌峰;路玮;张军;巴特;张智伟;张伟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2例,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4个月~60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25例,热水烫伤6例,化学烧伤4例,外伤5例,烧伤后瘢痕7例,其他5例.烧伤深度:Ⅱ度.

  • 血浆置换对严重烧伤后早期患者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作者:赵宇辉;徐刚

    选择严重烧伤后6 h内入院患者20例,随机分为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均进行抗休克、抗感染等常规治疗.置换组患者年龄(28±7)岁,男7例、女3例,烧伤总面积(64±25)%、Ⅲ度(38±9)%TBSA.伤后16~20 h行PE治疗:采用离心式血细胞分离机,抽吸速度20~30 ml/min,枸橼酸抗凝,置换液为新鲜冰冻血浆,置换量为全血量的60%[1],置换时间为2~4 h.对照组年龄(27±6)岁,男9例、女1例,烧伤总面积(53±12)%、Ⅲ度(33±8)%TBSA,不进行PE治疗.

  • 持续监测血流容积描记/血氧饱和度对重度烧伤休克期补液的指导作用

    作者:任家骠;陈新龙;杨建秋;郑国平;贲道锋;郇京宁

    改善微循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治疗烧伤后休克的目的,但如何判断微循环的状况,掌握补液尺度是临床工作的难点和关键.常用监测指标如心率、血压、尿量在原理上均不能直接反映组织灌流及氧输送情况,且受神经、体液调节及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脏器功能、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较大,延迟复苏和病程特殊的重度休克,情况更为复杂.

  • 带隐神经的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足部缺损21例

    作者:陈康;刘淑华;刘杰峰;王德运;王礼放;龙忠恒;胡必忆;谢卫国

    临床资料:本组足部缺损患者共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7~46岁.高压电击伤15例,烧伤后瘢痕挛缩3例,昏迷后足背大面积烧伤2例,车祸致足背联合内踝部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1例.

  • 联合抗生素在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早期应用

    作者:谭嘉韬;宋哲;李巍

    临床资料:选择1995年1月-2003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患者45例,其中男38例、女7例,年龄7~55岁[(37±23)岁].伤后入院时间:1~18 h,烧伤总面积50%~98%、Ⅲ度10%~80%TBSA.烧伤原因:热力烧伤33例,化学烧伤7例,电烧伤5例.

  • Ⅳ度烧伤诊断的思考及治疗体会

    作者:钟德才;郝剑;陶谏;刘宾;陈长安

    烧伤深度的诊断标准,已实行Ⅳ度五分法[1].这是烧伤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需在今后的医疗、教学、科研中贯彻执行.20世纪80年代后期,积水潭医院曾提出诊断Ⅳ度烧伤的建议;90年代,常致德等[2]在专著中明确称电烧伤可致Ⅳ度烧伤,并认为其治疗方法及预后与Ⅲ度烧伤差异较大.

  • 高压氧治疗12例深度烧伤植皮创面的效果观察

    作者:薛忠信;赵遵江;张保德;章荣涛;罗正军;刘道东

    深度烧伤创面治疗时间一般较长,需经多次植皮,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和经济负担.笔者单位采用植皮后配合高压氧治疗,一次植皮成功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将12例患者设为氧疗组,男5例、女7例,年龄5~58岁[(32±5)岁],其中火焰烧伤5例、火药燃爆伤3例、热液烫伤4例,面积19%~52%[(32±4)%],Ⅲ度为(19±7)%TBSA.另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12例患者作对照组,男6例、女6例,年龄5~56岁[(32±5)岁],其中火焰烧伤5例、火药燃爆伤4例、热液烫伤3例,面积18%~51%[(31±4)%],Ⅲ度(19±6)%TBSA.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四肢创面14例

    作者:赵向东;赵翔;李津宁;陆安民;高庆祥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4例,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8~48岁,平均31岁.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例,修复部位为跟部、踝周及足背近侧,皮瓣大面积8.0 cm×10.0 cm,其中2例为内踝及跟部肿瘤扩创后有肌腱外露、1例为足背Ⅲ度热压伤、3例为电接触伤致足背肌腱及骨外露.顺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1例,皮瓣面积13.0 cm×作者单位:750004 银川,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15.0 cm,皮瓣带腓肠肌以填充膝部电接触伤去骨后的腔隙.顺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例,皮瓣大面积10.0 cm×12.0 cm,其中修复同侧烧伤后胫骨外露1例、以交腿皮瓣方式修复对侧足贴骨瘢痕1例,电接触伤致髌骨外露1例.逆行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4例,皮瓣大面积12.0cm×8.0 cm,均为电接触伤致手腕屈侧肌腱外露.

  • 治疗成批瓦斯爆炸伤患者146例

    作者:邹同荣;毛波;吕英;孙荣哲;陈国双

    临床资料:本组146例瓦斯爆炸伤患者均为男性.其中18~40岁127例,41~55岁19例.烧伤面积30%~49%TBSA 25例,50%~79%TBSA 63例,80%~94%TBSA 58例.平均浅Ⅱ度面积为35%,深Ⅱ度面积为52%,Ⅲ度面积为12%TBSA.烧伤部位分布于患者全身,尤其是头面部和上肢.复合伤117例占80.14%,其中多发性肋骨骨折及开放性气胸18例、眼外伤9例、四肢骨折17例、鼓膜震裂、穿孔73例;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43例.

  • 利用包皮修复阴茎烧伤创面九例

    作者:陈向军;邢继平;姚兴伟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99-2003年收治阴茎烧伤患者9例,年龄16~47岁.致伤原因:热液烫伤1例,火焰烧伤2例,高压电烧伤6例.烧伤总面积为3%~75%,平均26%TBSA,浅Ⅱ~Ⅲ度.阴茎部分均为深Ⅱ、Ⅲ度烧伤,面积(0.5 cm×2.0 cm)~(2.5 cm×4.1 cm).其余烧伤部位:阴囊烧伤6例次,双下侧肢烧伤5例次,单侧上肢烧伤3例次,双侧上肢烧伤2例次,躯干烧伤4例次,头部烧伤3例次.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包皮过长.

  • 高压电击伤致双膝关节毁损一例

    作者:赵雁;杨占杰;郭德亮;袁勇;王五洲

    患者男,16岁.被35 kV高压电击伤,烧伤总面积24%,其中Ⅰ度1%、深Ⅱ度7%、浅Ⅱ度3%、Ⅲ度13%TBSA.伤后立即在当地医院治疗,拟对双下肢、左上肢截肢,因患者不同意而放弃.于伤后5 h转入笔者单位.患者少尿,左上肢肩关节以远整体烧焦,双下肢大腿下1/3至小腿近1/3部位Ⅲ度烧伤,全膝关节裸露,骨质呈黑色并缺损,胫骨骨折,膝前软组织缺损(左侧18 cm×15 cm,右侧16 cm×14 cm),双小腿至踝部呈深Ⅱ度烧伤(图1).全身其他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烧伤.

  • 高压电烧伤颈部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一例

    作者:潘云川;陈思环;梁尊鸿;徐家钦

    患者男,15岁,被10 kV高压电烧伤后9 h入院.查体:左腕部创面4 cm×5 cm,焦黄,手指无血运;颈肩部创面25cm×30 cm,肌肉外露;左大腿外侧创面20cm×15 cm.诊断:电烧伤总面积12%,其中深Ⅱ度4%、Ⅳ度8%TBSA.行左前臂清创探查,见腕部血管肌肉全部变性、坏死,因患者不同意截肢,清创后用油纱布敷料包扎.伤后2 d,患者血小板计数(PLT)477×109/L,红细胞(RBC)4.14×109/L.伤后4 d行左大腿巨大创面清创切痂植皮术,左前臂行截肢术.伤后6 d患者体温38.0~39.6℃,查PLT 772×109/L、RBC2.55×109/L、白细胞20×109/L,颈肩部创面液化、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给予抗生素、红细胞悬液、白蛋白等支持治疗.

  • 小儿严重烫伤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四例

    作者:陈文山;蔡兴东;周保城;张平;王鹏;徐昕;李丹

    例1男,2岁6个月,热液烫伤后9 h入院.烧伤总面积25%,其中深Ⅱ度21%TBSA.患儿入院后立即给予抗休克、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创面外涂磺胺嘧啶银并暴露.伤后第4天,患儿精神萎靡,心率为140~150次/min,呼吸浅快(46~52次/min),创面肿胀明显,腹胀并逐渐加重,口唇紫绀.经采取吸氧、强心、胃肠减压、扩肛、补充钾盐、加强抗感染等措施并行营养支持治疗后,患儿病情无好转且不断加重,出现少尿.

  • 一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康复治疗

    作者:李杰;唐丹;欧阳亚涛;李建新;邓建林;中美平

    患者男,34岁,因易燃气体渗漏爆炸致95%TBSA烧伤,浅Ⅱ~Ⅲ度.送入当地医院烧伤科救治,经切削痂植皮、肉芽植皮、双膝关节离断术等约20次手术,大部分创面愈合,住院时间近两年.为进一步行康复治疗,转入笔者单位.入院时患者全身残余创面约6%TBSA,有淡黄色分泌物和异味;双下肢残端长41 cm,皮肤菲薄极易破损;双手爪状畸形.

  • 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致皮下色素沉着一例

    作者:郑健生;郑庆亦

    患者女,35岁,左眼外眦部瘢痕(面积10 mm×2 mm)增生伴痒痛3个月.入院后将曲安奈德(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批号为H53021604)+20 g/L利多卡因溶液按1:1比例稀释,摇匀后注射至瘢痕内,注射量为0.5 ml(10 mg).注射1个月后患者瘢痕外观平坦,痒痛感消失.但注射部位皮下出现深黄色色素沉着,触之呈条状,无压痛(图1).随访观察2个月后色素沉着无缓解,于局部麻醉下行手术治疗.切开皮肤后见皮下有黄色块状沉积物,面积8 mm×2 mm,部分与眼轮匝肌表面黏附,予以剥离切除后原位缝合皮肤.术后随访半年,局部无明显瘢痕增生,未再出现色素沉着.

  • 甲状旁腺素与降钙素在吸入性损伤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郭于曦;朱红楠

    为探讨吸入性损伤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笔者对烧伤伴有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甲状旁腺素(PTH)及血浆降钙素(CT)进行了监测,以了解它们在血液中的变化规律及与吸入性损伤的关系.

  • 特重度烧伤休克期大面积切痂植皮对患者生存率影响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作者:朱家源;李爽;朱斌;唐冰;李新强;钟展芳;张伟;陈东

    特重度烧伤患者的病死率居高不下,降低病死率是烧伤临床研究的重点.伤后48 h内的生理改变以体液渗出为主,患者面临着休克的威胁.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烧伤创面的存在易引发许多严重并发症,如创面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1],因此必须尽早去除坏死组织.本研究中,笔者就切痂植皮的手术时机、手术面积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进行了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 内毒素/脂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膜Toll样受体2及4表达的影响

    作者:郭菲;汪泱;王共先;李国辉;邢娟娟;彭燕;黄学明

    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阴性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导致感染和中毒性休克乃至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尚无既能杀菌又能中和LPS的有效手段[1].因此加强对LPS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中毒性休克的途径.本研究采用双荧光抗体标记法,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LPS刺激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胞膜上Toll样受体(TLR)2和TLR4表达的变化,以探讨其致病机制.

  • 烧伤后头面颈部瘢痕伴耳廓畸形缺损的治疗

    作者:陈静;庄洪兴;王甲汉

    头面颈部严重烧伤不仅导致患者局部瘢痕增生,而且可直接造成部分器官畸形或缺损,这类患者的后期整形治疗较为棘手.耳廓位于头面部,位置突出,是常见烧伤部位之一,该部位烧伤占同期烧伤的1/4[1].由于耳廓软骨的组织特点,深度烧伤或治疗不当均可导致软骨坏死,造成耳廓畸形、缺损[2].笔者单位近年来采用分期治疗法,修复8例患者头面颈部瘢痕伴耳廓畸形或缺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抗内毒素研究进展

    作者:高宏富;肖光夏;袁建成

    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的结构成分之一,其化学本质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LPS主要由O特异性侧链、核心多糖、脂质A(lipid A)3部分组成,其中lipid A为其毒性中心.在创伤、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脓毒症中,内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子.近年来虽然大量广谱、高效抗生素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措施,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脓毒症患者高病死率的现状.

  • 抗菌肽在烧伤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海涛;韩春茂

    烧伤创面感染的耐药菌株愈来愈多,常规抗生素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寻找新的抗菌资源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近来,一种小分子的多肽类物质--抗菌肽(antibacterial peptides)受到人们关注.它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且只对原核生物有作用,而对真核生物无害.抗菌肽是生物防御系统中产生的一类对抗外源性病原体的肽类物质,是生物天生的、非特异性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有望成为新一代抗菌剂.

  • 烧伤休克期补液的思考

    作者:郭振荣

    近20年来烧伤休克的发生率日趋降低,伤后因休克而死亡的患者亦减少,证明了休克期处理的进步,但并不等于此问题已经解决.一些基层烧伤单位在休克期仍按照常规公式补液,造成补液量不足,难以纠正缺氧,不能摆脱休克损害;若超常规补液,不仅会加重组织水肿,甚至还可能引发急性肺水肿、脑水肿、腹腔间隙综合征或胸腔积液.怎样使休克期补液恰到好处,如何全面提高复苏水平,笔者认为在此有必要重申休克期补液的必要性、补液的成分、补液的方式,以期引起对休克期合理补液的重视.

  • 第三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纪要

    作者:王旭

    2005年6月18-23日,第三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在浙江省瑞安市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华烧伤杂志编辑部及瑞安市人民医院具体承办.会议主题是"危重烧伤患者早期复苏对策".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孙永华教授致开幕词,参加开幕式的来宾有: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王德、温州市医学会副秘书长徐文平、瑞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林济晚、瑞安市卫生局副局长任玮、瑞安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松泽、瑞安市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卢学勉等.

  • 美国辛辛那提SHRINERS烧伤医院访记

    作者:刘久春

    美国辛辛那提Shriners烧伤医院是一所主要以救治小儿烧伤为主的医院,也是美国烧伤治疗与研究中心.这所医院的科室配备及治疗方法颇具特色.笔者结合在该院的所见所闻,对医院的一般情况及烧伤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特点予以简介.

  • 深入研究烧伤休克及缺血缺氧损害的细胞分子机制

    作者:黄跃生

    休克是严重烧伤后早期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早在1863年,Baraduc即认为血流不足是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经过长时间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人们对烧伤休克的原因及病理生理变化已经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抗休克临床防治方法.但对某些严重休克,特别是延迟入院的严重烧伤患者的复苏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措施,常造成组织器官较长时间的缺血缺氧,引起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导致患者死亡.因此,烧伤休克的防治仍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 鼓式切皮机固定台架的制作

    作者:吴学田;张林清;李晓巧;赵学芳

    在以往使用鼓式切皮机(又称取皮鼓)制作整张异体(种)皮时,操作者必须左手握持皮鼓手柄,右手行取皮操作[1].由于双手同时反向用力,皮鼓不易固定,皮片容易切破或切取厚度不均匀;操作时劳动强度大,操作者容易疲劳,而且比较费时.为此,笔者针对以往制作大张移植皮过程的不足,研制出一种将取皮鼓固定在手术台上进行取皮的台架.经临床应用,切取异种皮30例次,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介绍一种低温保存皮肤的快速复温法

    作者:梁明;付晋凤;葛茂星;严刚

    临床上用快速玻璃化抗冻液在-196℃液氮中保存皮肤,可较好地避免皮肤低温保存时冷冻损伤的问题.但冷冻皮肤在使用前的复温过程中造成损伤的问题依然存在,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是大家努力的方向.

  •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缺氧条件下大鼠心肌细胞糖酵解的影响

    作者:党永明;黄跃生;周军利;张家平;颜洪;张铭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缺氧状态下大鼠心肌细胞糖酵解的影响.方法常规分离、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使用无糖培养基在低氧混合气体(体积分数94%N2、5%CO2、1%O2)中培养;HIF-1α抑制组:先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HIF-1α蛋白低表达的细胞模型,再作上述缺氧培养.两组细胞均设缺氧前(常规培养)及缺氧1、3、6、12、24 h 6个时相点,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细胞中糖酵解关键酶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以及培养上清液中乳酸(LA)的含量.结果(1)HK、PFK活性:与缺氧前比较,两组心肌细胞两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单纯缺氧组两酶活性峰值分别为(159±13)、(298±44)U/g.HIF-1α抑制组两酶活性在缺氧1、3、6 h时均明显低于单纯缺氧组(P<0.05或0.01),其峰值分别为(133±55)、(188±55)U/g.(2)LDH活性、LA含量:与缺氧前(92±12)U/g比较,单纯缺氧组细胞LDH活性缺氧后显著升高,6 h时达高峰(2 568±125)U/g(P<0.01),随后逐渐下降;各时相点培养上清液中LA含量也成倍增加.HIF-1α抑制组细胞的LDH活性于缺氧3 h时达峰值(2 125±126)U/g,明显高于缺氧前(P<0.01);培养上清液中LA含量亦较缺氧前增高(P<0.01),但增幅较小.结论缺氧条件下大鼠心肌细胞中HIF-1α高表达是细胞糖酵解持续增强的直接原因,此为心肌细胞应对缺氧环境的重要内源性保护机制.

  • 内毒素/脂多糖对烫伤大鼠休克期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

    作者:郝岱峰;郭振荣;柴家科;吴焱秋

    目的观察内毒素/脂多糖(LPS)对烫伤大鼠休克期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30%TBSAⅢ度烫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单纯烫伤组(烫伤组)和烫伤后LPS攻击组(攻击组),另设假烫对照组(对照组),每组20只.攻击组大鼠于烫伤后2 h腹腔注射LPS,3.0 mg/kg.伤后24、48 h分别检测3组大鼠血浆LPS、肿瘤坏死因子(TNF)α、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和肝组织内腺苷三磷酸(ATP)、甘油三酯(TG)及丙二醛(MDA)含量,并进行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大鼠假烫后24、48 h,血浆FFA水平分别为(0.4±0.3)、(0.5±0.3)mmol/L,烫伤组分别为(0.9±0.3)、(1.2±0.5)mmol/L,攻击组大鼠伤后增加至(2.3±0.3)、(2.5±0.4)mmol/L,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48 h,烫伤组和攻击组的肝组织TG含量分别为(242±27)mmol/g和(530±30)mmol/g,ATP含量分别为(6.0±2.4)μmol/g和(1.7±0.5)μmol/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形态学检查见,烫伤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和线粒体损伤程度明显轻于攻击组,对照组肝细胞形态正常.结论烧伤后早期LPS打击可引发脂源性能量利用障碍,并加剧肝脏脂肪变性.

  • 严重烧伤后早期大鼠肝脏细胞内外钠离子分布和化学状态的变化

    作者:夏照帆;田建广;熊杰;马兵;卫伟;韦多

    目的观察大鼠严重烧伤后肝脏细胞内、外Na+在分布和化学状态上的改变,为烧伤后早期液体复苏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19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烧伤组(7只),采用钠-23磁共振(23Na NMR)波谱技术和位移试剂,测定两组大鼠肝脏细胞内、外Na+的纵向弛豫时间(T1)和横向弛豫时间(T2)的变化.结果输注位移试剂后,烧伤组大鼠肝脏细胞外Na+浓度降低17%,其快T2所占百分比较对照组有所增加(P<0.01),提示细胞外可与Na+结合或可影响Na+的位点增加;细胞内Na+浓度升高了59%,但其弛豫行为却未发生变化.结论烧伤后早期细胞外的Na+可因向细胞内流失或受其周围大分子可逆性结合位点的影响,使瞬时可发挥渗透粒子作用的Na+相对不足,提示烧伤后第1个24 h选择适量高钠溶液复苏较合理.

  • 甘氨酸对缺氧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作者:周军利;黄跃生;党永明;张家平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缺氧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用生化分析仪检测缺氧后6 h及甘氨酸处理后心肌细胞培养液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常氧及缺氧心肌细胞甘氨酸受体α1亚基(GlyRα1)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游离钙及心肌细胞膜电位的变化.结果缺氧后6 h心肌细胞培养液中CK、LDH值[(393.8±5.3)、(1 564±41)U/L)]均升高,甘氨酸处理后CK、LDH值[(56.3±2.7)、(716±18)U/L]均明显下降(P<0.01).常氧及缺氧心肌细胞GlyRα1均呈阳性表达.常氧心肌细胞钙离子平均荧光强度为27±8,缺氧后6 h增加为139±29(P<0.01);而甘氨酸处理后细胞钙离子平均荧光强度为51±11,与缺氧后6 h比较明显减少(P<0.01),与常氧下比较却明显增加(P<0.01).常氧心肌细胞膜电位为177±20,缺氧后6 h膜电位发生去极化(62±9,P<0.01);而加入甘氨酸后心肌细胞膜电位为123±16,较缺氧后6 h时的去极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结论甘氨酸对缺氧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甘氨酸与其受体结合后,减轻了心肌细胞膜去极化,从而减少了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使钙离子内流减少.

  • 复方乳酸钠山梨醇注射液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中的应用

    作者:曾纪章;黄晓元;杨兴华;雷少榕;肖目张;谢庭鸿;张丕红;张明华

    目的探讨复方乳酸钠山梨醇注射液(简称复钠醇)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53例成年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患者(均于伤后6 h内入院)随机分为复钠醇组(24例)和葡萄糖组(29例).复钠醇组在补液中用50 g/L复钠醇作为基础水分,葡萄糖组用50g/L葡萄糖作为基础水分.剂量均为2 000 ml/d.两组患者复苏液中电解质和胶体量按相同公式计算后补给.同时,对葡萄糖组患者额外补充电解质及胰岛素.观察两组患者在纠正休克、能量提供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情况,监测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变化,记录休克期补液量及尿量,同时监测每例患者在入院时和伤后24、48、72 h的血糖水平并作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纠正休克、能量提供等方面无明显差别,复钠醇组患者未出现与复钠醇相关的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血糖水平均基本正常;在输液过程中,葡萄糖组需额外补充电解质及胰岛素才能维持稳定,而复钠醇组则不需要补充胰岛素或大量的电解质,且利尿效果优于葡萄糖组[复钠醇组伤后第1、2个24 h平均尿量为(1.9±0.6)、(3.3±0.8)L,葡萄糖组为(1.0±0.5)、(2.3±0.8)L].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应用复钠醇,可以有效补充血容量、纠正烧伤休克、利尿并促进水肿消退,同时既能补充电解质,又能提供部分能量,而且不影响血糖水平.

  • 浅谈对烧伤后早期复苏补液公式的理解

    作者:钟晓春

    编者按今年6月在浙江省瑞安市举行了第三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危重烧伤患者早期复苏对策".与会者热烈探讨了烧伤后早期补液的问题,指出按现行补液公式复苏,可能遗留隐性休克,应加以改进.会后参会代表、<中华烧伤杂志>的热心读者钟晓春医师来函,继续对休克复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首先认可现行通用公式先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很多艰辛,而应用之后确实有效,赞成"不要随随便便搞个什么公式,也不要随随便便否定现有公式".同时他也认为"在原有公式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修正,克服其不足,产生新的公式就成为必然".应该说,他的意见基本上正确.现行补液公式应用于中小面积烧伤可行而有效,但用于严重大面积深度烧伤或延迟入院已并发休克患者的复苏,度过休克期后明显遗留缺血缺氧性损害,导致器官功能障碍,是当前严重烧伤治愈率停留于平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亟待改进.

中华烧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