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β地中海贫血的γ珠蛋白诱导治疗及其与microRNA关系

    作者:李瑶瑶;顾健;郁多男

    β地中海贫血是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慢性溶血性贫血,属于遗传性血红蛋白病.此疾病在我国好发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其治疗主要包括输血、铁螯合剂、造血干细胞移植、脾脏切除、诱导HbF生成以及基因治疗等.该疾病的死亡率仍然较高.近十几年来,针对β珠蛋白合成不足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常β珠蛋白基因的导入和内源性γ珠蛋白等基因的再次诱导激活两个方面.随着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的研究成为热点,发现在β地中海贫血中存在多种miRNA的失调表达,部分miRNA参与诱导γ珠蛋白的合成,对β地中海贫血起到治疗作用.因此,研究miRNA与β地中海贫血的关系,可望为靶向治疗β地中海贫血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地中海贫血的γ珠蛋白诱导治疗及其与miRNA的关系作一综述.

  • 6-硫鸟嘌呤与6-巯嘌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厚玉姣;赵丽;刘祥鑫;马云云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现如今已取得较好的治愈率,然而患儿仍面临很大的复发风险.研究发现,巯嘌呤类药物作为持续治疗的一部分是防止复发的关键.通常6-巯嘌呤(6-MP)用于长期维持治疗,而6-硫鸟嘌呤(6-TG)仅用于强化治疗部分,在治疗过程中并没有一个佳的选药方案.为探究6-TG是否比6-MP更适用于儿童ALL治疗,本文就其相关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异柠檬酸脱氢酶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艳霞;申徐良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异柠檬酸脱氢酶2(isocitrate dehychogenase 2,IDH2)突变是近年来在AML中发现的一种新的突变,可能参与白血病的发病过程.IDH2在正常核型的成人AML中发生率较高.不同亚型的IDH2突变对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存在不同影响.IDH2的突变是稳定的,可作为AML及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检测指标,并指导AML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本文就IDH2突变在AML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治疗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邹秉含;张斌;陈虎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是造成移植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是控制HCMV感染的重要免疫细胞,过继输注病毒特异性CTL对预防及治疗HCMV感染均安全有效.目前针对HCMV特异性CTL的制备方法仍在探索中.利用抗原递呈细胞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制备CTL的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开展大规模临床实验;利用肽特异性四聚体或病毒特异性γ-干扰素抗体直接从供者PBMC筛选CTL的方法需要大量的供者外周血,且制备成本高;第三方CTL作为一种产品可以随时使用,但仍需解决HLA不相合的问题.另外,不同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也存在差异.本文对目前采用的制备HCMV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方法及其疗效进行综述.

  • 高浓度胰岛素对K562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理

    作者:黄月琴;潘宏达;郭奕斌;潘敬新

    目的:探讨高浓度胰岛素对K562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不同浓度胰岛素和/或抗IGF-1R抗体(IGF-1R-Ab)分别处理K562细胞,应用MTT法检测K562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不同浓度胰岛素作用下K562细胞的IGF-1R、Akt、Erk1/2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变化.结果:MTT法显示,低于40mU/ml胰岛素具有促进K562细胞增殖,而高浓度(>40 mU/ml)胰岛素却显示出抑制K562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40 mU/ml胰岛素抑制K562细胞凋亡(P<0.05),而200mU/ml胰岛素明显诱导K562细胞凋亡(P<0.01);0.01 μg/ml至1.0 μg/ml浓度IGF-1 R-Ab具有显著增强高浓度(> 40 mU/ml)胰岛素抑制K562细胞增殖和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作用(r=0.962,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胰岛素作用K562细胞后,ERK及p-ERK表达变化不明显,200 mU/ml浓度胰岛素作用K562细胞后,IGF-1R和AKT表达变化不明显,而IGF-1R和AKT磷酸化水平增强.结论:高浓度(>40 mU/ml)胰岛素能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胰岛素结合IGF-1R,竞争性地抑制IGF-1与IGF-1R的结合,相对阻断PI3 K/AKT信号通路传导有关.

  • 厚朴酚对HL-6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方柯;袁小芬;廖琼;张之勇;宋冠华;郭强;任霞;姜国胜

    目的:探讨厚朴酚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F法检测不同浓度厚朴酚(5、10、20、40、80和160 μg/ml)作用于HL-60细胞24 h和48 h后的细胞增殖情况;应用光学显微镜检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DAPI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形态学变化;用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改变;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BCL-2和BAX的mRNA水平;用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家族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厚朴酚能够明显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并随时间延长及剂量增加,细胞增殖抑制率也明显升高(P <0.05);HL-60细胞经厚朴酚处理后体积明显变小、且有凋亡小体产生,细胞核固缩、碎裂,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40 μg/ml厚朴酚处理HL-60细胞24 h后细胞早期凋亡率为(11.7±2.4)%,与对照组(1.4±1.1)%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RT-PCR检测结果表明,厚朴酚可上调BAX、下调BCL-2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厚朴酚可提高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剪切片段表达.结论:厚朴酚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其机制与caspase激活、促进BAX蛋白表达以及抑制BCL-2蛋白表达相关.

  • 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相关融合基因检测结合BIOMED-2标准化Ig基因重排的应用研究

    作者:艾晓非;张岩;石欣荣;郑迎春;张丽;王晓静;李庆华

    目的:探讨ALL相关基因检测与BIOMED-2标准化Ig基因重排技术在儿童B-ALL诊治中的应用以及两者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ALL相关基因检测试剂盒与BIOMED-2系统引物,分别进行RNA/DNA的多重PCR扩增,并应用RQ-PCR进行荧光检测及PCR片段分析法进行Ig基因重排的克隆性分析.结果:251例B-ALL患儿中TEL-AML1+ 77例,E2A-PBX1+ 28例,MLL-AF4+ 10例,BCR-ABL+ 11例,总阳性率为50.2%;lgH VH-JH重排阳性率为82.5%,IgK重排阳性率为53.4%.融合基因与基因重排的联合检出率为99%.E2A-PBX1+组及MLL-AF4+组中IgH及IgK分别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其中IgK阳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及P=0.005).对105例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同时检测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其阳性符合率均大于94%.结论:ALL相关融合基因筛查与BIOMED-2标准化Ig基因重排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在儿童B-ALL的检出率,还可以对疾病预后进行较为精确地分组,同时相对于染色体FISH检测更加快速灵敏.

  • TKI治疗时代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190和p210两种不同转录本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等差异分析

    作者:邱兰兰;卢业建;靖彧;于力;刘代红;王莉莉

    目的:分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治疗时代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Ph+ ALL)两种转录本p190和p210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等差异,为该类疾病的临床预后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Ph+ ALL且使用常规化疗加TKI治疗伴或不伴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65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研究p190(n =41)和p210(n =24)两种不同转录本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结果:在临床特征上,p190组血小板数低于p210组,虽未达到显著性统计学差异,但却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趋势(46.3 × 109/L vs 65×109/L) (P =0.084);另外可见p190组初治骨髓样本中幼稚细胞比例较p210组有增高趋势(88.4% vs 76.8%)(P=0.096);其他临床特征如性别,年龄,白细胞,血红蛋白,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BCR-ABL/ABL表达水平等,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在治疗反应上,p190组和p210组在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分别为80%(32/40)和87% (20/23),无明显差异(P=0.732);诱导至第1次完全缓解(the first complete remission,CR1)所需时间也无明显差异(28 vs 29 d)(P=0.922),两组完全缓解后复发率分别为61%(20/33)和43%(9/21),虽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 =0.202),但p190组的复发时间早于p210组,无论是从确诊时间起(212 vs 274 d)(P=0.077)还是从CR1时间起(146 vs 242 d)(P=0.084).在预后方面,p190组较p210组有较差的5年总生存(P=0.016)和无事件生存(P=0.085).结论:p190组较p210组具有血小板数偏低,初治骨髓血幼稚细胞数偏高的特点;CR率、CR1所需时间无明显差别,但p190组较易复发且复发时间较早,且5年总生存及无事件生存差于p210组,提示p190阳性患者在CR1后需尽快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强化治疗,以减少早期复发,进而改善Ph+ ALL病人的整体预后.

  • CLAT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晓梅;翁建宇;邓程新;王玉连;晁志;赖沛龙;李敏明;廖鹏军;黄欣

    目的:观察CLAT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AM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采用CLAT方案治疗R-AML患者18例,中位年龄37岁(18-58)岁;男性16例,女性2例.CLAT方案:克拉屈滨(Cla)5 mg/(m2·d),d 1-5;阿糖胞苷(Ara-C)1.0 g/(m2·d),d 1-5;拓扑替康(Top)1.25 mg/(m2·d),d 1-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G-CSF) 300μg/d,第6天直至中性粒细胞(ANC) >1.0×109/L.结果:18例患者中2例因早期死亡未进行疗效评估,可评估疗效的16例患者.10例(55.6%)获得完全缓解(CR),2例(11.1%)部分缓解(PR),总有效率(OR) 66.7%(12/18),4例(22.2%)未缓解(NR).CLAT化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重度骨髓抑制,ANC <0.5×109/L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3(2-21)d,血小板<20×109/L中位持续时间为12 (2-21)d,感染发生率为100%,2例因感染早期死亡,16例患者发生Ⅱ-Ⅳ级感染,均能获得有效控制.主要非血液学毒性为Ⅰ-Ⅱ度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CR患者预期平均OS为11.6±2.5个月(95%CI:6.7-16.64),中位OS为9.5个月;预期平均DFS为11.4±2.7个月(95% CI:6.1-16.7),中位DFS为9.5个月;CR患者预期1年OS和DFS分别为45%和46.9%.结论:CLAT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有效,患者耐受性良好,可作为桥接移植的挽救治疗方案,并为不适合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难治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 索拉非尼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FLT3+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初步临床研究

    作者:刘筱姝;龙慧;黄宇贤;许剑辉;朱俊谕;杜庆锋;吴秉毅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FLT3+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索拉非尼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7例FLT3+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并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后7例FLT3+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5例达完全血液学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2例达部分血液学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总有效率(overall remission rate,ORR)为100%.7例均未发生严重出血、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索拉非尼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可以诱导复发难治性FLT3+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缓解并具有一定疗效,因此值得进一步对其研究和观察.

  • 高通量测序在FLT3-ITD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马亮;姜永玮;王少婷;刘倩;丛笑;沈军;曹永跃;曹永彤

    目的:探讨高通量测序在FLT3基因ITD突变含量较低及存在多条ITD突变的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ITD序列分析中的应用,并分析ITD突变特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23例FLT3-ITD阳性AML患者FLT3基因,应用毛细管电泳法分析FLT3基因ITD突变,然后用带有不同序列标签的PCR引物再次扩增上述患者FLT3基因,应用illumina Miseq二代测序仪分析扩增产物,并将测序结果与UCSC数据库比对.结果:23例AML患者毛细管电泳检测显示,17例患者为1条ITD插入突变,3例患者为2条ITD插入突变,3例患者为3条ITD插入突变.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的33条ITD中17条ITD插入序列为FLT3野生型完全重复,16条ITD为野生型部分重复.1例伴多条ITD患者同一插入长度存在两种ITD序列,另外1例伴有2条ITD为同一ITD插入位点.ITD插入序列发生在p.Y572位至p.L602位之间,所有患者ITD均覆盖p.V592-p.E598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结论:Illumina Miseq二代测序仪可灵敏、准确地分析FLT3-ITD序列,FLT3-ITD序列特征变化较大但突变热点区域较为集中.

  • 白血病相关基因MLAA-34在HeLa细胞中的抗凋亡作用

    作者:张鹏宇;赵璇;张文娟;张王刚;陈银霞

    目的:研究白血病相关基因MLAA-34在HeLa细胞中的抗凋亡作用.方法:以HeLa细胞株为研究对象,构建MLAA-34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建立了高表达MLAA-34的稳定转染Hela细胞株;应用As2O3诱导其凋亡,采用MTT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集落形成能力、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结果:应用As2O3处理后,稳定转染MLAA-34的Hela细胞株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集落形成能力显著增加;MLAA-34基因高表达显著降低了HeLa细胞的凋亡率,同时相应的降低了G2/M期细胞的比例.结论:白血病相关基因MLAA-34在HeLa细胞中具有抑制As2O3诱导的凋亡作用.

  • 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遗传学异常检测中的信号模式及临床应用

    作者:江梅;张长林;辛艳红;刘淑媛;李欣;万腊根

    目的:研究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ual-color-dual-fusion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DCDF-FISH)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遗传学异常检测中的常见信号模式,并探讨其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断的68例ALL病人临床资料,采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常规G显带技术以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髓标本,并分析其结果的相关性,通过DCDF-FISH技术动态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结果:在68例患者中DCDF-HSH检测见有16种信号模式,其中变异性信号模式14种(1R2G、2R3G、2R4G及3R3G为无BCR/ABL融合基因的异常信号模式;1R1G1F、1R1G3F、1R1G4F、1R2G1F、1R2G2F、1R2G3F、1RnG2F(n≥3)、2R2G1F、1G4F、1R4F这些信号模式的细胞内都存在着BCR/ABL融合基因),Ph+共17例,所有检出Ph+的病例均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或伴髓系表达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My+-B-ALL),其中常规显带技术检测出Ph染色体12例,阳性率为18% (12/68),DCDF-HSH及RT-PCR检测结果一致,阳性检出率为25%(17/68).通过DCDF-FISH技术动态观察患者化疗前后荧光模式变化显示:经过化疗药物的选择作用,其信号模式在数量上和形式上发生变化,共同特征是都存在Ph染色体.结论:DCDF-FISH法检测ALL病人的BCR/ABL融合基因敏感、可靠,分析DCDF-FISH信号模式及其动态变化对ALL病人的治疗反应性、耐药情况、疗效判定及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 急性白血病患者NLRP3、ASC及AIM2炎性复合体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郑永亮;钟思思;辛柳燕;陈懿建

    目的:检测炎性复合体隐热蛋白(NLR family,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 associated speck 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RAD,ASC)及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bsent in melanoma 2,AIM2)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并探究其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的1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4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共60例AL患者(AL组)以及同期2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对照组)外周血液标本,其中AL组又分为急性白血病初治组、复发纽及缓解组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检测外周血血浆中NLRP3、ASC及AIM2的表达水平.结果:NLRP3、ASC及AIM2在对照组及AL缓解组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初治组及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LL与ANLL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性复合体在AL患者中表达受抑,可能起到了抗白血病免疫的作用.对炎性复合体的检测可能为急性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定提供实验室依据.

  • 基于培门冬酶的化疗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研究

    作者:徐燕;王瑾;杨楠;白菊;张鹏宇;古流芳;雷博;刘捷;王芳侠

    目的:研究基于培门冬酶(pegasparaginase,PEG-Asp)的多种化疗方案治疗儿童和成人初治及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T-NH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优化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选取儿童和成人初治及复发ALL和T-NHL共62例,其中应用培门冬酶联合化疗22例(PEG-Asp联合化疗组),应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常规化疗方案40例(L-Asp常规化疗组),评价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比较治疗相关死亡率并随访生存情况.结果:近期疗效分析显示,PEG-Asp联合化疗组总缓解20例(90.91%),CR 17例(77.27%),PR 3例(13.64%),L-Asp常规化疗组总缓解35例(87.5%),CR 29例(72.5%),PR 6例(15%),组间及亚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存分析显示,6个月、12个月总生存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期内门冬酰胺酶相关不良反应均为WHO毒性反应1-2级,无3 4级毒性反应和治疗相关死亡率.PEG-Asp联合化疗组过敏反应和高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L-Asp常规化疗组,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EG-Asp联合化疗组均完成预期PEG-Asp治疗剂量,L-Asp常规化疗组仅29例(72.5%)完成L-Asp治疗剂量.PEG-Asp联合化疗组平均住院日10.5 d,较L-Asp常规化疗组住院18.9d显著缩短,治疗总费用相对较低.结论:基于培门冬酶的化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比较好,安全性较高,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使得治疗剂量完整完成,保证了临床疗效.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治疗总费用相对较低,替代L-Asp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优化联合化疗方案用于更多病例以及远期生存率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豫北地区汉族无偿献血者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多态性研究

    作者:孙学兰;杨志美;张婧婧;袁志军;李俊英;庞桂芝;张晨光

    目的:研究豫北地区汉族无偿献血人群血小板抗原(HPA-1-5、15)系统多态性,构建一定规模的血小板HPA基因资料库,为临床提供匹配的单采血小板.方法:随机采集豫北5地区500名汉族无偿献血者外周血,用PCR-SSP方法进行HPA-1-5、15系统基因分型.基因及基因型频率采用直接计数法检测,HPA基因频率的群体分布情况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与其他地区和种族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豫北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PA-1-5、15血型系统基因分别为1a0.985、1b0.015;2a0.924、2b0.076;3 a0.469、3b0.531;4a1.000;5a1.000;15a0.532、15b0.468.HPA-1-5、15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aa0.970、1ab0.030;2aa0.848、2ab0.152;3aa0.222、3 ab0.494、3 bb0.284;4aa1.000;5aa1.000;15aa0.282、15ab0.500、15bb0.218.与中国汉族人群相比,豫北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PA-3b、5a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国少数民族人群相比,HPA-3b、5a也升高,但HPA-2a降低(P<0.05).与国外不同种族人群相比,HPA-1a、2a、3a、5a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豫北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PA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与其他地区和国家资料相比,HPA显示出种族和地域性差异.豫北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PA-3、15具多态性.这为研究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开展血小板同型输注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储血袋的两种放置方式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生化指标的影响

    作者:张瑞君;段秉政;鞠春梅;隋素琴;白燕;曹欢

    目的:探讨储血袋的两种不同放置方式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保证临床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名无偿献血者每人400 ml的全血,制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品,将其等量均匀分装成10袋,随机分为2组,1组直立放置,1组水平放置,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储存,分别在储存的第7、14、21、28、35天时随机从各组取出1袋,分别测定其部分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直立放置组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的K+、LAC水平在第14天、LDH在第28天时高于水平放置组(P<0.05);而Na+在第28天、Glu在第35天时的含量低于水平放置组(P<0.05);C1-含量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储存期内储血袋不同放置方式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生化指标有不同的影响.

  • HOXB4、PRDM16及HOXA9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琳;赵春亭;崔渤莉;吴少玲;刘晓丹;苏湛;杨颉;王伟;崔中光

    目的:检测HOXB4、PRDM16及HOXA9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40例初治或复发AML患者、9例完全缓解患者和19例对照者(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及健康供者)骨髓细胞HOXB4、PRDM16及HOXA9 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疾病特征、临床疗效之间关系.结果:初治或复发AML患者骨髓细胞中HOXB4、PRDM16和HOXA9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患者(P<0.05);初治或复发AML患者HOXB4基因表达水平与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成正相关(r=0.39),HOXB4、PRDM16和HOXA9基因的表达水平两两之间具有相关性;AML不同病程阶段(初诊、复发、缓解)HOXB4、PRDM16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按预后危险度分层将初治及复发AML患者分为高、中、低危3组,3组之间HOXB4、PRDM16、HOXA9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2个疗程正规化疗,缓解组(CR/PR)患者治疗前的3个基因表达水平均低于未缓解组治疗前水平(P<0.05);上述3个基因低表达组缓解率均高于高表达组(P<0.05).结论:HOXB4、PRDM16、HOXA9基因表达水平与AML患者肿瘤负荷、疗效和预后存在一定的关系.在初治和复发的AML患者骨髓细胞高表达,缓解后其表达水平下降,表达高者化疗效果差,缓解率低.

  • 抑制和激活Wnt信号通路对甾醇类新药NSC67657诱导HL-60细胞单核系分化的影响

    作者:王伟佳;张秀明;张彦;王晋蜀

    目的:探讨抑制和激活Wnt信号通路在甾醇类新药NSC67657诱导HL-60细胞单核系分化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用5、10和20 μmol/L的Wnt信号通路抑制剂XAV-939作用于HL-60细胞3d,用10、20和30mmol/L的Wnt信号通路激活剂LiC1作用于HL-60细胞1d,应用RT-RCR和Western blot检测Wnt信号通路的下游靶点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4的表达和细胞早期凋亡,筛选佳抑制浓度和激活浓度.然后用10 μmol/L NSC67657分别对已经抑制及激活了的Wnt通路的HL-60细胞作用3d.分析比较空白对照组、NSC67657单独处理组和激活/抑制剂作用后NSC67657处理组的细胞表面抗原CD14和Wnt下游靶点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20 μmol/L XAV-939和20 mmol/L LiC1能分别有效抑制和激活HL-60细胞Wnt信号通路,分别显著下调和上调cyclinD1,TCF1,c-Jun基因(P<0.05)和蛋白(P<0.05)的表达,且在该条件下CD14+ HL-60细胞不超过1%,没有早期凋亡发生;NSC67657单独作用HL-60细胞能下调Wnt通路下游靶点cy-clinD1 、TCF1和c-Jun的蛋白表达(P<0.05),CD14+细胞占(62.13±9.44)%;NSC67657作用于经XAV-939预处理的细胞,可使CD14+细胞达到(84.17±5.39)%,cyclinD1,TCF1和c-Jun蛋白表达比单独NSC67657处理组降低更显著(P<0.01);而NSC67657作用经LiC1预处理的细胞,可使CD14+细胞减少至(33.99±8.37)%,cy-clinD1,TCF1和c-Jun蛋白表达较非处理组下降明显较低(P<0.05),但高于单独使用NSC67657处理组(P<0.05).结论:20 μmol/L XAV-939和20 mmol/L LiC1作为HL-60细胞Wnt信号通路的有效抑制剂和激活剂能够分别显著下调和上调Wnt下游通路靶点基因和蛋白表达,其干预后对NSC67657诱导细胞分化的影响提示Wnt信号通路可能在NSC67657诱导HL-60细胞单核系分化中起到关键作用.

  • CCR7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帅全;郭荣;甘思林;姜中兴;岳保红;马杰;刘延方;谢新生;孙慧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趋化因子受体-7(CC-chemokine receptor 7 CCR7)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1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年龄≥12岁)骨髓白血病细胞CCR7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与年龄、性别、诊断分型、外周血WBC数、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CD56表达、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危险度分层、髓外浸润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CCR7+者7例(36.8%),5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CCR7+者5例(9.6%),在ALL中CCR7+率明显高于AML中(P<0.05),在ALL中CCR7+组髓外浸润发生率明显高于CCR7-组(100% vs 41.7%)(P<0.05),ALL伴有髓外浸润组CCR7平均荧光强度(MFI)明显高于无髓外浸润组(50.00±10.42 vs 18.14±1.39)(P<0.05).结论:CCR7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表达增加,在ALL中阳性率高于AML中,并与ALL髓外浸润相关.

  • CD25是独立于染色体核型的AML预后不良因素

    作者:刘延方;董丽;王冲;孙慧;张秋堂;王萌;李涛;徐衍;马杰

    目的:探讨CD25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168例新诊断AML(非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D25在AM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特征.结果:168例中29例(17.26%)患者白血病细胞表达CD25抗原.CD25+ AML患者多发生在高危及正常核型中,伴初诊时相对较高的WBC及Plt计数、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增高.与CD25-AML患者相比,CD25+ AML患者CR率低,1个疗程CR率分别为49.02%和16.00% (P< 0.05),2个疗程CR率分别74.60%和为46.67% (P<0.05),OS时间明显缩短(P<0.05).CD25+ AML患者高危核型组与中危核型组比较,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有CD25表达的AML有一定的临床特征,是独立于染色体核型的危险因素,患者完全缓解率低、生存期短.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

    作者:陈芳;胡延平;王孝会;符爽;傅煜;刘璇;张旻昱;王绍坤;张继红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的免疫表型,探讨其特点及意义.方法:用4色免疫分型方法对43例APL患者的骨髓有核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用CD45-SSC综合设门法,定义CD45强度位于102、SSC强度位于102细胞群为R3,CD45强度位于103、SSC强度位于102为R5,并定义阳性细胞占该细胞群的80%以上为强阳性表达,20%-80%之间为弱阳性表达,<20%为阴性.结果:79.07%病例存在一群异常细胞群(R3),R3细胞群免疫表型特点为SSC偏高,CD45表达强度稍弱,CD38+、CD9+和CD13+均为100%,其中呈强阳性的分别为86.05%、90.70%和86.05%.CD33、CD117及CD6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67%、95.35%和83.8%,其中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05%、69.77%和30.23%.CD15+43.2%,大部分病例的阳性细胞都呈弱表达.约16.28%和6.98%的患者表达CD34和HLA-DR,且表达强度较弱,均在80%以下.异常细胞跨系表达CD2、CD19、CD7的比例分别为27.92%、6.98%和2.32%,强度均集中于20%-80%的低表达范围内.所有的病例均不表达CD11b.20.93%病例存在两群细胞群(R3与R5),其中R3的免疫表型特点与上述一致.R5细胞群免疫表型特点较R3细胞群SSC偏小,CD45荧光强度较强,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弱,CD9、CD13、MPO阳性率为100%,且荧光强度强;不表达CD123、CD25、CD22、CD4、CD64与CD14.结论:APL细胞易伴有嗜碱性颗粒增多,与形态学分型中的M3a相对应,并且伴有嗜碱性颗粒增多的APL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特征,APL的典型免疫袁型为high SSC,CD13+ CD9+ CD38+ CD33+ CD117+ CD64+ CD11b-CD34-HLA-DR-.伴有嗜碱性颗粒增多的APL有其独特的免疫表型特点,存在两群异常细胞,一群细胞与上述表型一致,另一群细胞SSC稍小,CD45表达较强,表达CD13、CD9和MPO,不表达CD123、CD25、CD22、CD4、CD64和CD14.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可辅助APL的快速诊断,对分析白血病细胞的分类及提示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 miR-181a靶向抑制ATM表达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

    作者:华佳叶;冯莹;庞缨;周旭红;徐兵;颜慕霞

    目的:研究microRNA181a(miR-181a)在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miR-181a小分子类似物转染人AML细胞系HL-60细胞,采用CCK-8计数法检测miR-181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文献分析预测miR-181a潜在的靶基因,通过双荧光报告实验在HL-60细胞内以及白血病患者体内多方面对靶基因进行验证.结果:miR-181a能显著促进人HL-60细胞恶性增殖(P<0.05);在线软件预测发现,抑癌基因ATM可能是白血病细胞miR-181a潜在的靶基因;双荧光报告实验结果表明,miR-181a能显著地抑制含3'-UTR的ATM报告基因活性,荧光素酶活性下降56.8% (P<0.01),而对含3'-UTR突变位点的ATM报告基因载体没有抑制作用.在HL-60细胞中过表达miR-181a,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可以显著抑制内源性ATM的表达(P<0.01),而在白血病患者中miR-181a的表达增高,与ATM的表达呈负相关(r=-0.766).结论:miR-181a通过抑制抑癌基因ATM表达以促进人AML细胞恶性增殖,从而在AML发病中起着类似“癌基因”的作用.

  • Pim-3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周震沧;田祖国;袁钟

    目的:探讨Pim-3基因的异常表达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47例初诊未经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及18例经化疗治疗后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Pim-3基因的表达,同时采集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组织1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骨髓组织Pim-3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化疗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Pim-3基因表达量相对非恶性血液病骨髓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经化疗治疗后的骨髓Pim-3基因表达量与非恶性血液病骨髓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而化疗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Pim-3基因表达量明显低于化疗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P<0.01).缓解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对比显示,化疗前比化疗后骨髓Pim-3基因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而未缓解组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化疗前与化疗后骨髓组织Pim-3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化疗后来缓解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Pim-3基因表达量亦明显低于缓解后患者(P<0.01).结论:Pim-3基因在化疗前后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有异常表达,该基因可能参与了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中miR-34a的表达及其在细胞耐药中的意义

    作者:韩波;王海霞;邵纬;韩增磊

    目的:探讨miR-34a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中的表达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47例初诊ALL患者,分别于初诊和复发或完全缓解时留取骨髓样品,初诊-完全缓解组标本26对,初诊-复发组标本21对.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患者骨髓样品、人CCRF-CEM细胞株及其耐药株CEM-C1细胞中miR-34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利用电穿孔转染法抑制CCRF-CEM细胞并上调CEM-C1细胞中miR-34a表达,分别用不同浓度喜树碱进行培养,利用CCK-8法对细胞存活情况进行分析,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和耐药指数(RI).结果:初诊-完全缓解组中,初诊时患者骨髓样品中miR-34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完全缓解时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复发组中,初诊时和复发时患者骨髓样品中miR-34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34a在CEM-C1细胞中表达水平为(2.64±1.37),显著低于CCRF-CEM细胞中的(5.14±2.06) (P<0.05);转染miR-34a抑制物的CCRF-CEM细胞中miR-34a表达水平为(3.14±1.15),显著低于miR-NA抑制剂阴性对照CCRF-CEM细胞(P<0.05),转染miR-34a抑制物的CCRF-CEM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转染阴性对照细胞(P<0.05),IC50分别为28.73和2167.00 ng/ml,RI =75.43;转染miR-34a模拟物的CEM-C1细胞中miR-34a表达水平(5.06±1.73),显著高于miRNA模拟物阴性对照CEM-C1细胞(P<0.05),转染miR-34a模拟物的CCRF-C1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低于转染阴性对照细胞(P<0.05),IC50分别为112.57 ng/mL和1.27 ng/mL,RI=88.64.结论:miR-34a在成人ALL骨髓样品中呈低表达,可能与ALL复发及耐药性的发生有关.

  • 两种HLA不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作者:李伟达;高志勇;喻新建;陆大愚;陆道培

    目的:研究HLA配型不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亲缘单倍体相合骨髓输注,探讨降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的方法及其临床的意义.方法:亲缘半相合及非亲缘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亲缘单倍体相合骨髓输注共30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8例(其中1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17例(其中合并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者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 2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3例.第一供者来源亲缘单倍体相合移植20例,非血缘不全相合移植10例.预处理方案采用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马利兰、阿糖胞苷、司莫司汀、环磷酰胺/氟达拉滨)+抗人胸腺T细胞免疫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采用短程甲氨蝶呤+环孢素A或吗替麦考酚酯的方案.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及血小板≥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4 (8-26)d及11.5 (10-24)d,植入证据检测为100%第一供者造血,100 d内Ⅰ-ⅡaGVHD的累计发生率是22.3%(95% CI 9.9%-34.7%),Ⅱ-Ⅳ和Ⅲ-Ⅳa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2.7%(95% CI,10%-35.4%)和12.7%(95% CI 6.9%-15.5%).11例1-2个位点不合移植患者中有4例发生Ⅱ-Ⅳ度aGVHD(13.3%),19例3-5个位点不合移植患者中有5例发生Ⅱ-ⅣaGVHD(16.7%).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和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复发率、2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Ⅰ-Ⅱ和Ⅲ-ⅣcGVHD累积发生率为13.3%(95% CI,1.4%-26.8%)和3.3 %(95% CI,0%-12.2%),其中1例(3.3%)为广泛慢性GVHD.2年预计总生存率(OS)及2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68.2%(95%CI51.0%-85.4%)和81.1% (95%CI66.0%-96.2%).结论:两种HLA不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aGVHD发生率低,在缺乏HLA相合供者时,联合亲缘羊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方法安全有效.

  • 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对血浆ADAMTS-13活性与vWF抗原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杰;韩悦;胡璐萍;吴德沛;阮长耿

    目的:通过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预处理前后ADAMTS-13活性及vWF抗原含量,探讨预处理过程对ADAMTS-13及vWF水平的影响及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13例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外周血,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作为对照),采用FRETS-vWF73荧光试验检测血浆ADAMTS-13活性,ELISA法检测vWF抗原量.多数患者采取改良BUCY,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予TBI+CY方案预处理,淋巴瘤患者多用BEAM等方案预处理.结果:①移植后发生血栓并发症8例,49例患者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②11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ADAMTS-13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低,而vVF抗原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预处理后ADAMTS-13活性减低的患者占59.3% (69/113),其中活性减低范围在60%以上的患者占8.0% (9/113);相应的VWF抗原含量也出现增高(P<0.01).③8例血栓并发症患者ADAMTS-13活性预处理后均降低,与非血栓组有明显差异(P<0.01).活性减低超过预处理前60%的占37.5% (3/8),同时vWF抗原量增加(P<0.01).④9例aGVHD患者ADAMTS-13活性均值在预处理后降低,但是与非aGVHD患者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其中25例患者在aGVHD发生当时ADAMTS-13活性较预处理前发生了明显减低(P<0.001),活性减低超过预处理前60%的占6.0% (2/3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移植预处理后AD-AMTS-13活性下降超过预处理前60%,是后期发生血栓的风险因素(P<0.01);而预处理后ADAMTS-13活性下降不是aGVH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后ADAMTS-13活性较预处理前下降,vWF抗原含量升高;血栓病人尤为明显.ADAMTS-13活性降幅超过60%是后期发生血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预处理后ADAMTS-13活性减低与aGVHD的发生无关.所以ADAMTS-13活性降低是移植后血栓并发症的重要预测指标.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00例白血病的临床总结

    作者:黄清昕;涂三芳;黄睿;黄宇贤;邓兰;吴秉毅;宋朝阳;李玉华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100例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allo-HSCT的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效果.在100例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3例,急性白血病(混合细胞型)(HAL)2例,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CML) 16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2例.移植前处于第1次完全缓解期(CR1)76例,第2次及以上缓解期9例,未缓解15例.造血干细胞均来自外周血.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全相合移植预处理多数采用改良白舒非+环磷酰胺(BuCy)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经典环孢素A(CsA)加短疗程甲氨蝶呤(MTX)方案;HLA配型不全相合移植预处理采用氟达拉滨(Flu)+ BuCy+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GVHD预防采用CsA+短疗程MTX+吗替麦考酚酯(MMF).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结果:至随访终点,66.0%(66/100)存活,53.0%(53/100)无病存活,28.0%(28/100)复发,34.0% (34/100)死亡,其中44.1%死于重症肺炎.65.0%的患者移植当次发生肺部感染.所有患者移植后的3年总体生存率(0S)为(60.9±5.5)%,3年无病生存率(DFS)为(48.8±5.6)%.未缓解期移植的复发率(66.7%)明显大于缓解期移植(21.2%)(P<0.05).不全相合移植GVHD的发生率(60.8%)明显高于全相合移植(38.8%)(P<0.05).结论:肺部感染仍是当前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的一大重要难题.白血病患者应在取得CR1后尽早进行移植,复发病人的移植也应争取在缓解状态下进行.全相合移植综合预后优于不全相合移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邹秉含;张钦;许亚茹;乔卓青;李欲航;陈健琳;胡亮钉;张斌;陈虎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患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CMV感染的监测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移植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398例,应用Kaplan Meier及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CMV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398例患者中233例发生CMV感染,累计发生率为58.5%.单因素分析表明,HLA不全相合,预处理过程中使用抗人免疫球蛋白(anti-human thymocyte globulin,ATG),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s,GVHD),泼尼松用量≥1 mg/kg与CMV感染发生率增加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HLA不全相合(HR=2.765,P=0.000),预处理过程中使用ATG(HR=3.866,P=0.000),泼尼松用量≥1 mg/kg(HR =4.767,P=0.000)使CMV感染的风险增加.结论:供/受者HLA不全相合,预处理过程中应用ATG,及治疗过程中泼尼松用量≥1 mg/kg都会增加患者CMV感染的发生率.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作者:倪婧;王永庆;张英平;吴炜;曾庆曙;杨明珍;夏瑞祥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l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7例经过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NLR和PLR的截断点,并根据初次化疗前NLR和PLR将患者分为高比值组和低比值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结果:通过ROC曲线,计算出NLR和PLR的佳截断点分别为2.915和270.27.单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NLR、PLR对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均有影响.此外,结外受累数量、疾病分期、ECOG评分对疾病的无进展生存有影响.然而,多因素分析显示,仅NLR是影响患者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LR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并不影响总生存.结论:初诊时NLR和PLR值可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 高龄进展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亚型对预后及治疗影响——1例分析

    作者:辛丽君;杨波;卢学春;尹澎;田野;朱宏丽

    目的:通过1例高龄进展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经过分析,探讨高龄进展期DLBCL发病率、预后、治疗以及分子亚型对预后和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高龄进展期DLBCL患者临床病史、辅助检查、临床诊断标准、治疗方法、活检及尸检病理,探讨高龄DLBCL发病率、治疗现状、分子生物学特点以及分子亚型对预后和治疗影响.结果:该患者入院后明确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DLBCL,非生发中心型(non-germinal center B cell,non-GCB),非特指性(not otherwise specified,NOS),Ⅳ期B,高危组(IPI=5,ECOG=2);给予多疗程免疫化疗后达到较好的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但很快转为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肝占位穿刺活检示non-GCB,尸检脾占位病理示GCB,两次病理分型完全相反.尸检病理确诊死亡原因为肿瘤广泛转移扩散,恶液质,呼吸循环衰竭.结论:高龄DLBCL发病率高、进展快、治疗有效率低以及治疗难度大,急需新的治疗方法;DLBCL异质性显著,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rofile,GEP)能够提供分子水平的亚型分析和潜在的致病机制,促进了新的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免疫组化算法不能够准确替代GEP临床价值.

  •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加甲氨蝶呤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罗伟;冀林华;耿惠;马晓静;熊华;尹启超;殷玉娟;余琳;马婕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加甲氨蝶呤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58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全脑放射治疗,观察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个周期后的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并统计两组患者1和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62% (P <0.05).观察组贫血、肝功损伤、消化道反应、口腔溃疡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健康状况、社会职能及情感职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6.21%和62.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62%和31.03% (P <0.05).结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加甲氨蝶呤联合化疗可明显提高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4例疗效观察

    作者:魏华萍;赵小利;黄文荣;薄剑;李红华;赵瑜;朱海燕;靖彧;袁磊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方法:收集14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成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造血重建,生存和复发情况及1、3、5年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结果:所有患者中性粒细胞均成功植入,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3(10-19)d,13例患者血小板成功植入,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7(12-62)d.发生急性GVHD 6例,其中3度以上急性GVHD 1例,14例患者中发生慢性GVHD 5例.100 d内移植相关死亡1例,死因为冠心病和肺部感染.中位随访时间为26.5个月,1、3、5年预期总生存率分别为85.7%、47.6%及38.1%,EFS分别为85.7%,34.1%,34.1%.复发率42.8%,中位复发时间为移植后22.5个月.至今存活7例患者,其中1例无病生存达103个月.结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OCI-Ly3细胞中TALEN介导的microRNA-21基因敲除

    作者:陈步远;胡建达;林仁章;陈鑫基

    目的:在转染效率极低的血液肿瘤细胞株中探索敲除microRNA基因的有效方法,以方便microRNA基因在血液肿瘤疾病中功能的研究.方法:应用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蛋白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TALEN)介导的基因工程技术敲除人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OCI-Ly3细胞中的microRNA-21(miR-21)基因,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富集eGFP+表达细胞、PCR筛选和microRNA定量检测,筛选并建立不表达miR-21的OCI-Ly3单细胞克隆.后,对不表达mi R-21的OCI-Ly3单细胞克隆进行miR-21基因测序.结果:通过两轮的电转染和筛选实验,获得了4个几乎不表达miR-21的OCI-Ly3单细胞克隆,突变率约为实验起始细胞数的十万分之一.对突变克隆的测序结果显示,多种miR-21序列缺失或插入均可能导致该基因表达显著下调.结论:本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在转染效率极低的血液肿瘤细胞株中敲除任何感兴趣的microRNA基因.

  • 46例老年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作者:王滕滕;赵智刚;杨洪亮;李倩;夏冰;赵海丰;于泳;王晓芳;王亚非

    目的:探讨老年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4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46例老年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及治疗等;对46例均进行了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2-64个月).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生存时间(OS)为11个月,预期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0%、36%、3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ECOG评分、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评分、化疗疗程数、疗效是影响老年PTCL患者OS和PFS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及疗程数则均是影响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后指标(P<0.05).结论:ECOG评分及疗程数对于预测老年PTCL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对老年淋巴瘤患者的治疗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一般状况,同时要完成一定强度的化疗,是改善老年患者生存的重要措施.

  • 不同二线补救化疗方案治疗高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刘扬帆

    目的:探讨DICE方案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和GDP方案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高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共90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45例)和B组(45例),分别给予DICE方案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和GDP方案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无病生存时间,随访生存率及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等.结果:B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A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无病生存时间显著长于A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随访生存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的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P方案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高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有效降低肿瘤负荷,延长无病生存时间,改善远期临床预后,且未加重药物毒副作用.

  • 151例淋巴瘤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孙巍;高敏;谢嵘;杨玉琴;胡新阳;张春丽;代新钰

    目的:分析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中各相关因素对干细胞采集量的影响,以期能更好地提高病人干细胞采集的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51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采集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所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理类型、分期、动员方案、采集天数、输注血制品、病程时间及所经历化疗疗程等.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身高、体重、病理类型、分期、动员方案、采集天数、血制品输注等对干细胞采集数量影响不显著;CD34+细胞采集量和年龄显著相关(r=-0.248,P=0.002),年龄大于50岁后,CD34+细胞的采集量下降明显,大于60岁CD34+细胞采集量降低显著;患者患病病程时间和动员前所经历化疗疗程数对CD34+细胞采集量有显著影响.每次CD34+细胞采集量与采集前血常规指标中的WBC(r=0.053,P=0.527)无显著相关,但与单个核细胞百分数(r=0.260,P=0.002)和单个核细胞绝对值(r=0.338,P=0.00003)相关显著.结论:60岁以下,动员前化疗疗程较少,动员后单个核细胞数在(2-6)×109/L之间患者可能有更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量.

  • 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2例

    作者:黄瑛;王莉;范磊;田甜;屈晓燕;许戟;张闰;徐卫;李建勇

    目的:探讨PB-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预后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12例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因自觉乳腺肿块就诊,行手术切除或肿块穿刺而发现本病.Ann Arbor分期Ⅰ期41.7% (5/12),Ⅱ期58.3% (7/12).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生发中心型(GCB)来源1例(11.1%),非生发中心型(non-GCB)来源8例(89.9%),其余3例未明确细胞起源.中位随访53(12-92)个月,除1例未接受相关治疗的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PB-DLBCL较罕见,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患者对化疗敏感,预后较好.

  • 46例不同肾脏病理类型的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苏于泰;谢新生;孙慧;马杰;万鼎铭;刘延方

    目的:探讨不同肾脏病理类型的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不同肾脏病理类型的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根据肾脏病理检查结果,将46例患者分为3组:管型肾病组(24例)、淀粉样变组(15例)、其他类型组(7例).结果:在DS分期中,管型肾病组中70.8% (17/24)分布于Ⅲ期、90.9% (20/24)分布于亚型B,淀粉样变组中53.3% (8/15)分布于Ⅰ期、40% (6/15)分布于亚型B,其他类型组中71.4% (5/7)分布于Ⅲ期、57.1% (4/7)分布于亚型B;与管型肾病组比较,淀粉样变组和其他类型组在分期和亚型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型肾病组有75%(18/24)未检测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轻链型,而淀粉样变组、其他类型组免疫球蛋白主要为IgG型,分别为73.3%(11/15)、71.4%(5/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型肾病组、淀粉样变组、其他类型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个月、19个月和1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结论:在多发性骨髓瘤肾脏病理类型中,管型肾病常见,淀粉样变次之.不同肾脏病理类型的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不同.肾淀粉样变患者多有较轻的临床表现,可能预后相对较好.在非淀粉样变患者中,尤其是管型肾病患者有更严重的临床表现,可能预后较差.

  • 多发性骨髓瘤M蛋白与梅毒血清学假阳性的关系

    作者:何涛君;莫凡;肖晓友;但巧云;李素洁;张银辉;陆学东

    背景:在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常规梅毒血清学筛查实验中发现了假阳性现象.目的:探讨MM的M蛋白与梅毒血清学假阳性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固定电泳法(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IFE)对68例MM患者的M蛋白分型,并对其进行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梅毒血清学筛查实验,再将筛查出阳性标本进行梅毒血清学的免疫印迹确认实验,后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蛋白与梅毒血清学假阳性的关系.结果:68例MM患者中的4例梅毒血清学阳性标本,通过进一步的确认实验已明确其结果均为假阳性结果,假阳性率达到了近6%.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MM患者中M蛋白类型多以IgG、k型为主,占绝大多数.其次为IgA、k型,轻链k型,总的来说k:λ=2.4:1.与之对应的4例梅毒血清学阳性标本中,2例为IgG、k型,1例为IgG、λ型,另外1例为IgA、k型.结论:MM患者的IgG和IgA型的M蛋白导致了MM患者的梅毒血清学假阳性反应,因此确定MM患者的梅毒血清学筛查的阳性结果,应引起临床和检验医生的强烈关注,避免假阳性造成的误诊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 CIK细胞输入治疗对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水平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覃仕锋;刘莉

    目的:探究CIK细胞输入治疗对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2004年4月至2015年4月来本院初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VAD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CIK细胞输入治疗.利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IL-17、IL-6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含量;检测血红蛋白,血沉和血肌酐水平;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17,IL-6和TGF-β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17、IL-6和TCF-β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水平明显低于同期的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3+ CD4+,CD3+CD8+和CD3+ CD4+/CD3+ CD8+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降低,且观察组水平明显低于同期的对照组,(P<0.05).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心悸胸闷,心肌酶升高,转氨酶升高和肌酐增高等副反应的例数两组间无差异.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K细胞输入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其机制是通过降低免疫抑制因子的水平显著增加外周血免疫细胞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迁移和归巢特性的影响

    作者:张艳丽;傅晋翔;张宏;朱慧玲;欧阳桂芳

    目的: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与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共培养体系,探讨共培养后BMMSC对MM细胞迁移和归巢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培养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BMMSC,建立MM细胞株XG-7细胞和BMMSC间接及直接共培养体系;用CD138磁珠法分离直接共培养的XG-7细胞及BMMSC,用台盼蓝染色计数法检测XG-7细胞的增殖水平、Annexin V/PI测定细胞凋亡水平、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法检测细胞自噬泡数量、在共聚焦显微镜下动态观察BMMSC与PE-CD138标记的XG-7细胞共培养过程的分子流向和分布.结果:经共培养后,BMMSC促进XG-7细胞增殖;单独培养后凋亡率为(17.90±1.46)%,直接和间接共培养后凋亡率分别降至(6.23±0.12)%和(6.97±0.03)%(P<0.01);XG-7细胞单独培养及与BMMSC共培养后,荧光显微镜下均可出现自噬,共培养后的XG-7细胞自噬现象相对少见;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XG-7细胞是以极化的胞膜区同BMMSC接触,加入甲基β环糊精后极化现象消失.结论:BMMSC可促进XG-7细胞的生长,且增强XG-7细胞抗凋亡及抗自噬能力,影响骨髓瘤细胞的迁移和归巢.

  • 来那度胺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海波;陈丽梅

    目的:探讨来那度胺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Rd)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loma,M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9例MM患者,采用以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为主的治疗方案,来那度胺口服治疗剂量为25 mg/d,连续服用21 d,所有患者分别在化疗周期的第1-4,7-10和13-16天每日口服地塞米松10 mg治疗,28 d为1个化疗周期,其中有7例患者接受RCd方案化疗(联合并环磷酰胺化疗).结果:19例患者接受初次诱导治疗后有3例达到CR,3例达到VGPR,10例达到PR,3例SD,总有效率(ORR=CR+ VGPR+ PR)为84%,2个疗程后ORR为89%,5例合并肾功能损害患者有4例在治疗早期(第1个疗程)肾功能得到明显改善,4例患者发生血液学毒性,5例患者出现Ⅰ度皮疹,4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副反应.结论:以来那度胺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具有良好的抗骨髓瘤疗效,能够迅速控制病情,并具有克服MM耐药性的能力,同时能改善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不良预后,在硼替佐米治疗过的患者中,仍有较高的缓解率,且副作用低,安全性高.

  • 超高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申曼;江小霞;安娜;张佳佳;黄仲夏;李新

    目的:探讨超高龄(80岁以上)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4年7月在本中心收治的23例超高龄初治MM患者的临床资料.23例MM患者的中位年龄为82岁,均至少合并两种基础疾病;23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一般状况极差不能耐受化学治疗,余22例均接受了化疗,其中10例患者接受了含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10例患者接受了马法兰为主的传统化疗,2例接受来那度胺治疗.结果:1例CR,1例VGPR,15例PR,1例MR,4例PD.23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5(1-4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3.9%,39.1%和26.1%,其中硼替佐米组和传统化疗组的中位OS(总体生存时间)和PFS(无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21.5(9-46)vs 13(3-23)个月(P =0.405)和16(5-38)vs 10(3-19)个月.截止2015年12月,存活9例,死亡14例.结论:超高龄MM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化疗方案应在评估身体状况后进行个性化调整,应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可以延长患者的OS和PFS.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文洪永;甘思林;马杰;谢新生;刘延方;姜中兴;孙玲;刘林湘;王芳

    目的:评估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合并肾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1月-2015年07月期间新发的22例MM合并肾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ISS分期Ⅱ期占77.2% (17/22),Ⅲ期为22.8% (5/22).肾功能损害占36.4%(8/22),贫血占40.9%(9/22),血清白蛋白<35 g/L占86.4%(19/22),尿蛋白阳性100%(22/22).22例中完全缓解(CR) 13.6% (3/22),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4.5% (1/22),部分缓解(PR)22.8% (5/22),疾病稳定(SD)45.5% (10/22),疾病进展(PD) 13.6% (3/22),其中9例治疗有效患者,肾脏淀粉样变性有3例改善,4例稳定,2例进展.可随访17例患者中,7例死亡,10例存活,平均随访11(1-37)个月,中位总体生存19(95%CI 9.2-28.8)个月.结论:MM合并肾淀粉样变性临床上少见、难治、预后差.MM出现大量蛋白尿特别是合并肾病综合征时,无论是否有肾功能损害,均需考虑合并有肾淀粉样变性.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可能提高患者疗效.

  • 三氧化二砷上调Beclin-1诱导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自噬的实验研究

    作者:郝锦霞;陈颖;任娟;王晓宁;张梅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诱导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自噬及其机制.方法:不同浓度As2O3作用RP-MI8226细胞不同时间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As2O3诱导RPMI8226细胞的自噬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As2O3作用后RPMI8226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As2O3作用后Beclin-1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As2O3对RPMI8226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P<0.05),且在一定浓度和时间范围内,其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增强;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MDC阳性细胞率(即自噬率)逐渐增加,各时间段各浓度组与其对应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2O3作用RPMI8226细胞48 h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自噬体;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在1.0、2.0、5.0 μmol/L As2O3作用RPMI8226细胞48 h后,Beclin-1表达上调(P<0.05).结论:As2O3可诱导RPMI8226细胞自噬,其机制可能与As2O3使Beclin-1表达上调有关.

  • MicroRNA-146a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

    作者:叶勖;王兴兵;汪健;明静

    目的:探讨MicroRNA-146a(miR-146a)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健康志愿者骨髓中分离培养BM-MSC,用miR-146a抑制剂或类似物转染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转染后细胞miR-146a表达量.应用分化实验方法比较转染后各组细胞成脂及成骨分化能力的改变情况,了解miR-146a对BM-MSC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BM-MSC能够诱导分化成脂肪及成骨细胞.用miR-146a抑制剂或类似物转染细胞后,细胞miR-146a表达量出现相应的下调或上调,与对照组相比,转染miR-146a抑制剂后细胞miR-146a表达下调(P<0.01),转染miR-146a类似物后细胞miR-146a表达显著上调(P<0.01).在成脂分化实验中,转染miR-146a抑制剂可抑制BM-MSC向脂肪细胞分化(P<0.01),转染miR-146a类似物可促进BM-MSC向脂肪细胞分化(P<0.01);在成骨分化实验中,转染miR-146a抑制剂或类似物对BM-MSC成骨分化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BM-MSC具有成脂及成骨分化潜能,miR-146a可促进BM-MSC向脂肪细胞分化.

  • 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SREBP-1对SIRT1的调控

    作者:胡文龙;曹俊;殷嫦嫦;吴平平;严晨;王子瑶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成脂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SREBP-1对SIRT1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油红O染色鉴定BMMSC成脂分化;RT-PCR检测AP2、LPL、SREBF-1和SIRT1的mRNA转录水平;Western-blot检测SREBP-1表达水平;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验证SREBP-1与SIRT1启动子之间的结合情况.结果:成脂诱导培养液中的BMMSC 14 d后被诱导成为成熟的脂肪细胞;RT-PCR显示AP2、LPL和SREBF-1、SIRT1在BMMSC成脂分化过程中表达上调;SREBP-1的蛋白水平也明显高表达;SREBP-1抗体免疫沉淀的基因组DNA成功扩增出SIRT1基因条带.结论:在BMMSC成脂分化过程中,SREBP-1能与SIRT1启动子区域特异性结合,可能参与SIRT1表达的调控.

  • 悬浮培养的小鼠骨间充质干细胞对T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李欣;武文卿;丁丽;刘元林;毛宁;张毅;朱恒;宁守斌

    目的:研究悬浮培养的小鼠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T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低吸附细胞培养皿培养小鼠骨悬浮MSC,采用贴附细胞培养板培养小鼠贴壁MSC.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悬浮MSC的形态并进行成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应用以流式细胞术检测悬浮MSC的免疫表型.收获悬浮MSC和贴壁MSC的培养上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CFSE法比较悬浮MSC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采用定量PCR分析不同培养上清对T细胞表达的免疫因子的影响.采用定量PCR检测悬浮MSC表达的免疫调节因子.结果:悬浮培养的小鼠骨MSC呈现为悬浮球状,具有成骨和成脂肪分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悬浮MSC高表达CD29、CD44、Sca-1和CD105,低表达CD11b、CD45、CD31和Ia.CFSE法结果提示,悬浮MSC培养上清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悬浮MSC上清能够抑制T细胞表达干扰素γ和白介素17A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贴壁MSC,悬浮MSC表达的白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较高.结论:悬浮法培养获得的MSC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其对T细胞调节作用与贴壁MSC不同.

  • 61例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

    作者:黄莉;姚红霞

    目的:探讨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secondary hemophagocytic syndrome,secondary HPS)的病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以提高对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认识,了解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61例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病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预后的两组患者,TG、FIB、SF、ANC、ALB、TBIL、ALT、LDH具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LDH升高、病毒感染,尤其是EB病毒感染、肿瘤以及不明病因的患者预后差.结论:继发性HPS的病因及其临床特点多样化,一旦确诊需尽快明确病因并根据LDH等指标判断预后,对于伴EB病毒感染、肿瘤的患者以及LDH明显升高的患者更应该尽早采取针对性治疗,争取短期内控制病情.

  • PDGF/PDGFR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周丽霞;梁恩瑜;叶洁瑜;杨默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骨髓中PDGF-BB及骨髓细胞中PDGFR-β的表达探讨PDGF/PDGFR在ET中的作用及机制;通过抑制巨核细胞PDGFR探索治疗ET新靶点.方法:用ELISA方法对比ET患者及健康人的骨髓血清中PDGF-BB的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DGFR-β (CD140)在ET患者及健康人骨髓中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或Western blot检测PDGF-BB对JAK2/STAT3、AKT通路磷酸化水平表达的影响,并观察PDGFR抑制剂伊马替尼对该作用的影响.结果:PDGF-BB在ET患者骨髓血清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且ET患者骨髓中PDGFR-β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者;PDGF-BB可刺激巨核细胞JAK2/STAT3、PI3 K/A KT信号通路的活化,但可被伊马替尼阻断.结论:PDGF-BB表达水平的异常增高可能是ET发生的潜在机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结合PDGFR,进而激活JAK2/STAT3、PI3K/AKT信号通路,刺激巨核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则可通过阻断PDGFR,发挥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作用.

  • 血清铁调素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华菊;王宁玲;刘亢亢;储金华;汪燕;杨林海;吴正玉

    目的:通过检测6-24月缺铁性贫血(IDA)伴和不伴维生素D缺乏患儿血清铁调素(hepcidin)在治疗前后的表达水平差异,及其与血清铁蛋白(SF)关系,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以68例6-24月IDA患儿为对象,分为A组20例,均合并维生素D缺乏;B组48例,均不合并维生素D缺乏;健康对照组26例.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HGB、MCV、MCH、MCHC;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铁蛋白;ELISA法检测血清hepcidin及25-(OH)D.结果:治疗前A组、B组、对照组血清hepcidin水平分别为(29.16±7.50) ng/ml、(27.11±7.10) ng/ml、(29.25±8.39)ng/ml;治疗后A组、B组血清hepcidin水平分别为(36.21±5.68)ng/ml、(34.16±4.54) ng/ml,各组hepcidi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50,P =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A组治疗后血清hepcidin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B组治疗后血清hepcid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5).B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清hepcidin水平均与SF水平均呈正相关(r =0.352,r =0.367,P =0.014,P=0.010).结论:hepcidin在评估IDA治疗疗效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在利用血清hepcidin表达水平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婴幼儿IDA的过程中,应注意排除维生素D缺乏对血清hepcidin水平的干扰作用.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46例新诊断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成人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萌;刘延方;孙慧;谢新生;马杰;甘思林;董玉君;任汉云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成人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96例新诊断ITP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96例患者分为rhTPO组(46例)和对照组(50例).rhTPO组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疗程14 d;对照组接受标准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hTPO组完全反应(CR)率显著增高(56.5% vs 34.0%)(P=0.03),获CR的患者血小板(Plt)达到100×109/L时间明显缩短[10(5-14)vs 14(6-26)d,P<0.01],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4.4% vs 82.0%)(P<0.01);然而,停用rhTPO后Plt数逐渐下降.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是否有HP感染等均与rhTPO的疗效无关(P>0.10),但治疗前Plt水平过低(≤10×109/L)时,rhTPO治疗后能够达CR的患者比例较治疗前Plt> 10×109/L时呈现出降低趋势(38.9% vs 67.9%)(P=0.06).结论:rhTPO治疗新诊断ITP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 中国深圳地区孕妇毛细管血红蛋白电泳筛查地中海贫血截断值的探讨

    作者:霍梅;吴文苑;刘妹;甘志彪;毛维玉;林荣耀;刘艾芹;何桂蓉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孕妇毛细管血红蛋白电泳筛查地中海贫血的截断值(cut-off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 122例产前检查的孕妇毛细管血红蛋白电泳结果与α-和β-地中海贫血基因结果.每个孕妇都抽血做血红蛋白电泳和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用Capillarys 2型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进行血红蛋白电泳,采用gap-PCR方法对α基因、反向斑点杂交法对β基因进行基因诊断.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筛查地中海贫血的截断值,并以确定的截断值分析HbA2和HbF在地中海贫血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HbA2诊断α-、β-地中海贫血携带者曲线下面积(AUCRRoc)分别为0.75和0.981,HbF诊断β-地中海贫血携带者AUCRoc为0.787.HbA2≤2.55作为诊断α-地中海贫血携带者的佳临界值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9.5%、54.8%、1.98、0.19;HbA2≥3.9作为诊断β-地中海贫血携带者的佳临界值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6.1%、99.8%、480.5、0.04;HbF≥0.75作为诊断β-地中海贫血携带者的佳临界值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3.6%、61.8%、2.19、0.27.结论:Capillarys 2型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在地中海贫血筛查中HbA2和HbF的截断值与传统的血红蛋白电泳方法如醋酸纤维薄膜、琼脂糖凝胶电泳不同,实验室应建立各自的截断值.

  • 中国福建省闽北地区470例地中海贫血基因类型分析

    作者:罗娟莉;陈小犊

    目的:探讨和了解中国福建省闽北地区α、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突变类型,为其基因诊断、遗传咨询提供参考,提高人群优生质量.方法:采用跨越断点PCR、反向斑点杂交法(RDB)对759例疑诊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常见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分析.结果:2013年-2014年间,759例疑诊地中海贫血患者中共检出地中海贫血470例,其中α地中海贫血225例,β地中海贫血231例,α与β复合地中海贫血14例.α地中海贫血基因型以一SEA基因缺失常见,占82.67%,其次为-α”/αα,占9.34%.Hb H病9例(-α3 7/--SEA7例,-α4 2/--SEA 2例);-α3 7纯合子1例;-α 3.7/-α4.2双重杂合子1例.β地中海贫血前3位基因型分别为:IVS-Ⅱ-654杂合子(95例)、CD41-42杂合子(67例)、CD17杂合子(31例),共占83.55%,βE 6例,-28(A→G)6例,CD43 (GAG→TAG)5例,CD14-15(+G)2例,起始密码子(ATG→AGG)2例,IVS-Ⅰ-1(G→T)1例,CD71-72(+A)1例.结论:研究分析表明,中国福建省闽北地区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具有较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研究结果为在该地区开展遗传咨询、产前门诊提供参考借鉴资料.

  • 凝血因子Xa促进巨核细胞系Meg-01分化

    作者:杨小蕾;葛梦凯;于爱平;吕英涛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Xa在成巨核细胞白血病细胞Meg-01分化为血小板样颗粒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Meg-01细胞作为实验对象,凝血因子Xa作为激动剂,采用CCK-8法检测Meg-01细胞增殖活性,采用Alam-aBlue试剂盒分析血小板样颗粒活性,用Western blot检测MAPK/ERK和PI3 K/AKT信号通路,采用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巨核细胞分化标志蛋白CD41b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凝血因子Xa抑制Meg-0l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凝血因子Xa触发细胞G2/M期阻滞并下调SKP2蛋白表达,凝血因子Xa上调CD41b的表达并激活MAPK/ERK和PI3K/AKT通路,Meg-01细胞经凝血因子Xa刺激后产生了有活性的血小板样颗粒.结论:凝血因子Xa可能在巨核细胞分化为血小板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五项技术联检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作者:谢春艳;牟娜;多亚莉;杜红丽

    目的:初步探讨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骨髓活检、染色体核型显带分析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5项检测技术单用和联检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的诊断意义.方法: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经细胞学、遗传学等检测,并根据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确诊为MDS的患者105例,分析使用2种检测技术(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3种检测技术(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骨髓活检)、4种检测技术(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骨髓活检+染色体)和5种检测技术(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骨髓活检+染色体+流式细胞术)的MDS诊断符合率,评估预后情况.结果:在105例已确诊的MDS患者中,2种检测技术诊断符合率为70.48%,而3和4种检测技术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81%、84.76%,5种检测技术联合使用诊断符合率可高达93.33%,均高于两种检测技术(P<0.05).结论:5种检测技术各有长短,联合应用能互相补充,提高MDS诊断的准确性.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及预后分析

    作者:王利军;刘明娟;赵小利;丁洁;靖彧;于力

    目的:探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4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预后,预处理方案选择、供者来源、移植前化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中位随访时间54.6(1-72.1)个月,45例患者4年累积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7.1%和62.1%.清髓性预处理组、减低剂量预处理组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9%和68.6%(HR =1.0,P=0.984),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7.6%和33.3% (HR=3.389,P=0.162);HLA相合的非亲缘移植、亲缘移植患者100 d a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8.6%和37%(HR=1.089,P=0.885),3年累积生存率为72.7%和70% (HR=0.952,P=0.942);26例RAEB-2和t-AML患者中,未化疗组、化疗后达CR组2年累积生存率为66.7%和58.3%(HR=1.265,P=0.750);2年累积复发率为20.0%和12.5% (HR =0.417,P=0.477).发生与未发生aGVHD患者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1.1%和84.9%(HR--4.1,P=0.013),发生aGVHD患者较未发生aGVHD患者TRM风险增大(HR=15.0,P=0.011).结论:减低预处理剂量并未降低MDS移植患者生存率,老年患者可从中获益,HLA相合的非亲缘移植与亲缘移植效果接近,移植前化疗不能延长生存.

  • 超低剂量地西他滨和环孢素对低危及中危-1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骆休;吴昊;丁懿;陈毓华;梁爱斌

    目的:比较地西他滨与环孢素治疗低危及中危-1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同济医院血液内科在近3年中收治的27例中低危MDS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地西他滨组(11例)和环孢素组(16例),分别采用超低剂量地西他滨和环孢素治疗对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了评估.结果:接受超低剂量地西他滨(DAC)治疗的11例中、低危MDS患者中,血液学改善4例(36.4%);无效7例(63.6%),总有效率36.4%,无效者包括未缓解6例(54.5%),死亡1例(9.1%);1年内死亡3例,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72.7%,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骨髓抑制及感染.接受环孢素(CsA)治疗的16例患者中,获得血液学改善10例(62.5%),无效6例(37.5%),总有效率62.5%,无效者全部为未缓解病例;1年内死亡患者0例,1年的OS值为100%.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地西他滨治疗中低危MDS临床疗效未表明优于环孢素(P=0.252),且感染及骨髓抑制副作用明显,1年总生存率低于环孢素(P=0.027),但本研究病例数少,随访时间短,仍需扩大病例长期随访观察.

  • DNA甲基化检测中亚硫酸氢盐修饰方法的改进与评价

    作者:叶松山;刘先娟;侯俊然;毛秉豫;邱耕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便捷的亚硫酸氢盐修饰DNA方法用于DNA甲基化检测.方法:提高亚硫酸氢盐浓度及修饰温度、缩短修饰时间并用玻璃奶回收DNA改进DNA修饰方法,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分析MAGE-A3基因和DAP-K基因目的片段中胞嘧啶转化为胸腺嘧啶的效率,评价改进方法与传统方法、试剂盒方法对DNA的修饰效果.结果:改进的方法可将操作过程缩短到3h左右;非甲基化的胞嘧啶到胸腺嘧啶的转化率超过99%,与传统方法、试剂盒方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64,P>0.05);只针对非甲基化的胞嘧啶进行转化修饰,而在对甲基化胞嘧啶过度修饰为胸腺嘧啶方面与传统方法无统计学差异(x2 =0.0149,P>0.05).结论:改进的亚硫酸氢盐DNA修饰方法修饰效率高,对甲基化的胞嘧啶过度修饰影响不显著,且具有节省时间,操作简便等优点.

  • 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对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猴的治疗作用研究

    作者:马延超;李明;邢爽;熊国林;申星;陈秋;从玉文;王金香;朱南康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重组人白介素2(rhIL-2)联合应用对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恒河猴的治疗作用.方法:给予17只恒河猴7.0 Gy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以建立重度骨髓型ARS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症治疗、rhG-CSF+rhTPO和rhG-CSF+rhTPO+rhIL-2治疗3组.之后观察各组动物存活时间、出血、感染等一般体征及外周血象变化,骨髓集落形成能力和照射后45 d骨髓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7.0 Gy 60 Co γ射线照射后,对症治疗组动物出现柏油便和呕吐症状,该组5只动物于照射后12-18 d死亡,整体存活率为16.7%;细胞因子组胃肠道反应不明显,动物100%存活.照射后各组动物外周血各类细胞数急剧下降,两种细胞因子联合治疗方案均可明显提高各系血细胞低值,并缩短低值持续时间,恢复时间提前;与rhG-CSF+rhTPO治疗相比,rhG-CSF+rhTPO+rhIL-2治疗可明显提高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数.照射后2d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集落形成率明显下降,照射后29 d细胞因子治疗能明显促进集落形成能力;对症治疗组动物骨髓造血细胞大部分消失,细胞因子治疗能明显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结论:rhG-CSF+rhTPO与rhG-CSF+rhTPO+rhIL-2两种细胞因子组合均可显著促进7.0 Gy60Co γ射线照射的恒河猴造血功能恢复,提高重度骨髓型ARS猴的存活率;rhIL-2可以明显加快外周血中白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恢复.在积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rhG-CSF、rhTPO与rhIL-2的联合序贯治疗是治疗重度骨髓型ARS的有效方法.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