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细胞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代阳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以骨髓单纯红系造血衰竭或紊乱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细胞免疫介导的红系造血损伤可能是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发病机制.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T细胞异常、T细胞亚群改变、异常T细胞的克隆性以及细胞因子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做一综述.

  • 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在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聂小蒙;楼敬伟;王建民

    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是研究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及其调控机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文综述了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进展,并对该模型在白血病发病学、白血病细胞生物学、临床诊疗措施和判断病人预后等方面的可能应用进行了探讨.后提出了此模型的应用局限性,以便更好的完善该模型,用于白血病的研究.

  • 血小板对溶液渗透压变化耐受能力的测定及其意义

    作者:欧阳锡林;刘景汉;高大勇

    为了测定血小板对溶液渗透压变化的耐受能力,将等渗条件下新鲜血小板置于47-611 mOsm的系列晶体盐溶液中15分钟,然后恢复至等渗.测定对应渗透压溶液处理后及其恢复至等渗后血小板磷脂酰丝氨酸(PS)阳性率和CD62p阳性率.结果表明,当渗透压低于224-238 mOsm时血小板CD62p和PS阳性率显著增高,已经有部分血小板被激活;当渗透压不超过611 mOsm时血小板仍然没有明显的激活.不同渗透压溶液中的血小板恢复至等渗状态时血小板CD62p和PS阳性率没有明显增加.结论:血小板对低渗溶液敏感而能耐受较高的晶体渗透压;晶体溶液对血小板的渗透损伤本质可能是超出血小板安全体积限度.

  • 丙二醇-氯化钠-水三元溶液相图及其在血小板低温保存中的应用

    作者:刘景汉;Dayong Gao;何立群;Lip Kean Moey;Kegang Hua;刘作斌

    为了获得血小板冰冻保护液(丙二醇/氯化钠/水,PG/NaCl/H2O)冰冻降温的数学模型,本研究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分别测定出不同浓度和不同比例条件下丙二醇/氯化钠/水三元溶液的凝固点(Tf),然后将已有的公式和实验所得的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拟合.结果获得了一个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描述的是在PG/NaCl/H2O溶液中Tf变化与溶质浓度和PG/NaCl(质量比)两个参数变化之同的函数关系.结论:把该方程与血小板的渗透性特性的参数相结合,可以描述在平衡冷冻状态下,不同PG浓度时血小板的体积变化,指导血小板低温保存.

  • HLA 2个位点不合同胞脐血移植治疗1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

    作者:孙新;刘莎;赵喆;郝文革;郭乃榄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有效手段.本研究是国内第一次运用新的预处理和GVHD防治方案进行了HLA 2个位点不合同胞脐血移植,并成功地治疗1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男性病例,3.4岁,体重14kg,生后6个月诊断为重型β地中海贫血(HbA1 1.7%,HbA21.7%,HbF 86.6%,基因突变型为CD17,A→T/IVS-II-654,C→T),其母再次怀孕5个月时行产前诊断和HLA配型,胎儿为杂合子17/N,HLA 2个位点与患儿不合.收集脐血120毫升,有核细胞1.830×109,CFU-GM16.653×105,CD34+细胞3.11×106.预处理方案:大剂量输血,连续静脉注射去铁胺,马利兰16 mg/kg+环磷酰胺200 mg/k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90mg/kg加用羟基脲30mg/(kg@d)×33,氟哒拉宾20 mg/(m2@d)×3.输入有核细胞12.06×107/kg,CFU-GM1.098×105/kg,CD34+细胞2.04×106/kg.GVHD预防:环孢菌素A+骁悉(MMF).结果表明,移植后15天出现Ⅰ度急性GVHD,第17天中性粒细胞>0.5×109/L,第50天血小板>50×109/L,第80天后血红蛋白≥12.5g/L,停止输血.移植后60天和200天作HLA分型及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HLA分型与脐血一致,基因突变型已由重型地中海贫血纯合子转变为与供者一样的杂合子CD17,A→T/N,第120天红细胞血型由A型转变成O型.结论:新的预处理和GVHD防治方案使此例获得移植成功,此结果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移植失败率和严重GVHD的发生率,扩大脐血移植范围.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的比较

    作者:张翼鷟;张伯龙;姚善谦;刘海川;楼方定;高春记;韩晓萍;吴晓雄;赵瑜;王全顺;靖域;张苗;靳海杰;史子江;达万明

    为了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与自体骨髓移植治疗CR1期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用APB-SCT治疗41例,用非净化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17例,用净化自体骨髓移植(PABMT)治疗30例.结果表明:APBSCT组造血重建显著快于其他两组;3组全部病例的3年无病存活率(DFS),复发率(RR)和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为51.7%,41.7%和6.8%.对DFS和RR产生显著影响的是白血病类型(ALL或AML),确诊至CR1的时间和CR1至移植时间3个因素;APBSCT组的3年DFS,RR和TRM分别为48.4%,43.9%和4.9%,ABMT组的DFS,RR,TRM分别为47.1%,45.6%和11.8%,PABMT组的DFS,RR和TRM分别为66.5%,29.6%和6.7%,3组的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APBSCT治疗CR1期急性白血病的疗效与ABMT和PABMT相当,但前者具有造血重建快、采集方便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细胞免疫激活对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KIR) P58+细胞的影响

    作者:潘兴华;庞荣清;郭坤元;宋久刚;李江琪;张羽金;杨晓芬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细胞免疫激活对P58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免疫激活与抑制的相互调节关系,为临床干细胞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用IL-2,膜抗原(LP)和ConA分别或联合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2小时,流式细胞术分析单个核细胞中总P58.1+,P58.2+细胞及CD3+,CD4+,CD8+和CD16+CD56+细胞亚群中的P58.1+和P58.2+细胞比率变化.结果发现,IL-2,LP和ConA分别均可使CD3+,CD4+,CD8+和CD16+CD56+细胞比率增加(P<0.01),IL-2,LP和ConA联合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2小时有协同刺激P58基因表达的作用(P<0.05).结论:IL-2,LP和ConA均可在激活细胞免疫的同时刺激P58基因表达或P58.1+和P58.2+细胞增殖,表明P58基因的表达受免疫激活因子调控,存在激活诱导表达机制.

  • SZ-21拮抗血管生成的初步研究

    作者:盛茗;胡晓慧;阮长耿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SZ-1,-2,-21,-22,-51,-65及262(GPⅡ b/Ⅲa McAb)中筛选出与ECV304(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起反应的单抗,研究其抗血管生成的能力.用流式细胞仪筛选与ECV304起反应的单抗,用酶标法检测反应的单抗对ECV304、肺癌细胞株A549粘附、迁移的作用,采用鸡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分析法观察其体外抗血管生成作用,以AnnexinV TITC盒检测单抗对A549细胞的凋亡作用.结果表明:筛选出了与ECV304起反应的SZ-21,其对ECV304与基质纤连蛋白(Fn)、胶原蛋白(Col)Ⅳ间粘附、迁移均有抑制作用,鸡绒毛尿囊膜经TNF-α诱导血管生成后SZ-21可抑制其新生.进一步研究发现SZ-21对肿瘤细胞A549(肺癌细胞株)与基质Fn,ColⅣ间粘附、迁移亦有拮抗作用,对A549细胞可诱导其凋亡.结论:SZ-21通过对整合素(integrin)β3的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表现了抗血管生成的能力,整合素与Fn,COlⅣ的结合部位也不限于RGD序列,而具有不同的识别信号.

  • Survivin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激活抗白血病T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晓晖;夏凌辉;刘仲萍;魏文宁;胡豫;宋善俊

    为研究survivin致敏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特异性T细胞的激活影响及对白血病细胞生长抑制作用,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及免疫沉淀-Western印迹等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细胞survivin表达;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诱导DC细胞的形成;体外进行survivin抗原负载,制备survivin DC疫苗;survivinDC激发同基因型T细胞,用流式细胞术进一步分析T细胞表型;3H-TdR法测定刺激指数(SI);并用51Cr释放法测定特异性的抗白血病CTL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检测19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survivin的表达率为84.2%;其荧光分布均在细胞胞浆内;免疫沉淀-Western印迹进一步分析证实其survivin蛋白表达;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形成的DC细胞具有典型DC的形态学特征;survivinDC可显著刺激T细胞的活化增殖;survivinDC激活的T细胞中,CD4+TH比例显著较DC组高,DC激发的T细胞则以表达CD8和CD56为主;同时survivin DC显著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结论:急性白血病细胞表达survivin抗原,利用survivin DC疫苗可有效地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为DC治疗白血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 粒生素在治疗化疗导致白细胞减少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姜宁西;张强;张百红;张红

    为观察粒生素(rhG-CSF)在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疗效及临床不良反应,对327例次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使用粒生素2.5-5μg/(kg@d),皮下注射.结果表明:Ⅰ和Ⅱ度骨髓抑制白细胞恢复正常所用粒生素的平均剂量为237μg,Ⅲ和Ⅳ度为675μg.治疗总有效率为99.4%.临床应用中未发现明显副反应.结论:粒生素在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 我国造血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进展兼论干细胞可塑性

    作者:唐佩弦

    1995年以来我国造血干细胞工程与相关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有关造血干/祖细胞基因表达的研究,上海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陈竺、陈赛娟等为正常和急性白血病人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DNA文库的基因表达建立了一套先进的工作体系.他们在许多白血病细胞系的干/祖细胞中发现了300个新的相关基因.中山大学医学院李树浓、黄绍良等从人的桑葚期胚胎干细胞成功地诱导出造血细胞等.北京输血研究所裴雪涛等从成人和胎儿的骨髓分离出成年源干细胞,又进一步诱导分化为骨、软骨、脂肪和神经原细胞等.他们成功地构建了胎儿和成人间充质干细胞cDNA扣除文库,获得了胎儿和成人间充质干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在胎儿特异表达基因.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学研究所、国家血液学重点实验室赵春华等证实从胚胎胰腺、骨髓和肝脏中都可以分离出人间充质干细胞,又证明G-CSF可以使输注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促造血重建.北京基础医学研究所毛宁等的实验不支持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近他们发现小鼠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分化重现了胚胎早期造血发生的生物学程序以及Smad5基因调控在胚胎造血发生中的必要性和多样性,又表明其上游配体TGF-beta家族分子在胚胎发生中的作用和特点.本文针对干细胞可塑性研究作了评论.国际上曾风靡一时的"横向分化"有关的实验都没有用完全纯化的胚层干细胞或组织干细胞来证实.然而,完全纯的胚层或组织定向的干细胞克隆是无法制备的.成年或胎儿全身各类组织中混有一些定向某胚层的或某组织的干细胞,甚至还混有桑葚胚干细胞.它们是胚胎发育过程的每个阶段中停止参与胚胎发育而残留下来的.它们在体内处于静止期,寿命长,长期存留在成人的各种组织中.各胚层和组织干细胞混杂在一起,它们都没有特异的形态、表型和功能,无法分离纯化,甚至和成人组织细胞也很难分开.它们在体外实验适当的条件诱导下可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在那些想证明组织干细胞"横向分化"的实验中,都无法排除上述可能.本专论指出,只有桑葚胚干细胞是全能的胚胎干细胞,具有向各个胚层分化的潜能,即具有全能分化的可塑性.当它发育成为各个胚层的或各种组织的干细胞时,它的分化潜能只限于本胚层或本组织,不能向其它胚层其它组织分化.本专论又指出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过程很长,经过许多次的换代.等到出现许多分化抗原标志时,已经是后代的各种不同的成熟间充质细胞了.当然,它们的存在可证实初培养的是间充质干细胞.大量扩增后所获得的集落主要是各种成熟的间充质细胞,其中也包含一些未参与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和中胚层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都是来自中胚层.然而它们都是培养中的贴壁细胞,无法区分也无法分离它们.因此在实验中无法排除所制备的间充质干细胞样品中,绝对没有中胚层或其它胚层干细胞的存在.至今,完全纯化的间充质干细胞是不可能制备的.所以,很可能从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出各类不同的,甚至内、外胚层的组织细胞,切不可轻率地推论为"横向分化".临床支持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主要是成熟而有调控功能的各种间充质细胞.总之,"横向分化"等的推论缺乏实验证据,在生物自然界和人类疾病史中都找不到佐证.想要推翻经无数科学实践充分证明了的细胞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必须在生物自然界找到非常充足的科学证据.

  • 氨茶碱对淋巴瘤细胞系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作者:刘泽林;董作仁;张学军;王福旭;杨敬慈;马卫东;杜行严;姚丽

    为探讨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PDE)抑制剂在淋巴瘤细胞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了非选择性PDE抑制剂氨茶碱(aminophylline,AM)对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Raji的影响.采用MTT检测,光学显微术,电镜术及膜联蛋白V染色观察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及凋亡率;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周期蛋白B1和Bcl-2的表达及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结果显示,氨茶碱对Raji细胞增殖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形态学观察发现随氨茶碱浓度增加,细胞体积明显缩小,核固缩,核染色质核膜下聚集,出现凋亡小体;细胞涂片显示,核染色质凝聚、核碎裂;电镜观察有典型凋亡细胞;膜联蛋白V染色显示氨茶碱诱导Raji细胞凋亡率增加,线粒体跨膜电位(△ψm)呈浓度依赖性下降;流式细胞术及RT-PCR显示氨茶碱下调Bcl-2蛋白及mR-NA的表达;细胞周期分析显示经氨荼碱处理的细胞出现S期阻滞、细胞周期蛋白B1表达下调.结论:氨茶碱可通过S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下调Bcl-2的表达及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而诱导Raji细胞凋亡.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T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

    作者:何津;张毅;江小霞;刘刚;刘元林;李荷莲;毛宁

    为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的免疫调节作用,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其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以鉴定其纯度.将分离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分别为2000个/孔组与1000个/孔组),与经分离的脐血T淋巴细胞共培养3天,以单独培养的脐血T淋巴细胞为对照组,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60小时,H3-TdR标记后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以观察MSC对脐血T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接种2 000个MSC时,其对T细胞的增殖起抑制作用(抑制率为33.4%);而接种1 000个MSC时,其对T细胞的增殖起促进作用(促进率为22.5%).由此得出结论,MSC免疫调控作用与其加入细胞数量相关,当MSC数量多时表现为负调控,而当MSC数量少时表现为正调控.

  • C57BL/6小鼠来源的胚胎干细胞建系及体外定向造血分化的研究

    作者:刘兵;苑春慧;江飞子;侯春梅;孙圣坤;毛宁

    哺乳动物的胚胎造血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变化.既往研究表明,129小鼠来源的胚胎干细胞系(em-bryonic stem cells,ES细胞)的体外分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胚胎造血.为研究C57BL/6小鼠来源的ES细胞系体外定向造血细胞分化的特点,分离C57BL/6小鼠3.5天囊胚的内细胞团建立ES细胞系并采用常规方法鉴定,应用体外二步分化法形成拟胚体并进行集落培养,细胞化学染色和RT-PCR鉴定造血前体细胞.结果表明:所建ES细胞系MES-1符合建系标准,其体外分化后可在不同阶段的拟胚体中发现多种造血前体细胞的有序出现,包括原始红系前体细胞,永久红系前体细胞,混合集落形成细胞和粒单系集落形成细胞.RT-PCR分析显示,拟胚体表达多种造血特异性的转录因子和造血标记.结论:自C57BL/6小鼠建立的ES细胞系MES-1体外定向造血细胞分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模拟胚胎造血.

  • 微载体悬浮培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吴清法;吴祖泽;董波;王立生

    本研究采用微载体旋转培养系统和常规静止培养系统对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培养进行比较.MSC是贴壁依赖性细胞,旋转培养系统采用CultiSpher G大孔微载体,浓度为1g/L,常规静止培养在12孔培养板中进行.两系统细胞接种密度均为5×104cells/ml.结果:旋转培养7天后达到大活细胞密度5.150×105 cells/ml,常规静止培养第5天就达到大活细胞密度1.675×105cells/ml.在微载体旋转培养中生成乳酸12.06 mmol/L,而常规静止培养中生成乳酸13.10 mmol/L,葡萄糖消耗分别为7.38 mmol/L和5.37 mmol/L.在微载体旋转培养中平均乳酸产率为1.63,远低于常规静止培养的平均乳酸产率2.44.这些表明,在微载体悬浮培养条件下,MSC生长更为旺盛,细胞产量更高,葡萄糖消耗和能量利用率优于常规静止培养.微载体悬浮培养12天后,MSC依然保持其干细胞特性.结论:微载体培养系统是扩增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有效方法.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杀瘤活性及其对正常表型骨髓造血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毓洲;武永吉;张之南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可能由于缺乏GPI锚连蛋白而逃脱免疫攻击,形成生长优势.本研究测定PNH患者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并与正常对照比较,观察其淋巴细胞功能.采用体外液体培养体系,应用免疫磁珠技术分选PNH患者骨髓CD34+及CD34-细胞,分别向2组细胞及对照细胞加入自身CD59+或CD59-淋巴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外源性IFN-γ及IL-2.培养10天后,测定骨髓细胞中PNH细胞(CD59-)百分数,观察淋巴细胞对骨髓中CD34+及CD34-细胞中PNH细胞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PHA的增殖反应,PNH患者未分选的淋巴细胞与健康对照比较、PNH患者自身CD59+与CD59-淋巴细胞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PNH患者未分选的淋巴细胞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0.00±28.67)%及(76.13±10.15)%(P<0.05),而PNH患者CD59-淋巴细胞与CD59+淋巴细胞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NH患者骨髓细胞中加入自身CD59-淋巴细胞或其培养上清液、CD59+淋巴细胞或其培养上清液、外源性IFN-γ和IL-2培养后,CD59+细胞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除CD59+淋巴细胞组外,其他各组CD59+细胞下降与培养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IFN-γ及IL-2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PNH患者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虽无异常,但其淋巴细胞杀瘤活性下降.自身淋巴细胞及培养上清液、IFN-γ及IL-2对PNH患者的正常表型(CD59+)细胞可能有抑制作用,使CD59-细胞增多.免疫调控紊乱与PNH发病机制有关.

  • 中国南方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型研究

    作者:段山;李洪义;陈争;陈素琴;毕雄杰;陈路明;杜传书

    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建立一套筛查我国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型的方法,研究我国南方两广地区α地中海贫血突变类型及分布情况,采用Gap-PCR,nested-PCR,PCR-SSCP,4P-ASPCR及序列分析等方法,对356例临床初诊为标准型和静止型α地中海贫血患者和78例血红蛋白H(HbH)病患者进行基因筛查.结果表明:356例标准型和静止型α地中海贫血患者中发现-SEA/αα295人(82.87%),αα/α-α3.71人(0.28%),αα/α-α4.2 3人(0.84%)αα/ααCS 3人(0.84%),αα/ααQS1人(0.28%)和αα/αWestmeadα 2人(0.56%),没有发现-α4.2和-α3.7的纯合子患者;78例HbH病患者中-SEA/αα-3.729人(37.2%),-SEA/αα-4.220人(25.6%),-SEA/ααCS19人(24.3%),-SEA/ααQS2人(2.6%).在8例未能确定基因突变类型的HbH患者中,2例广西籍HbH患者的α 2基因第65密码子(第二外显子)有一同义突变[CD65(GCC→GCG)].它与HbH病表型究竟有无关系,抑或是DNA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在方法学方面,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以PCR为基础的基因诊断方法,建立了一种改进的检出非缺失型点突变的4P-ASPCR方法,能准确、快速地用于诊断我国常见的缺失型和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突变基因.结论:我国α地中海贫血的基因背景比较复杂,不同地区点突变类型、频率及其发病机理等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对进一步调整我国南方地区α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策略,有效地防止该病患儿的出生具有重要意义.

  • 人红细胞嘧啶5'-核苷酸酶Ⅰ分子量鉴定、氨基酸组成分析及其微量测序

    作者:潘竹林;李津婴;闵碧荷;应康;周虹;许小平;宋献民;韩凤来;章卫平;张娴

    为进一步探讨遗传性红细胞嘧啶5'-核苷酸酶Ⅰ(P5'N-Ⅰ)缺乏症的发病机制,在纯化人红细胞P5'N-Ⅰ的基础上,分别用质谱仪和氨基酸分析仪分析其分子量及氨基酸组成,同时将该酶经胰蛋白酶水解后进行微量测序,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质谱分析表明在蛋白电泳呈一条带的纯化的人红细胞P5'N-Ⅰ中发现3种分子量成倍数关系,且质谱图曲线非常吻合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26 952.9,55 476及110 938.测出1个酶解肽片段N末端的10个氨基酸序列为:I-E-G-P-T-I-R-Q-I-E.在数据库中未发现同源性片段.氨基酸分析表明该酶至少由18种氨基酸,约2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结论:人红细胞P5'N-Ⅰ可能为一种多亚基组成的变构酶,生理状态下可能存在同源二聚体或四聚体.所测氨基酸序列可作为筛选目的基因的探针.所测氨基酸组成为确定其蛋白一级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 急性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的关系

    作者:方美云;王一;张华;孙秀丽;孙晶;张建民;彭洪菊;孙光;姜风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PCR-ELISA)检测了148例急性白血病病人和36例正常对照的细胞端粒酶活性,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9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6例;同时对1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4例正常对照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细胞周期.结果发现:①急性白血病患者细胞的端粒酶阳性率为71.6%(106/148),显著高于对照组5.6%(2/36),其中复发组患者端粒酶阳性率为88.9%(32/36),初治组81.3%(61/75),二者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35.1%(13/37),P<0.05.ANLL 92例,端粒酶阳性率为71.7%(66/92),ALL 56例,端粒酶阳性率为71.4%(40/56),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②端粒酶阳性组与阴性组细胞周期各期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端粒酶激活在急性白血病中极为普遍,且端粒酶阳性率的高低与急性白血病病期相关,它可能是急性白血病发展过程中白血病细胞增殖旺盛的分子标志.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各期细胞数无明显相关,提示端粒酶活性的表达还受其它生物学因素的调控.

  • 成人慢性髓性白血病骨髓细胞内IL-1受体拮抗剂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阮国瑞;陈珊珊;王卉;刘艳荣;常艳;付家瑜;李金兰;秦亚溱

    为了研究细胞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racellular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cIL-1ra)在成人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myeloidleukemia,CML)骨髓细胞不同群体细胞内的表达及意义,本研究利用15种不同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将骨髓细胞分成不同的群体,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未治的,经STI571(signal transduction in-hibitor 571)或其它药物治疗的CML慢性期(chronic phase,CP)和加速/急变期(accelerated or blastic phase,AP/BP)病人及正常人骨髓不同群细胞中icIL-1ra的表达.结果显示:①IL-1ra表达于CML病人及正常人所有的有核细胞内,但各群细胞的表达量不同,以粒细胞表达量高,淋巴细胞表达量低;②17例未治CML病人骨髓总有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icIL-1ra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低于8例正常人组;③13例骨髓幼稚细胞数大于或等于10%的CML-AP/BP病人骨髓总有核细胞、粒细胞及淋巴细胞icIL-1ra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低于43例幼稚细胞数小于5%或9例幼稚细胞数为5%-10%的CML-CP病人.结论:CML病人骨髓总有核细胞与正常人相比icIL-1ra表达降低.icIL-1ra在CML病人骨髓总有核细胞表达量降低可能是CML疾病进展的因素之一.

  • 急性白血病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 mRNA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孟小莉;林茂芳;金洁

    为研究原代急性白血病(AL)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表达及其意义,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骨髓MNCs hTERT mRNA表达,用TRAP-PCR-ELISA法检测骨髓MNCs端粒酶活性.结果发现:30例初发AL患者骨髓MNCs hTERT mRNA表达量(0.71±0.34)明显高于12例AL获CR的患者(0.43±0.25)及6例正常志愿者(0.22±0.21).30例初发AL患者骨髓MNCs端粒酶活性(0.235±0.395)明显高于12例AL获CR的患者(0.012±0.015).初发AL患者骨髓MNCs hTERT mRNA表达量与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r=0.421,P<0.01).初发AL患者骨髓液常规涂片中原始细胞百分率与骨髓MNCs的hTERT mRNA表达量和端粒酶活性均呈正相关(r=0.457,P<0.05和r=0.411,P<0.05).结论:初发AL患者骨髓MNCs的hTERT 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相关.推测hTERT mRNA表达可能代表白血病细胞的一种高增殖状态.

  • bcl-2基因反义寡核苷酸的设计与白血病细胞对Ara-C敏感性研究

    作者:雷小勇;张洹

    寻找在bcl-2 mRNA上除了起始区以外的反义寡核苷酸作用的敏感位点和观察这些核苷酸对白血病细胞的阿糖胞苷敏感性的影响.用RNAstructure软件模拟bcl-2 mRNA的二级结构设计合成两端硫代修饰反义寡核苷酸,用MTT法测定抑制HL-60和K562细胞的阿糖胞苷半数抑制浓度(ICC50)值;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60和K562细胞凋亡率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10μmol/L bcl-2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同Ara-C结合使用,能明显地抑制HL-60和K562细胞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减低Ara-C的IC50值;同时发现针对蛋白编码区的反义寡核苷酸有更强的作用.结论:除了bcl-2 mRNA的起始区外,在bcl-2 mRNA的其他部位存在有设计反义寡核苷酸更有效的位点,该项研究将为反义药物的设计提供新的有用途径.

  • 双色荧光原位杂交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干扰素治疗效果的监测

    作者:宋艳秋;李薇;孔令华;王冠军

    为了探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FISH)方法对CML病人干扰素治疗后疗效监测的意义,本研究采用D-FISH方法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应用干扰素治疗前后骨髓间期核细胞进行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并与RT-PCR方法检测bcr/abl mRNA及传统细胞遗传学方法检测Ph染色体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2例CML病人D-FISH bcr/abl融合基因在干扰素治疗前均为阳性,其平均检出率在干扰素治疗前后分别为96.4%和58.6%,其中2例治疗前Ph染色体阴性病人,D-FISH bcr/abl融合基因在干扰素治疗前后平均检出率分别为94.0%和70.1%.D-FISH方法检测的22例病人中,4例为部分反应,4例为微小反应,其余14例为无反应.与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方法相比较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D-FISH方法直接检测CML病人间期核细胞的bcr/abl融合基因,克服了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只能进行分裂中期核细胞分析及RT-PCR方法不能定量检测的不足,为CML干扰素治疗后克隆缓解程度的评定提供了更方便、可靠的方法.

  • 新的白血病复发相关候选基因LRP15全长cDNA的克隆

    作者:徐周敏;于力;卢学春;韩为东;李续建;靖域;王书红;靳海杰;楼方定

    为了克隆与白血病复发相关的新基因(LRP15)的全长cDNA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一段已知仅在白血病复发标本中被甲基化的1.8kb长的DNA片段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美国生物信息中心(NCBI)提供的hEST数据库进行电子杂交,并对获得的相互重叠的EST片段进行组装,设计引物进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以高通量基因组序列(HTGS)数据库及SAGE文库为基础,将获得的cDNA片段进行染色体定位及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LRP15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1 718 bp,含1个780 bp的开放读码框架,编码259个氨基酸.该基因定位于染色体3p24,在多种组织中表达.结论:RACE技术是克隆新基因的有效方法,LRP15可能是一个与细胞恶变及白血病复发相关的候选基因.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