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自噬与白血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作者:蒋卉男;胡荣;刘卓刚

    自噬作为真核细胞的一种保守的自降解途径,在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死亡以及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噬一方面可以对白血病细胞产生保护作用而维持细胞存活,另一方面可以诱导白血病细胞的凋亡.自噬的双刃剑作用使其成为目前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自噬在不同类型的白血病中发挥的作用及其产生耐药的机制,为针对自噬开发治疗白血病的新药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针对不同发病机制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作者:张宇辰;赵明峰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类以造血组织功能衰竭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及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包括先天性AA和获得性AA.先天性AA主要由于FA基因突变导致,而获得性AA,目前认为造血干细胞减少或缺损、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为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针对不同发病机制建立AA动物模型,对于深入研究AA发病机制和选择有效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先天性AA动物模型,诸如Fanc A-/-小鼠、Fanc C-/-小鼠、Fanc G-/-小鼠、Fanc D1-/-/Fanc 2-/-小鼠、FancD2-/-小鼠等及其他基因缺陷小鼠的AA模型,以及因造血干细胞减少、造血微环烷损伤、免疫介导及造血干细胞减少联合免疫介导所致的获得性AA模型进行综述.

  • 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和残留病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翰卿;翟勇平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恶性浆细胞在骨髓中克隆性增生的疾病,目前仍是一种难以治愈的血液肿瘤.流式细胞术已广泛用于MM患者的免疫表型以及微小残留病灶监测,辅助MM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根据浆细胞表面抗原表达不同可区分正常浆细胞和恶性浆细胞,目前许多免疫标注的临床意义已阐明,但对一些表型的临床意义仍有争议,检测方案和设门方法也未统一.本文对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和残留病灶流式检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骨髓增殖性肿瘤与内皮祖细胞

    作者:韩雪;王芳;陈烨

    JAK2V617F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特有的癌基因,与MPN的发病、血管并发症高发生率密切相关.近年研究表明,MPN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因此内皮细胞及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在MPN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EPC JAK2V617F基因突变、外周血中EPC计数在MPN发病及其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OX基因异常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忻琰;邵宗鸿

    HOX基因是一组编码同源域转录因子的高度保守的核苷酸序列,其上游受到尾部同源盒因子(caudal-type homeobox,CDX)和10-11易位(ten-eleven translocation,TET)等基因以及多梳(polycomb group,PcG)家族和三胸(trithorax group,TrxG)家族的调控,通过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机制调节下游信号通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可见HOX基因的异常表达及融合基因的形成.HOX基因异常甲基化和异常嵌合的NUP98-HOX参与了MDS病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HOX基因及其致病分子生物学机制和MDS中HOX基因异常进行综述.

  • 血友病基因治疗进展

    作者:燕玲

    血友病是一种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血浆中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或功能缺陷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替代治疗和新型的基因治疗.替代治疗是通过输注外源性重组凝血因子以缓解其出血并发症,防止功能丧失.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编码凝血因子的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导入患者体内,并表达治疗水平的凝血因子,从而实现彻底治愈血友病的目的.载体因素、靶细胞因素、治疗时机的选择以及载体引起的免疫反应等均能影响血友病基因治疗的效果,本文对血友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IgG亚型与部分血液系统疾病的相关性

    作者:邵媛媛

    IgG是主要的免疫球蛋白,在体内发挥重要的免疫学效应.人类IgG可分为4种,分别为IgG1、IgG2、IgG3、IgG4.由于IgG亚型的结构不同,其功能各异.IgG各亚型的缺陷、增多或比例失调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中是免疫反应的指征,且IgG1、IgG2、IgG3、IgG4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IgG亚型的分析对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研究有益.本文就IgG各亚型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友病、淋巴瘤、白血病中的特点作一综述.

  • 克拉霉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裘旭华;翟勇平

    克拉霉素是新一代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抗感染治疗.自1997年以来,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克拉霉素联合用药能显著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反应率,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这个发现使得克拉霉素在多发性骨髓瘤上的作用受到了重视.它为复发难治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增加了一种新疗法,也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是克拉霉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相关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尚需进一步进行探索研究.本文就克拉霉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现状及可能的治疗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has-miR-150对Jurka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王莹;桑威;孙财;曾令宇;徐开林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has-miR-150对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株Jurkat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构建慢病毒载体过表达miR-150并感染Jurkat细胞,另设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iR-150的表达;应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Westem blot法检测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信号分子的蛋白表达.结果:构建的慢病毒载体过表达miR-150后感染Jurkat细胞,has-miR-150表达升高约2.06倍(P<0.05);与阴性对照相比,过表达miR-150后Jurka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1),凋亡数明显增多(P<0.01),p-Akt及p-p65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Akt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过表达has-miR-150可以有效抑制Jurkat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对T-ALL可能具有潜在的抑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负调控PBK/Akt/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1例高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袭性曲霉菌感染

    作者:李宝玲;李素霞;王统民;朱宏丽;汪海涛;李杰;刘洋;翟冰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1例高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的治疗过程,探讨高龄CLL合并侵袭性曲霉菌(invasive aspergillosis,IA)感染患者的骨髓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应用显微镜观察骨髓细胞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细胞遗传学变化.结果:患者初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ai II期,B细胞性,给予1疗程RF方案(氟达拉滨50 mg×5,利妥昔单抗600 mg×5)化疗,完全缓解5年后疾病复发,再次给予多疗程化疗,疾病维持在稳定状态.于2012年7月末次化疗后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7.2-38.7℃,肺CT发现团块状阴影,多次1,3-β-D-葡聚糖(G试验)阳性,考虑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给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2个月,肺CT提示感染明显好转.2013年3月因白血病持续进展,血象三系极低,肺部真菌感染复发,再次给予伏立康唑治疗效果差,终因白血病快速进展和多器官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死亡.尸检提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转移及多器官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曲菌性败血症.结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是CLL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预后极差,因此早期诊断及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有可能会减少真菌感染的发生.

  • 三氧化二砷对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吕菲菲;杜艳;李楠楠;王玮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三氧化二砷对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0.1、0.5、1.0、2.0、5.0μmol/L)作用于K562细胞,MTT法检测K562细胞生长情况,联苯胺染色检测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表面巨核系分化抗原CD41和红系分化抗原GPA表达量,RT-PCR检测造血分化因子BTG1、TAL1 mRNA表达量及Western blot检测BTG1、TAL1蛋白表达量.结果:ATO对K562细胞有剂量和时间依赖的双重效应;经ATO诱导后,联苯胺阳性细胞率由对照组2.87%±0.63%升高至17.63%±1.18%(P<0.01),其红系分化特异标志GPA由对照组的3.39%±0.84%增加至68.46%±3.67%(P<0.01),巨核系CD41表达升高,但没有GPA明显,同时伴随着分化相关转录因子TAL1、BTG1 mRNA及蛋白表达量升高.结论:ATO作用后可诱导K562细胞向红系、巨核系分化,可能与分化相关转录因子TAL1、BTG1有关.

  • 索拉菲尼诱导NB4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作者:张韵洁;刘心;宋艳萍;李罡灿;周奈岑;王浩;王琦霞;谢佳;李光

    目的:研究索拉菲尼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索拉菲尼(0、1.5、3、6和12 μmol/L)干预NB4细胞后,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变化;提取细胞总蛋白后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Caspase-8和MCL-1蛋白表达情况;提取细胞mRNA后用RT-PCR检测细胞中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Caspase-8和MCL-1基因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索拉菲尼干预均能有效抑制NB4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呈现浓度依赖效应.索拉菲尼干预可以上调NB4细胞促凋亡信号分子Caspase-3和Caspase-8的表达,并下调抗凋亡分子MCL-1的表达.结论:索拉菲尼可以抑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与通过诱导细胞调节凋亡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有关.

  • 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成英;刘世研;牛建花;张琪;杨华;朱海燕;于力;靖彧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地西他滨联合改良的CAG方案对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13年1月至7月收治的10例复发、难治AML,观察其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男女比例7∶3,中位年龄45(17-61)岁.结果:10例患者经过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治疗后7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例未缓解,总缓解率80%(8/10).白细胞数恢复中位时间18.5(5-28)d,血小板水平恢复中位时间19(12-29)d.治疗的主要副作用为骨髓抑制,10例治疗中来出现新发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例由于化疗原发肺部感染加重死亡.结论:地西他滨结合改良CAG治疗复发、难治AML具有高缓解率,低副反应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性研究.

  • 四硫化四砷诱导维甲酸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NB4-R1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

    作者:王嫄;张梅;贺鹏程;刘雁峰;齐珺;程小岩;朱华超

    目的:探讨四硫化四砷(As4S4)对维甲酸耐药的NB4-R1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As4S4作用于NB4-R1细胞0、24、48 h后,收集细胞,按照不同的处理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降解断裂条带,蛋白凝胶电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药物作用NB4-R1细胞后BCL-2、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25 μmol/L As4S4作用0、24和48 h后,NB4-R1细胞早期凋亡率由0%升至24.49%和47.41%,晚期凋亡率由0.08%升至14.72%和20.70%,细胞凋亡呈现时间依赖性.应用As4S4处理24 h后可以观察到凋亡细胞DNA降解形成的明显的梯形条带.细胞周期分析发现,25μmol/L As4S4能使NB4-R1细胞阻滞于S期,药物作用24 h及48 h后,S期细胞由31.85%升高至42.53%及55.12%,G0/G1期细胞由57.30%降至了37.56%及28.51%.Western blot检测发现,As4 S4作用NB4-R1细胞48 h后,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Caspase-3出现活化条带.结论:As4 S4能有效的诱导NB4-R1细胞凋亡,并通过影响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触发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 槲皮素对阿霉素诱导HL-60细胞MDR1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何海兰;季丽娟;李琦智;张熔;黄建鸣;李戈

    目的:本研究探讨槲皮素对阿霉素诱导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多药耐药基因1(MDR1)mRNA和环氧化酶2(COX2)mRNA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检测HL-60细胞MDR1和COX2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L-60细胞前列环素E2(PGE2)的释放;MTT法检测阿霉素的细胞毒作用.结果:阿霉素可诱导HL-60细胞MDR1和COX2 mRNA过表达;槲皮素可下调阿霉素诱导的COX2依赖的MDR1 mRNA过表达,显著降低阿霉素诱导的PGE2释放,增加阿霉素的细胞毒作用.结论:阿霉素诱导COX2和MDR1的共表达存在相关性;阿霉素诱导的MDR1上调可能依赖于COX2转录后的激活,槲皮素对COX2表达的调节作用不仅增加白血病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而且可以预防白血病化疗中多药耐药的产生.

  • 3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肿瘤溶解综合征发病率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琪;刘凯奇;刘兵城;周春林;李巍;林冬;王迎;秘营昌;王建祥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肿瘤溶解综合征(tumor lysis syndrome,TLS)的发病率和疾病转归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Cairo和Bishop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发生TLS,并分析发病相关高危因素.结果:在3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79例发生TLS(20.8%),其中临床TLS(CTLS)2例(0.5%),实验室TLS(LTLS) 77例(20.3%).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肝脏肿大、脾脏肿大、淋巴结肿大、丙氨酸转氨酶(AST)升高、血肌酐升高、血尿酸升高、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和白细胞数升高均为TLS的发病危险因素.结论:TLS是急性白血病(尤其是诱导化疗期间)的常见并发症.对高危患者应予密切监测、预防及充分治疗.

  • 对伊马替尼反应差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换用第Ⅱ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疗效观察

    作者:乔建辉;张泽川;姚波;李冰霞;郭梅;孙琪云;胡锴勋;余长林;董征

    目的:探讨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治疗初治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疗效差(疗效欠佳、失败或不耐受)时换用第2代TKI的时机及疗效.方法:观察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间9例初治CML-CP患者应用伊马替尼后(3例不耐受,6例治疗失败或欠佳)换用第Ⅱ代TKI治疗的效果及副作用.结果:3例不耐受患者换第2代TKI后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均在换用3个月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分别在3至6个月达到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疗效均达到欧洲白血病网(ELN)指南的疗效满意标准,但有1例患者在用药3个月后出现胸水而暂时停药,仍持续缓解.6例疗效不理想患者中2例经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患者换用第2代后仍疾病进展,其中1例有效但耐受性差,进展至加速期后进行了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获治愈;1例治疗失败,发生急变,在化疗后因严重感染去世;另4例疗效欠佳患者均在换用第2代TKI后3-12个月内达到了MMR,疗效满意,已分别持续CMR 12-36月.结论:CML-CP患者在伊马替尼疗效不满意时应尽早换用第2代TKI治疗,而且越早越受益,有可能获得佳疗效.

  • 1 766例创伤患者的临床用血调查分析

    作者:席朝运;于洋;陈麟凤;朱立国;吕颖;王淑芳;汪德清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住院创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发病率及临床用血情况,为指导创伤及手术科学用血提供参考.方法:从临床输血数据库选取2001年至2012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 766例创伤患者,其中输血1 211例,对凝血功能、输血前血红蛋白水平、伤情、大量输血和总用血量等输血相关指标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根据住院期间总用血量将1 211例创伤输血患者分为3组:低量输血组(≤5 U,n=471)、中量输血组(5-10 U,n=449)、高量输血组(> 10 U,n=291),比较组间患者输血相关指标的差异,对高量输血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创伤输血患者中创伤性凝血病33例,大量输血52例.住院创伤患者输血率为68.6%,总输血量与是否手术及手术级别无关,大部分患者为血浆与红细胞两种成分搭配输注,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血浆-红细胞输注比例约为1.0.高量输血组患者年龄较小,男性居多,伤情严重,感染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中、低量输血组(P<0.01).结论:约69%的住院创伤患者需要输血,高量输血组患者主要为易受严重创伤的中青年男性(以车祸伤、坠落伤为主)和易发生臀部骨折的老年女性(以跌倒伤为主)两类人群,创伤患者存在创伤性凝血病时需要通过血浆-红细胞高比例输注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大量输血(OR =95.2 2)、失血性休克(OR=17.2)、凝血功能紊乱(OR =4.52)是总输血量大于10 U的危险因素,大量输血(OR=16.257)也是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需要对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常规动态监测以指导临床科学用血.

  • “剂量效应”现象对意外抗体鉴定的影响

    作者:孙晓琳;于洋;关晓珍;陈麟凤;汪德清

    目的:本研究探讨血型抗原“剂量效应”现象对意外抗体鉴定结果判定的影响以及其出现的条件、范围、规律等.方法:选取利用微柱凝胶法明确鉴定出意外抗体格局的受血者标本共40例,使用AB型新鲜冰冻血浆作为介质,将受血者血浆稀释为不同的浓度梯度,选择谱细胞试剂中与受血者血浆意外抗体反应呈阳性的谱细胞,将其分为单剂量抗原谱细胞和双剂量抗原谱细胞,将前者分别与不同浓度梯度的受血者稀释后血浆进行反应(微柱凝胶法),选取出现阴性结果的血清高稀释度来评价其与双剂量抗原阳性谱细胞反应的凝集强度,以此观察不同剂量的血型抗原与意外抗体反应时表现出的差异.结果:经过稀释的40例受血者血浆标本中,经微柱凝胶法检测后有31例出现了“剂量效应”现象,其中30例意外抗体与双剂量抗原谱细胞凝集强度≤2+,而与单剂量抗原谱细胞反应为阴性;1例意外抗体与双剂量抗原谱细胞凝集强度为3+,与单剂量抗原谱细胞反应为阴性;9例受血者血浆标本经稀释后与谱细胞反应均为阴性(此9例稀释前强度自1+-3+不等).结论:Rh,MNS,Kidd,Duffy血型系统意外抗体与双剂量抗原谱细胞反应强度≤2+(微柱凝胶法)时,单剂量抗原反应通常会明显减弱甚至阴性,表现出“剂量效应”现象,进而可能干扰意外抗体鉴定.Rh,MNS,Kidd,Duffy血型系统的抗体易出现“剂量效应”现象.

  • 白细胞去除对悬浮红细胞上清中肿瘤相关因子蓄积改变及其对肿瘤细胞体外增殖影响的研究

    作者:庄远;张婷;魏超;潘纪春;王淑芳;张爱群;汪德清

    目的:本研究探讨悬浮红细胞(pRBC)储存前白细胞滤除是否会降低pRBC上清中肿瘤相关细胞因子的蓄积浓度,以及是否会抑制pRBC上清对HepG2肝癌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方法:将来自相同献血员捐献的同1次全血制备成的pRBC均分成为2组,其中一组储存前滤除白细胞,另一组未滤除白细胞.两组pRBC置于2℃-6℃冰箱,在保存第0d和35 d以1 006×g离心10 min并留取上清.采用ELISA方法测定正常T细胞的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CCL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pRBC上清中的浓度.体外培养HepG2肝癌细胞并观察其贴壁,加入保存第35天的两组pRBC上清,与HepG2细胞共同孵育48 h,并用MTT法测定HepG2细胞的体外增殖程度.结果: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两组pRBC上清中5种细胞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浓度蓄积,即在35 d保存期末的浓度高于0d;其中VEGF的浓度蓄积变化有统计学差异,在非去白细胞组35 d保存期末的浓度升高了549.61±299.43 pg/ml,明显高于去白细胞组95.46±110.87 pg/ml (P<0.05).体外HepG2肿瘤细胞增殖的MTT实验数据表明,保存35 d的非去白细胞pRBC上清孵育组的OD值为0.49 (95% CI,0.43-0.55),明显高于去白细胞组的0.40(95% CI,0.38-0.42) (P <0.05),即去白细胞组pRBC上清可明显降低体外肿瘤细胞增殖.结论:储存前白细胞去除,通过去除pRBC中白膜层中的血小板,降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特别是VEGF的蓄积,有可能降低pRBC上清对体外HepG2细胞增殖的正向作用.

  • 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中关键因素的分析

    作者:付林林;陈日玲;赵桂娟;田川

    目的:通过对白血病建模过程中生命状态不好的小鼠进行分析,探讨白血病建模的关键因素,为以后提高建模成功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SCID小鼠接种白血病细胞后1周,观察生命活动状态、检测外周血象,并对造模过程中频死/死亡小鼠与正常对照组小鼠进行解剖,检测骨髓涂片、脾脏病理切片、脾脏指数.结果:实验组小鼠相对对照组生命活动状态差,其血涂片中有幼稚细胞,白细胞稍多、多形态不规则且部分破裂,淋巴细胞和杆状核细胞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核左移;骨髓涂片较对照组细胞体积较大,核质比较小,细胞以及细胞核形态异常,细胞破裂严重;小鼠脾脏不同程度肿大充血、脾脏指数明显升高.实验组脾脏病理切片较对照组脾脏间质扩张,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形态不规则,但两组均未见白血病细胞浸润.结论:建模过程中小鼠的周龄、接种白血病细胞的途径、饲养过程中无菌的条件、以及如何避免建模过程中排斥反应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均是影响建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 HIF-1α在原代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陈萍;姜熙;黄慧芳;原琴;伍娟英;郭亚斐;陈元仲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HIF-1α在原代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参数、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CD3单克隆抗体负分选法分选出53例初诊AML(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外周血中的AML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FQ RT-PCR)检测AML细胞的HIF-1α表达水平,以管家基因β-actin为内参,按2-△△C1法计算目的基因相对正常供者的表达量,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诊断分型、疗效等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用Western Blot法分析了有髓外浸润和无髓外浸润AML患者HIF-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IF-1α在原代AML细胞中的表达量与年龄、性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及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等无关;不同FAB分型的AML患者的HIF-1α表达量无显著差异;标准1-2个疗程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的AML患者HIF-1α表达量低于2个疗程后未获得CR的AML患者,但无统计学差异;高表达HIF-1α的AML患者1年复发率要高于低表达者;伴有髓外浸润的AML患者的HIF-1α基因和HIF-1 α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无髓外浸润的患者;HIF-1α表达水平与PI3 K/AKT通路中重要的负调控分子PTEN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48,P=0.001).结论:HIF-1α的表达与AML的髓外浸润和预后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AML预后判断的一个参考指标.

  • 不同分期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bet、GATA-3、RORγt和Foxp3 mRNA的表达变化

    作者:余静静;陈刚;庞楠楠;郭新红;王蕾;赵芳;谭明芳;曲建华

    目的:研究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ROR γt和Foxp3 mRNA在不同分期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CLL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6例初诊未治疗CLL患者为病例组(其中Binet A期15例,Binet B期16例,Binet C期15例),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T-bet、GATA-3、ROR γt和Foxp3 mRNA的表达.结果:①CLL患者外周血中T-bet mRNA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GATA-3、ROR γf、Foxp3 mRNA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T-bet/ GATA-3与ROR γt/Foxp3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②分期越晚,GATA-3 mRNA和Foxp3 mRNA的表达量越高,其中B期和C期的GATA-3 mRNA表达高于A期(P<0.05),C期的Foxp3 mRNA表达高于A期和B期(P<0.05);分期越晚,T-bet/ GATA-3和ROR γt/Foxp3比值越低.其中A期的T-bet/ GATA-3比值高于C期(P<0.05),A期与B期的RORγt/ Foxp3比值均高于C期(P<0.05).结论:本研究从转录因子层面发现在CLL患者中,随着病程的进展,Th1/Th2和Th17/Treg平衡分别向Th2和Treg偏移,Treg细胞可能在CLL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免疫抑制作用.

  • SIRT1启动子表达调控载体的构建和活性分析及AML1-ETO对其转录活性的影响

    作者:王茜;窦立萍;李永辉;王莉莉;周蕾;李丹丹;王利军;于力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AML1-ETO阳性白血病中SIRT1基因的表达及调控机理,寻找SIRT1核心启动子区域.方法: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在AML1-ETO阳性白血病细胞株和白血病临床样本中研究SIRT1基因的表达情况;构建SIRT1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分析其在293T细胞中的活性.采用PCR方法从含有SIRT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5'区的基因片段中扩增SIRT1基因核心启动子序列,插入经Xho Ⅰ和HindⅢ双酶切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GL3-Basic,采用阳离子脂质体SuperFect包裹荧光素酶报告重组子转染293T细胞,应用双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测定荧光素酶活性.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方法,研究AML1-ETO对SIRT1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AML1-ETO的表达与SIRT1的表达呈正相关;成功构建了6种SIRT1基因序列的荧光素酶报告重组子,并通过了酶切以及基因测序方法的鉴定;荧光素酶报告重组子在293T细胞中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高于阴性对照,明确了SIRT1基因核心启动子位置;研究结果证明融合蛋白AML1-ETO可以正向调控SIRT1启动子活性,SIRT1对AML1-ETO阳性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SIRT1可能是AML1-ETO的靶基因之一.结论:成功构建了SIRT1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找到了SIRT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且核心启动子在293T细胞中有较高的活性.AML1-ETO通过促进SIRT1启动子的活性对其进行转录调控.

  • 应用NB4细胞株建立SCID beige小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理模型

    作者:刘雁峰;张梅;程小岩;刘峰;贺鹏程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稳定、有效、重复性好的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观察模型的病程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将3-5周龄SCID beige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鼠尾静脉注射对数生长期的NB4细胞5×106个/只,动态监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外周血涂片中人早幼粒细胞阳性率;应用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方法确认白血病细胞浸润肝、脾、肺、肾、脑等器官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PML-RARa融合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接种NB4细胞2周内的实验组SCID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血涂片姬姆萨染色后镜检未见到NB4细胞;接种第21天和第28天实验组SCID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别为(4.79±1.13)×109/L和(7.62±2.24)×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涂片吉姆萨染色后可见NB4细胞比例分别占(2.14±0.63)%和(6.6±2.76)%;形态学观察显示,接种21 d后实验组SCID小鼠体内出现单个或多个肿瘤实体包块;同时,组织切片HE染色表明,肝、脾、肺、肾、脑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瘤细胞浸润;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骨髓细胞CD33表达呈阳性(P<0.05);Western blot数据证实,肝、肾、脑组织中检测到不同水平的PML-RARa融合蛋白表达.结论:SCID小鼠鼠尾静脉注射NB4细胞可成功构建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该模型能模拟临床白血病累及骨髓和弥漫生长特点,是研究人类白血病发病机理及实验治疗的良好模型.

  • LIMD1基因在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异常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廖子龙;刘琳;王钥;樊华

    目的:LIMD1(LIM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基因表达减低或表达缺失与多种实体瘤发生、发展相关,其在成人急性白血病(AL)中的作用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检测LIMD1基因在成人A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LIMD1在成人AL患者和正常人骨髓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诊断分型等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在成人AL患者骨髓中,初诊组LIMD1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完全缓解组(P<0.01);外周血白细胞数≥100×109/L的患者LIMD1的表达显著低于白细胞计数< 100×109/L的患者;≥60岁的患者LIMD1的表达明显低于<60岁的患者;LIMD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白血病亚型及骨髓原始细胞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LIMD1基因可能参与成人AL的发生、发展,有可能被用作为评估其预后的参考指标.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SP8AP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飞飞;刘潇;王凯玲;李伟京;邓国仁;高超;赵晓曦;吴敏媛;崔蕾

    目的:研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相关蛋白2(Caspase 8 associated protein 2,CASP8AP2)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初诊和缓解时的启动子区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及其与儿童ALL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8月到201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109例ALL患儿的初诊DNA样本,及其中94例患儿的缓解期DNA标本.DNA样本经硫化处理后,用本研究组建立的甲基化荧光法,测定CASP8AP2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的两个关键CpG位点(-1189和-1176)的甲基化水平.结果:初诊患儿CASP8AP2基因启动子区上述2个位点的平均甲基化水平为(71.1±1.7)%,高于缓解患儿的样本(64.2±21.2%)(P=0.00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87(P =0.024),说明这2个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具有一定的预测复发的能力.以76.9%为分界点,将初诊患儿分为高甲基化组(49例)和低甲基化组(60例).高甲基化患儿更容易出现复发(20.4% vs6.7%)(P=0.044),5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低于低甲基化组(Log rank,P=0.033).初诊高甲基化与巩固治疗前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高水平相关(P =0.011).诱导缓解治疗后MRD≥10-4的34例患儿中,高甲基化患儿的复发率明显高于低甲基化患儿(8/16例vs3/18例,P=0.038).结论:CASP8AP2基因启动子区-1189和-1176两个CpG位点的异常高甲基化可能与儿童ALL的发病相关,且高甲基化患儿的预后较差;将上述位点的甲基化水平与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MRD水平相结合,能够更好地预测复发.

  • 急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细胞BCL-2家族蛋白表达与BH3模拟物S1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晓波;石敏;慕俐君;孙健;李伟平;薛祖光

    目的:探讨唯BH3域(BH3 only domain,BH3)模拟物3-硫吗啉基-8-氧-8H-苊并[1,2-b]吡咯-9-腈(S1)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原代细胞凋亡的分子标志物.方法:分离27例人初发AML的单个核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通过四氮唑盐(XTT)法检测S1作用下AML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应用Westernblot测定AML细胞中BCL-2家族蛋白及磷酸化BCL-2(pBCL-2)蛋白表达量,并通过光密度法进行半定量分析.通过XTT法及免疫共沉淀法检测S1与特异性信号调节激酶MEK/ERK抑制剂PD98059联合作用下的AML细胞活性及其BCL-2家族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S1能够诱导AML原代细胞凋亡.根据AML原代细胞对S1的敏感度不同,将27例AML原代细胞分为3组:①敏感组12例,IC50< 15 μmol/L;②中度敏感组8例,14 μmol<IC50< 30 μmol/L;③耐药组7例,IC50> 30 μmol/L.pBCL-2/(BCL-2+ MCL-1)的比值与IC50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R2 =0.71,P<0.0001).在PD98059的协同作用下,pBCL-2水平下调,S1诱导AML原代耐药组细胞的凋亡率由9.8%显著提升至64.5%(联合指数CI =0.4),并且促进了AML原代耐药细胞BCL-2家族蛋白之间形成异源二聚体的解离.结论:S1与PD98059的联合作用能够降低AML患者pBCL-2水平,干扰BCL-2与促凋亡蛋白的相互作用.

  • 过氧化氢酶对人造血干细胞在免疫缺陷小鼠中植入的作用

    作者:师鸣;胡林萍;张孝兵;袁卫平;程涛

    目的:研究人脐带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过表达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对人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移植作用的影响.方法:用携带GFP空载体与GFP-CAT载体的逆转录病毒感染UC-MSC,流式细胞术分选得到MSC-GFP和MSC-GFP-CAT两种细胞株,检测两种细胞株中CAT的mRNA表达水平和过氧化氢酶的酶活力;将其与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共培养;与人Lin-CD34+ CD38-CD45RA-CD90+ CD49f+ Rholow细胞共同移植到NOD/SCID小鼠胫骨中,移植12周后,检测骨髓中的人CD45+细胞比例.结果:感染48 h后能够观察到UC-MSC发出绿色荧光,并能够稳定传代;流式细胞术分选后,MSC-GFP的纯度达到97.6%,MSC-GFP-CAT达到96.8%;MSC-GFP-CAT细胞中CAT的mRNA水平为对照组的23.9倍;体外检测UC-MSC、MSC-GFP和MSC-GFP-CAT细胞的酶活力分别为19.5、20.3、74.1 Unit;在共培养实验中,各组中的CD34+细胞比例无显著差异;在共移植实验中,HSC、MSC-GFP和MSC-GFP-CAT组中人CD45+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22±3.1)%、(4.26±3.56)%和(7.37±4.51)%,MSC-GFP-CAT组的植入率为对照组MSC-GFP的1.7倍.结论:MSC-GFP-CAT对人HSC体外扩增无影响;MSC-GFP-CAT与人HSC共移植能够提高人HSC的植入率.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分析

    作者:赵小利;李文君;丁洁;魏华萍;靖彧;李红华;黄文荣;赵瑜;高春记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60例行allo-HSCT的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并引入COX风险比例模型,探讨影响这部分患者生存与复发的预后因素.结果:患者高龄(HR=4.530,P=0.012)、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HR=0.023,P=0.003)及侵袭性真菌病(IFD) (HR =4.019,P=0.017)是影响AML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2年累积总生存率(OS)的独立因素;患者移植前高危状态(HR=3.465,P=0.028)、预处理方案(TBI/Cy vs Bu/Cy:HR=0.071,P=0.012,FB vs Bu/Cy:HR=7.547,P=0.025)及cGVHD(HR=0.088,P=0.004)是影响AML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2年累积复发率(RR)的独立因素.cGVHD(P=0.017)及IFD(P =0.000)是影响存活超过2年移植患者OS的重要因素.结论:患者高龄、移植前缓解状态、预处理方案、cGVHD及IFD与移植后AML预后密切相关,对于不同患者需行个体化治疗.

  • 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移植早期急性心衰事件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分析

    作者:沈克锋;江千里;刘启发;孙竞;王怀明;徐丹;张钰;范志平;黄芬

    目的:本研究分析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移植早期急性心衰事件危险因素以及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搜集南方医院血液科2003年5月至2013年5月CML allo-HSCT患者106例,依据移植早期(移植后100 d)患者有无发生急性心衰事件而分为心衰组(15例)和对照组(91例).运用Logistic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Pearson 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急性心衰事件的危险因素及心衰组的临床特点.结果:CML allo-HSCT患者移植早期急性心衰事件发生中位时间为移植后3 d(移植前1d-移植后84 d).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格列卫治疗史、格列卫治疗时间及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的GVHD预防方案为急性心衰事件的危险因素;心衰组肝静脉闭塞病(HVOD)、细菌感染及死亡等不良预后事件发生率都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急性心衰事件多发在移植早期,移植前格列卫治疗及含ATG的GVHD预防方案是CML患者移植早期急性心衰事件的危险因素,心衰组患者常伴随较高的HVOD、细菌感染及不良预后事件发生率.

  • -80℃冻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造血的观察

    作者:刘默;赵瑜;孙敬芬;赵伟;王莉莉;于力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80℃非程控降温对于保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观察104例自体移植的病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用-80℃非程控降温,采用5%的二甲亚砜(DMSO)、20%人血白蛋白(HSA)以及羟乙基淀粉40(HES)作为冻存保护液,中位冻存时间为30.5 d,观察冻存前后细胞活性、CD34+细胞、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以及植入情况.结果:本冻存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很好的保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104例患者除2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外,余患者均顺利植入,白细胞中位植入时间为12 d,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为14d,复苏后细胞活性为94%,CD34+细胞回收率为86%,单个核细胞回收率为80.3%,性别,化疗周期和放疗对于植入时间均无明显影响,白细胞的植入与CD34+细胞的输注量呈线性关系.结论:本研究的冻存方式安全、有效,完全可以满足临床需求.这种节约资金、人力的干细胞保存方式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和推广.

  •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功能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志瑞;朱海燕;达万明;高春记;于力;富丽烨;李猛

    目的:本研究探讨CCR7及CD45RA标记的T细胞功能亚群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HSCT)后100 d内的数量变化,分析其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42例allo-HSCT患者移植后自造血重建起每2周取外周血,以流式细胞术监测表达CD3、CD4、CD8、CCR7、CD45RA抗原的T细胞数,分析其与aGVHD发生的关系.结果:在aGVHD组患者中CCR7阳性的T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无GVHD组,以CCR7及CD45RA标记的初始T细胞(Tnaive)、中枢记忆T细胞(TCM)、效应记忆T细胞(TEM)百分比及Tnaive、TEM、终末分化T细胞(TTD)绝对计数显著低于无aGVHD组,并伴随aGVHD的转归而相应变化,而以CD3、CD4、CD8标记的T细胞亚群数量在两组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以CCR7及CD45 RA标记的T细胞功能亚群在移植后监测急性GVHD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为早期监测免疫重建提供了新的手段.

  • 替代供体来源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单中心回溯性分析

    作者:王婧;周进;郑慧菲;王攀峰;傅琤琤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血液病的重要手段,然而仅1/4的患者可能找到HLA全相合的同胞供体.为扩大供者来源,本研究比较脐血移植(UCBT)、单倍体相合移植(haplo identical,hi-HSCT)、非全相合非亲缘供者移植(MMUDT)3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日至2012年6月共计9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历资料,其中UCBT组22例,hi-HSCT组42例,MMUDT组29例,比较3组造血重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复发率、生存时间.结果:UCBT、hi-HSCT、MMUDT 3组造血重建时间(ANC> 1.0×109)分别是19、12、12 d,UCBT组粒细胞重建明显延迟(P<0.05);3组植入时间(STR> 95%)分别是15、26、20 d,hi-HSCT组植入时间相对较晚;3组植入失败率分别是26%、5%、3%,UCBT组植入失败率较高(P<0.05).3组aGVH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50%、57.1%、72.4%,3组Ⅲ-ⅥaGVHD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27.3%、28.6%、17.2%;UCBT组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发生率低,3组分别是19%、45.5%、58.3%;3组移植后100 d内的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是23.8%、20%、11.1%;3组2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是79.9%、80.9%、88.0%.结论:UCBT组cGVHD发生率低,但造血重建缓慢;hi-HSCT组尽管干细胞来源广泛并且可以支持后续细胞免疫治疗,但TRM较高;而较高的aGVHD及cGVHD发生率是MMUDT组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20例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

    作者:刘鸿良;刘婷;马超;赵瑜;周颖

    目的:本研究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诊治、疗效、生存情况.结果:临床表现头痛、偏瘫、癫痫、头晕、智力减退等;脑内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13例;病理类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19例,均为非生发中心来源;细胞增殖指数Ki-67 >75% 11例,50%-75%6例,25%-50%2例,10%1例;18例接受治疗的患者治疗后评价CR 10例、PR 2例、PD 6例;治疗过程中是否联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以及颅内病灶数多少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相关(P<0.05);Ki-67(+)<75%病例生存时间长于Ki-67(+)>75%病例(P=0.042);年龄和脑脊液蛋白高低对疗效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CNSL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影像学特点均缺乏特异性,确诊需要有病理活检;年龄> 60岁、脑脊液蛋白>600 mg/L、发病时有颅内多发病灶、Ki-67(+)>75%是预后不良因素.PCNSL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为基础的化疗(其中DLBCL患者联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并在完全缓解后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PCNSL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案.

  • 18F-FDG-PET/CT显像在初诊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应用

    作者:胡永军;梁金花;范磊;王莉;丁重阳;李天女;徐卫;李建勇

    目的:探讨18 F-FDG-PET/CT显像在初诊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初诊ENKTL患者的PET/CT及CT资料,比较两种影像方法对病灶位置、病变范围、分型、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影响,分析18F-FDG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分型、分期及全身症状的关系.结果:病变部位处于前4位的分别为鼻(76.74%)、鼻咽部(41.86%)、咽淋巴环(30.23%)及副鼻窦(27.91%),有4例患者上呼吸消化道部位未发现18F-FDG摄取;PET/CT分期与全身症状关系有显著相关性(P<0.01);43例患者SUVmax为13.65±6.35,比较早期(Ⅰ/Ⅱ期)与进展期(Ⅲ/Ⅳ期)、Ⅰ期局限型与超腔型、是否合并全身症状等患者的SUVmax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T/CT分期与传统CT相比有21例不同,其中14例对制定治疗方案有影响;8例CT判断为早期,而PET/CT更改为进展期,21例早期病例中有6例如果应用PET/CT,则应更改放疗方案.结论:PET/CT能更准确显示ENKTL的病灶位置及范围,较传统CT分期方法更准确可靠,对治疗方案制定有较大的指导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硼替佐米治疗滤泡性淋巴瘤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分析

    作者:李颖璐

    目的:研究硼替佐米治疗滤泡性淋巴瘤(F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院收治的56例FL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CHOP组(26例)和硼替佐米组(30例).CHOP组采用(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波尼松龙)治疗,硼替佐米组在CHOP方案基础上加用硼替佐米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硼替佐米组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CHOP组(P<0.05),硼替佐米组总有效率80%,显著高于CHOP组的53.85% (P <0.05).硼替佐米组的无进展生存期显著长于CHOP组(10个月vs 6个月)(P=0.013);两组的1年总生存期中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10个月vs 11个月)(P=0.107).两组患者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CHOP化疗可显著延长F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提高总有效率,且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增加;总生存期是否有益需要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观察.

  • 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胸腺淋巴瘤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苏鹏飞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胸腺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994年6月至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62例,将采用放射及药物治疗的26例患者作为A组,将采用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作为B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A组CR 5例,PR 5例,总有效率27.8%;B组CR 13例,PR 10例,总有效率63.9%;B组总有效率显著性高于A组(P<0.05).B组较A组生存曲线有明显上升,而且B组平均生存期57.244个月,高于A组的55.541个月(P<0.05).B组5年生存率为80.6%,显著性高于A组的57.7%.结论: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胸腺淋巴瘤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47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分析

    作者:苏显都;林榕;徐晓兰;陈旭;詹文丽;郑金普;范长玲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形态及细胞免疫表型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多参数直接免疫荧光技术、CD45/SSC配合CD38 +/CD138+设门,对47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标记CD138、CD38、CD56、CD117、CD3、CD13、CD33、CD19、CD7、CD20、CD22、CD34、CD28进行检测,并结合骨髓细胞形态检查进行分析.结果:流式细胞分析应用CD45/SSC配合CD38+/CD138+设门证实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疑瘤细胞比例为9.42%-74.25%,形态学检查骨髓瘤细胞比例为11.0%-80.6%,两种方法之间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2 =0.54,P<0.001);抗原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CD138为74.46%,CD38为100%,CD56为57.44%,CD117为40.42%,CD13为6.38%,CD33为19.15%,CD20为8.51%,CD28为27.66%,CD22为2.12%,CD34为4.25%,CD3为0.00%,CD19为0.00%,CD7为0.00%.结论:CD45/SSC配合CD38 +/CD138+设门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设定需要分析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群,瘤细胞大多数表达CD138、CD38、CD56抗原;免疫表型分析结合细胞形态学检查,有助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诱杀NF-κB的寡脱氧核苷酸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响

    作者:史珂慧;蒋红利

    目的:本研究探讨靶向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NF-κB)的“诱杀性”寡脱氧核苷酸(oligodeoxynucleotides,ODN)对小鼠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响.方法:给予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SCID)小鼠皮下注射骨髓瘤细胞,当出现可测量的瘤组织时将成瘤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治疗1组,治疗2组,对照组;给予治疗1组5 μg/g脂质体-NF-κB“诱杀性”ODN,给予治疗2组10 μg/g脂质体-NF-κB“诱杀性”ODN,给予对照组10 μg/g脂质体-NF-κB无关的ODN,每周2次,共治疗4周.当小鼠濒死或瘤直径大于2 cm时即将其处死.结果:脂质体-NF-κB诱杀性ODN可以特异性抑制NF-κB结合DNA的活性;治疗组较对照组IL-6表达减少、瘤体积缩小、中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结论:NF-κB诱杀性ODN可能成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新方法.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高凝状态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增艳;张国强;于文征;王学霞;孙建荣;高娜;陆化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凝血指标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表达,并分析疾病不同阶段各指标的变化及其与骨髓中骨髓瘤细胞比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方法检测4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不同阶段血浆TM的水平;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两项指标采用法国STA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结果:初发组患者血浆TM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和平台期组显著升高(P<0.01;P <0.05);复发/难治组较正常对照组及化疗达平台期组升高,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患者血浆TM水平较初发组显著升高(P<0.05).骨髓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较正常人升高(P<0.01;P<0.05),复发/难治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高.同时,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患者,血浆D-二聚体较初发组患者明显升高(P<0.05).各凝血指标表达水平与同期骨髓中骨髓瘤细胞比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TM、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沙利度胺联合化疗使血浆TM、D-二-聚体的表达升高,而它们的升高间接提示患者有血栓形成的倾向.

  • 6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态造血特征对预后意义的研究

    作者:伍俞霓;罗治彬;王琛;李静;罗辉燕;何代英

    目的:本研究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病态造血特点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MDS患者的性别、年龄、MDS类型、诊断时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以及骨髓细胞学检查中病态造血特征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69例MDS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9.90个月,不同性别、诊断时不同血小板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诊断时不同白细胞水平,不同血红蛋白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MDS类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诊断时骨髓涂片中粒系含有核浆发育不平衡、微核、异常核分裂,红系含有巨幼样变、细胞体积大小悬殊、核出芽、核碎裂;巨核系含有微巨核、细胞核分叶过多的MDS患者,其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活检中出现ALIP、纤维化的MDS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年龄、MDS类型、诊断时患者血红蛋白和白细胞水平均为影响预后的指标,粒系病态造血表现中核浆发育不平衡、微核、异常核分裂;红系的巨幼样变、细胞体积大小悬殊、核出芽、核碎裂;巨核系的微巨核、细胞核分叶过多,骨髓活检中出现ALIP、纤维化对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 40例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表达水平和自噬泡数量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胡彬;岳青芳;陈烨;卜凡丹;孙春艳;刘新月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内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的表达水平和自噬泡数量,探讨MDS在不同阶段其骨髓单个核细胞内BECLIN-1表达水平和自噬泡数量的差异及其与疾病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9例正常对照、19例低危MDS、14例高危MDS以及7例MDS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的表达,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内自噬泡数量.结果:低危组BECLIN-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高危组BECLIN-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AML组BECLIN-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低危组和高危组自噬泡数量较对照组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AML组自噬泡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MDS疾病进展并向白血病转化的过程中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自噬泡数量逐渐减少;自噬可能与MDS的疾病进展相关.

  • 迟缓贴壁的原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具有更强的免疫调节能力

    作者:张晓娟;陈晶砺;王芳;王燕;张惠;郭子宽;毕晓云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鲜分离的MSC的贴壁能力与其抑制淋巴细胞活化的关系.方法: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48 h后,将贴壁细胞与未贴壁细胞分别培养,收集两种体系中的贴壁细胞传代.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碱性磷酸酶和油红O染色鉴定细胞体外成骨和成脂能力.应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观察两种细胞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作用.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前列腺素E2含量.结果:①48 h未贴壁骨髓细胞群中,仍存在可贴壁生长的细胞,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均一表达CD44和CD73,不表达CD31和CD45;②在特定体系诱导下,细胞可分化为成骨和成脂细胞;③细胞可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且作用强于48 h内贴壁的MSC;④在迟缓贴壁的细胞培养上清中,前列腺素E2含量(90.8±10.37 ng/ml)显著高于早期贴壁的细胞(70.2-±8.98 ng/ml) (P <0.01).结论:48h未贴壁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含有MSC,而且迟缓贴壁的MSC具有更强的淋巴细胞活化抑制作用.

  •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徐志娟;盛立霞;欧阳桂芳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扩增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IL-4和IFN-γ的变化情况.结果:T淋巴细胞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后,淋巴细胞增殖受到抑制,CD4+T细胞亚群增加,CD8+T细胞亚群减少;根据细胞因子的变化,Th1和Tc1比率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而Th2和Tc2的比率却有轻度上升.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抑制T淋巴细胞尤其是CD8+T细胞的增殖.此外,它还能降低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的Th1和Tc1细胞,升高Th2和Tc2细胞.脐血MSCs具有临床应用潜力,可望预防和治疗GVHD.

  • 白血病的克隆性演化

    作者:吴克复;郑国光;马小彤;宋玉华;程涛

    肿瘤的演化学说提出近40年,已被广泛接受指导肿瘤研究和抗肿瘤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表明肿瘤干细胞是肿瘤演化的单位,此文通过探讨白血病干细胞的起源和演化,用进化论和生态学的观点梳理十多年来有关肿瘤和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示了白血病干细胞的两种来源:转化的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初步阐明了白血病干细胞的生成和克隆性演化的机制;发现和证实白血病细胞存在多克隆嵌合式演化模式;同时发现白血病细胞的随机性演化-非继承性细胞变异也加速白血病发展.本文对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嵌合性和网络性进行了讨论,展望了白血病克隆性演化的研究发展方向.

  • 脐血源MHC限制性杀伤T细胞的扩增及功能研究

    作者:明奕;张海燕;王哲;刘小盾;臧传宝;宋航;戴晓宇;李栋

    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细胞因子的组合定向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扩增杀伤性T细胞(CTL)并探讨其功能.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MNK),添加IL-2、IL-15、PHA-P和IFN-γ等多种因子,诱导分化并扩增CTL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细胞杀伤实验及定量PCR技术检测其生物学功能.结果:经过15 d的培养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细胞增殖率平均为(1 522±137)%.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直接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流式分型的结果为95%以上属CD3-CD8-,体外培养15 d后CD3+ CD8+细胞的比例高达82.77±5.61,具有良好的杀瘤活性,直接提取的MNC细胞对HeLa细胞及K562细胞的杀伤效果平均值为(61.88±1.08)%,培养后的CTL细胞杀伤效果均能达到80%以上,平均值为(90.33±2.02)%,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同时颗粒酶(Granzyme)A、颗粒酶B、GM-CSF、颗粒溶素(Granulysin)、IFN-γ、TGF-β、TNF-α和穿孔素(perfofin)等相关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对照组相比IFN-γ和TGF-β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其余因子的表达极显著上调(P<0.01).结论:脐血造血单个核细胞能体外分化为杀伤性T淋巴细胞,并可以大量扩增,脐血可以作为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所需T淋巴细胞的来源.

  • CD71作为增殖指标在血液肿瘤中的表达及与Ki-67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魏园玉;张晓飐;张帆;李曌博;王宁宁;刘帅;岳保红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CD71作为增殖指标在血液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与Ki-67的相关性,评价CD71替代Ki-67用于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液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可行性.方法:分别以细胞系和临床标本为研究对象:①以静止期成熟的B淋巴细胞作为对照,检测血液肿瘤细胞系的细胞周期以及CD71和Ki-67的表达情况,分析CD71的表达与细胞增殖活性和Ki-67表达的相关性;②以非血液病患者成熟B淋巴细胞作为对照,采用Ki-67/CD71/CD45/CD123、Ki-67/CD71/CD45/CD20或Ki-67/CD71/CD45/CD138抗体组合,分析临床标本中白血病细胞和骨髓瘤细胞CD71和Ki-67的表达情况和相关性.结果:①血液肿瘤细胞系CD71的表达情况:在髓系白血病细胞系中HL-60细胞CD71表达率为(99.77 ±0.064)%,NB4细胞CD71表达率为(99.23±0.12)%,THP-1细胞CD71表达率为(98.90 20.30)%,K562细胞CD71表达率为(97.03 20.15)%,在淋巴瘤细胞系中Raji细胞和Mino细胞CD71表达率分别为(99.35 20.21)%和(96.95 20.4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P<0.05);②血液肿瘤临床标本CD71的表达情况:在分化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中CD71表达率为(51.50±19.31)%,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中CD71表达率为(35.71±14.02)%,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中CD71表达率为(30.54±14.38)%,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和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CD71表达率分别为(68.40±20.83)%和(39.67±18.27)%,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CD71表达率为(1.32±0.33)%,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CD71表达率为(55.49 ±18.15)%,除CLL细胞与对照组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血液肿瘤细胞CD71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细胞(P<0.05).③血液肿瘤细胞CD71阳性表达率和S期细胞比率(SPF)呈线性正相关(r=0.914,P<0.05),CD71和Ki-67阳性表达率呈线性正相关(r=0.894,r=0.904,P<0.05).结论:CD71可以替代Ki-67作为FCM评估血液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指标,在方法学上FCM检测CD71优于对Ki-67的检测.

  • Hepcidin在老年缺铁性贫血和慢性病贫血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汪文娟;王浩;陈哲;陈颖

    目的:通过检测患者血清Hepcidin(铁调素)水平,探讨Hepcidin在老年人群缺铁性贫血(IDA)和慢性病贫血(AC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老年IDA患者28例、ACD患者21例、健康对照组25例.应用ELISA法检测Hepcidin,血细胞分析仪检测WBC、RBC计数,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铁蛋白(SF)水平,生化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清铁(SI)水平.结果:血清Hepcidin在IDA组、ACD组及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CD组SF、WBC计数、CRP明显比IDA组高(P<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当Hepcidin临界值取93.31 μg/L时,诊断老年IDA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89%;当Hepcidin临界值取130.05 μg/L时,诊断ACD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96%.结论:血清Hepcidin水平的检测有助于鉴别老年缺铁性贫血与慢性病贫血,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先天性角化不良患儿基因分析及端粒长度测定

    作者:张家源;安文彬;张丽;常丽贤;戚本泉;刘天峰;刘芳;杨文钰;郭晔

    目的:对2例先天性角化不良(DC)患儿进行基因分析和端粒长度测定.方法:2例患儿表现为皮肤黏膜异常三联征(指/趾甲角化不良、口腔黏膜白斑、皮肤网状色素沉着)和骨髓衰竭,提取他们的外周血DNA,应用PCR扩增DC的6个热点基因,包括DKC1、TERT、TERC、TINF2、NOP10、NHP2,进行DNA测序和基因分析,并应用流式-原位杂交(Flow-FISH)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相对端粒长度.结果:1例患儿测序发现为TINF2基因中第6号外显子的c.811C >T (Q271X)突变,另1例患儿测序发现为TINF2基因中第6号外显子c.848C>A(P283H)突变,患者相对端粒长度显著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结论:低龄患儿出现典型皮肤黏膜改变、骨髓衰竭时,应考虑到DC可能.基因检测及端粒长度测定可避免误诊、漏诊及明确诊断.其中1例患儿TINF2基因中第6号外显子c.811C >T(Q271X)突变,另外1例患儿TINF2基因中第6号外显子c.848C> A(P283H)突变,此发现均为国内首次报道.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