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6SrRNA对于烧伤脓毒血症患者机体免疫调控的作用研究

    作者:李明华;刘冬梅;刘进辉

    目的 探讨烧伤脓毒血症患者外周血清白细胞中微小RNA(16SrRNA)表达水平在脓毒血症患者中的意义以及与机体免疫调控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50例烧伤脓毒血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25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16SrRNA﹑WBC﹑TNF-α以及IL-10水平,分析烧伤脓毒血症患者的16SrRNA与WBC﹑TNF-α以﹑IL-10以及SOFA评分的关系.测定不同病情严重度患者外周血Treg系列的表达以及16SrRNA表达,比较死亡以及存活患者的Treg﹑16SrRNA﹑IL-10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16SrRNA水平(1.06±0.13)×109/L,对照组(1.86±0.28)×109/L,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5.064,P<0.05);观察组WBC﹑TNF-α以及IL-10水平分别为(11.19±1.24)×109/L,(154.15±6.38)Pg/mL,(128.95±5.27)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79±1.83)×109/L,(45.29±4.99)Pg/mL,(37.39±4.29)Pg/mL;两组检验组分别为(t=29.164﹑33.135﹑4.882,P<0.05);烧伤脓毒血症患者的16SrRNA与SOFA评分﹑ 血清TNF-α﹑IL-10之间存在负相关(r=-0.624,-0.439,-0.519,P<0.05),与WBC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烧伤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reg表达率以及16Sr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着疾病严重度的加重,不同实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中死亡患者的Treg﹑16SrRNA﹑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存活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SrRNA的表达水平测定不仅能够反映出机体的炎症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评价疾病的预后及其严重度.

  • 半表半里证与免疫调控相关性探讨

    作者:张晨阳;王维;陈文慧

    半表半里证是中医学中外感疾病常见发展阶段之一,其与气血密切相关,历代医家临床治疗主要以"和"法为根本治法,组方用药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和"法为治疗大法,主张沟通内外上下,和解枢机不利,使气机调畅,机体达到制约平衡的状态.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主要以免疫防御和免疫自稳与监视作用为主,共同维系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机体免疫内环境常处于动态平衡,一旦失衡,常处于疾病状态.

  • 电针对创伤大鼠脑内孤啡肽及白介素-1β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作者:肇晖;吴根诚;曹小定

    电针对机体具有特殊的整合功能,是治疗免疫抑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大量的研究认为电针能充分调动交感神经系统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动,从而参与机体的免疫调控.而且实验已经证明,电针"足三里"(ST 36)穴对创伤大鼠的免疫抑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本实验则是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的方法,探讨电针免疫调节作用的中枢机制.

  • 艾灸仪辅助治疗肺结核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杨斌;鲁玉桂;秦赢;潘道刚

    目的:验证艾灸仪治疗肺结核的疗效,探寻肺结核的辅助治疗手段.方法:将100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2HRZE/4HRE),艾灸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艾灸仪灸百劳、肺俞、膏肓、气海、中府、膻中、关元、足三里等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胸部X线片病灶范围变化、痰菌降级率、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复查胸片病灶吸收达45%以上者艾灸组45例,占9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2.0%(36/50,P<0.01);痰菌降级率艾灸组高于常规组[82.0%(41/50) vs 60.0%(30/50),P<0.01];治疗后艾灸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比值、NK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P<0.01).结论:在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基础上运用艾灸仪灸治,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加快病灶吸收,提高患者免疫力,可作为辅助治疗肺结核的一种手段.

  • 黄芪注射液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龚昭;周程;胡思安;阮剑

    大量的研究表明,细胞不仅参与机体的呼吸功能,而且在体机免疫调控及抗感染、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腹腔镜手术时CO2气腹对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可能会导致腹腔炎症的扩散,不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我们观察了黄芪注射液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中药多糖抗肿瘤免疫药理研究的新思路--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作者:何彦丽;苏俊芳

    机体内存在多种免疫监视机制发挥着抗肿瘤作用,而免疫活性细胞致敏、激活和扩增又依赖于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提呈相应的抗原多肽以及共刺激信号.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 DC)被确认为是目前发现的功能强的APC,它能摄取各类抗原,在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调控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 从间充质干细胞调控免疫平衡作用探讨中医扶正祛邪治疗银屑病

    作者:柴倩云;尹秀平;朱榕嘉;张晓彤;宋坪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而顽固难治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研究者普遍认为,银屑病的发病与免疫紊乱密切相关.银屑病涉及的炎症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所调控的细胞一致,间充质干细胞调节的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Th 17/Treg)免疫失衡可能是银屑病发病的关键环节.中医扶正祛邪理论与间充质干细胞调节免疫平衡有异曲同工之处,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抑炎淋巴细胞Treg增殖,而对促炎淋巴细胞Th17无明显效果,补肾类中药与间充质干细胞从来源及功能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临床治疗银屑病时,在使用消风、清热、凉血、活血等祛邪法的同时更应注重补益类中药的使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 IMMULITE型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仪检测CRP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龙宪和;张猛

    C反应蛋白(CRP)是急性期反应蛋白之一,具有激活补体,促进细胞吞噬及其免疫调控的生理功能,临床上对各种炎症或感染性(全身或局部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有较高价值.本文选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CLEIA)高灵敏检测CRP浓度,并与常规胶乳凝集法(LAT)同步比较.结果显示CLEIA法不仅提高了检测灵敏度,且又拓宽了定量检测线性范围.现报道如下.

  • 核因子κB与糖皮质激素受体途径的拮抗作用

    作者:赵玉华;刘秉文

    免疫反应是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在免疫反应的分子调控中有两个重要的调节子:核因子-κB(NF-κB)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NF-κB是免疫反应的激活子,而GR是免疫反应的抑制子,两者互为生理拮抗剂.NF-κB与GR相互拮抗机制可能有三:NF-κB和GR直接作用;NF-κB与GR竞争性地与有限的转录辅因子相互作用;GCs上调IκBα基因的表达.在功能上,NF-κB与GR也有相互拮抗.NF-κB与GR拮抗作用的生理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NF-κB与GR的拮抗作用是机体保持内环境稳定的基本调节机制之一;NF-κB与GR的拮抗作用是GCs可能的抗炎机制.

  • 组胺受体介导的造血和免疫调控

    作者:曹漫明;汪森明;张积仁

    造血干/祖细胞及白细胞、血小板上均存在组胺H1和H2受体,造血细胞既可在造血生长因子刺激下合成组胺,也可从胞外空间摄取组胺,组胺在造血调控中通过其受体发挥第二信使作用.组胺受体对正常造血与异常造血具有不同的调控机制,激动组胺H2受体可支持正常造血并抑制恶性造血,同时单核巨噬细胞膜上H2受体的激动可有效地抑制ROS的产生,从而逆转ROS对NK细胞活性的抑制,组胺协同IL-2或IFN-α可高效激活NK细胞功能.

  • 维生素D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免疫调控作用

    作者:李旭;罗朋立

    维生素D(vitamin D,Vit D)除了经典的钙磷调节作用外,近年来大量研究还发现其与免疫调控密切相关,与多种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关联,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全球发病率高、分布广泛的免疫性疾病之一,了解其发病机制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存在积极的意义.而维生素D缺乏在SLE患者中比一般人群更普遍,过去的十多年里,在全球范围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了维生素D在SLE中的免疫调控作用,本文就其近年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蚊虫唾液组分的抗凝血活性及其对宿主的免疫调控作用

    作者:吴家红

    蚊虫是重要的医学昆虫,其唾液组分具有抗凝血、抗炎及调控宿主免疫反应的功能,在蚊虫吸血与传播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就目前从蚊虫唾液腺内鉴定出的唾液组分活性分子及其功能进行探讨,同时也对唾液组分调控宿主免疫功能的机制及其影响病原传播的研究做一进展性介绍.

  •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控功能研究新进展

    作者:李红;郭子宽;毛宁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的一种.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MSC具有低免疫原性,它可以通过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抗原呈递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发挥、抑制CTL形成、增加调节性T细胞比例等多种途径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体内实验证明,MSC输注能够延长狒狒异体皮肤移植的存活时间,可减轻小鼠实验性自体免疫性脑脊髓膜炎.在临床上,MSC应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显著.本文对MSC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在体内外试验中发挥的免疫调控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树突状细胞吞噬经光化学处理的异基因细胞后对同基因T细胞的免疫调控

    作者:郑德华;魏玉香;石炳毅;邹一平;杜国盛;朱志东;宋继勇;史迎昌;黎立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吞噬经PUVA(8-methoxypsoralen plus UVA irradiation,8-甲氧基补骨脂素联合长波紫外线照射的体外光化学治疗)处理的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后对于同基因T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分离LEW大鼠骨髓细胞,经IL-4和GM-CSF共同诱导制备骨髓来源的LEW大鼠DC.分离DA大鼠脾淋巴细胞(SP),制备经PUVA处理的DA大鼠脾淋巴细胞(PUVA-SP),检测PUVA-SP的凋亡率.在体外将PUVA-SP或SP与受者骨髓来源的未成熟DC共同培养,检测上述处理对受者DC表面分子CD40、CD86、MHC-Ⅱ的影响.以CFSE标记PUVA-SP,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LEW大鼠DC吞噬DA大鼠PUVA-SP的情况.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检测吞噬DA大鼠PUVA-SP的LEW大鼠DC(PUVA-SP DC)对LEW大鼠T细胞的刺激作用,同时检测MLR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4、IL-10、IL-2、IFN-γ的浓度.结果表明:PUVA处理能够在24小时内诱导62.87%的DA大鼠脾淋巴细胞发生早期凋亡.LEW大鼠DC与DA大鼠PUVA-SP共培养后,可有效吞噬PUVASP.LEW大鼠DC与DA大鼠SP混合培养后,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以及CD8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6%、45.6%和36.5%,明显高于未经处理的受者DC组27.7%、22.9%和13.0%(p<0.01);而DC与PUVA-SP混合培养后,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及CD86的表达仍保持较低的水平,分别为25.7%、21.0%和13.4%,与未经任何处理的对照组DC相当(p>0.05),而远远低于LPS刺激后的成熟DC(82.3%、71.7%和63.2%)(p<0.01).DA大鼠SP共培养后的LEW大鼠DC可以刺激LEW大鼠T细胞显著增殖,刺激指数在加载DC数量为2×103、10×103、20×103组分别为1.7546、3.9798和5.0220,而吞噬DA大鼠PUVA-SP的LEW大鼠DC则诱导了T淋巴细胞低反应性,刺激指数分别为1.0120、1.1518和1.409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与SP DC相比,PUVA-SP DC明显抑制了T细胞IFN-γ的分泌(140.17 4±2.28 vs 37.67 4±1.76)(p<0.01),刺激了IL-10(33.11±1.82 vs 69.58 ±1.83)(p<0.01)、IL-4的分泌(11.11±1.07 vs 23.83±0.73)(p<0.01),但对IL-2的分泌没有抑制作用(418.18 ±4.55 vs 423.86±5.39)(p>0.05).结论:PUVA-SP DC能够诱导大鼠T细胞对异基因抗原的免疫低反应,还可在体外诱导LEW大鼠T淋巴细胞由Th1向Th2免疫偏移.

  • 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对其免疫调控能力的影响

    作者:韩燕;李栋;时庆;汪大琨;鞠秀丽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B-MSC)的衰老对其免疫调控能力的影响.从人脐带中分离MSC并进行传代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其核质比的变化.分别选取第5代(对照组)及第13代(衰老组)MSC进行研究,运用细胞衰老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检测试剂盒进行衰老检测,并采用CCK-8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MSC对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后通过RT-PCR方法检测免疫调控相关基因在衰老MSC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传代次数增加,MSC的长宽比增大,核质比减小.细胞衰老检测结果显示,第13代MSC的衰老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但在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第13代MS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第5代相比明显增强(P<0.05),且第13代细胞免疫抑制相关基因表达增加,促炎相关基因表达减弱.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随体外培养代数增加而逐渐衰老,但免疫抑制能力逐渐加强.

  • TGF-β1和IL-10对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作者:马聪;张青宜;郭子宽;王恒湘

    目的:探讨TGF-β 1和IL-10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免疫调控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扩增人脐带来源的MSC,分别用TGF-β 1和IL-10处理72h,提取上清中MSC-EV.应用BCA法测定提取EV的总蛋白含量,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EV的形态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EV表面标志物以鉴定MSC-EV.在ConA刺激后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处理方法获得的EV,培养72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NC的凋亡,以及CD4+CD25+/CD12T调节T(Treg)细胞比例.应用CBA试剂盒和EUSA试剂盒检测培养PBMNC上清以及MSC-EV中IL2,IL4,IL6,IL10,IFN-γ,TNF-α,Th17A和TGF-β1的含量.结果:不同处理后的EV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均呈现特征性杯口状膜样结构,均表达CD9,CD44,CD63及CD81.TGF-β1处理后MSC-EV促PBMNC凋亡的能力明显增强(P<0.01),不同处理后EV均可以提高Treg细胞比例.MSC-EV可以提高PBMNC培养上清中IL-10的含量,TGF-β 1处理MSC-EV共培养后的PBMNC上清TGF-β 1含量较未处理组明显降低(P<0.05).TGF-β 1处理后的MSC-EV样本IL-6含量显著升高,TGF-β1含量降低.结论:TGF-β1处理后MSC-EV的免疫调控功能发生改变,其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阐明.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具有免疫调控能力

    作者:江小霞;张毅;李秀森;吴英;于晓妉;唐佩弦;毛宁

    为了探讨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成骨细胞的免疫调控能力,将MSC在成骨诱导体系中诱导分化1周后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变化,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免疫表型改变,淋巴母细胞转化实验观察其免疫调控能力.结果表明,MSC在向成骨诱导过程中细胞生长迅速,明显快于未诱导的MSC,细胞表型未发生明显变化,即CD73,CD105,CD44,CD29等仍为强阳性,而造血细胞的表面标志CD34,CD45和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分子HLA-DR,CD86等仍为阴性.淋巴母细胞转化实验结果显示,源于MSC的成骨细胞具有免疫调控能力,且随着成骨细胞量的增多,抑制T细胞增殖能力越强.结论:MSC来源的成骨细胞具有免疫调控能力.

  • 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调控ITP患者脾细胞释放抗血小板抗体的体外研究

    作者:邱志勇;杨少光;陈振平;赵钦军;陈晓梨;周泽平;杨仁池;韩忠朝

    为了探讨脐带组织来源的问充质干细胞(UC-MSC)免疫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应用可能性,体外建立UC-MSC与ITP脾切除患者的脾脏单个核细胞共培养体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gG型抗血小板抗体(PAIgG)含量的变化.同时,用Brdu法研究UC-MSC对其中部分ITP患者血小板反应性T辅助淋巴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UC-MSC在体外试验中可刺激ITP患者脾细胞自发性释放PAIgG;UC-MSC在低剂量时(1:100)抑制血小板诱导释放PAIgG;在高刺量(1:10)转为刺激作用.另外,UC-MSC还能抑制血小板反应性T辅助细胞的增殖,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UC-MSC可体外影响ITP患者释放PAIgG,具体调控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有待深入研究.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T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

    作者:何津;张毅;江小霞;刘刚;刘元林;李荷莲;毛宁

    为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的免疫调节作用,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其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以鉴定其纯度.将分离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分别为2000个/孔组与1000个/孔组),与经分离的脐血T淋巴细胞共培养3天,以单独培养的脐血T淋巴细胞为对照组,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60小时,H3-TdR标记后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以观察MSC对脐血T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接种2 000个MSC时,其对T细胞的增殖起抑制作用(抑制率为33.4%);而接种1 000个MSC时,其对T细胞的增殖起促进作用(促进率为22.5%).由此得出结论,MSC免疫调控作用与其加入细胞数量相关,当MSC数量多时表现为负调控,而当MSC数量少时表现为正调控.

  • 人脐带羊膜来源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特征比较

    作者:徐曼;刘元林;陈晨;廖丽;张毅;陈虎

    本研究旨在比较人脐带羊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与骨髓来源MSC的免疫调控能力,为临床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实验依据.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人脐带羊膜贴壁细胞,并从细胞形态、生长特性、细胞表型、多向分化能力进行鉴定.利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比较人脐带羊膜来源MSC与人骨髓来源MSC的免疫调控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人脐带羊膜来源和骨髓来源的MSC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即细胞呈成纤维样形态生长,并具有强大的体外扩增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结果显示,脐带羊膜来源MSC高表达CD73、CD90、CD105,而骨髓来源MSC表面标志CD34、CD45以及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分子HLA-DR和CD86等为阴性.其诱导多向分化能力结果表明,两组细胞均可向成脂肪、成骨和成软骨分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证明,两组MSC均可抑制异体T细胞的增殖,且随MSC数量的增加,抑制效应逐渐增强;RT-PCR检测显示两组MSC表达相同的免疫相关因子.结论:人脐带羊膜来源的MSC可以替代成人骨髓MSC,可作为满足实验和临床需要的MSC重要来源.

233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