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HOX基因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蒋琼;刘文君

    近年研究发现,同源盒(homeobox,HOX)基因参与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等过程.HOX基因的表达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发生密切相关,多数HOX基因能促进造血祖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分化,但其在AML发生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就HOX基因在AM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促进AML形成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 P53家族成员及相互作用与白血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咪雪

    P53基因具有诱导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修复DNA损伤等重要功能,超过50%人类肿瘤及13%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均存在P53基因的突变,P53基因异常与白血病的临床病程、预后转归等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与P53结构具有高度同源性的P53家族成员P73、P63基因不仅具有与P53相似的诱导细胞凋亡、转录激活等活性,又可根据转录蛋白结构的多样性发挥不同的生物学作用,甚至拮抗P53基因的功能.研究发现,P73、P63基因同时具有抑癌和癌基因的双重特性,且在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白血病中两者表现出不同表达活性及功能.本文就P53家族(P53、P73、P63)基因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异同点以及三者与白血病病程、预后转归、治疗等临床特点的关系作一综述.

  • NKT细胞与移植物抗宿主病

    作者:赵蕾;郝莎;袁卫平;程涛

    NKT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是一种免疫T细胞,同时表达传统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表面标志,经特异抗原刺激后能够分泌大量细胞因子,调节Th1/Th2平衡,在预防和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NKT细胞能够发挥抗肿瘤和抗感染效应,进而加大了NKT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的应用,帮助患者重建移植后免疫.因此,进一步了解NKT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特征及其具体免疫调节机制,对运用NKT细胞防治移植中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NKT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分类、分化发育,免疫活化及NKT细胞与GVHD(包括机制)、NKT细胞与肿瘤、NKT细胞与感染和NKT细胞与临床GVHD研究进行综述.

  • MicroRN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俞心念;陈宝安

    microRNA (miRNA)是一类长度只有19-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小分子非编码RNA,miRNA通过和靶基因mRNA3'UTR的互补序列的不完全结合来调控一系列的基因表达,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干细胞发育.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miRNA在肿瘤发生与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基因调控作用,已经被用作肿瘤治疗目标和预后标记物.本文将回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发生中miRNA重要的基因调控作用,以及miRNA在DLBCL的分型与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近年来研究进展.

  • 自体脐带血的保存及临床应用

    作者:武文杰;刘剑;李茜;邱录贵

    脐带血内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祖细胞,脐血移植已成功应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病、代谢贮积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随着脐血库的建立和临床脐血移植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将脐带血捐献给公共库或者是储存到自体库以备应用.本文就近年来自体脐带血保存的现状和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浸润的机制及早期评估

    作者:周溦;李军民

    中枢神经系统(CNS)是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生直接浸润或复发常见的受累部位之一.白血病细胞浸润中枢的主要机制与血脑屏障有关.然而,AL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很难早期预测和评估.因此,准确评估AL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对早期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治疗及改善ALL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ALL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的入浸途径及分子机制,ALL中枢浸润的评估指标及血脑屏障功能的评估方法作一综述.

  • miRNA是多发性骨髓瘤基因治疗潜在的靶标

    作者:李艳杰;李振宇;徐开林

    近几年研究发现,miRNA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细胞的分化,增殖,凋亡,转移,存活等方面.很多研究将异常表达的miRNA作为恶性肿瘤发病、进展和转移的重要调控因子.miRNA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转录后因子,从而起到抑癌或致癌的作用.本文总结当前关于miRNA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转移及耐药中的研究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 细胞免疫治疗白血病研究进展

    作者:田竑;陈广华;徐杨;乔曼;刘慧文;吴德沛

    尽管化疗能诱导恶性血液病缓解,但是缓解后存在复发风险且化疗毒性无法避免.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通过免疫手段清除肿瘤细胞.近年来,人们发现了许多白血病相关抗原(LAA)能被细胞毒性T细胞(CTL)所识别,同时具有HLA-Ⅰ限制性.这些LAA包括WT1、PR-3、RHAMM、BCR-ABL和Aur-A等.在实验室研究基础上,目前开展的恶性血液病免疫治疗手段包括有肿瘤多肽疫苗、获得性T细胞治疗、NK细胞及DC-CIK治疗等.本文就细胞免疫治疗白血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FLT3-ITD突变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杜丽霞;贾永前;孟文彤;石芳芳;钟旭姝;麻亮亮;袁进;曾继莎

    本研究旨在探讨塞来昔布(Celecoxib)对FLT3-ITD突变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以不同浓度Celecoxib作用于MV4-11(FLT3-ITD+),K562(FLT3-ITD-)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MEK,Mcl-1,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Celecoxib对白血病细胞MV4-11,K562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对MV4-11细胞增殖抑制的IC50为(29.14±2.4)μmol/L,显著低于K562细胞的IC50浓度(39.84±1.0) μmol/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0-80μmol/L浓度范围的Celecoxib作用于MV4-11细胞未观察到细胞发生明显凋亡,而同等浓度范围的Celecoxib作用于K562细胞可见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高;Westem blot结果显示,IC50浓度的Celecoxib作用MV4-11细胞后可明显下调MEK,Mcl-1的表达,对pAKT的表达未见明显影响,而作用K562细胞后对Mcl-1的表达轻微下调,对MEK,pAkt未见明显影响.结论:Celecoxib能够显著抑制FLT3-ITD突变阳性AML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EK/Mcl-1信号通路有关.

  • IL-23单独或联合IL-2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K562细胞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洁;杨洁;李杰;李燕;袁军;王瑞仓;王素云;王超;郝洪岭

    本研究旨在探讨IL-23单独或联合IL-2诱导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应及作用机制.IL-23(50 ng/ml)单独或联合IL-2(100 U/ml)体外诱导正常人PBMNC 72 h,并与白血病细胞株K562共同培养.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时间诱导后的PBMNC对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采用ELISA方法检测杀伤活性大时细胞培养液中IFN-γ的水平;应用RQ-PCR法检测诱导后PBMNC的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IL-23单独或联合IL-2作用后的PBMNC均对K562细胞有杀伤活性,随着时间延长,杀伤率明显增加,各个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细胞因子组培养液中分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以IL-23联合IL-2组诱导PBMNC表达IFN-γ的水平高,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各细胞因子组PBMNC的穿孔素、颗粒酶B mRNA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且IL-23联合IL-2组的穿孔素、颗粒酶B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IL-23能促进PBMNC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与IL-2联合具有协同增强作用,并呈时间依赖性.IL-23作用于PBMNC后IFN-γ、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均明显增加,且与IL-2具有协同作用.推测IL-23可能通过诱导PBMNC表达IFN-γ、穿孔素、颗粒酶B发挥抗白血病细胞作用.

  •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SALL4基因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段梦夕;毕聪玺;陈慧;王楠;李士军;肖晓光;马晓露;袁宏

    本研究旨在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FQ RT-PCR)检测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ike4,SALL4)mRNA的方法并研究该基因在各类型白血病中表达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定量检测60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和10例志愿者的标本SALL4基因.结果表明,SALL4基因在完全缓解(CR)组各类型白血病中不表达或低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初诊和复发组中高表达,表达量显著高于CR组(P<0.05),但在初诊和复发两组间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SALL4基因在CLL、T-ALL、M3中不表达或低表达;相关BMI-1基因与其表达规律一致,两者显著相关(r=0.825,P<0.01).结论: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SALL4基因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等优点,可作为进一步研究SALL4基因的方法;SALL4基因有可能成为部分白血病治疗转归及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监测指标之一.

  • 急性红白血病13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郭玥潞;周敏航;曹婷婷;窦立萍;陆晓林;张茜菲;姚子龙;王莉莉;于力

    本研究旨在分析急性红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到2012年10月共收治30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13例急性红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结果表明,红系及非红系同时表达增高,髓系抗原主要表达CD13、CD33、CD117、CD34,部分有核红系抗原表达Gly、CD71.核型分析显示3例有轻微核型异常,2例有复杂核型,1例为正常核型,在其余患者未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5例存在预后不良基因,其中3例MLL-MLL融合基因阳性,1例MLL突变,1例为NRAS基因突变,在其余8例中未检测出异常基因.经含地西他滨诱导化疗方案治疗,患者CR率为53.8% (7/13),PR率为15.4% (2/13),终8例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3年OS率79%,3年RFS率78%.结论:AML-M6为急性白血病中特殊亚型,由MDS转化,含有不良基因,预后较差,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及DAC相关化疗方案可以提高生存率.

  • 雷公藤内酯醇对伊马替尼耐药的K562/G01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的研究

    作者:文思群;马梁明;鹿育晋;白波

    本研究旨在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K562/G01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MTT法检测伊马替尼、雷公藤内酯醇单药及联合用药对K562/G01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和P-gp蛋白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分析P-gp蛋白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R/ABL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雷公藤内酯醇能增强伊马替尼对K562/G01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雷公藤内酯醇能将细胞阻滞在G1期,下调P-gp蛋白和BCR/ABL基因表达.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对K562/G01细胞有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的G1期阻滞、降低P-gp蛋白表达和抑制BCR/ABL基因表达有关.

  • 中华眼镜蛇毒组分联合活化免疫细胞对白血病KG1a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贺艳杰;李玉华;涂三方;吴海燕;郭坤元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华眼镜蛇毒组分(Naja Naja Actra Venom Component,NNAVC)与活化免疫细胞联合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系KG1a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NNAVC对KG1a细胞的杀伤作用,乳酸脱氢酶(LDH)检测试剂盒测定活化免疫细胞对KG1a细胞的细胞毒作用、NNAVC与活化免疫细胞联合杀伤KG1a细胞以及NNAVC作用后存活的KG1a细胞对活化免疫细胞的杀伤敏感性变化.结果显示,NNAVC对KG1a细胞的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高,而活化免疫细胞对KG1a细胞的杀伤活性随效靶比的升高(6.25∶1、12.5∶1和25∶1)分别达到12.30%、24.85%和52.26%.NNAVC与不同效靶比(10∶1、20∶1)的活化免疫细胞联合,对KG1a细胞的杀伤率达到56.21%和85.59%,高于两因素各自的单独作用效果.以不同浓度NNAVC杀伤后存活的KG1a细胞为靶细胞,活化免疫细胞对其杀伤活性在效靶比为10∶1时分别为25.65%、31.33%、28.63%和16.78%,在效靶比为20∶1时分别为40.62%、44.70%、44.62%、40.72%.结论:NNAVC与活化免疫细胞在体外均可以有效杀伤KG1a细胞,二者联合应用能够增强对KG1a细胞的杀伤作用.

  • 6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型血清学特征及输血疗效评估

    作者:于洋;孙晓琳;马春娅;关晓珍;张晓娟;陈麟凤;王可;罗圆圆;王旖

    本研究旨在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型血清学特征及红细胞不相容输注的疗效及安全性.通过回顾性分析特发性(21例)或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40例)血型血清学特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照自身抗体类型、接受不同红细胞成分分别评价不相合输血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表明:61例中单独IgM类冷自身抗体8例(13.1%),单独IgG类温自身抗体50例(82.0%),IgM冷自身抗体联合IgG温自身抗体3例(4.9%),合并存在同种抗体18例(29.5%);其中3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排除同种抗体干扰情况下共进行不相合红细胞输注113次,总有效率56.6%,总部分有效率15.1%,总无效率28.3%.按输注红细胞成分差异分为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组和O型洗涤红细胞组,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组有效率57.6%,部分有效率13.0%,无效率29.4%;O型洗涤红细胞组有效率53.6%,部分有效率21.4%,无效率25.0%,两组输注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患者自身抗体类型分为IgM冷自身抗体组和IgG温自身抗体组,其中IgM冷自身抗体组有效率46.2%,部分有效率30.8%,无效率23.0%;IgG温自身抗体组有效率56.7%,部分有效率13.4%,无效率29.9%,两组输注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输血病例均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结论:对于重度贫血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排除同种抗体干扰的情况下,采用同型非洗涤红细胞或O型洗涤细胞输注都是相对安全的,两种方式疗效差异无显著性,选择同型非洗涤红细胞输注更方便、快捷,还能避免O型红细胞的过度使用.

  • M-sol血小板保存液中添加花生四烯乙醇胺对体外保存血小板的影响

    作者:庄云龙;张毅;乔文本;于媛;林明;竺青;周娟;孙桂芝;赵翠云

    本研究探讨在M-sol(mixture of solutions)血小板保存液中添加花生四烯乙醇胺(N-arachidonoylethanolamine,ANA)对体外保存血小板的影响.利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无偿献血志愿者的血小板,血小板保养液为M-sol,实验组加入终浓度为0.1-50 μmol/L的ANA,未加入ANA的另一组作为对照,置于22 ±2℃振荡仪中保存.于第7d取样,用MTT比色法分析血小板的存活率.选定佳浓度的ANA加入血小板保存液中,分别于第1、5、7、9和11d取样,检测血小板计数(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磷脂酰丝氨酸(PS)膜外表达以及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含量.结果发现,加入终浓度为0.5μmol/L ANA的血小板存活率(91.23 ±5.44%)高,与对照组(62.54±4.79%)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第1、5、7、9和11d实验组与对照组BPC均有下降趋势,但两组相比差较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保存期间血小板MPV和PDW有增加趋势,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保存到第9和11d血小板膜外PS的表达,在实验组PS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69±1.82% vs 11.21±2.03%;10.74±1.78% vs15.37±1.95%),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保存期间可溶性P-选择素含量在两组中均有增加趋势,实验组可溶性P-选择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30.19±2.03 ng/mL vs 39.18±2.66 ng/mL; 34.52±2.64ng/mL vs 43.23 ±2.58 ng/mL),两组相比差较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将低浓度ANA加入血小板M-sol保存液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血小板贮存损伤.

  • 罕见B(A)血型的检测及其安全输血探讨

    作者:黄晓燕;段福才;李大元;李婷婷;肖芳;曹燕飞;黄莹

    本研究探讨稀有B(A)血型的遗传特性、鉴定方法和输血策略.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PCR-SSP方法基因定型和ABO血型第6、7外显子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B(A)血型鉴定,并分析该家系的血型遗传特点和分子机制;同时对B(A)型献血者和用血者进行配合性试验和临床输血研究.结果表明,该家系调查发现3例血清学结果正反定型结果不符,均为血清学结果为正定型AB型,反定型B型,ABO基因型为B(A)04/O01型,1袋B(A)型红细胞输注给1例B型患者后临床有轻度的输血反应,B(A)型患者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后患者未出现输血反应.结论:对ABO血型血清学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可以用家系调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辅助验证,B(A)型血液不能给B型或AB型患者输注,B(A)血型患者输血时应采取配合性成分输血或自身输血.

  • 血清胸苷激酶1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婷敬;孙爱宁;吴德沛;李渭阳;梁建英

    本研究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K1)的水平变化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临床意义.采用ECL印迹免疫增强发光法分别检测60例初诊AML患者诱导化疗前、化疗结束二周及巩固期外周血血清TK1浓度,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组间差异,收集60例AML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表明,在60例AML中,获得缓解(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的血清TK1浓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而未缓解者则无明显变化(P>0.05);处于完全缓解的AML患者血清TK1水平持续低表达,本病复发后则显著升高(P<0.05).TK1浓度与染色体核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初诊时是否伴有发热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监测血清TK1水平变化在AML的临床诊治、疗效监测、预后评估以及复发风险提示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TK1浓度降低提示治疗有效和肿瘤负荷减低,TK1浓度升高则提示预后欠佳和有复发风险.

  • PDLIM4基因低表达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良好相关

    作者:李云;钱军;林江;钱炜;杨静;柴海彦;王翠竹;邓兆群;姚冬明

    本实验旨在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PDLIM4基因表达模型,并分析其临床相关性.运用EvaGreen实时定量PCR(RQ-PCR)方法检测AML患者中PDLIM4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与21例对照相比,94例AML患者PDLIM4转录本水平降低非常显著(P<0.01),共有42例(45%)AML患者为PDLIM4转录本低表达,M1/M2/M3亚型的PDLIM4低表达率非常显著地高于M4/M5/M6亚型(56%对20%,P<0.01),AML中PDLIM4低表达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OS)显著长于非低表达者(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865(95%可信区间:0.801-0.930),表明PDLIM4低表达对AML具有诊断意义.结论:PDLIM4低表达是一个常见事件,且对AML预后具有良性影响,可能成为潜在的诊断肿瘤的分子标记.

  • 15例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阳性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作者:颜灵芝;陈苏宁;平娜娜;王琴荣;刘红;丁子轩;朱明清;梁建英;刘丹丹

    本研究总结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Ph+ MPA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Ph+ MPAL的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临床随访结果.Ph+ MPAL的诊断采用WHO-2008分类标准.结果表明,ph+在同时期总MPAL群体中的检出率为17.2%(15/87).15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为51(16-81)岁;初诊时中位WBC计数为69(12.7-921)×109/L.形态学检查显示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者2例(13.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者6例(40.0%)、杂合型白血病(HAL)者7例(46.7%).免疫学分析表明,此15例患者均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93.3%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表面有CD34的表达,其中64.3%(9/14)的患者CD34表达率在60%以上.染色体R显带技术检测显示,正常核型者2例(13.3%),单纯Ph+者8例(53.3%),Ph+伴附加异常者5例(33.3%).附加的染色体异常分别为-7(2例)、+Ph(1例)、dic(7;9)(1例)、i(8q)和-16(1例);有残余正常分裂相者4例.多重巢式PCR检测发现,e1a2型融合基因6例(40.0%)、b2a2或b3a2型共9例(60.0%).7例Ph+ MPA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IKZF1基因缺失.本组中10例患者诱导治疗一疗程后完全缓解(CR)率为70.0%,其中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组的CR率(83.3%;5/6),优于单纯化疗组(50.0%;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6例患者由于疾病复发或进展而死亡(60.0%;6/1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患者总生存优于单纯化疗组(P =0.004).结论:Ph+ MPAL主要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多数年龄较大,高表达CD34抗原.在BCR-ABL融合基因亚型和基因突变方面类似于Ph+急性白血病.初诊时WBC计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复发进展仍是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联合TKI和allo-HSCT或许能改善预后,有必要进行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 Stathmin1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徐建萍;胡建达;李静;刘庭波;林敏辉

    本研究探讨stathmin1基因和蛋白在急性白血病初治、复发和缓解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应用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25例正常人和7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细胞中stathmin1 mRNA和stathmin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正常人体内检测不出stathmin1蛋白表达,其mRNA在正常人体内则低水平表达.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stathmin1 mRNA表达高于正常人(P<0.05),急性白血病复发者stathmin1 mRNA表达显著高于初治者(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之间stathmin1 mRNA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stathmin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89%,stathmin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缓解后表达明显下降或不表达,急性白血病复发者stathmin1蛋白表达与初治者无显著差别(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之间stathmin1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stathmin1蛋白和mRNA在急性白血病初治及复发患者体内高表达,而在缓解后体内仍有弱表达的患者,具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因此stathmin1可能成为判断微残留白血病的一个新的生物学指标.

  •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小鼠MLL-AF9白血病模型的建立

    作者:许思苗;杨漾;周密;赵雪娇;秦宇;张沛凌;原瑞凤;周剑峰;方勇

    本研究旨在建立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小鼠MLL-AF9白血病模型,为深入研究MLL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奠定基础.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分离CD45.2小鼠骨髓c-Kit+细胞,用携带MSCV-MLL-AF9载体的逆转录病毒感染c-Kit+细胞,体外培养后经尾静脉注射入致死剂量照射的CD45.1受体小鼠体内,用PCR、流式细胞术、形态学等方法鉴定成模情况.结果表明,MLL-AF9逆转录病毒可以成功感染c-Kit+细胞,感染后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强,细胞呈髓系原始幼稚形态,高表达Gr-1、Mac-1等髓系标志,MLL相关基因Hoxa9、Meis1表达升高.移植MLL-AF9细胞后的受体小鼠,于6至12周出现白血病样体征,外周血涂片、骨髓细胞甩片、肝脏和脾脏组织切片均显示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和脾脏细胞中CD45.2群细胞高表达Gr-1、Mac-1等髓系标志,小鼠在12周内死亡.结论:成功建立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小鼠MLL-AF9白血病模型,可应用于后续实验研究.

  • Survivin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

    作者:孙文宣;张培红;方立环;田征;唐克晶;饶青;王敏;王建祥

    本研究通过检测Survivin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与BCL-2、Bcl-xL和MCL-1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63例初诊AML患者的Survivin表达水平,比较其表达量与正常对照者的差别,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诊断分型、预后分型以及治疗疗效等临床参数之间关系,特别是与AML1/ETO融合蛋白之间的联系;描绘患者的生存曲线;分析Survivin表达与BCL-2、Bcl-xL和MCL-1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AML患者骨髓中Survivin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表达量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等无关;在不同NCCN预后分组中表达量无显著差异;伴AML1/ETO阳性以及FLT3-ITD突变的患者,其Survivin表达水平与其他类型患者无明显差异;Survivin阳性患者,其CR率低于阴性患者而复发率高于阴性患者,但无统计学差异;Survivin阳性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P=0.04);Survivin表达水平与MCL-1呈明显正相关(R=0.639,P=0.000).结论:Survivin的表达与白血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用作为预后分析的参考指标;Survivin与MCL-1可能相互作用或协同作用.

  • 地塞米松对G-CSF动员供体外周血干细胞及其移植受体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刘华胜;王晓宁;刘海波;刘心;贺鹏程;陈丽梅;习杰英;王孟昌;李静

    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动员方法对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移植后受者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2008年1月-2013年5月期间本院43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分为单纯动员和联合动员两组.单纯动员组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皮下注射,动员4-6天开始采集;联合动员组在单纯动员基础上于采集前2-4h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mg.观察不同组采集的MNC、CD34+细胞数及其与采集前外周血MNC数的关系,观察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回输不同组供者造血干细胞后受者造血重建情况.结果表明:两组供者采集造血干细胞数均满足移植需要,单纯动员组采集的MNC及CD34+细胞数均高于联合动员组.两组采集物中MNC与采集前外周血MNC计数均呈正相关;联合动员组采集后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幅度较单纯动员组明显.单纯动员组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可以耐受及逆转,联合动员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在两组患者预处理方案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联合动员组相应的受者造血重建时间较单纯动员组明显缩短.结论:在G-CSF动员供体外周血干细胞时加用地塞米松,可以减少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不良反应,可采集到足够的造血干细胞数,采集前外周血中MNC计数仍可以作为评估采集物中MNC高低的一项参考指标,特别是联合地塞米松动员干细胞对于受者造血重建有积极意义.

  • 改良预处理方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难治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志红;吴晓雄;曹永彬;刘周阳;徐丽昕;李晓红;吴亚妹;刘蓓;闫蓓

    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hi-HSCT)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脐带MSC)移植治疗高危难治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30例难治、复发或高危恶性血液病患者自愿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MSC移植的疗效进行分析,其中复发4例,高危26例.病种包括急性髓性白血病1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3例,脾边缘带淋巴瘤ⅣB1例,NK/T细胞淋巴瘤1例,Burkitt淋巴瘤ⅣB1例.结果表明,30例全部获得了顺利植入,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 19例(63%),其中Ⅲ-Ⅳ6例(20%);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 8/25 (32%),其中广泛型1例,局限型7例;复发3例,复发时间在移植后中位数300 d(128-455 d);死亡8例,其中1例死于复发,2例死于Ⅳ aGVHD并同时复发,5例死于感染、脏器衰竭.结论:应用脐带MSC联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难治恶性血液病可取得良好疗效.

  • 供者纯化的CD34+细胞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功能不良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智慧;吴晓雄;曹永彬;李晓红;吴亚妹;刘蓓;徐丽昕;闫蓓;刘周阳

    本研究旨在评价供者纯化的CD34+细胞在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继发性移植物功能不良(poor graft function,PGF)的疗效及安全性.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10例allo-HSCT后继发PGF的患者,均给予G-CSF动员后的供者纯化CD34+细胞治疗,观察输注后相关并发症及患者生存情况.细胞分选采用cliniMACS系统,计算并统计分析分选纯度和CD34+细胞回收率.结果表明:纯化后的CD34+细胞纯度为(89.31±1.73)%,回收率达到(93.27±8.14)%,在10例患者输注过程中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映,均获得造血恢复,没有加重感染和GVHD等合并症的发生.结论:利用CliniMACS系统进行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分选,所得CD34+细胞纯度、回收率均满意.供者纯化的CD34+细胞是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功能不良的一种安全、有效手段.

  • LY294002对Jeko-1细胞的增殖抑制及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陈宏浦;黄轶群;马旭东

    本研究旨在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对人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生长、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yclin D1、Bcl-2、procaspase-3及PI3 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Akt、p-mTOR、p-P70S6K的变化.结果表明,LY294002能抑制Jeko-1细胞的增殖.Jeko-1细胞经LY294002 0、5、10和20 μmol/L作用24 h后,凋亡率分别为(3.25±1.27)%、(11.34±2.35)%、(22.81±2.74)%和(43.61±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m blot检测发现,凋亡相关蛋白Cyclin D1、Bcl-2、procaspase-3表达下降,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Akt、p-mTOR、p-P70S6K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LY294002可明显抑制Jeko-1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p-Akt、p-mTOR、p-P70S6K磷酸化水平,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

  • PCI-32765和Bortezomib对B细胞肿瘤细胞系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作者:邓媛;陶善东;张欣;何正梅;陈月;邓之奎;李元媛;于亮

    本研究旨在探讨Btk抑制剂PCI-32765和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b对Raji、Ramos细胞的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PCI-32765和bortezomib单药及联合用药处理Raji和Ramos细胞后,分别运用CCK-8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与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Btk、NFκB、c-IAP1、Bcl-xL、caspase-3等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①PCI-32765(0.5、1.0、2.0、3.0、4.0、5.0、6.0μmol/L)和bortezomib(10、20、30、40、50、60、80 nmol/L)处理Raji和Ramos细胞48 h,均可抑制细胞增殖,抑制率呈剂量依赖性,且两药具有协同作用;②PCI-32765(2.0μmol/L)、bortezomib(20 nmol/L)单药及联合用药处理Raji和Ramos细胞不同时间(8、12、24、36、48、72 h),均可抑制细胞存活率,抑制率呈时间依赖性,且两药具有协同作用;③PCI-32765(2μmol/L)和bortezomib(20 nmol/L)单药及联合用药处理Raji和Ramos细胞48 h,可明显促进Raji及Ramos细胞的凋亡.Raji细胞实验结果,空白对照组、PCI-32765和bonezomib单药组、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34±0.53%、24.26±0.91%、43.66±1.08%与74.06±0.72%,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Ramos细胞实验结果,空白对照组、PCI-32765和bortezomib单药组、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16±1.49%、71.36±0.82%、75.32±2.36%与84.30±0.91%,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PCI-32765和bonezomib单药处理Raji、Ramos细胞后,细胞内Btk、NFκB、Bcl-xl及c-.IAP1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Caspase-3的表达水平升高,两药联用后,作用增强.结论:PCI-32765和bonezomib可以协同抑制Raji与Ramos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Btk、NFκB的活性,下调Bcl-xl及c-IAP1等抗凋亡蛋白,同时上调Caspase-3等凋亡蛋白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关键词: PCI-32765 bortezomib Btk NFκB
  • MMP-26、TIMP-4和MMP-9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冯永怀;吴柳松;苏俊;冯子芳;陈琦

    本研究旨在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6(MMP-26)、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蛋白4(TIMP-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探讨其与DLBCL发生及进展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了95例DLBCL患者淋巴瘤组织中MMP-26、TIMP-4和MMP-9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DLBCL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0例)相比较,不同类型的DLBCL高表达MMP-26、TIMP-4、MMP-9.MMP-26表达阳性率与免疫分型有关(P<0.05),生发中心型(GCB)中MMP-26的表达低于non-GCB中MMP-26表达,而与临床分期、年龄、性别、疾病部位无关(P>0.05);MMP-9表达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有关,Ⅲ期、Ⅳ期患者MMP-9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而与免疫分型、年龄、性别、结外病变无关(P>0.05);TIMP-4的表达与免疫分型、临床分期、年龄、性别、结外病变均无相关性关(P>0.05).DLBCL病理组织中MMP-26与TIMP-4表达无相关性,与MMP-9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486,P<0.05).结论:MMP-26、MMP-9协同表达于DLBCL,MMP-26可能参与DLBCL的发展及侵袭性,MMP-26的表达与DLBCL病理亚型有关,MMP-26可能作为DLBCL分型的参考指标,并有助于对DLBCL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预测,其本身有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 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周颖;赵瑜;薄剑;李艳芬;马超;石亚男

    本研究旨在评估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0牟12月在我院确诊DLBCL的50例患者的Ki-67表达水平及其与顸后的关系.结果显示,Ki-67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有无B症状、LDH水平、IPI危险度分组、结外受累病灶数、是否为巨块型、有无骨髓受累、是否为生发中心来源、治疗方案以及初始治疗反应均无显著相关.Ki-67低表达组(<85%)和高表达组(≥85%)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0个月和15个月.Ki-67低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PFS)期均显著优于高表达组(P =0.001;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和Ki-67表达水平,影响PF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及Ki-67表达水平.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表达水平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4.90;95% CI,1.456-16.511;P =0.0103).结论:增殖相关抗原Ki-67是判断DLBCL预后的有效指标.

  • 运用BIOMED-2 PCR检测脑脊液中的恶性B淋巴细胞

    作者:刘丽晓;赵辉;张为伟;岳冬梅;周晋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 CL)中枢神经系统(CNS)累及患者脑脊液(CSF)中恶性B淋巴细胞的敏感的方法.对9例考虑有CNS累及风险的DLBCL患者采集其CSF,离心获取细胞沉淀,在直接裂解后运用BIOMED-2 PCR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恶性B淋巴细胞特征性改变),并将此方法的敏感性与细胞学检测及流式细胞术进行比较.此外,通过一系列数量/浓度的肿瘤细胞,分析两种样品处理方式(细胞直接裂解法和传统DNA提取法)导致的敏感度差异,并评估直接裂解法联合BIOMED-2 PCR方案的敏感度.结果显示,BIOMED-2 PCR检测到5例DLBCL患者的CSF中存在克隆性IgH基因重排(恶性B淋巴细胞“阳性”),而细胞学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均只能明确检测2例为“阳性”,表明BIOMED-2 PCR敏感性高于细胞学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另外,经过改进的样品处理方式——细胞直接裂解法比传统的DNA提取能获得更高的BIOMED-2PCR敏感度,前者可以检测到浓度低至1%、细胞数低至20个的肿瘤细胞.结论:细胞直接裂解联合BIOMED-2PCR是一种敏感的、非常适用于CSF(细胞数少)的检测方法,可辅助诊断DLBCL病例的CNS累及.

  • 大剂量地塞米松导致胸腺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作者:刘洁;潘彬;曾令宇;徐开林

    本研究观察大剂量地塞米松对胸腺上皮细胞(thymic epithelial cells,TEC)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将6-8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地塞米松(20 mg/kg)处理组以及正常对照组.给药后第5d,取小鼠新鲜胸腺标本,应用常规病理学和免疫荧光技术观察TEC的形态学变化,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胸腺内细胞总数、TEC和各胸腺细胞亚群数量的变化,同时应用实时定量PCR分析与TEC功能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剂量地塞米松处理组TEC结构被破坏、胸腺内总细胞数减少(P<0.05);胸腺细胞各亚群构成发生变化,其中双阳性(double positive,DP)胸腺细胞数急剧降低(P<0.05);与胸腺修复功能相关的因子Foxn1和IL-22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小鼠明显增加(P<0.05).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的使用可导致TEC的结构和功能破坏,并诱导与TEC修复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

  • 体外扩增CD4+CD25+Treg细胞的效果比较及体外免疫抑制功能鉴定

    作者:翁文骏;潘莉;方建培;许吕宏

    本研究比较3种不同细胞组分扩增CD4+ CD25+ Treg的效果并鉴定其免疫抑制功能.用免疫磁珠分选法从小鼠脾细胞中分选出CD4+T细胞、CD4+ CD25+ Treg细胞和CD4+ CD25-T细胞,负载CD3/CD28克隆抗体MACSiBead联合IL-2共同刺激,分别对CD4+T细胞、CD4+ CD25+ Treg细胞和CD4+ CD25-T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后CD4+ CD25+ Treg细胞的比例及Foxp3基因的表达,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CD4+ CD25+ Treg对CD4+ CD25-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抑制率.结果表明:经过2周培养,3组细胞均有明显的扩增.CD4+T细胞组扩增倍数为(77.8±5.32)倍,CD4+ CD25+ Treg细胞的比例由(6.61±1.00)%增加到(15.33±1.31)%.CD4+ CD25-T细胞组扩增迅速,倍数为(95.20 ±7.67)倍,CD4+ CD25+ Treg细胞的比例由培养前(0.37±0.13)%增加到(9.84±0.98)%.磁珠分选后的CD4+ CD25+ Treg细胞的扩增倍数为(41.20±6.92)倍,细胞纯度由(86.75±1.25)%下降到(85.32±1.62)%,Foxp3表达由(76.92±1.13)%下降到(75.33±2.11)%,扩增前后的细胞纯度和Foxp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抑制实验显示体外扩增的CD4+ CD25+ Treg细胞对CD4+ CD25-T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效应性T细胞增殖的抑制效能与其细胞数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在体外成功扩增了小鼠CD4+ CD25+ Treg细胞,并且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其中CD4+ CD25+ Treg细胞组扩增的CD4+ CD25+ Treg细胞数量多,细胞纯度高.

  • 50例MDS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

    作者:高冬格;李渤涛;周丽娜;陈虎;张斌

    本研究对比FISH检测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见染色体异常克隆的检出率,探讨细胞遗传学异常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的关系.应用FISH 5/7/20/8/Y染色体数目及缺失检测探针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50例按WHO2008标准诊断MDS患者染色体异常克隆,随访患者MDS进展为急性白血病情况.结果表明:50例MDS患者FISH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二种检测涉及5、7、20、8号以及Y染色体的遗传学异常分别占50.0%(25/50)和40.0%(20/50),累及5号染色体异常均为6.0%(3/50),累及7号染色体异常分别为26.0%(13/50)和20.0%(10/50),累及20号染色体异常分别为12.0%(6/50)和6.0% (3/50),累及8号染色体异常分别为24.0%(12/50)和20.0%(10/50),Y染色体缺失均为2.0%(1/50).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7号染色体>8号染色体> 20号染色体>5号染色体>Y染色体.47例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情况:IPSS细胞遗传学不良组46.2% (6/13)为转白血病前移植;良好组45.5% (10/22)为转白血病前移植;中间组有16.7%(2/12)为转白血病前移植.MDS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率,预后不良组为7.7%(1/13),预后良好组为4.5%(1/22),细胞遗传学预后中等组为58.3% (7/12).预后不良组进展为急性白血病者比例很低,与该组多数患者接受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关.结论:成套的FISH探针比常规染色体核型对特定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尤其对低克隆的染色体异常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少于20个分裂相时优势明显.IPSS染色体核型预后分组显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无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 流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CD34+细胞相对端粒长度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郭天姣;孙婉玲;张维;马晓彩;刘聪艳;贺景娟;徐娟

    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流式-荧光原位杂交(Flow-FISH)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细胞亚群端粒长度测定中的可行性.7例初治低危MDS患者为实验组,7例年龄、性别匹配的营养性贫血患者为对照组.收集肝素抗凝骨髓,以Molt-4细胞株为内对照细胞,以CD34-Alexa Fluor(R)647标记细胞表面抗原,高温变性DNA后与FITC标记端粒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DNA复染后,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有核细胞和CD34+细胞的相对端粒长度(RTL).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骨髓有核细胞经变性、杂交后,可进行细胞亚群的端粒长度检测.检测结果显示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RTL显著短于骨髓有核细胞(P =0.001);与对照组相比,MDS患者骨髓有核细胞RTL及CD34+细胞RTL均显著缩短(P分别为0.020和0.002).结论:通过耐热荧光抗体对特定细胞进行标记,Flow-FISH技术可用于细胞亚群RTL检测,值得进一步探索.

  • 血液病房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病例回顾分析

    作者:靖彧;薄剑;赵瑜;李红华;王书红;黄文荣;王全顺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治疗血液科革兰阳性球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12月细菌培养为革兰阳性球菌并使用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单药治疗的血液科住院发热患者.记录用药前后各种参数包括退热时间、呼吸道症状、体征、影像学改变、血常规指标、生化常规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3种药物的退热时间、细菌清除率、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三组患者分别为利奈唑胺15例,万古霉素17例,替考拉宁20例.结果表明,利奈唑胺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4.43 ±3.15)d,细菌清除率55.56%,临床有效率86.67%;万古霉素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6.83±4.67)d,细菌清除率54.54%,临床有效率76.47%;替考拉宁组平均退热时间(5.57±4.16)d,细菌清除率41.67%,临床有效率80.00%.三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利奈唑胺组中发生腹泻1例,血小板减少2例;万古霉素组中发生恶心1例,肌酐升高2例;替考拉宁组中发生血小板减少3例.5例血小板下降均与白血病患者治疗后血象下降重叠,未停药,血小板随造血功能恢复而正常,与用药无关.结论: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三组药物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疗效相当,并无统计学差异,但利奈唑胺的退热时间、细菌清除率及临床有效率有优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趋势.

  • 孕妇血浆中胎源性RASSF1A基因在无损性产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马玲;刘衍春;郑凌;吴敏慧;刘毅;孙俊

    本研究旨在探讨运用非性别依赖的甲基化表观遗传学标记RASSF1A基因作为孕妇血浆中循环游离胎儿DNA存在的通用性标志的可行性.采用2种方法提取孕妇血浆游离DNA,选用其中效果较好的用磁珠法提取20例标本的游离D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SRY基因以及甲基化酶处理后的RASSF1A基因,且对酶处理后RASSF1A基因的扩增体系进行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在20例标本中11例检测有SRY基因,且与胎儿出生后性别相符;选用优化后的PCR体系扩增甲基化酶处理后的RASSF1A基因,在18例标本中检测有RASSF1A基因,在2例标本中未检测到此基因.结论:甲基化RASSF1A基因与SRY基因相比,不受胎儿性别限制,可作为广泛性胎儿特异性表观遗传学标记物,用于临床无损性产前诊断.

  • S-腺苷蛋氨酸对化疗药物性肝损伤防治疗效的观察

    作者:田亚敏;窦丽萍;姚盛;姚子龙;张茜菲;于力;靖彧

    本研究旨在观察S-腺苷蛋氨酸在白血病抗肿瘤药物肝损伤中的防治作用.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到2012年4月期间,接受化疗治疗的6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保肝药物治疗疗效.根据保肝药物不同分为A组27例及B组35例.A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联用S-腺苷蛋氨酸治疗,B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联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观察2周后肝功能指标变化.B组5例化疗急性肝损伤患者换用了S-腺苷蛋氨酸作为补救治疗.结果表明,A组保肝治疗后ALT、AS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无1例(0/27)患者出现急性肝损伤.B组14.29% (5/35)的患者出现了急性肝损伤,换用S-腺苷蛋氨酸治疗后肝功能均在中位时间8(5-14)日得到了良好的恢复.结论:S-腺苷蛋氨酸在防治化疗药物性肝损伤方面效果优于复方甘草酸苷.

  • 降钙素原和免疫炎性因子在粒细胞减少的恶性血液病菌血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付阳;江虹;李立新;陈捷;张君龙;王兰兰

    本研究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免疫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恶性血液病菌血症患者的诊断价值.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1年3月-2012年10月确诊为恶性血液病伴发热的1253例住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97例,以血培养作为金标准分为菌血症组和非菌血症组,分析数据,评价诊断效能.结果表明:在恶性血液病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菌血症组患者血清PCT、CRP、IL-6以及SAA水平较非菌血症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4(P <0.05),明显优于CRP(AUC =0.681,P<0.05)、IL-6(AUC=0.661,P<0.05)和SAA(AUC=0.60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CT的cut-off值为1.06 ng/ml时,灵敏度达95.8%,特异度达92.1%,Youden指数为0.879,阴、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8%和85.0%,阴、阳性似然比分别为0.05和12.2,均明显优于CRP、IL-6和SAA.结论:在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中,血清PCT的诊断效能优于传统免疫炎性因子CRP、IL-6、SAA.PCT可作为预测细菌感染的一个快速可靠的指标,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死亡风险提供实验室依据.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功能研究

    作者:张耀;宋路茜;张曦;肖超;常春康

    本研究探讨Th17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IL-21在多发性骨髓瘤(MM)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55例MM患者分为未缓解组(A组,30例)和缓解组(B组,25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C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刺激培养上清液中IL-17、IL-21和IL-6的水平,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BMNC中Th17细胞的比例.结果表明,A组IL-6、IL-17及IL-21的水平与Th17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IL-6、IL-17及IL-21的水平与Th17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组MM患者IL-17与IL-6的水平呈正相关(r=0.782,P<0.05),IL-21与IL-6的水平呈正相关(r =0.778,P<0.05).结论:Th17细胞可能作为启动因素参与了MM患者的免疫发病过程,并促进病情的进展.

  • 无血清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作者:周平;李丹;陈广华;王易

    本研究观察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并比较与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同.采集正常足月剖宫产胎儿脐带,用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液或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观察不同培养液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细胞周期、增殖分化潜能及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无血清MesenCult(R)-XF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6.57±0.7倍,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4,59±0.45倍(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MSC均表达CD44、CD90、CD73、CD105抗原,不表达CD31、CD45、HLA-DR及CD34等抗原,表达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5±5.2)%均为G0/G1期细胞,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2±3.1)%为G0/G1期细胞(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MSC均可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分化;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脐带MSC按1 000、5 000、10 000、20 000个细胞/孔接种密度与反应细胞和刺激细胞共培养的每分钟闪烁值(CPM)分别为(6.43±0.47)×104、(4.30 ±0.38)×104、(1.97±0.13) ×104和(0.24±0.03)×104,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与不同密度的混合淋巴细胞共培养的CPM值分别为(7.85 ±0.07) ×104、(5.64 ±0.12)×104、(3.09±0.18)×104和(1.73±0.05)×104.结论: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细胞均为MSC,有传代增殖潜能,传代可达临床治疗MSC细胞量,并可避免异种蛋白致敏.

  • CXCR4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射损伤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

    作者:臧宇;陈伟;徐开林;潘彬;曾令宇

    本研究旨在探讨过表达CXCR4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移植对照射损伤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采用293FT细胞包装共表达EGFP和Cxcr4慢病毒载体,转导MSC建立稳定共表达EGFP和CXCR4基因MSC(CXCR4-MSC),同时建立稳定表达EGFP的MSC(EGFP-MSC)作为对照,经尾静脉输注接受亚致死剂量(总剂量3.5Gy)照射的BALB/c小鼠.MSC的输注量5×105,设立单纯照射组为单纯对照组.观察小鼠的一般生存状态,统计小鼠生存率.分别于第3、7、14、21、28 d外周血计数白细胞(WBC)和红细胞(RBC),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网织红细胞与网织血小板比例及血小板(Plt)数量.病理观察移植后各组骨髓、脾脏恢复情况.PCR检测MSC在受鼠体内植入情况.结果表明,各组小鼠移植后血象呈先下降、继而上升的一般趋势,其中WBC在1周后开始恢复,且CXCR4-MSC组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CXCR4-MSC组造血器官照射损伤后修复较快.PCR检测发现,移植后7、14、21、28 d均可在受亚致死剂量照射的受鼠体内检测到供体MSC.结论:输注过表达CXCR4基因的MSC可增加MSC植入,并促进照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

  • 骨髓源与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比较

    作者:韩振霞;时庆;汪大琨;李栋;吕明

    骨髓(bone marrow,BM)和脐带(umbilical cords,UC)是治疗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旨在比较骨髓源和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体外免疫抑制能力.采用相同培养条件,原代扩增培养UC-MSC和BM-MSC,比较它们的生长动力学、细胞表型和免疫抑制能力.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这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基因组差异.结果表明,UC-MSC与BM-MSC在细胞形态和细胞表型上相似,但UC-MSC生长更快,可以在体外培养30代以上并不发生可见的形态改变,而BM-MSC生长缓慢,在培养6代以后倍增时间就显著增加.UC-和BM-MSC均可抑制PHA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其中BM-MSC的抑制能力稍强.基因芯片显示,BM-MSC表达更多的免疫相关基因,而UC-MSC高表达的基因更多地集中于器官发育和生长类基因方面.结论:UC-MSC的高增殖率、低HLA-ABC表达和免疫抑制能力促进了其在细胞治疗中的潜在应用.BM-MSC和UC-MSC差异表达的基因是由它们的组织来源决定的,这将影响在细胞治疗中的选择.

  • 膜结合细胞因子与前馈调节

    作者:吴克复;郑国光;马小彤;宋玉华

    反馈和前馈是控制系统的基本过程,在生命系统中广泛存在.反馈概念在生命科学中已经广泛使用.神经生理学中的前馈调节已进行了系统研究,而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对前馈调节的研究则方兴未艾.作者根据该研究组对膜结合型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M-CSF)的多年研究,提出mM-CSF作用机制的前馈调节假设,为mM-CSF在白血病和实体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可能对其他膜结合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有所启迪.

  • 血小板膜受体糖蛋白Ⅰb-Ⅸ-Ⅴ复合物在瞬时转染的HEK 293T细胞中的异常表达

    作者:刘兰波;莫茜

    血小板膜受体糖蛋白(glycoprotein,GP) Ⅰb-Ⅸ-Ⅴ复合物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其结构及功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由于血小板缺乏细胞核,研究者通常需将野生型或突变型的GPⅠb-Ⅸ-Ⅴ基因转染至其他哺乳动物细胞系中(如CHO、HEK 293T等)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因此GPⅠb-Ⅸ-Ⅴ复合物在这些细胞系中是否能如实的反映其在血小板中的情况,是决定这些细胞系是否适合GPⅠb-Ⅸ-Ⅴ复合物研究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检测GPⅠb-Ⅸ-Ⅴ复合物在不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明确细胞系差异是否可能干扰复合物的表达,进而找出研究GPⅠb-Ⅸ-Ⅴ复合物的适细胞系.在不同种属、不同组织来源的常用细胞系(如CHO、HEK 293T、HeLa等)中单独或共转染GPⅠb-Ⅸ-Ⅴ复合物的亚基,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PⅠb-Ⅸ-Ⅴ复合物在膜表面的表达量.结果发现:CHO细胞在瞬时转染与稳定转染后GPV在细胞膜表面表达依赖于其与GPⅠb-Ⅸ复合物的相互作用,与血小板中的情况一致.相反,在HEK 293T细胞系中,尽管GPⅠb-Ⅸ复合物的表达情况与CHO细胞及血小板中一致,但是GPV在细胞膜表面的表达不再依赖于GPⅠb-Ⅸ复合物;进一步在HeLa、MES13及HUVEC细胞系中的研究发现,GPV可以在HeLa及MES13细胞膜上独立表达,但是在HUVEC细胞表面不表达,提示GPⅠb-Ⅸ-Ⅴ复合物各亚基之间的依赖性(进而表现为膜表面的表达量)在不同的细胞系中有所不同.结论:本研究为今后对于GPⅠb-Ⅸ-Ⅴ复合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细胞系的选择上.HEK 293T细胞系极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偏倚,因而并非研究GPⅠb-Ⅸ-Ⅴ复合物尤其是GPV亚基的佳选择.

  • 血小板内蛋白激酶C活化诱导血小板发生凋亡

    作者:赵丽丽;陈梦醒;张明逸;戴克胜

    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PKC)在血小板信号转导和粘附、聚集、释放等多种生理功能的发挥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报道,PKC通过激活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 10或ADAM17诱导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受体发生酶切,对血小板活化后产生负调控作用.那么PKC活化是否可诱导血小板凋亡进而负调控血小板功能,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探讨血小板内PKC活化对血小板凋亡的影响.取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并分离血小板.选择PKC特异性激活剂和抑制剂,并设置不同的时间梯度和浓度梯度,与洗涤血小板共同孵育,应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PKC激活剂和抑制剂对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Ψ)m)、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和磷脂酰丝氨酸(PS)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KC激活剂呈时间依赖性诱导血小板发生△(Ψ)m去极化;PKC激活剂呈浓度依赖性地诱导血小板内caspase-3活化裂解,而PKC抑制剂则不能诱导血小板发生△(Ψ)m去极化和PS暴露的变化.结论:血小板内PKC活化后,可以通过影响线粒体功能和激活Caspase-3而诱导血小板凋亡,提示PKC可能参与调控活化血小板的凋亡过程,本研究结果对探明血小板活化的负调控功能及PKC活化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具有意义.

  • 血友病A患者血浆抗因子Ⅷ同种抗体的检测及其与因子ⅧC区的关系

    作者:张露璐;余自强;万楚成;张威;章正华;阮长耿

    本研究应用快速而敏感的ELISA法检测血友病A患者血浆抗因子Ⅷ同种抗体,并探讨其与因子ⅧC区的关系.收集140例血友病A患者样本,其中重型(FⅧ∶C<1%)84例,中型(FⅧ∶C 1-5%)34例,轻型(FⅧ∶C>5%)22例;患者均已经过因子Ⅷ替代治疗.正常对照样本80例.以本室制备的抗因子Ⅷ单克隆抗体包被酶标板,封闭后加入重组人凝血因子Ⅷ,洗涤后加入待测稀释血浆,再次洗涤后加入HRP标记的羊抗人IgG,OPD显色,记录A490,以正常人血浆为对照,样本A490大于正常人对照3 SD定义为因子Ⅷ抗体阳性.以抗His抗体包被酶标板,封闭后加入本室制备的rFⅧ-C1C2区蛋白,洗涤后加入待测稀释血浆,再次洗涤后加入HRP标记的羊抗人IgG,OPD显色,记录A490,以正常人血浆为对照,样本A490大于正常人对照3 SD定义阳性.结果表明,通过ELISA法检测,56例(40%)血友病A患者血浆抗因子Ⅷ同种抗体阳性,其中46例(82.1%)因子Ⅷ同种抗体阳性的血浆样本中存在与因子ⅧC1C2结合的同种抗体.结论:因子ⅧC功能区是中国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同种抗体的主要结合部位之一.

  • 孕妇血浆游离胎儿DNA中地中海贫血突变的基因诊断

    作者:林晓容;尤柳霞;陈勇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妊娠早期、简便、快速且无创伤性的检测胎儿常见地中海贫血突变的导流杂交技术,用于地中海贫血的产前诊断.采用PCR技术与低密度基因芯片导流杂交技术相结合,设计6组PCR引物单管多重PCR体系及29种DNA探针,快速检测60例妊娠5-17周贫血孕妇血浆游离胎儿DNA中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及β-地中海贫血.结果表明:60例贫血孕妇血浆的游离胎儿DNA中,检出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胎儿4例,β-地中海贫血胎儿3例,α及β混合型-地中海贫血胎儿1例.结论:采用本检测方法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3种常见的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及17种常见β-地中海贫血的突变.

  • 流式细胞术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淋巴细胞胞浆内IFN-γ水平及其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作者:肖艰;焦一伟;钟辉秀;彭薇;郑戈;殷明刚

    为了探讨淋巴细胞胞浆内IFN-γ水平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动态监测免疫抑制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胞浆内IFN-γ水平变化,同时记录患者血常规指标的变化及用药情况等.结果发现:在50例患者中有28例T淋巴细胞内IFN-γ水平高于正常值,占56%,24例IFN-γ水平增高患者的免疫抑制治疗有效率达85.7%,其IFN-γ水平下降与血象恢复基本呈正相关,并且明显早于血液学缓解.结论:IFN-γ水平升高的AA患者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好,IFN-γ水平变化明显早于血常规指标的变化,这对于提示疗效及复发有重要意义.

  • 活性氧影响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作者:郝一文;徐焕明;程大也;马怡然

    本研究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暴露于较高氧浓度环境下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HSC)内的异常增高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对其生物学功能造成损伤的机制.通过模拟骨髓平均氧浓度(5%O2)、静脉平均氧浓度(12% O2)、动脉平均氧浓度(20% O2)来培养骨髓造血干细胞(BMHSC),采用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ROS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细胞周期的细胞比例;Annexin V/PI双标记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利用PCR技术检测细胞ATM基因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21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与5% O2对照组比较,12% O2、20%O2组、氧浓度连续变化的5%-12%-20%O2组进入G1期、S期、G2/M期的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同步检测的ATM基因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21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ROS通过ATM基因表达抑制和细胞周期蛋白P21活化,导致BMHSC的凋亡.

  • 黄芪多糖对粒单核系造血细胞的抗凋亡作用

    作者:肖彬;徐月;何涵;江千里;李素毅;舒慧英;梁恩瑜;易正山;叶洁瑜

    本研究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SPS)体外对骨髓粒单核前体细胞的增殖作用和对HL-60细胞株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观察不同浓度(0,50,100,200 μg/ml)的黄芪多糖和TPO(100 ng/ml)对骨髓集落形成单位CFU-GM和HL-60集落生成的影响.用无胎牛血清(或1%)的改良型RPMI 1640培养液诱导HL-60细胞凋亡,加入或者不加入黄芪多糖共培养72 h后,进行细胞计数并用Annexin V/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指标Caspase-3和JC-1的表达,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表明,黄芪多糖(100,200 μg/ml)与TPO在体外能明显促进人骨髓细胞集落CFU-GM形成,同时黄芪多糖(50,100 μg/ml)也能促进HL-60细胞集落生成且其大作用浓度为100 μg/ml,未发现其与TPO具有协同促进增殖的作用.无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能降低HL-60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HL-60细胞经黄芪多糖作用72 h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计数明显上升,由19×104个上升到34×104个(P<0.05),caspase-3表达相对于对照组明显下降,分别由10.5%,14.1%降至7.2%(P<0.05),7.8%(P<0.05).结论:黄芪多糖和TPO均能促进骨髓CFU-GM和HL-60细胞集落的生成;在无胎牛血清RPMI 1640培养液诱导细胞凋亡的情况下,黄芪多糖显著减少HL-60细胞的凋亡,保护HL-60细胞.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